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鬱症越復發症狀越嚴重!長效針劑助持續穩定治療

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葉大全醫師(左)與葉啟斌醫師 (右)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陳同學 (化名) 為躁鬱症患者,長期以口服藥物治療,但當課業壓力出現、作息不正常,就常忘記服藥,造成躁鬱症反覆發作,嚴重到出現妄想需住院治療,嚴重影響課業與同儕關係,在與醫師討論後改以長效針劑治療,目前已有一年沒有復發。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葉大全醫師表示,躁鬱症本身是極高復發率的疾病,約有9成患者會復發,若不持續穩定治療則發作症狀將越發嚴重,易造成認知及生活功能退化,帶來生活上許多困擾。 躁鬱症不罕見 越復發症狀越難治療 在台灣,躁鬱症並不罕見,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葉啟斌醫師指出,台灣典型躁鬱症人口約有20萬,約有50%的躁鬱症患者都在20歲以前發病。葉啟彬醫師說明,躁鬱症又稱為「雙極性疾患」,這類患者情緒會有兩個極端的變化,週期性地呈現躁期與鬱期。在躁期的時候,患者會有持續好幾天的情緒高亢、即使睡很少也精力滿滿、高度自信、行為衝動等,嚴重者甚至有誇大的妄想,在躁症發作時,患者通常不會有病識感,因此多不會察覺自己有問題。第一次發作可能是生活挫折或創傷引起,但第二次發作通常不需要原因,由於第一次發作時已在腦部留下傷痕,因此時間到就容易發作,葉啟斌醫師說明,每次躁症發作時,腦部處於發炎狀態,每次受傷 (復發),留下傷痕就會導致治療效果越不好,過去治療有效,之後復發便不一定有效,且衝動行為會越演越烈、越難控制,發作越多次就越難治療,治療時間也越久,也對腦部傷害越大。 葉啟斌醫師表示,躁鬱症反覆發作會造成許多生活困擾,像是莽撞投資、瘋狂購物,可能因此導致負債、影響人際關係,即便症狀可以再倚靠藥物治療恢復,但復發造成的損害對患者生活造成極大影響,躁症過後,患者情緒可能陷入低落自責,因此陷入鬱症階段,使患者在鬱症與躁症中一直循環,所以持續治療、規律用藥、預防復發非常重要。 缺乏病識感易擅自停藥 長效針劑助穩定治療減緩復發 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葉大全醫師表示,治療躁鬱症主要有兩大類藥物:第一類稱為情緒穩定劑,主要功能在穩定神經衝動,如抗癲癇藥物及鋰鹽,可使神經本身不過度興奮;第二類為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能讓某些神經傳導因子穩定,除可抑制妄想、幻覺等精神症狀,對躁症、鬱症等情緒症狀的急性控制和長期預防都有一定效果。 葉大全醫師指出,躁鬱症口服藥物多半需要每天服用1至3次,由於口服藥仰賴患者自行服藥,加上患者在躁症快要發作時對自身病情沒有病識感,或是在康復期覺得自己狀態良好沒有生病,因此常有擅自停藥的狀況。目前,除了口服藥物外,也有每月一針的長效針劑可供選擇,患者不需隨身攜帶藥物,也不須家人擔心服藥的順從性,兼顧患者的隱私與便利性;若病況不穩定時,身上殘存的藥劑將可發揮效果使病況不至於太過嚴重。葉大全醫師補充,據研究指出相較於口服藥物,改採長效針劑可顯著降低症狀復發的風險並維持患者的功能,醫師也不須擔心患者因服藥順從性不佳導致血中藥物濃度不穩定,只須透過每月定期回診確認患者狀態,定期注射針劑即可。 「打針」不代表病情嚴重 盼解除社會偏見打造友善環境 葉大全醫師強調,「打針」不代表病情嚴重,只是將既有的抗精神病藥物成分轉為長效針劑形式,不需天天服藥即可讓藥物在體內緩慢釋放而達到治療目的,也可協助患者恢復健康重回正常生活,減少諸多不便。葉啟斌醫師呼籲,除了遵從醫囑穩定治療以外,維持良好的睡眠、正常的生活作息,適當調節壓力,避免生活刺激物也是十分重要的,也請勇於面對躁鬱症,並調整心態與躁鬱症長期抗戰與病共存,葉啟斌醫師也期盼社會解除對躁鬱症患者的偏見,嘗試接納、關心、支持與尊重。

Read More

女性肺癌發生率↑ 輕忽肺癌可能性到晚期才發現怎麼治療?

