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藝耕讀 陳士侯創作展」港區藝術中心展出

作品《大吉大利》是陳士侯鄉居隱逸生活的體現。(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台中市港區藝術中心即日起至六月十九日舉行「樂藝耕讀|陳士侯創作展」,藝術家陳士侯以自然為師,畫胸中丘壑,把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藉著丹青重彩自在揮灑分享美的體悟,歡迎民眾與藝術家進行一場心靈與美學的對話。 港區藝術中心表示,陳士侯老師出生台中清水,自清水高中畢業後才北上進入國立藝專就讀。他的童年在抓泥鰍、撿田螺、挖蚯蚓、抓青蛙、爬木瓜樹、摘荔枝龍眼的歲月中長大,早年在家鄉除了上學,幾乎成天與農田村野為伴,從犁田整理、插秧、施肥、除草到收割,熟悉種植稻米蔬果等農作。藝專畢業後,他就自然地以昔時親身經歷過的鄉土生活作為繪畫的素材,把對鄉土的濃濃情懷揮灑得淋漓盡致。 陳士侯說,很高興受到文化局的邀請回到故鄉清水的港區藝術中心展出。目前他在桃園大溪開地種植蔬菜花果,過著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鄉居隱逸生活。山居歲月,潛心作畫,入畫的素材就是他園子裡種植的蔬菜花果,以及蟲鳥在花果蔬葉間進進出出的脈動情態。這次展出的都是在他居家周遭俯拾即是的創作題材。 陳士侯(右一)在港區藝術中心辦畫展,立委楊瓊瓔、台中市政府參事陳志聲與文化局副局長曾能汀等到場祝賀。(記者陳金龍攝) 陳士侯表示,這次展覽還有一個主題為佛像,當初為配合佛經的出版,在三十五歲到四十二歲,總共畫了三十六尊的主尊佛,這是一個很大的機緣。他並說這三十六幅作品並無外流任何一張,每張畫約一個月,如《阿彌陀佛》、《韋陀菩薩》、《普賢菩薩》等,來到藝術中心這麼大的場地,展出是更為合適的。 這次展覽陳士侯向親友辭謝花圈花籃,於是貴賓們透過台灣美術文化交流基金會的協助彙整集資二十四萬元,贈與清水在地的財團法人楊丁文教基金會,賡續辦理國中小學獎助學金來培植菁英,造福社會。

Read More

南投縣漆藝大師王清霜藝師 榮獲第41屆行政院文化獎

王清霜藝師現年一0一歲,是全國第一位獲得文化部指定為國家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的工藝家。(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南投報導 國家最高文化成就獎行政院文化獎,今年一月十八日公布第四十一屆得獎名單,南投縣漆藝大師王清霜榮獲殊榮,行政院於五月十一日在台北松菸文創園區舉行頒獎典禮。南投縣長林明溱十八日對王清霜藝師致上崇高的敬意及恭賀之意。 王清霜藝師出生於一九二二年,現年一0一歲。二0一0年成為南投縣、也是全國第一位獲得文化部指定為國家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的工藝家。藝師從事工藝創作超過八十五年,至今仍然持續創作。 文化局長林榮森說明,藝師是台灣最早到日本接受完整漆工藝教養及訓練的工藝家,無論是從事產品生產或工藝創作,百歲王清霜藝師的工藝生命史,代表的也是台灣工藝發展的百年近代史,實為南投之光。 王清霜藝師為台灣赴日研習漆藝第一人,也是現存唯一接受學院派漆藝專業訓練養成的藝師,精通各種漆藝技法,尤其「高蒔繪」技法無人能及,可稱為個人獨具的漆藝特色。其子王賢民、王賢志及孫子王峻偉皆克邵箕裘,延續漆藝之創作、推廣與教學,不遺餘力。

