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學「科技創新講座」台灣應材總裁余定陸分享創新之路

中原大學於張靜愚紀念圖書館秀德廳舉辦科技創新講座,多位半導體界的重量級人士共同參加。(中原大學提供) 記者陳華興/桃園報導 中原大學為提升研發能量,定期舉辦「校級科技創新」講座,於五月七日上午邀請到應用材料公司集團副總裁暨台灣區總裁余定陸蒞校演講,吸引上百位學子到場聆聽。余定陸以「創新之路(The road to innovation)」為題,闡述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歷程及應材如何成為世界最大的半導體及顯示器設備商為例,強調「創新」的重要性。中原大學期待在半導體界的重量級人物協助下,可更加速朝向「半導體人力銀行」目標邁進! 中原大學理學院院長吳宗遠指出,應用材料公司(Applied Materials,簡稱應材)是世界最大的半導體及顯示器設備商,台積電用來生產晶片的設備有一半皆來自該公司。中原大學校級科技創新講座很榮幸能邀請到余定陸總裁擔任講員。而曾任應用材料公司全球執行副總裁的王寧國(David Wang)也出席此次活動,王寧國是中原大學化工系傑出校友,因在半導體設備的重大貢獻入選二零一七矽谷名人堂。 中原大學於張靜愚紀念圖書館秀德廳舉辦「校級科技創新講座」,邀請半導體界的重量級人物余定陸蒞校演講。(中原大學提供) 余定陸以小於十奈米的先進製程全部集中在亞洲,而百分之九十二是台灣生產,剩下的百分之八則是韓國,這在二十一世紀的「晶片石油」競爭中演變成了地緣政治,而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的出現更加劇了晶片製造的競爭,讓原本花了近四十年產值才增加二千億美元的晶片產業縮短到僅需七年的時間。這顯示未來的半導體科技除了創新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外,地緣政治也是一項公司治理必須考慮的課題,才能使公司能夠永續發展。 應用材料公司集團副總裁暨台灣區總裁余定陸(圖左)與前應用材料公司全球執行副總裁王王寧國。(中原大學提供) 中原大學積極推動半導體人才培育計畫,除了與台灣應材合作開設半導體設備課程,也與國內多間半導體公司展開產學合作、共構實驗室、開設半導體跨領域學程、開設半導體國際新型專班招收外籍學生等相關計畫。此次余定陸與王寧國在與中原大學校長李英明會面時,對於中原規劃推動半導體人才培育計畫表示肯定,並提出許多寶貴建議。李英明表示,相信在這些半導體界的重量級人物協助下,中原大學可以更加堅定的朝向「半導體人力銀行」的目標邁進,造就更多半導體產業人才。

Read More

千萬劑免費快篩 8成下月底到期

食藥署副署長王德原(中)在記者會中說明,即期快篩就是還未過期,只要是經過食藥署核發,不管是當初專案輸入製造,或是現在查驗登記許可的快篩產品,在有效期限內都可以正常使用。(中央社) 本報綜合報導 全國逾4500家藥局可領共1000萬劑COVID-19免費快篩,其中8成在6月底前到期,是否影響效益引議論。食藥署8日表示,即期就是還沒有過期,有效期限內都可正常使用,過期就建議丟棄。 疾管署與藥師公會全聯會合作,於全台4500多家健保特約藥局免費提供共1000萬劑COVID-19家用快篩試劑,其中8成在6月底前到期。 措施推出後,有社區藥局藥師反映,民眾對接近效期的快篩領取意願低,擔憂發不完。有專家認為,過期半年內尚可用;台大兒童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也說,製造商不會將使用期限壓到最底限。 免費發放即期快篩引議論,食藥署副署長王德原在例行記者會中說明,廠商在決定產品效期時,都會進行安性性測試,廠商通常會採取保險作法,在真正效期前,選擇一個安全的有效期限。 不過,王德原強調,過了效期「後」的數據無從得知,究竟是1天、1週或是半年沒人知道,在這種情況下,呼籲民眾拿到快篩產品,務必要確認是否在產品有效期限內,過期就建議以一般廢棄物方式丟棄。 他呼籲民眾,拿到快篩產品,務必仍要看是否在產品有效內,過期就建議丟棄;即期快篩就是還沒有過期,只要是經過食藥署核發,不管是當初專案輸入製造,或是現在查驗登記許可的快篩產品,只要在有效期限內都可以正常使用。 對於現行快篩產品對新興變異株的效益,王德原回應指出,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最新統計,最近流行為JN.1病毒株,即便是疾管署之前在疫情記者會中提到的KP.2,都是衍生自XBB.1,而XBB.1來自Omicron,換言之整個都是Omicron家族。 王德原表示,目前的病毒株變異都是發生S蛋白上,快篩設計則是針對N蛋白,事實上,這些變異株從最早期原始株到現在Omicron,在N蛋白結構上幾乎沒有改變,現行核准COVID-19試劑在偵測上,都不會產生問題。

