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時鐘亂了 增罹癌風險

黃軒醫師提醒,「生理時鐘就像身體的隱形鬧鐘」。(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你是否常覺得腦袋昏沉、專注力下降,甚至在飲食控制下仍然發現體重緩慢上升?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博士提醒,這些困擾背後,往往與人體內一個容易被忽略卻舉足輕重的「生理時鐘」有關。

黃軒指出,生理時鐘並非抽象概念,而是一套在細胞內精密運作的分子機制,負責調控睡眠、代謝、免疫反應與基因修復。當時鐘運作失調,身體就像一座工廠出現亂流,能量代謝與情緒調控大受影響,長期甚至可能提高癌症風險。

人體的「主時鐘」位於大腦視交叉上核,主要依靠光線調整。每天早晨曬太陽,就如同替生理時鐘「打卡」,讓身體節奏重新歸位。相反地,若長期熬夜或日夜顛倒,時鐘就會「走鐘」,導致睡眠品質惡化、代謝紊亂,免疫力下降。

除了睡眠,飲食時間也深受生理時鐘影響。黃軒強調,「我們常在意吃什麼,但卻忽略了什麼時候吃。」研究發現,若將每日進食時間壓縮在8到12小時內(例如上午8點至晚間8點),能有效改善血糖、膽固醇及脂肪代謝。相反地,若半夜還在進食,就如同工廠不停加班,最終導致效率低落、系統崩壞。

對於長期夜班者,挑戰更為嚴峻。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在2019年已將「長期夜班」列為可能的人類致癌因子。黃軒提醒,夜班打亂生理時鐘,讓細胞DNA修復功能下降,癌症風險隨之上升。他建議輪班族盡量保持固定作息,下班後拉上遮光窗簾,確保一段完整的睡眠,減少對健康的衝擊。

值得注意的是,藥物治療同樣與生理時鐘息息相關。所謂的「時間治療學」(Chronotherapy)指出,相同藥物在不同時間服用,療效與副作用可能截然不同。例如抗癌藥與降壓藥,早晚服用效果差距顯著。

「生理時鐘就像身體的隱形鬧鐘,」黃軒提醒,維持規律作息、早晨曬太陽、固定進食時間、避免熬夜,這些看似小事,卻是守護健康的關鍵。當時鐘維持穩定,精神、體重、血糖乃至免疫力,往往都會一併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