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調查九成國人「不處理小病」 長期恐增肺炎風險

新冠肺炎病毒不斷變種、提高傳染力,全球確診數已破六億例,且確診後罹患肺炎的風險提高,不可疏忽。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雖然口罩令有望鬆綁,但新冠肺炎病毒不斷變種、提高傳染力,全球確診數已破六億例,且確診後罹患肺炎的風險提高,不可疏忽。根據最新調查指出,高達九成國人「碰到小病不處理」,新光醫院家醫科醫師柳朋馳提出「照護三指引」──預防、緩解症狀、安全用藥,呼籲民眾在關鍵時期維持日常健康。 研究:確診後六成持續頭痛及腹瀉 據《歐洲呼吸期刊》研究,確診後可能導致肺部毛玻璃病變、肺纖維化,致使部分患者在康復後數月肺功能顯著受損,恐提高罹患肺炎風險。不僅如此,《美國頭痛協會期刊》與《英國醫學雜誌》更指出,六成民眾在確診期間甚至康復後出現持續性頭痛,另外六成則是康復三個月後持續腹瀉。《數學生物科學期刊》透過流行病學統計模型所推估的結果也顯示,曾確診者若再次確診,重症機率將比第一次確診者高出50%。 台北市衛生局也指出,兩成確診者康復後仍有長新冠症狀,包括持續性頭痛、腹瀉、疲倦等。建議確診後患者除了接受醫療照護,也要做好日常保健。 三成五症狀不處置恐持續惡化 2022博思市調公司針對國人自我照護習慣新調查指出,九成台灣民眾曾遇病症不處置,更有三成五症狀未見好轉甚至持續惡化。柳朋馳表示,疫情至今持續影響全民健康,雖然目前輕症居多,但全台近2/3的未確診者仍不能掉以輕心。 根據2022年自我照護習慣調查顯示,四成民眾未曾聽說過自我照護,更有九成民眾曾經遇病症卻不處置,甚至九成二民眾曾出現疼痛症狀不處置。進一步發現,五成民眾曾因出現感冒狀況不處置,導致影響日常作息,更有三成五症狀未見好轉甚至持續惡化。 柳朋馳表示,根據2022年國健署發佈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調查,民眾在八種支持免疫力的營養素中,維他命D、維他命E及鋅的攝取量不足。當面臨病毒或其他病原體風險時,人體的免疫三大防線:物理屏障、非專一免疫細胞及專一性免疫細胞,有助抵抗外敵入侵。若營養攝取不足,可能影響免疫三防線禦敵,提高肺炎染病率,陷入反覆感染的惡性循環。 ▲新光醫院家醫科醫師柳朋馳提出「照護三指引」──預防、緩解症狀、安全用藥,呼籲民眾在關鍵時期維持日常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揭自我照護關鍵 世界衛生組織呼籲,新冠肺炎突顯了自我照護的重要性,日常要促進自身健康、預防疾病、保持健康以及應對疾病和殘疾的能力,協助減輕疾病。柳朋馳對此進一步呼籲自我照護三指引: 1預防: 除了維持外在防護,內在照護如心理健康維護、均衡營養攝取等也很重要,藉由綜合維他命、益生菌、口腔保健品等維持好自身健康。 2緩解症狀: 遇到輕微症狀一發生時及早處置,建議居家常備非處方用藥如止痛藥、感冒藥等。 3安全用藥: 當民眾認知不足時,日常可藉由專業人員了解正確用藥知識。 對於「口罩令」最快預計下周開放,柳朋馳也建議,口罩令鬆綁是國家政策,但「戴口罩是個人可以選擇的」,平時可以檢視自己的生活型態與營養狀態,若有缺失,就應該加強自我防護,趕緊施打疫苗等等,並就個人健康狀況補充營養素,也可諮詢藥師或營養師,進行適合自身的預防措施。

Read More

許效舜痛風「吃1隻蝦住院9天」 營養師教你怎麼吃才不會痛?

