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里公所藝文展場 4名家聯展

  后里區公所為推廣藝文美學,首度利用古蹟結合美學,舉辦「藝境、心景 筆畫裡的靜與動」書畫聯展,賴區長誠摯邀請鄉親與愛好藝術的朋友踴躍參觀。(記者陳榮昌攝) 記者陳榮昌∕台中報導 后里區公所為推廣藝文美學,首度利用古蹟辦公後棟一、二樓建築空間打造成藝術展場,二十五日上午起舉辦「藝境、心景 筆畫裡的靜與動」書畫聯展,自即日開幕儀式起至十月三十一日止展出。 這次展覽共分兩梯次,邀集白秀綢、李秀緞、江承榛與鐘育青等四位知名藝術家,帶來近七十件精采作品。第一梯次自八月二十五日至九月十五日,由白秀綢、李秀緞及江承榛老師聯合展出;第二梯次則自九月二十九日至十月三十一日,由鐘育青老師攜門生共同呈現,展現多元風貌。 后里區公所為推廣藝文美學,首度利用古蹟結合美學,舉辦「藝境、心景 筆畫裡的靜與動」書畫聯展,賴區長誠摯邀請鄉親與愛好藝術的朋友踴躍參觀。(記者陳榮昌攝) 白秀綢老師曾於二千年榮獲台中縣美展第一名,其水墨筆觸細膩多變、色彩鮮活,綻放生命之美;李秀緞老師多次舉辦個展,畫作取法自然,筆墨間蘊含大地的靜謐與靈動;江承榛老師為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學生,曾於二0二三年榮獲全國學生美術比賽第一名,其畫風兼具傳統韻味與現代視覺。 第二梯次展覽中,鐘育青老師將與門下學生聯展,不僅展現其深厚的藝術造詣,也透過薪火相傳,彰顯藝術教育的持續能量。觀展者可同時感受到專業技法的深度與新銳創作的活力,體驗傳統與創新的完美交融。

Read More

竹市風火祭 台熊共譜火的傳說

  新竹風火祭《火的傳說》劇場二十三日晚間在新竹站前廣場登場,首度與來自日本熊本縣山鹿市的「山鹿燈籠舞保存會」同台,呈現跨文化藝術盛宴。 (記者曾芳蘭攝) 記者曾芳蘭∕竹市報導 跨海共舞,火光點亮風城!由新竹市政府攜手新竹交響管樂團、新竹關帝廟、台熊友好會舉辦的風火祭《火的傳說》劇場,二十三日晚間在新竹車站站前廣場登場,代理市長邱臣遠到場與市民共賞精采演出。 此次展演匯聚竹塹築夢歌劇團、雲火INFERNO火舞團、新竹北埔(樂善軒)八音團、新竹國劇演藝團等在地藝文團隊,與來自日本熊本縣山鹿市的「山鹿燈籠舞保存會」首度同台,呈現音樂、火舞、傳統戲曲與日本傳統舞蹈的跨文化藝術盛宴。   新竹風火祭《火的傳說》劇場二十三日晚間在新竹站前廣場登場,首度與來自日本熊本縣山鹿市的「山鹿燈籠舞保存會」同台,呈現跨文化藝術盛宴。 (記者曾芳蘭攝) 邱臣遠表示,新竹號稱「風城」,熊本則被稱為「火之國」,近年隨著台積電在熊本設廠,兩地的民眾互動越來越密切。去年新竹在地的藝文團隊遠赴熊本山鹿市「八千代座」演出,獲得當地觀眾熱烈回響,今日活動特別邀請熊本縣最具鄉土藝能代表性的山鹿市「山鹿燈籠舞保存會」來台演出,在同一舞台上相互輝映。 民政處指出,該場演出由山鹿燈籠舞保存會以優雅古典的舞蹈揭開序幕,並由新竹在地團隊、以劇場形式介紹山鹿燈籠舞起源,連結山鹿燈籠舞保存會,完整演出三段經典舞碼。壓軸環節更邀請新竹民眾共舞,一同感受體驗山鹿燈籠舞的魅力與情感,同時也能欣賞新竹客家音樂與表演的融合演繹。 民政處補充,新竹關帝廟近年積極參與藝文推動,致力推廣客家八音、開辦夏令營與文化講座,積極投入藝文扎根,為傳統藝術注入新活力。

