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禮安歪歌 初四阿北問世

韋禮安(右)邀八三夭吉他手劉逼首度合作,推出「歪歌起挫」第1彈─〈初四阿北〉,兩人以火紅賀歲造型風格演繹新作。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韋禮安攜手八三夭吉他手劉逼合作「歪歌起挫」第1彈〈初四阿北〉19日出世,近日他在官方帳號接連發布許多梗圖、迷因搞笑影片,「韋式幽默」再次引起粉絲熱烈討論。 〈初四阿北〉起源於一則網路迷因,2019年一群阿兵哥搭乘計程車,結果在田邊小路「壘殘」並大喊「阿北出事了」,這件事情在影片曝光後爆紅,成為台灣流行迷因,而韋禮安與劉逼意外合作寫下這首「歪歌」。 〈初四阿北〉這次不僅歌曲歪,所有文字、視覺、包裝、MV都以這個迷因展開,拍下「激似」事件現場的單曲封面,並配合過年的喜氣氛圍,兩人以火紅賀歲造型風格演繹「初四阿北」的時尚,韋禮安以「司機風紅外套」內搭白色鑲黑條卯丁帥氣上衣,搭配學院風小喇叭格紋褲,詮釋「小陳」的帥氣與不羈。 〈初四阿北〉MV則演出過年塞車要做的10件事情:寫春聯、打麻將、吃火鍋、嗑瓜子、吃飽刷刷牙、舞龍舞獅、包紅包、放鞭炮、車前運動、當個佛系駕駛。集結各種網路迷因、結合歌詞的趣味與賀歲片視覺風格,韋禮安演得很開心,「沒有特別演,是真性情演出。」而在粉絲的敲碗之下,韋禮安即將持續連載迷因貼文到初四,陪伴粉絲一起迎接〈初四阿北〉MV,期許大家看完MV後能有好心情面對初五開工日。

Read More

《臺南辦桌師傅》 心靈、味蕾共享

年假到,《臺南辦桌師傅》讓民眾在家以閱讀代替品嘗,透過咀嚼文字之美,替換滿腹飽食,以書香享受美食滿桌的辦桌文化。(記者林雪娟攝) 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 辦桌、流水席日前在網路上引起熱烈討論,文化局出版《臺南辦桌師傅》一書,採訪台南各區辦桌世家,介紹各種經典菜色,透過咀嚼文字之美,替換滿腹飽食,以書香享受美食滿桌的辦桌文化。 一群人圍在棚架下的圓桌吃飯,是台灣人的生活日常,無論是「八慶一喪」時的辦桌,或普度、建醮時的流水席,都是台灣常民生活一部分。 文化局說,台南人尊稱為「師傅」的總鋪師,主掌菜餚,是辦桌靈魂人物,大台南有山有海,不同區域有不同技藝傳承與烹調特色。 該書從「辦桌人」文化起源談起,介紹台南各區的辦桌師傅,也述說各時期辦桌文化與宗教活動關係,以及民眾早已習以為常的飲食習慣,背後所代表的故事與文化意涵,讓讀者大飽「眼」福,享受辦桌。 作者張耘書實際走訪各地宴席現場,真實呈現台南辦桌特色,紀錄台南在地傳承二至三代的辦桌技藝與辦桌師傅養成的艱辛歷程。 師傅多半自幼跟著家中長輩學習辦桌,從食材挑選、菜譜確認、料理烹調、現場指揮調度等,自有一套作業流程;師傅看似穩如泰山般,現場指揮調度,卻是辦桌師傅歷經數十年,透過日夜不間斷的實戰作業,以青春換取而來,完全驗證「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 書中除介紹早期辦桌型態與古早味佳餚,隨著時代演變,與時俱進、推陳出新的戶外田園婚宴、創意料理外燴等現代辦桌型態,也忠實記錄於書中。 年節將屆,家族團圓、品嘗年菜之際,有著大紅喜氣書皮的《臺南辦桌師傅》,適合讓心靈、味蕾共享佳餚盛宴。

