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3劑肝硬化男 確診3天病逝

本土+2.4萬 死亡+66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台灣9日新增2.4萬餘例COVID-19本土個案。新增中重症181例,66人死亡。在較年輕死亡個案中,1名40多歲罹患肝硬化男性,完整接種3劑疫苗,確診後短短3天病逝。 疫情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昨日於疫情記者會中公布,國內新增2萬4798例本土個案,較上週同期降幅約為25.1%;另,境外移入增59例。 確診個案新增中重症181例(中症117例、重症64例),其中66人死亡。周志浩說,這次死亡個案有再加上前一天的15例,由於病逝資料未齊全於這次補齊,因此公布數量較多。 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死亡個案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其中較年輕的死亡個案是2名40多歲病例,分別為一男一女,皆有慢性病、曾接種3劑疫苗。 羅一鈞指出,男性個案有肝硬化等慢性病,11月3日出現胸痛、呼吸困難等症狀,至急診就醫,診斷肺炎和疑似心肌梗塞,安排住院,快篩陽性確診通報,11月6日病況惡化不幸過世,死因為COVID-19合併呼吸衰竭。 另1名女性個案有慢性神經系統疾病,10月4日因出現發燒、咳嗽,進行快篩陽性確診,安排居家照護,10月7日全身抽搐,送醫檢查疑似腦炎,收住加護病房,給予瑞德西韋、類固醇等藥物治療,仍不幸於10月19日病逝,死因為COVID-19及腦炎。

Read More

首批BA.4/5次世代疫苗 今抵台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疫情指揮中心9日指出,今年採購首批莫德納次世代BA.4/5雙價疫苗70.3萬劑,於10日上午抵台,並將於18日起配送至各地方政府,提供12歲以上民眾接種。 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表示,今年採購的首批莫德納次世代BA.4/5雙價疫苗共有70.3萬劑,原本9日晚間抵台,因班機延誤,10日上午才會到桃園國際機場。完成通關程序後,會直接運送至指定冷儲物流中心進行後續檢驗封緘作業,暫定18日起配送給地方政府施打,提供12歲以上民眾接種追加劑使用,這批疫苗效期至112年6月27日。 王必勝也說,下週還有一批莫德納次世代BA.4/5疫苗會進來,目前COVID-19流行的病毒株主要仍是BA.5,現在施打最適當,希望符合資格者都能安排;另,目前BA.1次世代疫苗還在施打中,效果也相當不錯。

Read More

罹癌全喉切除 皮瓣移植重建食聲道

醫師張子彥說,成醫顯微手術助喉癌患者聲音重建成功率已跟上世界先進國家水準,也獲國家品質標章認證。(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一名60歲阿伯斷斷續續咳嗽年餘都沒好,經檢查及切片確診為喉癌,接受全喉切除手術治療並做顯微重建手術,將左大腿的皮瓣移植到喉部,形成新的食道與聲道。病人雖失去原本的喉嚨,仍可重拾說話與進食功能,維持相當的生活品質。 成大醫院整形外科醫師張子彥指出,傳統上,選擇全喉切除的病人可以使用氣動式或電子式發聲器來做聲音的復健;卻常因找不到符合脖子形狀的發聲器,或組織太過僵硬而無法使用電子式的發聲器,致永久失去說話的能力。也因此,有些病人寧可讓疾病惡化,也不願意進行全喉切除。他說,成大醫院整形外科的顯微重建手術已有30年歷史,藉由不斷演進與創新,致力於發展聲音的重建,讓全喉切除的病人不僅在癌症治療上更為完整,同時也恢復說話及吞嚥功能,提高罹癌後的生活品質,讓病人回到原本的生活。 張子彥說,顯微重建手術的第一步是將血管縫合,讓皮瓣成功存活;接著做功能的重建,利用特殊的皮瓣設計與摺疊縫合,重建食道與聲道,讓病人得以恢復進食與說話的功能。成大醫院皮瓣顯微重建的成功率平均達96%以上,已跟上世界先進國家的水準,也得到國家品質標章認證。顯微重建手術,是利用手術顯微鏡將手術術野放大,操作專門用於顯微鏡下的手術器械,完成肉眼無法做到的事,主要為組織轉移的血管與神經接合,包括早期的斷指、斷肢,以及開放性骨折等無法癒合的傷口,而受益最多的是頭頸癌病人。 他說,若無法做好頭頸癌病人切除腫瘤後的重建,病人接受完整切除腫瘤的意願便會較低,而有疾病難以控制的風險;現今有顯微手術可以將其他部位的組織轉移到頭頸部,並做到功能上的重建,讓病人能夠放心切除腫瘤,使癌症得到良好控制。

