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木質藤本多樣性》 15日辦新書講座

記者林坤瑋/宜蘭報導 林務局羅東林管處將於十五日上午在羅東林業文化園區─日光山森林茶書苑辦理《臺灣木質藤本多樣性》新書講座,邀請對藤本植物有興趣的讀者一起共襄盛舉。當日參加新書發表會採限額四十名,活動現場購書享有優惠;有興趣的民眾請於十三日中午前線上報名(https://reurl.cc/jqMY72)。 《臺灣木質藤本多樣性》新書十五日辦理講座,有興趣的民眾於十三日中午前線上報名。(羅東林管處提供) 羅東林管處自二0一八年開始與屏東科技大學楊勝任教授合作,依據最新國際植物分類系統(APG IV)歷時三年,收集全臺灣二0六種木質藤本植物,作為專業人士及植物愛好者的重要參考書籍。為了讓來參與新書講座的讀者有更多收穫,邀請本書作者楊勝任教授講授【臺灣木質藤本莖部橫切面多樣性】及陳柏豪介紹【臺灣木質藤本攀爬方式多樣性】,讓植物愛好者能帶著書也帶著植物保育知識回家。 本書是國內第一本專門介紹台灣藤本植物書籍,每種木質藤本皆有木材橫切面之照片及檢索表,可以作為研究人員、林業人員、生態解說等之參考。

Read More

傳承大溪廟會慶典文化 六廿四故事館開幕

六廿四故事館裡陳設各種神將,展現地方陣頭文化的特色。(圖:桃市文化局提供) 記者陳中興/桃園報導 桃園市政府為了保存大溪有形、無形的文化資產,將有七十年歷史的大溪農會倉庫改建為「六廿四故事館」,繼續傳承大溪特殊的廟會慶典民俗文化。這座兼具慶典、傳承、教育與體驗的「六廿四故事館」於前天晚間開幕,也提供民眾親子共學的好空間。 位於大溪的普濟堂是祭祀關帝聖君的地方信仰中心,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關帝聖君誕辰,都會舉行盛大慶典儀式,這些民俗活動於民國一百年被指定登錄為桃園市無形文化資產;桃園市府為保存這些有形、無形資產,斥資修復近七十年歷史的大溪農會倉庫,做為「六廿四故事館」,繼續傳承大溪特殊的慶典民俗文化。 從「六廿四故事館」陳設的陣頭物品,各種圖片解說,可以看到大溪民眾對關公信仰的崇拜;透過大型牆面投影,讓參觀民眾充份感受慶典的熱鬧,看見百工百業對活動的投入。 故事館裡有許多特色藝陣展區,能看到陣頭不同民俗的表演,其中的「童仔步跳舞機」,提供民眾體驗陣頭最常用七星步踩踏練習,非常有趣及好玩。

