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強號出軌事件 臺鐵公司成立一級應變小組

  區間車接駁旅客駛抵新城站。(台鐵提供)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台鐵二二九次(三000型自強號)二十一日下午十六時五十分行經崇德-和仁間五十一K西正線(清水隧道南口)受土石流衝擊影響,造成列車第二節車廂出軌,司機員手部骨折、六名旅客輕傷。 臺鐵公司於十七時成立公司本部一級應變小組、東部地區應變小組與現場前進指揮所。台鐵表示,二二九次旅客計五百二十五名已安排搭乘四0三三次區間車接駁回崇德站及新城站。目前和仁-崇德間以東正線單線雙向行車。 當時坐在第三節車廂的慈濟基金會職工賴郁文表示,土石流撞擊列車第一、二節車廂的力量和聲音很大,瞬間造成停電,空調停止運轉,列車於隧道內停止行駛,隨後,機組人員先確認大家有無受傷,引導沒受傷的乘客走出泥濘的隧道,沿鐵軌上接駁的區間車。 受傷乘客送醫。(台鐵提供) 負責接駁的四0三三次區間車於十八時五十三分駛離現場,十九時0九分進入新城站,大批警消與救護人員緊急將受傷人員送醫,花蓮縣長徐榛蔚也抵達現場關心。

Read More

普拿疼7月起每盒漲10-15元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普拿疼止痛」系列產品將自7月起漲價,每盒最多貴10-15元!藥師表示,近期新冠疫情再起,解熱鎮痛相關藥物購買也增加,提醒民眾可考慮其他有乙醯胺酚或乙醯胺酚加強錠等同成分未漲價藥品,不需要有品牌迷思。 今年4月電價調漲,平均調升11%,當時就有傳出藥物價格也可能因應調漲。中華民國基層藥師協會理事長沈采穎21日指出,「普拿疼止痛」系列產品將於7月起調漲價格,漲幅約8-10%;另根據代理商資料,每盒建議售價最多增加10-15元。藥局在6月份就已經叫不到貨,因為藥商因應新價,避免有囤貨等情況發生,所以實施控貨。 近期新冠疫情再起,確診者增加,所以到藥局購買普拿疼的人也變多,由於「普拿疼」開出漲價第一槍,推估其他知名大廠牌會陸續跟進調漲,沈采穎提醒,「普拿疼」成分為「乙醯胺酚」,此類藥物還有很多學名藥可選擇,民眾可考慮其他同成分未漲價藥品替代使用,不需要有品牌迷思,藥價約是「普拿疼」半價。 沈采穎表示,這次「普拿疼」漲價與健保藥價無關。從今年7月起至年底,不只乙醯氨酚藥物會漲價,但現階段尚未聽聞誰是下一個漲價廠商,甚至隨著電價調漲、藥師薪資增加,不排除造成第2波指示用藥漲價,無奈營運成本增加,無法自行吸收,就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藥廠以文字回應媒體,疫情期間,即使面對市場需求的提升,與營運、原料成本上升,仍維持價格,但因應國際經濟成本近期持續上漲,為反映營運成本與產品成本,將自2024年7月份起陸續調整「普拿疼止痛藥系列產品」的建議零售價。