Read More

自然感染/疫苗保護力 下月將低於6成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本土疫情未歇,專家指出,國內COVID-19的疫苗、自然感染保護力隨時間下降,預估12月低於6成,脆弱族群應盡快打次世代疫苗。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9日在「新冠肺炎防疫科學線上直播」分享目前國際疫情及科學研究趨勢。 陳秀熙表示,台灣6到8月間的BA.2病毒株,以及9月至今的BA.5兩波流行,康復者形成的免疫保護防火牆,在10月可產生57%社區免疫保護力,加上接種疫苗產生的11%保護力,整體達68%。 然而,上述2項保護力也會隨時間下降,陳秀熙預估11月仍有約60%的保護力,但到12月時,自然感染保護力剩46%,按照目前接種進度,12月的疫苗保護力約為12%,兩者合計將低於60%。 因此,陳秀熙呼籲,年長者、脆弱族群、慢性病族群等儘快施打次世代疫苗,來補足隨時間下降的免疫保護力。台灣目前18歲以上次世代疫苗接種率僅7%,而原始株第4劑疫苗接種率也只有11%,仍須加強,才能防堵未來新興變異株造成的新一波流行。

Read More

戶外免戴口罩 本月會上路

王必勝:第2階段規劃正面表列應配戴場所 其餘不強制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隨著邊境解封,確診者居家隔離天數也將在下週縮減為5天,國內口罩措施鬆綁引發關注,中央規劃第1階段先開放戶外場所口罩預計11月上路。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9日指出,未來第2階段初步規劃,改為正面表列應配戴口罩場所,如醫療長照場所、密閉大眾交通工具,其他地點不強制戴。 本土疫情趨緩,國內口罩政策可分階段鬆綁,第1階段尚未定案,指揮中心不排除參考世衛(WHO)建議,戶外不用強制配戴,但室內人潮擁擠處仍應戴上口罩,開放場所牽涉廣,仍待詳細規劃。 王必勝昨日出席台北榮總活動會後接受媒體聯訪表示,第1階段戶外口罩鬆綁新制最快11月上路。他說明,若戶外口罩鬆綁對國內COVID-19疫情影響小,即可開啟第2階段口罩鬆綁。 至於第2階段鬆綁措施,未來將朝正面表列「一定要戴的場所」為方向,比如醫療院所、長照機構、密閉大眾交通運輸工具等需要配戴,其他地點都可以不強制戴口罩,但難評估何時會進入第2階段,至於什麼時候才能全面解禁,專家研判,至少要等到明年春節以後。 南韓於9月26日解除戶外口罩禁令,1個多月後新冠疫情快速反彈,從1萬多例飆破6萬例。對於台灣口罩鬆綁後對疫情的影響,王必勝表示,台灣採取分階段口罩鬆綁,就是為了讓民眾有感,同時希望將鬆綁對疫情可能造成的影響降到最低。

Read More

免疫+傳統治療癌症 效果達9成

整體存活期也增加4成 肝癌患者5年死亡風險降近7成 專家指出,近年來免疫細胞治療已被認為是癌症控制的新契機。研究顯示,免疫細胞治療合併傳統治療癌症控制率達9成。 (公關提供)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癌症蟬聯國人十大死因第一名已長達40年,每年奪走約5萬條人命。與人體相容性高的免疫細胞應用在癌症治療上,近年來已被認為是癌症控制的新契機。專家指出,研究顯示免疫細胞治療合併傳統治療癌症控制率達9成,肝癌患者5年死亡風險降近7成。 台灣社區醫學會理事長謝瀛華表示,免疫細胞中的T細胞就像人體內的軍隊,具有消滅癌細胞的功能。然而T細胞十分多元,最主要具備攻擊癌細胞以記憶型T細胞效果最好,其應用在治療癌症的原理,簡單來說就是將病人體內的免疫細胞抽取出來,在高規格實驗室藉由專利技術進行培養以提高T細胞數量與濃度,之後直接注射補充進入癌症病人體內,做為體內免疫細胞的援軍,直接提升患者抗癌能力。 謝瀛華指出,臨床研究發現,眾多T細胞中,以記憶型T細胞壽命最長,可儲存攻打癌細胞記憶,且能持續活化T細胞,能在人體內維持較長的效果。2000年世界權威期刊《Lancet》就曾發表記憶型T細胞治療肝癌患者可降低4成復發風險,有助延長無復發存活期。韓國亦於2019年發表4期臨床治療研究指出,記憶型T細胞治療有助於肝癌患者降低5年死亡風險近7成。 醫療品質策進會董事暨輔仁大學外科臨床教授林水龍表示,免疫細胞治療不僅可單獨使用,亦可搭配傳統治療合併使用。研究顯示,免疫細胞治療合併傳統化療,相較單純接受化學治療者,癌症控制率高達近9成,且整體存活期也增加4成。而記憶型T細胞的多寡與治療成效高度相關。 生醫公司董事長、陽明大學醫學學士唐稚超表示,記憶型T細胞作為癌症免疫細胞治療之成分,由於相關研究明確且成效顯著,美國FDA已通過記憶型T細胞的免疫細胞治療為肝癌孤兒藥資格,且獲准在美展開新藥臨床研究;台灣亦於今年跟進美國在台13家醫院進行肝癌臨床試驗收案。