Read More

【空間美學影響力】朱平、Ming—幸福美好生活輕推者

DFUN 首頁http://www.dfunmag.com.tw ▍陳郁敏:「我們都忘記問自己─空間與自己的連結是什麼?」   朱平:「三年以後,你還會去看看你的設計嗎? 看過各式各樣的設計、體驗過許多不同地方的生活,近十年來,我們對於朱平與陳郁敏(Ming)的印象,莫過於是他們的雙城生活,台北、都蘭來回移動,對於快速城市與鄉村慢活之間的切換,從他們的經驗、看法…我們看出了許多未來空間美學的種子。 EDIT:Tim Kuo PHOTO:肯夢Aveda 朱平(左): 肯邦、肯夢(台灣Aveda總代理)、肯愛、漣漪人基金會、Red Room及Forward Taiwan創辦人。肯邦於1996年獲得第四屆國家磐石獎,倡導環保永續、有社會責任的消費文化觀。 陳郁敏(右): 更快樂實驗所創辦人、Third Thinking肯行創辦人、漣漪人文化基金會共同創辦人、《漣漪詞》作者。 幸福的空間是可以設計出來的 採訪剛開始,朱平就說:「現在有些設計師容易忽略使用者的聲音。」 許多設計都與實際和渴望生活有距離,朱平表示:「我常常問設計師們:『三年以後,你還會去看看你的設計嗎?使用的人還依舊按照你所想的藍圖去使用空間嗎?這些人是否有珍惜這個空間?你的設計有沒有啟發他們對幸福生活的看法?你是他們的圓夢者嗎?』」 Ming補充說到:「要生活,就要有自己的生活風格,而生活風格跟你的空間息息相關;但很多設計又只侷限在空間,我們都忘記問自己──空間與自己的連結是什麼?」她舉出這方面的佼佼者北歐國家:「丹麥文有Hygge這個字,他們的幸福感是與空間、生活環境息息相關。所以設計師必須要有自己的生活風格,才能創造幸福感的氛圍。」   找出自己的幸福感 朱平說到:「但別忘了丹麥是北歐國家,氣候、人文、歷史都與台灣不同,每個地方都應該衍伸出屬於自己的看法,就像日本也有屬於他們自己的生き甲斐Ikigai、侘寂Wabisabi這樣的追求,所以台灣也要找尋屬於我們幸福及生命的定義。」因此朱平認為台灣設計師的使命價值,應該是提升每個人的生活品質。 他們都認為設計師必須要對美術史、人類學、社會學和心理學都有所涉獵。設計師不能只知其然,還需知其所以然。 Ming提到:「設計師、建築師不只需要美感,還需要學會觀察,懂得去洞察,才能提升(elevate)使用者的體驗。」 她舉了他們都蘭的Naked House為例:「當初建築師花了一年時間來認識我與朱先生,我和朱先生有不一樣的生長背景,對事情也常有不同的看法。 他認真觀察一年後,作品挑戰了我們兩人的想像,卻同時又是為我們量身打造出的生活空間。」 朱平說:「空間不是傢俱、燈具的樣品屋,而是代表在這空間裡生活的人最真實的那一面!因此,不要把自己的工作定位在空間設計層次,必須要把自己拉到更高的層次,設計師一定要懂得生活,在意他自己及人們所『渴望』的生活。」 生活風格與空間息息相關。 生活的想像 對於生活的想像模樣,Ming提出一個觀察──「我們有時候會把空間塞得太滿,需要給空間適度的留白,讓空間跟時間能產生新的變化。」 朱平說到:「必須點破年輕設計師們一個盲點,不是沒有錢,就不能有自己的生活。」他立刻舉1982年TIME雜誌中,黛安娜‧沃克(Diana Walker)替賈伯斯(Steve Jobs)拍的一張照片當例子,照片中賈伯斯坐在方毯上喝茶,背後有黑膠唱片、黑膠唱盤、音響設備、Tiffany lamp落地燈,空間設計貫徹了他對品質的要求及Less is More的概念。 「“Buy less, buy better”。想要創造出生活,必須要學會留白,空間可以不要一下子全填滿,寧缺勿濫,不如用三、五年慢慢豐富空間。添購的每一樣東西,必須要有時間的價值及意義,找出自己最真實的聲音,累積出自己的生活品味。」朱平這麼建議。 對於多數人的房子都是用租的,我們問到這些人或許沒辦法去過想像中生活時,他們認為即使租來的空間,裡面依舊可以經營自己的生活。 「我在香港有20年租房經驗。我通常都尋找租金較便宜的老舊房子,然後依照自己對生活品質和生活風格的要求,整修房子的內部。這些裝潢的費用以租約期限攤平後,剛好跟市面上已整理好的房租差不多。但最重要的是這空間完全符合我對生活的想像,以我想要的方式生活。」Ming這麼說。 (IG:_t0tori) 不斷去與外界交流 接著朱平提出他們的第二點觀察:「設計師也必須要學藝術史,認識藝術家、收藏家、拍賣公司,甚至有機會找一個空間儲放自己的收藏。以後碰到對的業主或案子,可以分享自己的收藏,把收藏變成空間設計的一部分,為它找到會珍惜的新主人。」 Ming提出他的見解:「從小知道自己的特色的人畢竟是少數,自己的優勢需要跟社會碰撞才能理出頭緒。沒有經過挑戰的事物只是喜愛,有被錘鍊過的才叫做特色。」 「設計師的生活技能,是慢慢累積出來的。一切融會貫通之後,你才有辦法創造出獨特的東西,建立自己的品味跟定位。」朱平這麼說。   讓公園設計成為新一代設計師的夢想 對於空間設計影響力問題,朱平認為疫情後大家更會重新審視工作空間、居住空間、城市空間、鄉村空間的關聯。「我們要去思考鄰里規劃,也有責任進到公共場域,關照每種空間的每種可能。」 接著他們提到了公園的公共空間案例,Ming表示:「疫情讓大家意識到公園對都市戶外生活的重要性。但公園好像只為老人晨運及小孩遊樂,又或是為了景點打卡三種活動而設計的。公園需要考量更多元的使用者的需求,譬如適合靜坐或閱讀的安靜區,或情侶可以卿卿我我的親密區。」 朱平進一步用大安森林公園為例,「這裡可以說是台北的中央公園,但綠化工作卻是種植花卉、剷掉、再重新種新一批花卉,不斷地人造化,以及僅為了消化預算的感受。也許很多民眾很喜歡這樣速食式美學,但這無助於一般大眾對接近自然、欣賞自然、尊重自然的美學養成。」 他提出美不應用預算去堆疊,即使是公共空間,也應該學會留白,甚至要保有自然東西存在:「我喜歡多年生(perennial)的花草,春夏秋冬都有不一樣的美,每個季節都值得我們慶祝。定期的維護更是要注意,所以公共空間一定要有長遠規劃及維修的預算。」 朱平表示他希望有資源的人,能夠把捐贈公園作為處理遺產的新選擇:「讓人在擁擠的大都會中,找到與自然共處、擁抱友善、包容、平等的空間,相信我們喜歡設計的一群人也能有更驕傲的感覺。在紐約,許多有遠見的超級富豪,都以能捐贈給中央公園為榮,因此才能讓中央公園成為現在的中央公園。」   空間對於人的重要性 從理解使用者需求,再到生活有所改變,朱平總結出一個概念──空間設計可以改變一個人的行為,不要低估空間環境設計的重要性。 Ming提出:「這就叫Nudge Theory(輕推理論),當設計師具備有足夠的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景觀設計素養,你才知道如何將大眾推到對的方向,創造更多人與空間的正向連結,社會大眾在使用空間時,很自然的創造美好的生活體驗。」 朱平說:「影響,不一定得做不得了的大事。影響就先從改變自己開始、改變一個業主開始。」 設計要懂得生活,還要了解渴望。

