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門神修復 國際發光

蔡舜任技術受典藏家和廟方肯定 赴美發表成果 讓世界看到台灣經典藝術文化資產 蔡舜任(左)團隊十年有成,希望搭起東西方修復界橋梁,並吸引人才至台灣加入團隊。  (記者林雪娟攝) 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 台灣門神修復將再度光耀國際!TSJ ART RESTORATION蔡舜任藝術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耕耘古蹟與藝術品修復多年,廟宇門神修復表現亮麗,近日參加美國修復學會第五十屆年會進行木質彩繪修復發表,讓各界看見並重視台灣經典藝術文化資產。 蔡舜任修復團隊創立十年,為眾多藝術品、門神和古蹟,留駐歲月中最美的時刻和痕跡,和傳統修復不同,引進西方藝術品嚴謹修復方式,用於廟宇古蹟修復。 蔡舜任的潘麗水門神修復技法,受到典藏家和廟方肯定,更致力將台南八吉境關帝廳營造為「潘麗水美術館」。雲林歷史建築「西螺張廖家廟崇遠堂」,是全台最大詔安客家祠,為大師柯煥章八十餘年前揮毫巨作;歷時六年,重現藏於陳年塵垢底下的千絲萬縷,類似西方印象派捕捉光影技法。 團隊近年來投入白河大仙寺大雄寶殿修復,其建築仿日本奈良東大寺外觀,是全台唯二保有日式屋頂及閩式結構寺廟之一,主體木構造棟架百年以上,總計超過三千件以上彩繪作品,由三十餘位修復師,耗時三年完成,去除陳年香火燻黑,重現彩繪大師李漢卿擂金畫及府城彩繪大師潘麗水現存最巨幅的木板壁畫作品。 蔡舜任表示,除引進高科技技術,更改進工作方式,如搭建用於鐵路高架化、高科技廠房的圓盤系統架,營造安全工作環境的平台。團隊除至國際分享修復案例並尋求未來合作機制,上網開課,更有來自世界各國的人才尋求加入,為台灣修復產業共創未來。

Read More

周興哲開唱延期 提早上線14天

周興哲為小興星提早上線《14天》。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周興哲在疫情期間因隔離創作最新單曲《14天》,原本打算在《Odyssey旅程》小巨蛋演唱會中首唱,但演唱會又因疫延期,決定13日提早上線,作為給小興星們最溫柔的補償。 周興哲新歌《14天》是在他去年隔離時所寫的,也是少數的民謠創作,以輕快、開朗的旋律,讓憂鬱躁動的身心能夠弛放,希望新歌《14天》,能帶領大家擺脫悲情,找回自己的正念指引,可以安慰所有的人。 周興哲《14天》單曲封面更特別挑選了Eric的攝影作品,在看似日常的海景照片背後,其實包含了個人覺察的省思,或許有人會看作是悲傷的夕陽,但只要轉念思考,它也是告別黑暗的黎明風景,如同歌詞敘述的「我們依舊有選擇,去選擇荒廢或快樂」。 儘管小巨蛋演唱會延期,但周興哲仍然健身不懈,希望用意志力撐到演唱會再啟,也呼籲大家加重防疫力度,在家時不忘沉浸「Eric情歌宇宙」,「用我的歌陪小興星們度過疫情高峰期!」他也請大家耐心等候,團隊正用最快速度協商開唱日期,同時也研擬退票機制,一有定案會以最快速度通知到他最珍視的小興星們!

