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患者健保擴大給付 十三年等待終於迎來治療新曙光

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兒科部副部長張通銘醫師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陳佳慧報導 小智一歲半時被診斷罹患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第二型,十三年來因病情反覆,經常因肺炎住院,多次需要插管治療,生命岌岌可危,讓他的父母徘徊在延長壽命與放棄搶救的痛苦選擇中。他們日夜為小智擔心,面對一次次的病危狀況,無數次的心情跌宕起伏,愛莫能助的醫療團隊也只能在有限的醫療手段下,盡力給予他們希望和鼓勵。去年治療藥物上市,原本讓全家看到了曙光,卻因健保審核條件過於嚴苛,始終無法得到治療。直到今年八月,政府放寬給付標準,小智終於得以開始接受口服藥物治療,這對於一家人來說是得來不易的轉機,想到過去幾年經歷的折騰和異樣眼光,全家人都滿心期待小智的生命從此由黑白轉為彩色,未來將充滿更多的希望和可能。 SMA是什麼?基因缺損引發的罕見遺傳疾病 SMA是一種由SMN1基因缺損導致運動神經元退化的罕見遺傳疾病,這意味著患者的肌肉無力會逐步加劇,進而失去行動能力,甚至連呼吸和吞嚥這些最基本的生命活動也變得困難重重。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兒科部副部長張通銘醫師解釋,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根據發病年齡及病情嚴重程度分為四種型別,從出生後幾個月即發病的重症型到輕微型,病症表現各異,但如果不加以治療,患者都會面臨肌肉退化的威脅。即使是最輕微的型別,也容易因肌肉退化無力而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甚至有生命危險。患者常常意識清晰卻被身體禁錮,這樣的痛苦超乎常人想像,而對於家屬來說,每一次看著患者呼吸困難、無法正常進食,都是一場心靈上的折磨。 感冒變致命威脅,SMA患者的脆弱現狀 即使只是一次小小的感冒,對於SMA患者來說也可能帶來重大的健康威脅。張通銘醫師補充說,SMA患者因肌肉無力,咳痰困難,一旦罹患感冒,病毒可能迅速擴散至肺部,引發嚴重的肺炎,許多患者因此需要住院治療,甚至有些需要進行氣切手術才能維持生命。這讓許多家庭在面對病情時壓力倍增,顧慮到未來需要終生的看護和醫療照護,有的家庭不得不選擇放棄治療。根據統計,目前全台灣有超過四百名SMA患者,每年約新增二十位個案。由於SMA屬於隱性遺傳疾病,平均每四十到六十名國人就有一名是無症狀的基因帶原者,因此這種疾病雖然罕見,但發生率相對較高。為了早期發現與治療,SMA已經被列入產前帶因檢測與新生兒篩檢項目之中,希望能夠透過早期介入,降低疾病對患者及其家庭帶來的痛苦。 健保擴大給付,減輕患者家庭經濟負擔 對於SMA患者及其家庭來說,八月的健保擴大給付無疑是新的希望。SMA患者需要終生使用藥物治療,但治療費用極為高昂,以往很多家庭面臨的是有藥卻無力支付的困境。在年僅四十歲的罕病律師陳俊翰因感冒併發症去世的消息傳開後,社會大眾對於SMA患者的困境有了更多的關注,這也促使政府重新評估給付標準,最終在今年八月宣布擴大健保給付,幫助患者每年省下高達700多萬元的醫藥費,減輕家庭的經濟負擔。這次的擴大給付包含兩種疾病修復療法(SMN增強療法)以及一種基因療法,患者可以根據自身的健康狀況,與醫師充分討論後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式。 三種治療方案,多元選擇助患者重拾希望 目前台灣核准的SMA治療藥物有三種,張通銘醫師進一步說明,這些治療的成分、服用方式與使用頻率各不相同。其中,基因治療採用一次性的靜脈注射,目的是根本修復基因缺損;而SMN增強療法則分為脊椎注射與口服用藥,脊椎注射方式在第一年需施打六次,之後每年三劑,而口服用藥則需要患者每天定時服用一次,這樣的多元選擇可以根據患者的需求和生活習慣進行調整。然而,由於健保給付只能選擇其中一種療法,且互相轉換的機會只有一次,因此治療方案的選擇非常重要,必須經過患者本人、家屬與醫師之間的詳細討論,確保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式。 健保制度完善,鼓勵患者擁抱未來生活 張通銘醫師感嘆道,過去因健保條件嚴格,許多患者雖然有治療的希望,但卻無法負擔高額的費用,最終在漫長的等待中失去生命,這樣的情況讓人感到無比惋惜。作為小智的主治醫師,張醫師陪伴小智一家走過了漫長的艱辛歷程,深知患者家庭面臨的痛苦和無奈,因此對於這次健保擴大給付感到格外欣慰。他在高興之餘,也鼓勵所有SMA患者積極面對治療,並呼籲家長們帶孩子多出門,接觸社會,擁抱生活中的每一絲希望。張醫師相信,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台灣健保制度的完善,未來SMA患者的生活質量一定會越來越好,治療也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他希望像小智這樣曾經因無法治療而被遺棄在社會角落的患者們,能夠重新振作起來,擁抱未來的陽光,讓生命再次充滿色彩。