Read More

〈李仙得是馬前卒?還是代罪羔羊?〉8-2

(牡丹社事件/圖取自維基百科) 賈忠偉 牡丹社事件(日本稱為「臺灣出兵」或是「征臺之役」) 1871年(清同治十年,日明治四年)10月,位於琉球群島最南端之宮古島與八重山島人民,分別乘坐四艘貢船前往琉球那霸,在返回居住地的途中因遇颱風,其中兩艘貢船因此失蹤,另一艘則是幸運的漂到清廷管轄的臺灣府城。還有一艘載有69名乘組員的貢船--「山原號」於11月6日漂流擱淺在恆春半島的八瑤灣(即今之屏東屏東縣滿州鄉港仔村),其中2人不幸溺死,1人失蹤,66人平安上岸。 隔天這些船員(都是成年男子),包括:宮古島頭職兼船長的仲宗跟玄安及船員、乘客……抵達恆春排灣族的高士佛社(清代文獻中寫成「滑思滑」或「高士滑社」)領域,並被帶至頭目家中。起初雙方還以禮相待,但後來因為語言與文化認知不同而產生衝突,為了避免遭到不測,翌日清晨,這些琉球難民趁著高士佛社人外出打獵的空檔,分批逃走,但這不告而別卻意外惹惱了高士佛社人,他們認定對方是來探路的間諜,因此立刻派人追擊這批落難的琉球人。在追擊的過程中,有54名琉球人不幸慘遭殺害。(註十一 )不久,與高士佛社同為排灣族且有結盟關係的牡丹社援兵也趕到現場,問明事情原委之後,這些牡丹社援兵決定繼續追殺逃走的十二個琉球人,後來在保力庄首富並擔任庄長的漢人楊友旺家中發現了這些琉球難民,經楊友旺與牡丹社人達成協議,楊以大批的牛、豬、布匹來換得這12人性命,牡丹社人在返回其住地途經高士佛人殺害54名琉球人的現場時,他們將這些琉球難民人頭砍下(馘首;即獵頭),帶回牡丹社以及尼乃社(女乃社)的頭顱架上,當做部落的戰利祭品。 楊友旺於1904年時拍攝的照片 事後這54具無頭屍先由當地客家籍漢人鄧天保(另一說為楊天保,後來伊能嘉矩至屏東抄錄碑文時,誤寫為「劉天保」)收屍並埋葬在其住家附近雙溪口山腳下(即現在的宙光山南側小平原)的四座墓中(每一座均合葬十餘具無頭屍)。之後,再由保力庄長楊友旺協同庄務助理林阿九以及張眉姿(張眉婆)、林碰獅等善心人士遷葬至統埔庄南郊,並約定每年由鄰近墓園的林家人供祀祭拜。後來日本人攻擊牡丹社時,西鄉從道下令立碑重修墳墓,這就是當地「大日本琉球藩民五十四名墓」古墓之由來。 (大日本琉球藩民五十四名墓/圖片取自屏東縣文化資產保護所) 而逃過一劫的12個琉球人則在楊友旺家中調養了40多天之後,由揚友旺及鄧天保、宋國隆、楊阿告等人護送至車城灣搭船前往楓港再經陸路到鳳山縣衙門,轉交給清政府官員,並安排與另一批一樣是漂流到臺灣的琉球八重山的「漂流民」一併轉往福州琉球館。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6月閩浙總督文煌,福建巡撫王凱泰連銜奏准遣送這些「漂流民」歸返琉球。一般來說中國從宋代開始就已經有出現關於「漂流民」的記載,而歷朝歷代對待這些海上遇難的「漂流民」不管是日本人、朝鮮人、琉球人…都相當友善,地方政府或是沿岸居民除了會主動幫忙這些「漂流民」--修船、致送補給品、厚葬罹難者…外,而受傷獲救的船員則是接受政府的公費治療,等待其痊癒後會依個人意願送回原國。到乾隆皇帝時更是頒布命令將「漂流民」的救助制度化。(註十二 )只是臺灣當時許多地方仍屬「化外之地」,並不受政府機關的管制,再加上是個新生的移民社會,本身就有著弱肉強食的惡習,尤其清末吏治腐敗,因此有關「漂流民」的衝突--包含搶奪財物、殺人滅口、強迫勞役等狀況就不斷發生。(註十三 ) 藉口琉球漂流民被殺事件,同年4月,日本外務卿副島種臣立即擬定「處理琉球之三條」方案;即將琉球王尚泰任命為華族(貴族)兼沖繩籓籓主,將琉球的外交權移至日本外務省,由九州的鎮台派兵進駐琉球…等。同年,鹿兒島縣參事大山岡良還假借琉球王之名,建議「派軍征討臺灣,攻其巢窟,殲其巨魁,上張皇威於海外,下慰島民之怨魂」。但琉球擔心「雙屬問題」會曝光而遭清廷責難(報復)因此婉拒。(註十四 )到了10月16日,日本單方面對外宣佈琉球王國屬於日本的「內藩」(被稱為:第一次琉球處份),破壞了自1372年起中國為琉球王國之間長達500多年的宗主國地位,同時拒絕與中國談判琉球歸屬的問題,這些宣佈當時雖然只有獲得美國政府的承認,但仍舊使得清國不敢採取任何行動。