Read More

華藝「擊鼓追風吟排灣」獲全國專題製作競賽銀牌

華藝「擊鼓追風吟排灣」獲全國專題製作競賽銀牌。 (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中華藝術學校有四十多位原住民學生,影劇科及影劇技術科就佔了三十位,而來自屏東排灣族的郭丞遠,以及蔡嬡齡、黃筠喬、吳沛宸、高晨欣等同學在今年全國專題製作競賽,就以「傳統與現代的跨界對話」為創作軸線,將學校的特色課程「街舞」及「非洲鼓」,融入排灣族的傳統歌謠及舞蹈;難能可貴的是影劇科及影劇技術科都是第一次參賽,就能在79組隊伍中脫穎獲得專題組藝術群全國第二名實屬不易。 台灣原住民歌謠舞蹈因經濟型態的改變而對原有文化有所曲解,因此中華藝校影劇及影劇技術科學生,將課堂所學的非洲鼓,融入到排灣族的傳統歌謠及舞蹈裡,並加入現代街舞的元素,在專題製作主題展現跨界藝術與傳承傳統文化的高度連結,因次受到評審青睞,獲得111年度「全國高中職專題暨創意製作競賽」專題組藝術群銀牌。 郭丞遠同學身上總是充滿排灣族與生俱來的美感經驗與藝術潛力,他說自己總是惦念著對表演藝術的憧憬與熱情,因此從其他學校的廣告設計科轉學到中華藝術學校。 華藝原住民學生以「擊鼓追風吟排灣」獲全國專題製作競賽銀牌。 (記者王正平攝) 他說,整個專題製作焦點是融入街舞元素,並藉此分享排灣族傳統歌謠所傳遞的訊息,因此與其他成員深入三地門探訪排灣族傳統部落,安排導覽及與邀請部落耆老吟唱教學,讓成員們對原住民文化藝術更有認同感,他同時也希望原住民的傳統文化能透過參與專題製作的方式被保留重視與傳承,甚至衍生更多創新的演繹方式。  本身是阿美族的參賽學生組長吳沛宸說,「擊鼓追風吟排灣」專題企劃安排有部落耆老、青年訪談,排灣族古調吟唱場合及方式、排灣族吟唱教學、非洲鼓與排灣族對話等課題,並從議題中延伸發想對鼓者、舞者的服裝設計,研發非洲鼓和原住民四步舞、男女古調吟唱及非洲鼓的結合,以及後製剪輯、空拍機拍攝技巧的產出。她說獲獎是對努力付出的一種肯定,而最大的收穫就是激發我們有更創新的研究興趣,以及更多的跨科跨域的能力。 李寧科主任表示,「擊鼓追風吟排灣」以傳承、創新、多元、融合為企劃主軸,因此在結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前導學校及高職優質化輔助方案,開發設計「肢體與聲音創作實作的非洲鼓節奏」、「舞蹈編排實作的原住民舞蹈及流行舞蹈」、「展演實務及專題製作」等課程,一方面讓學生能深入瞭解原住民的舞蹈歌謠,再來則是激發學生在跨領域學習的設計與邏輯思考方面的潛力,這五位同學憑著團隊合作的信心與毅力,創作出這個跨文化及跨領域的作品,獲得銀牌是可說是實至名歸。 吳梅嵩校長表示,中華藝學校常鼓勵學生「相信自我、肯定自我、創造自我、實現自我」,並從各項展演競賽的舞台培養他們創新思考的模式,提昇實作的能力、科際知識整合及人際溝通合作能力。影劇科及影劇技術科師生從全國學生舞蹈比賽、全國學生創意戲劇比賽分獲冠軍,以及到全國專題製作競賽獲專題組第二名,都讓人感受他們對表演藝術與藝術群專題實作的積極與熱誠,這也是中華藝校推動「創意不離手、藝術帶著走」校務發展的核心之一。