Read More

光武國中師生走讀西班牙

新竹市光武國中「西班牙走讀課程」,六十一名師生完成十六天的國際走讀與主題學習,並在七天內徒步挑戰一百六十二公里,最終拿著國旗、唱著校歌走進聖城聖地牙哥。 (圖由新竹市光武國中提供) 記者曾芳蘭∕竹市報導 新竹市光武國中六十一名師生完成十六天西班牙國際走讀與主題學習,並在七天內徒步挑戰一百六十二公里,最終拿著國旗、唱著校歌走進聖城聖地牙哥,為青春與學習寫下最深刻的一頁。 光武國中校長黃信騰表示,八月二日至八月十七日展開第二屆「西班牙走讀課程」,朝聖之旅不僅是一段徒步挑戰,更是一場完整的教育行動。在十七日晚間返抵學校時,湧入熱情的家長與親友,以掌聲與擁抱迎接孩子們的歸來,那份驕傲與感動,見證了每一名參與者的努力與成長。 教育處指出,光武國中參與走讀的學生們,在西班牙的每一天,都是一次跨域的課程實踐,他們以任務式學習走訪布爾戈斯、雷昂等歷史名城,從哥德式主教座堂到加利西亞的山區小鎮,每一段路程都是一堂鮮活的現地課。語言應用、歷史導覽、地方訪談、生態觀察與文化速寫,讓課本上的知識在真實情境中鮮明展現。 新竹市光武國中「西班牙走讀課程」,六十一名師生完成十六天的國際走讀與主題學習,並在七天內徒步挑戰一百六十二公里,最終拿著國旗、唱著校歌走進聖城聖地牙哥。(圖由新竹市光武國中提供) 參與走讀的學生分享,剛開始走的時候感到相當疲累,一度想放棄,但在同學的陪伴與老師的鼓勵下,最終仍咬牙堅持完成。「當我真正走進聖城時,才發現自己比想像中更有力量。」另一名學生表示,原本以為這只是一次單純的旅行,但在過程中逐漸體會到,學會照顧自己、嘗試用英文與外國人交流、在隊伍中主動幫助他人,都是成長的重要養分,「這趟旅程會成為我一生難忘的學習經驗。」 教育處補充,此次壯遊充分展現課程導向的國際教育成果,孩子們不僅完成自我挑戰,更學會理解差異、尊重多元,累積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Read More

SOHO工房眷村食聊 美食作家秀廚藝

美食作家吳恩文(左)及SOHO工房眷村生活體驗館負責人楊書豪(右),一起分享美食料理與小撇步,公開秀廚藝。(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黃埔新村SOHO工房眷村生活體驗館,第二季「眷村食聊」二十四日首場食聊來賓請來著名美食作家吳恩文,來自左營勵志新村的他,從小跟著父母在廚房忙進忙出,近年經營「吳恩文的快樂廚房」,分享許多美食料理與小撇步,公開秀廚藝,端出蒜苗炒臘肉、蒜泥白肉及多道眷村料理,與三五好友閒話家常。 來自大江南北的菜系,在台灣融合成為眷村菜,又因日常生活中加入了多元族群,眷村內也蘊含許多異國料理,這一季「眷村食聊」由吳恩文打頭陣,融合了大江南北口味的料理,衍生出屬於台灣口味的眷村菜色,參與者品嚐舌尖上的記憶,聊聊自己與眷村的連結,以家常美食一起聊聊生活故事。 吳恩文的「快樂廚房」並不是餐廳,一開始就是設定為一個推廣美食文化的複合式空間,也許出版社想拍食譜、或食材廠商想推廣美食及廚具品牌舉辦記者會等,希望讓每位來到這個空間裡的人都可以非常放鬆、非常容易享受美食、體驗烹飪料理的樂趣。 SOHO工房眷村生活體驗館座落於一間歷經八十年頹廢的磚木混造建築眷村,由負責人兼高雄市在地創生協會理事長楊書豪,一步一腳修復日式老屋舍,鬧中取靜體驗村民生活,透過左鄰右舍的守望相助,為了傳承在地文化,他成立SOHO工房,藉由辦理活動、場域導覽與沉浸式體驗,開創在地多文化,讓民眾有機會親近眷村的日常生活。 SOHO工房眷村生活體驗館致力於創造地方活化,凝結村民共同願景,開創眷村文創伴手禮,傳承眷村文化,「眷村食聊」這次找來吳恩文化身主廚,不但來自大陸各地的菜色,也聊到自己與眷村的連結,以家常料理傳承獨特的眷村文化。

