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公私協力守護濕地生態 花蓮分署舉辦外來入侵種移除工作坊

「外來入侵物種移除工作坊」,邀集學術界、公部門、民間團體及在地社區,展現公私協力推動生態保育決心。(花蓮分署提供) 記者林中行/花蓮報導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十日表示,為守護國土生態綠網大農大富生態廊道區內濕地生態,特舉辦「外來入侵物種移除工作坊」,邀集學術界、公部門、民間團體及在地社區齊聚一堂,展現公私協力推動生態保育的決心。 花蓮分署表示,近年來因地震與豪雨造成泥沙淤積,水位長期滯留,讓大萍、粉綠狐尾藻等外來入侵植物迅速蔓延,不僅破壞水域生態系,更使菊池氏細鯽族群明顯下降,對生物多樣性構成威脅。 為解決此問題,花蓮分署藉由本次工作坊凝聚跨域力量,讓參與者更深入理解外來種威脅與防治策略特別邀集荒野保護協會、花蓮縣平森永續發展協會、台糖公司花東區處、光復鄉大富村,以及東華大學環境學院副教授吳海音等,共同研討濕地長期保育策略。 花蓮分署長黃群策表示,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擁有一千二百五十公頃平地造林成果,透過國土綠網計畫指認出具有生態廊道功能,能串聯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兩大生態系統,是國際上少見的大尺度生態廊道案例,可以提供縱谷兩側中大型哺乳類野生動物可以移動甚至生活的棲地,近年更是記錄到水鹿、野山羊等。 黃群策強調,未來將持續整合政府部門、學術單位、NGO及社區力量,共同維護國土生態綠網生態廊道區域內的棲地品質,透過外來種管理與棲地復育,持續為國土綠網的生態永續奠定穩固基礎,讓這片平地森林成為串聯兩邊山脈、保育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場域,將生態保育的惠益與全民共享。  

Read More

竹市秋季農藥及玻璃空瓶集點數換好禮登場 結合APP落實環保更便利

新竹市環保局推動秋季農藥空瓶及提神飲料玻璃空瓶回收換好禮活動,將於九月十七日及十月十五日上午九時至十一時,分別在新竹市農會及內湖辦事處舉辦。(記者曾芳蘭攝) 記者曾芳蘭/竹市報導 新竹市環保局推動秋季農藥空瓶及提神飲料玻璃空瓶回收活動,將於今年九月十七日及十月十五日上午九時至十一時,分別在新竹市農會及內湖辦事處舉辦。環保局表示,活動當日、民眾凡攜帶農藥空瓶或褐色玻璃提神飲料空瓶,依重量累計點數,即可兌換農會商品券、清淨海洗碗精、益生菌培養土、蒲公英衛生紙等多項好禮,更首次結合「風收站APP」智慧集點系統,讓兌換流程更便捷,此舉不僅落實淨零綠生活理念,也鼓勵民眾妥善回收,避免污染環境,促進資源循環再利用。 新竹市環保局推動秋季農藥空瓶及提神飲料玻璃空瓶回收換好禮活動,將於九月十七日及十月十五日上午九時至十一時,分別在新竹市農會及內湖辦事處舉辦。(記者曾芳蘭攝) 環保局表示,此次活動結合風收站APP採「農藥空瓶每公斤集一點數、褐色玻璃提神飲料空瓶每六公斤集一點數」方式計算。農藥空瓶累積三點,可兌換農會商品券五十元一份或清淨海洗碗精一份;農藥空瓶或提神飲料空瓶單項集滿十點,則可兌換蒲公英衛生紙一份或益生菌培養土二十公斤一份,或是農會商品券五十元兩份。每人每日限兌換宣導品兩份,數量有限兌完為止,未兌換完的點數可累積至下次開站,或至「海洋風收站」辦理兌換。 環保局指出,今年春季農藥及提神飲料玻璃空瓶回收活動,獲得民眾熱烈響應,參與人次總計二百零二人,共計回收農藥空瓶六百七十六公斤、提神飲料玻璃空瓶二千三百零四公斤。農藥瓶回收須先進行「三沖三洗」,先以清水徹底沖洗三次,並將沖洗水倒入噴霧器再利用,確保瓶內無殘留後,與一般資源物分開回收。透過正確回收流程,可有效減少有害物質殘留,避免影響環境與人體健康。 環保局提醒,民眾參加活動除可獲得實用好禮,更是支持「淨零綠生活」的重要行動,進而共同實踐永續發展目標責任消費及生產(SDG12),也能促進健康福祉(SDG3),實現節能減碳目標。  