Read More

〈古董藝術賞玩專刊〉淺談明清瓷器的年代特徵

李祐任 作者介紹:李祐任先生現為台南文物協會會員,平日熱心協助會員解答瓷器相關疑問,收藏方向主要為古瓷器範疇。 明代《天工開物》在製瓷工序中提到「共計一坯之力,過手七十二,方能成器。其中細微節目,尚不能盡也。」古時候沒有現代工業化電動設備,槌泥、球釉、拉坯等工作大部分都是靠人力來完成,跟現代相比,古代一件瓷器要燒製精良、品相完美,是很不容易的。在陶瓷收藏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透過一些年代特徵來做學習參考,例如:毛口、爆釉、粘砂、驚釉等等。由於版面關係筆者就簡單介紹明清瓷器常見的爆釉。 圖一 在明代晚期約十六、十七世紀交替之際(歐美學者稱為過渡期Chinese ceramics of transitional period ),民窯瓷業開始多方面發展,私人訂製、內需或外銷往歐洲、日本訂單都相當普及地生產,品質往往參差不齊,常看到器物的口沿或稜線有爆釉的情況(見圖一、二),老一輩的台灣藏家會稱作「蟑螂口」,日本人漢字寫作「虫喰」,這種現象在明代晚期瓷器經常出現,一直延續到清代早期都有見到。爆釉產生的原因是由於胎土的粗糙、粗細不一致、雜質過多,導致在高溫窯燒過程中產生爆釉的現象,到了清代有些作坊為了改善杯碗口沿爆釉,會在口沿補上一道白釉。 圖二 並非所有晚明清早瓷器都一定有這樣的年代特徵,藏友在尋覓藏品的過程中肯定也會遇到精品、全美品;日本人在「侘寂」的審美中也對「虫喰」多有稱讚,但是在瓷器收藏中這類特徵過多或嚴重,相對也會影響其市場價值。 三星堆遺址出土琥珀蟬 細說琥珀   楊惇傑 作者介紹:楊惇傑先生現擔任玉翫雅集玉協會副理事長,除豐富的玉器收藏外對於琥珀等項目也甚為專精,玉翫雅集玉協會與台南市文物協會互為姐妹會,此次特別商請楊先生為讀者介紹琥珀相關知識。 南京仙鶴觀高崧夫婦墓出土琥珀司南佩 中國人愛琥珀,她是止血療傷的上品良藥,皇家御用的進貢珍寶,也是禮佛用的佛教七寶之一。由於本身的特殊光彩,加上原料珍貴稀少,取得不易,中國古代對於琥珀這種瑰麗的寶石,有著許多附會與傳說,為琥珀增添了一份神祕的氣息。 螭龍紋琥珀帽正 明代李時珍於《本草綱目》中記載:「虎死目光墜地化為白石,是為虎魄。」古人相信,生物都有陰陽兩氣,陽為魂,陰為魄,死後魂升歸天,魄降於地,由於虎的夜視能力強,傳說能一目放光,一目看物,遭獵殺時,炯炯目光在暗夜中隨著虎身倒下,就如同墜入地面,獵人殺虎後,試著挖掘虎身下的土地,卻挖出了原本就埋藏在地底下的琥珀,進而將其視為虎的精魄,以訛傳訛下,才產生中國人對於「虎魄」這種礦石的美麗誤會。 蜜蠟羅漢圓雕 三星堆遺址出土的琥珀蟬形吊墜,是目前中國考古發現最早的琥珀飾品,而有關琥珀的文字記錄則始於漢代;陸賈的《新語道基》中記載:「琥珀、珊瑚、翠羽、珠玉,山生、水藏,擇地而居。」西晉時期,張華在《博物志》中的《神仙傳》裡,對琥珀的形成有著較為貼切事實的描述:「松柏入地,千年化為茯苓,茯苓化為琥珀。」唐代田園派詩人韋應物,著有《詠琥珀》一詩:「曾為老茯神,本是寒松液;蚊蚋落其中,千年猶可覿。」對包覆著昆蟲的蟲珀,也有了初步的認識。 