根據台灣肺癌患者資料統計,逾6成的肺癌患者沒有抽菸習慣,其中更高達9成為女性,打破過去大眾對肺癌為抽菸者或男性的想像。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根據衛福部十大死因統計,癌症連續40年維持第一名,而肺癌已連續18年佔據十大癌症死因冠軍。近年來更發現女性肺癌患者有竄升的趨勢,根據衛福部108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女性肺癌發生率排行已由第三名攀升至第二。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王金洲醫師提醒,臺灣女性肺癌病患相較於西方人,具有平均早 10 到 15 歲的年輕化趨勢,應格外重視篩檢與治療。 肺癌不一定與抽菸有關 4旬婦女骨痛就醫竟是晚期肺癌 民眾多認為「肺癌」與「抽菸」有關,女性不抽菸得肺癌的可能就更低,但根據台灣肺癌患者資料統計,超過60%的肺癌患者沒有抽菸習慣,其中更有90%為女性。大多女性容易忽略罹患肺癌的可能,且肺癌早期症狀並不明顯,當民眾發現問題時,多半已是無法開刀的晚期。 像40多歲的林小姐,家庭、事業兩頭燒,常常覺得身體疼痛,原本以為是太過疲勞,只要休息就沒事了,但身體不適的情形並未消減,近一步就醫才發現是肺癌晚期,而且癌細胞已經轉移到骨頭,原本對標靶藥物存著一線希望,檢測卻未發現基因突變,對於化療的副作用又非常擔心,幾乎對治療失去了期待。 肺癌晚期該怎麼治療? 免疫療法有新選擇 像林小姐這樣的肺癌晚期患者該怎麼治療呢?王金洲醫師提到,晚期肺癌的治療目標為穩定病情、延長存活期,醫師會先將最有利的藥物用於一線,爭取第一時間控制腫瘤,提升病人的存活率,不過過去晚期肺癌患者以化學治療後,平均存活期只有8-12個月,但隨著治療技術進步,晚期肺癌的治療選擇日趨多元,近年也發展出免疫治療的多種組合應用。 T細胞上的PD-1、CTLA-4若分別與癌細胞上的PD-L1、CD80/86結合,會抑制T細胞活化,並失去殺死癌細胞的能力,因此免疫藥物發展出「合併療法」,針對患者PD-L1的表現量,給予不同治療合併使用,但王金洲醫師指出,過去的合併療法多半需要搭配化療合併使用,副作用造成的影響是患者無法勇敢選擇治療的主因。 而目前免疫療法有了新組合,突破了過去合併療法的困境,也彌補了化療的不足,王金洲醫師說明,組合後的新治療方式,一方面從上游,促使T細胞成熟(抗CTLA-4),加速免疫系統、抑制癌細胞;另一方面從下游,增進T細胞辨識癌細胞能力(抗PD-1),活化免疫系統以對抗癌細胞。根據研究顯示,癌症病友接受免疫療法新組合治療的存活率為化療的1.5倍以上。 肺癌治療選擇多元 應與醫師討論適合的個人化治療 免疫療法加入癌症晚期治療的行列,使治療方式更趨多元,讓更多患者有接受適合治療的機會。王金洲醫師表示,免疫治療新組合幫助患者延長存活期,同時維持生活品質,讓台灣患者有更多治療選擇。 今(2022)年國際抗癌聯盟(UICC)呼籲「彌平醫療落差」,追求不論人種、性別、樣貌、身分以及各種癌別的癌友,都能平等接受需要且合適的治療,打造更友善的治療環境。王金洲醫師也表示,台灣治療技術不斷創新進步,患者的治療選擇也更多元,能與醫師討論最適合的個人化治療,在早期就對症下藥、戰勝疾病,癌友權益也與世界同步。

Read More

青少年自殺率增加與高樓有關?醫師示範該如何回答

諶立中回答,青少年自殺率增加,可能與台灣近10年來高樓增加有關,導致很多青少年衝動性跳樓自殺,引發各界議論。對此,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整合醫學照護科醫師姜冠宇認為,「該回答的不是樓高」。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在我國兒童權利公約(CRC)第二次國家報告國際審查會議中,審查委員針對台灣青少年自殺率增加的問題,向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司長諶立中提問。諶立中回答,青少年自殺率增加,可能與台灣近10年來高樓增加有關,導致很多青少年衝動性跳樓自殺,引發各界議論。對此,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整合醫學照護科醫師姜冠宇認為,「該回答的不是樓高」,並在臉書上分享國外報告,示範該如何回答青少年自殺率增加的問題。 青少年自殺意願 與文化背景、性別差異有關 根據衛福部心理健康司自殺死亡及自殺通報統計,近年來,14歲以下、15-24歲自殺死亡人數皆有明顯成長,其中15-24歲青少年族群,每年自殺死亡人數約在200人上下。國際審查委員 Laura Lundy 就在審查會議中提出關切,並向諶立中提問,想了解是否有相關研究,追溯台灣青少年自殺的原因? 姜冠宇醫師以美國的報告提到,自殺意願不斷成長,需要考量到「文化背景」的影響,也要注重「性別」的差異,根據Yard E, Radhakrishnan L 團隊在美國 CDC發表的報告,2021年疑似自殺的急診就診數,與2019年相比,男性增加3.7%,而女性則增加了50.6%。 青少年自殺風險因子 包括網路霸凌、憂鬱等 近期也有研究發現「網路霸凌」是讓青少年、兒童自殺的獨立因子,姜冠宇醫師說明,這研究發現代表,只要成為網路霸凌的目標其實就有自殺風險,並不需要有現實生活的連結。 此外,姜冠宇醫師也提到,輕度、中度憂鬱的青少年,也可能有自殺意念,錯過這些症狀,後果可能很嚴重,而青少年憂鬱,與成年後的學業、就業、健康結果密切相關,在青少年中,孤獨感與憂鬱症相關,尤其「缺乏社交聯繫」是自殺意念的預測指標,在今年十月哈佛精神病學評論刊登的研究中就顯示,社群聯繫的增加會相應地減少青少年的自殺意念。 自殺防治該從何做起?應關注自殺衝動的篩查、成因 青少年自殺率不斷上升,自殺防治該從何做起?姜冠宇醫師提到,自殺預防的基石,是「篩查自殺衝動」,包括詢問是否存在自殺意念、計劃、意圖和實際嘗試,而要識別有自殺行為的青少年,需要精神衛生專業人員更多的努力,一旦有自殺衝動的紀錄,就要高度警覺孩子的心理狀態,給予更多支持。 而姜冠宇醫師也提到,心理問題沒有緩解、高度的孤獨感,他/她隨時都會有危險,網路霸凌、數位威脅沒有有效的立法遏止,身邊的朋友都有可能在毫無徵兆下突然結束自己的生命,「衝動的成因」和「物理防治」是完全不一樣的東西,在被問到青少年自殺衝動形成的原因是什麼時,這些才是民眾需要知道的東西。 資料來源:姜冠宇醫師 Pro'spect 提醒您,請給自己一次機會,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Read More