Read More

台灣之光!龍華科大沈琮喻參加亞洲泰拳公開賽 榮獲54公斤級季軍

龍華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五專部4年級學生沈琮喻,參加2024亞洲泰拳公開邀請賽,榮獲54公斤級第3名。(圖/龍華科大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諶志明 台灣泰拳運動起步雖較亞洲其他地區晚,但選手積極苦練、實力堅強,毫不遜色於國外選手,近年在國際舞台上更屢獲佳績,龍華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五專部4年級學生沈琮喻,參加2024亞洲泰拳公開邀請賽,代表地主台灣迎戰亞洲強敵奮戰不懈,最後榮獲54公斤級第3名佳績,表現相當出色。 龍華科大表示,2024亞洲泰拳公開邀請賽日前於台北體育館火熱開打,邀請印度、南韓、香港、泰國、新加坡、越南、蒙古、馬來西亞、菲律賓、紐西蘭等10國家地區近70名好手參賽,由於泰拳於今年巴黎奧運賽會成為示範比賽,更有望成為未來奧運的正式項目。此為首度在台灣舉辦的國際泰拳比賽,堪為我國泰拳運動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龍華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五專部4年級學生沈琮喻曾參加大專校院國術錦標賽、中正盃泰拳錦標賽,雙雙奪下泰拳及競技泰拳項目57公斤級第1名。(圖/龍華科大提供)   沈琮喻代表地主台灣迎戰亞洲各國強敵,榮獲54公斤級第3名佳績。龍華科大體育室主任洪升呈表示,泰拳講究身體靈活性,更可鍛鍊身體、強化體能,無論健身或作為防身武術都十分實用,是適合各年齡層的運動,近來已在國際掀起熱潮,而在國內同樣蓬勃發展。 龍華科大表示,沈琮喻熱愛武術運動,習武經年,平日大多利用課餘時間進行訓練,讓基本動作更加扎實,能夠奪牌除了本身天賦,更要歸功同學後天的努力,值得喝采,期望他未來在賽場上持續發光發熱,再創佳績。 洪升呈強調,學校鼓勵同學參加校內外各類運動競賽,鍛鍊體能與專業競技能力,並在比賽中培養運動家精神與風範。適當運動不僅能夠鍛鍊體能,同時可以釋放身心壓力,擁有健康身心與強健體魄,更能奠定未來事業成功基礎。

