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祕用藥需注意 解析五大緩解藥品

便祕原因很多,若使用瀉藥後症狀惡化或一周後仍未改善,應進一步就醫診斷治。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便祕」主要是腸道蠕動緩慢不足或糞便在腸道缺水變硬,原因可能來自纖維或水分攝取不夠,也可能由壓力、藥物或疾病等因素造成。一般人便祕時,除了會自行調整飲食或生活作息,有時也會到藥局購買藥品來暫緩症狀。 五大類常見藥品 用於軟便或緩解便祕 食藥署提醒,使用藥品前應詳閱說明書,或請教醫師、藥師、藥劑生。便祕原因很多,若使用瀉藥後症狀惡化或一周後仍未改善,應進一步就醫診斷治。 一、鹽類瀉藥:如含鎂鹽 (Magnesium Oxide 、Magnesium hydroxide)等成分藥品,此類藥品可促進腸道水份分泌、進而增加大便次數。有腎臟功能障礙者,使用前請洽醫師診治,而有胃腸道阻塞、腹痛、嘔吐、噁心等情形者,請勿使用。 二、膨脹性瀉藥:如含calcium polycarbophil或psyllium hydrophilic mucilloid等成分藥品,此類藥品是藉由纖維素進入腸道產生吸水膨脹作用,促進腸蠕動並軟化糞便,達到排便效果。若有須限制水分攝取、胃腸道阻塞、腹痛、嘔吐、噁心、腸道潰瘍狹窄或沾黏等情形者,請勿使用。 三、高滲透壓瀉藥:如含甘油(glycerin) 等成分藥品,此類藥品藉由軟化糞便,提供腸道潤滑作用。使用時須注意浣腸劑之細管不要造成直腸受傷,使用後應稍待便意強度持續,再行排便,以免立即排空而降低藥效。若有胃腸道阻塞、腹痛、嘔吐、噁心情形的人,請勿使用。 四、濕潤性瀉藥:如含 docusate sodium(dioctyl sodium sulfosuccinate, DSS) 等成分藥品,此類藥品為界面活性劑,作為糞便軟化劑使用。若有胃腸道阻塞、腹痛、嘔吐、噁心、腸道潰瘍狹窄或沾黏情形的人,請勿使用。 五、刺激性瀉藥:如含bisacodyl、sennoside A、B等成分藥品,此類藥品會刺激腸道加速運動。若有胃腸道阻塞、腹痛、嘔吐、噁心情形的人,請勿使用。

Read More

近六成糖友找不到正確資訊 僅一成控糖達標

台灣模範糖友集合計劃糖尿病照護目標揭曉,合照貴賓(由左至右):糖尿病衛教學會 王治元理事長、糖尿病學會 黃建寧理事長、醫師公會全聯會 張必正秘書長。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吃藥會傷肝、傷腎?」、「降糖藥是不是反而會引起低血糖?」、「沒有症狀時可不可以先停藥?」這些是糖友最常提到的用藥疑慮。台灣240萬糖尿病患者中有近六成(55.5%)找不到具有可信度的衛教資訊。社團法人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王治元提醒,病患若自行調整或中斷用藥會導致血糖波動,反而增加腎臟等併發症發生風險! 根據調查,糖友獲取資訊管道除了醫療團隊外,超過五成是親友口耳相傳,或是仰賴網路上其他糖友的經驗分享。王治元說,這些可能都缺乏具公信力的醫療單位背書,恐誤導糖友觀念。 血糖、血壓、膽固醇 ABC三指標達標僅一成 病患確診為糖尿病後,需從飲食、運動等多方面著手,也要控制糖化血色素(A1C)在7%以下,血壓(Blood pressure)小於130/80Hg及膽固醇(Cholesterol)小於100mg同時是影響糖尿病控制好壞的關鍵。 然而,目前「ABC三指標」同時達標的比例卻只有一成(12.9%)其中55.9%糖友的糖化血色素未能控制在7%以下。王治元進一步強調,其中一項指標未達標都可能面臨發生心肌梗塞、中風、視網膜病變、洗腎、截肢等併發症的後果,成為家中照顧的重擔。 控糖三妙計:了解用藥、血糖監測、併發症風險評估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黃建寧理事長說明,許多糖友即使血糖高,卻誤以為沒有症狀就不用處理,但是高血糖對血管的傷害是無形的,隨著損傷的累積,容易誘發各種大、小血管併發症。建議糖友在規律用藥的基礎上,搭配飲食與運動等生活習慣的改變,才能穩定控糖。 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張必正秘書長指出,制定治療目標、規律用藥與回診,是攸關控糖成功與否的關鍵,當發現血糖數異常未達目標時,建議每個月回診追蹤。 年近八十的模範糖友張先生控糖超過30年,他分享自身經驗,起初聽說藥物會傷肝、腎,以不想吃「毒藥」為由拒絕用藥治療,血糖卻始終未見改善。所幸在醫療團隊持續勸說鼓勵之下,張先生才了解規律用藥、飲食等生活型態改變的重要性,並隨身攜帶血糖機檢測,將糖化血色素長期穩定控制在7%以下,及早接受正規治療,到現在沒有任何併發症,他笑說:「連我的主治醫師都說,我的肝腎功能甚至比他還要好。」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推出「台灣模範糖友集合計畫」,加強糖友併發症管理及後續血糖、血壓、血脂等數值追蹤,目標2023年達成「20,60,50」進度,包括:「ABC(A1C糖化血色素、Blood pressure血壓、Cholesterol膽固醇)三指標同時達標率20%以上」、「糖尿病病人加入糖尿病共照網比率60%以上」、「基層診所加入糖尿病共照網覆蓋率50%以上」。 現階段糖尿病治療選擇多元,三位醫師共同呼籲,糖友應在剛被診斷時,就主動與醫療團隊了解適合自己的用藥,落實血糖監測與做好併發症風險評估,才能長期平穩且安全的控糖。