Read More

日調降新冠等級週年 逾1.6萬人病逝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日本政府去年5月8日將COVID-19防疫等級調降等同於季節性流感後,迄今屆滿1週年。官方統計,去年5~11月仍有1萬6043人因感染COVID-19死亡。 日本共同社中文網報導,日本政府調降COVID-19防疫等級屆滿一週年,儘管日常生活逐漸恢復正常,但疫情仍有反復。日本厚生勞動省今年4月公布的最新人口動態統計顯示,去年5~11月總計有1萬6043人因感染COVID-19死亡。 專家希望民眾再次理解有人會因為感染COVID-19失去生命。日本政府正推動修法及成立新組織,為因應下一次到來的傳染病危機做好準備。 在未受COVID-19疫情影響的2019年,日本全年共有3575人因感染季節性流感死亡。日本境內因傳染病死亡人數中,COVID-19占壓倒性多數。 老年人與慢性病患者的重症化風險較高,日本從今年秋季起的疫苗接種,將改為以老年人等為對象的定期接種。 為避免病床數量吃緊等情況,政府針對傳染病法等進行修法,平時由都道府縣政府與醫療機構簽訂協議,力保傳染病大流行時能掌握5萬1000張病床。日本政府也在本屆國會會期內,提出擴大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指示權的地方自治法修正草案。 去年9月,日本政府成立作為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的「內閣感染症危機管理統括廳」,並計畫在2025年4月成立向政府提供科學性建議的「國立健康危機管理研究機構」。 日本政府預計今年6月在內閣會議上,敲定彙整因應嚴重傳染病措施的「新型流感等對策政府行動計畫」修正案。

Read More

藥師公會:多數藥局均配合發放 索取踴躍

本報綜合報導 全台4500餘家藥局免費發放即期COVID-19家用快篩,但有社區藥局藥師擔憂發不完、民眾拿到沒多久就過期。藥師公會說,僅10餘家藥局不便參與,且許多藥局已發放一空。 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指出,絕大多數藥局皆願意響應,僅有10餘家藥局表達不便參與,予以理解與尊重;且民眾索取十分踴躍,許多藥局已發放一空。 疾管署也表示,這批COVID-19家用快篩試劑是在疫情指揮中心期間採購,當時盤點後疫情時期,考量COVID-19會持續在社區中,將效期可達今年的快篩試劑留存,做為物資整備於今年使用,所以今年發放時試劑效期較短。 有關外界建議發放調整發放時程,讓民眾拿到手的效期能再長一點。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採先進先出原則,仍會先配發效期較短者,讓有需要者可以領取。 曾淑慧解釋,初步估計將配發約1000萬劑,依藥師公會規劃,目前已配送844萬餘劑家用快篩試劑至藥局,包括效期至今年5月底約184萬劑、6月660萬劑,後續將視情況配送。