個藏琥珀瓔珞 據傳漢成帝的皇后趙飛燕,長年使用琥珀為枕,漢代陵墓中也曾出土過以琥珀製成的印鈕、小獸及司南佩,到了南北朝時期,琥珀的形制更為多變,除了飾品廣受喜愛以外,琥珀也開始被用來製作成日常用品,但因材料珍稀,造價十分昂貴。據《南史》記載,齊國末代君主東昏煬侯蕭寶卷,曾為寵妃潘玉兒打造一只九鸞琥珀釵,其價格竟超過一百七十萬金,令人咋舌。 《全唐文》中曾收錄一篇《琥碧拾芥賦》,對於琥珀的記載和描述,應為古書典籍中最為詳實者:「天地之根,孰知其源,忽而化化,爾存存。琥珀拾芥,鳳形精蕞,物之冥會,出乎意外。…。美寶擢色以臨矣,飛芒乘虛而附焉。此見機而作,間不可省。彼因感而應,道不可傳。故能異質吻合,殊途元通,播形的,透影玲瓏。似乎月含桂以貞明,泉泛籜而映淨,雲發彩於虹玉,竹乘陰於鵲鏡。」 陳國公主墓-琥珀瓔珞 遼金時期是中國琥珀藝術發展最為蓬勃的年代,由於西方琥珀之路的開通,讓波羅的海一帶的琥珀得以傳入中亞。遼代國力強盛,西方諸國每年都會派使臣進貢各種珍貴材料,其中便包括琥珀;據《契丹國誌》卷二十一中記載: 「高昌國、龜茲國、於闐國、大食國、小食國、甘州、沙州、涼州,以上諸國三年一次遣使,約四百余人,至契丹貢獻玉、珠、犀、乳香、琥珀、瑪瑙器。」 蜜蠟蝴蝶花片 在遼代的陳國公主墓中,曾挖掘出兩千餘件的琥珀佩飾,其中最令人注目的,便是公主與駙馬身上所佩戴的琥珀瓔珞;公主所佩的瓔珞,外圍是由兩百五十七顆琥珀珠,和五件螭龍雕件,及兩件瑞獸雕件,以細金線串製而成,內圈則由六十顆琥珀珠,搭配七件小型浮雕,以及一件雞心佩和一件管狀器串製而成;除了琥珀瓔珞,公主的耳環也是由琥珀搭配珍珠製成,而公主和駙馬的手中,各握有一件琥珀握手,公主的握手上雕有雙鳳紋,駙馬的則是螭龍紋,墓中還有許多不同紋飾的琥珀小盒,有雙魚紋、鴛鴦紋、雁形紋等等,將琥珀的工藝發揮得淋漓盡致。 琥珀蒼龍教子帶鉤 由於雲南麗江、遼寧撫順一帶的琥珀礦脈相繼開採,明清時期的琥珀製品用途更為廣泛,除了常見的帽正等服飾配件外,琥珀也被運用於鼻煙壺、杯盤、瓶碗、爐鼎等賞玩器物及文房用具上,清宮的造辦處更以琥珀製作成朝珠、扳指和齋戒牌等佩飾,作為皇室及官員間封賞餽贈之用。 隨著朝代更迭,琥珀形制與時俱進,她不僅是大自然萬年的恩惠,也承載著人類數千年的歷史與文化,在琳瑯滿目的寶石礦物裡,琥珀的特殊光華令她獨樹一格,耀眼奪目,溫潤的材質特性與綺麗炫目的色彩,更擄獲了千百年來無數藏家的心。 附註1 附註2 附註3 附註 與各位分享簡易的琥珀蜜蠟鑑定方式,不分新件老件皆可適用。在正常光源下,外觀看似材質相同的兩塊血珀雕件,經過紫外燈的照射後,真假即可一目瞭然。一般所稱的琥珀蜜蠟,其實就是樹脂類的化石,歷經三千萬年以上的地層沉積擠壓後,才可形成琥珀蜜蠟原礦,而年份不足的礦脈,一般則稱之為柯巴脂。琥珀、蜜蠟、柯巴脂的內部,皆包覆著磷一類的微量元素,在紫外燈的照射下,外表會呈現出均勻的螢光反應,若是出現流質狀的不均勻色塊,則多為合成過的加工琥珀,而全然無一絲螢光反應者,就和琥珀半點關係也沒有了。(參考附註圖1-3) 台南市文物協會成立至今已歷36年,在歷任理事長及全體會員的努力下,對文化的傳遞及發揚不遺餘力,也歡迎對中華古文物有興趣的同好一起加入,加入方式請洽本會蔡秘書0982789095。