當沉默殺手敲門 你需要看見不一樣的胰臟癌治療

台中榮民總醫院一般外科羅少喬醫師指出,胰臟癌並非首個採取術前化療的癌症,在乳癌、胃癌,都已經逐漸成為主流趨勢,且在台行之有年。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胰臟癌被稱為沉默的殺手,因為胰臟癌來的靜悄悄,發現時通常已經是晚期,致死率相當高,連多數癌症首選的手術治療,也拿它沒辦法。台中榮民總醫院一般外科羅少喬醫師指出,胰臟癌確診者當中,40%已經發生遠端轉移,40%因腫瘤細胞侵犯動、靜脈,不適合進行外科手術,最終僅有20%的病人能接受手術治療。 胰臟癌外科手術 術後復發率仍逾7成 「相當遺憾的是,接受手術的患者當中,大部分還是會復發。」羅少喬醫師坦言,胰臟癌患者開刀後約有7成1年左右復發。胰臟癌治療之路艱辛,是民眾與醫師都必須看清的現實。 胰臟癌在藥物治療的突破有其侷限,因此手術是普遍施行的主要治療方式。病人通常接受手術後,需要非常多時間修復元氣,生活品質也會直直落,體能尚未復原到一定狀態的情況下,將難以接續預防復發的化學治療,甚至許多患者在術後就因後續併發症撒手人寰。 翻轉胰臟癌治療舊態度 日推化療-手術-化療 日本面對胰臟癌治療的態度,與台灣很不一樣。羅少喬醫師指出,日本醫界的胰臟癌治療準則,是先以化學治療作為術前的前導治療,這時病人體力狀態仍佳,透過前導化療,能把體內零散、幾乎看不見的癌細胞消除,且有機會縮小腫瘤,療程結束再接續切除手術,二者相輔相成,最後再輔以預防復發的術後化療,是2019年起日本醫界公認的胰臟癌治療策略。 然而這套策略,在台灣的推行卻有困難。羅少喬 醫師指出,台灣胰臟癌患者的平均年齡落在68歲,該年齡層的患者因早年醫學不發達,癌症病患化療帶來劇烈副作用的印象深植在心,以至於現今化療藥物雖有長足進展,卻仍抱持著保守且負面的態度。 前導化療並不陌生!先帶走「癌細胞種子 「胰臟癌並非首個採取術前化療的癌症,在乳癌、胃癌,都已經逐漸成為主流趨勢,且在台行之有年。」羅醫師坦言,雖然術前化療不像手術切除一樣,能看到腫瘤細胞被移除的立即結果,卻能消除許多散落在身體各處,檢查所難以察覺、未來會成為復發未爆彈的「癌細胞種子」。 為甚麼術前化療如此重要?羅醫師點出關鍵,因為病人對每個化療藥物的治療反應率不同,術前趁化療容忍度相對較高時,找到藥物反應效果較好的藥物,在手術後進行化療時,能省去試錯時間,少走冤枉路,更重要的是病人看得見化療成效,術後化療也會抱持更樂觀積極的態度,有更高的醫囑順從性,能帶來更佳的治療成效。 不想再白受罪了…醫籲民眾審視胰臟癌治療順序 羅醫師分享,許多胰臟癌病患認為直接執行手術是最佳的治療方式,而患者術後因手術大傷元氣,從此無法繼續耐受後續治療,或是化療無法發揮理想的療效的案例不在少數,等於是白白受了手術的苦楚卻看不到疾病盡頭,做了大犧牲卻依然無法換回良好的生活品質。 「這是非常令人痛心且可惜的,其實化療是可以被溝通的。」羅醫師對日本的胰臟癌治療準則表示認同,現今醫療對化療副作用的處理已有越來越高的掌握度,因此呼籲民眾對術前或術後的化療應持更開放的態度。 為好球出擊!中榮胰臟癌手術90天存活率98%「比國際標準高」 臺中榮民總醫院的胰臟癌治療,結合內外科團隊診治,病患在首次前導化療前就介入營養治療,提供營養衛教與飲食監督,為病人化療前準備好體能最佳備戰狀態,也適度為病人「過篩」,從前導化療找出不適合手術的族群,免除病人接受無效治療的勞民傷財。 羅醫師說,胰臟癌的外科手術並非「看到球來就揮棒」,而應該是「做足萬全準備,為好球出擊」。胰臟癌最終的治療目標不是完全治癒,而是替病人帶來良好的生活品質。「每個胰臟癌病患的身體都值得被好好對待。」延長存活率的方法不是只有手術,而是要找到最適策略與最佳治療組合,這也是羅醫師在臺中榮民總醫院執業以來,執行胰臟癌外科手術90天存活率達98%,高於國際高標準95%最關鍵的態度。 醫師呼籲,面對胰臟癌治療,病人可以稍微減緩步調,先請主治醫師清楚確認腫瘤分期,再加強醫病溝通制定適當的治療策略;若需面對術前化療也無須過度擔憂,且胰臟癌所採取的前線化療有健保補助,經濟不成負擔,期待病患願意試著以正面態度,重新看待不一樣的胰臟癌治療。