Read More

國內專家:血液中蛋白質示警帕金森氏症? 待釐清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近期國際研究指出,血液中的蛋白質可能有助於提前數年發現帕金森氏症。對此,國內專家指出,腦神經退化性疾病目前沒有藥物可以治癒,因為並不完全能清楚這些疾病的病理原因,「相關性高,未必有因果關係」,此研究結果尚未能表示血液中的蛋白質會造成神經退化。 國際期刊《自然通訊》近日發表一篇研究,研究分析99名最近被診斷出帕金森氏症的人、72名有快速動眼睡眠行為障礙但沒有帕金森氏症動作障礙的人,以及36名健康人的血液,並且用機器學習模型,預測這些人是否會得帕金森氏症。 研究結果顯示,根據症狀嚴重的帕金森氏症病人血液中的8種蛋白質,機器學習模型能夠在帕金森氏症的動作症狀,例如行動遲緩、靜止時四肢振顫等出現前7年內,以近8成的準確率預測病人是否會得到帕金森氏症;顯見血液中的蛋白質可能有助於提前數年發現帕金森氏症。 對此,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研究帕金森氏症模式動物、新藥研發的專家提供觀點。 中山醫學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兼主任何應瑞表示,上述研究指出,血液中的8種特定生物標記蛋白質,與帕金森氏症有「高度相關」,但是血液中的蛋白質也有可能是帕金森氏症的結果,而不是原因。 他認為,雖然有很多文獻都顯示,血液裡面的某些標記(例如突觸核蛋白質、類澱粉樣蛋白等)越高,腦神經的退化也越高,但這樣的推論需要注意的是「相關性高,未必有因果關係」,這篇研究結果還不能表示血液中的蛋白質會造成神經退化。 何應瑞也說,在科學上很早就知道,帕金森氏症患者在確診前好幾年,通常伴隨出現嗅覺缺陷、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障礙,或容易便祕等症狀。依照上述研究邏輯推論是,當患者出現這些症狀,就有很高的機率可以「預測」將來會出現帕金森氏症;然而,我們並無法推論,清除此研究中所提出的8種蛋白質,是否可以防止罹患帕金森氏症。 他強調,血液中的某些特定蛋白或許可以預測疾病會不會出現,但是那些蛋白質是疾病的原因還是結果,還是減緩疾病的保護因子,需要仔細釐清,否則便會誤以為消除血液中特定蛋白質,能預防帕金森氏症。也提醒民眾並不需要急著去做血液檢測,保持規律作息、充足運動與均衡飲食,是更為重要的。

Read More

翁劇烈背痛昏厥 揪2血管瘤

醫師李俊毅21日透過個案分享指出,當血管直徑變大為原本正常的1.5倍即為血管瘤,雖然不像癌症腫瘤是惡性細胞,但要是一旦破裂很可能危急生命,猶如體內的不定時炸彈。(大千醫院提供/中央社) 記者謝國金∕苗栗報導 一名85歲老先生因為劇烈背痛昏厥被送至醫院急診,經檢查後發現,在降主動脈近端發現一個5.6公分的血管瘤,且在腹主動脈上也發現一個6.9公分的血管瘤,由於兩個血管瘤都相當大,隨時有破裂風險,才會導致病人產生劇烈疼痛感。所幸經接受主動脈支架置放手術後,分別將兩個血管瘤隔離開來,避免破裂的危險,病人術後第2天即能起床走動,並順利恢復出院。 苗栗大千綜合醫院心臟外科醫師李俊毅表示,當血管直徑變大為原本正常的1.5倍即為血管瘤,發生初期時不會有任何症狀,除非接受電腦斷層檢查或超音波檢查,才會意外被發現,但多數病人都是因破裂時的劇烈疼痛及休克,送至醫院才發現。雖然血管瘤不像癌症腫瘤是惡性細胞,然而一旦發生破裂卻是危及生命的生死一線間。 造成血管瘤發生的原因,最常見的就是長期的高血壓,讓血管像吹氣球一樣變大,其次是因為感染問題,造成血管薄弱而變大。另外,有少數病人是因本身的遺傳性疾病,導致血管裡的膠原蛋白承受力不足,抵擋不住血壓而逐漸變大。若是因高血壓或遺傳性疾病造成的主動脈瘤,通常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才會大到被發現,所以若摸到肚子有震動的感覺,一定要格外小心,可能已經出現主動脈瘤。 此次個案接受的主動脈支架置放手術,能避免主動脈瘤破裂的危險,此項手術不會造成大手術傷口,只需從兩邊腳上的血管讓支架進入到主動脈,並且在適切的位置展開支架,即能遮蔽膨大的血管,讓血液流經支架後,血管就不會因為承受血壓而破裂。通常手術隔天可以起床走動,若沒有出血或其他問題,當日即可出院。 醫師李俊毅提醒,有長期高血壓的病人一定要定期追蹤,並接受進一步檢查;另外,由於血管瘤內大多會有血栓及動脈硬化的斑塊,一旦脫落就會阻塞下肢血管,導致下肢疼痛或缺血,因此也須一併檢查。雖然冬天才是血管疾病的高峰期,但平日裡還是要多加留意、有症狀提早檢查與治療,才能保住自身健康。  