愛吃肉類及海鮮的人容易引發痛風,務必減少飲酒與攝取高普林食物,才不會「痛不欲生」。(示意圖)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60歲的資深藝人許效舜痛風長達37年,曾透露有次到澳門與朋友用餐吃了明蝦,隔天痛風發作、動彈不得,就醫吞4顆消炎止痛藥也沒效,最後坐輪椅搭飛機回台灣,整整在醫院住了9天才康復,從此徹底戒了蝦蟹。營養師陳怡婷提醒,愛吃肉類及海鮮的人容易引發痛風,務必減少飲酒與攝取高普林食物,才不會「痛不欲生」。 高尿酸引發痛風 陳怡婷說明,痛風的元兇「尿酸」,是普林(purine)」的代謝產物,若普林代謝異常,會導致高尿酸血症,高濃度的尿酸容易累積在關節、腳趾、手指等形成痛風結石,造成發炎反應,產生腫脹、疼痛。 根據102至105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19歲以上高尿酸盛行率:女性為9.2%,男性18.5%,目前有日漸增多及年輕化之趨勢。 80%尿酸是由人體代謝所產生,20%是由飲食攝取含普林食物而得。尿酸高會增加罹患腎結石、腎臟病的風險,也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因此,要把尿酸降下來,按時服藥、規律運動、良好生活作息是對抗痛風的重點。 吃黃豆大迷思? 陳怡婷曾在門診遇見痛風的病人說:「痛風痛起來痛不欲生!很多東西都不太敢吃!飲食要注意什麼?」 至於坊間常見問題:「喝豆漿會導致痛風嗎?」她進一步說明,黃豆雖然普林含量不低,但根據國外研究顯示,攝取較多「肉類」及「海鮮」的人有較高的痛風風險,但吃植物性食物,如黃豆、菇類等,並不會提高痛風的風險。臺灣學者分析,痛風患者發作前,60%有喝「啤酒」,18%有吃「海鮮」,14%有吃「內臟類食物」。因此,豆製品並不是誘發高尿酸與痛風的主因,主要還是要避免飲酒。 預防痛風六秘訣 1避免飲酒: 酒精會在體內代謝成乳酸,加速尿酸的形成,並與尿酸競爭代謝途徑,尤其是啤酒最容易導致痛風發作! 2減少高普林食物: 蛋白質類:內臟、海鮮(海參、海蜇皮除外)、肉類應適量! 蔬菜類:曬乾的乾香菇、乾紫菜應適量。 3減少高油食物: 高脂肪食物會抑制尿酸排泄!應減少油炸、肥肉、動物皮等高油食物。 4避免含果糖飲料: 果糖會抑制人體的尿酸代謝,減少手搖飲、碳水飲料、果汁,建議以新鮮水果取代果汁。 5補充足夠水分: 補充足夠的水分,可預防痛風發作及減少尿酸結石。 6維持標準體重: 「快速減重」會造成體內組織分解產生普林,有引起急性痛風發作的風險!因此肥胖者應慢慢減重較安全。 資料來源:臉書粉專《陳怡婷 Cynthia 營養師》

Read More

過敏兒換季好困擾 醫師教你三招保養小撇步

秋冬早晚溫差大,根據台灣氣喘衛教學會調查指出,當溫差達7℃或相對溼度高達61%以上,最容易誘發過敏症狀。兒科醫師歐淑娟便提出了三個小撇步,提供給家長幫助過敏兒換季保養。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秋冬早晚溫差大,根據台灣氣喘衛教學會調查指出,當溫差達7℃或相對溼度高達61%以上,最容易誘發過敏症狀。尤其是清晨及傍晚的冷空氣容易刺激呼吸道黏膜,造成鼻塞、流鼻水等症狀,許多家長擔心孩子不停流鼻水、揉眼睛,再加上鼻塞,容易讓孩子腦部氧氣不足,導致孩子出現昏沉、無法專心上課的情形,影響日常表現,兒科醫師歐淑娟便提出了三個小撇步,提供給家長幫助過敏兒換季保養。 過敏與TH1、TH2失衡有關 改善需內外兼顧 防疫期間孩子已經口罩不離身,許多家長為了避免孩子過敏症狀誘發,除濕機、空氣清淨機幾乎是過敏兒家中必備的設備,以減少孩子暴露在塵螨、黴菌等過敏原下,然而過敏症狀還是找上門來。 歐淑娟醫師強調,過敏與免疫細胞調節有關,當免疫細胞TH1、TH2失衡,就會出現過敏症狀。因此若要改善過敏反應的發生需要「內外兼顧」才行,除了讓孩子避免暴露於致敏環境外,還要從體質調整、體內免疫細胞活性平衡做起。歐淑娟醫師提出三招,幫助過敏兒體質改善。 三招過敏保養 吃好、睡好兼運動 首先,營養攝取是很重要的部分,歐淑娟醫師提醒家長要讓孩子多攝取原型食物來均衡營養。在發育成長的階段,應注意飲食均衡,全穀雜糧類、豆魚蛋肉類、乳品類、蔬菜類、水果類、油脂與堅果種子類等六大類食物,都含有人體所需的維生素及礦物質,攝取原型食物,吸收完整營養素,是體質改善很重要的一環。 第二招,適時補充益生菌。歐淑娟醫師解釋,當免疫系統遇到過敏原時,TH2免疫細胞會過於活躍,並釋放大量組織胺,造成發炎反應,因此產生流鼻水、打噴嚏等過敏症狀。適時補充益生菌能幫助身體平衡細胞活性,調整過敏體質。 家長可以在早餐時或是孩子想喝飲料時,選擇優酪乳,補充益生菌之餘,也能攝取蛋白質、鈣質。也可以適時讓孩子補充益生菌,尤其是含有平衡免疫細胞活性的特殊菌種,可以輔助體內TH1、TH2免疫細胞平衡,進而減少過敏反應發生。 第三招,維持規律作息與運動習慣。充足的睡眠能幫助組織建造與修護,規律的運動習慣能提升心肺功能,也能促進免疫系統更平衡,進而減少過敏現象。