Read More

機上CPR救命 光田表揚王妤如

光田綜合醫院資深護理師王妤如在飛機上協助救治患者,獲總院長王乃弘頒獎表揚。(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光田綜合醫院日前舉行護師節慶祝活動,表揚院內傑出護理師;在光田任職10年的資深護理師王妤如,3月在飛機上救助患者,獲台中市護理公會表揚。護理部主任于素珍 表示,外界對護理工作印象是辛苦和勞累;但其英勇救人的專業,成就個人的人生價值。 王妤如3月出國旅遊,在回程飛機上突遇鄰座長輩昏迷,當時她主動協助救援,立即施做CPR,即使飛機降落時晃動仍持續施救;直至飛機抵達機場,由消防救護員接手後才停止。航空公司頒感謝函感謝她的善舉。 光田綜合醫院7日晚間舉行護師節慶祝活動,除表揚院內傑出的工作同仁外;王妤如救助患者的義行,也在台上接受表揚,由總院長王乃弘頒獎 光田綜合醫院任職10年的資深護理師王妤如,今年3月在飛機上救助患者義行,獲台中市護理公會表揚。(記者陳金龍攝) 王妤如目前是光田長青院區慢性病房的護理師。她表示,身為護理人員,很多急救的步驟已成直覺反應,因此看到狀況危急的病患都會上前協助。她在念護理學校時,曾遇過有人在運動場上昏迷,她當下協助做CPR急救,貢獻自己的護理專業。此外,護理工作也養成她勇敢樂觀的性格,不但讓她有專業能幫助別人,也在工作中看到自己的價值。 于素珍表示,護理人力問題雖嚴峻,但若給予更優渥的待遇與合理工作環境,未來的護理工作反而有機會得到提升。她鼓勵年輕人加入,要相信這份工作一定能為自己的人生帶來意義與價值。

Read More

治療犬陪伴 爺爺奶奶綻笑顏

張爺爺看到可愛的「逼魯」,想起從前養狗的快樂時光,將牠緊抱懷中,露出幸福的笑容。(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北榮新竹分院附設護理之家邀請「台灣動物輔助治療專業發展協會」舉辦寵物輔療體驗活動,兩隻治療犬「逼魯」及「Lulu」一出現,立刻吸引爺爺奶奶的目光,臉上漾出開心的笑容,整個護理之家洋溢幸福的氛圍。 新竹分院副院長陳炫達表示,希望動物輔療領域能逐漸帶入長期照顧機構內,加深治療犬和長輩的互動與連結,進而延緩退化、提升生活品質,營造有「家的感覺」之照護環境。 新竹分院表示,動輔師引導長輩與治療犬進行第一次接觸,透過簡單的坐下、握手及餵食指令,與長輩完成初次的認知互動遊戲。在治療犬近距離接觸中,增加長輩肢體活動,也勾起長輩飼養寵物時的美好回憶。 平時少話,為人嚴肅的張爺爺,一開始引導與治療犬親密接觸時,用力搖頭拒絕;但看到逼魯活潑可愛、討喜模樣時,主動伸出雙手將其抱在懷中,撫摸牠身上的毛髮,並且侃侃而談自己的過往,沉浸在從前養愛犬的快樂時光,活動中流露出滿滿喜悅與滿足。 新竹分院指出,對於長期住在機構的長輩,平時鮮少近距離接觸動物或貼近大自然;透過這一次的寵物輔療體驗活動,看見長輩的表情是如此鮮明、生動,與治療犬的互動中達到很好的療癒效果。護理之家今年將舉辦為期2個月的動物輔療活動,藉由非藥物治療的方式,給予長輩心理上的支持與慰藉,遺忘身體退化帶來的不適,增添生活動力。

