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佳伶∕台南報導
中秋佳節即將到來,應景的月餅、烤肉、柚子含高油脂、高糖分及高蛋白質,消化速度慢,常導致胃腸道消化不良症狀,想過個「腸胃順、氣不脹」的中秋佳節,中醫建議月餅淺嘗即止,烤肉搭配蔬菜減少上火,柚子性寒,脾胃虛寒者應酌量。
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簡珮珊表示,月餅屬「厚味」、柚子性寒、烤肉多屬燥熱,若過量食用都容易損傷脾胃功能,進而出現脹氣、便秘、腹部悶脹等症狀,臨床上應根據病人實際情況給予辨證論治。
「食滯傷胃型」,常見患者腹脹,惡心嘔吐,反酸,便秘;宜健脾和中、消食開胃;藥用白朮、茯苓、神麴、雞內金、麥芽、炒萊菔子等。
「脾胃虛寒型」,食欲不振、嘔吐酸水,上腹隱隱作痛,遇寒加重,餓時疼痛加劇,進食後症狀稍減,大便稀溏,神疲乏力;宜補中益氣,健脾溫胃,藥用炙黃耆、黨參、白朮、茯苓、山藥、扁豆等。
「胃陰虧虛型」,症狀為胃脘灼熱疼痛,嘈雜不適,雖饑卻吃不下飯,口乾渴,大便艱澀;藥用沙參、玉竹、白芍、麥冬、天花粉等。
「肝郁犯胃型」,患者胃脘隱痛,兩側肋骨脹痛,噯氣頻頻,時有泛酸,食欲減退;藥用柴胡、白芍、香附、枳殼、佛手、蘇梗等。
「濕困脾胃型」,患者胃脘悶脹,食不多即感脹,口淡無味,渴而少飲水,腸鳴轆轆,大便稀溏,身重乏力,困倦懶動;藥用薏苡仁、蒼朮、茯苓、雞內金、藿香、佩蘭、白蔻仁、厚朴、菖蒲、半夏、陳皮、乾薑等。
飲食有節、作息規律,是養護腸胃的關鍵,餐後避免立刻躺下或劇烈運動,建議散步10~20分鐘,並且保持規律作息,避免熬夜,減少腸胃壓力;過節期間也要心情放鬆,避免情緒緊張易引發腸胃不適。
若出現持續性腹脹、胃痛、食慾不振、惡心嘔吐等,應尋求專業診斷,避免延誤治療,特別是有胃潰瘍、膽結石或慢性消化道疾病的患者,更應謹慎過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