Read More

重大疾病手術 腦氧監測有效降低併發症風險

臺大醫院心胸麻醉科黃啟祥主任(左)、中國附醫心臟血管外科林有騫主任(右)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現代人因生活作息與飲食不正常,罹患重大疾病風險逐漸增加,根據衛福部的資料統計,長年以來,國人前十大死因中,至少六項以上跟重大疾病有關,像是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等,這些疾病因為有較高的致死率,治療過程也必須格外小心謹慎。在這些重大疾病的相關手術或神經外科、大血管、全身麻醉等手術的前中後過程,皆可能產生影響甚鉅的併發症,不容小覷!特別是腦部氧飽和度與全身狀態的監測,更是格外重要。 監測全手術期 及時反映腦氧變化 中國附醫心臟血管外科林有騫主任醫師表示:「在高危險性心臟手術的過程中,腦血氧飽和監測,對病人而言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因為腦缺氧的狀況在手術中很常被忽略,目前仍有許多手術會採用基本的手指血氧濃度監測,但其血氧濃度的監測結果,無法完全表現身體各區域器官的氧飽和度,可能產生的誤差數據,易導致忽略腦部缺氧,進而增加腦中風或腦缺氧後遺症的發生。」 大腦是一個高耗能器官,占全身能量消耗的20%,需要大量的血流不間斷地供應養分,如果因各種因素而造成血流量的減少,就會帶來不可逆轉的腦功能病變。其實,不只是在手術中可以使用,在病人的全手術期裡,它都可以發揮相當優異的作用,像是術前提供醫師精準地判斷情況、術中緊急接收重要的數字訊息,做立即性的醫療應變處理,術後還可以有效監測病患的復原狀況等。根據研究指出,這樣可以大大減少手術後的併發症比例及認知功能障礙,使病患在術後可以恢復得更好呢! 因此現在許多醫療手術開始使用腦氧監測技術,藉由監測區域血氧的趨勢變化,及早偵測出危害身體的腦氧重大改變,可以幫助醫師更即時、有效的判斷並給予即時處理,便能有效提升全手術期的安全性,減少術後風險,對病患與家屬是一大保障。 不只重大疾病 全麻手術皆監測 或許你會以為,是不是只有重大疾病手術才會需要腦氧監測呢?其實不然,臺大醫院心胸麻醉科黃啟祥主任便進一步分享道:「只要有可能影響腦部狀況,不管是病人體質或手術因素,都可以應用腦血氧飽和度監測,譬如病人坐著或半坐著開刀的手術,如骨科肩關節、某些神經外科手術等。」此外,高危險病人如中風機率高、有三高病史、年紀較長等,若搭配監測對病人本身更有保障,也可以減少家屬的擔憂。根據心臟血管外科林有騫主任多年來的心臟、血管外科手術經驗,他也呼籲「只要是全身麻醉的手術,病人無法表達的狀態下,都需要做腦氧監測,幾乎是全面性的需要。因為麻醉過程中最難去監測病人的腦部變化,幾秒鐘的數值改變就會影響非常大、甚而造成遺憾」;因此及早發現腦部缺氧並介入處理,更能加強麻醉安全!同時在加護病房的病人,因為鎮定劑而熟睡的關係,更需要隨時監測腦部狀況,如此才能全面提升病患的醫療照護品質。 主動選擇好監測 防範手術併發症 國內一年的心臟手術約有6000-7000個,這當中就有好幾百個家庭,深受病患術後的併發症所苦。林有騫主任特別強調:「選擇好的腦氧監測技術真的至關重要,因為若未即時監測腦缺氧狀況,可能不僅會有術後後遺症,小則可能失去語言或行動能力、嚴重的話導致腦死或變成植物人,造成日後生活無法自理,對病患及家屬而言,都是一輩子無法抹滅的傷痛與遺憾。」如果我們能做到提前防範,用積極的態度去了解相關保障措施,慎選良好的監測系統,可以避免將深愛的家人置於手術併發症的風險之下,獲得更多重的醫療及健康保障。