(註十五 ) 不幸的,到了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3月又發生了日本小田縣(今岡山縣)的船頭佐藤利八等4人,在出海貿易途中,一樣遭到暴風雨侵襲而漂流至臺灣東部馬武窟附近,雖然沒有被殺害,但4人的財物卻遭到部分臺灣原住民(漢人)的掠奪,之後這4人被當地官府搶救出來並受到妥善的照顧與保護,臺灣官方為表示歉意,送給這4人相當豐盛的補給品,並將他們護送至上海日本領事館後,再返回日本。剛開始日本曾試圖以正式的外交途徑來解決漂流民在臺灣的安撫問題,但清廷總是以「化外之地、化外之民」為由來推諉責任。因此,日本以「清國無法處理此等情事」的認知前提下,積極備戰希望能找對時機出兵臺灣,懲治島上的原住民,當然最好是能趁此良機佔領臺灣。 牡丹社事件背後的美國人與美國陰謀 曾經於1866年(清同治五年)10月擔任美國駐廈門領事的李仙得(Charles W. Le Gendre;他有許多漢文名字,如:李聖得、李全德、李善德…等等;他的日本名字為:リセソドル;リゼソドル,1830~1899),在1872年(同治十一年)10月12日,辭去廈門領事之職,搭船返美,李離開中國的最主要原因,是美國駐華公使對他所提出的「治臺理番」策略並不支持。而發生於當年2月琉球人在臺灣南部被番人殺害的事故,就完全引爆了他與公使婁斐廸(F. F. Low)之間的宿怨,在事發之後,李先得曾親自乘船去臺灣詢問當地番社原由。在蒐集完事發經過後回到廈門,他立即對美國駐華公使及清政府提出詳細報告,並要求清政府要嚴懲番人的暴行。但未獲得清政府的善意回應,不但如此,當時駐華美國公使婁斐廸還嚴詞批評他在未報告美國政府的情況之下就私自潛入臺灣與番人談判是不法行為,致使李仙得認為清政府及美國駐華公使都有放任番人暴行的嫌疑,最後憤而辭職。李仙得的抗議卻意外得到當時美國總統格蘭特的讚賞,因此推薦他出任阿根廷公使,在返美過境日本橫濱期間,由於李仙得相當熟悉臺灣事務,再加上美國政府有意破壞中日同盟,並藉日本的手來佔領臺灣。(註十六 )因此在美國政府的授意之下,美國駐日公使德朗(De Long, C.E.)將李先得介紹給日本外務卿副島種臣。(註十七 )其實副島在跟李仙得會談之前,已經有了「以武力占領臺灣」的想法,為了迎合副島的臺灣隸屬於日本的主張,李先得在他所寫給日本政府的「備忘錄第一號」中,就以他親自參與處理1867年(清同治六年)2月--美國商船羅佛號(the Rover)事件的經驗,來證明表示:「臺灣雖然在清朝的管轄之下,但其政令不通行,對人民也不能保護,即無有效統治之實,是個無主之地,日本可以趁此良機佔領臺灣」。(註十八 ) 同時李仙得也將其珍藏的許多有關臺灣的重要情報;如各種歷史文獻、各族原住民的風土人情與各類戰略地圖、海圖、照片…全部都獻給日本政府,也從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11月起到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2月為止,為日本政府草擬了六份備忘錄(覺書),從各種角度向日本政府解說臺灣的政經情勢與日本政府應有的作為與政策態度。(註十九 )在他所呈現給日本政府的第四號備忘錄中,首先對日本提出了「東亞文明月彎」的概念:「日本、朝鮮、琉球、臺灣這個半月形地區,在日本領導下,將是亞洲現代化的重心,為了亞洲未來的繁榮,日本向臺灣用兵,既是應然,也是必然的。」(同註一)而李先得的想法與也當時美國利用代理人來進行擴張政策相符。其實德朗將李先得介紹給日本政府之後,便立即寫了一份「祕密報告」給美國國務院,報告中指出:「我一向認為西方國家對日本的真實政策,是鼓勵日本採取一系列的行動……使日本政府與中國政府、朝鮮政府彼此仇視。」而「在目前形勢下,我相信,我已經發現一個實行這一計畫的機會,能不需要流血的戰爭,但如果需要的話,我們可以使這場戰爭成為……把臺灣及朝鮮放在一個同情西方國家旗幟下的戰爭」。(註二十 ) 重新回頭看看「羅佛號事件」 所謂羅佛號事件的始末是:1867年(清同治六年)2月美國商船羅佛號由廣東汕頭駛赴牛莊(今遼寧省海城市牛莊鎮)途中,在臺灣南端七星岩附近海面不幸遇到颱風觸礁沉沒,當時船長懷特夫婦等13名生還者(船員)搭舢舨漂流至恆春龜仔甪(「ㄌㄨˋ」,現在的墾丁里社頂附近,註二十一 )登陸,卻慘遭龜仔甪社的原住民殺害,唯一倖免的粵籍水手逃至打狗(高雄),並向官府報告。這件事之後經過臺灣府透過英國駐臺灣領事館轉告給美國駐中國公使蒲安臣(Anson Burlingame,1820~1870),蒲安臣因此立即派員出面與中國交涉。