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度「以AI偵測大腸瘜肉」準確率高達95% 有效降低大腸癌發生率

臺大醫院、國泰綜合醫院、科技公司攜手共同研發「大腸鏡即時AI瘜肉偵測」,包括一般肉眼不易觀察到的瘜肉,皆能被AI捕獲,準確度高達95%。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臺大醫院、國泰綜合醫院與知名科技公司三方合作,研發的「大腸鏡即時AI瘜肉偵測」獲衛福部TFDA醫材許可,加入打擊國人癌症之首—大腸癌的防治工作。這項成果,不僅可望利用AI輔助,提升大腸鏡檢查的效能,並且推動提升大腸癌篩檢品質的各項工程,從目前第一階段的篩檢,到病灶診斷分類以及整體品質之控管,全方位借助 AI 優勢,輔助醫師診治,力求打擊多年來揮之不去的「癌王」夢魘。 切除瘜肉等於避免大腸癌!取代肉眼疏漏、AI偵測準確度高達95% 根據國健署2022年資料顯示,台灣每年有近17,000例大腸癌新發生個案,為最常見的癌症。雖然大腸鏡檢查已被證實能有效降低大腸癌的死亡率與發生率,但因醫師施行大腸鏡時偵測腺瘤能力歧異造成之病灶遺漏,影響其效益甚鉅。國外研究顯示施行大腸鏡時的腺瘤偵測率每提升1%,將可以降低鏡檢後發生大腸癌風險3% 之多,死亡率甚至可以降低5%。 2022年國外研究顯示,藉AI人機協作進行大腸鏡檢查,約可提高14% ~ 30% 的腺瘤偵測率不等。臺大醫院、國泰綜合醫院、科技公司攜手共同研發「大腸鏡即時AI瘜肉偵測」,包括一般肉眼不易觀察到的瘜肉,皆能被AI捕獲,準確度高達95%,可彌補醫師之間偵測能力的差異,為病人人數多、時間又緊迫的醫師與醫療單位提升檢查品質,而病患則可因此獲取更可靠的檢查結果。 大腸鏡即時AI瘜肉偵測資料庫大 已收集逾40萬張影像提供AI訓練 「大腸鏡即時AI瘜肉偵測」,結合台灣消化系醫學與大腸鏡診治重鎮臺大醫院與國泰綜合醫院,跨兩院共收集超過3,000位病患、逾40萬張影像資料提供人工智慧訓練,當中不乏偵測高難度卻又高風險的非隆起型腺瘤,並針對臨床工作流程與人體工學開發而成,期待未來得以提升篩檢效能,保護國人的健康。值得一提的是在研發過程中,團隊動用了多位大腸鏡病灶偵測率極高的專家,與高難度病灶的偵測好手來協助內視鏡影像的標註,無疑是增加了此一系統的可靠性。 國泰綜合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洪志聖表示,由於現行大腸鏡檢查仰賴醫師肉眼、臨床經驗,但因人體腸道彎曲,有些微小瘜肉受到腸道轉彎或角度影響,亦或病人清腸不夠徹底,導致醫師可能不易判讀病灶。考量國內對大腸癌的篩檢需求增加,未來醫師執行大腸鏡檢查時若搭配此AI系統,即可憑藉系統同步以每秒30張的影像辨識能力偵測腸道並標示出瘜肉,即時、有效判讀大腸鏡檢查影像,以提升診療品質進而造福病人。 前瞻性多中心臨床試驗 驗證大腸鏡瘜肉偵測率 如火如荼展開 為驗證AI輔助篩檢能提高大腸鏡瘜肉偵測率,目前科技公司與臺大醫院、臺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輔仁大學附設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新光醫院正進行跨院區的隨機分派臨床試驗前瞻計畫。科技公司表示,運用AI影像輔助系統以提升追蹤大腸鏡之鏡檢品質,是投注大腸癌篩檢的第一步,有效減少病灶遺漏並縮短醫師診斷病灶的時間,解決醫師間偵測診斷能力的落差等痛點。未來也朝向病灶偵測與診斷分類、自動化分析盲腸到達率、大腸鏡報告輔助系統、數位病理診斷與風險分層等,從預防、臨床、改善預後,提供以人工智慧驅動之篩檢生態系,既提升品質又減輕臨床醫師負擔,創造醫師與民眾雙贏的局面。 展望AI輔助大腸癌診治品質提升,該科技公司執行長葉肇元提出兩點關鍵:一、降低資料收集的障礙,以加速、擴大AI的研發與應用;二、政府協助推廣 AI 並鼓勵導入廣大臨床與篩檢場域,真正提升大腸鏡篩檢效能,吸引軟硬體業者、醫療單位投入,壯大生態系,也讓民眾更直接從醫療AI科技的進步受惠,遠離大腸癌的威脅。 解決臨床痛點 滿足篩檢場域所需 「即時大腸鏡瘜肉自動偵測」能即時自動偵測大腸鏡瘜肉,將病灶位置清楚框選出,並有聲音警示。此技術有高達95.8%的準確率,小於0.2秒低延遲以及低錯誤警示率,將使消化內科、大腸直腸外科與健檢單位醫師施行鏡檢時負擔頓減。隨裝即得的一站式落地方案,簡便立即可用,而模型及資料加密綁定單一硬體,確保資訊安全。 ▲「即時大腸鏡瘜肉自動偵測」能即時自動偵測大腸鏡瘜肉,將病灶位置清楚框選出,並有聲音警示。