Read More

揭開達文西手術的面紗 保子宮、保肛門、保幸福機率大幅提升

左起:吳文義醫師、鄭益和醫師、張東晟醫師、郭信宏醫師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時代往前進、科技日新月異,臨床醫療技術也不斷進步。微創手術已經取代許多大型手術,除了傷口更小、恢復快之外,還有藉由精密機械精準切割等方式,如近年來大放異彩的達文西機械手臂。但這種新型手術型態可以如何造福人類?它的優勢及厲害之處在哪?又帶給手術界什麼樣的震撼?現在,就讓專業醫師來告訴大家! 達文西手術取代開腹手術 對醫師、病人達到雙贏 傳統開腹手術的傷口都很大,這樣視野才夠清楚,手術才能盡速結束,然而縫合便必須花費許多精力,恢復也較慢,傷疤也明顯;微創手術則因為傷口較小,術後照護也較為容易。亞東紀念醫院婦產部病房主任吳文毅表示,而現在進化到微創達文西手術後,執刀醫師只需要全程坐著操作機器手臂,一改過去長時間站在病人旁的型態,也能減少醫師疲勞,更專注於手術和患者,是目前相對符合人體工學並更精細專業的手術方式。 達文西手術創造了新的手術方式,而機械手臂系統結合了電腦與機械人技術,具有裸視3D立體超高解析度的視覺影像,器械活動角度比人類手腕關節更廣,因此也比直來直往的腹腔鏡手術範圍更大,被稱為「腹腔鏡進階版」手術。其操控系統相當直覺易上手,提供外科醫師手術上的新選擇。 達文西手術目前已廣泛用於泌尿外科、婦科、一般外科、大腸直腸外科、心臟外科、胸腔外科及耳鼻喉頭頸外科等相關手術,尤其在治療惡性腫瘤切除時,因為周邊血管密集,腫瘤容易轉移等使肉眼難以判斷的情況,都可透過達文西手術的螢光染色顯影,讓執刀醫師清楚看到腫瘤患處的精準位置,以利切除乾淨。 成為微創手術的先驅 傷口小、出血少、降低沾黏 吳文毅主任表示,臨床上幾乎所有的婦科手術都能透過達文西手臂執行,是目前微創手術的前驅代表;根據統計,全球達文西手術累計至目前為止已突破1000多萬例個案。達文西手術無需手持手術刀,而是改由機器手臂代替執刀動作;手術過程中只需在身體打4~6個小孔洞,每個孔洞的約0.8~1.2公分,再利用機器手臂進入孔洞進行手術。 吳文毅醫師表示,透過達文西手術的好處是出血較少,減少大量失血的風險,而體內的器官亦無須被翻箱倒櫃的破壞,讓沾黏狀況能大幅改善。此外,達文西手術的視野可達360度,影像呈現由2D轉為3D,讓手術中的視覺更寬廣,術後傷口縫合也是傷口小又美觀,自然恢復更快。 微創治療不再「全切除」 保宮、保肛都有機會 林口長庚婦產部婦女內視鏡科主治醫師郭信宏以女性常見婦科疾病子宮肌瘤為例,在過往多建議子宮全切除,手術過程較簡單且一勞永逸。但郭信宏醫師指出,子宮肌瘤這幾年有年輕化趨勢,且現代人多晚婚,女性大多希望能保留子宮續生育需求,又稱「保宮」手術;因此,醫師在診斷上多以在非不得已下,才會進行全子宮切除。透過達文西微創手術治療,解決了全子宮切除的困境,不僅協助改善婦科症狀同時保留子宮,對仍有生育需求或不願全子宮切除的婦科患者來說,的確為一大福音。 大腸直腸癌患者其實也有相同困擾,大多不希望將肛門全切除以人工肛門替代。新光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鄭益和指出,考量腫瘤大小、位置及腫瘤擴散深度,評估後再透過達文西手術,不需要做人工肛門,而且術後恢復狀況相對良好,即使腫瘤已很接近肛門口,但若無侵犯接觸到外括約肌,仍舊有「保肛」機會。根據數據統計,透過達文西手術後,臺灣保肛率高達95%,高居全世界之冠,原來「保肛」和「保命」有機會同時做到。 另外,雙和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張東晟指出,在直腸腫瘤切除手術中,只要動到其他組織、神經的機率越低,將能更避免導致泌尿功能或性功能障礙,因此精準切除,不僅能保肛,還有保留幸福的機會。 微創手術不斷精益求精 部分手術納健保 張東晟主任利用傷口大小、疼痛感、出血量、手術費用及優缺點等各分面比較分享傳統開腹手術、腹腔鏡手術及達文西手術的不同,其中患者對於達文西手術卻步的一大主因是價格昂貴;即便優勢巨大,但價格仍讓不少患者卻步。 目前透過達文西手術的治療,只有攝護腺癌、部分腎切除術有納入部分健保給付,未來亦有可能將直腸癌納入,若有其他病症患者有所需求,還是可以主動與醫師討論諮詢,畢竟出血量少、傷口小且復原更快是大家所期望的手術結果。隨著醫學技術持續發展進步,或許會繼續有達文西手術2.0甚至3.0問世,對於微創手術來說絕對是一項利多和契機。

