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式呼吸 無喉病友食道語復聲

由無喉病友組成的「無聲之音合唱團」16日於台中榮總登台演出。(記者陳金龍攝)
台中榮總耳鼻喉頭頸部、中華民國無喉者復聲協會、台中市私立惠康社會福利基金會共同舉辦「無喉者言語重建—愛你愛我成果分享會」。(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台中榮總耳鼻喉頭頸部、無喉者復聲協會、惠康社福基金會16日共同舉辦「無喉者言語重建—愛你愛我成果分享會與合唱團表演」,邀請全台150名無喉病友、家屬、醫療團隊齊聚台中榮總。現場無喉病友以食道語或人工助講器分享「復聲與復生」經驗,另有14名無喉病友組成台灣唯一的「無聲之音合唱團」帶來食道語歌唱表演,展現言語重建歷程中的堅持與轉變。

台中榮總耳鼻喉頭頸部主任劉時安表示,無喉者是指因頭頸癌、咽喉癌或其他原因接受全喉切除手術的病友,台灣每年約新增200例個案。這些病友因失去聲帶須重新學習發聲,學習用食道語、氣動式助講器或電動式助講器等方式說話。言語重建的歷程漫長且困難,同時伴隨心理、自信及社會適應上的挑戰,估計每年僅約25%的病友能持續學習復聲。

家住沙鹿的71歲紀姓男子是中榮無喉言語復健班的前任班長。他在2004年因喉嚨痛就醫檢查,確診下咽癌第4期。醫師告訴他,手術治療切除喉嚨、聲帶後將「失聲」,邀請他手術前先到無喉病友言語復健班旁聽。看到其他病友說食道語無礙,他對術後語言重建充滿信心,到中榮就醫僅10天即手術。

然而術後學習食道語前2年進度緩慢,讓他一度想放棄,認為下咽癌5年存活率僅30%,辛苦學食道語會不會是「無彩工」!主治醫師王景平鼓勵他,治療和學習都只有成功和失敗2種結果,不做怎麼知道自己是成功的那一個。「我想想也對,決定繼續學食道語,從『啊』到會數1、2、3,有進步,太太就會稱讚鼓勵我。」

由於食道語是透過先吞嚥空氣到食道,說話時再將空氣吐出,氣流通過上食道括約肌產生震動發聲,缺點就是沒辦法說長句,需要重新再吞空氣再說話。紀男說,自己學習食道語從1個字慢慢延長到4至6字,直到術後第10年,有一次他和太太正在爭論手機定位設定問題,他連續說3次「毋是按呢」,說完驚訝意識到自己一口氣說了12字!瞬間開竅運用「腹式呼吸法」有效延長句子,現在他說食道語流利度幾乎和一般人說話無異,還能國、台語自在切換。

紀男說,無喉者不論是學食道語、使用人工助講器、筆談或肢體語言等等,最重要的是讓自己和親朋好友溝通零距離,才不會讓生活越來越封閉,影響身心健康。如果在學習上有困難,北中南的無喉言語復健班、無喉者復聲協會及醫療團隊都會盡力協助,同時家人的支持是病友最強力的後盾。

劉時安表示,言語重建不只是學會說話,更是重建病友的尊嚴、自信與生活品質。臺中榮總是中華民國無喉復聲協會中區分班據點,已成立35年,每年北、中、南據點都會辦理活動,如演講比賽及年底聚餐等,藉由活動來齊聚病友相互支持。今年活動主題「愛你愛我」象徵透過言語重建與彼此支持,以分享會和合唱團演出方式,讓社會看見無喉者的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