Read More

火燒心、吐酸水 緩解胃食道逆流必按穴位解析

長期便祕,身體水分代謝失調也是引起胃食道逆流的原因,中醫講究氣血水的平衡,腸與胃是同一個空腔,當空腔下部壓力過大,東西就會往上湧。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現代人工作壓力大、三餐不正常,胃食道逆流的現象愈來愈普遍,不只影響生活品質,嚴重可能造成食道被胃酸過度刺激,引起食道病變,甚至演變成食道癌。中醫師吳宛容表示,西醫治療胃食道逆流常使用制酸劑及質子幫浦抑制劑,抑制胃酸分泌,只要一吃就會有成效,但停藥後有將近9成的復發率,導致患者反覆發作,必須長期藥物中和胃酸。然而長期服用,胃內酸鹼值失調,反而造成腸胃細菌過度生長,西藥制酸劑多半含有金屬離子,是中和胃酸的主要離子,民眾自行服用胃藥惟未遵照醫師指示常造成副作用,含鋁造成便秘、含鎂引發腹瀉、含鈉容易脹氣,含鈣導致鈣、鐵質流失等。 找出胃食道逆流成因 中醫對症下藥減少副作用 胃酸逆流絕對有原因,中醫治療的優勢在於找出真正成因,並減少服用西藥的副作用。吳宛容中醫師說明,中醫除了抑制胃酸,減緩不適感,也會同時調理肝氣,紓緩病患情緒,減緩壓力,另外能依據病患體質、狀況,找出真正成因,治標同時治本,有助於病人根治胃食道逆流。 壓力過大引起的胃酸逆流 門診上常見西藥吃很久才跑來看中醫,其中大宗是壓力引起的胃酸逆流,中醫處理壓力問題非常拿手,吳宛容中醫師認為, 這類型的患者因為肝氣鬱結引起肝胃失和,也就是自律神經失調影響腸胃消化液異常,多半會使用柴胡疏肝散與半夏瀉心湯治療,平時有可以多按揉合谷與太衝穴: 合谷穴:在一手的拇指第一個關節橫紋正對另一手的虎口邊,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處 太衝穴:腳的大拇指和第二指指縫間,往上1寸(約一個拇指橫寬)處 三餐不定時、過度偏食造成胃食道逆流 另外一種常見的類型就是吃的東西、時間不對,通常業務與胡亂減重的朋友為大宗,三餐不定時,過度偏食就很容易有胃食道逆流的狀況發生。吳宛容中醫師分享,很多人喜歡生酮飲食,攝取過多的油與蛋白質,導致胃排空時間拉長。食物、胃酸停留在胃的時間變多,導致「飲食停積」,就會影響下食道括約肌的張力,容易胃酸逆流。中醫常常使用保和丸與藿香正氣散治療,平時有可以多按揉足三里與中脘穴。 1足三里:足三里穴位於腿膝蓋骨外側下方凹陷往下約4指寬處。 2.中脘穴:找到胸口正中間的胸骨,沿著胸骨,向下找到最下端的突起-劍突,劍突與肚臍連線的中間,按壓有輕微的酸脹感就是「中脘穴」。 長期便祕、消化道無法排空反而逆流 長期便祕,身體水分代謝失調也是引起胃食道逆流的原因,中醫講究氣血水的平衡,腸與胃是同一個空腔,當空腔下部壓力過大,東西就會往上湧。通常有宿便、便秘的狀況,腸道無法排空,連帶就會向上擠壓到胃部,造成食物容易往上衝產生胃酸逆流,如果找出原因,應該要用緩瀉劑才對,而不是制酸劑,只要讓腸道暢通,胃酸逆流都能改善,中醫常常使用調胃承氣湯治療腸胃病就是這個道理。平時有可以多按揉上巨虛、天樞穴。 1.上巨虛:位於「足三里」穴位往下4指寬度的部位。 2.天樞:位於肚臍左右旁2寸,以手部食指、中指的力量,以順時針方向按揉即可。 先天腸胃功能不佳 西醫最怕的天生腸胃功能不好的民眾,長期胃痛找不出原因、天生脾胃虛弱,久病導致出現胃食道逆流的症狀。吳宛容中醫師解釋,在中醫屬於脾虛胃弱或是氣虛血瘀,中醫常常使用理中湯,香砂六君子湯調養脾胃,平時可多按湧泉穴、脾俞穴。 湧泉穴:湧泉穴位於腳底中間凹陷處,在足掌的前三分之一處 脾俞穴:位於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肚臍對應的是第二腰椎,再向上摸三個椎體,下面旁開兩指處即是。 護胃法寶 飲食宜三餐正常、食量固定、不吃易生痰或促進胃酸分泌的食物 情緒宜穩定,要適當的抒發 少吃難消化的食物。如果吃飯後容易腹脹則應避開容易脹氣的食物 胃酸嚴重時避免咖啡、辛辣、燥熱、有刺激性的食物都暫時不要吃 盡量在晚上11點前就寢,因為熬夜容易傷肝陰,長期下來更會進一步傷胃陰,導致胃壁(胃黏膜)變薄,降低對胃酸的耐受度。 多吃富含膠質的食物:植物性膠質如地瓜葉、皇宮菜、黑木耳、白木耳、秋葵以增強胃壁。