Read More

「糖尿病」死亡人數年增11% 學會正確控醣飲食 不挨餓也能逆轉高血糖!

在糖尿病發生之前,如果能及時發現有胰島素阻抗的情況,改變飲食及生活型態,其實是有機會可以逆轉糖尿病的。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早餐吃漢堡配奶茶、中午吃雞腿便當、下午再來杯手搖飲…每天在不知不覺中「醣從口入」,當心提高罹患糖尿病的機率!根據衛福部統計,糖尿病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五名,且死亡人數比去年增加11%,大家千萬不可忽視這甜蜜的危機。 知名預防醫學健康管理陳炯瑜醫師說明,以佔了9成的第二型糖尿病來說,除了和遺傳有關之外,後天生活習慣不良、肥胖等,也都會導致出現胰島素阻抗,進而變成糖尿病。所謂的胰島素阻抗,是指當我們攝取過量的醣類,導致血糖快速上升,胰島素也大量分泌。但這時體內血糖已經過量,無法被細胞吸收,這時會刺激身體不斷分泌胰島素,導致敏感度下降。 學會餐盤比例無需控制熱量 也能避免糖尿病 在糖尿病發生之前,如果能及時發現有胰島素阻抗的情況,改變飲食及生活型態,其實是有機會可以逆轉糖尿病的。但在飲食方面的管理,對於現代人來說往往是最困難執行的,尤其對於三餐老外族,更是難以去計算每天食物的熱量與營養佔比。鄭惠娟營養師分享:「想預防胰島素阻抗問題,可以使用餐盤比例來控制飲食,簡單又直觀。以一個圓型餐盤來說的話,其中50%是綠色蔬菜,大於25%的肉魚豆蛋類、小於25%的五穀高纖澱粉。」此外,也別忘了搭配運動,才能提升身體代謝,維持體重也是遠離糖尿病的關鍵。 糖友飲食三重點 而針對糖友們,鄭惠娟營養師也建議可以遵循以下三大飲食原則,幫助穩定血糖。 一、三餐定時定量:為了保持血糖穩定,三餐需固定用餐時間與分量,建議每餐吃7分飽即可,並且要細嚼慢嚥,避免飯後血糖升高。 二、留意進食順序:建議可以先吃蛋白質食物,其次吃青菜,最後吃主食(五穀根莖類),減緩血糖的上升速度。 三、勿踩飲食地雷:應儘量避免吃西瓜、榴槤、芒果等高GI水果,這些都容易導致血糖快速升高。另外糖尿病或慢性腎臟疾病患者,較容易併發蛋白質代謝障礙,因此也要特別留意每日的蛋白質攝取量。 ▲知名預防醫學健康管理陳炯瑜醫師 如果擔心自己是糖尿病的高風險群,像是有肥胖、三高、餐餐外食、喜歡吃甜食以及家人有糖尿病的問題,又不知道該怎麼做好飲食控制,可以選擇逆糖減脂的療程。逆糖減脂的核心概念,比起治療更著重在「預防」,在糖尿病尚未發生的前期,即早改善胰島素阻抗的問題。由專業團隊協助檢測血糖和胰島素變化,搭配營養師客製飲食計畫,不只能吃飽也營養均衡,從根本改善血糖問題,迎向健康新人生。 【醫師簡介】 陳炯瑜醫師 現職:長春藤預防醫學健康管理董事長 專長:健康管理、幹細胞儲存、骨關節運動傷害治療