與此同時英國也立即出動一艘停在安平港的英國軍艦柯摩蘭(The Cormorant)號,緊急駛往事發地點希望能營救生還者。只是沒想到才剛放下小艇要接近海岸時,卻受到蕃人的襲擊致使一名水兵負傷。為避免造成更大的傷害,小艇立即返回軍艦,最後「柯摩蘭號」向岸上發射數枚砲彈之後離去。目前當地有一座「三合一」的萬應公祠,廟中主位是祭拜無主孤魂的萬應公,兩邊則是分別祭祀了土地公與八寶公主。恆春當地對「八寶公主」的來歷說法不一,根據《恆春縣誌》的記載推測,非常有可能指的就是當時遭到原住民誤殺的羅佛號的船長夫人韓特女士(基本上原住民不殺女性),因為原住民在殺害她之後,在她身上發現八件從未見過的物品,原住民因此稱她為八寶公主。據地方上傳說,八寶公主是在1934年的日據時代,向一位漁民託夢表示要留在臺灣,因此地方上才為她建廟供奉。(註二十二 ) 蒲安臣 【蒲安臣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1854年,與一群反對黑人奴隸制的人建立了一個新的政黨,這就是今天的美國共和黨(American Republican Party)。蒲安臣在1862年7月20日到達北京,為美國第十三任駐華公使。1867年11月底,蒲安臣結束為期六年的駐華公使職務。卸任之初蒲安臣接受清朝政府的邀請擔任中國第一個外交使節團團長,代表中國政府出使美、英、法、普、俄等國,為這次出訪,蒲安臣還受委託設計了中國第一面國旗——黃龍旗。(註二十三 )】   附註: 註十一: 據生還者中的仲本筑登與島袋筑登二人回琉球後所作的筆錄,高士佛(滑)社原住民並未主張番社團的通行權,在救助這些琉球籍的漂流民之後,還「用小貝殼盛飯給六十六人」吃,當晚並讓他們「投宿此家」。林呈蓉教授認為:「根據日後高士佛(滑)社一名老原住民的說詞,原本他們對宮古島漂流民並沒有殺意,他們小心地保存了琉球人身上的織服(衣服),只為了判斷他們是哪國人, 到底是可以直接交易,或者必須把他們送到漢人通事那邊,但雙方語言不通,因此是以筆談的方式來進行溝通。」可能就是為了要從「琉球人身上的織服」來「判斷他們是哪國人」,高士佛(滑)社才會有上述仲本筑登與島袋筑登二人筆錄中所述「半夜時分,一人於左手握著火把,右手拿著刀,推開門進來,剝取兩人之貼身衣物而去」的情事發生。這項突如其來的持刀剝取衣物之行為,顯然引起琉球漂民的恐懼。而翌日清晨,高士佛(滑)獵人叮嚀琉球漂民,「必定要留到我們回來以後」;讓琉球漂民「更加心生疑惑」,因而趁隙「分散逃走」。琉球漂民接受了膳宿的款待,卻不顧高士佛(滑)社獵人的叮嚀而偷偷溜走;此一舉動,不但讓高士滑社民感到備受「侮辱」;也使得他們對於 琉球人入山的意圖,更加起疑,最後才因此惹上殺身之禍。簡單的說,原住民之所以殺害54位琉球漂民,其動機乃是「基於保護族人與領地」。 參見──郭伯佾:《從琉球藩民墓碑文探索牡丹社事件》(實踐博雅學報/第二十二期/2015年7月),p92~93。 註十二: 參見──劉序楓:《清代中國對外國遭風難民的救助及遣返制度~以朝鮮、琉球、日本難民為例》(琉球中國關係國際學術會議編輯發行/第八回琉中歷史關係國際學術論文集/2001年3月)。 註十三: 據James Davidson的統計,1850~1871年底,臺灣(含澎湖)附近海面,共有44件船難,其中21艘船遭島民搶劫,部分船員被殺(僅4件為原住民所為)。1882年至1885年,共31次船難,6件劫船者皆為漢人。漢人最有名的海盜窩在國賽港(今臺南七股鄉三股村及十份村附近)、白沙屯(今桃園觀音鄉),此外鹿港、淡水、南崁、布袋、澎湖沿海地帶,先民也發揮了「靠海吃海」的精神,未放過任何老天爺賞賜的橫財;連奉命戒護的士兵也加入洗劫的行列。 參見──愛德華.豪士(陳政三譯):《征臺紀事~武士刀下的牡丹花》(原民文化),p10。 註十四: 參見──戴寶村:《牡丹社事件~帝國的入侵》(自立晚報),p13。 1609年(明萬歷三十二年),日本薩摩藩島津氏派兵入侵琉球,1611年(明萬歷三十九年)9月中山王尚寧在江戶被迫簽署「誓表」後,才得以歸國,1613年,尚寧王被迫將奄美諸島割讓給薩摩藩。琉球從此一方面接受中國冊封並進行朝貢貿易,同時國政卻受到日本薩摩藩的控制--這就是所謂的琉球的雙屬時代。 註十五: 參見──藤井志津枝(傅琪貽)…

