詭扯入選香港亞洲電影節

《詭扯》入選香港亞洲電影節。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充滿台味的爆笑爽片《詭扯》正式預告首曝,繼在韓國富川國際奇幻影展評審團大獎後,再度入選香港亞洲電影節(HKAFF)「影迷別注」單元,選片人透露,對香港人來說,劉冠廷一出場就是爆點,是所有港人集體青春記憶。 預計11月12日上映的《詭扯》又一次獲國際影展肯定,選片人之一胡芷晴特別傳來訊息表示,「充滿台味的爆笑爽片,集不同類型於一身,代表『陳永仁』的劉冠廷更是亮點之一,絕對能為香港觀眾帶來無比的歡樂!」、「全片大爆笑,太有感覺了,hahahaha。」 《詭扯》劇照在7月分陸續公布之後,粉絲都對劉冠廷的角色搞笑留言「包偉銘驚喜客串,包大哥依然靈活、跑跑跑~向前跑」、「明明是何篤霖、根本是任賢齊、莫非是余天」等等。後來公布賊眉賊眼劇照搭配文案「他們一定不知道我是假!警!察!」的個人海報之後,粉絲又留言「大家都知道你是包大哥呀」但這一次,幾乎人人看過《無間道》的香港人正式認證:「他是『陳~永~仁』」。 胡芷晴對《詭扯》的整體詭譎布局讚不絕口,也對劉冠廷的表現給予高度肯定,「他(劉冠廷)一出現,所有人大爆笑,就是陳永仁啊。」還說,對香港人來說,劉冠廷一出場就是爆點,是所有港人集體青春記憶,「非常喜歡這部集不同類型於一身的電影,非常特別,電影中每一位演員都表現得非常棒。」

Read More

敲響金鐘 吳姍儒盼鬼哥得獎

吳姍儒、炎亞綸合作演出金鐘脫口秀。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第56屆電視金鐘獎將於10月2日在國父紀念館正式揭曉,Sandy吳姍儒與老爸吳宗憲分別入圍不同節目,但她表示,心裡是希望《綜藝玩很大》拿獎,私心坦承期待,「鬼哥最後一次的金鐘機會,比其他都重要。」 為了緩衝典禮現場緊張氣氛,金鐘典禮開場演出「按下PAUSE鍵之後」將由音樂人陳明章與樂團共同演唱,第二場演出則由典禮主持人視網膜與Sandy吳姍儒、炎亞綸合作演出一場脫口秀「這是綜藝新視代」,一起聊聊網路新時代,綜藝對我們的影響。 Sandy吳姍儒表示,脫口秀壓力大是擔心時間控制不夠準確,怕講太快,也怕講太慢,而今年現場無觀眾,多少會有空虛感,還好曾主持過無人跨年晚會,現在已經有經驗了,期待今年在疫情中大家還是可以享受盛典,期許每一段表演都精彩。 吳姍儒、炎亞綸合作演出金鐘脫口秀。 如果得獎,Sandy表示,炎亞綸曾開玩笑要她讓出一些感謝致詞時間,她很大氣回說:「時間只有90秒,當然願意讓。」還說,「反正我IG、F瀑布文已經行之有年,可以慢慢寫。」 炎亞綸今年金鐘獎很忙,除了是入圍者,又擔任「時間大使」拍攝影片,還表演節目,炎亞綸覺得覺得金鐘就是電視人的盛會,「老實說,做電視是非常辛苦,對這次入圍他很謙虛表示對我來說被金鐘肯定就是一件好事,也是莫大的喜悅。」 對於自己當天的造型與表演風格,炎亞綸說,三金典禮最重要的是亦莊亦諧,能莊重也會有詼諧、幽默,這確實考驗每個主持人跟表演者的功力。漸漸看到很多的大哥大姊願意傳授功力,也有新生代主持人肯學,是台灣綜藝圈在慢慢改變的地方。