Read More

工研院攜手醫材公會率35家臺廠進軍泰國 打造智慧醫療東協新局

工研院攜手醫材公會率卅五家臺廠進軍泰國,推動智慧醫療從臨床驗證走向市場落地,開啟東協布局新格局。(工研院提供)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工研院十日宣布攜手臺灣醫療器材工業同業公會,率領卅五家智慧醫療廠商進軍泰國,以創新跨境布局模式,將臺灣智慧醫療供應鏈從臨床驗證帶到市場落地,直接對接泰國醫院、產業與通路,以區域深化策略,助力臺灣智慧醫材快速掌握東協快速成長的醫療新商機,展開國際拓展新格局。 工研院表示,泰國預計二0二九年將進入超高齡社會,七千萬人口中已有逾三成為六十歲以上族群,醫療與長照需求急速攀升,帶動健康檢測、術後復健與高齡輔具等市場爆發式成長。據美國國際貿易管理局統計,醫療保健支出目前約二百五十三億美元,預估二0二六年將上升至四百七十九億美元,占 GDP 比重將提高至百分之六點六。這一市場背景,正是臺灣智慧醫療憑藉資通訊與半導體優勢切入的絕佳時機。 工研院副總暨生醫與醫材研究所所長莊曜宇表示,此次智慧醫療產業團赴泰拓銷的意義,不僅在於爭取國際訂單,更在於打造一個「由臨床示範到市場落地」的可複製模式。工研院除了專注於前瞻技術研發,也積極整合產業生態系,協助廠商突破研發到商品化過程中的困境,例如臨床試驗綠色通道、跨院場域驗證與國際市場接軌。 工研院表示,本次赴泰國拓銷,涵蓋展示、論壇、醫院參訪到一對一商機媒合,盼打造以臨床需求為核心、串聯產業鏈與直通通路的新模式。臺灣廠商不僅帶來多項已完成臨床驗證,可立即導入的智慧醫療解決方案,亦與泰國公協會及醫療機構探討智慧醫院與數位健康的合作方向,並深入臨床場域交流智慧病房、AI 診斷與遠距照護需求。代表團同時拜會當地龍頭通路商與主要醫學中心,協助臺灣廠商加速從產品展示邁向實際採購與應用。

Read More

關鍵轉折時刻AI論壇登場 竹縣府加速數位轉型與企業站在一起

吳旭智(左一)說,透過探討數位轉型的落實,希望能從具體案例出發,為中小企業找到可執行、可延續的模式。(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新竹縣「關鍵轉折時刻:數位突圍X全球佈局」論壇,十日在新竹縣AI智慧園區普生竹創大樓登場,吸引製造業、科技業、中小企業主、數位轉型負責人與產業策略規劃人員約八十人參加。 新竹縣副縣長陳見賢表示,縣府已將「加速數位轉型」與「協助企業拓展國際市場」列為當前首要之務,與企業主站在一起,一起為未來而努力。 陳見賢指出,新竹縣作為台灣科技產業重鎮,擁有新竹科學園區、竹北AI智慧園區等完整產業聚落,正是AI創新與智慧製造的最佳實驗場域,面對全球供應鏈重組、國際關稅調升等挑戰,縣府攜手產業界與中央資源,全力協助企業強化國際競爭,並結合工業會與各產業協會,主動提供AI應用、國際市場趨勢、關稅對策等專業資源,成為企業發展的最強後盾。 本次論壇由新竹縣議員吳旭智擔任引言人,他指出,關稅衝擊美國對部分產品課徵百分之二十的關稅,已讓不少出口企業叫苦連天,特別是中小企業更是首當其衝,因此請專家分享政府政策、商業策略、技術應用等不同角度的解方,並探討數位轉型的落實,希望能從具體案例出發,找到可執行、可延續的模式。 聯合國NGO經濟與政策地球關懷聯盟黃兆仁教授強調,面對地緣政治與國際變動,企業唯有加速數位化、增加韌性才能保持競爭力。生成式AI協會理事長梁賓先建議企業透過AI技術數位升級與加強研發創新,迎接全球市場的不確定挑戰。輸出入銀行經理蔡名豐從金融角度分享多國市場拓展策略與國際貿易的風險管理。精誠資訊副總經理林宗瀛則分享AI導入製造業的成功案例,協助企業快速掌握國際市場脈動。 新竹縣政府產業發展處陳偉志處長也在論壇中提供縣府產業輔導政策資源,包括圓夢貸款、協助拓展海外市場、推動創新研發地方型SBIR計畫等補助。