Read More

做工的人電影版 場面升級

《做工的人》電影版,李銘順全員回歸。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做工的人》電影版號召原班人馬全員回歸,歷經拍攝一個半月後於日前殺青,官方12日公開殺青花絮,曝光大型工地等大場面陣仗,規模都比影集版更加升級。李銘順回歸《做工》再現鐵工魂,表示不僅拍攝難度變高,壓力變更大。 《做工的人》影集由大慕影藝製作,2020年播出後各界好評不斷,金鐘入圍9項獲4大獎,電影版攜手導演鄭芬芬,召集原班人馬重磅回歸,包括「噗嚨共」三人組金鐘視帝李銘順、薛仕凌、游安順,及獲封最帥工地大叔「阿欽」柯叔元、刀子嘴豆腐心「昌嫂」苗可麗、嗆辣嘮叨媽媽「美鳳」曾珮瑜、堅強溫柔的性工作者「珍妮花」方宥心。 《做工的人》電影版帶領觀眾回到8年前「噗嚨共」的初相識時光,場面除了有國際級公共工程,更加入大型闖關實境秀等熱鬧情節,拍攝場面與製作規模令人驚豔。 李銘順回歸《做工》再現鐵工魂,由於電影排場和規模大升級,他表示不僅拍攝難度變高,壓力變更大,更因在台連拍兩檔戲,不但是待在台灣工作最久的一次,因相隔近半年無法見到家人,坦言每天跟家人視訊聊天,看到老婆跟兒子很多互動,心裡多少會難受,「所以這次來隔離的期間,真的會有莫名的憂鬱感一直來,但是我身為演員,還是要想辦法避開,排除這些感受」,幸好有做工好兄弟柯叔元、游安順陪他打小白球,讓以球會友的李銘順笑稱「真正放風自我6個月」。 提到「噗嚨共」再次聚首,反而讓好感情的三人覺得有些難度,李銘順坦言,這次噗嚨共要退回8年前演不認識是一種很大的挑戰,真的滿有難度。 《做工的人》電影版,預計於2023年上檔。

Read More

白家綺1家5口確診

與老公分房各帶小孩 藝人白家綺吳東諺全家確診。(取自白家綺臉書)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藝人白家綺12日傳出全家五口都確診,除了冷靜交代工作,也提醒家中有小小孩的家長,家中要備藥並細心觀察小孩,如果有呼吸急促就一定要趕快送醫院。 白家綺表示,同住家人白媽媽在5月7日確診,兒子小斗宅以及小女兒朵拉平常都是白媽媽在幫忙照顧,所以在媽媽確診後隔天陸續出現發燒症狀。白家綺第一時間告知公司並立即啟動居隔措施,也與吳東諺分別分室各帶一個小孩。 不過,吳東諺在9日快篩陽性,白家綺也在11日快篩陽性,進行PCR後確認確診。白家綺說,居隔這幾天非常感謝公司、製作單位、親友的關心以及物資支援,還好全家都是輕症,請大家不用擔心。 在照顧過程,白家綺也以自身心得提醒家中有小小孩的家長,面對疫情不要太過緊張,家中一定要備足各種不同牌子的退燒藥、塞劑,因為小小孩最大的症狀就是發燒,不同的藥劑有不同的投藥時間,能有效幫助小孩緩解不適。另外還要細心觀察小孩有沒有呼吸急促的現象,如果有就一定要趕快送醫院。 白家綺說,小孩用藥後均緩和下來,已經慢慢恢復健康,現在全家症狀都是輕症,對生活沒有大礙。 白家綺跟吳東諺手邊工作與通告已先暫停,白家綺主持的《台灣那麼旺》週日錄影由賴慧如代班,另《醫學大聯盟》月底才會錄影,暫不受影響。