Read More

王傳一挑戰驚悚劇 扮神秘房東

全新驚悚懸疑系列影集《你,敢不敢?》正式曝光,17日率先公布由李中(右)執導,施名帥、林子熙、王傳一(左)主演的〈隔壁女兒的書包〉單元。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全新驚悚懸疑系列影集《你,敢不敢?》正式曝光,17日率先公布由施名帥、林子熙、王傳一主演的〈隔壁女兒的書包〉單元,初合作的3人有精彩對手戲。 《你,敢不敢?》內容改編自百萬人氣小說作家「路邊攤」作品《你敢不敢一起來?:路邊攤詭誌錄》其中6個單元,邀來6位導演李中、樓一安、蘇奕瑄、邱柏昶、洪子烜、郭涵涓參與執導共創。 〈隔壁女兒的書包〉劇情描述施名帥、林子熙飾演的一對幸福平凡夫妻,搬家遇上救世主房東王傳一後,所發生的神秘故事,劇中將人性真實面表露無遺。 施名帥坦承,看完劇本後一度有點抗拒演出,「因為題材很touch人心,讓我有點害怕去面對劇中父親遭遇的情感轉折,但是既然故事可以這麼觸動我,最後決定還是試試看」。林子熙去年升格為人母,自認現在的狀態更貼近母親角色,除了跟施名帥扮夫妻默契十足,也很快地跟劇中女兒打成一片。 王傳一作為本單元中最神秘的角色,也是首度嘗試類型劇的演出。他表示:「一開始討論這個劇本發人省思的是,他是一個被害者的時候,也可能成為一個加害者,而且人性的惡是有可能被傳染。」 導演李中也透露,事前跟王傳一討論幾次角色後,幾乎沒給太多調整,「他來到現場時,已經把角色的氣質全部穿上。這次一反之前他演過的角色,是最讓人驚喜的出演」。

Read More

機智新成員 張天霖:投身工作感情空白

張天霖回歸台劇,加入TVBS八點檔《機智校園生活》,飾演心狠手辣的黑道老大「大頭元」。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已有9年沒在台灣拍戲的張天霖,近日加入TVBS八點檔《機智校園生活》,飾演心狠手辣的黑道老大「大頭元」,他坦言飾演反派已經駕輕就熟,對於劇本中雅痞黑道老大很有興趣所以選擇接演,也將與宥勝、陳為民有許多精彩對手戲。 張天霖為了演出《機智校園生活》瘦身5公斤,他自曝一直都是吃很少、運動很多的人,但前陣子回台隔離胖了許多;後來擔心疫情也較少去健身房,反而開始會去近郊爬山、戶外運動。他表示:「不一定要爬百岳,像家裡附近的烘爐地,我就常去走走很舒服。」 張天霖進入《機智》劇組大約兩個星期,他興奮表示已經快10年沒在台灣拍攝、很新鮮,在現場重逢很多合作過的工作人員,一起回味過往感覺很溫馨。因為疫情影響,他2年沒回台灣,這次回來希望多花點時間陪陪家人,最近除了運動,也有參與其他新劇的前期作業。 單身許久的張天霖近幾年全心投入工作,他透露近期在大陸開了製作公司,笑稱「沒時間想感情的事」。張天霖很享受同時投入幕前與幕後工作,他表示:「2個身分都很喜歡。當演員時每個角色都會有不同的呈現方式;而製作這塊我還是新人,還有很多要學習的地方,也有很多新想法,希望有機會帶給大家。」