Read More

國內避孕失敗率高達10%!醫:新型避孕球不含荷爾蒙、避孕成效高!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隨著時代進步,現代人對於結婚生子已有不同的想法,加上近年來女性主義抬頭,相較於過去,台灣女性較勇敢表達自己意見,對於掌控身體自主權的比例也逐漸提高,許多女性認為她們本來就應該擁有自由掌控自己身體的權利,選擇自己要的美好生活,包含避孕方式。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前副理事長王孫斌醫師說,隨著性觀念的開放,門診上避孕的需求也隨之增加。除了加強性教育的觀念之外,對於避孕觀念的建立以及選擇適合自己的避孕方式也是勢在必行。而新一代3D避孕球與其他體內避孕器相比,不含荷爾蒙、大幅減少不適感且避孕效果高達99%,可視為現在女性一大福音。 常見的避孕方式解析 除了大眾最熟知的保險套之外,口服避孕藥、安裝子宮內避孕器以及結紮手術也是現代人廠選擇的避孕方式。王孫斌醫師表示,有些人會使用「射精中斷法避孕」許多人的避孕觀念還停留在使用保險套避孕就可以萬無一失,但實際上保險套的避孕失敗率高達10%。 婦產科診所院長郭安妮醫師指出,口服避孕藥現已發展至第四代,但需每天服用,若忘記服藥可能伴隨著非預期的懷孕,因此體內避孕器逐漸成為現代女性的偏好的選擇。 避孕首選新選擇-新一代3D避孕球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新一代3D避孕球成了最新趨勢。新一代3D避孕球需至婦產科由專業醫師安裝,安裝過程簡易,避孕效果佳,對於大多數生活忙碌的女性來說十分便利。 據臨床門診統計,裝置新一代3D避孕球的女性多表示,裝置過程並無不適感。王孫斌醫師解釋,來自以色列的避孕球是3D立體構造,和其它傳統子宮內避孕器2D構造不同,此避孕球是專為符合子宮內3D空間而設計的裝置,對稱的球形,去除鋒利邊緣,大幅減少疼痛與降低出血機率,且寬度只有傳統子宮內避孕器的二分之一,小於一元硬幣。 郭安妮醫師補充,此避孕球的另一大特點,是採用鎳鈦合金記憶金屬,與心臟支架材質相同,彈性較高、有良好的組織相容性,不含任何荷爾蒙,裝置後擁有高達99%且長達五年的避孕效果。此避孕球的發明不僅可以讓女性以溫柔地避孕方式呵護子宮,更能在保護自己的同時也能守護健康。 王孫斌醫師提醒,有避孕需求的民眾最好還是親自到診所,經由專科醫師諮詢,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避孕方式才是最安全與正確的方式。 兩位婦產科醫師呼籲,體內避孕器需至婦產科由專業醫師診斷後安裝