Read More

心跳停止被診斷出肺動脈高壓 部桃整合治療讓他重獲新生

部桃舉辦「肺高壓照護團隊病友回娘家」記者會。(圖/部桃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諶志明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今(21)日舉辦「肺高壓照護團隊病友回娘家」記者會,特別邀請肺動脈高壓病友重返熟悉的醫療團隊,分享從罹病到治療的重生歷程,藉此提升社會大眾對肺高壓疾病的認識,增進早期診斷與治療意識,同時展現醫院在急重難罕疾病照護上的專業角色,實踐對社會的承諾。 部桃表示,今日該院邀請肺動脈高壓病友楊先生,分享他在罹病後的生命轉折與治療成功的故事。部桃重症醫學科主任陳美音說,36歲的楊先生過去無任何病史,但在感染新冠肺炎後,逐漸出現間歇性乾咳、呼吸喘、不明原因的下肢水腫及全身倦怠,甚至兩度因呼吸困難暈厥送醫,起初被誤診為氣喘。半年後,他因突發心跳停止而被送至部桃急診,經過插管及心肺復甦術後撿回一命,隨後確診為原發性肺動脈高壓。經部桃肺高壓照護團隊的整合治療與規律用藥,楊先生症狀顯著改善。他感激地說,「本來對生活和工作感到絕望,但現在我可以正常工作,家人也終於鬆了一口氣。」 部桃的核心價值不僅在於治療疾病,更希望成為患者與家屬最堅實的後盾。(圖/部桃提供)   陳美音進一步說明,肺動脈高壓會導致心臟與肺部間的血液流動受阻,長期高壓將使心臟負荷過重,進而引發全身性問題,甚至危及生命。陳美音提醒,若有不明原因的喘、倦怠或下肢水腫等症狀,應立即就醫檢查,避免延誤病情。肺高壓個案管理師隋若蓮補充,因肺動脈高壓的症狀多不明顯,診斷常被延誤,患者往往在疾病進展到危及生命時才被發現。隋若蓮呼籲,具有家族病史、自體免疫疾病或長期不明喘的族群應主動篩檢,以便早期發現並介入治療。 部桃邀請肺動脈高壓病友楊先生,分享他在罹病後的生命轉折與治療成功的故事。(圖/部桃提供)   部桃院長楊南屏表示,自111年起,該院成立肺高壓照護團隊,整合胸腔科、心臟科、重症醫學科、物理治療師與營養師等多專業團隊,致力於提供全面性且精準的照護。截至目前,已成功診治53名患者,為許多病友帶來希望與健康。楊先生的案例正是跨專業醫療團隊發揮關鍵作用的最佳證明。肺動脈高壓的診斷與治療極具挑戰,但它並非絕症。透過早期診斷與專業治療,患者的生活品質能夠大幅改善。院方期望透過這次活動,讓更多人了解這種疾病,重視健康篩檢,並呼籲高危險族群及早就醫,早期介入治療能為患者贏得更多機會。 楊南屏強調,部桃的核心價值不僅在於治療疾病,更希望成為患者與家屬最堅實的後盾。透過專業的團隊合作與人性化的醫療服務,幫助患者重拾對生活的信心與希望。 部桃提及,為了讓更多民眾參與健康促進活動,記者會現場特別安排行動咖啡車,來院民眾可透過打卡標記參與活動,兌換限量150杯飲品。透過這次肺高壓病友回娘家活動,部桃希望深化民眾對急重難罕疾病的認識,並展現該院在健康守護上的承諾,讓更多患者感受到希望與安心的醫療照護服務。