Read More

常腹痛、腹瀉、排血便注意! 「腸缺血」上身恐喪命

腸缺血是因為供應腸道氧氣及養分的動脈發生血管狹窄或阻塞,引起腸道血流下降,進而造成腸道缺血壞死的一系列變化。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一位長期規則洗腎的74歲先生,於一個月內數次發生腹部疼痛,合併發燒、嘔吐、腹瀉、甚至血便情況,因而到醫院求診住院治療。住院中內視鏡檢查發現老先生的小腸及大腸交界處有黏膜出血合併纖維化病變;電腦斷層檢查亦顯示腸道腫脹合併主動脈及腸繫膜動脈開口鈣化。醫院立即啟動急重症跨團隊照護,進一步執行導管檢查,檢查結果的確顯示腸繫膜動脈開口嚴重鈣化合併狹窄,因此在腸繫膜動脈開口放置支架治療腸缺血。 腸缺血常見腹痛、血便症狀 嚴重恐致命 新竹臺大分院心臟血管內科林彥良醫師解釋,腸缺血是因為供應腸道氧氣及養分的動脈發生血管狹窄或阻塞,引起腸道血流下降,進而造成腸道缺血壞死的一系列變化。其常見症狀包含腹痛、腸蠕動不良、腹瀉、血便、甚至因腸道細菌轉移至血液中引起敗血症,最嚴重可導致死亡。 依病程分急、慢性 預後死亡率不同 林彥良醫師指出,腸缺血占所有因腹痛住院病人比例約0.1%,根據病程可以區分為急性或慢性,然而兩者的臨床預後卻大不相同。急性腸缺血因臨床症狀不典型,不僅診斷困難,其死亡率更可高達60-80%,治療上是由外科進行剖腹探查手術切除壞死腸道合併血管繞道恢復腸道血流;慢性腸缺血則病程相對緩和,治療上可採用導管手術放置支架。 急性腸缺血最常見 手術成功率不高 林彥良醫師表示,目前臨床上常碰到的難題是大於90%的腸缺血病人屬於急性腸缺血,單就診斷面受限於病人年紀與表達能力造成診斷困難,且病人病況不佳導致外科手術的成功率不高,甚至有一部份病人因為病況太差而無法撐過此類長時間的手術。為了解決此困境,國外逐漸有使用緊急導管治療再合併剖腹探查手術的成功案例報告。 不過,隨著治療經驗的累積,大家對於腹痛病人是否罹患腸缺血的臨床警覺性更高,近年來由於電腦斷層檢查的影像解析度提升,加上導管治療相關醫材的發展,期盼能幫助更多的腸缺血病人。  