Read More

全球流感大年 醫界點名「四族群」百萬國人要注意!

切勿輕忽「左流右肺」 醫界點名「三防四族」逾百萬國人要注意!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近三年後,近來全球開始陸續解封,但專家提醒,過去高嚴格防範新冠肺炎,卻忽略常規疫苗接種,所導致的免疫負債將席捲全球。每年秋冬才會出現的流感,今年在世界各地皆有提前報到的跡象,2022年將會是「流感大年」,隨著邊境開放,合併感染更可能成為解封之後的關鍵議題。李慶雲兒童感染暨疫苗發展醫學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台大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醫師以及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醫師共同提出「三防四族」提醒國人謹慎以對,三防係指:預防新冠病毒、流感病毒及肺炎鏈球菌;四族則是年長者之外,點名慢性疾病族、菸槍族、外出族以及慢性肺病的陽過族等四大族群,應積極與醫師諮詢疫苗的接種事宜,做好完整的預防措施。 三防四族要注意 左流右肺別忘記 ●    慢性疾病族    慢性疾病患者,尤其是糖尿病與肺部疾病 ●    菸槍族    菸癮者 ●    外出族     65歲以上,常需要出入飛沫傳染高風險的場所環境 (例如市場、醫院、宮廟等) ●    慢性肺病「陽」過族    65歲以上有慢性肺病,曾經確診過新冠肺炎但已經康復 流感提早報到 新冠併肺炎鏈球菌感染30天內死亡率增8倍 台大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指出,南半球澳洲流感不僅提前達到感染高峰,感染數較過去五年平均增三成、中國南方部分省分也提前自6月便進入流感好發期。他表示國內也有相同的趨勢,過去8周(自7月底到9月底)國內類流感門診人次,從兩萬一千多增加至三萬五千多人次,增漲近7成,而今年九月即出現A型流感個案,2022年可能會是流感大年。 此外,根據醫學權威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刊載的研究顯示,英國2021年解禁後,新冠肺炎合併感染流感,30天內死亡率提高6倍 、新冠肺炎合併感染肺炎鏈球菌30天內死亡率是單獨感染侵襲肺炎鏈球菌疾病的8倍,這些數據可以做為國內的借鏡。黃立民醫師指出,解封之後將面對的是合併感染的治療對策,呼吸道感染往往是病毒、細菌或黴菌一起來,高感染風險族群應多加注意病毒性與細菌性肺炎併發症問題。 慢性肺病陽過者、慢性疾病患者、菸癮者慎保肺 據研究統計,近9成新冠肺炎患者出現續發性細菌感染,其中又以肺炎鏈球菌為大宗。王鶴健醫師表示,高達七成肺炎鏈球菌對常見抗生素有抗藥性,治療藥物可能也會與慢性肺病患者常見的抗病毒藥、類固醇等產生交互作用,臨床上面對肺炎合併感染的問題確實相當棘手。王鶴健醫師指出,患者的肺部仍脆弱,若高齡、又有慢性肺病的「陽過」患者,更應慎防流感病毒、肺炎鏈球菌的侵襲。此外,全台逾200萬名氣喘、肺阻塞(COPD)等慢性肺病患者,感染肺炎鏈球菌的風險為一般人的6.7倍與7.7倍、吸菸者也較非吸菸者有更高風險感染肺炎並進展至重症、死亡,上述族群皆需特別注重保護措施,進而遠離疾病的威脅。 肺炎成糖尿病患殺手 國內統計肺炎導致糖友死亡主因第五位 據美國CDC於2020年上半統計,近4成新冠肺炎死亡人口有糖尿病。黃建寧醫師表示,糖友血糖控制不佳,一旦感染病毒或病菌,易引起發炎、全身性感染問題,例如支氣管炎、腦炎、心肌炎、敗血症等致命性併發症。糖尿病是社區型肺炎病患之中共病的第五位,其中肺炎鏈球菌是最常見的社區型肺炎致病菌。2022第二型糖尿病臨床照護指引也明確指出,建議糖友應注射流感疫苗,並主動與醫師討論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的必要性,以降低不慎感染後發生重症、死亡的機率。 慎防肺炎接續或合併感染 三防四族要注意左流右肺別忘記 步入後疫情時代的新常態,政府與醫界應攜手研擬傳染病防治政策,應變免疫負債反撲、慎防接續與合併感染,除了慢性疾病族、菸槍族以及慢性肺病陽過族之外,常出入高風險飛沫傳染場合的年長者外出族也要注意,主動與醫師討論疫苗施打,積極保肺三防(新冠病毒、流感病毒以及肺炎鏈球菌),健康度過這個關鍵的秋冬流感大年。