Read More

30歲男夜間頻尿、體重飆破百 元凶竟然是「這症狀」

黃俊豪醫師(右)表示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越嚴重,膀胱過動症症狀也越嚴重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30歲的邵先生自學生時期就鼾聲如雷,進入職場後又有工作壓力,不僅夜間頻頻跑廁所,假日睡到中午仍然頭痛睡不飽,不規律作息更讓體重暴增到104公斤;另一位蔡先生則是合併高血壓、嚴重打鼾等症狀,且每當與老婆恩愛時總感到「欲振乏力」。大林慈濟耳鼻喉頭頸外科主任醫師黃俊豪說明,兩位個案的情況經睡眠檢測後,其實是「睡眠呼吸中止症」在作祟。 70萬人睡眠呼吸中止症 易有膀胱共病 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估計,全台患有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OSA)的患者保守估計達70至80萬,已嚴重威脅國人健康。黃俊豪說明,由於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睡眠時上呼吸道塌陷造成不能呼吸,持續進行負壓式呼吸,容易產生缺氧、高碳酸血症及酸中毒,導致睡眠頻頻中斷,容易急尿、夜尿、急迫性尿失禁。 他指出,臨床上睡覺會打呼的人,半數患有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特別是舌根肥厚、鼻中隔彎曲、扁桃腺太大、下巴後縮、肥胖者的比例更高,且發生率也會隨著年齡增加,20歲約18%,40歲增加至30%,到了65歲以上,每6、7人就有1人。 不僅如此,黃俊豪表示,睡眠呼吸中止症所引發的夜間缺氧和睡眠剝奪,均可能導致交感神經過度亢奮,增加動脈硬化風險,包括影響陰莖海綿體的動脈充血功能,導致性功能障礙風險增加。 ▲資深睡眠技師洪曉菁 膀胱過動使用陽壓呼吸器 九成可改善 黃俊豪研究睡眠呼吸中止症與膀胱功能異常之共病關聯,調查927名患者使用陽壓呼吸器後,47%自覺日間頻尿次數改善,88%夜間頻尿次數有改善,83%急尿感有改善,82%急迫性尿失禁有改善,而患有膀胱過動症者更有高達91%自覺症狀改善。 他進一步解釋,目前治療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方式,輕度可手術治療,中度以上或手術效果不佳時,則建議配戴陽壓呼吸器,建議一周配戴5天、每晚至少4小時,通常3個月後即可明顯改善睡眠呼吸中止症,連帶心血管功能、脂肪代謝、發炎指數、體重等都會恢復正常,呼籲患者及早治療,遠離共病危機。

Read More

年末掃除彎腰搬重物突然劇痛 小心骨鬆無聲引起嚴重骨折

楊韻如醫師提醒,骨質疏鬆症患者的骨折機率較一般人要來得高,特別是年長者很可能因此長期臥床,導致行動力與體力下降,提高死亡率風險,因此高風險族群最好定期檢查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2022年即將步入尾聲,迎接嶄新一年,很多人都想把累積在暗處的灰塵一掃而淨,打掃時不免要彎腰或搬重物,有時老人家稍微用力,就突然感覺到腰背部劇烈疼痛,原本以為是閃到腰,沒想到至醫院就醫檢查後,才發現已經發生腰椎骨折,骨質流失相當厲害,持續惡化恐引起更嚴重傷害而長期臥床。 骨鬆經常來的不知不覺 多數患者骨折才發現骨密度不足 三軍總醫院神經外科部主治醫師楊韻如表示,骨質疏鬆症病患在初期,大多數沒有明顯症狀,因此很容易在不知不覺中,骨頭強度越來越弱,當受到低能量衝擊時,例如站著不小心摔倒臀部著地,甚至僅僅咳嗽或彎腰,就發生骨折,而嚴重疼痛才趕快就醫求助,經檢查後病患才知道已罹患骨質疏鬆症,必須馬上積極治療及改變生活習慣。 根據衛福部健保署統計,2001年台灣骨鬆罹患率約17.4%,到了2011年成長至25%,能夠預期未來會越來越高,患者若能早期發現,就能盡快採取保護措施,尤其停經後女性一定要保持警覺,其他如年紀高於60歲、長期使用類固醇藥物、肌肉量少等,最好能定期到醫院接受檢查骨密度。 骨質缺乏先改善生活形態 確診骨鬆合併骨折就須長期用藥 目前骨質疏鬆症的診斷為骨質密度小於-2.5,需積極重視!楊韻如醫師說明,目前骨密度檢查,標準為使用雙能量X光吸收儀(DEXA),臨床上會建議病患測量腰椎或髖部,如果檢測骨密度(T-Score)在-1至-2.5間屬於骨質缺乏,可先改善生活形態,多補充鈣質與維生素D,同時增加運動量,都有助於減緩骨密度流失。 楊韻如醫師強調,當骨密度(T-Score)小於-2.5就符合骨鬆定義,目前有許多種藥物可以使用,依照健保給付規定,骨密度小於或等於-2.5合併一處骨折,或骨密度在-1至-2.5間合併兩處骨折,就會給付減少骨質流失藥物,然而針對極高骨鬆性骨折風險,像是已經有發生骨折的骨質疏鬆症的病人,會建議先使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讓骨頭強度能上升到一定程度。 極高骨鬆性骨折風險病患 先促進骨質生成已成國際趨勢 骨質疏鬆症的藥物治療可以簡單大概分為「減少骨密度流失」與「促進骨質生成」兩大類藥物,按照台灣健保給付規定,減少骨密度流失藥物是第一線用藥,能夠減緩骨質的流失,維持骨密度,但較難協助病患骨質提升,假使骨鬆病況仍繼續惡化,再次發生骨折,健保才會給付促進骨質生成藥物,幫助病患骨密度回升加強病情控制。 國際治療骨鬆趨勢,極高骨鬆性骨折風險病患,建議先使用可促進骨質生成藥物。楊韻如醫師提到,2020年美國臨床內分泌醫學會建議,對於骨密度小於-3、曾接受骨鬆藥物治療仍發生骨折、有多處骨折、12個月內發生過骨鬆性骨折等病患,建議先使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提升骨密度降低骨折風險。 骨鬆會大幅提升病患手術困難度 建議優先使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 楊韻如也說,面對骨鬆病患發生骨折,如果要接受骨折手術困難度會大幅提升,在使用骨釘與骨板當下,很難牢牢固定在骨頭上,就算完成手術也有可能鬆脫,嚴重影響手術預期成果,因此門診中有極高骨鬆性骨折風險病患,會建議在能力範圍內,先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提升骨密度後再用減少骨密度流失藥物。 降低骨折風險規律用藥很關鍵 擅自停藥骨密度很快打回原型 及早發現骨鬆避免骨折,降低死亡危機!楊韻如醫師提醒,骨質疏鬆症患者的骨折機率較一般人要來得高,特別是年長者很可能因此長期臥床,導致行動力與體力下降,提高死亡率風險,因此高風險族群最好定期檢查,一旦確診骨鬆務必跟著醫師指示,規律用藥同時改善生活習慣,以免骨密度持續流失惡化。 楊韻如醫師呼籲,治療骨鬆時,千萬不要因感覺到病況好轉,就不到醫院複診擅自停藥,部分藥物健保給付時,規定須在1年或2年內治療完畢,不會因為病患中途停藥而延後治療期限,然而骨頭在缺乏藥物保護下,骨質流失速度會重新加快,讓好不容易累積的治療成果付諸東流,只有不間斷治療,才能有效降低骨折危害。