Read More

一句我很怕你 唐綺陽與母和解

曾經相處不睦 直到媽媽說出心裡話才化解心結 最新一集「公視主題之夜SHOW」映後論壇邀請到網紅鍾明軒(左起)、金鐘獎最佳主持人唐綺陽、導演練健輝和心理師張志豪,一同來探討家庭關係等相關議題。(公視提供/中央社) 中央社∕台北12日電 「公視主題之夜SHOW」邀請唐綺陽與心理師張志豪等人對談,唐綺陽坦言曾經不正視與母親的關係導致家裡氣氛差,直到媽媽說出「我很怕你」,才讓她發現自己一直誤會母親。 「公視主題之夜SHOW」最新一集播映西班牙短片「想飛的男孩」,描述小男孩伊凡的心思不被身邊大人理解,有次看了影片觸動他對死亡的想像。映後論壇邀請網紅鍾明軒、導演練健輝和心理師張志豪參加,由唐綺陽擔任主持人,分享個人成長故事。 唐綺陽個性好強,自述成長過程常被誤解。張志豪解析影片也對唐綺陽說,高度敏感的孩子容易放大感受力,但擁有這種特質的人能打開自己進入別人的世界,能成為很好的專家,想必唐綺陽也有同感。 唐綺陽聽完這句話哽咽表示,多年前因沒有正視與母親相處問題,導致家庭氣氛差,直到有次母親說出:「我很怕妳,妳知不知道?」才讓唐綺陽意識到自己誤解了母親,才有契機解開心結。 鍾明軒則分享從小成績不好常被長輩數落,也想過發洩情緒引起父親注意,現在則依靠自我對話和遺忘方式處理。練健輝坦言從小面對父親言語暴力,創作劇本時也曾用負面角度呈現父親的角色,但近年回顧父親生命歷程,才能夠同理對方。

Read More

藝術正炙熱! 清水眷村文化園區化身創作搖籃

台中清水眷村文化園區駐村團隊「中空場域」許淳珺(左一)、張家翔(左二)、蔡尚寬(左三)及吳宏德集結展出近一年駐村清水眷村駐村成果。(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台中清水眷村文化園區駐村團隊「中空場域」集結將近一年於清水眷村駐村的成果,自即日起至二十九日止於清眷園區展出「海風炙熱—駐村成果展」,邀請民眾一同走訪眷村,共同感受藝術家們在駐村期間自身生命經驗與歷史空間的對話及藝術想像。 文化局表示,「中空場域」去年六月進駐清眷園區以來,展現豐沛的創作能量。吳宏德、張家翔、許淳珺和蔡尚寬四位來自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的年輕藝術家,在駐村期間除嘗試以田野踏查和自身經驗為線索,透過創作探討與地方環境千絲萬縷的關係外,也多次以策展角色媒合北中南各地的藝術家於清眷園區辦理聯展,用藝術為清水眷村增添豐富色彩。 這次成果展中,藝術家吳宏德以油畫、數位輸出及錄像等媒材,透過實地踏查台中港至高美濕地一帶的地景,創作《海風吹拂之地》,記錄海線地帶強風吹拂的獨特意象;許淳珺作品《附皺褶》,則以紙張上的皺褶變化比擬駐村時長期感受的潮濕狀態,使用速寫的筆調和具象的表現方式,講述清眷紀事。 許淳珺作品《附皺褶》,則以紙張上的皺褶變化比擬駐村時長期感受的潮濕狀態,使用速寫的筆調、具象的表現方式講述清眷記事。(記者陳金龍攝) 張家翔嘗試找尋隱沒在生活中的循環,回應在清水駐村的生活體驗,創作錄像作品《我就說,終究不是真的》;《對清水的半知半解》則是蔡尚寬以「南洋杉」為田調主題,在清水地區進行地毯式搜索,再以傳統的繪畫方式探討這一來一往間的關係,本系列作品共有一一六幅,每幅作品下方都標示了所繪場域的經緯度,邀請民眾看展時一同尋找畫中所繪地點。