Read More

梁舒涵化身舞蹈老師 教丟丟妹跳新歌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B.T.O.D與梁舒涵化身舞蹈老師,教丟丟妹跳新歌〈要不要約一下〉,盛讚丟丟妹舞蹈天分,曝私下模樣超反差。 直播天后「丟丟妹」李明珊創立新的平台「樓頂揪樓下」,並成立全新企劃「好膽你丟來」,首篇邀請到唱跳男團B.T.O.D與金鐘演員梁舒涵,B.T.O.D與梁舒涵近期合作新歌〈要不要約一下〉,這次他們化身舞蹈老師,幫助李明珊完成「一日唱跳歌手圓夢計劃」。 在「好膽你丟來」企劃中,李明珊將挑戰一些她沒做過的事,第一個挑戰就是學習B.T.O.D與梁舒涵合作新歌〈要不要約一下〉的舞蹈,化身一日唱跳歌手。她雖然沒有舞蹈底子,但學習速度很快,現場所有人都大力稱讚她十分有天份,但畢竟平時沒有在跳舞,李明珊在跟著跳了幾遍後就累得氣喘吁吁,不禁崩潰直呼:「唱跳歌手錢也太難賺了吧!」 談到這次合作印象最深刻的事,梁舒涵笑說:「之前最注意到的就是她叫賣的聲音,沒想到她講話是很輕聲細語的。」B.T.O.D張龍也表示贊同:「之前看明珊姐的直播,感覺她比較活潑、能量比較高,但私底下其實是很溫暖的一個人。」也開玩笑許願以後可以一起約去賣海鮮。 李明珊則坦承,在這次合作前,只有聽過梁舒涵,並不認識B.T.O.D,但這次合作之後對於他們都有更深刻的認識,表示非常佩服:「我剛剛一兩個小時就喘成這樣,他們是每天都這樣,真的很厲害。」也希望可以藉這次機會讓大家看見他們的努力與辛苦,並喊話以後可以約一下賣東西:「但跳舞先不要了,太累了!」

Read More

《松羅曼波:戰後羅東林場紀事》新書發表會

羅東林管處再推出《松羅曼波:戰後羅東林場紀事》新書,3月4日在羅東林業文化園區的日光山森林茶書苑舉辦新書發表會,歡迎民眾報名參加。(羅東林管處提供) 記者林坤瑋/宜蘭報導 為了讓「羅東林業文化園區」的前身「羅東林場」不僅只是擁有昔日歷史場景外,林務局羅東林管處於二0一九年邀請知名自然史作家吳永華合作,隔年出版了《松欏之味:日治時期羅東林場紀事》新書,重現第一手歷史文獻資料,讓身為林場子弟的吳永華以在地人說在地事,將林場過往精彩的故事躍於紙上,深化園區底蘊。時隔二年,羅東林區管理處再推出《松羅曼波:戰後羅東林場紀事》新書,讓擁有近百年招牌的羅東林場,昔日的文史資料更為完整。羅東林管處訂三月四日在羅東林業文化園區的日光山森林茶書苑舉辦新書發表會,歡迎民眾報名參加。 有人說,最有代表宜蘭味的鄉鎮,是羅東!也是林場!原因很簡單,羅東鎮是宜蘭以俗稱松羅的檜木而興盛的小鎮,也曾一躍為臺灣最重要的檜木集散中心。過往羅東林場林業文史資料的收集及出版,多以官方林業記載為主,一般民眾少有共鳴,文字也難以咀嚼。吳永華二0二0年出版《松欏之味:日治時期羅東林場紀事》一書,精彩呈現了過往羅東林產業的工作、生活、旅行、出版等故事後,今年新書《松羅曼波:戰後羅東林場紀事》則著重產業、生活、活動等面向,並呈現羅東林場走過羅東出張所、太平山林場及林業政策的鮮明轉折及過程點滴,而這些湮沒散佚的文史資料,在吳永華先生流暢的敘事裡梳理重現,讓讀者透過閱讀就能連結羅東林場的歷史場景與文化底蘊,進一步探索林場獨特的人文魅力。