Read More

蘆竹戶所推親子益智桌遊 戶政檔案知識傳承向下扎根

蘆竹區戶政事務所再度展現創新服務理念,隆重推出全新親子益智桌遊「籍速高手拼拼樂」。(圖/蘆竹戶所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黃雅蘭 桃園市蘆竹區戶政事務所再度展現創新服務理念,隆重推出全新親子益智桌遊「籍速高手拼拼樂」,此次桌遊設計秉持「創新」與「檔案」的雙重理念,以戶政檔案歷史為基礎,結合立體拼圖及益智問答元素,成為一款寓教於樂的親子桌遊。遊戲內容貼心地標示國語注音,方便孩童識讀,並透過生動的遊戲方式,讓戶政檔案知識更具趣味性與互動性,不僅適合典藏,更期望能在親子間代代流傳。 蘆竹戶所表示,桌遊內容以戶政常見的國民身分證、戶口名簿、門牌及戶籍制度為主題,讓玩家猶如置身於戶政知識的迷宮中,探索各種檔案歷史與制度沿革。玩家需穿梭於戶政檔案的知識森林中,挑戰層層益智關卡,才能最終成為「籍速高手」的冠軍。遊戲富有挑戰性與趣味性,透過「玩中學」的方式,親子可以在這個迷你戶政世界中,共同沉浸於檔案探索的樂趣,體驗知識與遊戲結合的美好時光。 「籍速高手拼拼樂」是一款寓教於樂的親子桌遊。(圖/蘆竹戶所提供)   蘆竹戶所主任韓靜宜提到,戶政檔案承載著台灣人民的歷史與回憶,為了讓民眾對蘆竹區有更深刻的認識,自108年至111年間陸續推出了一系列文化出版品,如《簿可思憶》、《憶起來敲門》、《戶政金八點》及《戶政拾光四季》繪本。今年初更以創新的方式推出2024年《守戶時光·曆曆在目》桌曆,喚起忙碌都市人重新拾起手寫記事的美好記憶。此次,為進一步拓展戶政檔案的應用群體,首次以桌遊形式推出《籍速高手拼拼樂》,特別針對5至12歲兒童設計,讓孩子們在遊戲中學習戶籍制度與檔案知識,為戶政檔案的知識傳承向下扎根且更生活化及親民。 孩子們在遊戲中學習戶籍制度與檔案知識。(圖/蘆竹戶所提供)   蘆竹戶所指出,此次限量發行精裝100本,歡迎對戶政檔案有興趣的市民朋友至蘆竹區戶政事務所索取及收藏。此外,戶政所亦同步推出電子書版本,可於蘆竹戶所官網及臉書查詢、下載,方便民眾線上閱覽。

Read More

晚期肺癌治療新選擇!EGFR標靶合併化療取得適應症

現在標靶藥物也已從第一代進展到第三代,馮博皓主任提到,標靶藥物對腦部穿透性的效率也隨著藥物開發的進展而改進。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吳儀文報導 晚期肺癌若轉移到腦部會造成許多影響,雙和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馮博皓指出,其中「肺腺癌」是較容易腦轉移的類型之一,初診斷約10-30%患者有腦轉移的情形,若帶有EGFR基因突變,腦轉移的機會會更高,在治療當中甚至高達一半以上的患者都會經歷腦轉移的過程。 因此,帶有EGFR基因突變的晚期肺癌患者,更應該與醫師好好討論並選擇適當的治療方式。馮博皓主任表示,目前第一線標準治療是單獨使用 EGFR 標靶藥物,除了口服的方便性和對 EGFR 突變的療效之外,還因 EGFR 基因突變患者容易會有腦部轉移的問題,因此傾向考慮使用對腦部穿透性佳的標靶藥物。目前 EGFR 標靶藥物合併化療使用在台灣也已取得適應症,成為醫師在治療晚期 EGFR 突變患者時,可以考慮的選擇之一。 肺癌腦轉移有「這些」影響 標靶藥為治療帶來突破 晚期肺癌若轉移到腦部可能會影響運動、語言、平衡,出現單側手/腳無力、失語症、步態不穩等症狀,對生活產生很大的影響。馮博皓主任提到,如果轉移到掌管情緒的前額葉,甚至會有如變了一個人一樣,原本個性溫和的人可能會變得脾氣暴躁、沒耐性。 在過去沒有標靶治療的年代,腦轉移的晚期肺癌患者其實沒有很好的治療方式,馮博皓主任說明,因為化學治療沒有辦法進入腦部,所以治療效果都不是很好,基本上會以腦部核能放射電治療為主,不過標靶治療出現後,患者可以只用標靶治療就控制全身癌症及腦轉移的問題,可說是20年來最大的突破。 EGFR標靶藥物擴大晚期一線給付範圍 通過新適應症可合併化療 現在標靶藥物也已從第一代進展到第三代,馮博皓主任提到,標靶藥物對腦部穿透性的效率也隨著藥物開發的進展而改進。台灣自113年10月起,EGFR 標靶擴大給付用於晚期肺癌第一線治療,適用對象由第四期擴及第3B/C 期,嘉惠更多需要的患者。 除了單用標靶治療以外,現在標靶藥合併化學治療也取得適應症,可以用於晚期肺癌治療上。馮博皓主任分享,臨床上有60多歲的女性個案,晚期肺癌沒有腦轉移,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合併化療,治療到現在4年了,疾病都控制得很好沒有惡化,另外也有60歲左右的男性患者,晚期肺癌合併腦轉移,治療亦達到20個月以上的控制期。 腦轉移的患者可考慮第一線使用  合併化療的副作用與過去的處理經驗相似 不過兩種治療合併使用,會不會產生更多副作用呢?馮博皓主任表示,標靶藥物合併化學治療,最擔心的就是會不會增加「免疫性肺炎」這個標靶藥物副作用,但目前觀察是跟過去處理的經驗類似,會影響病人接受治療的副作用主要還是化療的副作用,如:血球降低、感染等,建議患者在治療期間請配合醫療團隊監測療效及副作用。若疑似有副作用發生,應盡速聯絡醫療團隊。 馮博皓主任認為,美國國家綜合癌症資訊網路(NCCN)治療指引,已將標靶藥合併化學治療列入治療建議中,台灣也已通過適應症,對晚期肺癌患者來說等於多了一個新的治療武器,不過當然不是每個病人都需要用到這麼強的武器,但對於腦轉移的患者確實可以考慮第一線使用,讓疾病獲得更好的控制。 ▲雙和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馮博皓