Read More

新冠後下一個殺手 細菌抗藥性高達九成 WHO:恐將無藥可醫 

專家指出,疫情期間因重症患者使用抗生素比率提高,使得抗藥性細菌比率增加;國內也觀察到新冠肺炎期間部分細菌抗藥性比率激增至九成,呼籲結合感染管制以及抗生素管理才能化解危機。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台灣新冠肺炎疫情趨緩之際,下一個威脅卻逐步浮現。美國CDC報告指出COVID-19疫後抗生素抗藥性細菌比例增加,世界衛生組織 (WHO)更警示「恐將無藥可醫」。台灣三大感染症學會16日呼籲,根據疾管署最新統計,全球部分感染菌株抗藥性比例已達九成,若抗生素的抗藥性問題無法解決,台灣到2050年每5人將有1人因抗藥性細菌感染而死亡。 美國CDC今年6月示警,COVID-19疫後,因重症患者使用抗生素比例提高,導致抗藥性細菌比例增加。世界衛生組織 (WHO)也在今年11月的「世界抗生素週」強調主題「一同預防抗微生物製劑抗藥性Preventing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Together」,強調「今天不行動,我們將無藥可醫」。 台灣衛福部疾病管制署聯合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及台灣感染管制學會宣導合理使用抗生素。署長周志浩呼籲醫療端跨科合作抗生素優化使用;民眾端強化「四不一要」,包含「不」主動要求抗生素、「不」隨便自己買抗生素吃、「不」吃他人的抗生素、「不」要隨便停藥、「要」遵守醫囑使用抗生素。 面對抗藥性危機 人才、新藥不可缺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指出,COVID-19患者若再合併抗藥性細菌感染,將延長3至5倍的住院時間,感染機率與死亡機率都會升高。疾管署醫院感染管制與抗藥性監測系統(THAS)2022年第一季監測報告顯示,加護病房患者病原體檢驗報告中,部分細菌抗藥性比例激增至9成。若抗生素抗藥性問題持續延燒,2050年台灣每5人恐將有一人因抗藥性細菌感染而死亡。 對此,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表示,施行抗生素管理及感染管制措施,可有效減少18%抗藥性細菌導致的死亡。這些措施仰賴感染科醫師介入。然而「台灣的感染科快要無人可用!」,過半區域醫院僅有一位感染科醫師,且感染症專科醫師報考人數逐年下滑,去年僅剩20位,連10年前的一半都不到,出現嚴重人才荒。解決之道有賴健保訂定「醫療機構感染管制作業及抗生素管理」納入給付項目,增加誘因。 破除抗生素三大迷思 「四不一要」 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也表示,台大觀察到新冠疫情以來,收治合併癌症等重症確診病患因用藥複雜,導致重症病房的抗藥性細菌感染增加。她提醒民眾應破除對抗生素使用的三大迷思,包括「發燒不一定是感染」、「感染不一定是細菌感染」、「抗生素只是抗微生物製劑的一部分,不同的感染類型需使用不同的藥物治療」,呼籲結合感染管制以及抗生素管理,才能化解抗藥性危機。