Read More

過度用眼、胡亂用藥 當心白內障提早找上門!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許多人以為「白內障」是一種眼部疾病,然而,它其實是眼睛內的水晶體「自然老化」所致,換句話說,是每個人這一生都會碰上的問題。 由於民眾使用3C產品的頻率增加、高度近視或不當使用眼藥水,導致台灣白內障的好發年齡不斷下修。屏東知名連鎖眼科院長朱書緯分享自身案例,患者常因眼睛過敏,用力搓揉眼睛止癢,導致眼睛外傷,再加上頻繁使用含有類固醇的藥水,年僅18歲就確診白內障。因此,朱書緯院長提醒,民眾若有眼部不適,「一定要找專業眼科醫師做詳細地診斷評估,千萬別點來路不明的眼藥水,不僅未能改善症狀,甚至還會有可能加劇眼疾或引起白內障提早報到,讓民眾得不償失。」 白內障「熟了」再手術? 小心併發症風險! 正常的水晶體透明澄澈,就如同相機鏡頭,協助外部進入的光線聚焦在視網膜上,形成清楚的影像。而當年歲漸增,或受高度近視、外傷、長期藍光及紫外線刺激等其他因素影響,水晶體會逐漸混濁甚至硬化,導致光線無法穿透,即為所謂的「白內障」。 目前藥物僅能延緩白內障的進程,患者最終還是需透過手術更換人工水晶體,來根治白內障,才得以恢復視力。朱書緯院長表示,診間常碰到患者詢問:「是否要等白內障放熟一點再動手術?」事實上,若拖到水晶體內的完全變硬才動刀,反而會提高手術風險,也會引起青光眼等併發症,因此,「建議白內障視力只要影響到日常生活,就進行手術」。 微創雷射手術當道! 大幅縮短患者術後修復期 醫療科技日新月異,摘除白內障早已不再只有傳統的「囊外白內障摘除術」(ECCE)。透過「超微創超音波乳化術」,僅需在角膜附近劃小切口,接著伸入超音波探頭以高速振動頻率清除混濁水晶體後,再把人工水晶體以注射方式植入眼內即可,且全程麻醉只要「點眼藥水」即可完成,對於擔心手術的患者來說,不只接受度上升,實際上安全性也大幅增加。 而隨著近年醫學科技進步,提供患者更多術式選擇。朱書緯院長指出,「飛秒雷射白內障」手術全程以雷射設備取代傳統手術刀具。與超微創超音波乳化術最大的不同在於,它是先用雷射分割已硬化的水晶體再清除,可降低超音波的使用能量,保留更多的角膜內皮細胞,不僅手術過程更加快速、安全,「不管在傷口大小還是傷口平整度,都相較過去拿手術刀好,有助於縮短患者術後恢復時間」。 人工水晶體非越貴越好 醫:需「個人化」評估 值得注意的是,在白內障的手術過程中,「人工水晶體」的選擇也相當關鍵。朱書緯院長說明,目前健保給付的為球面水晶體,大致可應付一般人生活所需;而對視覺品質有更高要求的患者,例如,有開車需求特別是夜晚開車較頻繁,建議可以使用「非球面單焦點人工水晶體」夜間視力較佳。若是上班族或是對視力品質要求較高的族群,經術前評估後,則可選擇置換「多功能人工水晶體」,一併改善近視、散光、老花、遠視等問題,降低日後對眼鏡的依賴。 朱書緯院長強調,人工水晶體並非越貴越好,應視每個人不同的用眼需求,在詳細的檢查評估後,與專業眼科醫師進行討論,共同找出最適合的人工水晶體,才能真正解決患者問題。 