Read More

精準導彈ADC藥物獲健保給付 早期高風險HER2陽性乳癌迎來治療新曙光

為了降低復發風險以提高治癒率,乳癌的治療趨勢早已邁向術前及術後輔助治療策略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張慈恩報導 乳癌為我國女性好發癌症排名第一位,其中HER2陽性乳癌約佔所有乳癌的2至 3成。由於HER2蛋白的過度表現,這類亞型乳癌的腫瘤增長速度快,預後較差。雖然近年來乳癌治療取得了重大進展,仍有部分高風險患者面臨著治療後復發或轉移的風險,因此,如何進一步提高治癒率,成為臨床上急需解決的關鍵課題。 術前術後輔助治療:提升早期高風險HER2乳癌治癒率 有望達到完全康復 即便在早期階段,HER2陽性乳癌患者接受手術、化療和傳統HER2標靶藥物等標準治療後,仍有部分患者面臨復發風險。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主治醫師吳曜充指出,這些高風險患者的腫瘤通常大於2公分,並且雌激素受體(ER)和黃體素受體(PR)呈陰性,常伴隨淋巴結轉移。吳曜充醫師進一步解釋,「雖然治療後腫瘤看似完全消失,但仍有一些肉眼看不見的癌細胞可能擴散至其他部位,這些潛伏的癌細胞是復發的隱患。」因此,如何預防復發是治療過程中的關鍵。 為了降低復發風險以提高治癒率,乳癌的治療趨勢早已邁向術前及術後輔助治療策略。吳曜充醫師說明,「針對早期HER2陽性乳癌患者,術前會先使用HER2標靶藥物搭配化療,藉此縮小腫瘤,並有機會達到病理完全緩解(pathologic complete response, pCR),也就是手術切除的乳房或淋巴結中未檢測到癌細胞,未來的復發風險將大幅降低。」然而,並非所有患者都能達到pCR,對於這些未能達到pCR的患者,表示體內仍有殘留的癌細胞,術後即使繼續使用傳統HER2標靶藥物,治療效果仍然有限,因此迫切需要更有效的治療藥物。 精準導彈ADC治療藥物:幫助早期高風險HER2乳癌爭取最佳預後 針對未能達到pCR的患者,抗體藥物複合體(antibody-drug conjugate, ADC)的問世為HER2陽性乳癌治療帶來革命性改變。吳曜充醫師解釋,ADC藥物就像一枚「精密的導彈」,結合HER2單株抗體的專一性和化療藥物的強大殺傷力,能精準將化療藥物直接送入癌細胞內並釋放,有效殺死癌細胞,同時減少對正常細胞的損傷。 根據大型臨床試驗數據顯示,對於經術前輔助治療後未達pCR的患者,術後若接受ADC藥物治療可將復發風險降低4成6。在長達7年的追蹤中,超過8成術後使用ADC藥物治療的患者未出現復發,而接受傳統HER2標靶治療的患者未復發比例僅約6成7。此外,ADC治療更能降低近3成5的死亡風險,整體存活率可達近9成,顯著高於傳統標靶治療的患者不到8成5的存活率。 這一突破性的治療藥物已於2024年8月1日納入台灣健保給付,符合條件的早期高風險HER2陽性乳癌患者可申請術後ADC治療的健保給付。吳曜充醫師提醒,患者應與醫師充分溝通,瞭解自己的病情及治療選擇,積極爭取最佳的治療效果。 突破性ADC治療藥物為HER2乳癌患者帶來更多希望 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HER2陽性乳癌的治療選項愈加多元化。ADC藥物的問世改寫高復發乳癌患者的命運,未來的治療趨勢將朝向更精準、更個人化的發展。當前治療策略不僅有效提升預後,還能幫助患者在治療期間保持較高的生活品質。 對於HER2陽性乳癌患者而言,早期發現與積極治療是爭取最佳預後的關鍵。在患者和專業醫療團隊的共同努力下,將有更大信心戰勝乳癌,迎向更美好的未來。