Read More

長新冠後遺症可能產生「蕁麻疹」 隨意停藥恐變成慢性癢不停

疫情爆發以來,有不少患者因為施打疫苗或是染疫後造成皮膚起紅疹、膨疹或發癢…等蕁麻疹表現。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風疹塊(膨疹)好癢!」根據統計,台灣每5人就有1人有蕁麻疹困擾。尤其是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兩年多來,有民眾在施打疫苗後產生蕁麻疹的副作用,因為奇癢無比造成蠻大的困擾,需要進一步協助1,2。對此,皮膚科診所皮膚科醫師邱品齊表示,蕁麻疹在每位患者的嚴重程度都不一樣,若因吃藥暫時好轉就隨意停藥,很容易導致急性蕁麻疹變成慢性蕁麻疹,反而造成治療時程拉長,所以配合醫師定期用藥很重要。 蕁麻疹的原因主要是廣泛全身性過敏反應的免疫失調,主要跟肥大細胞有關。持續時間≤ 6 週的自發性風疹塊、血管性水腫或兩者均有者稱為急性蕁麻疹,而大於6週者稱慢性蕁麻疹。近年來新冠疫情爆發,病毒不僅侵犯上呼吸道,也會侵犯其他器官,在皮膚上也可能出現多樣性的皮疹甚至是蕁麻疹3。 此外,施打新冠疫苗也可能造成免疫反應失調產生皮膚不良反應,蕁麻疹即是常見的表現之一4,再加上長新冠可能造成的皮膚後遺症,蕁麻疹也在其中5,所以各種原因加總起來,這兩年來蕁麻疹的患者確實增加不少。 三大迷思:一次斷根、類固醇恐懼症、隨意停藥 然而,不少民眾對治療蕁麻疹其實有不少迷思,例如以為看診一次就可以斷根、擔心使用類固醇治療會產生副作用以及自覺好轉就自行停藥。 邱品齊醫師表示:「醫師最怕的就是患者長了蕁麻疹,吃了3天藥,看似沒有發作後就自行停藥,結果停不到2天又再復發,又再繼續吃藥,吃3天改善了後又停藥了,結果免疫反應就這樣一直反反覆覆、起起落落,最後很容易造成只要不吃藥就發作,變成慢性蕁麻疹,這就麻煩了。」 他強調,自行隨意減量或停藥是造成治療效果無法持續的主因。目前只有在較嚴重的急性蕁麻疹初期才會使用到短期類固醇治療,當急性病狀緩解後,就會改用長效型的抗組織胺來控制,一般建議服藥期間應至少維持2至4個星期,當症狀完全穩定後,在醫師指導下再慢慢減藥與停藥。 不同族群患者需求 抗組織胺藥治療選擇比一比 蕁麻疹總是來得又快又急,以往治療方式包括服用抗組織胺、免疫抑制劑、生物製劑等。然而,傳統型的抗組織胺容易造成口乾舌燥、嗜睡、頭昏無力等副作用,常令病患困擾不已。 邱品齊醫師表示,現今第二代抗組織胺的抗過敏藥效時間較第一代長,跟其他藥物的交互作用比較少見,對於神經系統影響的副作用也減少很多,安全性更高、適用性更佳,是現在的主流治療方式。 他進一步說明,針對不同族群的蕁麻疹,用藥細節也會有所不同,像是學生要準備考試,或是駕駛司機與機師需要高度職業專注力,就要跟醫師討論,挑選不會嗜睡的藥品來使用。此外已經發生肝腎功能不良或是已經在服用多種藥物的高齡族群,也可以選擇不需要經過肝腎轉化代謝的藥品,這樣會更安全。 尋找過敏原很重要 但配合治療更重要 疫情爆發以來,有不少患者因為施打疫苗或是染疫後造成皮膚起紅疹、膨疹或發癢…等蕁麻疹表現。遇到急性蕁麻疹,可以試著從生活中尋找誘因,可能是飲食內容物、外在接觸物、口服保健品、空氣懸浮物、寵物毛髮、黴菌、花草、氣霧噴霧、口服藥物、香氛品或化粧保養品…等相關過敏原所造成,這時候儘速用藥、儘量避免過敏原就很重要。但如果是慢性蕁麻疹,相關原因更加複雜,這時候尋找誘因固然有需要,但先有耐心好好服藥治療會更關鍵。 邱品齊醫師呼籲,遇到蕁麻疹及早找專科醫師治療、配合用藥,搭配日常生活與飲食調整、降低精神壓力、儘量避免各種外在過敏原與戒除不良生活習慣,才有辦法早日擺脫蕁麻疹的糾纏。 備註: 1:台北市政府衛生局。新聞稿:新冠疫苗引起的皮膚過敏 (發稿日期:111年5月19日。Accessed on 2002 November 9 at: https://health.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BB5A41BA1E6CA260&sms=72544237BBE4C5F6&s=203E67F7F599A230 2: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COVID-19疫苗:相關指引:COVID-19 疫苗接種之臨床處置與建議:區別疫苗接種後的立即不適—過敏反應、迷走神經反應和疫苗接種後相似的副作用。Accessed on 2002 November 9 at: https://www.cdc.gov.tw/Uploads/4aa97fdc-6176-4387-88e7-c4ada434c4b3.pdf 3: 不可不知的COVID-19皮膚表現https://vocus.cc/article/60ae08fdfd89780001b92694 4: 認識新冠疫苗副作用與不良反應https://vocus.cc/article/61ee66a6fd897800014d7ba1 5: 注意「長新冠」的皮膚表現 https://vocus.cc/article/62a2da9dfd89780001d6fc3a

