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闖金鐘雙料入圍 薛仕凌感謝夥伴

藝人薛仕凌首度角逐金鐘獎就雙料入圍戲劇節目男主角獎、迷你劇集(電視電影)男配角獎,他格外感激多年陪伴身邊的工作團隊。(大璽影藝提供/中央社) 中央社∕台北30日電 藝人薛仕凌以饒舌團體「大嘴巴」出道,近年在戲劇大放異彩,入行近15年首度角逐金鐘就雙料入圍視帝、迷你劇集男配角,成為大黑馬。薛仕凌形容自己像「海賊王」魯夫,全仰賴夥伴協助。 無論是八點檔「生生世世」熱愛藝術、被時代壓抑的病弱同志「玉樹」,或迷你劇「做工的人」嚼檳榔有義氣的台客怪手司機「阿全」,薛仕凌在兩個反差極大的角色切換自如,儘管兩部戲同檔期播出,觀眾也不會錯亂,更驚訝原來薛仕凌這麼會演戲。 許多人對薛仕凌的印象停留在「大嘴巴」時期的饒舌歌手MC40,但其實他從未離開戲劇。大學時期薛仕凌除了玩樂團,也長期泡在劇團,起初只是因為外文系得必修英文經典劇本、籌備公演,沒想到越讀越入迷,課餘也參與獨立實驗小劇場演出。 藝人薛仕凌以饒舌團體「大嘴巴」出道,近年在戲劇大放異彩,入行近15年首度角逐金鐘獎就入圍戲劇節目男主角獎、迷你劇集(電視電影)男配角獎,成為本屆大黑馬。(大璽影藝提供/中央社) 在「大嘴巴」2011年第二度奪下金曲獎最佳演唱組合之際,同年薛仕凌也以「珍愛林北」正式在電視劇露面。投身戲劇近10年,薛仕凌終於被金鐘獎看見,卻不覺得等太久,因為「從來沒在等,也沒預期,所以特別意外」。 對薛仕凌來說,戲劇和音樂一樣是熱情不會被消磨的興趣,至於過去鮮少被視為演員,薛仕凌沒太在意,認為就是剛好在不同時期被大家認識,「我一直都在做同樣的事,只是最近運氣比較好,戲劇這部分被看見」。 這回有機會入圍金鐘獎,薛仕凌歸功劇組夥伴共同成就角色,也格外感激多年陪伴身邊的工作團隊。 用漫畫「海賊王」中的魯夫比擬自己,薛仕凌說:「魯夫除了會把人打飛之外,不會航海、修船,也不會醫術,但他有很多厲害的夥伴;我也只會演戲,很幸運有一群很信任的專業夥伴,陪著我達成很多事情。」

Read More

霹靂一哥回來了 電影素還真明年賀歲上映

由布袋戲界「十車書」黃強華編導、「八音才子」黃文擇親自配音的布袋戲電影「素還真」,定檔於111年1月28日上映。(威視提供/中央社) 中央社∕台北30日電 由布袋戲界「十車書」黃強華編導、「八音才子」黃文擇親自配音的電影「素還真」,將素還真少年故事搬上大銀幕,今天除了公開前導預告,也宣布定檔明年1月28日上映。 「素還真」今天公布前導海報及預告,前導海報由曾為金馬獎、金曲獎統籌視覺的JL DESIGN設計,以素還真側臉展現氣勢;前導預告則是由布袋戲配音巨擘黃文擇親自獻聲並唸出「素還真詩號」,網友也留言表示,「終於等到你了,一定進場支持」、「雞皮疙瘩掉滿地,霹靂回來了,原音回來了」。 「素還真」故事聚焦素還真成為武林盟主前的少年故事,導演黃強華表示,「電影的少年素還真其實和你我沒有不同,就是一個有話直說、個性有稜有角的年輕人。」 黃強華表示,「素還真」不僅是獻給戲迷的一份大禮,也是非常適合年輕人觀賞的故事。 「素還真」將於明年1月28日全台上映。