Read More

胃食道逆流怎麼辦? 掌握三招遠離腸胃不適

高納、高油脂的食物會影響胃部排空,像是 咖啡、濃茶、堅果類、柑橘類、檸檬、鳳梨等食物少碰為妙。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20歲李姓大學生,在中秋連續假期中,因節慶食用過多月餅柚子,放假完後又不飲食節制,經常與朋友大吃大喝,此外時間也不固定,近日發現吃飯後肚子容易脹氣,尤其在進食油炸類食物後二十分鐘後便覺得悶脹,咽中微微刺痛,咽喉搔癢,聲音嘶啞,一直想清喉嚨,容易打嗝,朋友告訴他口中充滿酸味,十分難聞,因而尋求醫師治療。 什麼是胃食道逆流? 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賴博政表示,前述大學生的問題是胃食道逆流,是一般門診常見到的疾病,通常在胸骨後側有灼熱感為最主要表現。發病的原因是因為下食道括約肌(LES)過多或暫時性放鬆造成胃酸逆流,造成胃中內容物向上逆流至食道、肺、或口咽部而成的症狀。台灣的盛行率約15%-25%左右,一般與體重過重、進食高油脂食物進食、抽菸較為有關。 胃食道逆流兩大症狀,你中了嗎? 賴博政醫師說明胃食道逆流有兩大症狀: 1、    胸骨後側灼熱感:因為下食道括約肌鬆弛、食道蠕動作用障礙,少部分的食團無法順利吞嚥,也些未被口水中和掉的食團便會上流至食道及咽中,經由刺激後造成胸口後側灼熱感。 2、    口中酸水上逆:因為酸水過多,通常在進食完後30-60分鐘後明顯加重,或是飲食完後並無好好休息,等待消化,便做些彎腰、平躺等改變姿勢都會造成症狀誘發。 此外,還有一些不典型的症狀,如胸痛、吞嚥吞難、喉炎、肺炎、口水多、打嗝、反覆咳嗽、耳鳴等,都是胃食道逆流可能造成的症狀,疾病表現複雜多樣,若遷延多時才去就診,長時間下來有可能導致癌變。 中醫如何看待胃食道逆流呢? 賴博政醫師說明,中醫古籍常提到「噯氣」,或「吐酸」、「吞酸」,都泛指現今所提到胃食道逆流。《內經》提到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熱客於胃,煩心心痛,目赤欲嘔,嘔酸善飢”。說明胃食道逆流是因為脾胃虛弱為本,感受邪氣、飲食過量、情緒起伏造成氣上逆,伴有酸水上擾的現象,一般與脾、胃、肝有關,病情拖得越久更有可能造成寒熱錯雜的現象。 掌握三招,緩解胃中不適 胃食道逆流除了用在醫師指示下用藥物及針灸治療外,平時的習慣養成也很重要,兩者並用才有可能達到相輔相成的效果,賴博政醫師分享平日就能做到的三招,遠離腸胃不適。 1.    良好飲食習慣:三餐以定時定量為原則,少量多餐,細嚼慢嚥,使食物在口中分解較小的食團,減少胃部的負擔。 2.    地雷食物不要碰:一般來說高納、高油脂的食物會影響胃部排空,像是   咖啡、濃茶、堅果類、柑橘類、檸檬、鳳梨等食物少碰為妙。 3.    控制體重:通常胃食道逆流的患者體重都過重,因為過重造成腹部壓力較大,影響胃部正常消化。如果有抽菸習慣應戒除,並多運動,抒發生活壓力,減少胃食道逆流發生。