Read More

展現生命力 口腔癌病友獻唱給母親

彰基為口腔癌病友團體舉辦「愛拚才會贏」感恩活動,讓病友們共同成長、啟動新生命。(記者曾厚銘攝) 記者曾厚銘∕彰化報導 彰基醫學中心無喉暨開口笑(口腔癌)病友團體,8日結合母親節在彰基一樓大廳舉辦「愛拚才會贏」感恩表演活動,彰基醫師、專科護理師、藥師組成的「以恩福音樂團」為活動開場;病友團體獻唱〈望春風〉、〈媽媽請你也保重〉2首歌曲,病友及家屬分享挑戰人生重重關卡的心路歷程,希望病友共同成長、啟動新生命。彰基說,將持續扮演病友及家屬的後盾,在抗癌路上給力相挺,讓治療之路不再孤單。 彰基總院長陳穆寬表示,台灣口腔癌9成以男性為主,在抗癌的過程最重要的是有家人的陪伴;在30年治療口腔的經驗裡,覺得太太是最偉大的。很多口腔癌病人手術時,小朋友才1、2歲,甚至有還在媽媽肚子裡,治療中除了看到病人的堅強,最重要的是看到台灣母親的偉大。所以在母親節前夕謝謝這些偉大病友的另一半,祝福她們母親節快樂,這些媽媽比別人更辛苦。 社工部主任柯智慧說,無喉暨開口笑病友團體感恩活動,讓大家看到病人雖然生病了,還是可以活得非常的健康,最重要的是醫院要有一個強大的醫療團隊在治療身心靈各方面,有不同團隊的專業人員來協助他們。 活動中,張姓病友夫妻參與無喉暨開口笑病友團體活動後,看見其他癌友在更艱難的處境下仍能開口歡唱、展現對新生命的盼望,夫妻倆體認到「癌症不是絕症」,感謝彰基給予的生命希望,讓無數癌友家庭攜手走過生命幽谷、共同邁向嶄新人生。

Read More

坦承可能導致血栓 阿斯特捷利康回收新冠疫苗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英國製藥大廠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簡稱AZ)表示,有鑑於COVID-19疫情大流行後疫苗過剩,公司已開始在全球範圍回收旗下新型冠狀病毒疫苗Vaxzevria。 阿斯特捷利康還表示,將著手撤銷Vaxzevria在歐洲的上市許可。 阿斯特捷利康說,「隨著多種不同的COVID-19疫苗不斷開發出來,(市面上)可用的更新版疫苗已經過剩」,由於對Vaxzevria需求趨緩,目前公司已不再生產或供應這種疫苗。 阿斯特捷利康先前在法院文件中承認,這款疫苗可能導致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TTS)等副作用。阿斯特捷利康已在今年3月5日提出撤回疫苗的申請,並於當地時間7日生效。 在倫敦掛牌上市的阿斯特捷利康因COVID-19藥品銷量下滑導致成長放緩後,去年透過數筆交易,開始進軍人類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疫苗和治療肥胖症藥物領域。

Read More

馬偕機警天使 寶林案功臣

馬偕內科急診病房護理師葉淑美(左二)及護理團隊獲機警天使獎表揚。(馬偕醫院提供)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馬偕醫院內科急診護理師葉淑美發現寶林茶室中毒案的關鍵醫護人員,她在執勤時因聽到不同家屬提及病人同樣都食用「粿條」之關鍵詞而產生警覺,最後確認類案就是由邦克列酸中毒引起。 5月12日為國際護理師節,馬偕醫院8日舉行護理師節感恩禮拜。院長張文瀚表示,護理師是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都非常需要的重要靈魂人物;然而,在COVID-19疫情之後,許多護理人員身心憔悴,導致護理職場流失率高,是社會上的損失。 馬偕護理部主任蔡榮美表示,今年國際護理協會(ICN)提出「Our Nurses. Our Future.(有護理師才有未來)」,如何有更多的機會讓護理被看見,對社會的價值與貢獻,並展現護理創造的經濟實力,需要所有護理師們持續努力。 活動中,張文瀚頒發2名優良護理長及27名護理人員;其中,機警天使獎頒發給日前寶林食物中毒案中,率先在病房聽到不同家屬提及,病人同樣都食用「粿條」之關鍵字的內科加護病房護理小組長葉淑美,她是整理出本件中毒案頭緒的重要關鍵之一。 因第1個過世的寶林中毒個案39歲呂姓男子,於3月24日前往馬偕急診,當天在加護病房幾小時後就因為器官衰竭過世;之後40餘歲吳姓女子也在加護病房治療,葉淑美聽到不同的家屬都講到「粿條」這個關鍵字,且急診室醫師也注意到病人的病況類似,而整理出可能是邦克列酸(米酵菌酸)所造成,經化驗後確認邦克列酸就是整起事件之元凶。