Read More

出道22年 容祖兒首度執導MV

容祖兒出道22年,推出全新廣東作品《不配》,首度升格MV導演。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全能天后」容祖兒(Joey)出道屆滿22年,乘勢推出全新廣東作品《不配》,並首度升格MV導演,坦言第一次難免緊張,但反而更能控制影像的空間段落。 入行22年,容祖兒的感觸很深,「其實要堅持22年是一件不容易到事,必須遵守自己諾言、持續成長,祖兒感性的說:好感謝身邊每一個幫助我的人、我的歌迷、我的家人。所以我想要用自己的作品去代替我想講的所有說話,希望自己一次可以比一次更加進步,也繼續做好的自己,給喜歡聽我唱歌的人,感受聽到我用心演繹的每一首歌。」 首次親自操刀執導MV,「一切都是來自於我對這首歌的感情,我好喜歡這首歌那種無奈成長過後,所帶來一種體悟及智慧。」容祖兒《不配》MV請到一對現代舞夫妻舞者,全程以肢體和舞姿展現情侶在多年情感之後的跌宕起伏,容祖兒亦化「凍傷妝」入鏡,穿花布棉襖像極愛斯基摩娃娃,在夏末秋初的現在被粉絲讚:「姊姊走得好前面!」 不過,其實全身裹緊緊的容祖兒,在片場中熱到一個不行,忍到快暈倒,殺青時她開心大喊:「熱死啦!」直接在花絮中上演脫衣秀,瀟灑脫去大衣。此外,「容導」更親身指導男女舞者,示範如何演繹該曲想抱卻抱不到的濃烈情感,配合在片場中設置的超巨型LED屏幕滿是靄靄大雪的景色,彷如置身極地冰山,令人揪心讚嘆不已! 容祖兒《不配》音樂錄影帶已在容祖兒YouTube官方頻道播出!