Read More

音樂-從無罪到有功

摘自《南市青年》流行創意文誌第383期 採訪.撰文/《南市青年》編輯室 ◎音樂無罪 從台南發跡,現已受全國學生歡迎的府城樂團盛事-「音樂無罪」愛心公益演唱會,2022年底圓滿完成第十六屆,今年將邁入第十七屆,累積超過上千人參與。 這群熱愛音樂的年輕人,將活動注入公益元素,為受虐兒童發聲、幫助心智障礙者、為獨居老人募集資源…等,只要有人受苦,他們就挺身而出。 「音樂無罪」緣起十七年前,當時學生樂團較難被家長們接受,家長們普遍認為,玩樂團的學生會變壞,行為乖張、奇裝異服,乃至於整理外型邋遢等,將許多偏差行為怪罪於音樂。 為此,音樂人林正昌、邱楚喬決定挺身而出,發出不平之鳴,舉著「音樂無罪」大旗舉辦演唱會,吸引許多大專院校及高中學生加入,眾人一起為音樂「擊鼓申冤」。 林正昌有感而發說,早年許多家長把音樂貼上負面標籤,但他們的團隊絕對不會,他們很重視學生的品行及態度,「無罪」兩字就是為了讓家長們知道,音樂也可以很正面。 林正昌說,既然音樂這麼好,大家都喜歡音樂,那就該讓音樂承載正能量,把「愛」融入其中,將公益元素注入演唱會。 早期的一個想法,並付諸行動,誰也沒想到可以走這麼多年,獲得許多年輕人響應。現在,連家長也帶著孩子來參加,例如第十六屆隆重登台的「坦克樂團」,團員年紀僅八歲至十歲之間。 ◎音樂有功 從台南市發跡的「音樂無罪」愛心公益演唱會,是國內少數結合公益的搖滾音樂會,領軍的是三足鳥樂團的林正昌與邱楚喬,當年面對各種挑戰,一路走來篳路藍縷,當中的辛酸不是三言兩語可以道盡。 但他們秉持初衷,把熱情奉獻給一生熱愛的音樂,進而帶領年輕一代關心社會,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當然,也有少數人會對他們潑冷水、冷嘲熱諷,卻都無法澆熄他們心中的火苗。 邱楚喬本身出自弱勢家庭,而許多樂團的孩子也跟她一樣,有些孩子出身貧寒,有些則成長於單親家庭,不少孩子是在困苦環境中長大,她除了為孩子們編織夢想、打造舞台,也給予孩子們勇氣,進而教導他們為人處世的態度。 ◎更多擁抱 「音樂無罪」愛心公益演唱會十七年前從台南出發,原本只有台南本地學生參加,逐漸打開知名度後,許多來自北部、中部、東部的樂團也前來共襄盛舉。 中央舞台除了讓樂團成員高歌、獻技之外,也曾特地安排給心智障礙者、偏鄉學童表演,曾有心智障礙者的家長熱淚盈眶說:「從來沒想過我兒子也可以跟其他孩子一樣,能在台上表演,真的很感動。」 後來活動越來越多元,除中央舞台外,台下也讓弱勢族群擺攤義賣,或小額捐款、捐發票等,所有資源都提供給弱勢族群或愛心機構運用。 第十六屆已於去年底圓滿落幕,眾人匯集愛心之下,幫獨居老人募得100份年菜,最吸睛的是年僅10歲國小學童許宥晟,他把自己的存了許久的撲滿捐出,義舉不輸成年人,每一個小小銅板,都有他大大的愛心。 演唱會後,活動創辦人林正昌感性說:「在公益路上,十多年來我們不曾缺席,誓言要把愛的種仔散播到每一個角落,期間曾有詆毀、中傷,但大家心存良善一一克服。」 林正昌說,活動獲得更多人信任,更多人支持,有更多的人選擇更多的擁抱。他們不只要做好自己,更要付出更多的關懷給更多的人,他想,有朝一日社會一定會有所改變,他祈願:「世上莫再有苦人!」