Read More

【一號人物】楊力州 「導」出動人情感 凝境於鏡頭之外

DFUN 首頁http://www.dfunmag.com.tw ▍ 「苦難的人生很平常,愛與苦原是分不開的。」 楊力州導演透過影像梳理各種人文面向,紀錄每個人物的生命故事,我們所看見的是電影剪接後的畫面,而在景框之外人與人關係的豐厚情感,在殺青之後仍然源源流轉,流淌在每一位故事主角、每一位團隊工作者,甚至在每一位為影動容的觀者之間。透過他的鏡頭下呈現的,不會只是所謂爬梳人道關懷、社會議題,不是讓人感覺嚴肅、政治正確、說教的那種大眾標籤,而是在那些在我們生活周遭,曾經被忽略,看似過著平凡卻意外充滿堅毅力量的人,紀錄在他們平實無華的日子裡,面對的所有挑戰、經歷的每場故事,用一貫的淺白語彙,「深深的話,淺淺地說。」揭露所有不正常卻被允許存在的矛盾關係,用溫柔力量紀錄所有在你我之中的真實。 EDIT= Vicky Yeh PHOTO= 後場音像紀錄工作室 楊力州:創立後場音像紀錄工作室。闖蕩紀錄片圈25年產出26部作品,同時也是臺灣紀錄片史上最多作品登上院線的導演,多次問鼎許多國際影展,拿過金鐘獎與金馬獎。因為拍片多是為弱勢族群發聲、討論社會議題,成為別人眼中體育政策、老人議題、偏鄉教育的專家,但其實他只會拍片,只喜歡好好說故事。 代表作品:《奇蹟的夏天》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紅盒子》香港華語紀錄片長片冠軍、《征服北極》、《被遺忘的時光》、《拔一條河》、《我們的那時此刻》、《小小鼓手》、《青春啦啦隊》等等。今年底上院線新作《愛別離苦》,於去年金馬影展世界首映。   一切的起點 是否正義召喚 力州導演從小習畫,本來以為會當上畫家,後來變成做老師,現在是一位拍了不少紀錄片的導演。走上這條路的「動能」,可以回溯到力州導演準備大學聯考時,某日從南陽街上的補習班出來,恰巧碰見「520農民運動」,他突然看到聚集非常多農民,還看見鎮暴警察開始要來驅離了,群眾非常恐慌,哨音跟敲盾牌的聲音也越來越大,農民們開始奔跑,整個氛圍瀰漫著緊張以及害怕,與事無關的他,受到氛圍傳染之下,也跟著開始奔跑,當年那邊的大亞百貨門口有一座天橋(現今已拆除),他站在天橋上,看到好多穿著成功高中制服的學生,看得出來是支持社運的年輕人,跟他當時歲數只相差一兩歲,一群人對著橋下的警察大聲嚷嚷,試圖擋在那些農民、老人之前,阻止那些鎮暴警察,結果那些人就這樣被鎮壓、踩踏過去,鎮暴車的強力水柱開始對著所有人狂噴,他當時想,究竟是怎樣罪大惡極需要這樣互相追趕?克難輾轉回到家中已經很晚,一路上接收到的強烈、困惑、驚嚇、憤怒共感情緒久久難以平復。事件影響他至深,讓他對於每件事情的思考,所有前因後果,會想要去懷疑、去探究,不再盡信被動獲得的資訊。在多年以後,他發想每一部紀錄片,思考每個議題背後,「憤怒能量」的起點,似乎能說是正義在他內心的召喚。 《其實是南極》2018年徒步於一望無際的南極大陸,裝備厚重,看起來莫名跟太空人有點像。 影像世界種子萌芽 很多電影人曾說過:「因為被電影感動,所以希望也能做出感動人的作品。」 力州導演的紀錄片種子,要回溯到就讀輔大應用美術系時,那時常常會去電影社辦的活動,都放主流國外大片居多,例如大衛‧柏格曼等等,或者是一些港片、臺片,有一次放「紀錄片」,給他很大的啟蒙,剛開始他還以為是什麼動物生態紀錄片?但聽說活動邀請了導演來講座,這對當時的學生來說很有吸引力,沒有見過導演這個職業,姑且站在教室最後面,想說苗頭一不對,跑了也不尷尬,結果他從開播待到活動結束,都因當時播映吳乙峰導演作品《月亮的小孩》,以臺灣白化症患者為對象,紀錄在當時社會風氣下他們如何找到出路,作品在細膩的對談中,讓大眾了解到他們對於生活的渴望、對建立家庭的盼望,看見他們充滿溫柔光輝的一面。他因此發現原來有一種電影可以這樣紀錄真實、讓人動容,影像真實流露出人與人之間的滿滿情感,無法被模仿,具有非常強大的能量,那不是像劇情片,透過編排好的腳本,再讓演員模擬出來,而是凝境於鏡頭之外,看得見的情懷。 《其實是南極》2018年在南極點不忘宣揚耀威,拿著公司旗子拍照。在照片中的藍色球就是南極點。 照計畫走反而失去驚喜 在拍紀錄片前,力州導演會先經過企劃,通常是受到某個議題或事件的啟發,就像是在他內心深刻影響的農民運動,是他認為不正常,當時卻被大家默許的一種狀態,深究它、了解它背後所有脈絡跟故事,找到一個觀點與切角才會開拍,尤其他特別喜歡透過文字書寫,極具魅力,也很容易梳理聚焦,加上與工作團隊、攝影師溝通時,有文字的輔助也非常加分,可是當來到拍攝現場,攝影機打開後的世界,所有前面設想的情緒、思考、揣測,都不一定會發生,腳本企劃只是輔助一個方向,現場讓故事自行發展堆疊延伸,百分之百的開放,才越能遇見那些驚喜與意想不到的火花,並能為作品帶來新連結,傳遞出的各種意念與感情也顯得特別真實。