Read More

衛視原創劇卡司曝光 任容萱挑大梁

衛視中文台加碼投入自製劇製作《如果花知道》、《我和我的鋼四壁》,27日公布卡司陣容。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繼《想見你》之後,衛視中文台加碼投入自製劇製作《如果花知道》、《我和我的鋼四壁》,27日公布卡司陣容,其中,任容萱首次挑戰演出都市奇幻角色,坦承被角色深深吸引;涂善存、管麟、邱宇辰及宋偉恩則演出共同創業同學,比帥又飆戲。 繼去年《想見你》創下前所未有的佳績後,衛視中文台已確定籌備開拍由映畫製作的《如果花知道》,以及由寶麗來國際娛樂所製作的《我和我的鋼四壁》,主要演員包括:《如果花知道》任容萱、張睿家、石知田、邱偲琹等以及《我和我的鋼四壁》型男卡司陣容涂善存、管麟、邱宇辰及宋偉恩等,預計最快年底後將會與觀眾見面! 《如果花知道》用花與花語串聯11個故事,故事開始於一間神秘花店「花之道」。任容萱飾演神秘花店老闆花曉萱,透露當初被角色深深吸引,希望能夠讓觀眾透過表演感受的這部劇的主題;男主角張睿家飾演熱血正義的痞子台味便衣刑警唐青松,還特別健身調整體態準備。 《我和我的鋼四壁》故事描寫透過四位設計學院麻吉好友,共同創業的人生故事,由涂善存、管麟、邱宇辰及宋偉恩演出。 四個大男生共處一室也互相爆料,管麟笑說宋偉恩睡覺只穿一條內褲,讓他很不好意思的說自己就不喜歡被束縛住的感覺。邱宇辰也爆料,有天起床時差點沒被涂善存嚇死,因為涂善存躺得直直的,棉被從頭蓋到只露出兩個腳掌,讓他當場沒嚇歪,讓涂善存也笑說,也不知道怎麼睡成那樣,自己也覺得好笑。

