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門圖書館邀親子閱讀螢火蟲

參加北門圖書館閱讀活動的小朋友,第一次見到螢火蟲的幼蟲,覺得新鮮好奇。(記者盧萍珊攝) 記者盧萍珊/北門報導 原來螢火蟲的幼蟲長這樣?北門區圖書館舉辦閱讀活動,以「大自然真奇妙」為題,透過觀察螢火蟲,讓親子了解螢火蟲的種類、名稱及生長過程,課程中還能看到幼蟲吃東西,親子們大開眼界。 隨著疫情解封,北門區圖書館多元閱讀活動陸續開辦,其中以自然科學的內容,深受親子們的喜愛,常是報名秒殺額滿。恢復辦理首場的大自然真奇妙,邀請鄭智軒老師主講螢火蟲,還帶來螢火蟲的幼蟲,透過近距離觀察,讓參加的親子了解螢火蟲生態。 透過介紹原來全世界有二千種螢火蟲,在台灣則有五十多種,幼蟲主要吃螺、貝類及蝸牛等,成蟲後幾乎是不吃不喝,只吃露水、密露、花粉等,現場還有螢火蟲的幼蟲供觀察,不少人都是第一次見到幼蟲,對於幼蟲吃小蝸牛覺得很新鮮。 參加活動的小朋友說,對螢火蟲的印象就是在黑暗中會發光,但沒想到螢火蟲的壽命短,綻放光芒就可能面臨死亡,從螢火蟲的成長過程得到啟示,一定要好好把握生命。 北門區長張政郎表示,閱讀活動內容豐富多元,歡迎民眾參加,學習不同事物。

Read More

台灣電影日本國立電影資料館上映 透過台語經典電影展開對話

駐日本代表處代表謝長廷以錄影致詞。(文化部提供) 記者王誌成/台北報導 由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國家影視聽中心)修復七部六十年代經典台語電影,將於今年首度在日本上映。為深化兩國的文化交流同步舉辦台日論壇,主辦單位台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台灣文化中心(駐日文化中心)攜手國家影視聽中心,邀請東京國際影展節目與日本映像學會、法蘭西文化中心,共同策劃與邀請多位台灣及日本學者為日本觀眾解密台語電影的奧秘。 文化部表示,國家影視聽中心歷年來全力修復與典藏的台語片近二十多部,本次台日論壇則精選七部辛奇導演與林摶秋導演的作品,並在同樣擁有修復與保存電影文化遺產使命的日本國立電影資料館放映(日本電資館),由《燒肉粽》作為開幕片,駐日代表處謝長廷代表獻上致詞影片,以及國家影視聽中心王君琦執行長與日本電資館岡島尚志館長也同樣預錄影片為現場觀眾跨地交流。 駐日本代表處大使謝長廷錄影致詞表示,這次特集上映由台日電影專業機構合作,促成了台灣人過去最熟悉的台語片首次在日本以特集方式上映,在電影史上意義重大,他並分享個人經驗表示,這些影片對他那年代的台灣人而言顯得特別親切。 台灣國家影視聽中心執行長王君琦表示,根據一九六五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做過的統計,當時台灣與日本、印度為世界上拍攝電影產量最大的三個國家,其中絕大多數是台語片,早期台語片從模仿日本電影開始,逐漸發展出台灣特色的文化元素,本次影片二位導演林摶秋與辛奇都是留學日本的專業導演,拍攝技術及美學成就均高。

Read More

發現雙和在地之美 永安藝文中心「城市開箱」

「城市開箱:發現雙和在地美」特展中的雙和大地圖,將雙和地區的人文、歷史與自然景點規劃為三條路線帶領參觀者深度探訪雙和。 (記者吳瀛洲攝)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新北市永和美麗永安藝文中心即日起至十月十七日展出「城市開箱:發現雙和在地美」特展,主軸圍繞中和、永和區美麗景物,透過社大學員各式藝術創作與「瓦(遙改石部)溝十美十缺」攝影圖文呈現,帶領參觀者深度探訪雙和在地美。 市府文化局指出,此次展覽最奪目的是由「瓦( )溝十美十缺」三十多件攝影徵件圖文競賽獲獎作品排成的攝影牆面,該競賽徵件以「美」與「缺」為主題,作品從「瓦( )溝最美麗的景緻」到「極待改進美化之處」排列,宛如河流一樣流變。除全面地探尋瓦( )溝,也帶起居民對於生態環境的反思。 「城市開箱:發現雙和在地美」特展中奪目的攝影徵件圖文競賽獲獎作品的攝影牆。 (記者吳瀛洲攝) 文化局表示,展覽中亦有在地社大學員的各類創作,包括油畫、水彩、蠟筆、插畫、攝影、陶藝、禪繞畫、複合媒材等類別,豐富多元,涵蓋在地生活故事、緬甸移民文化、巷弄迷宮風景、生態城市願景、人文歷史建築、和平鴿意象創作等。 展場還有張雙和大地圖,將雙和地區的人文、歷史與自然景點規劃為三條路線:「尋訪中和二百年」、「走讀永和城市故事」與「雙城奇緣─水水瓦( )溝」,供觀眾可實際探遊雙和之美。