Read More

咳、痰、喘是新冠後遺症?小心有可能是COPD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典型症狀「咳、痰、喘」與COVID-19後遺症類似,若有「咳、痰、喘」症狀持續三周以上,應儘快前往胸腔內科尋求專業診療。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新冠疫情下,COVID-19確診康復者仍會有咳嗽、呼吸喘、喉嚨有痰等症狀,然而這些症狀和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典型症狀「咳、痰、喘」類似,使得民眾正面臨COPD急性惡化的風險卻不自知,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公共事務組委員蘇茂昌醫師提醒民眾,若有「咳、痰、喘」症狀持續三周以上,應儘快前往胸腔內科尋求專業診療。 9成COPD抽菸所致 別以為咳、痰、喘是老症頭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全球第3大死因,也是台灣十大死因之一,研究指出,未來十年內COPD將躍升為全球第一大死因。COPD好發於年齡40歲以上,且有抽菸習慣的族群,根據統計,COPD的患者中有9成是抽菸所致。 王鶴健理事長指出,此族群常自覺「咳、痰、喘」是老症頭,若是再加上新冠病毒來攪局,一旦發生急性惡化,後果恐不堪設想。吳昭軍署長也提醒,菸草燃燒會產生大量有害物質,進而引發氣管、肺組織、肺血管病變,不僅會增加罹患COPD的風險,也會加速COPD的疾病嚴重度,呼籲民眾應遠離菸害。 危險因子、肺功能檢查 辨別長新冠與COPD 除了抽菸外,長期接觸二手菸、三手菸、家庭油煙、交通廢氣或工作環境的粉塵與煙霧等也是COPD的危險因子。隨著疾病進展,COPD症狀會越來越嚴重,若民眾誤以為是新冠後遺症而延誤治療,可能會面臨急性惡化的風險。 王鶴健理事長就提到,臨床上除了症狀外,還會看有沒有危險因子,並以肺功能檢查作為診斷標準,近期有不少民眾確診新冠,康復後症狀持續太久或變得更嚴重,到門診求治才意外發現是COPD,但這時肺功能通常多已嚴重受損。 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高危險群應定期檢查 COPD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非常的重要,然而根據今年最新的「肺部健康觀念」調查顯示,不到一成(5.8%)的民眾會定期檢測肺功能,甚至有五成以上(52.9%)民眾從未檢測過。蘇茂昌醫師指出,肺阻塞的早期診斷除了透過醫護端努力推廣疾病衛教,也有賴肺阻塞高風險族群建立定期肺功能檢查的觀念,尤其高危險群建議每年定期接受肺功能檢查。 一般民眾在家可運用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長年推廣的「一分鐘登階」做自我檢測,若無法於一分鐘內爬30階,應儘快前往胸腔內科等相關科別做進一步檢查。而今年學會也主動出擊走入社區,鎖定年齡40歲以上、吸菸或是常接觸二手菸及三手菸、咳痰喘三症狀長達3週以上的高風險族群,民眾只要符合其中一項條件,即可在「愛肺功能衛教專車」體驗肺功能檢測。 王鶴健理事長也特別強調,及早診斷儘早治療是減緩肺阻塞惡化的關鍵,學會響應2022世界肺阻塞日主題「Your Lungs for Life」提醒民眾重視肺部健康,並培養正確的肺部保健觀念