定期進行眼部檢查 及早發現問題才是關鍵 由於白內障的老化及功能衰退是自然現象難以避免,朱書緯院長呼籲民眾,養成每半年至一年、定期至眼科進行眼部檢查的習慣,切勿胡亂用藥,免得反致後續治療難度提升,效果可能也不如預期。 朱書緯院長強調,人工水晶體並非越貴越好,應視每個人不同的用眼需求,在詳細的檢查評估後,與專業眼科醫師進行討論,共同找出最適合的人工水晶體,才能真正解決患者問題。

Read More

換肝男染疫服藥險致命! 醫師提醒『處方口服藥』嚴防交互作用

台中慈濟醫院提供鄭紹彬醫師與何姓患者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的移植患者等,萬一確診新冠肺炎『藥』注意!台中慈濟醫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鄭紹彬醫師提醒,接受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前,都應該要先與主治醫師聯繫,以便將免疫抑制劑及口服藥物治療做最適化調整,避免『藥』命危機。 日前台中慈濟醫院收治一名何姓46歲男性肝移植患者,何男換肝後接受免疫抑制劑穩定控制,狀況良好。但九月底快篩陽性確診,在診所醫師處方5天口服抗病毒藥物Paxlovid治療後,竟發生嚴重頭痛、輾轉難眠、食慾不振等症狀,何男強忍病痛,一直到居家隔離期滿,前往門診就醫檢查才發現體內免疫抑制劑濃度已超過正常值上限10倍,發生要命的藥物交互作用。 鄭紹彬醫師表示,因為臨床常用的免疫抑制劑與口服抗病毒藥物Paxlovid,在人體內都是由同樣的肝臟酵素代謝,同時服用會導致免疫抑制劑因代謝減少而快速累積血中藥物濃度。一但免疫抑制劑超過正常值上限,可能引起腎臟功能受損、血壓上升、失眠、頭痛、手抖及感覺異常等神經學症狀,甚至會因免疫抑制過度造成次發性感染,嚴重的藥物交互作用可能致命,切莫輕忽。 事實上,衛生福利部已提醒口服抗病毒藥物Paxlovid與多種藥物存在交互作用,除了禁忌使用的10大類藥物,也有需密切追蹤藥物濃度的35類用藥,相關患者接受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時需特別注意。 鄭紹斌說,先前多位肝移植患者確診,在接受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前,都有事先與移植團隊醫師聯繫,諮詢用藥相關事宜。何男以爲已告知診所醫師自己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事後未與移植團隊聯繫,才意外發生嚴重藥物交互作用,所幸就醫後沒有造成生命危險。 鄭紹斌提醒,為保障移植後患者的用藥安全,建議一旦染疫,患者務必主動與原移植團隊醫師聯繫,諮詢抗病毒藥物療程期間,抗排斥藥物相關的調整與追蹤濃度與臨床狀況,才能安心、安全地恢復健康。