Read More

【一號人物】凌宗湧 依花一生 師美學

DFUN 首頁http://www.dfunmag.com.tw ▍ 不需要刻意追求人生的不同和精彩,平庸也可以是不平凡的人生。 那一瞬的綻放,不用刻意營造、不用經過層疊包裝,只需要單純地欣賞、用心地呵護,讓它在最好的時刻、最好的地方,恰到好處的季節裡,讓它們自然地用自己的力量展現最美麗身姿。花,之所以美,之所以千古世紀更迭,仍然是陪伴人們生活中最恆久的裝飾,就是因為它本身就是美的代言人。凌宗湧老師從一開始的小小送花人,到現在在世界各地傳遞花之美學,汲取對環境的觀察,呈現花的美麗本質,讓美好事物自然地融入每一個空間之中。即使花期短暫,但不管是送花、擺花,在背後因為花而蘊藏的情感,當下即是永恆,他的獨到眼光與熱愛自然的心,也將持續讓大家看見一花一世界,從原生花藝美學延伸出順應自然的生活哲學,打造專屬品味人生。 EDIT:Vicky Yeh PHOTO:CNFlower西恩 凌宗湧:新東方花藝美學大師/原生花藝景觀美學大師。現任CNFlower 創辦人暨總監;2020 Maison&Object Design Awards美奧國際設計大獎、美學大使;《美好關係》活動發起人;亞太酒店設計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創基金專家顧問;多間指標性國際頂級酒店花藝美學顧問;臺北101美學藝術顧問。出版著作:《花藝大師到你家》、《每日美日》。 純淨原生的感召 畫家臨摹自然界的風景、建築師臨摹自然結構、服裝師從自然中汲取色彩靈感,而宗湧老師從學習將花遞送到每個人手中開始,思考也好奇,學花這件事,也將自然作為導師臨摹嗎?每一個人對自然的領悟性與打開的時間點可能都不同,他分享小時候對大自然還沒有特別的感受,一如現在大部分的小孩子,將大自然視為一種生活背景,理所當然存在這個世界,一直到細細體會與觀察,領悟的狀態是超乎視覺之外的,不只是單純得到視覺外表的美感,他感受到另一個層次是「存在」,自然,為什麼存在?像是思考著熱帶或是樹蔭生態的植物,不同環境下生長狀態的差異,也許是樹蔭下的天南星科,它的果實為什麼鮮豔具有毒性,或是為什麼有些植物會發出腐臭味道讓人們排斥?原來當已經處於不容易生長的環境,就會生長出強烈的防禦能力保護自己。還有其他種種來自純淨原生的大自然,蘊藏其中的智慧與道理,都呼應著人生種種體驗,持續感召宗湧老師,源源不絕的花藝能量。 形塑Alila陽朔的庭園時,我們採用有別於一般景觀工程的施作模式,在開幕之前,灑下在當地採集的混和草籽,包括狗尾草、篦麻、霍香薊、當地的苔蘚和野花,等待幾個月後,這座獨一無二、在喀斯特地形中的自然花園生長出來了,恰到好處展現它最本真的模樣。文字來源 :《每日美日》 美麗綻放 一瞬永恆 一瞬綻放,也就僅僅一瞬之間,花期短暫卻無比精彩。許多人會困惑,為什麼要買花?要送花?買一個家飾品、衣服、藝術品,至少可以保存多時,欣賞週期可以很長久,而花卻完全不同。宗湧老師表示他也曾經想過,似乎從事了一件在設計領域中,既不能保存、觀賞期也最短的行業,但後來發現這其實也是最大的優點,他的花藝設計因此能夠突破框架之外,可以不在乎大小,不在乎在領域上的佔有性,隨手便用最快速的方式將「美」這件事,其代表的情感與意念傳遞出去,即使只有一瞬,背後因為花而蘊藏的情感,當下即成永恆。這也是讓他能夠持續堅持、認真對待的面向,也想過讓花的生命週期延續,以不改變原本型態、不改變任何大自然法則的方法,順應每種花適合生存的四季以及觀賞期,而從原本插花裝飾成花束等等形式,開始走進園藝景觀,讓花進入環境、種進土裡,心態保持自然,讓花順性而為適性發展,讓空間裡也看得見四季變化的自然原力。 陽朔糖舍Alila 荷花 │陽朔歷史建築中,時間感如同花草。從花開到花謝,都是作品的一部分。文字來源:《每日美日》 花藝同時也人生 心境轉變對於人生的看法漸趨不同,對現在的宗湧老師來說,已不刻意強調出彩與獨特,而是在生活上尋找回歸以及與自然共存的平衡點,就像是近年流行的「侘寂」(wabi-sabi)美學風格,追求簡約、真實、平凡,透過最簡化的設計美學反而更加深入心靈,讓他有所啟發,與觀察自然界的感想不謀而合,在一片陽光普照下,大自然裡芬多精和能量共處於和諧環境,動植物便呈現欣欣向榮、百花齊放的身姿,展現各種無奇不有的熱帶色彩,各自表態自我風格,和平競爭出彩機會;反之在沒有陽光的環境下,植物會刻意釋放特異的顏色或變種具毒性的型態,是為了保護自己能獲得更多養分與能量而壓制其他對手,就如同當人有強烈表達自我的意念,便會採取強烈的防備姿態。