Read More

【全面防腦中風五原則】老菸槍血管嚴重硬化,洗腎感染竟撒手人寰

傳統上,中風最為人熟知的危險因子,不外乎是「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但其實它與年齡、性別、心血管病史或運動習慣等因素都有關聯。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老陳(化名)染上菸癮相當多年,本身也有糖尿病病史,某次因大腦皮質區血管堵塞發生小中風,花了一些時間才找回正常生活。然而,此次事件並未能讓他擺脫對菸品的依賴,抽著抽著,沒幾個月內又二度、三度小中風,講話開始含糊不清,心血管、腦血管和周邊血管硬化更趨嚴重,導致不良於行。最終,由於老陳腎臟內的小血管已無法順暢流通,需長期洗腎,再加上身體免疫力不佳,某次在洗腎過程中不慎感染、就這樣撒手人寰,令人不勝唏噓… 中風風險因子多 最常被忽略就是「抽菸」 傳統上,中風最為人熟知的危險因子,不外乎是「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但其實它與年齡、性別、心血管病史或運動習慣等因素都有關聯。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神經部腦中風中心前主任林瑞泰教授提到,事實上,發生中風的族群中,,通常以心律不整、腦血管或頸動脈狹窄患者的腦損傷程度最為嚴重;但還有一數量龐大卻容易被忽略的高危險群,那就是「抽菸者」。 抽菸健康危害相當多 甚至影響藥物治療成效 許多人對於抽菸所造成的健康危害,最直觀的聯想就是——肺癌,因為菸品中的焦油會刺激氣管,而後沉積在肺部,導致呼吸道產生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然而,林瑞泰教授強調:「菸害絕非僅只於此。」。 因為,菸品中主要成分「尼古丁」,不僅會影響神經系統,讓腦部細胞功能受損,導致抽菸者出現失憶、工作能力下降等現象。此外,更會導致循環系統的多重損傷,使血管收縮、血壓上升及血液中自由基含量增加,進而加速動脈硬化,尤其抽菸者血小板會異常增生,同時使血液凝集功能過度強化、黏稠,當兩個因素互相作用後,中風風險更是大幅提升。 此外,新光醫院神經科科主任連立明醫師也提到,「抽菸會讓某些藥物的療效下降」,演變成「身體不好→難治療→身體更不好」的惡性循環。 抽菸者中風死亡率升高 及時回頭、戒菸有救! 為強調抽菸與中風之間的關聯性,連立明醫師分享,社團法人台灣腦中風學會曾進行「台灣中風登錄資料庫」之大型數據統計研究,發現在接近九萬名中風患者中,約有三成四有抽菸習慣。 在對此族群進一步分析後,得出了「四大結論」: 有抽菸習慣者,出現中風的平均年齡約為60歲,相較未抽菸者的71歲,足足提早11年。 有抽菸習慣者,發生中風的死亡率,相較未抽菸者高出兩倍。 即便中風後救回一命,有抽菸習慣者的預後也會相對較差,需以輪椅代步或長期臥床的患者案例,相較未抽菸者多了一成。 在戒菸成功的族群中,觀察到上述現象是可逆、可挽回的。 而此研究結果也於2020年刊載於美國心臟協會出版、公信力相當高的《Stroke》醫學雜誌,可說是「台灣之光」。 防中風需醫病詳細溝通 將危險因子一項項排除 中風是可以預防的?連立明醫師給予肯定回覆,但因中風影響因素相當多,建議民眾積極配合,與醫師詳細溝通,才能找出可能的成因,並一項一項排除,以協助降低中風發生的風險。

Read More

孩童近視怎麼辦? 不想點藥可以考慮「它」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3C產品使近視的孩童與日俱增,再加上疫情的影響,大幅增加了孩童線上遠距學習的時間,也增加了電子產品的使用機會,如果沒有即早預防、控制矯正的話,很容易會形成高度近視,一旦演變成高度近視,多種併發症就有可能尾隨而至。台中知名眼科醫師蘇皓琳表示,越小近視以後變成高度近視的機率越高,高度近視的併發症,如青光眼、白內障、視網膜病變、黃斑部病變等,它的機率也會提高,臺灣的學童近視很早,我們希望能延緩它發生的時間,萬一真的發生了,希望可以延緩它增加的速度,然後避免產生高度近視的併發症。 近視年齡層下降 想控制近視角膜塑型片也是主流之一 國內近視率節節高升,近視發生的年齡層也越趨下降,7歲至8歲是近視產生的高峰期之一,原因在於此年齡層正是開始密集寫字的時期,再加上孩童身高不夠高,很難與桌面維持一個適當的距離,長時間近距離閱讀、寫字便會導致近視的產生以及度數的增加。作家香蕉太太就分享到,自己拿到學校視力檢查通知單才發現孩子近視了,初期點散瞳劑孩子畏光非常嚴重,不只上課看不清楚黑板,甚至想戴墨鏡去上學。 點散瞳劑控制近視最大的不便便是畏光的問題,但近視的控制方式不只有散瞳劑,目前還有許多選擇,例如角膜塑型片,也是目前近視控制的主流方法之一。蘇皓琳醫師提到,角膜塑型片的驗配要先檢查視力、測量角膜弧度及大小,還要檢查角膜是否受傷、健康與否,然後再做現場的試戴,若有高度散光、睫毛倒插,或者是眼睛過敏的小朋友,他們的問題會比較多一些,照顧起來會比較困難,但也不至於完全不能驗配。 配戴角膜塑型片要注意! 清潔、定期回診不可少 角膜塑型片本身就是一種隱形眼鏡,配戴時要注意清潔,如果清潔衛生沒有做好,最嚴重可能會有角膜潰瘍感染的問題,此外定期回診也是很重要的一環。蘇皓琳醫師提到,回診的時候會看角膜是否健康、度數控制的狀況,以及目前的視力狀況,這樣才能夠知道病人配戴狀況是否安好,因此規律的回診是非常重要的,配戴初期須在兩個禮拜後回診,再來大概是一個月後再回診,之後如果比較穩定的話可以再2-3個月回診。 控制方式太多不知道該怎麼選? 可經醫師評估選擇適合方式  近視控制的方案有許多,除散瞳劑、角膜塑型片外,還有離焦眼鏡、一些特殊設計的隱形眼鏡可以選擇,但是到底適合什麼樣的方案,其實還要看孩童的個性、生活型態,經過醫師當面評估才能選擇更適合孩童的近視控制方法。 蘇皓琳醫師提到,角膜塑型片的驗配要先檢查視力、測量角膜弧度及大小,還要檢查角膜是否受傷、健康與否,然後再做現場的試戴,若有高度散光、睫毛倒插,或者是眼睛過敏的小朋友,他們的問題會比較多一些,照顧起來會比較困難,但也不至於完全不能驗配。