Read More

轉骨藥膳調養 需把握生長黃金期

新營醫院中醫師說明小孩的生長曲線及進入青春期的發育。 (醫院提供) 記者翁聖權∕新營報導 小孩進入青春期後,父母對能否長高都非常關心,不少父母有給小孩吃轉骨藥膳的習慣;不過轉骨藥膳調養,需把握生長發育黃金期。想要小孩長得高發育得好,除了足夠的營養外,還要有充足的睡眠及適量的運動,尤其是有跳躍動作的運動更佳。 一名媽媽帶著小學五年級的兒子來到衛福部新營醫院中醫科診間詢問轉骨方,醫師陳建閔看了一下好動活潑的小朋友,詢問媽媽關於小朋友的飲食習慣。媽媽說小男孩最近都吃不多,只喜歡吃重口味的,擔心孩子營養不良影響發育。 陳建閔拿出衛教單張向媽媽說明,目前應先看小朋友是否已開始第2性徵的發育?再討論要先從開脾胃著手,還是進入轉骨階段。經過陳建閔評估及建議,媽媽決定先改善小孩的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及飲食習慣,在確定開始有第2性徵的發育時,再煮轉骨藥膳給小孩吃。 陳建閔說,現在的飲食條件已比之前好很多,女生14歲、男生16歲就已發育成熟,再依據生長曲線圖,可大致推斷男孩約11至16歲;女孩約10至14歲為生長發育的黃金時期,因此可以利用這段期間來做轉骨藥膳的調養,一來補充生長所需的營養素,二來也可避免孩子不喜歡吃藥,而浪費父母的苦心。 轉骨藥膳中又可分男女,男生好動宜補氣補腎;女生以血為本宜補血補腎,藥膳中另外加的雞肉、排骨也供給生長發育所需的蛋白質和脂質。

Read More

服用免疫抑制劑 視力突剩0.1

記者謝國金∕苗栗報導 60歲陳姓病人因肝臟疾病接受肝移植治療,並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以預防移植器官產生排斥反應,某天陳姓病人發現左眼視力模糊,緊急就醫,檢查當下視力連0.1都不到,醫師表示,陳先生因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免疫功能下降,使得視網膜受到病毒感染,所幸發現得早,透過藥物治療,目前視力恢復到0.4。 苗栗為恭紀念醫院眼科醫師謝明潔進一步說明,藥物雖可以治療疾病,但是若使用過量或自身的特殊體質,也有可能產生副作用。陳姓病人因肝臟移植後須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其中的副作用即是增加感染風險,病毒感染對視力的影響十分嚴重,通常感染後預後情況不佳,經常導致永久性的視力損失,甚至併發其他嚴重後遺症,如視網膜剝離或眼球萎縮。 所幸陳先生立即就醫,經由新型視網膜檢測儀器檢查,並開立口服抗病毒藥物、輔以眼球內注射抗病毒藥物治療。經過反覆、長期、密切且持續追蹤、檢查及治療,陳先生視力從不到0.1進步至0.4。 醫師謝明潔受邀前往泰國曼谷擔任「2024亞太眼科年會」講者,陳先生的案例成為重點分享。 謝醫師強調,隨著醫學科技進步,各種檢查儀器設備更先進,為恭紀念醫院在112年引進醫學中心級眼科檢查設備,提高醫療服務品質。

