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弱勢癌症的治療竟只看得到,卻用不到?癌症希望基金會副董事長羅盛典4日提及收治一名44歲口腔癌患者賴先生的治療困境,不禁哽咽表示,因受健保給付限縮,賴先生只得每月自費約新台幣10至12萬元,就為了讓3歲的女兒能有爸爸的記憶,令人不捨。
羅盛典表示,癌症希望基金會去年調查發現,近5年納入健保的新癌藥有高達67%設有限縮條件,與國際臨床指引不符,迫使許多病人只能自費求生。也直言,仍有為數不少的病人身陷「藥少又被限縮」的雙重障礙,有些甚至連基礎化療都沒有健保給付,成為缺乏關注的「弱勢癌症」,因為「資源弱勢(藥品選擇少)」、「發聲弱勢」、「經濟弱勢」,恐在健保預算分配上被邊緣化,導致成為「用藥弱勢」。
無獨有偶,今年54歲的愛麗斯面對來勢洶洶的子宮內膜癌第3期,醫師建議她合併使用化療與免疫藥物,卻發現有健保給付的化療藥物,竟也要自費;56歲的小香確診卵巢癌3期,然而針劑標靶藥只給付4期的病人,3期病人必須自費,目前已經自費百萬元。
台大醫學院教授黃韻如形容:「子宮內膜癌和卵巢癌是爹不疼娘不愛。」近年發生率都在逐年上升,且死亡率不降反升。其中卵巢癌雖然終於有新藥,但可能因健保財務考量關係,給付期別條件遲遲沒有跟上國際指引。
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梁逸歆也指出,轉移性胃癌可用的治療武器本來就不多,但台灣健保有給付的藥物種類給付條件嚴格,宛如「天龍八不」。導致台灣4期胃癌的5年存活率僅4.8%,與日本4期胃癌10年存活率差不多。
羅盛典呼籲,健保署應搭配前瞻式預算、癌症新藥基金機制等,寬列新醫療科技及給付規定改變預算,健保會給予足夠的新藥預算貼近真實需求,以改善醫療自費偏高的現況,把弱勢癌症拉出被遺忘角落,同時也能幫助乳癌、大腸癌、肺癌等用藥仍被限縮或未照顧到的病人,提升治療可近,才能回應賴清德總統健康台灣的2030年降低癌症標準化死亡率1/3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