他早期也認為設計必須要與眾不同,追求材質或者視覺上必須亮眼,或者是有畫龍點睛的效果,才能夠在同業領域中脫穎而出,但隨著年齡增長而越來越沉澱,感受到心態上階段性的轉變,年輕時生活平凡而希望能夠追求精彩人生,跟已經嚐盡人生精彩而追求平凡,相異的兩種面向是值得反思的美學價值觀。 凌宗湧+ 芍藥 │用盛開的花朵與花朵退去後的果實,創作呈現出季節交替的模樣 體悟哲學 包容之美 三十年前精品品牌進入臺灣市場捲起風潮,宗湧老師也受啟迪,當時特別喜歡白、綠兩色的高雅感,認為過於濃烈明亮的顏色,例如亮黃色臺灣文心蘭、代表宮廟文化的亮紅色火鶴花較顯俗氣,後來他從大自然裡感受與領悟到,發現原來自己這麼強烈的主觀意識,來自於見解還不夠豐富,不能接受那些色彩的他反倒顯得更俗氣,美學傳遞者如果對於所有的世間萬物自有強烈的主觀,反而落入自己設下的框架之中。他印象深刻的另一個品牌Armani 在商業表達與私人生活的對比,商業品牌主調呈現黑白灰,但在生活中對方摩洛哥的住家,卻是包容允許當地多樣的人文色彩,這讓他了解到人的自由、生活現況與階段經歷,會反映在內心對美學價值觀的詮釋與表達,可能是與時俱進的,延伸到生活當中的人生哲學,當他還未成為一位父親時,認為小孩的吵鬧是煩擾的,直到自己也成為父親的角色,他才驚訝地發覺能夠包容小孩的人,特別具有雅量氣度的包容之美,體悟人生美學表態的核心,正是能夠做到對世界萬物姿態「包容」欣賞,才算真正成為藝術美學家。 李維菁告別式暨 有型的豬小姐發表會│透過成千上萬朵的黃色花朵,文心蘭、樹蘭、海芋,觀者猶如仰望天堂。花權勢來自台灣本產,活動結束後每位來賓可以帶走,透過花藝傳遞主人家最深情感。(CNFlower) CNFLOWER西恩起點 傳遞美好生活 花是一種隨處可見的植物,但一小朵就可以改變環境的氛圍。宗湧老師認為其實人們很多時候也會散發出這種特質,散發的氣質在工作或交友上顯現,吸引相同頻率的人們互相靠近,就像CNFlower的創立,他從當初一個送花小弟,到被自然感動而決定開始學習花藝技巧,最初的起心動念,就是希望將大自然狀態、四季變化的花花草草,實現到空間當中,讓自然花意傳遞到這座城市的每一處角落,發現透過花藝傳遞情感的意義比花藝技巧來得重要,所以哪怕要相當的條件,為了讓更多人看見,一直堅守在臺北市最繁榮的商圈開設花店。即使每個人行業不同,但是只要這之中有一個人,認識了美好事物,並願意再分享給身邊的人,這些事情就產生了意義,就似《美好關係》,他認為人生達到一種舒服狀態,「過生活」不再只是佈置一個美好空間,而是想要成就一個讓自己可以體驗生活、並成爲空間的使用者之後,讓生活中的情感關係流動,延續誕生美好的故事篇章。 凌宗湧和西恩團隊在陽明山上做出心目中的夢想花園,可以感受季節與花草的四季變化,於此試驗與實踐原生美學與園藝經管的各種可能性。 圖為夏季的繡球花園。文字來源:《每日美日》 依花相伴的生活美學 宗湧老師從花道領悟:「不需要刻意追求人生的不同和精彩,只要真實表達了自己的狀態,平庸也可以是不平凡的人生。」對他來說,花與自然,是生命中的最佳夥伴,透過一花一世界的美好關係,將清新優雅的品味美學分享給大眾,將這些順應自然的生活美學帶到家庭當中,並期許能更包容世界,更接近一位美學生活家,是他人生中最單純的核心盼望。人生如同花朵般短暫卻充滿美好,之所以千古流芳,不只是因為它是美的代名詞,更是訴說情感故事的引言人,花若比喻為孩子,孩子就像百百種的花,各自有它在世界生存的不同方式,要考慮水分、環境、氣候,身為花藝設計師就像父母一般,要了解他們並讓他們適性發展、順應自然,若天生出眾,則將中庸之道帶給他們;相反則像文化部長龍應台曾說:「讓孩子追求自己的成就感,不用賺很多錢才代表成功,只要找到自己熱愛的事物且實踐,便不平庸。」而現代社會現在就像自然界陽光普照的環境,可以讓大家自由地探索,找尋熱情所在,選擇喜愛的事物跟才能,盡情的各自表述、追求理想願景,創造自己的斜槓人生。現在,正是最好的時代。 「花藝師所該追求的不是技術,而是人該如何好好的生活,每一天都美,自然能把自己覺得美的事物,讓其他人感受得到,我們就擁有傳遞美的能力。」—凌宗湧《每日美日》  