Read More

腰椎滑脫如針扎 微創融合手術解危

花蓮慈濟醫院神經脊椎微創外科主任洪祥益以腰椎微創融合手術治療腰椎滑脫,讓黃先生回歸正常生活。(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67歲黃先生,去年務農摔傷後又搬運重物,造成腰痛症狀不斷加劇,嚴重時甚至無法走路,就醫檢查為腰椎滑脫,經以腰椎微創融合手術治療,黃先生在術後隔天下床走動,發現不痛了,回歸正常生活。 黃先生表示,最痛的時候就像是針在扎,沒辦法動也無法走。當時雖知是腰椎滑脫壓迫神經造成疼痛,但害怕開刀會下半身癱瘓,到多家診所復健、中醫治療,不但沒有改善反而越來越痛,只好到花蓮慈院接受進一步檢查和治療。 花慈神經脊椎微創外科主任洪祥益表示,經由腰椎X光及核磁共振造影檢查,發現個案第4、5節腰椎滑脫及嚴重壓迫神經,同時椎間盤突出,評估後建議以腰椎微創融合手術治療。微創融合手術可以保留肌肉,利用撐開器順著肌肉紋理建立手術路徑,減少組織破壞,不僅傷口小、術後疼痛感低,有助加速恢復。 術後隔天,醫師鼓勵個案下床走動,他原本只想試試看,沒想到下背痛和雙腳麻痛幾乎完全消失,身體都輕盈放鬆許多,讓他很驚喜。 術後照片。 (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脊椎滑脫原因很多,多與搬運重物工作、長期姿勢不良有關,另常見還包括運動傷害、車禍等,洪祥益提醒,若要搬重物,需蹲下再將重物搬起,且可分多次搬運,避免一次搬太重導致脊椎滑脫,若工作需要搬運重物,建議可藉由重訓加強肌力及練習正確發力部位。

Read More

2月嬰確診梅毒 父母均陽性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21日公布,國內確診1例先天性梅毒確定病例,個案為2個月大嬰兒,個案的父母抽血檢驗梅毒均為陽性,一家3口一起接受治療中。 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男嬰係於6月上旬因發燒至40度就醫,就醫時因有皮膚紅疹、色素沉著及長骨出現骨質異常症狀,醫師通報為疑似先天性梅毒,後經檢驗確診先天性梅毒。醫生進一步對個案的父母抽血檢驗梅毒均為陽性。 曾淑慧表示,案母雖於孕期第12週、第32週定期做產檢,梅毒檢驗結果皆為陰性,推測是懷孕32週後至生產前的不安全性行為因而感染梅毒所致。 依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我國去年新增確診通報梅毒感染人數計9941人、淋病8257人,「不安全性行為」是主要感染原因。與前年相比,梅毒上升2%、淋病上升3%;依年齡層分析,15-24歲族群梅毒、淋病增幅最為明顯。值得注意的是,女性感染人數雖相對較少,但增加幅度卻明顯高於男性。 曾淑慧說明,梅毒和淋病都是經由皮膚、黏膜和血液傳染之性傳染病。梅毒常見症狀包括無痛性潰瘍與硬性下疳、皮疹等,若未接受適當治療,晚期則會出現「梅毒腫」、「心臟血管性梅毒」或「神經性梅毒」。 孕婦感染梅毒如未接受適當治療,梅毒可透過胎盤垂直傳播給胎兒,導致胎兒死亡或先天性梅毒等不良結果;淋病常見症狀包括尿道化膿,排尿有刺痛或灼熱感,女性感染後大多症狀不明顯,因此常被忽略,若沒有及時接受治療,不論男性或女性,都可能造成不孕;也可能導致泌尿生殖系統外的感染,如:直腸、咽喉部的感染、淋菌性結膜炎等。 疾管署呼籲,梅毒及淋病雖屬可治癒之疾病,但是無法終身免疫,只要有不安全的性行為,都有可能感染性傳染病。預防首重做好預防措施,包括:全程正確使用保險套及搭配水性潤滑液、有不安全性行為者,定期篩檢及早就醫診斷及早治療。 此外,孕婦須定期產前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降低感染先天性梅毒風險;一旦確診,務必提醒配偶或性伴侶也接受篩檢及治療,避免乒乓感染,多管齊下才能有效的預防感染性傳染病。