有次遇到學生很緊張問他:「學期初安排了拍攝計畫、做了田野調查,學期末實際去拍攝紀錄片後,拍出的內容、被訪者的分享跟當初設定的完全不一樣怎麼辦?」他回答學生:「哪有怎麼辦呢?太棒了!當我們不了解一件事件背景,只能就現有資料去揣測,實際上的故事被準確預測時,不覺得失去探索新事物的樂趣嗎?」人很習慣對於未知產生恐懼,但力州導演不一樣,他反而敞開心懷,願意擁抱生命歷程帶來的種種驚喜。 《愛別離苦》拍攝地點:夜深人靜的菱潭街。源自楊力州導演因緣際會接觸到從景觀設計研究所畢業的年輕人智宇,輾轉知道菱潭街這個地方,在google map上面沒有的地址,只有一個叫做「興創基地」的名字,(還好現在「興創基地」前面已經加上菱潭街了)。雖然沒有名字,卻有一種魅力吸引著楊力州不斷跑去這條無名的街。 深深的話 淺淺地說 在那個已經消失的天橋上面,不僅撼動也很難想像,整個情緒強烈至今三十年再回想都歷歷在目,對他而言像是內心深處另一個自己,雖擁有外顯的溫柔氣質,但「憤怒」卻引領了拍攝作品的動能,兩者互相矛盾卻也互相調和,比如現在收錄到小學課本的《拔一條河》,在臺灣嚴重天災僅次於九二一大地震的八八水災中,大家對於受災戶紛紛投以憐憫與同情慰問,但在力州導演的鏡頭下,反而紀錄出他們在經歷傷痛之後,甲仙國小的小孩子們透過拔河展現自己仍然滿滿勇氣與力量,整個鎮上的人民也都團結一心互相激勵、照顧、擁抱,透過影像溫柔地訴說:「即使這些人歷經了我們這輩子可能沒遇過的挫折以及失去,仍然擁抱人生、找到生命中的勇氣,換作我們對人生又怎麼能輕言放棄?」;或像新作《愛別離苦》中開場那位女性,用簡單的日常口吻分享,卻能從話語中感受到,背後其身為女性角色,在生活中總總不被重視的細節等等。因為理解了「憤怒」是一種不好被接收的情緒,刻意讓作品「深深的話,淺淺地說。」,他用溫柔的姿態、平和的故事將感動與鼓勵傳達進觀眾內心。   景框內 找到熱情與不凡 在過往拍紀錄片那麼多的經驗中,他最在意的是在於鏡頭之外,沒有被框住的外面,是一個怎樣的景色、什麼狀態、有哪些角色,或所有發生事件的投射,紀錄者位於什麼樣的觀看位置也很重要,當距離遠了,故事就變得像客觀新聞報導。紀錄一段故事要讓被訪者卸下對鏡頭的防備,甚至說出自己最貼近內心的故事,背後所要花費的時間比一部劇情片可能來得更長,對力州導演來說,他經常想自己何德何能讓這些人信任並分享一些私密的情緒,但同時也看見每個人身上都有不同的光芒,端看將熱情發揮在什麼樣的地方,激發出獨有的火花,紀錄者本身的存在、出現與設計,他認為當有這樣的能力,便能夠協助被拍攝的人,看見自己平凡人生中不平庸的一面。 力州導演花了十年拍攝《紅盒子》。劇照攝於2010年,於《紅盒子》拍攝期,劇組租借了表演廳來紀錄師傅的布袋戲手藝。 景框外情感流淌 正是故事開端 拍紀錄片的人常常被說:「你的影像好真實喔。」,這是最常聽到的回饋,但「真實」這兩個字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因為必須花很多時間做心理建設,所謂的真實,都是鏡頭的侷限,有一種真實是拍不到的,是情緒,或者哲學上的,對力州導演來說,花了這麼多年的時間拍了這麼多部深刻紀錄的故事,其實每一篇故事的延續,都成為他往後人生中一條條情感連結,每一個紀錄片的殺青,也許正是他與故事的終點、與主角情誼關係的開端,過去沒有現在網路方便,「離開」是一種常態,讓他經常不捨,現在網路、交通的發達,他偶爾回去甲仙,所經每條路、每家店,都無不歡迎他、盛情想要招待他;或像是回到《愛別離苦》的菱潭街,像片中後段,大家互相招呼、互相準備飯菜那樣的溫馨,都是在景框之外,不會停止的篇篇情感故事。 愛別離苦 繼續拍下去 《愛別離苦》紀錄了這條在Google地圖上找不到的街,看見身為女性、身為母親的勇氣與力量,是在挫折與困境中,自我成長與療癒,這是片中很觸動他也特別重要的,也許是許多人的日常。像那位做手工皂的媽媽,當她知道自己與兒子有著截然不同的共同記憶時說出:「怎麼會這樣?我真的記得是這樣?」才發現原來可能是人類大腦機制美化了回憶,這卻幫助她、幫助許多人挺過生命中那段非常悲傷的時刻,事隔多年知道真相也很快釋懷。 這部新作對力州導演而言,有很重要的意義,過去作品多談論勇氣、熱血、力量、夢想、不服輸,而這部在談論「生死」,他認為這樣的題目,十年前他拍不出來,有些題材必須經歷過一點碾碎或生命的歷練,才能夠面對,即使他今年52歲,在拍攝這部片時,那些情緒之重,讓他感覺在這些女性身上發生的任何一件事,可能都足以把他擊垮,因而更加佩服他們堅韌的力量。他也曾經陷入自己的藍色風暴,諮商師曾說:「唯一解,就是不拍紀錄片了。」力州導演誠懇娓娓回應:「拍攝每部紀錄片要承載大量的情緒、故事,常常也讓自己喘不過氣,甚至一度想要放棄,但每當收到紀錄片之後的回饋,被訪者與他們建立起的情感連結,拍紀錄片這件事本身傳遞的價值,讓他覺得真的像是『愛別離苦』這個命名,也許是愛與苦是一體兩面互相依存,也互相支撐著他繼續拍下去。」 《愛別離苦》海報正式版 大銀幕獻映