Read More

面對自己的不完美

摘自《南市青年》流行創意文誌第382期 撰文/吳芊澐(後甲國中) 我,並不完美。 成績單一發下,我的心跳加速,全部科目都拿到「優」是我給自己的目標。國文「優」,數學「優」,自然「優」⋯⋯我一排一排的看著老師給我的分數,漸漸讓我鬆一口氣,突然看見藝術與人文「甲」,頓時令我怒火中燒。 我對畫畫並沒有天分。還記得在國小六年級的那次運動會,一開始和同學約好一起設計並製作班上的海報,中午利用午休時間,到童軍營地完成作品。我們相處的和樂,一邊著色一邊聊天,但是到了隔天,同學不再讓我和他們一起製作海報,「你就在班上安靜的有午休吧!」雖然跟我說的口氣和緩,但我心裡知道是我的繪畫技術無法達到他們想像中的模樣,去了,也只會不斷的幫倒忙,還要同學來幫忙補救、收拾。 經過了一次被拒絕的經驗,我努力的上網學習有關繪畫的技巧。不管是素描、色鉛筆還是水彩的創作,我都曾經研究過。買了教畫插圖的書,買了需要用到的工具,自己利用空閒時間來練習。原以為這一切的付出會得到相對應的收穫,但是在國中的成績單上顯出我的練習成果,並不如預期。 除了藝術的成績,其他科目的分數都拿我的標準,我是不是不該堅持我的缺點上?我不禁這樣的問自己。我對於自己的不完美,付出了一定的努力,結果卻沒有改善。承認我的缺點,而我也曾經努力過,這樣的付出,我覺得已經足夠。我不用固執於我的不完美,這不是放棄,而是用另一種理解的態度去接納它。我可以讓我的優點做得更好,去彌補我輸給別人的那一部分,不是去放大我的不完美。 面對自己的不完美,我選擇接受並包容它。

Read More

用畫面說故事-張緯中

摘自《南市青年》流行創意文誌第384期 採訪.撰文/《南市青年》編輯室 於是,他用畫面說故事。 資深攝影記者張緯中,在媒體界有二十年資歷,各場合、各角落都有他身影,總扛著攝影機穿梭大街小巷,捕捉每個精彩瞬間,或遠或近,無論天明及夜晚,拍攝人物從王公貴族到販夫走卒,都有。 他初出社會時在酒吧工作,生性樂天、喜歡大自然,原只希望趁年輕時好好工作,存一點積蓄,退休時可以搬到山上,養一群小動物為伴,過著神仙般的田園生活。至於人生該走哪一條路?還在摸索中。 「緣份吧!」張緯中說,同學盧世鑫找上他,問他要不要一起拍戲,張緯中二話不說應允,就這樣進入電視圈,從一開始拍攝戲劇,直到後來踏入第一線成為衝鋒陷陣的攝影記者,因跑的是社會線,各種衝撞及大小瘀青是家常便飯。 一路走來二十年,張緯中回憶道,那時對攝影機還不熟,但越摸越熟,還摸出興趣來,創新又大膽的運鏡,那律動感的畫面,替受訪素材注入新生命,讓人耳目一新。 「我不是一個很會說話的人。」張緯中笑說。 他謙稱口才不是很好,有時想說一些故事給人聽,卻老是說不完整;但透過畫面就不同了,他能把各種情境放大或縮小,該理性就理性,該感性就感性,信手拈來,游刃有餘。 雖說攝影很「吃天份」,但他謙虛說,是經年累月不斷摸索及訓練,累積一定經驗,才能達到某個程度;他說學無止盡,期許自己與時俱進,繼續學習各種特效軟體,以增加畫面的豐富度。 張緯中曾與搭檔王子豪共同入圍有線電視金視獎,以街友為素材,拍攝製作「他們的故事-遊民悲歌」專題報導,他花了一個禮拜時間,實地踩踏城市的陰暗角落,讓街友充分表達,說出想說的話。 拍攝之餘,他也給予慰問及鼓勵,影片中街友阿全就說:「大家看到我們就怕(註:意指排斥),只有你們不怕。」對於弱勢人們,張緯中總是多一份體諒。 這位扛著攝影機到處跑的大男孩,持續用畫面說故事,或許你一看就懂,或許要花點時間才懂,無論如何,你與他並不是兩條平行線,定能在某個遙遠的地方相會。

