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消基會發現,台灣中藥材主要來自境外,品項易混淆誤用;挑選4種食品用中藥材鑑定,結果黃耆多半疑似紅耆,五加皮很高比例是香加皮。
有鑑於消費者無法確認食品使用的中藥材品項是否正確,消基會挑選「陳皮、黃耆、苦杏仁及五加皮」4種較容易誤認或誤用的中藥材進行基原鑑別測試,提醒消費者購買時注意。
消基會3月中下旬~4月初,於雙北、台中及高雄市的中藥行或蔘藥行等地,告知店家購買陳皮、黃耆、苦杏仁及五加皮4種中藥材,每種藥材購買10件,共購得40件。
消基會鑑定結果,隨機抽樣4種中藥材,以黃耆與五加皮較容易被誤認。鑑定結果,10件黃耆中3件為黃耆,其餘7件疑似為紅耆;10件五加皮中,2件為五加皮,其餘8件疑似為香加皮。
消基會說明,依衛福部中醫藥司統計,去年黃耆及紅耆總進口量達1200公噸以上,這次抽驗發現市售容易以紅耆取代黃耆。紅耆雖也具補氣功效,但效果不如黃耆佳,味道除了較黃耆甜外,也沒有豆腥味,咀嚼後纖維較黃耆多,黃耆及紅耆應名符其實,才能確保療效。
消基會表示,五加皮主要作用為祛風濕、強筋骨及利尿消水腫;香加皮主要用於強心、利尿及止痛,除了功效與五加皮不相同外,香加皮還具有毒性,不可過量及長期服用,以免蓄積中毒。
消基會抽樣的陳皮與苦杏仁,經鑑別,結果都名符其實。
消基會建議消費者,購買中藥材時最好先告知用途,避免業者給予錯誤藥材。並建議主管機關不定期抽查市售藥材是否有遭誤用,特別是誤認比例較高藥材,才能保障消費者;另不定期教育業者,避免將錯誤藥材販賣給消費者,呼籲不定期安排課程輔導訓練中藥行從業人員,教導如何提高對藥材辨識能力,以減少誤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