Read More

新「四高」威脅! 愛吃這東西恐害腎臟病

大多數民眾都知道平時要控制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等「三高」,但其實也要注意「第四高」高尿酸的控制,因人體約有60%的水份透過腎臟形成尿液排出,腎臟也具有調節血液中電解質濃度、代謝身體尿毒素的功能,還能分泌腎素調節血壓,是泌尿系統中非常重要的器官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有感於高齡長輩味覺退化,飲食偏好重鹹重甜,加上肌力下降缺乏運動意願,久而久之容易因為各種心血管、糖尿等慢性病,造成腎臟負擔,臺中榮總嘉義分院巡迴嘉榮長照社區,向長輩宣導四高(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高尿酸)與腎臟病的關係。 第四高「高尿酸」控制 嚴重恐終生洗腎 臺中榮總嘉義分院腎臟內科醫師蔡宗穎表示,台灣慢性腎臟病患者高達11.9%,洗腎人口密度更是世界第一,其中75歲以上老年人口洗腎率是青壯年人口的18倍。大多數民眾都知道平時要控制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等「三高」,但其實也要注意「第四高」高尿酸的控制,因人體約有60%的水份透過腎臟形成尿液排出,腎臟也具有調節血液中電解質濃度、代謝身體尿毒素的功能,還能分泌腎素調節血壓,是泌尿系統中非常重要的器官;若未注意影響到腎臟功能,可能最後需要終生洗腎。 低油、低鹽、低糖 健康飲食預防腎臟病 嘉榮慢性腎臟病個管師黃雅莉叮嚀,預防慢性腎臟病發生的方式之一,就是避免「四高」帶來危害,因此除了配合藥物控制外,也要了解正確的飲食方式,例如醬料、湯頭、雞湯塊、即溶燕麥包、麵線(較細的麵條)、吐司麵包、果汁,都是容易被忽略的高鈉食品;而精緻蛋糕、餅乾、冰淇淋除了過甜,也暗藏高油脂;各式各樣的酒精飲料,糖含量超標,普林也易造成痛風;因此日常飲食建議避開精緻、過分糊化、加工的食品,選用原型、高纖、多樣化食物,才能實踐低油低鹽低糖的健康飲食原則。 選擇中等強度運動 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蔡宗穎補充,預防四高,也有賴健康生活的養成,長輩可選擇中等強度耐力的健走、游泳、騎單車、外丹功、體操等有氧運動,不但可以維持理想體重,還能增加體內胰島素敏感度,有效降低血糖,每週運動至少3次,最好每次達到30分鐘,但是注意有眼睛疾病、或中風、心血管疾病的長輩,不適合過於劇烈的運動,應先接受醫師評估,再決定運動的種類與強度;希望長輩們都能以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四高造成的腎臟疾病,健康開心的享受樂齡生活。

Read More

眼紅反覆長針眼別輕忽,醫警告:恐是睫毛有蟎蟲寄生!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眼科醫學中心主治醫師李宥伶醫師說;油性膚質、免疫力低下的人,容易因毛囊蠕形蟎蟲吞食人體皮膚細胞,造成毛囊腫大發炎,若刺激上皮增生及角質化、睫毛皮屑聚集,睫毛也容易脫落或稀疏。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眼科門診蟎蟲患者增加,一位30歲服務業的趙小姐,最近就是因為眼睛紅腫癢、眼屎分泌物變多,甚至針眼反覆長,嚴重影響正常生活和工作而到醫院就診。經檢查後發現,趙小姐眼瞼邊緣紅腫,且有明顯皮屑堆積,透過顯微鏡發現睫毛根部竟有許多蠕形蟎蟲寄生,在採用針對蠕形蟎蟲眼瞼炎的治療一個月後,趙小姐順利改善,不再紅眼見人,還可以正常化妝上班。 油性膚質為高危險群 蠕形蟎蟲易找上門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眼科醫學中心主治醫師李宥伶醫師說;蠕形蟎蟲分毛囊蠕形蟎蟲及皮脂蠕形蟎蟲兩種。前者寄生於毛囊中;後者則寄生於瞼板腺與皮脂腺周圍,在健康的眼瞼環境也可能有少量的蟎蟲寄生,但並不會造成傷害。然而油性膚質、免疫力低下的人,容易因毛囊蠕形蟎蟲吞食人體皮膚細胞,造成毛囊腫大發炎,刺激上皮增生及角質化、睫毛根部皮屑聚集,睫毛也容易脫落或稀疏。皮脂蠕形蟎蟲則容易造成瞼板腺體阻塞、萎縮,導致腺體無法順利分泌淚液中的油脂成分,嚴重者還會演變成缺油性的乾眼症。另外蠕型蟎蟲也會寄生在臉部皮膚並誘發玫瑰斑(酒糟),造成臉部泛紅,搔癢甚至反覆長丘疹膿包等症狀。 ▲李宥伶醫師呼籲,眼睛若出現紅腫癢等症狀,應盡快赴眼科檢查。 茶樹精油、外用殺蟲藥膏,能有效治療蟎蟲 李宥伶醫師說,若使用一般眼科藥物、抗生素或日常清潔方式,都無法殺死藏在毛囊和腺體深處的蟎蟲,因為蠕形蟎蟲不是細菌也不是病毒。臨床上資料顯示茶樹精油已被證實可有效治療、驅除蟎蟲。然而茶樹精油對眼睛有刺激性,不適合自行調配使用,可透過稀釋的茶樹精油製成的眼瞼清潔棉片,早晚洗臉後擦拭眼瞼邊緣,並搭配藥物、溫敷,便可有效改善症狀。若臉部也有泛紅、搔癢及或易冒丘疹膿包等症狀,也建議於皮膚科同時驗蟲和治療,可合併使用專殺蟎蟲的外用藥膏,避免蟎蟲在眼周和臉部互相傳染造成復發。大多數的患者於治療後,蠕形蟎蟲的數量,會降至正常人的範圍,臨床症狀也會改善許多。 防蟲的首要任務是清潔 「清潔很重要!」李宥伶醫師解釋,因為蟎蟲喜歡吃油脂,所以平時除了洗臉之外,也要注意眼周是否有仔細清潔,也要定期換洗床單、枕頭套、毛巾等可能接觸眼部的衣物。女生若有接睫毛、畫眼妝習慣的民眾,更要注意清潔。 李宥伶醫師補充,若發現睫毛根部有白色屑屑、睫毛容易脫落,或眼睛長期乾、癢、有異物感或反覆長針眼等症狀,就應盡快赴眼科檢查,切勿輕忽才能避免再惡化。