Read More

癌症控制新契機 記憶型T細胞治療涵蓋16種癌別

(由左至右)林水龍、謝瀛華、陳光耀、唐稚超、劉炳中共同表示,免疫細胞治療為癌症控制新曙光,呼籲患者盡早掌握免疫細胞治療黃金關鍵期。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癌症每年奪走約5萬條人命,蟬聯國人十大死因之冠長達40年。陶聲洋防癌基金會董事長陳光耀指出,將人體相容性高的免疫細胞應用在癌症治療上,近年來被認為是癌症控制的新契機。記憶型T細胞做為癌症免疫細胞治療之成分,相關研究明確且成效卓越,應用已涵蓋16種癌別。 肝癌患者5年死亡風險降近七成、復發風險降四成 台灣社區醫學會理事長謝瀛華說明,免疫細胞中的T細胞就像人體內的軍隊,具有消滅癌細胞的功能,將其注射補充進入癌症病人體內,做為體內免疫細胞的援軍,直接提升患者抗癌能力。 2000年世界權威期刊《Lancet》就曾發表記憶型T細胞治療肝癌患者可降低四成復發風險,有助延長無復發存活期。韓國亦於2019年發表四期臨床治療研究指出,記憶型T細胞治療有助於肝癌患者降低5年死亡風險近七成。 免疫細胞治療合併傳統治療 癌症控制率達九成 醫療品質策進會董事暨輔仁大學外科臨床教授林水龍醫師進一步指出,記憶型T細胞的多寡與治療成效高度相關。免疫細胞治療不僅可單獨使用,亦可搭配傳統治療合併使用,副作用較傳統治療更少。 研究顯示,免疫細胞治療合併傳統化療,相較單純接受化學治療者,癌症控制率高達近九成,且整體存活期也增加四成。 目前記憶型T細胞的免疫細胞治療應用已涵蓋16種癌別,在特管辦法許可下,針對一至三期標準治療無效或第四期實體癌症患者,在臨床醫師評估下,可自費接受免疫細胞治療。 同癌不同命 頭頸癌兄弟竟天人永隔 板橋中興醫院劉炳中醫師表示,2019年曾在臨床試驗中遇過一對罹患頭頸癌的兄弟,兩人在初期都接受手術、化學治療與放射治療,弟弟在術後治療後半年就過世了;然而,哥哥額外搭配了免疫細胞治療,成功控制癌症,直到目前還會固定回診追蹤。 他表示,臨床上許多癌症患者接受常規、標靶或免疫藥物治療,一開始可能控制得不錯,但當藥效過了或腫瘤細胞產生抗藥性後,往往錯過了免疫細胞治療的黃金關鍵期:而特別是晚期癌症患者,因體內癌細胞已四處亂竄,往往需要多重療法並進,若等到常規治療無效,再考慮免疫細胞治療,其效果也容易大打折扣。 陳光耀表示,以自身參與癌症治療60多年的經驗,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從手術、化療及放射治療,直到標靶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選擇逐漸增多,但這些方法不僅副作用多,也難防癌症復發。日本這10幾年來發展細胞免疫治療,為癌症患者續命露出曙光,他也期待更多癌友把握黃金治療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