Read More

金馬58 濁水漂流12入圍居冠

第58屆金馬獎5日公布入圍名單,《濁水漂流》入圍12項提名居冠。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第58屆金馬獎5日公布入圍名單,《濁水漂流》入圍12項提名居冠,《瀑布》、《緝魂》、《月老》入圍11項緊追在後,影帝由鄭人碩、張震、邱澤、吳鎮宇、柯震東角逐;女主角獎競爭激烈,出現「瀑布」賈靜雯、王淨與「美國女孩」林嘉欣、方郁婷2組母女廝殺,影后陳湘琪也一同角逐。 金馬獎今年報名影片共計573部(劇情片66部、動畫片2部、紀錄片52部、劇情短片296部、紀錄短片87部、動畫短片70部),由金馬影后謝盈萱與去年金馬獎最佳新演員陳妍霏共同揭曉名單。 《濁水漂流》入圍12項提名,包括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2位)、最佳女配角、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攝影、最佳造型設計、最佳原創電影音樂、最佳原創電影歌曲、最佳剪輯;《瀑布》入圍11項包括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2位)、最佳原著劇本、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最佳美術設計、最佳造型設計、最佳原創電影音樂、最佳剪輯;《緝魂》入圍11項,包括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最佳美術設計、最佳造型設計、最佳動作設計、最佳剪輯、最佳音效。《月老》入圍11項,包括最佳劇情片、最佳男配角、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最佳美術設計、最佳造型設計、最佳動作設計、最佳原創電影音樂、最佳原創電影歌曲、最佳音效。 張震以「緝魂」角逐金馬獎最佳男主角。 最佳男主角入圍的有鄭人碩(角頭-浪流連)、張震(緝魂)、邱澤(當男人戀愛時)、吳鎮宇(濁水漂流)、柯震東(金錢男孩Moneyboys);最佳女主角入圍的有陳湘琪(修行)、賈靜雯(瀑布)、王淨(瀑布)、林嘉欣(美國女孩)、方郁婷(美國女孩)。 「瀑布」中的母女賈靜雯及王淨,兩人一同入圍最佳女主角。 王淨 金馬執委會執行長聞天祥也公布本屆「年度台灣傑出電影工作者」得主為陳新發。得獎理由為質感師就是電影場景的化妝師,陳新發入行三十餘年,不斷研發,他所領導的法蘭克質感創作有限公司,為今年多達9部入圍影片點石成金,評審團表決通過將年度台灣傑出電影工作者頒發給他,肯定他的貢獻。 第58屆金馬獎頒獎典禮將於11月27日於台北國父紀念館舉行,觀眾可鎖定台視頻道同步收看直播,網路直播部分則委由myVideo影音獨家播出。

Read More

鄭元暢合體柯佳嬿 學族語飆戲

鄭元暢與柯佳嬿,首度在《無神之地不下雨》劇中同台飆戲。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相識多年的鄭元暢與柯佳嬿,首度在《無神之地不下雨》劇中同台飆戲,劇中有多場精彩鬥智的對手戲,甚至還要變身模仿彼此,過足戲癮。 愛奇藝、華視、八大電視共同推出的末日愛情影集《無神之地不下雨》,將於10月17日起全球首播。鄭元暢、柯佳嬿5日連袂出席特映會為戲造勢。 鄭元暢與柯佳嬿首度同台飆戲,也都是第一次詮釋「神」的角色,兩人在開拍前結伴一起上肢體表演課、一起學阿美族語,劇中有多場精彩鬥智的對手戲,甚至還要變身模仿彼此,過足戲癮。 鄭元暢飾演法力無邊的風之神「Fali」,他掌管因果矯正司,也是記憶之梳的管理者,負責梳理萬事的因果,確保世間一切事物按照造物主的安排前進,主導眾神撤離人間的任務,擁有瞬間移動與修改記憶的能力;柯佳嬿飾演外表如雲霧般變幻莫測的雲之神「Toem」,她擁有瞬間移動及自由穿梭人心的能力,可以揭穿所有虛實,並能窺探世上每個人內心深處的記憶與欲望。 鄭元暢笑稱,在劇中追著愛找麻煩的柯佳嬿跑,然而現實中自己卻是超級隨性的人,「就是比較亂中有序,不是一個要將一切矯正歸位性格的人。」柯佳嬿則被角色的反轉所深深吸引,以前沒有機會嘗試這樣古靈精怪的調皮角色,最好玩的挑戰還有要拍出鬼魅般的嚇人感,但現實中倒是不看恐怖片,只能透過演戲過過癮。 兩人的角色也相當耗費「腦力」,鄭元暢表示:「我的角色功課是把劇本的時間軸跟故事拆解之後,再把它串聯起來。」另外一大挑戰是學習阿美族語,要很深情又帶戲感地說出族語台詞,「一殺青就全還給老師了!」他慚愧笑說:「但族語老師有稱讚過我的發音是主演裡最標準的。」