Read More

不孕原因男性佔四成!醫曝「養精」關鍵:還有機會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一名來自日本30歲的男子小智(化名),多年來和妻子嘗試自然生孕未果,懷疑是自己的精蟲出問題,做了許多檢查仍找不出不孕原因。回台後前往中山醫院生殖醫學中心問診,才發現是Y染色體上一個基因出問題,最後以試管嬰兒技術成功生出小寶寶。他也在醫師建議下做PGS鑑定(胚胎著床前染色體分析),排除Y染色體異常的胚胎做植入,同步解決下一代的生育問題。 中山醫院生殖中心負責人李世明醫師表示,男性雄風不如以往,精子數量逐年下滑、活動力不佳之外,也可能受到環境影響,像是塑化劑和DDT等環境荷爾蒙皆不利於男性的精蟲品質。李世明醫師也提到,目前國人不孕夫妻中,近四成的原因是來自男性,且不斷上升中。 男性精蟲標準不斷下修 合格數量僅剩20年前的四分之一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對人類精液檢查的數據顯示,從1990年每1毫升精液需達6000萬隻精蟲才算標準,到1999年下修為2000萬隻,到了2010年更再度下修至1500萬隻即為合格,顯示男性精蟲密度不斷下降。 李世明醫師表示,精子的健康除了數量之外,活動力和精蟲的型態也相當重要,會以染色型態檢查(Kruger stain)來評估精蟲穿透能力是否足夠。若數值小於4%,則自然受孕成功機率降低不少,目前可透過「單一精蟲顯微注射」解決精子穿透力不足的問題,將精蟲注入卵子完成受孕;而活動力部分,則是在精液中有至少50%的精蟲能正常游動為正常數值。 李世明醫師指出,精子的健康很難從精液的顏色、味道、濃度等外觀判讀,建議欲了解自身生殖能力,或是有嘗試自然懷孕未果的民眾,儘早尋求專業醫師的評估。也提醒男性在取精前「禁慾」3至5天,才能得到最有效的檢驗成果。 再展雄風?醫:多吃海鮮不會「ㄅㄧㄥˋㄅㄧㄤˋ叫」! 許多人為了要「再展雄風」,會選擇多吃含鋅的補品以及海鮮來壯陽。對此李世明醫師解釋,勃起和持久度等性能力主要和血管健康有關,補品吃多了並不會加強血液的流動,反而可能導致尿酸、膽固醇過高的問題。 至於精蟲品質是否會因攝取「鋅」而改善,他表示精子的製造的確和鋅有關,不過影響微乎其微,並不因此增加生育機率,提醒民眾不要過度相信偏方。反而建議大家「多運動」、「注意陰部溫度」更能提高男性精蟲數量及品質。 李世明醫師表示「精蟲怕熱」,建議男性平時褲子不要穿太緊、泡三溫暖的時間不要太久;久坐族和騎單車的民眾也要多注意溫度的控管。另外抽菸、塑化劑更是「精子殺手」,呼籲民眾多盡量避免,也提醒備孕族若真的遇到瓶頸,務必尋求專業生殖醫學的協助,有了現今的科技,不孕男性也能成功生寶寶! 男性生殖能力和性能力好壞無關,若嘗試自然懷孕許久未果,應儘早尋求專業醫師的評估。

