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 文學院手記 研究生的本錢

文/林宇軒 畫/袁圈

 匡靈秀在新作《地獄修業旅行》描寫了研究生闖入地獄,將指導教授拯救出來的故事。雖然現實生活並不會發生如此荒謬的情節,但研究生的確需要時常面臨各種挑戰,無論是心理健康或者是物質基礎的狀況,都和學術生涯的延續息息相關。在研究的漫漫長路,為了避免因為經濟上的短缺而止步,研究生往往會在學院內外兼職,以負擔學費和日常生活的基本開銷。

在學院當中,最常見的兼職是擔任助理,不同類型的助理也各有側重的面向。「研究助理」最主要的任務是協助教授蒐集論文資料,有時也會涉及學術活動的來往聯絡、帳務報銷等行政庶務。俗稱TA的「教學助理」則需要協助課程教學,比如開學第一週的點名與加退選事宜,批改作業、帶領討論課也是常見的工作內容。除了以上兩種需要現身的工作,協助學術期刊出版的「編輯助理」大多是線上進行,負責過審論文的體例校對、投稿學者的往返聯繫等。

擔任三種助理工作,對研究生的學術生涯有著不同的影響:「研究助理」提供了增長學識的機會,「教學助理」能夠累積實際的教學經驗,「編輯助理」則可以搶先閱讀尚未出版的論文,同時熟悉各種學術場域的鋩鋩角角。當然,學院之內的兼職除了助理,舉凡圖書室值班、處理資源回收、資料掃描和影印、網站小編等,也都是常見的選項。無論是哪一種工作,對研究生來說必然不只是累積活下去的本錢,往往也會在過程當中得到實務經驗,對未來的發展有所幫助。

長期待在實驗室、自行購買實驗器材、教授掛名學生論文第一作者……雖然不如理工科那麼誇張,但文學院也有許多鬼故事。曾聽說有研究生擔任助理期間,被教授指派處理毫不相干的雜務,最誇張的是接送小孩和幫忙搬家,儼然成為私人的秘書;也曾聽說有研究生協助學術會議的進行,完成難度極高的即席口譯和長篇論文翻譯後,被以各種話術不支付薪水,被迫成為免費勞工。相同的職稱與薪資,如果遇到不好的雇主,真的是「地獄修業旅行」。

鬼故事的兇手也不一定是提供薪資的人。今年年初,偶然看到一位政大的教授在臉書發文澄清,表示他曾聘用一位臨時人力參與國科會計畫,後來因對方的專長不符需求而終止合作;經過溝通,教授在合約之外自掏腰包提供對方一個月的緩衝時間和額外薪資。沒想到,對方事後竟然在網路社群散播糟糕的言論──除了造謠教授欠薪,還在動態大喇喇地表示自己討厭教授所屬的原住民族群。

聽過這些離奇的境遇,才會感覺自己有多麼幸運,遇到的雇主和教授都對我照顧有加。這些兼職除了讓我的生活不用縮衣節食,過程中也參與了許多有趣的計畫:英文詞條的撰寫、史料蒐集和研究、台語影片字幕翻譯、資深藝術家採訪……種種經驗的累積不只是經濟上的,在知識上也讓我大開眼界。能夠在同齡人已投入職場多年的情況下,繼續走在研究的漫漫長路,我深知這一切的得來不易,也因而對此無比感激、無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