Read More

克服車禍重創!彭如瑩逆轉人生成就服裝夢

桃分署服裝班學員彭如瑩車禍術後重生,苦練服裝技能順利考取服裝乙丙級證照,立志成為服裝樣品師。(圖/勞動力發展署桃竹苗分署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諶志明 因高三寒假發生嚴重車禍導致肢體殘障的彭如瑩,憑著堅韌毅力與對服裝的熱愛,報名參加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桃竹苗分署辦理的服裝職訓課程,不僅重新站起來,還在全國身心障礙者技能競賽中奪下「基礎女裝」職類銅牌,成為服裝領域的耀眼新星。 桃竹苗分署長表示,當年,彭如瑩與朋友共乘機車外出遊玩,意外發生車禍造成左大腿腓骨嚴重損傷,不僅須接受多次手術與復健,也因此中斷升學計畫。經歷七次手術及長達一年半的艱辛復健,她終於克服困難,重新找回生活的希望。在家人的鼓勵下,她報名勞動部桃竹苗分署的服裝職訓課程,展開人生新篇章。 彭如瑩(右)車禍術後重生,在訓練師徐彥芬(左)的指導下考取服裝乙丙級,立志成為服裝樣品師。(圖/勞動力發展署桃竹苗分署提供)   課程中,彭如瑩展現對服裝設計的濃厚興趣,從基礎縫製、剪裁到數位設計,逐步掌握扎實技能,並順利考取女裝丙級與乙級技術士證照。在訓練師徐彥芬的指導下,她首次參加全國身心障礙者技能競賽便奪得銅牌。這份榮耀不僅是她努力的成果,也增強了她在服裝技術領域深耕的決心。未來,她期許自己成為專業服裝樣品師,實現職場夢想。 桃竹苗分署長賴家仁表示,身心障礙者在生活與學習上需克服諸多挑戰,而彭如瑩的故事充分展現堅毅的精神與對服裝產業的熱愛。桃竹苗分署擁有先進的訓練設備,包含新型縫製機具及3D數位設計軟體,為學員提供從基礎到專業的全方位學習環境,未來也將持續開辦多項職訓課程,協助學員提升技能,實現就業夢想。有興趣的民眾可至台灣就業通或桃竹苗分署官網查詢課程詳情。