Read More

荒山亮挑戰金鐘 端台灣好滋味

荒山亮主持行腳節目「台灣好滋味」上山下海,他認為台灣最好的味道就是人情味。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台語金曲歌王荒山亮跨足主持,就以「台灣好滋味」入圍今年電視金鐘獎生活風格節目獎,讓他難掩興奮表示,戰袍已備好,一定會盛裝出席,且還要走星光大道,充分展現奪獎信心。 隨著台語優質美食行腳節目「台灣好滋味」,把台灣跑了一圈,荒山亮接受LiTV線上影視專訪時表示,去了很多地方也吃了很多美食,但更重要的是,碰到了很多人,很多故事,「我覺得台灣最好的味道就是人情味!」 除了是歌王,荒山亮日前因演出電影「薑茶的滋味」榮獲法國影展最佳男演員及羅馬尼亞Long Story Short影展最佳男主角,這次將以生活風格節目之姿,挑戰金鐘最高之殿,能唱能演還能主持的他,得知節目入圍金鐘,毫不掩飾想拿下殊榮的興奮情緒。

Read More

曾心梅揪團聚 吃盡鹹甜冰熱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金曲歌后曾心梅從甜品斜槓餐飲,全新概念品牌「團聚」26日盛大開幕,「來這邊甜鹹冰熱啥都有,就是一個團聚的節奏!」儼然餐飲女大亨的曾心梅笑說,將冷熱食都籌備好,未來也計劃推向加盟。 一身黃色俐落褲裝開門迎客,曾心梅將原先經營近3年的「曾心梅冰舖」原址改裝擴大,加入鹹食餐飲,一舉成為全新的「團聚」品牌,「讓貴客可以鹹甜一網打盡。

Read More

新竹生活美學館《巢兼代》 文化平權特輯展現藝術共融

新竹生活美學館館刊《巢兼代》,以文化平權特輯為主,展現藝術共融。(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新竹生活美學館日前舉行館刊《巢兼代》第三期文化平權特輯發表會,本期以「文化平權,藝術無障礙」為主題,館長葉于正表示,臺灣積極推動文化平權,文化部長李永得期許弱勢族群亦能盡情享受藝文活動,甚至主動參與創作,因此,新竹生活美學館在身心障礙者的文化參與推動,除了補助相關作品與教材製作之外,更於館內積極推動手語志工、口述影像等工作。 館刊題字者為賴煥琳校長,葉于正指出,賴煥琳校長匠心獨運,巢字以篆書、兼字以行書、代字以楷書書寫,字裡行間富深厚寓意,尤以巢字以咖啡及茶香造字,於字體中寄予盼望,可看出校長期待新竹生活美學館成為九縣市文化平權之共創平臺。 館刊發表會最大的亮點,就是新竹生活美學館《社教館古風貌》的觸覺展示體驗,將李澤藩老師《社教館古風貌》的館藏,設計為可觸摸的輔助教具,搭配趙又慈老師生動地解說,帶領先天性視覺障礙者楊聖弘老師,透過口述影像感受到畫作的面貌,楊聖弘老師作為口述影像發展協會秘書長,和來賓分享合適的口述影像服務能幫助視障者「知道、學到、感覺到、做到」,透過不一樣的觸覺體驗,開展欣賞藝術的多元感官與知覺,最後達到創作與實踐。楊聖弘老師的一席話,令在場及在收看直播的民眾都相當感動,咸認為應該為身心障礙者提供更平權的各項服務。

Read More

未竟之旅—林瑞珍與他的朋友們展覽開幕

宜蘭文化局推出藝術家林瑞珍《未竟之旅—林瑞珍與他的朋友們》的雕塑作品展覽登場。(宜蘭文化局提供) 記者林坤瑋/宜蘭報導 宜蘭美術館推出《未竟之旅—林瑞珍與他的朋友們》作品展覽開幕,邀請台灣雕塑界的重要藝術家齊聚一堂,暢談他們當年與林瑞珍在國立藝專所接受的教育訓練,以及和師長、同儕們相處的點點滴滴,與會來賓一同緬懷林瑞珍短暫絢爛的生命旅程,場面相當溫馨感人。 林瑞珍出生於宜蘭南方澳,五十九年考進國立藝專雕塑科,短短數年內,創作力大爆發,作品榮獲「全國美展」、「全省美展」、「台北市美展」等各項美術比賽雕塑首獎。一九七六年入學義大利羅馬藝術學院,以優異成績畢業,留在當地發展,一九八五年不幸發生車禍在異鄉離世。由於林瑞珍離開得太過匆促,在臺灣的雕塑史及宜蘭的美術史中,鮮少被人提起,宜蘭的鄉親們也太不曉得蘭陽平原曾誕生過一位這麼優秀的藝術家。 呂信芳局長表示,這次展出別具深意,今年適逢林瑞珍七十歲冥誕,為了完成林瑞珍未竟之藝術旅程,與林瑞珍的母校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共同策劃《未竟之旅—林瑞珍和他的朋友們》展覽,將典藏的林瑞珍一百四十二件作品,邀請林瑞珍的藝專同學及雕塑科校友、再加上他的宜蘭學弟們,總共十八位藝術家的作品進行展出。 這次展覽展期至明年一月九日止,在宜蘭美術館一0一、二0一、二0二展覽室,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九至十七時,週一休館。