Read More

三為原民織藝家串起失落技藝與記憶

「織與纏繞」即日起花蓮原民文化館展出,花蓮市長魏嘉賢參觀參展作品。(記者林有清攝)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花蓮市原住民文化歷史館即日起辦理「Spi/Spi/Sepi:織與纏繞」策展活動,邀請來自部落的三位織藝藝術家展示作品。市長魏嘉賢表示,原住民族織藝文化在多數人觀念裡多為女性習得技能,當今這項技藝不再侷限於女性,此次策展也有男性族人的作品,策展內容聚集了個人生命書寫經歷,讓社會大眾認識原住民族的織藝文化之外,也透過三位織者的編織和纏繞,串聯起曾經失落的技藝或記憶。 這場策展邀請屏東縣三地門鄉大社部落排灣族的武玉玲、萬榮鄉支亞干部落太魯閣族徐昱萱,以及秀林鄉秀林部落太魯閣族朱豪傑等人參展,共展出二十件作品。魏市長並與各部落頭目以原住民傳統祈福儀式為活動揭幕。 三位藝術家透過編織和纏繞,串聯起夢境和現實,串聯起家族或部落,也串聯起曾經失落的技藝或記憶。魏嘉賢表示,藉由東部及南部三位不同創作方法的織藝者展出,希望能讓大眾認識原住民族的織藝文化,也讓三位藝術家個人生命史及織藝技巧,藉由作品書寫,讓參觀者有更多的討論與對話空間。 「夢是現實生活的中斷,也是現實和不同世界之間的連結。」夢的太魯閣族族語念作Spi,排灣族的族語則是Sepi,兩者在南島語言中有著相同的字源。策展人黃星樺說,藉由這次的策展,詮釋三人的作品是彼此不同的夢,也是彼此相連的夢,透過編織與纏繞,希望讓在此世遺落的事物,能夠在夢中尋回。