Read More

害怕看牙者九成有缺牙問題 醫籲積極治療、牙齒缺一不可

2022年缺牙認知調查結果指出,缺牙不但會導致吃東西時影響咀嚼,進而導致營養不良、體重減輕,還可能影響外觀樣貌與自信。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缺牙是常見且又常被忽略的問題,曾有日本研究指出,缺牙患者若配戴咬合度不佳的假牙或未治療,營養不良風險與正常人相比高出3.2倍,進而提高罹患其他慢性疾病的風險,對於健康造成嚴重的威脅。缺牙除了與營養不良有著強烈關聯之外,也有國外研究指出,缺牙者會因外表改變、發音不標準、飲食受限等影響而缺乏自信,感到尷尬而減少社交活動,進而影響心理健康。 今年全台47間牙醫診所共同進行了一項最新的2022年缺牙認知調查,針對35歲以上成年民眾調查缺牙狀況與認知,結果發現有缺牙問題的民眾中有85%認為缺牙會導致吃東西時影響咀嚼,進而導致營養不良、體重減輕,另有75%民眾表示,缺牙會影響外觀樣貌與自信心,甚至社交生活,由此可見缺牙是相當需要正視的健康問題,若不處理將進一步導致其他負面影響。 缺牙釀危機! 營養攝取、外觀自信皆受影響 牙醫診所院長康智為指出,長時間缺牙不但會影響相鄰牙齒導致傾斜,也可能會造成缺牙區的牙床萎縮,影響咀嚼效率,時間久了便可能會導致營養不良。缺牙患者可能會傾向攝取不需多咀嚼的澱粉類軟質食物,而避免攝取需多咀嚼的肉類、蔬果等食物,導致礦物質、蛋白質、纖維素等營養來源不足造成營養不良,營養不良除了會影響精神狀態以外,還可能造成老年人肌少症,導致跌倒、住院與失能。除此之外,缺牙還可能影響說話發音和外貌,甚至有患者會因發音不標準與容貌變化而自信心低下,害怕社交進而影響心理健康。 康智為院長分享,曾有患者因為嚴重牙周病而導致幾乎全口缺牙,不但有口腔異味,還因缺牙導致剩餘牙齒搖晃,加上這位患者因為怕痛、恐懼治療過程漫長而遲遲未進行治療,不但使他長期不敢開口說話與露齒笑,還造成容貌凹陷,嚴重影響與人社交的自信心。 All-on-4全口速定植牙 一日有牙絕對不是夢! 口腔顎面外科牙醫診所院長林涵威表示,民眾常礙於就診耗時、治療時間冗長、恐懼等因素,而選擇忽視牙齒問題,讓好處理的狀況變為棘手。過往全口缺牙常採用的治療方式包含全口活動假牙與全口傳統植牙,但全口活動假牙常有咬合不佳、黏著不牢的問題,而全口傳統植牙因植體數量多,有治療時間長與清潔不易等缺點。目前已有All-on-4全口速定植牙技術,不同於傳統植牙,All-on-4可以透過一次手術完成植牙與假牙,治療完成當天,就可完成臨時假牙的裝戴,不需經過多次手術與長期等候,就能快速解決缺牙問題。All-on-4植牙技術成熟,經長期臨床研究認證,讓民眾減少回診次數與減少等待時間,提供缺牙民眾合適的治療方案。 林涵威院長分享,曾有位台商患者因長期在大陸經商,無法好好治療缺牙,只好繼續配戴咬合度不佳的假牙,導致吃東西時都會疼痛不舒服,無法正常飲食。所幸透過All-on-4植牙技術,趁著疫情回台趕快治療,評估後一天內就完成療程,取得咬合力,還能大口咬下缺牙以來都無法享受的香甜蘋果。 康智為院長也分享,診所患者林先生因車禍導致失去全口四分之三的牙齒,原本採以傳統牙橋式假牙治療,但反而造成好的牙齒蛀蝕動搖,再加上假牙不甚美觀,一直以來都不敢咧嘴笑,工作、自信都受到影響,再加上認為植牙手術費時傷神,直到幾乎全口牙齒都不能用才求診,後來透過All-on-4植牙技術,讓林先生在一日內就重建全口假牙,不但未感受到想像中的疼痛,治療後也自信心大增,後來每次回診看到林先生自在說話與開心笑容,讓康醫師也非常替他高興。 植牙技術進步成缺牙治療首選 積極治療牙齒缺一不可 隨者植牙技術進步與成熟,越來越多人接受植牙為缺牙時的第一首選治療方式,2022缺牙認知調查結果也指出,植牙民眾中,高達85%表示對植牙成果表示滿意。另外,同份調查也發現,高達91%缺牙民眾表示,因為害怕看牙醫或覺得缺一至兩顆不處理沒關係而不會立即就醫治療。 康智為院長強調,牙口好,營養吸收才會好,許多民眾認為缺一、兩顆牙並無大礙,直到缺牙對生活造成影響後才求助醫師,情況往往相當嚴重,所以呼籲牙齒有狀況須及時處理,且定期檢查,才是最重要的口腔保健方法。林涵威院長提醒,選擇缺牙的治療方案時,除了要找專業的醫師諮詢評估之外,還要選擇有經長時間臨床試驗證實安全可信賴的治療方式。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