Read More

大嘻哈總決賽 大支如釋重負

饒舌選秀節目「大嘻哈時代」將迎接最終回,邀請歌手杜振熙(蛋堡)(左4)、9m88(右3)擔任客座導師,並在總冠軍戰與主持人李英宏(右4)和導師群合影。(三立提供/中央社) 中央社∕台北5日電 饒舌選秀節目「大嘻哈時代」將迎接最終回,6名決賽選手爭搶百萬獎金,更邀金曲歌王蛋堡和9m88擔任客座導師。評審大支最後一集感到如釋重負,坦言參與節目以來每晚都做惡夢。 「大嘻哈時代」開播以來,通過海選的66名選手經過多場賽制挑戰,由YoungLee、Yappy、潤少、SOWUT、禪波 ZENB(0)與wannasleep等6強選手爭奪總冠軍寶座。 總決賽開場,Leo王就鼓勵選手們走到今天很不容易,大讚意志力很堅強。剃刀蔣則認為比賽不只要運用實力,運氣也占很大部分。熊仔表示,最後幾集賽制都很困難,鍛鍊選手不同面向,總冠軍賽希望給大家自由的發揮空間表現自己。 擔任最終回客座導師的杜振熙(蛋堡)分享,看到許多厲害的選手齊聚一堂覺得很酷,都有各自風格想法,會督促自己不能懶散,也要向他們學習跟看齊。 9m88則很期待選手們的表現,並強調嘻哈歷史悠久,能藉由節目及蛋堡得到金曲歌王2件事,讓嘻哈音樂被大眾看見,也期望大眾能持續支持嘻哈文化。 日前錄製最後一集節目,熊仔坦言現場有種畢業典禮的感覺,他感性表示會想念大家,自己也一直在學習,卸下導師回歸音樂人身分。 大支則是感到如釋重負與捨不得,透露自從擔任評審以來,晚上都睡不好做惡夢,想在最後一集跟選手們喊話:「一定要相信自己,堅定地往饒舌路上邁進。」大支希望能有下一季「大嘻哈時代」,讓嘻哈音樂被更多人看見。

Read More

北斗星下的大煙囪9日開演

《北斗星下的大煙囪》音樂會將於10月9日下午2時30分在文化局演藝廳索票入場,圖為排練現場,演員認真練唱。(記者曾芳蘭攝) 記者曾芳蘭∕竹市報導 以新竹空軍黑蝙蝠中隊及第六燃廠房為背景,以3年期程製作的在地原創音樂劇《北斗星下的大煙囪》,將於9日(六)下午2時30分,以音樂劇音樂會形式於新竹市文化局演藝廳演出;該劇由文化局策劃,自109年起委請桃園市廣藝基金會製作,攜手在地傑出演藝團隊「好玩的劇團」及「新竹交響管樂團」參與製作,音樂會將首度發表15首原創歌曲,以歌聲訴說屬於新竹的故事,歡迎民眾踴躍索票入場。 文化局長張馨之表示、《北斗星下的大煙囪》是文化局首次嘗試自製音樂劇,以新竹特有的歷史文化「空軍黑蝙蝠中隊」及「新竹六燃廠房的眷村生活」為背景,期以音樂劇形式、呈現這片土地上發生的故事,也讓更多人認識、了解新竹的過去;自製節目需耗費3年時間製作,完整的節目預計明年秋天呈現,目前所有歌曲已創作完成,9日搶先舉辦音樂劇音樂會,讓民眾一飽耳福。 張馨之說、《北斗星下的大煙囪》劇本除試圖喚起大時代下的兒女情長,同時也企盼映照出當代青年對生命的熱情、期待與追求;去年完成的讀劇座談,除獲得在地民眾熱烈回響,更有黑蝙蝠中隊或眷村眷屬現身表示,看見兒時的情境發生在舞台上,深受感動。 《北斗星下的大煙囪》將於本週六下午2時30分於新竹市文化局演藝廳演出,採索票入場,有興趣的民眾即日起可前往文化局演藝廳服務台免費索取,數量有限,索完為止。詳細活動資訊可上新竹市文化局官方網站查洽或1999專線。

Read More

社團育成匯演 開放免費索票

「二0二一粉墨展演─社團育成匯演」有吸睛的幼兒園小演員,即日起開放免費索票。(縣府提供) 記者林坤瑋/宜蘭報導 為傳承宜蘭特色傳統戲曲文化,宜蘭縣文化局特別補助縣內十七個團隊,媒合藝師進駐社團傳承歌仔戲技藝。今年共匯集十個傳統戲曲社團,於廿三、廿四日在宜蘭演藝廳共同舉辦「二0二一粉墨展演─社團育成匯演」,即日起開放免費索票。活動除了有吸睛的幼兒園小演員,有別以往,今年更邀請宜萱婦幼關懷協會的新住民孩子參與展演,讓傳統文化不僅跨世代的延續,更有跨文化的交流與推廣的意義。 今年將匯演成果展拉進廳內,讓觀眾朋友們,體驗不一樣的視覺饗宴,同時拓展文化藝術欣賞、交流,更讓大家瞭解富含地方特有之傳統技藝與記憶的「傳統戲曲」,至今在宜蘭的大街小巷裡仍有著一群大人及孩子,憑藉著對戲曲的喜愛,默默的努力耕耘著,更在校園裡埋下傳統技藝的種子。 即日起開放免費索票,地點包括:文化局-服務臺、演藝廳-售票口,文化工場服務臺。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