Read More

口罩令519解除 高風險建議佩戴

疾管署宣布,考量國內COVID-19疫情可控,19日起醫療(事)機構、老人福利機構從強制佩戴口罩調整為建議佩戴。(中央社) 記者康子仁、戴淑芳∕台北報導 台灣醫療照護機構強制施行的口罩令已經實施超過千日。疾管署8日宣布,19日起醫療(事)機構、老人福利機構從「強制」佩戴口罩,調整為「建議」佩戴口罩場所,國內口罩令正式全面解除禁。惟若有症狀或免疫力差的民眾,仍建議佩戴保護。 疾管署表示,經「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新冠肺炎防治組」專家會議決議,考量國內COVID-19疫情持續穩定可控,且國際間陸續放寬防治措施,公告進入醫療(事)機構、老人福利機構應佩戴口罩的禁令19日停止適用,調整為建議佩戴口罩場所。 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說明,因應防治口罩令公告廢止,為建立民眾進入醫療照護機構配合佩戴口罩之新常態,疾管署參考WHO、美國、英國等感染管制措施,調整COVID-19相關感染管制措施中民眾及醫療照護工作人員佩戴口罩建議,並增訂「防範呼吸道傳染病,民眾進入醫療照護機構佩戴口罩須知」。 民眾若有疑似或感染呼吸道傳染病(如流感、COVID-19)或出現發燒、呼吸道症狀(如流鼻水、咳嗽或打噴嚏)時,非必要避免進入醫療照護機構;如有必要進入,於有症狀期間及症狀緩解後5日內,進入醫療照護機構應佩戴口罩,並遵循呼吸道衛生與咳嗽禮節及落實手部衛生。 過去1週內曾與感染呼吸道傳染病患者有密切接觸、本身為免疫力低下(如移植或血液腫瘤等病人),或是具有其他流感、新冠重症高風險者、探視或照護疑似或感染呼吸道傳染病患者,進入醫療照護機構應佩戴口罩,落實呼吸道衛生與咳嗽禮節及手部衛生,並遵循醫療照護機構內部相關規定或國家防疫政策佩戴口罩。 惟2歲以下嬰幼兒或因身體、心理等因素未能佩戴口罩之民眾,於咳嗽或打噴嚏時,應使用衛生紙遮掩口鼻,使用完畢後將衛生紙丟進垃圾桶,執行手部衛生,降低傳播風險。 對於醫療照護機構工作人員應遵守標準防護措施,照護疑似或感染COVID-19病人應視其執行之醫療照護處置項目及場所,採取適當防護措施與個人防護裝備。並可視疫情風險或實務需要考慮擴大使用呼吸道防護和護目裝備的時機。 同時,醫療照護機構可依社區傳播風險評估與各單位實務現況(如院內群聚事件、進入高風險單位),實施感染源控制措施,訂定應佩戴口罩之情境與區域管理規範。惟應有適當的空調通風系統,且應依循廠商建議定期清潔、檢查、維護保養或更換系統相關耗材配件等,確保有效通風,維護室內空氣品質。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