Read More

中藥食補養氣 提升自己免疫力

每個人要提升免疫力除了作息正常、適當運動之外,可攝取優質蛋白質、全穀根莖類、補充維生素D及益生菌,也可以借重老祖宗的智慧,以傳統中藥材食補,為免疫力加分。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免疫力就像一座城牆,堅固的話就算有外來敵人也不易攻破,身體也較不容易被感染或生病。除了均衡飲食和運動外,也可使用中藥來提高免疫力。 提抗病毒入侵 靠體內兩防線 免疫力是人體免疫系統的總稱,在體內的功能不外乎就是防禦及偵測外來的侵入者,如細菌、病毒等,當免疫系統出現問題時,人體健康必然也會出現狀況。人體的防禦系統是很精密的,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中醫部楊賢鴻醫師說明,大致上可分為兩道防線來捍衛我們的健康: 第一道防線就是黏膜系統:如皮膚、口腔、眼睛、鼻黏膜等。此道關卡是保護、抵抗外界的物質,將一些較大的灰塵顆粒、細菌及髒東西阻擋在外面,隔絕被入侵的危機;而較小的細菌或是物質,第一道防線阻擋不住,就會侵入身體裡。 第二道防線為身體免疫系統:免疫系統的主要成員包含的淋巴、脾臟、胸腺、扁條線,其中還有負責免疫細胞的運送,有的負責製造免疫細胞,如T細胞、B細胞、吞噬細胞等,形成像網路一樣,分散至人體各處,來消滅外來的入侵物質。 從中醫的觀點 描述人體免疫 楊賢鴻醫師指出,中醫對於免疫力的概念在自古就有。「正氣」係人體的臟腑經絡正常生理功能所產生各種維護健康的能力,也就是所謂的免疫力。「邪氣」指病毒、細菌等外來的侵犯人體的物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只要人體正氣充足,邪氣就不容易侵襲,不容易生病。「衛氣」有防禦外邪、溫養全身和調控腠理的生理功能。 此外,中醫的五臟學有提及與免疫系統相關的臟腑為肺、脾、腎。而肺部指呼吸系統,包含鼻、咽、肺、皮膚等,為身體的第一道防線;脾是指消化系統,中醫稱脾為後天之本,消化吸收功能好,才能有良好的抵抗力;腎在中醫稱為先天之本,也是一個人的先天體質,是生命力活動的活動力,有推動人體生長發育、防禦外邪入侵的作用。 提升免疫力這樣做 中藥材食補也可以 楊賢鴻醫師建議,每個人要提升免疫力除了作息正常、適當運動之外,可攝取優質蛋白質、全穀根莖類、補充維生素D及益生菌,也可以借重老祖宗的智慧,以傳統中藥材食補,為免疫力加分。

Read More

流感疫苗開打!出現「這個症狀」先暫緩施打!

中山醫院小兒科吳其穎醫師提醒,今年流感預計造成大爆發,若已有感冒發燒等症狀,請先就醫待病情好轉再接種流感疫苗。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今年公費流感疫苗為四價並且分兩階段施打,第一階段已在上週10/1開打,11月1日起將開放第二階段。中山醫院小兒科吳其穎醫師提醒,今年流感有較高機會造成爆發,建議孩童及年長者等較高風險民眾接種流感疫苗。 打過新冠疫苗的人,需要間隔多久才能接種流感疫苗? 兩款疫苗可以同時施打,也就是說同一天接種是沒有問題的。如果擔心單一疫苗造成的副作用會交互影響的話,吳其穎醫師建議可以間隔一週再進行施打。已經確診過新冠的人也不用擔心,因為流感疫苗是針對不同的病毒,所以並不會互相影響。 哪些人不適合施打流感疫苗,會有什麼副作用嗎? 流感疫苗是歷史悠久,安全性相當高的疫苗。常見的副作用為接種部位的痠痛,少數人會輕微發燒。若之前曾對流感疫苗產生嚴重過敏反應,則不建議施打相同技術生產的流感疫苗。 有感冒症狀的人,是否可以施打疫苗? 如果感冒合併發燒的情形,不建議進行施打,可以待退燒後再進行接種,這樣較不會對身體造成負擔。 今年流感需要注意什麼? 許多學者擔心今年會有「免疫負債」的問題。過去兩年因為台灣防疫做得徹底,因此流感並沒有造成大流行。然而吳其穎醫師提醒,今年在大多數人沒有暴露過流感病毒的情況下,再加上解封,伴隨而來的可能是流感病毒的大爆發,因此民眾要特別注意,盡早接種流感疫苗。 第一階段接種 10/1開始施打 開放以下族群接種: 6個月內嬰兒的父母 滿6個月以上至國小入學前幼兒 孕婦 65歲以上長者 醫護人員 第二階段接種 11/1開始施打 開放50~64歲無高風險慢性病之成人接種。 公費流感疫苗預約 民眾可以先透過各地方政府衛生局網頁、疾管署流感防治一網通(https://antiflu.cdc.gov.tw/)、疾管家或1922防疫諮詢專線,查詢鄰近合約院所,再電洽院所預約,以確保可施打到疫苗且節省排隊等候時間。