Read More

金鐘56 視帝薛仕凌 視后鐘欣凌

男配/邱凱偉、女配/簡嫚書、新人/李奕樵 迷你劇帝后/李銘順、徐堰鈴 追憶龍哥台下哭成淚海 眾所矚目的戲劇節目男主角獎由薛仕凌以戲劇作品「生生世世」奪得,這也是他今晚繼迷你劇集男配角獎後,再拿下的第2座個人獎。(三立電視提供/中央社) 藝人鍾欣凌以作品「我的婆婆怎麼那麼可愛」奪下最佳女主角獎。(中央社) 本報記者綜合報導 第五十六屆金鐘獎頒獎典禮昨晚(二日)在國父紀念館登場,主持人由視網膜獨挑大梁,薛仕凌憑《生生世世》奪下視帝,《我的婆婆怎麼那麼可愛》的鍾欣凌則打敗《天橋媽》孫淑媚奪下視后,邱凱偉則以《我的婆婆》奪最佳男配角,女配角簡嫚書以《她們創業的那些鳥事》勝出,「小不點」李奕樵以《天橋》奪新人獎,楊雅喆《天橋上的魔術師》奪戲劇節目導演獎,更一舉拿下戲劇節目獎。 年僅12歲的李奕樵以《天橋上的魔術師》拿下戲劇節目新人獎。(三立電視提供/中央社) 迷你劇獎項,徐堰鈴以《光的孩子》拿下女主角;李銘順以《做工的人》奪迷你劇視帝;女配角由小薰(黃瀞怡)《大債時代》勝出,她上台落淚:「我本身講話會結巴,但唯有拍戲,可以讓我找到歸屬感。」,最後她驕傲地喊:「我是泰雅族!」;迷你劇集男配角由演出《做工的人》的薛仕凌奪得,他發表感言不到十五秒即快閃下台;游珈瑄則獲迷你劇集最具潛力新人獎;鄭芬芬以《做工的人》勇奪導演獎。 「36題愛上你」主持群吳姍儒(右起)、炎亞綸與唐綺陽合體開心走星光,並一舉奪下綜藝節目主持人獎。(中央社) 綜藝節目主持人獎由《36題愛上你》唐綺陽、吳姍儒、炎亞綸奪得;曾國城《一字千金─鬥字英雄會》拿下益智及實境節目主持人獎,這也是他的第五座金鐘;《菱格世代DD52》獲綜藝節目獎;全明星運動會奪益智及實境節目獎;大霈(李霈瑜)主持的「原來是匠紫」奪下生活風格節目主持人獎。 任立渝獲特殊貢獻獎座,還應主持人視網膜之邀,直接在台上播報起氣象,完美播報獲全場掌聲。 在追憶已故藝人的VCR中,日前猝逝的龍劭華在影片最後出現,他用閩南語說著:「留下最深刻的記憶,不要把我忘記。」讓台下都紅了眼眶,最後畫面停留在字幕「獻給在天上最閃亮的星星」,像在與觀眾做最後的道別。 首度入圍金鐘的孫淑媚以一身黑色紗質禮服典雅登上星光紅毯,可惜鎩羽而歸。(中央社) 《天橋媽》孫淑媚搭檔曾敬驊一起頒獎,孫淑媚感謝主辦單位安排了小鮮肉。然而觀眾更驚豔的是,四十歲的孫淑媚凍齡看起來竟像國中生。 視網膜主持風趣,拜託來賓把握九十秒的時間,否則明天新聞焦點就會變成我被迫喝香菜汁喝一整年,逗得現場笑聲不斷。音樂人陳明章一連演唱自己創作曲「下午的一齣戲」、「追追追」、「伊是咱的寶貝」,充滿台灣味的詞曲,感動所有人的的心。「這是綜藝新視代」由視網膜、吳姍儒、炎亞綸共演跨界脫口秀,動力火車壓軸以「向世界說我們的故事」獻唱十首膾炙人口的戲劇主題曲,曲曲動聽。

Read More

金鐘56 視網膜父女裝 紅毯吸眼球

劉品言 温貞菱 本報記者綜合報導 第56屆電視金鐘獎頒獎典禮二日晚間在台北國父紀念館舉行,星光大道由黃豪平與蔡尚樺搭檔主持,典禮主持人視網膜帶愛犬柚子著「父女西裝」率先登場,Janet以性感優雅赫本風驚艷全場。 首次獨挑大梁主持典禮的視網膜和愛犬柚子搭配「父女西裝」亮相。由於日前揚言要典禮超時1分鐘罰喝1杯他最討厭的香菜汁,視網膜表示:「不管超時多久,反正諾言出去就算數,到時候再看怎麼辦再來結算」。 Janet 林予晞 陸弈靜以一身無袖俐落亮片褲裝,搭配黑色大領帥氣登場:蔡佳茵則以一席黑色深V禮服搭上長墜項鍊亮相。孫可芳以珍珠長鏈、手環搭配白色平口長禮服登場,《若是一個人》同劇演員大鶴則是灰色直條紋西裝打上蝴蝶結亮相。施名帥身穿黑色絨布西裝,和《黑喵知情》劇中的黃金獵犬演員走紅毯。 Janet謝怡芬則以赫本風優雅包頭搭配斜平口露背復古禮服,與《戒指流浪記》劇組共同走紅毯;同劇組林予晞則身著一席藍色平口雙層紗質禮服出席。導演葉天倫配戴相識20多年、已故視帝龍劭華送給他的珍珠項鍊出席,葉天倫表示,「龍哥也有演出《戒指流浪記》,盼戴著龍哥的項鍊一起參與」。 簡嫚書 吳姍儒 大霈(李霈瑜)以白色雙開衩洋裝登場,飄逸裙擺讓一雙長腿若隱若現;劉品言穿著黑色深U型長禮服性感亮相。雙料入圍的薛仕凌預告得獎將捐出獎金鼓勵台灣戲劇人。 去年過世的藝人小鬼(黃鴻升)與吳宗憲、KID共同入圍益智及實境節目主持人獎。KID今晚穿著黑色西裝,手拿小鬼設計的Alien666公仔走上紅毯,服裝上綴滿公仔圖案,「希望能夠順利上台,拿下鬼哥最後一次的金鐘獎」。 姚淳耀 劉冠廷 阿翔、浩子分別以灰色和紅色格紋裝搭配走上紅毯。對於外傳胡瓜將交出主持棒,阿翔不但否認,同時預告胡瓜未來仍會繼續帶領團隊,更笑說:「瓜哥沒有要退休,站得好好的,趕不走。」 炎亞綸、唐綺陽及Sandy(吳姍儒)入圍綜藝節目獎及主持人獎,炎亞綸以一身低胸金色西裝搭配金髮,與Sandy的銀色亮片禮服相呼應。 鄭元暢 金鐘56主持人視網膜(右)與愛犬「柚子」走紅毯,中途「柚子」被一把抱起,一度露出彆扭神情。(中央社) 《天橋上的魔術師》導演楊雅喆與李奕樵、孫淑媚一起走上紅毯,楊雅喆與李奕樵分別以粉色蝴蝶結和粉色襯衫搭配。 以《我的婆婆怎麼那麼可愛》角逐視帝的許傑輝雖謙稱奪獎要看評審喜好,但也打趣說鍾欣凌就是自己的吉祥物;鍾欣凌則笑說女兒不希望自己得獎,因為參加頒獎典禮都會晚回家,「所以這回結束會先回去陪女兒睡覺,再出去玩」。