Read More

胰臟癌確診多晚期 難開刀、易復發卻並非無藥可醫

近年藥物治療有蠻多的進展,包括化學治療及標靶治療,大幅改善了治療困境。最早只有一種第一線化學藥物有健保給付,近年來有多種一線藥物組合及二線藥物納入健保給付,讓病患有更多的治療選擇。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胰臟癌帶走了許多名人,除了體育主播傅達仁,還有演員巴戈及資深名嘴劉駿耀都因此疾病病逝。依2021年衛福部公布的十大癌症中,胰臟癌發生率雖未佔進前十名,死亡排名卻為第七名,被認為是惡性腫瘤中最嚴重、最具侵襲性且預後不佳的癌王。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藥物治療科主治醫師姜乃榕表示,胰臟癌病患不僅確診時多是晚期、無法開刀,且開刀後也很容易復發。 隱身腹腔深處難以檢查 確診七成以上為晚期 為何胰臟癌如此棘手?姜乃榕醫師提到,因為胰臟隱身在腸胃道之後,位處腹腔深處,有時候腹部超音波也比較難深入檢查,會有許多盲點,必須要以電腦斷層掃描或磁振造影才能清楚評估。早期症狀如腹脹、胃口變差及腰痠也容易被忽略,通常病患要等到不舒服的情形較明顯時,如肚子痛、腰痛或黃疸等症狀出現時才會就醫。因此確診時約有七成以上的病患是不適合手術的晚期患者。 胰臟長期慢性發炎是危機 有家族史者應注意 胰臟癌好發於60歲以上,發生原因尚不明確,姜乃榕醫師說明,只要胰臟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者都要注意,如三高或嗜酒者容易有慢性胰臟炎,另外抽菸也是危險因子之一,而過胖者容易讓胰臟負擔過重,也需注意。但也有部分患者為遺傳基因突變因素,這種病人通常發生確診年紀會比較年輕;若有胰臟癌、乳癌或卵巢癌的家族史,目前國際治療指引中強烈建議可做基因檢測,確認有無BRCA基因突變,可當做後續選擇治療藥物的參考。 姜醫師特別提醒,如果突然確診糖尿病,但卻沒有一些危險因子,也要注意罹患胰臟癌的可能性,因為腫瘤可能影響胰島素分泌;或是向來血糖控制穩定的糖尿病患,若突然變瘦或血糖控制變差,也需要注意。 不能開刀接受化療 復發後二線藥物接續治療 如果癌細胞有遠端轉移或侵犯到血管,基本上都沒辦法以外科手術清除乾淨,姜乃榕醫師坦言,若不能開刀治療,可以用化療方式進行全身性治療。近年治療藥物發展有蠻多的進展,包括化學治療及標靶治療,大幅改善了治療困境。最早只有一種第一線化學藥物有健保給付,近年來有多種一線藥物組合及二線藥物納入健保給付,讓病患有更多的治療選擇。姜乃榕醫師分享,第一線化療藥物合併使用相較於單個藥物可減少三至四成的死亡率,平均存活約9到11個月,加上接續的二線藥物治療,可使整體存活時間延長到一年以上。 肝轉移晚期患者化療後開刀 醫籲積極配合醫師治療求生機 面對化學治療,民眾容易因副作用而卻步,姜乃榕醫師也提到,事實上每個人體質不同,對藥物的反應也不同,必須用藥後才能知道副作用,即使有拉肚子、噁心、嘔吐、血球下降等不良反應,都可以經由其他輔助藥物幫忙緩解副作用。 雖然晚期胰臟癌不能開刀會抹殺許多患者的鬥志,但姜乃榕醫師分享,期別並不是那麼重要,應該先與醫師做充分溝通後,勇敢接受全身性化療或加上其他輔助性治療。她分享曾經遇過一位癌細胞已經轉移到肝臟的患者,雖然一開始無法接受手術,但經過多種化療藥物合併使用一年半後肝腫瘤幾乎消失,順利接受手術切除原發胰臟腫瘤,即使是所謂的末期也都還是有機會。鼓勵病友多一點勇氣,配合醫師治療,現在作戰武器比以前多,就算治療到後期體力下降,也可視情況減少藥物劑量與頻率,讓藥物效果與腫瘤生長速度達到平衡(進展緩慢或停滯),並非要追求治癒,而是與疾病和平共存,達到有意義及有生活品質地延長生命。