Read More

周杰倫再添女 姑姑江蕙送喜糖

周杰倫歡喜迎接小千金,讓「姑姑」江蕙樂得大送喜糖。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二姊」江蕙與周杰倫從〈落雨聲〉這首歌結緣至今,感情如同親姊弟!周杰倫與老婆昆凌日前歡喜迎接小千金,讓「姑姑」江蕙樂得大送喜糖。 「二姊」江蕙這一年多來常常和周董昆凌夫婦倆相約喝咖啡,去年7月周董夫婦要去美國前,昆凌還問二姊要不要幫她帶什麼禮物回來?二姊說:「不用帶什麼禮物啦,帶一個寶寶回來就好!」昆凌當下笑說:「看緣分。」 沒想到,幾個月後周董夫婦回台與二姊相約吃飯,周杰倫語帶神秘地說要公布一件事,不等他公布,第六感很準的二姊馬上說:「等一下!我猜……是不是……你們有了?」答案揭曉,蒙「二姊」金口,果然真的是昆凌有喜了! 原來在昆凌懷老三之前,二姊一直希望他們夫妻倆可以再為一對兒女添個弟弟或妹妹,如今小千金如願誕生,讓江蕙更是雀躍不已,開心說自己當「姑姑」了,沒等新生兒滿月,就以小孩「姑姑」的身分發送喜糖,迫不及待與親朋好友分享這份喜悅,希望滿載甜蜜滋味的喜糖也傳遞喜悅與祝福給大家。

Read More

林哲熹如願回家 父母當地陪

帶著曾寶儀逛鹿港 笑說對家鄉不太熟 自爆出生太醜 媽媽差點不想抱回家 林哲熹帶著曾寶儀逛家鄉鹿港。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林哲熹以忠實觀眾身分主動請纓上《我們回家吧2》,連父母也做足地主之誼,帶著曾寶儀逛家鄉鹿港,林哲熹還爆料出賣媽媽說,小時候因為長太醜,媽媽差點不想把他抱回家。 林哲熹有次在電影試片會和曾寶儀碰到面,就開心表示是《我們回家吧》第一季的忠實觀眾,好朋友也在一旁敲邊鼓:「什麼時候可以讓林哲熹上?」還熱情開出誘人條件要讓團隊住上鹿港最好的酒店。 不過,曾寶儀表示,為了要讓林哲熹的邀約順利完成,製作團隊可是喬很久,剛好碰上他今年工作滿檔,檔期都卡得剛剛好,讓她直呼「他工作太忙,超難敲!」 如願上《我們回家吧2》,林哲熹的爸媽也不缺席,媽媽還特別打扮,跟爸爸一起做足地主之誼,帶著曾寶儀逛家鄉鹿港,特別是當地的龍山寺,林哲熹笑說這是家族們每年都會拍攝全家福的地方。 曾寶儀一見林媽媽就讚生了可愛的兒子,林哲熹卻爆料說,出生時長太醜,媽媽差點不想把他抱回家,一問之下,原來他剛出生時和混血寶寶擺在一起,難免會讓人有比較心態。 林媽媽也很搞笑,坦承看林哲熹的電影《自畫像》看到笑出來,因為林哲熹很早就開始自己洗澡,所以事隔多年後終於透過螢幕看見兒子長大後的身材。 林哲熹小學畢業後就離開鹿港,笑說有六成跟鹿港不熟,這次透過節目再次回到家鄉,他表示有種在這塊土地又更扎根的感覺,可以大聲說出自己是鹿港人的踏實感。

