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易儒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各方面都超越自己,孩子未來身高更是父母既期待又擔心的指標,臨床上,甚至有家長會帶自己剛上幼兒園的孩子來門診,希望安排骨齡檢查,擔憂孩子身高比不上同班同學。究竟兒童的身高發育要怎麼觀察?醫師會如何檢查與評估呢?
台灣現今每個出生寶寶都有一本兒童手冊,裡面有男女0-7歲的身高曲線表,0-5歲參考WHO 2006的國際嬰幼兒生長標準,可以做為兒童的身高紀錄,一般回診如果有順利檢查最好在手冊上作上紀錄以方便觀察發育情形。除了生長曲線外,還有傳統的預測成年身高方式:第一,兒童兩歲時的身高,大約是其成年身高的一半;第二,Tanner於1970年提出的公式:計算父母平均身高後,男生加6.5公分、女生減6.5公分,並可加減約7公分的變異範圍。
7歲以後到18歲成年的身高曲線圖,台灣陳偉德與張美惠醫師團隊,從2003年全國學童體適能調查中,取體適能表現在第25百分位以上的健康群體所建立的本土身高發展曲線資料,並在2010年發表於知名國際期刊,極具參考價值,可以幫助家長參考自己的小孩是否有順著曲線發育。兒童手冊中的5-7歲曲線,則是將WHO 0-5歲曲線與台灣7-18歲曲線加以銜接,並參考WHO對BMI反彈的趨勢進行推估而成。
基因確實決定了孩子約60-80%的身高潛力,高個子的父母或較長的出生身長確實提供了優勢,但後天影響同樣關鍵。醫師在臨床上會觀察孩子的身高是否沿著百分位曲線發育,只要持續落在區間內,通常可判定為正常。若發現曲線偏離、出現發育遲緩、青春期過早或過晚、或合併其他荷爾蒙異常,便需要及早介入與專業評估。
營養、運動、以及睡眠仍扮演重要角色,了解這些影響因子,能幫助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達到最佳的發育狀態。均衡攝取蛋白質、鈣質、維生素D及其他營養素有助於骨骼生長;避免高油高糖飲食能降低肥胖與性早熟風險,避免骨骺板提早閉合。規律運動能促進骨密度及生長激素分泌,有氧運動如跑步、游泳、球類、跳繩,甚至適度重量訓練都有助於生長,但須避免過度集中於單一運動以免造成局部骨骺受損。充足睡眠很重要,研究證實在深層睡眠時,生長激素會大量分泌,充足且品質良好的睡眠對於學童生長發育相當關鍵,青少年一般至少要睡8小時以上,學齡前兒童至少睡10小時以上。
骨齡檢查目前是有條件的健保給付,僅反映骨齡與實際年齡是否相符,不代表能預測最終身高。臨床上,只有生長遲緩、青春期過早或過晚出現、或懷疑內分泌或其他疾病才需要骨齡檢查。建議家長定期量測孩子身高,善用兒童手冊與身高曲線來追蹤成長,並重視營養、運動與睡眠等生活習慣。提早發現異常並尋求專業醫師協助,才能讓孩子在其基因所設定的潛力範圍內,發揮出最佳的生長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