Read More

大埔竹筍節 農村再生展活力

  雲林縣古坑大埔社區竹筍節,農村再生行銷展現新活力。(記者陳正芬攝) 記者陳正芬∕雲林報導 雲林縣古坑鄉大埔社區「竹筍節暨農村再生活化行銷活動」,結合醬筍DIY、農夫市集、農特產品展售等,展現農村產業多元風貌。縣長張麗善、鄉長林慧如、社區理事長張和賢共邀鄉親品嚐在地特產、感受地方創生活力。 雲林縣古坑大埔社區竹筍節,農村再生行銷展現新活力。(記者陳正芬攝) 城鄉處長林長造說,大埔社區以竹筍主要產業,並搭配鳳梨、龍眼等,逐漸發展出獨特產業特色。近年在縣府及農業部輔導,社區逐步推動農村再生計畫,強調「生活、生產、生態」的三生理念,強化產業行銷、注重生態保育與文化傳承。未來期大埔竹筍節能成為雲林重要農村品牌活動,讓更多人看見在地農業故事,為農村注入新動能。 張麗善說,社區過去面臨人口老化與青年外流挑戰,在社區理事長張和賢八年帶領透過舉辦特色活動,逐漸凝聚社區共識,提升居民對家鄉的認同感。此次竹筍節是產業的推廣平台,更是文化交流與社區教育的展現,透過親子同樂、體驗互動,帶動人潮回流促進農特產品銷售。

Read More

回味祖父母童年 嘉市邀看電影

嘉市歡慶祖父母節,邀共賞經典電影拉近世代距離。(記者湯朝村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慶祝二十四日祖父母節,嘉義市政府攜手中華全齡教育協會與財團法人諸葛四郎文化藝術基金會,在嘉義IN89豪華影城舉辦「諸葛四郎來作伴,逗陣鬧熱嘉義三二一」親子電影共賞活動,一同回味祖父母童年精采故事。 近三百位市民共賞這部臺語配音版經典動畫電影,讓諸葛四郎的故事與精神陪伴孩子快樂成長。黃敏惠市長表示,諸葛四郎所傳達的精神與動人故事,透過科技更加貼近新世代,並在祖父母節與大小朋友共賞,讓世代共享回憶,更具意義。 社會處李思賢處長表示,市府長期關注親子共融與家庭支持服務,深信「陪伴」是家庭最珍貴的力量。觀賞電影不僅是一種休閒,更是凝聚親情、深化交流的重要時光。 中華全齡教育協會理事長翁紫銘則表示,十分榮幸能與嘉義市政府及財團法人諸葛四郎文化藝術基金會合作舉辦本次活動。期待透過寓教於樂的方式,為親子帶來更多歡笑與感動,並持續推動共融理念,將親子同樂的價值深植人心。

Read More

傳承母語 三新住民老師獲雄新獎

獲得高雄市第二屆「雄新獎」優秀新住民語文支援教師施美燕、陳黎江翠、符楚蘚(從左到右)。(記者王正平翻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高雄市一一四年度第二屆優良新住民語文教學支援老師「雄新獎」頒獎典禮,二十四日在五甲國小視聽教室舉行,現場表揚三位優秀教學支援老師,分別是印尼語施美燕、越南語符楚蘚及陳黎江翠老師;教育局專委張紋誠致詞時感謝這群默默奉獻、無私付出,為新住民語文教育與文化推廣戮力以赴的教學支援老師,因為有她們不遺餘力協助,才能營造校園蓬勃的跨文化學習氛圍,也為學生建立優質的母語或第二外語學習環境。 三位獲得表揚老師,分別在高雄市多所國中小與高中職擔任新住民語文教學支援老師;他們有的是來高雄讀書愛上學長,最後定居高雄;有的隨同先生回到高雄愛上高雄,她們用心傳承母語,幫助許多新住民學子與母親、家人重新建立溝通、陪伴;有鑒於國人學習新住民語言越來越多,三位老師說,學習新住民語言不難,鼓勵大家多聽、大聲與勇敢唸出來。

Read More

中市慶祝祖父母節 童趣滿席

  「台中市祖父母節」慶祝活動,吸引上百組祖親孫家庭攜手參與。(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台中市家庭教育中心二十四日在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舉辦「台中市祖父母節」慶祝活動。「祖孫出擊‧童趣滿席」為主題,結合祖親孫文創體驗課程、闖關活動、藝人表演及摸彩等內容,吸引上百組祖親孫家庭攜手參與。 教育局表示,祖父母節活動最具亮點「祖親孫餅」在活動現場發表,透過一段段師生真摯的分享研發故事的成果影片,感動許多現場貴賓與民眾;其中外包裝由大明高中廣告設計科與美工科師生設計視覺圖像,糕餅由慈明高中烘焙食品科的師生以太平在地荔枝入餡,推出三款分別象徵祖、親、孫三代的創意糕餅──桂圓荔枝五仁餅、荔枝烏龍布列塔尼及荔枝雪Q餅,傳遞出世代間相守相伴的情感,體會代代相傳的愛與味道。 教育局長蔣偉民說,台中市家庭教育中心將於八月二十八日前往南屯區向心社區發展協會的照顧關懷據點,致贈「祖親孫餅」給社區的樂齡長輩 昨天下午於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內舉行的六場「祖親孫文創手作體驗課程」,帶領祖孫三代一同完成織帶吊飾、彩繪傘布披風與植鞣牛皮革萬用包等作品,在手作過程中互相協作,增進情感連結,也讓參與的長輩感受到尊重與陪伴的溫度。