Read More

〈中華文薈〉多元創新.擴充水墨視野—莊連東的水墨風華

文/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教授 莊連東      莊連東簡介      1964年生於臺灣省彰化縣,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創作理論博士。作品曾獲第十屆全國美展國畫類第三名;並曾獲國立臺灣美術館、臺中市立美術館、台南市立美術館、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國父紀念館、臺灣省教育廳、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及其他公立與私人典藏。曾於臺北、臺中、彰化、嘉義、台南、高雄、西班牙個展24次;著有【莊連東畫集】、【莊連東繪畫創作集-2000】、【生態美學-莊連東繪畫創作集-2004】、【圖像.演繹-2009莊連東水墨創作集】、【遠行-莊連東旅美繪畫創作記錄展專輯】、【臺灣名家100--莊連東】、【碑體.敘事.紀錄簿─2016莊連東專題創作集】、【彩轉─2018莊連東創作展專輯】等著作;曾擔任全國美展、大墩美展、磺溪美展、桃源美展、屏東美展、新莊美展、臺東美展、宜蘭美展、竹塹美展、中山青年創作獎、彩墨新人賞、全國學生美展等評審委員。 曾於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訪問教授一年。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專任教授兼系主任。現任國際彩墨畫家聯盟會長,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兼任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專任教授。 論述與創作兼具學者藝術家 莊連東,1964年生,水墨藝術的學習歷程經歷過臨摹、寫生到多元表現的不同階段。因為臨摹經典古畫或名師畫作,得以一窺浩瀚傳統世界的奧秘與精華,尤其在初學時期對傳統筆墨材料的掌握與構圖佈局章法的運用,奠定了水墨表現的基礎功夫;因為寫生活動的投入,得以將筆墨技法的能力印證在面對生活周遭的景物上,並逐漸發展出個人經驗積累後的獨特視點與美感氛圍的寫生作品。然後,隨著對於抽象水墨時期顛覆傳統體系的內涵,以及整體台灣藝術發展脈絡的了解,並且感受到重構水墨個人方法的高度價值,面對失去依循矩度的創作環境,莊連東的創作型態,開始朝向多元探索與實驗的方向前進,並以同步不斷理解當代藝術潮流與現代風格的創作實踐,形塑的他融合傳統功力與當代思維的水墨語言,並且標示他兼具論述與創作的學者型藝術家形象。 〈閱讀˙海港圖像紀錄〉2001,180x360cm 對景寫生經驗豐厚繪畫語言 緣於接續著1980年代懷鄉寫實主義思潮的風起雲湧,莊連東的臨摹時間並不長,但因為他的認真與才情,卻能在短時期之間,學會了傳統山水、花鳥、人物不同題材與工筆、寫意不同呈現效果的表現技法。他的臨摹入門從呂佛庭的山水畫稿為起點,然後,憑藉著個人的學習毅力廣泛蒐錄臨習的對象,內容從古代名作到今人佳構,風格殊異,皆納為其學習典範。同時結合書法諸體臨寫的鍛鍊,手追心摩,其筆墨功夫,與日精進。 〈壯闊山河-跨域˙遠行〉,2013,繪、彩、墨、紙,180×772cm 隨著潮流推移,莊連東也曾經歷一段長時期的寫生過程。在將近五年的時間,他幾乎日日到當時他所任教桃園大漢溪畔的小學附近寫生,除了印證傳統筆墨在面對實際景物的可行運用方法,並且從實際景觀轉換為水墨意境的可能參照模式,同時也深入得蒐集了各種類型的創作素材,以及開發了自身體察環境後擷取特殊視點,進而彰顯獨特創思的能力。這些豐富的對景寫生經驗,對於往後他進入研究所攻讀碩士、博士,乃至在大學美術系擔任教職,嘗試開拓當代水墨嶄新的可能性與建構個人豐厚的繪畫語言系統,產生了直接而深遠的影響。 30年作品反映台灣水墨進程 而對於莊連東來說,創作歷程重要轉折的契機,是在1991年進入台灣師範大學攻讀水墨創作碩士的環境造就,莊連東開始從寫生造境的創作型態轉向形式、技法與材質的多元探討與試驗。由於當時的藝術風向已經由描繪與歌詠台灣景觀的美感向闡釋本土文化的意涵與深度過渡,尤其著重在藝術家個人的詮釋觀點。於是,開發個人表現手法的可能性,進而拓展台灣水墨的語言表述空間,成為莊連東從此不斷努力經營的目標。他從個人標新實踐到帶領學生集體衝撞框架,二十多年下來,不但成就個人豐富創新的各種風格,同時,也培育了新世代極富個人意識的多樣水墨風貌。莊連東歷經三十年的作品,恰恰反映了台灣水墨這段時期發展進程的樣態。他的作品形式處理跨越傳統與現代,他的作品表現形態從平面、半立體到立體做整體空間概念的思考,體現台灣豐富而多元的藝術活力。 多元繪畫共構台灣水墨情調 於是,一方面嘗試豐富多元的風格探索與方法試驗歷程。一方面透過閱讀與研究釐清台灣水墨畫發展歷史脈絡中異質文化雜混的背景,在自我創作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審視台灣社會移民與被殖民的歷史史實,然後從邊緣化與離散經驗中尋求身分認同,意圖從屬於台灣多重在場經驗的文化認同觀點,同時結合個人生命經歷深度體會的經驗,形構別於中原正統脈絡下的台灣當代水墨風格。這些努力應證他試圖擴充媒材技法的表現寬度與文化元素的表述廣度,讓多元性的繪畫語言共構出跨界與框限交織的台灣水墨情調,也讓水墨的語言性導向個人主體意識的內在空間。因此,畫面的視覺構成與美感趨向豐富與多樣,圖像意涵的主觀詮釋與隱喻轉換靈活深刻,成為莊連東繪畫語彙表述的重要特徵。白適銘曾評述其創作內涵為「創作拼圖中的多元生命知識與文化主體探求。」剴切的表述了他始終堅持的水墨創作觀,而落實於創作實踐的具體模式,則如曾肅良所形容他的作品徘徊在傳統與創新的矛盾之中,而高甄斈則將此矛盾雙面性並置手法導向他「環繞團式模態」相對性思考推演模式的「全方位」創作方法討論。從理念到實踐,意圖接續傳統與開拓新境的多元探討,勾繪出莊連東的水墨風華。 傳承與顛覆找到突圍的勇氣 從集體共感表述轉向個人意識表彰的台灣水墨,緩慢的進程歷經傳承與顛覆的拉鋸、傳統與創新的游移、單一與多元的爭論,在面對邊界的跨越或堅守之間,需要智慧的判斷與突圍的勇氣。藝路行將三十載的莊連東,見證而參與其間的衝撞和調整,個人的創作史本身就是一段時代代言,所謂「凡走過必留痕跡」,在檢視他豐富作品的同時,也為台灣水墨的現代轉型,給予正面的理解與美好未來衷心的期待。

