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大罷免大挫敗之後,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儼然成為黨內頭號戰犯,除了身兼黨主席的賴清德總統公開表示「黨團改選會更符合社會期待」,也傳出新上任的秘書長徐國勇發起黨籍立委連署,要求黨團幹部包括總召全面改組。未來柯建銘的總召還能做多久?他和賴清德的矛盾是否繼續擴大?民進黨內鬥是否加劇?對明年九合一選舉是否會產生影響?在在牽動台灣政局。
柯建銘應不應該為民進黨大罷免大挫敗負責?台灣沒有任何人會懷疑。在去年立委選舉過後,他就謀劃推動大罷免,企圖以此改變國會「朝小野大」局面;在大罷免過程中,他又多次向府院黨保證「大罷免大成功」,並揚言「不成功我負責」。說他是大罷免首謀,一點都不為過。
問題是,柯建銘固然是大罷免最重要的推手,但把所有責任都推給他,顯然也不太公平。因為大罷免的構想雖然是柯建銘所提出,但最後決定付諸實施的人並不是他,下令民進黨全體黨公職投入大罷免的人也不是他,要求全體黨公職以實際行動聲援罷免團體發起「護國大遶境」的人仍不是他,提出「罷免投同意,反共更有力」的號召,將大罷免運動作為台灣內部親共勢力的反擊,更是黨中央的決策。
換言之,柯建銘固然罪無可逭,但拍板定案並通令全黨投入的人,難道沒有一點責任嗎?為什麼把一切過錯都推到柯建銘身上?顯然,這正是大罷免結束後,賴清德數度找柯建銘懇談,希望他退居二線,卻不被柯建銘接受的主要原因。
可以預見,雖然柯建銘抗拒提前下台,可是反彈卻不致太過激烈。一來,沉默、低調、以不變應萬變,一向是柯建銘應對危機的慣用手段;再者,他擔任黨團總召多年,喬事無數,把柄甚多,如果真把賴清德惹毛了,決定動用司法手段對付,他就很難全身而退。更重要的是,柯建銘是不分區選出,只要民進黨中央開除他的黨籍,他就立刻喪失立委資格。
不過,賴清德與柯建銘的矛盾確實已經搬上檯面。前幾個會期中,柯建銘數度用行動展現他對黨團的控制與影響。賴清德要求所有黨籍立委全程參與院內各項會議與黨團會議,第二天出席的僅約四成;賴清德兩度提名大法官人事案,都有民進黨立委否決,第二次甚至有柯建銘在內的二十多名民進黨立委反對。這顯示柯建銘非但對賴清德不買帳,而且公然跟賴清德對幹。
柯建銘的底氣自然是他在總召任內累積的人脈,許多黨籍立委都曾經得到他的「協助」;這次改選黨團幹部連署,事前號稱逾六成同意,實際上只有十幾人參與,就足以證明。再加上他是目前立院最資深的委員,對議事運作的嫻熟、黨團攻防的策略,民進黨內無人能出其右。如果現在就硬要把他拉下來,下會期行政院的總預算、法案或政策,勢必會面臨更嚴峻的考驗,這當然是賴清德投鼠忌器的最大考慮。
至於大罷免大挫敗對明年九合一選舉的影響,跟柯建銘的去留雖然不是直接相關,但若民進黨中央不能做到公平公正,特別是高雄、台南等地,如果賴清德執意非要提名自己屬意的人選,那麼柯建銘很可能會在立院串連反新系立委,讓行政院難堪。質言之,儘管大罷免大挫敗,但柯建銘餘威猶存,至少可以做到明年任滿下莊,他跟賴清德之間,最多也只是鬥而不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