Read More

雨水

摘自《南市青年》流行創意文誌第382期 (中央社資料照片) 撰文/康佑慈(臺南女中) 雨,是大自然的一種現象,也是我最喜歡的天氣型態。它不只帶來古今重要的水資源,也有著對人生的啟示。 雨水降下,在地面流淌,經由植物吸收,或是直接蒸發到空氣中,而後成為泡茶愛用的甘露、秋天冷酷的冰霜,或是低空的霧、高空的雲,甚至是美麗的霞。雖然雨水由同樣的方式降下,但最後卻因不同的條件而有了不同的樣貌。 國中時,常聽到同學們聊天時說到,羨慕某個校園風雲人物的好人緣或是電視名人的美貌、富二代的富有……。當然,我也會羨慕他人,但並不會過分嫉妒而做出傷害別人的事,這都多虧了小時候媽媽的「雨水教導」。 我們同樣身為「人」,但因為家庭、環境、個人特質等有所不同,最後將成為具有不同生活、特性的人。就像雨、露、霜、霧、雲、霞,雖同樣為「雨」化成,卻有不同的樣態。我們羨慕名人,或許就像雲羨慕霞有著美麗的衣裳,但也許霞也羨慕著雲不需被陽光灼燒,我們羨慕別人,別人或許也羨慕著我們。 媽媽說這是大自然告訴我們的道理,我們可以覺得別人好,但絕不要覺得自己不好,因為每個人本來就有不同的面貌特質,要肯定自己的特色價值,才能活得更加快樂燦爛。