Read More

王俠軍白色意志個展 甘樂阿舍美術館展出

王俠軍向參觀展覽民眾介紹自己的創作理念。(記者趙傳安攝) 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 年過半百後,藝術家王俠軍對人生有新體悟,從五彩繽紛的琉璃「絕色」,走入溫潤純色的瓷器「絕白」,更突破瓷器傳統形制障礙,以「站」姿瓷器技藝,獨步全球。王俠軍的《白色意志.王俠軍的情與色》個展,即日起至十月十六日於甘樂阿舍美術館展出,歡迎前往參觀。 王俠軍的身分多元,曾從事攝影、廣告、設計、房地產代銷、電影演員和導演等工作,認為唯有藝術才能積累生命痕跡,將生命轉彎,投入玻璃創作,後創立「琉璃工房」、「琉園」,透過創意和技藝,為沒落產業再度掀起朝氣,更晉級藝術境界。 王俠軍推出「白色意志」白瓷創作品,作品從工藝到藝術,再邁向創新之路。(記者趙傳安攝) 王俠軍和台南頗有淵源,曾設計房地產銷售,四十餘年前並曾引進馬戲表演,至今許多老台南人還記憶猶新,負責房屋銷售,更和《中華日報》有著不解之緣。 在台南浸淫三年,人生歷練和作品操練,也成為日後他創作養分,曾迷戀瑰麗色彩的琉璃,王俠軍開拓眼界後,返國尋找能具代表的「民族工藝」,愛上瓷器,一開始不解,也曾吃過苦頭,幾經摸索,他認為唯有白瓷才能代表他回歸純粹之心。 王俠軍將白瓷融入創新技術,打造全新瓷器藝術,作品令人驚豔。(記者林雪娟攝) 此次展覽,精挑二十二件白瓷作品,各展特色,有從中國鼎鼐發想結合的創新、有結合生活發揮巧思的花器、茶具,更讓人驚呼的是,他突破瓷土的物理現象,竟讓瓷器「站」起來,如白馬作品只依賴兩隻細角站立,且藉由不同片段相結合,塑造出瓷器的立體感。 王俠軍說,他克服瓷器長年來渾圓封閉的筒狀造型,運用結構、層次、光影和氣韻所營造的純白豐富,展現作品的立體和知性,在他手上,瓷器有全新風采,探尋出可能性。有趣的是,許多創作者作品容易被定型或有特定風格,王俠軍卻一再突破,不斷的「進化」,超越現實的追求及風格、技藝、高美感和生命的體悟哲思,也讓他入選百位「華人『智』造」之列。