Read More

免費快篩擴大發送 明公布領取日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中央將擴大增加小學生及中低收入戶免費快篩發送,受惠人數將逾180萬人。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9日表示,符合資格對象實際領取日期於11日公布。 國內COVID-19快篩試劑庫存還有1.3億劑,多數效期落在112年底或113年初,除現行65歲以上長者及6歲以下幼兒免費發放外,指揮中心將增加中低收入戶及擴大至小學生,以1個月免費發放5劑為規劃方向,避免快篩過剩。 新增免費快篩發放對象受惠人數,增加的小學生共122萬人、中低收入戶則有60多萬人,王必勝昨日在疫情記者會表示,不會透過實名制發放,將配送至各地,由地方政府協助發送。 王必勝說,增加7至12歲國小學童,主因是近期校園流感及呼吸道融合病毒(RSV)人數增加,透過快篩能有效鑑別診斷,發放交由地方教育局處理;另中低收戶對象受惠約60多萬人,由地方社政單位發放。

Read More

尿沉渣影像辨識 10分鐘揪病

中國附醫與日本啟動雲端合作 運用AI大數據分析 精準判斷泌尿、腎臟疾病或癌症 中國附醫昨日與日本臨床醫學檢測集團sysmex(希森美康)簽署合作備忘錄,共同啟動雲端合作「尿沉渣影像特徵辨識」。 (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與日本知名臨床醫學檢測集團sysmex(希森美康),9日簽署合作備忘錄,共同啟動雲端合作「尿沉渣影像特徵辨識」,中國附醫運用人工智慧AI圖像大數據分析,病患接受尿液常規檢查,10分鐘內揪出泌尿疾病、腎臟疾病、癌症,為病患健康把關。 中國附醫院長周德陽指出,日本sysmex醫學集團尿沉渣系列產品在全球、台灣市占率均列第1,雙方合作可望進一步實現智慧醫療,將中國附醫人工智慧AI和臨床收集之尿沉渣影像辨識結合,藉由人工標記、機器深度學習,有效縮短實驗室檢驗流程提升效率,雙方期待從尿液檢體,就能快速精準找出病人的泌尿疾病、腎病與癌症等疾病,共同為國人的健康把關。 周德陽說,「尿沉渣影像特徵辨識」透過AI圖像,優化尿沉渣影像特徵,提升其辨識能力,根據尿液不同菌種的特徵辨別,如同人臉辨識般,透過影像即能辨識分析出正確名稱並分類,有助提升檢驗流程效率與準確度,並在疾病早期即快速檢測出異常,提供病患正確的治療,以及減少抗生素的過度使用。 周德陽指出,台灣泌尿道癌症發生率大約每年每10萬人有4人,相當全台灣每年新增800例,若能早期發現,可以在癌症初期就診斷出來,治癒的機會將大大提升。「尿沉渣影像特徵辨識」幫助病人透過非侵入性且操作快速方便的尿液常規檢查及早診斷,免除像是膀胱鏡檢查、患部活體切片等侵入性檢查。 中國附醫檢驗中心主任蕭瓊子表示,尿液沉渣的圓柱體、結晶體及細胞形態為諸多疾病重要指標,而一般醫學實驗室對於較具難度的形態卻可能無法立即辨識。 中國附醫血液透析科主任郭慧亮說,尿液由腎臟製造,尿液中所含的物質可提供許多的臨床訊息,若某器官異常,可由分析尿液找出端倪;尿中圓柱體與結晶體為腎臟病變、尿路結石等重要指標,如重度慢性腎病在尿中可能出現大量草酸鈣晶體、透明圓柱體或臘狀圓柱體。

Read More

疫後仍癢咳 中藥治療痊癒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林先生是名老師需要講很多話,8月初確診新冠肺炎,經清冠一號治療後,發燒、喉嚨痛、頭痛都很快緩解。然而確診後月餘卻仍在咳嗽,講沒兩句話就需要喝水,甚至有時候不說話也會咽癢咳,平常工作、坐車通勤、公共場合不斷地咳嗽,都會引來異樣眼光,經求診中醫,以中藥治療後咳嗽已消失,不再影響生活。 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許晉嘉指出,呼吸道是新冠病毒在急性期聚焦的部位,也因此在感染後咳嗽、喘促的呼吸道相關症狀,經常是主要後遺症。針對不同咳嗽類型,中醫常以不同藥物組合治療。痰多、黃稠、咽喉熱感比較強的患者,幼科杏蘇散是常選的方劑;確診後仍有反覆咳嗽與胸悶、呼吸不暢的患者,常以柴胡桂枝湯作為主方加減處理;乾咳、口中乾燥、常常想要喝水的患者,則以沙參麥冬湯作為主方,配合部分「利咽喉」的桔梗、蟬蛻等治療;少數患者在診療時會發現有「邪氣未盡」狀況,也就是身體的感染並未完全清除,會依寒熱分型分別使用銀翹散、麻杏甘石湯等綜合治療。 醫師許晉嘉提醒,儘管清冠一號在急性期的病毒控制、消除喉痛、退燒有很好的效果,但藥性寒涼,不適合長期服用,也不適合慢性期治療使用,更不建議用在平時保養作為茶水沖泡飲用。

Read More

友邦訪團參觀健保署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德魯總理訪團訪台,於9日上午參觀健保署,健保署長李伯璋親自接待並簡報全民健保制度、數位轉型與創新成果。  (圖文∕健保署提供)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