Read More

後疫情時代肺阻塞確診數大增 咳、喘、痰持續3周以上應定期追蹤

今年學會更邀請台中榮民總醫院與高雄長庚紀念醫院一同舉辦肺功能檢測體驗活動,只要符合以下其中一項條件「40歲以上、有菸癮或正在戒菸、常接觸二手菸或三手菸者、咳痰喘症狀長達3周以上者」,就能免費上車體驗,並了解自己的肺年齡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新冠肺炎改變了人們對於肺部健康的態度,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觀察,因咳、喘、痰症狀就醫的民眾中,確診為肺阻塞的比例明顯增加。為呼籲民眾正視肺阻塞(COPD)與肺部健康,今年醫學會於10/3日(一)至10/14日(五),首度於台北、台中、高雄三地巡迴舉辦「愛肺功能衛教專車」體驗活動,邀請肺阻塞的高風險族群上車免費檢測肺功能。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公共事務組北區委員柯信國醫師表示,據統計台灣一年有超過5,000人因肺阻塞死亡,肺部問題要透過肺功能檢測、照X光才能更精準診斷,因此建議民眾,若「咳、痰、喘」三大症狀持續3週以上,應至胸腔內科檢測。 咳、痰、喘難直接聯想肺阻塞 疫情後罹病人數約增1.5倍 柯信國醫師分享,長新冠跟肺阻塞(COPD)的共通點是「咳、痰、喘」三個症狀,許多來看胸腔科門診的新冠肺炎病人,通常只有咳或喘,痰的狀況不甚明顯,不過一般民眾較難區分,也難以直接聯想到肺阻塞。以前在門診收治的「咳、痰、喘」病人中,新診斷肺阻塞的病人比例約20%,「後來我們發現,這個數字在疫情之後大概上升到35%,推估可能是疫情趨緩後,民眾驚覺自己的症狀已持續太久,或變得太嚴重了才到門診求助」。可見在疫情期間,肺阻塞患者延誤就醫的狀況確實有所增加。 延遲就醫恐致急性惡化 住院一年後死亡風險高 然而,若不治療肺阻塞或延誤治療時機,恐提高急性惡化風險。研究顯示,約五分之一的肺阻塞病人會在急性惡化住院後一年內死亡。「一般人也許很難想像,只是咳、痰、喘而已,死亡率怎麼這麼高?」柯信國醫師解釋,這可分為兩個面向討論:第一,肺阻塞症狀需達一定的嚴重程度才會住院;第二,急性惡化會加速肺功能的衰退,進而提高死亡率。因此,治療肺阻塞除了要改善症狀,避免急性惡化也是關鍵。舉例而言,以往半個小時可走10公里,現在走100公尺就感到呼吸困難,或是半夜咳到無法入睡等等。 不過,柯信國醫師強調,很多病人上網搜尋後發現肺阻塞是不可逆的疾病,就覺得再怎麼治療也沒用,但事實並非如此,患者在用藥治療後可有效改善肺功能,進而維持生活品質。 ▲民眾現場上車體驗 抽菸、二三手菸恐致肺阻塞 高風險族群應每年定期檢測肺功能 越早診斷肺阻塞,就能更早避開致命危機。據統計,台灣40 歲以上成人約有6.1%患有肺阻塞,目前許多研究證實長期吸菸是高風險因子,而且菸齡越長,罹患肺阻塞的機率越高。柯信國醫師進一步說明,其他包括空氣污染、有害化學物質、廚房油煙、二手菸等外部環境因素都可能提高罹病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現今有愈多研究證實,成年前肺功能發育不良,也會提高罹患肺阻塞的機率。「有些人肺功能基本發育比正常人差,加上20幾歲就開始抽菸,即使發病時間與一般人相近,肺阻塞症狀的表現也會嚴重許多」。因此,柯信國醫師特別呼籲,若屬於肺阻塞的高風險族群,最好能避免繼續接觸風險因子,尤其當咳、痰、喘症狀持續出現,應透過肺功能檢測來確認是否與肺阻塞相關。 「愛肺功能衛教專車」10月開跑 三地巡迴廣邀民眾免費檢測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推出1分鐘登階測試,民眾可藉由自己的登階速度自檢,若1分鐘內爬不到30階(約1-2層樓),應盡速至胸腔內科就醫。此外,今年學會更邀請台中榮民總醫院與高雄長庚紀念醫院一同舉辦肺功能檢測體驗活動,只要符合以下其中一項條件「40歲以上、有菸癮或正在戒菸、常接觸二手菸或三手菸者、咳痰喘症狀長達3周以上者」,就能免費上車體驗,並了解自己的肺年齡。現場也有專業的呼吸治療師駐點,與民眾分享正確的肺健康觀念,鼓勵符合條件的民眾呼朋引伴,一同響應! 【愛肺功能衛教專車】※活動詳情請見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官網 每日檢測時間:11:30-18:30 ※18:00為最後開放上車時間 台北場:10/3(一)-10/5(三) 台北青年公園 台中場:10/6(四) 台中榮民總醫院、10/7(五)-10/8(六) 台中中央公園 高雄場:10/12(三)-10/14(五)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