Read More

珊瑚很有事海洋教育巡迴特展 新港奉天宮展出

珊瑚很有事海洋教育巡迴特展開幕。(記者湯朝村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由基隆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等策畫的「珊瑚很有事海洋教育巡迴特展」,即日到十一月三十日,於新港奉天宮二樓展覽場展出,這是第一次將海洋環境教育的理念,在一座充滿台灣傳統媽祖信仰文化的大廟奉天宮作展出,讓這位大海的女神~媽祖,共同為傳達愛海的理念攜手合作。 海科館陳麗淑主任表示,媽祖是台灣信仰中重要的海神,祂庇佑陸上的人們、海上的船隻,其實跟珊瑚也有巧合的淵源,話說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媽祖生的前後,就是南部珊瑚產卵的日子,珊瑚釋出上千萬顆的卵在海中,有時還會出現粉紅色的海面,非常的壯觀,此時也提供了其他海洋生物的蛋白質來源,孕育了珊瑚礁生態系的健全發展。 新港奉天宮董事長何達煌表示,奉天宮此次配合,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等單位,共同舉辦針織珊瑚展覽,讓更多人認識海洋生態。進而推廣環保的概念,跟奉天宮長期推展的理念相當吻合,此次展覽也是奉天宮二樓展場的一大創舉與改變,來奉天宮除了拜媽祖還能長知識。 在特展中還有三崙國小以媽祖為發想的「媽祖的新衣」等學校獨立創作的作品,搭配獲得第四十四屆金鼎獎政府出版品類數位出版的電子繪本、珊瑚繁殖小書等,讓海中的珊瑚展現在陸地上,喚醒更多人對珊瑚保育的認識。

Read More

原住民鄒族日 舉辦分享講座下週一起來樂舞

府城鄒族日活動連續兩週舉辦,昨日邀請鄒族哲人高英傑分享個人命歷程。(原民會提供) 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 台南曾經是鄒族人早期暫居區域,「札哈木 ca’hamu」則是一個深藏在歷史洪流名詞,原民會每年舉辦「府城鄒族日」,希望透過推廣與紀錄這個「曾經」,讓所有人認識這一段美麗邂逅,二日邀請鄒族哲人高英傑分享個人命歷程,九日則於安平札哈木原住民公園舉辦鄒族樂舞饗宴活動,歡迎所有人參與。 原民會指出,鄒族曾在這塊土地上生活,在那遙遠歲月裡,或許所有人的記憶模糊,卻不該被遺忘,除提醒鄒族人莫望祖先足跡和源遠流傳故事,也希望生長在這塊土地的人,都可以一起來參加文化活動,認識鄒族的歷史文化。 今年鄒族日以「Siuski來訪札哈木」為主題,Siuski(修史吉)是Tsou(鄒)族Hosa(大社)各個氏族前往Lenohi'u(小社)拜訪親族的慶典,在Siuski前幾天,Lenohi'u族人會總動員,清除路旁雜草,也會提早釀酒,準備歡迎遠道來訪的親人。 昨日邀請鄒族哲人高英傑分享個人命歷程,九日將於安平札哈木原住民公園舉辦鄒族樂舞饗宴活動,市集展現鄒族特色手工藝品與美食,並規劃鄒族童玩、手作DIY等趣味活動。

Read More

嘉義縣成立「舞動青春活力綻放」街舞培訓班

嘉義縣成立「舞動青春活力綻放」街舞培訓班,縣長翁章梁前往關心。﹙記者張誼攝﹚ 記者張誼/嘉義縣報導 嘉義縣成立「舞動青春活力綻放」街舞培訓班,藉以培養能打入國際的表演團隊,招收高中職以下學子,並以三種不同舞風分組,分別在大同國小、水上國中、竹崎高中開班授課。 教育處指出,目前正規劃明年度全民運動會時邀請培訓班演出,未來也會釋出名額,讓有興趣的孩子能一同參與,建立藝文表演品牌,為文化力奠下根基。 街舞培訓班由虹星文創執行長趙嘉宏協助規劃課程,並聘請知名舞蹈教室師資,LAB4的楊津凱、曼斯特的趙賢宏及杯子蛋糕的呂名峰各任三組別老師,每週固定一次主要課程,每月最後一週則安排次要課程,聘請其他老師分享街舞知識;培訓四月十日開課,五月遭逢疫情改為線上課,二日是恢復實體課的第二堂,同學戴著口罩賣力舞動,認真神情感染全場。 縣長翁章梁二日下午前往水上國中關心Hip Hop組訓練狀況,學生用兩堂課的時間完成一支舞碼送給翁縣長,翁縣長給予高度肯定,能用兩個禮拜編好舞,律動又流暢,著實不簡單,代表老師訓練有方,學生指日可待。 翁章梁表示,街舞不僅是運動也是藝術,二0二四年巴黎奧運首次納入街舞(霹靂舞),代表全世界開始重視街舞文化。嘉義縣目前培育了三支表演團隊,分別是擊樂團、鄒族合唱團,還有街舞,希望他們以後可以代表嘉義縣到各地表演,甚至打入國際比賽,成為代表嘉義的縣隊。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