Read More

這些情況=真正失眠 10招改善睡不著困擾

失眠是指睡眠維持困難,造成睡眠品質變差或睡眠時間減少,每週有三天或三天以上之失眠,且白天出現倦怠、嗜睡、情緒煩躁、難以專心或身體不適等症狀,進而影響學習或工作者。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睡不著、睡不好或睡不飽都是睡眠障礙者的主觀形容詞。依據國際睡眠疾病分類,睡眠疾病大致可分為失眠、睡眠相關的呼吸疾病、中樞型的嗜睡症、日夜節律睡眠障礙、異睡症、睡眠相關的動作疾患、單獨的睡眠症狀及其他睡眠疾患,其中國人最常見的就是失眠。 可用三個月區隔  急性或慢性失眠 樂生療養院身心科顏琮祐主任指出,失眠是指睡眠維持困難,造成睡眠品質變差或睡眠時間減少,每週有三天或三天以上之失眠,且白天出現倦怠、嗜睡、情緒煩躁、難以專心或身體不適等症狀,進而影響學習或工作者。如果持續時間少於3個月者為急性失眠,超過3個月以上者稱為慢性失眠。 顏琮祐主任表示,曾有患者主訴失眠 2、3 天,希望服用安眠藥物幫助睡眠,但經診視後卻發現其實是罹患躁鬱症,而根據台灣的臨床研究顯示,接近三分之二的失眠求診病患,同時罹患有精神疾病,高比例的共病現象顯示,有可能在同一個案身上出現多重類型的失眠診斷,需要不同面向的評估與治療,因此即早經由專業醫師進行鑑別診斷並規劃、提供適當的治療,才能真正解決失眠症。 不過度依賴藥物  找出會失眠原因 顏琮祐主任強調,不能只一昧依賴安眠藥物,需先找出失眠原因,控制好相關疾病後,仍有失眠問題,可先考量非藥物治療(如認知行為療法的放鬆治療、睡眠控制、刺激控制法等),再輔以低劑量的藥物治療。 養成良好睡眠習慣  牢記10大建議 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才是上策,並提供10項好眠建議:1.規律作息及睡眠。2.舒適的睡眠環境:適當室溫、燈光、少噪音及舒適床墊。3.限制午休的時間。4.晚餐後禁喝咖啡、茶、可樂、酒及抽煙。5.避免使用床或臥房為其他睡眠的活動場所,如看電視、打電動。6.按時依照醫師處方服用藥物。7.為了避免夜間頻尿而起床上廁所,影響到睡眠,最好晚餐後少喝水及飲料。8.睡前可食用助眠小點心,但不宜吃太飽。9.規律運動;睡前宜做溫和及放鬆身心之活動,切忌睡前劇烈活動。10.積極參與社交活動。