Read More

高雄電影館推林青霞影展

高雄市電影館即日起推出「不敗女神:林青霞」專題影展,邀影迷一睹傳奇天后的流金歲月。(記者王正平翻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高雄市電影館即日起~6月30日推出「不敗女神:林青霞」專題影展,網羅林青霞在香港影壇黃金時期的7部代表作,以數位修復和數位版重現大銀幕,由林青霞領銜,香港巨星鄭少秋、周潤發、張國榮、鍾楚紅、李連杰、梁朝偉、梁家輝、張曼玉等眾星拱月,一睹傳奇天后的流金歲月。影展套票限量100份已發售,籲影迷把握購買機會。 林青霞以瓊瑤電影的玉女形象開創台灣影史「二秦二林」絕代風華,80年代初期將演藝事業重心轉向香港,12年期間接演超過30部影片,更從文藝愛情的甜姐兒形象,開拓出武俠、喜劇、動作、諜報等類型電影,尤其宜古宜今、男女皆宜、中性美的百變形象,是華語影壇少見的神級容顏,與張曼玉、梅艷芳和鍾楚紅並稱香港黃金歲月的「霞玉芳紅」,位居4大女星之首。 高雄市電影館「不敗女神:林青霞」專題影展此次選映《蜀山:新蜀山劍俠》,不僅是林青霞前進香江的首批作品;她所飾演的瑤池堡主,亦入圍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造型靈感來自於敦煌飛天壁畫,創造出林青霞古裝獨樹一幟的寫意高貴。 《笑傲江湖II東方不敗》的東方不敗和《白髮魔女傳》的練霓裳,更演出了敢愛敢恨、用情至深的經典角色。林青霞在武俠電影中,完美駕馭亦正亦邪、陰陽莫測的魅惑氣質,堪稱華語電影的第1女伶。 6月1日起,高雄市電影館1樓同步展出「不敗箴言勸戒會—不敗女神:林青霞」展覽,影迷可以透過抽籤互動選出專屬於你的林青霞經典角色,包括練霓裳、東方不敗、天字第一號等,「求解」財運、情感、工作等運勢,讓「不敗女神」為你解惑。歡迎影迷朋友到電影館「求不敗,保平安」,在大銀幕一傾不敗女神,到鹽埕來趟保庇之旅。

Read More

做工的人電影版殺青 9成台中取景

導演鄭芬芬(右3)率《做工的人》電視劇版原班人馬薛仕凌(左起)、游安順、柯叔元、李銘順、苗可麗(右起)、曾珮瑜拍攝《做工的人─電影版》。(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大慕影藝製作、金鐘獎導演鄭芬芬繼影集《做工的人》備受各界好評後,最新力作《做工的人─電影版》月初正式殺青。此片延續電視劇的卡司陣容,主要演員李銘順、游安順、薛仕凌、柯叔元、苗可麗、曾珮瑜等都參與拍攝,片中9成以上取景台中市,主場景在台中國際會展中心,麗寶樂園、中台灣影視基地等地拍攝,呈現台中人文風情及國際級都市的豐富樣貌。 台中市新聞局長鄭照新、建設局長陳大田及台中市影視發展基金會執行長林筱淇等人,3月舉行開鏡儀式到場致意,致贈台中特有農特產品及在地手搖飲替劇組加油打氣,預祝新片上映後飆出票房佳績,再創另一波國片熱潮。 新聞局指出,《做工的人─電影版》3月中於台中開鏡,拍攝期間市府、市民大力相挺,包括拍攝區域周邊的居民、建設局、交通局、警察局、經發局、水利局、公捷處、中捷、新聞局及台中市影視發展基金會等,都是劇組最有力的後盾。 市府多次召開跨局處封街拍攝會議,配合劇組需求商定主場景台中國際會展中心,片中實境秀場地在台中最具代表性的麗寶樂園,以及擁有全台最大室內收音棚的中台灣影視基地取景,拍攝場地小至街邊市景,大至國家級場域,都與台中特色緊密結合。不少影迷已開始期待新片上檔日,屆時也可以按「片」索驥,好好一探究竟。 《做工的人─電影版》預計明年完成後製於院線上映,故事將拉回電視版的8年前,帶觀眾回到「噗嚨共」3人當初相識的時光,主創團隊期許刻畫市井小人物的堅毅精神,電影版更多敘述劇中角色的生活面貌,帶觀眾重溫做工的人認命不認輸、永保希望的熱血精神。