Read More

一一三年度強迫入學工作績優公所表揚 張善政市長肯定維護孩子受教權

一一三年度強迫入學工作績優公所表揚,桃園市長張善政肯定維護孩子受教權。(新聞處提供) 記者陳華興/桃園報導 桃園市長張善政十日表揚「一一三年度強迫入學委員會工作績效評核績優公所」。張善政表示,義務教育階段是孩子人生重要起點,若錯過入學時機,恐將影響日後發展,感謝各區公所同仁積極協助中輟生通報、協尋、復學輔導等相關業務,讓每位孩子都能順利踏出人生第一步。 張善政指出,針對因家庭因素,無法妥善安排子女就學的情況,需要仰賴區公所同仁深入了解、積極協助。強迫入學工作屬「吃力不討好」的任務,常需克服諸多挑戰,但這份努力讓更多孩子擁有受教機會,奠定一生重要基礎,意義重大。 教育局表示,市府依據「各區公所強迫入學委員會工作績效評核暨獎勵實施要點」,督導各區公所發揮強迫入學委員會應有功能並定期評核,提升強迫入學執行成果。一一三年度由桃園區公所獲頒特優獎,平鎮區公所及中壢區公所獲頒優等獎,八德區公所及龍潭區公所獲頒甲等獎。獲獎區公所皆提供完善的執行資料,並逐案落實家訪記錄且積極追蹤,突顯區公所強迫入學委員會之認真與用心。

Read More

市府輔導青年創業有成 「宜智科技」獲Erupture全球創客松第三名

宜智科技榮獲「二0二五 Erupture Global Hackathon」全球第三名,市長張善政頒座鼓勵。(新聞處提供) 記者陳華興/桃園報導 桃園市長張善政十日上午主持市政會議,表揚宜智科技榮獲「二0二五 Erupture Global Hackathon」全球第三名。張善政表示,市府積極培育具國際競爭力的創業人才,支持參與國際賽事,協助青年展現實力。宜智科技獲獎是桃園青年在國際創新舞台的重要突破,期勉宜智科技再接再厲,推動智慧交通領域創新發展,代表桃園、臺灣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 張善政指出,此次比賽由Erupture Ventures主辦,於亞洲、歐洲與美洲進行初賽,晉級隊伍赴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接受專業培訓,並參加全球總決賽。賽事吸引全球逾三百支團隊參與,臺灣共有一百二十組團隊報名,宜智科技作為桃園青創代表,經過層層篩選,最終在全球總決賽中脫穎而出,獲得全球第三名殊榮。 宜智科技執行長黃翊(王民)表示,感謝市府青年事務局與青創指揮部協助,提供資源協助團隊參加國際賽事。團隊專注於研發創新車用壓電能量回收避震器,結合智能控制技術,提升電動車續航力與行車舒適度,成功在國際舞台展現桃園青創能量,未來將持續努力為桃園、臺灣贏得更多榮譽。 青年事務局表示,宜智科技為桃園中原大學學生創業團隊,在市府青創指揮部輔導下,甫成立即於國際競賽獲獎,展現桃園青創能量,並激勵更多青年勇敢逐夢。