Read More

桃園社會局Q萌宣傳大使亮相 傳遞兒童人權公約概念

桃園市社會局將四個兒童人權公約的重要概念,化身成四個超萌IP。(圖/社會局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黃雅蘭 響應國際兒童人權日,桃園推出Q萌兒權大使,攜手大小朋友共築友善兒少城市。桃園市社會局表示,響應11月20日「國際兒童人權日」,以及台灣「兒童權利公約」國內法化10周年,該局創作了「桃園Q萌宣傳大使」,分別將四個兒童人權公約的重要概念,化身成四個超萌IP,分別是代表「禁止歧視原則」的伊可、「兒童最佳利益原則」的蒂奇、「兒童的發展權及休閒權」的麥噗及「兒童有表達意見的權利」的奧茲。 社會局提到,該局搭配兒權公約與聯合國SDGs指標概念,作為角色的命名與代表色安排,希望透過IP,以平易近人的方式,向桃園市兒少及家長們傳達兒童權利公約的理念,不僅讓大人了解CRC,亦讓小朋友認識自身的權利。另為響應兒權日的到來,社會局亦利用宣傳大使進行好康抽獎活動,特別開發了簡單的網路遊戲及LINE互動活動,讓小朋友跟爸爸媽媽可以在家,透過數位體驗的方式理解CRC的內容,觀迎大小朋友一起加入。 桃園市社會局規劃了一系列桃園Q萌宣傳大使推廣活動。(圖/社會局提供)   社會局表示,社會局依據角色定位,並在動畫腳本設計階段納入兒少代表及兒權專家意見,讓桃園Q萌宣傳大使出演了4部「打勾勾,共童好約定」短系列動畫,針對兒童權利公約四項重點概念進行闡述,動畫全長約1.5至2分鐘,利用圖像及說故事的方式完整傳遞理念,作品在11月9日兒少權益嘉年華及社會局臉書宣導,未來期待將作品於校園等各個宣導場合放映,讓桃園市民一起打勾勾,共同為友善的兒少城市努力。 社會局長陳寶民提及,兒童權利公約的推動是沒有時間限制的,讓最多新生兒的城市桃園可以完善地落實兒童權利的推廣是市府致力的目標,這次很高興能創作了「桃園Q萌宣傳大使」作為大家的夥伴,這些小夥伴也會持續陪伴社會局宣導CRC,從兒少、青少年到成人、長者,未來該局會更全面宣導公約及國內法的內容,讓CRC成為每個市民的基本認知。 社會局補充,該局規劃了一系列桃園Q萌宣傳大使推廣活動。包含線上趣味小遊戲,完成問答活動截圖完成頁面,上傳到社會局臉書指定貼文即可參加抽獎活動;另有LINE情境Chatbot知識互動,由小怪獸角色們輪番上陣,以對話的方式和遊戲者互動,完成情境後獲得一組通關口號,上傳口號到社會局臉書指定貼文,也可參與抽獎。更多活動詳情可至社會局臉書查詢。

Read More

高齡翁迷途呆站路中 蘆竹警拼湊線索助返家

員警見老翁神色緊張、不知所措,研判可能患有失智症,便先將他帶回派出所休息(圖/讀者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諶志明 桃園市一名81歲的鄒姓老翁日前外出散步時,疑似因失智症狀導致迷路,獨自在蘆竹區蘆興南路上徘徊,神情徬徨無助,所幸熱心民眾發現後立即報警,蘆竹警分局警員獲報後迅速趕抵現場,先將他帶回派出所休息後,順利聯繫上老翁家屬,讓其平安回家。 南竹派出所說明,員警黃韋翔及李祐盛見老翁神色緊張、不知所措,研判可能患有失智症,便先將他帶回派出所休息,並提供熱茶和點心,溫言安撫老翁情緒。在員警耐心的詢問下,老翁終於想起自己的姓名,但對於住家地址卻記憶模糊。員警憑藉老翁提供的些許線索,積極查詢相關資料,最終順利聯繫上老翁的家屬。 警方提到,家屬接到通知後,心急如焚地趕到派出所,見到老翁平安無事,終於放下心中大石。家屬表示,老翁患有失智症,平時都需要家人陪伴外出,此次幸好有熱心民眾和員警的協助,才能讓老翁平安返家,對此深表感謝。 蘆竹分局長林鼎泰提醒,民眾家中若有失智長者,應多加留意其生活起居,並可採取預防措施,如為長者配戴識別手環或項鍊,可註記姓名、地址、聯絡電話等資訊,以便走失時能迅速確認身分;若長者不習慣配戴飾品,也可將聯絡資訊繡在衣物明顯處。並盡量避免讓長者獨自外出,若需外出應由家人或親友陪伴,平時可多注意長者常去的場所,若發現走失可縮小搜尋範圍。「每個人都會老」,請給予失智長者更多的關懷和協助,共同打造一個友善、安全的社會環境。