Read More

胡宇威陽轉陰 自誇免疫力好

八大新戲《親愛的亞當》辦線上首映會。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新冠疫情嚴峻,15日上檔的八大新戲《親愛的亞當》,接連有胡宇威、吳岳擎確診,女主角曾沛慈也因家人確診被居隔中,三人在11日線上首映會互虧,胡宇威自認平時勤運動有好的免疫力,除了輕微小咳,沒有後遺症很享受待在家的悠閒。 《親愛的亞當》劇中演員胡宇威、曾沛慈、周丹薇、孫可芳、吳岳擎、張勛傑、李運慶、陳家逵、陳璇、戴雅芝齊聚線上首映會,為新戲宣傳造勢。 胡宇威興奮表示,從去年戲殺青之後就一直很期待關注能儘快播出,也特別在首映會上大方讚賞幕後團隊,尤其對於首映會上搶先播出的12分鐘長版片花,明確闡述《親愛的亞當》劇情的方向,給予高度肯定。 被問到與未婚妻陳庭妮雙雙確診居家隔離,小兩口的感情沒有受影響,胡宇威笑說,沒什麼好吵的,感情維持溫度就好。還說自己確診後第5天,快篩就已轉陰,自認有運動習慣,所以免疫力還不錯,在家養病也不無聊,覺得很舒服。 曾沛慈在《親愛的亞當》裡,是一位反對「基因編輯」技術被權貴操控的醫生,她透露小時候的志願就是當醫生,這次不僅透過《親愛的亞當》圓夢,還因劇情設定,先體驗當媽媽的感覺。 曾沛慈也坦承,要演一位母親,一開始的確有疑慮,但看了劇本,了解劇情脈絡後,就決定挑戰這個角色,打趣說:「算是先預習職場跟家庭的平衡課題」倒是提及與胡宇威劇中的吻戲,竟多到自己也數不清,讓她害羞地說,是從影來吻戲最多的作品。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