Read More

〈古董藝術賞玩專刊〉翹袖折腰~淺析戰漢玉舞人

劉振漢 作者介紹:劉振漢先生現擔任台南文物協會監事,並於台南藝術大學攻讀「藝術史評與古物研究碩士班」,收藏方向主要為古玉器範疇,並涉獵宣德爐的研究。 前言 圖一 玉人出現在玉器的舞台上頗早,早在良渚時期即有完整玉人的刻畫(圖一,古方,《中國出土玉器全集7》,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年。),但以舞人形象大量出現則在戰國及漢代的玉舞台上。 戰國現倩影東漢之後少見 據考古資料顯示,玉舞人出現在戰國晚期到兩漢時期,猶以西漢為多,之後就淡出玉器的舞台,此後零星出現。為何玉舞人到戰國晚期才出現?有學者認為這可能與西周王室東遷後所造成的「禮崩樂壞」有關,西周既有的社會階級規範進入春秋開始受到挑戰,到了戰國時周天子已經很難保有原有的權威,因此既有的秩序已有解構的傾向,長期用於禮儀祭祀的西周宮廷雅樂已逐漸式微,被更活潑的民間樂舞所取代,例如《禮記·樂記》紀載,魏文侯對孔子門徒子夏說:「吾端冕而聽古樂,則唯恐臥;聽鄭衛之音,則不知倦。敢問古樂之如彼,何也?新樂之如此,何也?」(白話文如下:我端正冠冕聽著宮廷雅樂,令我昏昏欲睡;然而聽著鄭衛地區的民間樂曲,我卻能長久而不倦怠........);另一個例子是《孟子·梁惠王下》中的齊宣王,他說:「寡人今日聽鄭衛之音,嘔吟感傷,揚激楚之遺風,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白話文如下:寡人今日聽鄭衛地區的民間樂曲,歌吟清揚令人動情,我並不是喜好先王清靜典雅的音樂,只不過喜好當下世俗流行的音樂罷了),這兩個例子除了可以看出某些諸侯音樂的喜好與變化外,也不難想像以往代表著等級森嚴的西周組玉佩制度,亦受到新的思想喜好所取代,注入了玉舞人這樣帶有「鄭衛之音」的生動造型,出土證據也呈現這樣的結論--西周和春秋的墓葬中未見玉舞人的影蹤。 圖二 以下分別介紹幾件玉舞人: 戰國玉舞人,圖二(古方,《中國出土玉器全集11》,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年),廣東省廣州市西村鳳凰崗出土,從照片可看出玉舞人整體刻畫寫實而細緻,細節清楚特別是髮型及五官的刻畫。 西漢早期,戴冠玉舞人,圖三(古方,《中國出土玉器全集14》,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年),陝西省西安市東郊竇氏墓出土,這件玉舞人就相對於圖二的玉舞人刻劃較為簡單與抽象,雖仍有冠及髮型,卻已明顯的簡化許多。 圖四 西漢中期,玉舞人,圖四(古方,《中國出土玉器全集4》,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年。),山東省五蓮縣汪湖鎮張家仲崮漢墓出土,水袖高舉過頭且長而分岔,上下有明顯小圓孔供繫穿,冠及髮型已完全簡化。 圖五 西漢晚期,玉舞人,圖五(古方,《中國出土玉器全集7》,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年。),江蘇省揚州市邗江甘泉「妾莫書」西漢墓出土,水袖簡化,靈動感消失。 圖六 東漢,玉舞人,圖六(古方,《中國出土玉器全集1》,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年。),河北省定縣北陵頭村中山穆王劉暢墓出土,水袖簡化,靈動感不再。 圖七 筆者自藏玉舞人(圖七),動態身形仍具靈動感,髮線刻劃簡潔。筆者推斷較接近西漢早期玉舞人的特徵,可參考圖七玉組佩上方的玉舞人。 玉舞人使用方式 從表一(參考王倩, <兩漢時期出土的玉舞人>,美成在久 ,2018年01期),可以歸納出下面幾點: 通常做為主佩的一個配件,如西漢早期西安東郊竇氏墓出土玉组佩,圖八(玉組佩,《陝西出土漢代玉器》) ,當然也可以單獨作為珮使用。 玉舞人的使用者並不一定是女性。 玉舞人使用在玉組佩上的數量並不固定。 圖八 結語 中華民族的玉器總是與人密不可分,小小的一枚玉舞人若深入研究,將可反射出更多文化與信仰的時代風貌。以上僅是根據玉器風格做一簡單的介紹,期盼拋磚引玉引起更多讀者的喜愛與研究。 古之組珮,今之寶貝-多寶串的前世與今生     倪孝強 作者簡介:倪孝強先生為台南市文物協會會員,主要收藏方向為玉器。 愛玉人口中的「多寶串」是什麼?