Read More

男大生睪丸腫如芒果 竟已罹癌

泌尿科主任朱朗軒表示,正常睪丸大小約直徑約3公分、如荔枝大,患者到院時,右側睪丸已腫如鵝蛋、芒果,已經是超過正常睪丸20倍以上。(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20歲男大生去年發現右側睪丸比左側大,因不痛不癢不以為意,直到腫到直徑9公分,如一顆芒果般大,連穿垮褲都藏不住影響生活才就醫,檢查後發現罹患睪丸癌,幸癌細胞未轉移,經手術切除合併化療,目前病況穩定。 衛生福利部台中醫院泌尿科主任朱朗軒表示,這名男大生穿著寬鬆垮褲、像企鵝走路般進入診間,害羞說他發現自己右側睪丸一天比一天大,時間已經超過半年,雖然不痛不癢,但已大到造成穿衣服跟行動困擾而就醫。 朱朗軒指出,男大生經超音波、磁振造影檢查,發現患者左側睪丸大小正常約3公分,右側睪丸竟然大到直徑約9公分,已經是正常睪丸的3倍大,推論是睪丸癌,切除腫瘤後送驗檢查,證實男大生罹患好發於青少年的精細胞與非精細胞混合型的睪丸癌。 朱朗軒表示,說明正常睪丸大小約直徑約3公分、如荔枝大,患者到院時,右側睪丸已腫如鵝蛋、芒果,右側睪丸體積已經是超過正常睪丸20倍以上。雖癌細胞未遠端轉移,但因為手術前檢查腫瘤指標數值爆表,為了安全起見,醫療團隊還是建議接受一階段的化療,目前男大生已經完成治療,腫瘤指數回覆正常,病況穩定追蹤中。 台中醫院泌尿科主任朱朗軒表示,男性睪丸變大,有可能是睪丸發炎、陰囊水腫或是睪丸癌等原因,只要發現腫大就要注意。(記者陳金龍攝) 朱朗軒說,睪丸變大,有可能是睪丸發炎、陰囊水腫或是睪丸癌等原因,通常只要進行超音波檢查就可以發現。其中最常見的是睪丸發炎、副睪丸炎或陰囊水腫,會出現發燒,睪丸突然紅腫熱痛腫大的症狀,但是如果是睪丸癌,其實不會疼痛,且睪丸不會一下子腫大,而是會慢慢變大,睪丸觸感也會偏硬。

Read More

女子反覆高燒 除扁桃腺斬病根

  余女患處接近喉嚨深處,醫師採達文西手臂手術切除,能縮短手術時間與減少傷口痛感。(記者陳金龍翻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30多歲余姓女子1年來飽受「慢性扁桃腺發炎」之苦,每回高燒就只能躺床,無暇照料孩子與家務。由於診所無法根治問題,輾轉至光田綜合醫院耳鼻喉頭頸部就診,醫師進行扁桃腺切除手術,根除反覆發燒感染問題。 針對「扁桃腺結石」形成原因,光田綜合醫院耳鼻喉頭頸部醫師黃聖凱指出,扁桃腺體表面有如礁岩般的凹陷處,稱為隱窩。扁桃腺體一再發炎時,若再加上食物殘渣堆積,易使隱窩滋生細菌,形成鈣化或化膿的物質阻塞通道,而此也正為「扁桃腺結石」。若是免疫力低下、胃食道逆流、慢性鼻竇炎使鼻涕倒流至喉嚨,都易有扁桃腺結石的問題。 黃聖凱表示,據美國耳鼻喉科醫學會指引,若是頻繁急性扁桃腺發炎,1年達7次以上;2年內達5次或3年內每年發生3次,已達慢性扁桃腺發炎標準,即可考慮進行扁桃腺切除手術。因慢性扁桃腺發炎,不僅使患者再三經歷喉嚨劇痛,還可能導致口臭、吞嚥卡卡、喉頭不適、妨礙呼吸及睡眠等問題。這些症狀除了影響健康外,更可能因「口氣問題」,在職場或人際關係中造成尷尬,使患者在生理、心理上承受巨大壓力。 黃聖凱和患者分析,執行冷刀器械手術其疼痛指數及出血率相當高,且至少須休養1個月。而常用的能量刀或電漿刀,也均需要2至3週的恢復期。而若是施以達文西手臂搭配高解析度的3D立體影像,因其立體影像系統能將視野放大10倍,在切除病灶時,可精準於窄小口腔內剝離扁桃腺,與傳統手術相比,有效避免誤傷患處旁的神經與血管,可大幅縮短手術時間,術後恢復期也較短,能儘快回歸生活正軌。   余女反覆喉嚨痛、發高燒,就醫檢查發現是「慢性扁桃腺發炎」導致。 (記者陳金龍攝) 黃聖凱提醒,扁桃腺發炎易與感冒混淆,如出現喉嚨痛、發燒、吞嚥困難等症狀,建議前往耳鼻喉頭頸部就診,由醫師診斷病因對症下藥。若1年內慢性扁桃腺發炎逾4次以上,也可與主治醫師商討扁桃腺切除手術,以絕後患。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