Read More

〈中華文薈〉起底自己的孤獨

文、圖/林瑞麟 我總覺得,時間與空間中,似乎有某種卡榫,保留了銜接的種種可能。那鏗然的一瞬,像是誰在發號司令般,完成一次秩序的重整,又像是故事的楔子。是氛圍之故,或是剛好遇到中年莫名的茫然與焦慮、急於尋找一個出口?我在2011年的元旦,走進一家詩人聚集的咖啡館,重新遇見文學,進而寫詩。 投入詩創作的領域,儘管早已過了不惑之年,卻仍對世事無法了然。一壠一壠的黑襲來,我在夜半反芻白天、倒轉流年,假裝捻熄一支菸,藉著手機的藍光,經由指尖撫觸,悠悠發現我所匍匐過的那些石礫,原是養份充滿的田野。而詩是載體,輕易的找到宿主,去寄生、去繁衍,去媒合一個私我無二的詩生活。於是我在故事裡尋找風景,在風景裡翻閱故事,以詩串聯生活,感受其豐盛及貧乏的過程,為了持續保有愛欲與哀矜的持久能力。 我在大學畢業後嘗試寫散文,之後寫小說、或極短篇,第一篇小說投稿出去,即被當時的聯合報副刊主任陳義芝主編採用,還寫了親筆信回覆鼓勵,這帶給我極大的鼓舞。回想起來竟已是將近三十年前的事了。我在退伍後,才插班唸大學,從理工領域斜槓文學,彷彿是開啟人生的另一扇窗。白天上班,晚上進修,半工半讀畢業後兩年結婚,面對新的生活模式,感覺自己需要很多的調適,而寫作為我帶來新的視野與情緒釋放的出口,然而家庭與工作卻也讓我的萌芽的作家夢迅速淡出。一轉身,就是十年之久。 對我而言,寫詩是一種對自己的背叛。我曾說過不寫詩的,卻在詩裡複製背叛。原來我的嘴,一直在欺騙我的心。當我的第一本詩集命名為《我們被孤獨起底》,我才深刻體會到背叛終將面對漫漫的孤獨。詩集意外出版了,我才試圖尋求詩我的關係。為此,我失序。  我不是計劃型的書寫者,在我回顧詩作時,發現自己有意無意地讓貓在字裡行間現蹤。是的,寫詩是一種貓的行徑。貓的弓身、躍抓、藏匿或者瞇望,都有畫面。貓總是一派優雅,可是在牠眼裡也總藏著神祕,我猜不透貓,但貓猜透我了嗎?對於生活我總存著貓疑,或為探觸蹲踞的、毛絮的、難譯的或者伏隱的世故與人情。 之於詩,涉入是必要的,之於人、土地及環境的觀察與關懷亦是。生活是詩,詩是生活。日常生活的回饋,給予詩充足的養分。所謂動人,應該讓「人」涉入,讓詩不再是一己之私。 詩或可以是偽理性的浪漫,因此跳離是過程。我的詩裡有很多的假設,假設我是你,或者假設你是我,是一種移情換境,甚至是超現實的魔幻。但無論如何,我不可能是任何人,或者終究我無法成為你想的那個人。因此,常覺得自己走在荒涼之境,讓空間擠壓空間。步入後中年之後,在歲月的時間軸急欲想攀附在某個刻度上,但是徒勞。幸好,我可以詩的空間與時間裡反芻。 有別年輕的文字,我將旅踏人間半百的見聞,之於內心的觸動化為後青春的詩句,我所要探索的是世間風景的質性。之於讀者,我的詩不做論證、詰辯或者交鋒,而是貼近生活的尋思與發現。之於我輩中人,它或是一條幽靜山徑,伏走其間可以聽見自己閱讀的聲音。 〈憂傷夏至〉 一如預期 病了 六月還沒來 徵候外露,小規模的 應該是疲累和高溫的共伴效應 躺下,可以省略敘述 貓走過 身上最軟的那一塊 不以為然 窩著,刻薄時間 電話調成靜音 忽然不知道該怎麼接 任它持續發抖 無能為力,不想 就說了 在大熱天有些事容易欠缺真相 譬如淨零憂傷 抵達一份非同質性的寂寞 為了阻止他圓謊 只好親吻 揉掉一些字 之前以為是詩 貼在飲料盒上 因為退冰 很快失去黏性 像在一起的日子 差點就說出口了 因為心頭一灘爛泥讓意念喑啞 於是假裝事不關己 任月亮帶著雲 以古典的方式背對涼涼的河面 直直的倒退 除了揮手 無可預期 〈你不在的房間〉 那是正常的嗎? 肯定與手汗無關 但那黏黏涼涼的景物呢? 該問誰呢? 說不出口 耳邊有一款氣味在流動、在搔弄 猜是來自花窗外、古堡旁 旅行了幾個文明的河 躺成一面歷史的地板木然 有人走過就喧嘩 安靜地突然也笑 我不敢有妄念 像一首拼貼字句的詩 因詭奇而顯得時尚 你在就好了 我懷疑掛鐘是假的,它看起來不憂傷 地毯、馬桶、皮沙發是老電影的道具 牆上的油畫是印象中的印象派 床的深處是不是有抑鬱的騎士 遺棄的劍? 聽說 廣場上有煙火 出了門沿著石板路上坡 會經過看不見的花店、藝品店、髮廊 走到絕望時,就會抵達噴泉 路上別與打扮入時的陌生人攀談 他們和夜霧一樣 都是騙子 天亮就離開 磨蹭了一整夜 我在搖晃的巴士裡睡了 你不在也好 屋子裡外的影影幢幢 彷彿是禁忌 沒有任何人提起 也對 那是私密的事,不宜與人說 旅店裡的幽靈或是位療癒的女郎 附身在我懷舊的體質裡 不曾離開 〈明天之後〉 入睡前她遞來一枚乾燥的吻 沒有煙硝,像便利貼 除此之外呢? 明天之後 我將刮下身上的陰翳 讓時間明朗我們之間的關係 後天就是餘生了 月沉下來,明天如此值得虛擲 留下容許置喙的吉光 但又不足以寫好 一封溫軟自己的分手信 捨離不是虛詞 冰箱裡的牛奶、曲奇餅乾、酒釀 還有我,都已逾期 翻過身,是深藍 在海床下臥底的錨 鉤住沙的意志 洋流、珊瑚懷抱著卵、沉默的貝類 風囁嚅,搧不動帆的行色 畏光,懸在愛情的背面 凹陷的天涯 〈在秘境〉 好想知道有沒有盡頭 向深處擲出一枚礫石 松鼠、黑鳥、霧,跳出來 之後是崖,我們相覷 你的喘息有絕地的香氣 你汗濕的背有輪廓不明的地圖 我分給你一片去邊的吐司 你彷彿變異為狼 沒有嗥哮,沒有留下半點屑屑 之後,我們失去指標 躲在Google後面的女人不放棄的說著: 如果可能請迴轉。 山是這樣一座龐大而神祕的體腔 在充滿慾望光暈的氣場裡 如果沒有意外 我不過是蠕行在飽脹的臨界點 一個踉蹌 就可以被輕易嘔出的念頭 探索是完成度很高的詞彙 你指著手邊任性的雲說:不想努力了。 或許是好消息 沒有指標也是對的,剛好 可以用來抵賴我不具體的幸福 如邊坡上那些紅了半邊的柑橘 迷失為遺失找到藉口 腳步總是懸疑 在秘境畢竟不適合留下足跡 再也沒有訊號顯示、無法定位 陽光虛晃,暗地裡,你示弱 以為是錯覺,讓我牽著你 十指緊扣這片林 〈背面〉 你在穿衣鏡前騰空衣物 我簽收你的背影 擱置濕了的月光、矜持、購物袋 雨濺起雨 虧欠似的在你頸後 暈開一起青紫的胎印 我把時間弄擰了 他們墮落成分分秒秒 然後介於追逐與逃離之間 你忽然垂宕下來的髮一絲絲神祕 精緻,存在於語言之外 有幾滴水晶球似的暗喻 我已經失去挑詞揀句的從容 更遑論賜一枚乾燥的吻 封緘一個流質的夜晚 我想起愛我的那個人已經 盡了孤獨的本份安靜入睡 在這像粥一樣的夏天   林瑞麟簡介   林瑞麟台北人。苟且的正職良民。淡江大學英國文學系。小說、散文和詩散見報紙副刊及詩刊。曾獲鍾肇政文學獎新詩正等幾種。2021年2月於聯合文學出版詩集《我們被孤獨起底》。