Read More

中高齡婦女戲劇培力 秀成果

演出觸及母職壓力、原生家庭遺憾等困境,展現女性生命真實面,引發觀眾共鳴,現場笑淚交織。(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弘毓基金會二十四日與台中市社會局、文化局及大開劇團攜手,於台中市葫蘆墩文化中心舉辦「今天不做媽媽,做自己三點0」中高齡婦女戲劇培力團體成果演出。十二位素人媽媽歷經三個月密集訓練,將最真實的生命故事呈現給大家,吸引近二百位觀眾進場,現場笑聲與淚水交錯,氣氛溫暖又動人。 「對我來說最困難的是跨出那一步」,成員惠娟分享,長年以來,她習慣把自己放在最後,先照顧孩子、再顧家庭,幾乎忘記自己也有夢想。她坦言,第一次走上舞台時心裡充滿恐懼,「可是我為自己加油,這是我人生第一次,不是為了誰,只是為了自己。」 團體成員間年齡差距將近二十歲,也激盪許多想法與經驗交流,六十歲的成員美婷說:「以前很多想做的事都沒時間,現在就算會失敗,也想給自己一個機會。我可以接受變老,但不能接受自己一直原地踏步。」 這次演出內容涵蓋母職辛酸與掙扎、與父母未解的心結,真實呈現職場年齡歧視和家庭照顧壓力。觀眾靜靜聆聽,許多人紅了眼眶。這不是場完美的演出,而是真誠的生命分享。 弘毓基金會董事長王乃弘表示,「中高齡不是結束,而是重新開始的可能。她們在舞台上學習放下標籤、與自己和解。對她們而言,這不只是場戲劇,更是一段「重新活一次」的旅程!」弘毓基金會邀請社會大眾持續關注中高齡婦女在生活及工作、退休後人生的挑戰、家庭育兒的辛勞,給予舞台並正向支持與鼓勵。

Read More

美樂蒂與酷洛米率4千人開跑

  來自日本,風靡全球的超人氣角色美樂蒂與酷洛米,於中央球場引領四千名粉絲俏皮起跑。(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來自日本、風靡全球的超人氣角色美樂蒂與酷洛米二十四日聯袂登場,在中央球場引領四千名粉絲俏皮起跑,萬坪綠茵變成童話樂園,洋溢著童趣與歡樂氣氛,活動上看二十萬人次參與,可說是「最能跑的市民」。 台中市政府運動局專門委員黃欣樺戴上酷洛米造型髮飾,與現場民眾一同起跑、感受童趣。 中央球場暑假推出BABY MILO、鬼滅之刃、JOGUMAN、美樂蒂與酷洛米等強檔IP,今年度上看十五場IP路跑,角色包括少年漫畫、科幻電影、人氣卡通、潮流品牌、電玩角色等等,帶領親子跑者在萬坪綠茵穿越各種異想世界,感受美好的沉浸式體驗。 來自日本、風靡全球的超人氣角色美樂蒂與酷洛米,於中央球場引領四千名粉絲俏皮起跑。(記者徐義雄攝) 美樂蒂與酷洛米一個甜美一個酷帥,個性迥異又亦敵亦友,帶給粉絲滿滿美好回憶。主題路跑打造最悠閒、自在的氛圍,規劃三點五公里適合親子、好友一同輕鬆參與的路線,設置拍照區及舞台打卡區,參加者與喜愛角色互動留影,創造難忘回憶。活動結合公益行動,將賽會運動用品等物資捐贈公益團體。 運動局補充,中央公園內,以「公園中的圖書館,森林中的美術館」為設計理念的「台中綠美圖」,將在十月二十八日至十一月十六日試營運,十二月十三日正式開館啟用;「台中國際會展中心」將在今年底正式啟用,屆時在中央球場參加路跑,將是綠意盎然的台中都會新風貌之旅。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