Read More

多囊腎易誘發高血壓與泌尿道結石 併發症未妥善控制恐加速洗腎

多囊腎是基因遺傳疾病,如果父母親有1位確診,孩子就會有50%風險有同樣疾病,多囊腎發病後,腎臟會不斷長出大小不一水泡,導致患者血管受到水泡壓迫,引起血壓逐漸升高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一名51歲女士,在六年前確診多囊腎,且在腰部發現一個15到20公分水泡,時常感覺到疼痛,個案擔心水泡因碰撞而破裂,行動都非常小心。儘管個案因多囊腎緣故,飲食非常清淡,水份補充也很足夠,但病程還是有所惡化。所幸,今日已有可以精準抑制病程的多囊腎口服藥物可使用,在穩定服藥與積極的日常生活控制下,患者有望延緩病情惡化,有效延後洗腎時機。 高血壓與泌尿道結石加重腎傷害 及早治療與良好生活習慣減緩惡化 東元綜合醫院腎臟科林青陽主任表示,多囊腎是基因遺傳疾病,如果父母親有1位確診,孩子就會有50%風險有同樣疾病,多囊腎發病後,腎臟會不斷長出大小不一水泡,導致患者血管受到水泡壓迫,引起血壓逐漸升高;在水泡阻礙下,還會影響患者腎臟功能,讓尿液容易濃稠,增加泌尿道結石與感染風險。假如高血壓不積極控制;或是腎臟因泌尿道感染導致病菌入侵,都會在多囊腎上加重額外傷害,讓腎功能下降速度加快。 林青陽主任指出,目前已經有可以精準抑制病程發展的多囊腎口服藥物,只要病患按照醫師指示規律服藥,同時配合一個月回診一次,檢查血壓、腎功能、尿液等,讓醫生能夠有判斷病情依據,並長時間保持良好生活習慣與醫療,就有很大機會能延後多囊腎洗腎時間點,不論是陪伴小孩成長或是未完成人生計畫,都可以有更好的安排。 配合醫生定期回診規律用藥 爭取更多人生美好時光 林青陽主任也強調,多囊腎患者最重要目標,就是推遲洗腎時間點。因為,一旦進入洗腎階段,病患每週至少要洗腎3次,每次約要4個小時,生活品質大受影響,並且身體其他器官功能也容易退化。因此,除了規律服藥以外,健康生活習慣也非常重要。 林青陽主任提醒,多囊腎高風險族群,能越早檢查越好,如果父母是多囊腎患者或正在接受洗腎,一定要及早就醫檢查自己有無多囊腎病兆。若確診也切莫過於恐慌,及時治療與維持良好生活習慣,就越能為自己爭取時間,在醫生與自己的積極努力下,一定能爭取到更多美好人生時光。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