Read More

等了16年 魚丁糸這天MV終於誕生

魚丁糸復刻2007年經典作品〈這天(魚版)〉單曲數位上線。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今年才剛開始就馬不停蹄的魚丁糸,復刻2007年經典作品〈這天(魚版)〉單曲數位上線,等待16年的MV也終於誕生了,邀來《當男人戀愛時》導演殷振豪執導,小S的大女兒Elly許曦文擔綱女主角。 〈這天(魚版)〉MV講述一對好朋友在校園的青春故事,當年〈這天〉並沒有正式MV,但仍成為超經典作品;如今在復刻計畫中,等待16年的MV終於誕生了。 MV出現第16屆的字樣巧思,沒想到意外呼應Elly出生的那一年,〈這天〉推出時Elly只有10個月大,如今當年的小Baby變校園10頭身美少女,還主演〈這天(魚版)〉MV。 Elly首度挑大梁擔綱女主角,除了要挑戰演戲,飾演高中儀隊的她,更是操槍、拋槍樣樣來。在練習過程中Elly數度被槍桿打到頭,青峰緊張地問:「妳媽媽知道這件事嗎?我覺得她會想辦法K我們K回來耶。」還開玩笑要Elly晚上10點後再告訴媽媽,這樣她比較不會記得。 Elly也直嚷很想看魚丁糸演唱會,青峰幽默回應:「希望妳可以來,因為10多年來邀請妳媽媽,結果她從來沒有一次願意來…,沒關係!妳才是主角、獨立的個體,歡迎自己來看演唱會喔。」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