Read More

別輕忽背痛、臀部痠麻 當心「退化性脊椎側彎」上身

隨著醫療技術進步,現今採用「前側位脊椎融合支架」,相較傳統脊椎間支架,長度更長、底面積更廣,以此次針對引發神經壓迫的節段為例,可取代以往十數支骨釘內固定及多節椎骨破壞融合,在短節段植入前側位專用脊椎融合支架。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48歲「阿榮」經營肉舖,每天清晨出門上工,原本扛上百斤豬肉對他而言是「一塊蛋糕」,但近來卻出現背痛、臀部痠麻等症狀,導致肉舖生意幾乎停擺,聽朋友介紹後前來就醫,檢查發現不僅嚴重脊椎側彎,同時合併神經根壓迫,透過電腦導航前側位脊椎減壓及骨融合手術,讓他又是一尾活龍重新拼經濟。 下肢疼痛、麻木    X光+核磁共振揪元兇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骨科主治醫師林琮凱表示,經安排檢查X光後,影像顯示有退化性脊椎側彎及脊椎滑脫症狀,之後利用核磁共振檢查,也確認有椎孔狹窄合併神經根壓迫情形,揪出真正造成下肢疼痛、麻木、針刺感覺的元兇。 傳統手術耗時、破壞組織多    前側位脊椎融合支架減少破壞 林琮凱主治醫師指出,傳統手術需將多節歪斜旋轉的脊椎打上多支骨釘固定,手術較複雜、耗時長且破壞組織甚多,隨著醫療技術進步,現今採用「前側位脊椎融合支架」,相較傳統脊椎間支架,長度更長、底面積更廣,以此次針對引發神經壓迫的節段為例,可取代以往十數支骨釘內固定及多節椎骨破壞融合,在短節段植入前側位專用脊椎融合支架。 林琮凱主治醫師補充,該支架能有效支撐左右脊椎的歪斜,再加上脊椎旁核心肌肉本身的協調性及張力,改變身體中心的重心位置,有效恢復脊椎應有平衡,除了解除神經壓迫問題,更間接地達到脊椎側彎矯正的效果,順利達成減少破壞、更快恢復的目的。 下背痛先採保守治療    平時強化背肌降風險 林琮凱主治醫師建議,若出現下背疼痛問題,不妨先採取藥物及復健治療等保守療法,萬一效果未達預期,再決定透過手術治療,但他也提醒,平時不妨加強背部肌肉的訓練,例如游泳、核心運動等,因為背部肌肉越強壯,越可減低脊椎側彎角度惡化發生的機會,年紀大了也可減少腰酸背痛的風險。  

Read More

拚工作賠了健康!頸背發炎脫皮流血 連吞6顆類固醇都壓不住

希望未來能有更多的先進藥物納入健,病友醫藥負擔少一點,自己也有機會再重新治療,期待哪一天,能找回完好的皮膚和正常人的生活。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異位性皮膚炎,不只是一種皮膚發癢的疾病!今年35歲的林先生,10歲左右確診異位性皮膚炎,且出社會後,進入外商銀行和會計師事務所工作,為了爭取業績和獎金,每天頂著巨大壓力,沒多久就造成異位性皮膚炎大爆發,嚴重時一天吞6顆類固醇也無法壓制病況,無奈辭職休養身體。 高薪工作壓力大、皮膚嚴重發炎無法全力拚事業 目前主要推廣冥想抒壓的林先生,相信這種方式對減輕異膚不適多少有一些幫助,但他也認為找醫師正確治療還是很重要的方式,只是當他的人生不再像以前、每月薪水超過十萬元,面對先進藥物的較高費用,實在難以自行負荷,如果健保可以陸續給付,期待自己也有機會使用,並且找回正常自在的人生! 自大企業離職3年的林先生回想之前拚搏事業時,龐大的工作壓力,造成異位性皮膚炎大發作,不但全身皮膚搔癢不已,脖子與背部嚴重脫皮和流血,組織液經常黏在衣服和床單上,十根手指頭也是滿是裂痕、血跡斑斑,疼痛不已,甚至拿筆都有困難。 一天連吞6顆藥病情未改善 盼健保通過給付使用先進藥物 在醫師建議下接受類固醇治療,病況總是時好時壞,特別是天氣轉換之際,疾病變化更是明顯。而隨著疾病一再發作且愈來越嚴重,類固醇藥物從每天1顆變成6顆,停藥後再使用的皮膚又變得更脆弱、容易發炎,病況依然「完全壓不下來」,且得知類固醇和抗組織胺藥物只能治標、無法治本的消息,惡性循環之下,林先生對未來感到絕望。 對傳統藥物治療感到灰心的林先生,離職後學著從冥想、靜坐開始檢視自我和內心,發覺異膚的癢和痛有所減輕。不過,林先生也表示,目前皮膚還是常常發炎,且正規治療還是很重要的治療管道,保希望未來能有更多的先進藥物納入健,病友醫藥負擔少一點,自己也有機會再重新治療,期待哪一天,能找回完好的皮膚和正常人的生活。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