Read More

急救精靈簡子宜 獲一一三年績優救護人員獎

消防員簡子宜榮獲一一三年急救精靈。(宜蘭消防局提供) 記者張正量/宜蘭報導 宜蘭縣政府消防局羅東分隊救護員簡子宜,榮獲內政部消防署一一三年度「急救精靈」殊榮,並於九日參加「一一四年救護週系列活動」頒獎典禮時接受表揚。 「急救精靈」獎項旨在肯定全國於急救現場成功搶救無生命徵象患者康復出院的績優人員。簡子宜雖於一一三年初才加入消防體系,但表現積極專業,全年成功協助三名無生命徵象患者康復出院,展現高度使命感與專業能力。他表示,這份榮耀不僅屬於自己,更是對整個團隊的肯定,並特別感謝分隊學長們在救護出勤與技能傳承上的支持。他強調將持續精進,不負此殊榮。 根據消防局統計,一一三年宜蘭縣共執行四百六十三件無生命徵象救護勤務,其中一三九人在急救二小時內恢復生命徵象,最終康復出院十九人;一一四年上半年則有二三七件,七十八人在二小時內恢復生命徵象。 消防局也持續推廣急救觀念,於縣內九個消防分隊設置「CPR+AED學習站」,方便民眾就近學習,強化第一時間急救能力。適逢九月八日至十二日全國緊急救護週暨救護推動三十週年,消防局將配合辦理「救急三十‧究極前行」系列活動,推廣CPR+AED技能、「急救先鋒APP」及珍惜救護資源觀念,邀請民眾踴躍參與,共同守護生命安全。

Read More

不菸男咳嗽喘 竟罹晚期肺腺癌

奇美醫呼吸治療科主任鄭舒帆表示,國人肺癌晚期確診比例偏高,健保署擴大第一線健保給付免疫治療合併化學治療。讓病人有藥可用、有效能治。(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65歲許姓男子不抽菸保持運動,因持續咳嗽走路喘不過氣,CT檢查切片確診晚期肺腺癌。因癌細胞已擴散肝臟,且基因檢測無特定的EGFR或ALK突變,無法使用標靶藥物,經接受免疫治療合併化療和血管新生製劑,腫瘤縮小改善咳嗽等症狀,目前配合治療中。 衛生福利部公布113年國人10大死因,癌症已連續43年高居國人死因首位,其中肺癌多年蟬聯癌症榜首,死亡人數也超過1萬人。且根據衛福部公布111年癌症登記報告資料,肺癌發生人數已突破1.7萬例,穩坐國人癌症發生率與死亡人數的雙冠王。 奇美醫院呼吸治療科主任暨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鄭舒帆指出,國人肺癌晚期確診比例偏高,為補足過去無EGFR(表皮生長因子受體)、ALK(間變性淋巴瘤激酶等基因突變病人的用藥缺口,健保署自114年6月1日起擴大第一線給付「免疫治療合併化學治療」與「化學治療合併免疫與血管新生抑制劑」,估計每年將有1600名病人受惠,每人可望年省約200萬元藥費。 鄭舒帆說,肺癌是一個變化快速、治療需要精準判斷的疾病。過去有基因突變的病人能用標靶藥物,若缺乏EGFR、ALK等基因突變病人選擇相對少,往往只能單靠化療;而肺癌治療中單用免疫治療藥物提供病人新的治療選擇,但合併其他藥物的治療證實能進一步加強治療的效果。 免疫治療就像是喚醒體內的「抗癌部隊」,讓免疫系統能辨識並攻擊癌細胞。而當它與化學治療結合使用時,更是展現出強大的協同作用。多項大型國際試驗證實能延長存活期、提升疾病控制率。而結合血管新生抑制劑對臨床上部分病人族群,例如肝轉移或臨床預後較差者,可讓腫瘤惡化機會減少。 鄭舒帆表示,奇美醫院多年來投入肺癌臨床治療照護,累積豐富經驗,也持續參與國際研究,見證免疫治療的進步與轉變。