隨著文明的演進,人類從茹毛飲血的原始生活,到了舊石器時代晚期,漸漸發展出審美觀。依據現有的考古資料,各地的新石器時代遺址都出土了各式的人類壁畫、雕塑或是各種形式及材料的裝飾品。獸骨、獸牙、螺殼或是各類的美石,覺得漂亮的穿個洞,隨自己喜好用繩線綁配起來,就能彰顯個人審美或象徵身分地位,我想,這該是多寶串的發端了。 附圖1: 西周組玉珮,孝王時期貴族墓葬,陝西出土。這套組珮是西周名器,足以代表西周一代對組珮的重視,也是周原玉器這本重要玉器書籍的封面代表。 隨著時間演進,由於中華民族對玉的喜好,到了西周時期發展出一套制度化的用玉規範。於漢代成書,描述周代禮制的周禮中規定了各種玉器配戴時的樣式如何才能合乎禮節。周禮就提到:「下車以佩玉為度,上有蔥衡(即青色的珩玉),下有雙璜沖牙,玭珠(又稱蠙珠,即蚌珠)以納其間,琚瑀以雜之」。配玉為度,就是說貴族佩戴玉組佩飾後,看上去不僅華麗,而且走起路來玉佩輕撞發出的叮噹的悅耳聲,能獲得聽覺的效果;同時,貴族們還要保持「行步有佩玉之度」,步履緩緩可表現出身份之矜莊,而戴上長長的組玉佩肯定不便急行(附圖1)。身份愈高,步伐愈小愈慢,愈是氣派出眾,風度儼然。玉器也被周人賦予道德觀念而和人格結合,禮記也說:「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更甚者,詩經的國風說到:「知子之來之,雜佩以贈之。知子之順之,雜佩以問之。知子之好之,雜佩以報之」(附圖2)。在西周時期談戀愛,也要送玉來表達當下的濃情蜜意呢!這場景讓人腦中忍不住聯想起有名的廣告詞:「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想必當時的玉器必是融入日常生活的重要元素之一,制度化加禮儀化的多寶串也至西周達到高峰。從春秋晚期起,組佩的形制有了變化,各式精美華麗的組珮爭奇鬥艷,精彩的很(附圖3);明朝政府為了革除元代遺俗,所以政治、社會、制度都以古制及唐宋之制作參考,所以組佩又復古流行了一陣子(附圖4)。至清代,隨着社會風俗又一次大規模的變化,組佩制度就不流行了,但是文人玩玩玉,掛個多寶串在腰間的風俗倒是一直延續到現在。 附圖2: 西周組玉珮,孝王時期貴族墓葬,陝西出土,照片翻拍自周原玉器圖版159。有蠶、魚、小獸頭,還有各種形狀的小牌飾和瑪瑙珠,讓人流口水的一組雜珮多寶串。 我是個喜歡玉器的小玩家,從高中一年級就愛上了溫潤的美玉。由於口袋不深,最常是買了些自己喜歡的小玩意回家,有空就拼拼湊湊,弄成一串多寶串掛著玩(附圖5)。每件小東西都有著一段回憶,每串多寶串就像一本故事書或是日記,把玩著,許多故事和回憶就湧上心頭,就像這件花鈕扣一樣(附圖6)。 附圖3: 周代至唐代各型組玉珮整理,照片翻拍自故宮敬天格物第82頁。 這件花鈕扣是好幾年前在光華玉市向一位老玩家都認識的女士買的。記得二十多年前只要她帶了新貨回國,攤位就如同菜市場一般熱鬧。買這玉鈕扣那天,逛到光華玉市巷子裡,很意外的看見那位好久不見的女士。聊了才知她之前身體微恙,休息了很長一陣子,她的女兒出來代班,但也是斷斷續續的。 附圖4: 明代描金玉珮,明十三陵定陵,北京出土。照片翻拍自中國玉器全集5,圖版第261。 環視桌面上沒什麼想要的東西,她也看出來了,才從包裡拿出這件小花扣。問了價,她加了句:不還價哦。心裡正犯嘀咕:邊緣有點殘,又這麼小,吧啦吧啦…… 抬頭看著她,驚覺:阿姨已經這麼多白頭髮了啊! 附圖5: 明清之際白玉多寶串,有花、小獸、青蛙、玉環、嘎拉哈(羊膝骨)、小煙嘴和原石,個人最喜歡的一串多寶串。 想起多年以前大家搶著買完她的貨,她意氣風發的樣子,而我還拿著存了幾週的三百塊在左看右看。每回問到超過我預算的,她總豪邁的說:「反正貨底,就讓你這件嘍。我要下班回家了。」往事浮上眼前,我拿了她說的金額給她。她看我殺價還沒談妥就掏錢也意外了,算了個整數給我,告訴我她女兒會來擺攤,有好東西,要我常來看看。後來去看過幾次,雖然知道是阿姨的東西,但換了個人,談著總是沒以前那種感覺。古董確實是人的生意,感覺不再,也見證了一個時代的改變。 附圖6: 清代花鈕扣,乘載著多年前的回憶。 愛玉人口中的「多寶串」是什麼?一件件心愛的寶貝,一個個懷念的故事,如此這般的一串回憶,就是多寶串了。   台南市文物協會成立至今已歷35年,在歷任理事長及全體會員的努力下,對文化的傳遞及發揚不遺餘力,也歡迎對中華古文物有興趣的同好一起加入,加入方式請洽本會蔡秘書0982789095。