Read More

與強尼戴普對簿公堂 安柏赫德稱折磨求放過

強尼戴普(前)與前妻安柏赫德對簿公堂。 (路透) 中央社∕華盛頓16日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女星安柏赫德今天作證表示,前夫強尼戴普對她索賠上千萬美元的誹謗訴訟是場「折磨」,她只希望前夫能放過她,讓她繼續過自己的生活。 安柏赫德也告訴陪審團,她之所以在2016年5月對強尼戴普提出離婚,是因為擔憂自己有生命危險。 安柏赫德在接受律師詢問時說,她在強尼戴普朝她扔手機,打中她的臉後提出離婚,她表示在那一刻理解到這段婚姻已經「分崩離析」,儘管她曾經嘗試修補。 安柏赫德說:「我必須離開他,我知道如果不這麼做,我沒辦法活下去。我害怕我的結局會太慘。」 陪審團看到安柏赫德臉部泛紅腫起的照片,據她聲稱是因為被手機砸中。她並表示,這段婚姻在那時「暴力已經是常態,而非例外」。 她說,強尼戴普只要一喝酒,就會化身在身體與性方面虐待她的「怪物」,而她嘗試替他戒毒戒酒都宣告失敗。 強尼戴普在4天作證期間,否認曾經對前妻暴力相向,並稱安柏赫德才是那個時常動手的人。 58歲的強尼戴普正對36歲的安柏赫德興訟,說她2018年12月在《華盛頓郵報》專欄自稱為「家暴的公眾人物代表」是抹黑,儘管安柏赫德在文中並沒有點名強尼戴普,但強尼戴普不滿遭影射為家暴犯,求償5000萬美元。 參演電影《水行俠》的安柏赫德則提出反訴,指控強尼戴普稱她騙子是汙衊,並稱遭到強尼戴普「嚴重肢體暴力與虐待」,求償1億美元。

Read More

「領略聲音之美」音樂會5/21花蓮首演 賓客可同時參觀玫瑰石特展

領略聲音之美博物館音樂會邀集花蓮老中青三世代傑出音樂菁英參演。(聲樂家協會提供)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花蓮縣文化局石雕館設置多年後,正式首演的高水準博物館音樂會,由中華民國聲樂家協會在東台灣拓展的第一場「領略聲音之美」經典音樂會,在花蓮縣文化局和國立東華大學音樂學系全力支持下,邀請花蓮各音樂團隊指導老師與傑出在地菁英共襄盛舉,藉以推廣雅俗共賞之優美歌樂和花蓮作曲家代表性作品,期能成為「洄瀾音樂節」的美聲人才培育搖籃。 這場聲樂家協會多年來在全國各大城策辦的第一百六十場次音樂盛宴,特邀請也是聲樂家協會監事長的花蓮縣文化薪傳獎前奧地利歌劇院音樂家彭興讓、偕同歌聲甜美的旅美聲樂博士陳景貽兩位教授,共同擔任這場演出節目的製作人。 彭興讓表示、為了延續花蓮的石頭在唱歌,我們把石雕博物館蛻變為午後舒適的沙龍音樂廳。首次把演藝廳裡的演奏大鋼琴搬運到石雕館,於五月二十一日下午二時,利用音響音效極佳的主展館大廳,舉辦精緻博物館音樂會《領略聲音之美~唱花蓮鄉頌、歌美聲樂韻》。邀集洄瀾藝術節指導師長和傑出樂壇菁英,將石雕博物館營造出有如「音樂廳般的高品質、自家客廳般的舒適感」,用美好歌聲歡迎所有蒞會嘉賓。 花蓮縣文化局石雕博物館是全台唯一以石雕為主題的寬敞博物館,擁有長方形挑高空間和媲美國家音樂廳的絕佳音響音效。這場《唱花蓮鄉頌、歌美聲樂韻》博物館盛宴會將是該館落成啟用二十一年以來,首度舉辦的視覺藝術與表演藝術共融盛會,配合當季花蓮獨特的玫瑰石特展做環境劇場之動態演出。在石雕館寬敞的大廳裡,充分利用花蓮玫瑰石視覺及展場音效條件布置座椅,賓客可聆賞音樂會同時自由參訪玫瑰石特展。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