Read More

南區11院所領袖交流在宅醫療

南區11間核心醫療院所領袖暢談數位創新、在宅急症照護、偏鄉醫療平權三大面向,討論醫療與居家照護轉型,展現台灣醫療體系在國際趨勢下的決心與能量。 (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國際醫療衛生促進協會、高醫與台灣阿斯特捷利康共同邀請南區11間核心醫療院所領袖,齊聚一堂共同剖析在宅醫療的未來藍圖,從數位創新、在宅急症照護、偏鄉醫療平權3大面向切入,展現台灣醫療體系在國際趨勢下的決心與能量。 高醫王照元院長分享,高醫近年積極推動在宅醫療,醫療團隊至病人家中執行抗生素注射治療與症狀緩解等照護,並結合虛擬健保卡推動遠距視訊醫療;透過床邊生命徵象監測設備,病人數據即時傳送至高醫遠距健康照護中心,讓居家照護的品質與安全都大幅提升,今年更投入居家靜脈營養照護,為需長期靜脈營養支持的患者設計個別化照護方案,協助他們在醫療團隊的守護下安全返家。 王照元強調,這些努力不僅展現了高醫在跨域的整合,更凸顯在宅醫療的最大價值─讓病人能留在熟悉的家庭環境中,仍獲得完整且連續的醫療照護,真正實現「跨域攜手、共善照護、在宅醫療新未來」的核心精神。 高雄榮總陳金順院長指出,台灣正面臨快速高齡化與複合式疾病挑戰,未來醫院必須以智慧醫療為核心,建構全方位照護網;高榮成立研創暨智慧醫療中心,導入多項數位應用,包括急診早期警示系統、胸部X光智慧判讀、智能排班系統及免疫療法導航平台。 他強調,這些創新都以病患為中心,最終目標是打造全人整合照護平台,讓醫療不只是治病,更能預防與陪伴。 奇美醫院率先推動在宅急症照護,採用穿戴式裝置與遠距監控技術,使輕症感染病人在家中安全接受治療,降低交叉感染風險,同時緩解醫院住院壓力;林宏榮院長分享,奇美團隊積極赴日、新加坡交流,汲取在宅醫療及智慧醫療轉型經驗,並結合健保署、衛福部政策,持續推動社區整合型長照與醫療聯繫。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馬惠明院長強調,智慧醫療讓偏鄉也能享有醫學中心級高品質照護,真正落實醫療平權;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蔡明哲院長指出,偏鄉醫療不能僅靠提升考照率解決人力問題,真正關鍵在於「在地共學共好」;國際醫療衛生促進協會李偉強理事長指出,醫療進展並非僅仰賴醫學中心,而是必須結合地區醫院、基層診所及政府支持,共同確保病人與醫護人員的安全福祉。

Read More

藥物+行為治療 38年菸槍戒菸

醫師廖健男說,戒菸僅靠意志力成功比例不到5%,必須藉助專業醫療提高成功率。(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63歲林先生菸齡38年,長期治療追蹤高血壓及高血脂,經醫師多次勸誡終於下定決心戒菸,並在藥物及行為治療半年後,完全戒除抽菸習慣,原本的心血管用藥也減少三分之一劑量。他也覺得戒菸後,身體和精神更健康。 郭綜合醫院家醫科醫師廖健男指出,台大公共衛生學院與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合作研究,公布台灣人健康危害因子排行榜,前5名分別是高血糖、抽菸、高血壓、細懸浮微粒(PM2.5)、以及飲食相關危險因子;研究顯示,戒菸對預防或延緩死亡,較降低膽固醇或降低血壓更為有效。有明確證據顯示,吸菸是導致發生心血管、呼吸系統、生殖系統、癌症以及其他許多重大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而在美國,因吸煙而導致死亡的疾病,前3名為肺癌、缺血性心臟病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病。 他說,香菸內的尼古丁有提高專注的效果,卻會讓人上癮,其本身雖無致癌性,而抽菸的行為卻讓自已及周遭的人暴露於超過250種有毒物質或致癌化學物之中。目前台灣吸菸人口約為500萬人,門診病人中約有30-50%需戒菸。吸菸人口年輕化,每日吸菸量平均比十年前增加約14%,吸外國菸(電子菸)者大幅增加。 廖健男說,菸癮戒斷症狀包括煩燥、挫折及易怒、焦慮、坐立不安或失去耐心、失眠或睡眠混亂、食慾增加或體重上升,煩燥不安或憂鬱,合併生理與心理上的症狀,讓戒菸更為困難。戒菸不能僅靠意志力,統計用意志力戒菸的成功比例不到5%,必須藉助專業醫療協助,目前戒菸藥物有非尼古丁及尼古丁類藥物。以郭綜合醫院為例,有口服持續藥效錠及經皮吸收戒菸貼片可使用,協助門診及住院患者戒菸醫療服務,今年1至9月戒菸門診人數128人,戒菸3個月成功率約為21%。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