Read More

台北電台新氣象 趙傳、膝關節接主持

趙傳在台北廣播電台《傳秦歌─我的音樂年代》節目中,每集都將自彈自唱一首主題歌曲。 (台北市觀傳局提供) 記者吳靈芬∕台北報導 台北廣播電台台長胡紹謙甫上任便帶來一股新氣象,要以全新節目向聽眾展現不一樣的台北電台;邀請歌手趙傳、影評人膝關節等各領域名人接下主持棒,在10月開始的每週末開設《傳秦歌─我的音樂年代》、《膝關節影音館》、《今晚,生活加點愛》及《樂齡生活趣》4個節目。 《傳秦歌─我的音樂年代》由趙傳搭檔秦浩在每週6下午4~5時,帶領聽眾回味1970~1990代的經典西洋歌曲。趙傳從年輕擔任樂團主唱開始,便以演唱西洋流行搖滾歌曲為主,對於西洋流行音樂的研究至深;在節目中趙傳憑藉自己對西洋歌曲的熱愛與了解,和秦浩一起向聽眾述說歌曲內容以及銘刻在歌曲中的時代意義。 《膝關節影音館》則在每週6中午12時~下午1時開館,由膝關節提供台灣和美國第一手的影視消息。身為台灣影評人協會理事長的膝關節,除了撰寫影評之外,也擔任過多項影展評審,其對電影精闢的見解和影視產業的豐富知識,絕對能讓聽眾收穫滿滿。 每週6凌晨0~1時,若聽眾因為重重心事無法入睡,不妨聽聽金鐘主持人施賢琴的《今晚,生活加點愛》,或許能在深夜獲得心靈慰藉。 此外,台北電台在每週日上午6~7時也製作了嶄新的樂齡節目。由曾任第55屆廣播金鐘獎評審的姚臻帶來《樂齡生活趣》,讓樂齡不再只是保健和養生,而是要讓長者能夠接軌社會新知,例如3C、科技以及理財等資訊。