Read More

當個高EQ爸媽 心理師呼籲先認識自己

聯合心理諮商所陳舒儀心理師提醒,在親子關係中,沒有誰贏誰輸,因此高EQ父母應該敞開心胸,傾聽孩子的需求與想法。照片提供/聯合心理諮商所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林怡亭報導 許多父母在面對孩子時,會不自覺地重複自己原生家庭中的教養模式,這種無意識的行為可能會讓親子之間的關係出現挑戰,資深心理師陳舒儀提醒爸媽們,愛孩子雖然重要,但愛並不足以勝任父母角色,成功的教養需要父母具備持續學習和反思的能力。 高EQ父母的關鍵起點:認識自己 陳舒儀心理師表示,父母的EQ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至關重要。她以過去媒體曾經報導過的一則新聞,描述一位母親在大眾面前跪求女兒念書的案例為例,說明情緒化行為會對孩子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呼籲父母應該先了解並管理好自己的情緒,避免將壓力轉嫁給孩子,其實情緒本身沒有對錯,但如何表達情緒的行為,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成長。 高EQ爸媽先學會覺察、面對、處理情緒 「父母可以生氣,但行為不能傷害自己或孩子。」陳心理師指出,高EQ的父母應該學會處理負面情緒,而不是壓抑它們。冷戰和沉默等消極反應也是一種攻擊,對孩子造成的傷害不亞於直接的言語或行為攻擊。高EQ父母應該敞開心胸,傾聽孩子的需求與想法,並在犯錯時勇於跟孩子道歉,給孩子樹立正確的榜樣。 破除迷思 控制不是教育的核心 陳舒儀心理師指出,許多父母認為必須控制孩子,否則他們會變壞或遭遇挫折,這種控制心態往往會導致雙方情緒內耗。她鼓勵父母應該相信孩子有能力做出正確的決定,並讓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學會負責。詩人紀伯倫曾經有一句名言:「孩子雖然和你在一起,卻不屬於你」,提醒父母應該學會尊重孩子的思想和成長節奏。當孩子提出不同意見時,父母眼到耳到地專注聆聽孩子觀點,是親子溝通合作的第一步。 以指導行為而非批評個人為原則 父母對孩子行為的解釋會直接影響他們的情緒反應。陳舒儀提醒,當父母認為孩子是故意不聽話時,容易產生生氣或焦慮的情緒。她呼籲父母應該避免這種「歸因偏差」,即不應先假設孩子的行為是故意的挑釁,而是應考慮環境與情境因素。父母在生氣時先嘗試冷靜下來,讓自己有時間反思是否過度反應,再去解決問題。 另外,在具體的教養技巧上,父母在教導時應該專注於孩子的行為,而非對其人格進行指責。她舉例說明:「如果孩子在餐桌上打翻了牛奶,父母應該指導行為本身,而不是對孩子進行人身攻擊,例如說『你老是笨手笨腳的』這樣的話。」具體的行為指導不僅能幫助孩子改進錯誤,還能保持他們的自尊與動力。 高EQ爸媽的愛與尊重 「在親子關係中,沒有誰贏誰輸,只有『雙輸』或『雙贏』。如果在親子關係中爭論對錯,最終輸掉的是整個關係。」陳舒儀心理師強調,高EQ的父母應該愛孩子也愛自己,學會照顧好自己的身心。在愛護孩子的同時,也應該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幫助孩子在情感和生活上健康成長。這樣,下一代不僅能擁有高EQ,還能夠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自信應對挑戰。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