Read More

王育德館館慶落幕 15日開放領獎

王育德紀念館館慶完美落幕!系列贈獎活動十月十五日起開放到館領獎。 (文化局提供) 二0二一王育德紀念館館慶活動正式落幕。本屆以王育德逃亡時唯一攜帶的「一跤皮箱」為主題,側重臺語與人權教育推廣。因疫情關係,活動於官方FB、Podcast頻道《等待天光》進行,來自全臺民眾踴躍參與,FB粉絲團觸及人數衝破七萬人、互動次數達一萬二千次,為館慶畫下完美句點。 結束就是另一個開始,準備到王館領獎吧!整個九月FB人權特展、微型唱談節目、繪本工作坊、人權系列Podcast節目輪番上陣,依不同主題企劃各式贈獎活動,祭出各式限量大獎,包括館慶紀念品《一跤皮箱─皮製卡套》、《一年的權曆》二0二二年曆,《你無聽過e 格林童話》《暗夜的螃蟹》繪本、兒童臺語學習輔助教材專輯《削削叫-臺灣囡仔愛唱歌三》、《等待天光─臺南人權歷史場址Ⅱ》書籍及福祿桐灌木苔球。得獎名單十月一日公布,十五日起開放至王館領獎。 錯過館慶的民眾們別失望,系列精彩節目盡在王育德紀念館FB粉絲團、《等待天光》Podcast頻道:臺灣獨立樂團淺堤(Shallow Levee)嚴選原創臺語歌曲,訴說對臺灣的真實情感的微型唱談節目;Podcast由《恁祖媽來了》主持人黃越綏、臺語共學團隊「牽囡仔e手 行台語e路」、丁窈窕繪本《樹a跤e自由夢》作者之一林秀珍,以臺語暢談兒童婦女人權。 繪本工作坊邀請潘家欣導讀臺語有聲書《你無聽過e格林童話》、二二八事件繪本《暗夜的螃蟹》、書寫白色恐怖受難者丁窈窕故事的《樹a跤e自由夢》,歡迎上線收看、收聽,再次重溫。詳情請上「王育德紀念館」臉書及《等待天光》Podcast頻道。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廣告)

Read More

決戰水下伸展台實境秀 Janet下海留孕照

實境節目《決戰水下伸展台》邀請藝人Janet(右)擔任主持,Janet拍攝期間正懷著第2胎,不只跟自由潛水者學習很多呼吸法,也留下許多漂亮的水下孕婦照。(Yorko Summer攝影、TLC提供/中央社) 中央社∕台北29日電 台灣近年掀起水下攝影熱潮,TLC旅遊生活頻道推出水下實境節目《決戰水下伸展台》,並邀藝人Janet(謝怡芬)擔任主持人,跑遍蘭嶼、小琉球等潛點,記錄台灣世界級水下美景。 《決戰水下伸展台》將伸展台搬到水中,以水下攝影師及水下模特兒為主角,融合台灣海島美景、攝影美學、 模特兒的魅力、水下世界、潛水技能加上種種人性考驗等元素,挑戰史上最強戶外實境節目。 已瘋遍全台的Janet擔任主持,這回帶著觀眾瘋水下,拍攝期間她其實正懷著第2胎,一有空檔就會下水,不只跟自由潛水者學習很多呼吸法,也留下許多漂亮水下孕婦照。 Janet表示,自由潛水是世界第2危險的運動,水下實境秀拍攝極具挑戰性,對潛水者與水下攝影師都是困難重重,但也因為題材創新有趣,增添節目可看性。 自2019年開始,節目徵求世界各地參賽者,從2000多人中選出10名水下攝影師、10名自由潛水者模特兒,一起創作攝影作品互相合作競爭,優勝者將獲得2萬美元(約新台幣55.6萬元)獎金。同時邀請全球10大水下攝影師Yorko Summer及具豐富水中模特兒經驗的Afa,擔任精神導師協助參賽者。 本次節目足跡遍及東北角、墾丁、蘭嶼、小琉球、綠島等全台各大潛水場域,觀眾也能藉此認識台灣海洋的豐富與迷人之處。為拍出最美的畫面,每回都得出動23台攝影機、30台GoPro,外加4台水下攝影和空拍機,還要考慮海象等天氣因素,可說史上最高難度。

Read More

施易男、李千那扮梁祝 冥婚燒百萬

施易男(右)、李千那(左)出演歌仔戲電視劇「孟婆客棧」,詮釋經典愛情故事主角的梁山伯與祝英台。(公視台語台提供/中央社) 中央社∕台北29日電 藝人施易男和李千那在歌仔戲電視劇《孟婆客棧》,詮釋經典愛情故事主角梁山伯與祝英台。施易男母親、知名歌仔戲演員小明明4年前逝世,他遺憾沒機會讓媽媽看見自己演出。 唐美雲歌仔戲團創辦人唐美雲透露,《孟婆客棧》裡的梁祝有別於傳統形象,施易男除了書卷氣息外,憂鬱神情內心戲演得相當好;李千那飾演的祝英台則有新時代女性的形象。兩人將在冥界舉辦轟轟烈烈的世紀婚禮,光1分多鐘的出場戲就燒掉上百萬,相當大製作。 工作人員也爆料兩人在劇中有床戲,李千那笑說觀眾都聽過梁祝故事,卻不知道他們的戀愛過程。施易男補充,「畢竟梁祝在人世間相愛,卻沒有很好的結果,此次在劇中,兩人在人世未完成的夢想在地府完成,祝英台不想因喝了孟婆湯而留下遺憾,因此想要把所有的一切都給他,想要在客棧中完成大小事。」 而總製作人唐美雲也在劇中飾演客棧老闆萬千帆,替往生者完成願望,她表示那碗陰陽交界的孟婆湯,是遺忘的起端,卻也是遺憾的兩斷。 談及思念,施易男的母親「小明明」巫明霞跟楊麗花、葉青、柳青等人並稱「歌仔戲4大天王」,巫明霞於2017年因意外跌倒過世,享壽75歲。唐美雲提到小明明時語氣不忍,表示能讓施易男來演「孟婆客棧」很有緣分。 施易男坦言,無法讓媽媽看到自己演出《孟婆客棧》有點遺憾,媽媽若知道一定很開心。自從媽媽過世後自己都沒夢見她,不過施易男認為,「我對媽媽的孝順在日常生活中,是沒有遺憾的,那種思念是不會停止的。我與媽媽緣分那麼深,不管未來在哪一世,相信我與她還是會在一起。」

Read More

結婚6年 林依晨10月喜當媽

林依晨與老公林于超結婚6年,10月將成為新手媽咪。(翻攝自林依晨IG) 中央社∕台北29日電 「零負評女神」林依晨與老公林于超結婚6年,確定將成為新手爸媽,預產期為今年10月,喜訊曝光後面對各界的祝福,林依晨透過經紀人回應:「很開心,謝謝大家關心」。 39歲的林依晨2014年與從事潛水業的林于超結婚後,2人因工作長年分隔美國、台灣兩地,生子計畫也頻頻被關注。懷孕消息傳出後,林依晨經紀人今天證實「是的,她懷孕了」,目前林于超也已飛回台灣準備陪產。 林依晨近期仍有工作代言、拍攝廣告,甚至擔任台北電影節評審,不過身型依然纖細,幾乎看不出孕味,林依晨經紀人笑言,確實很多人都沒有發現。 林依晨婚後曾透露「一切OK,就等老天給我就好,現在只能隨緣。」今年3月中旬出席按摩椅代言活動時,再被問及孕事,她說:「該試的都試了,任何你想到的方式都試了。」面對外界詢問若無法當媽是否考慮放棄,林依晨則小心回應:「對我來說這是滿重要的旅程,我是比較謹慎對待。」若以待產期回推,當時已有身孕。 已3年沒拍戲的林依晨,當時記者會也分享為滿足戲癮,會到表演工作坊進修,每週研習2至4天,也透露明年將有新作品籌備中。

Read More

我是這麼說的:RBG不恐龍大法官.人生言論唯一自選集 –網路與書出版新書

記者黃秋儒/台北報導 網路與書出版社再出新書─我是這麼說的:RBG不恐龍大法官.人生言論唯一自選集, 30日正式上市。該書作者為露絲.貝德.金斯伯格(Ruth Bader Ginsburg-簡稱RBG)、,瑪麗.哈爾內特(Mary Hartnett)、 溫蒂.W.威廉斯( Wendy W. Williams)。譯者為 游淑峰。 (網路與書出版社提供) 身為美國司法傳奇與人權促進者,RBG金斯伯格大法官在世時堪稱一整代人的「正義偶像」,辭世後更牽動美國司法界與政壇的光譜擺盪。本書由RBG本人與兩位法學研究者共同編述撰著,統合與梳理各式採訪脈絡、時代背景與資料匯集,展示金斯伯格大法官令人嘆服的淵博智識與法學灼見。 文章跨度起自青年時代、迄於二〇一六年大法官會期,縱貫一生;從為平權奮鬥的點滴、女性法律地位的提升、爭議判決與訴案,到猶太人身份突圍、被總統提名接任法律人頂尖職位、最高法院的運作方式,甚至與立場相左的大法官同事在歌劇中扮演男、女高音,讚頌「我們不同,但我們一體」的合議精神;透過理性架構與感性筆觸,讓這位美國最傳奇的「異見者」親自「現聲說法」,為當前世界的司法政風與人權論述打下一劑強心針——這是改編電影、紀錄片與新聞報導之外,最原汁原味的RBG! 本書特色如下:美國最高法院史上第二位女性大法官、當代司法傳奇RBG,生前唯一親自編選文集;收錄RBG青少年時代投稿文章、各式演說、重要致詞、關鍵判詞、以其為靈感的「歌劇腳本」節錄,橫跨七十年人生思想之路,篇篇堪稱歷史性典藏文獻;各章節搭配由RBG親自選定合作共筆之兩位法學家的導讀補充,透澈理解「RBG為何這麼說」的時空脈絡與事件背景;全書另收錄RBG人生大事紀年表,以及三十餘幀RBG珍貴工作、生活照片。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