Read More

大江奔流滔滔聲—讀《思想與藝術》有感

周天黎藝術思想文論集《思想與藝術》(修訂本)已由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作者提供 徐融融(浙江大學出版社編輯) 20世紀是中國歷史中悍烈激蕩的時期,留下了許多熱血澎湃、歲月如歌的風雲記憶,而文化藝術在各種衝突和多重演變之下變得更為紛繁複雜。改革者將西方的繪畫視為一種可借鑒性的藝術形態,並試圖以此來改良中國畫,在這一時期的畫壇中,產生了不少「中西兼道」的創新派畫家,如曾留學歐洲的林風眠、劉海粟、徐悲鴻、吳冠中等人均在此道路上彰顯出自己獨特的藝術價值,肅容鐘鼓中留下了一份謹樸慎圓的啟發。 周天黎作品 命�之像一一尋問2020 96cm x146cm/作者提供 一般來說,要改良傳統深厚又自成體系的中國繪畫,無疑困難重重。對中國畫壇來說,曾誕生過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陸儼少等一代繪畫大師。可從另一角度看,對當今一些不思進取的人而言,那些優良的傳統恰恰又成為他們的局限和藝術上的惰性,更無能力作進一步的形而上學的思考,以致簡單地認為筆墨就是中國繪畫的靈魂和全部意義所在,幾十年如一日只圍繞在傳統筆頭功夫裏打轉,汗牛充棟,不敢越雷池半步。石濤所言的「筆墨當隨時代」、「借古以開今」已淪為不少中國畫家的空談及託詞,在思想和藝術實踐上難以呈現鮮明時代氣息的獨特的個人風格。 周天黎作品 《六月荷華立中庭》 136cm x 69cm 2015年/作者提供 如何理解傳統繪畫和借鑒西方藝術有用之處,並將其付諸自己的繪畫創作,對當代的中國畫家而言仍然是需要面對的問題。不少傳統畫家試圖通過緊緊維護舊傳統來取得中國畫的正統性,也有不少受過西學洗禮的藝術家則從西方藝術中獲得了新的知識與感悟,走向了創新求變之路。 周天黎作品 《黄花香如故一一2020之念》 180cm x 95cm 2020年/作者提供 大潮總是泥沙俱下,大潮也會淘出真金。在時代變革之際,生存於這個時代的人,特別是敏銳的人文知識者和人文藝術家,一定會經驗很多思想與精神的求索,那些志向堅定且有使命感的人物,總是站在時代文化的最前沿,成為開闢新時代新文化的先行者。20世紀五十年代出生於上海的周天黎先生,就是這樣一位親歷了十分泥濘的歷史季節和大變革的時代,在中國傳統繪畫現代轉型之路上辛勤耕耘了幾十年,具有獨立的審美理念和深厚的藝術造詣,並始終以學術為鏡,人文為本,能夠在藝術實踐和藝術理論上合力輻輳,開風立骨,尋偶時代繪畫語言,取得了可喜成就的當代藝術家;又是一位以自己的深刻與廣博、激情與詩意,提供心靈屬性和精神供給,對中國美術界創作生態正在產生理論影響的藝術思想家。面對世俗庸常的文化語境時,呈現出恢宏高標的藝術視野。她強調:「藝術家主動從現實生活深處感受和提煉對存在的哲學思考,才可排除浮華的喧囂,遠離自私、冷漠和惡念,並努力去構成對藝術內涵更具思想性的理解。唯此深化,一個藝術家才能有起碼的資格邁入大家、大師之列。」「大藝術家應該是一個國家與民族持續進步的促進者,也是社會道德良心和人文價值的引領者。在茫茫的時代洪流之中,要做一盞小小的明燈!」 周天黎書法:救贖 138cm x 68cm 2020年/作者提供 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周天黎藝術思想文論集《思想與藝術》一書,對中國繪畫的創新與發展,從生命的理念認知、藝術本體論、藝術與哲學之間的關係上作出了宏觀的思想性的論述,字裏行間,豁達洞明,表達出這位卓然而立的女畫家在這個風雲際會的年代之所思、所慮、所愛、所望、所求,和對藝術真諦的努力追求。在張揚生命價值思考和人文觀念的同時,戮力把藝術史昇華為精神史、心靈史,去追索哪遙遠而永恆的精神原點。周天黎認為:「藝術家如果沒有了道本,就沒有了靈魂,其藝術的價值意義又何在呢?」如本書所收錄的《我的藝術論》《藝術沉思錄》《藝術要關注人類靈魂的救贖命題》《我的人文求索》等文章,承接古今之變,混融中西之別,都強調了生命自覺、人文精神和突破創新對藝術創作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再者,這也是一本關注中國文化命運的著作。周天黎指出:「人類自結成社會並上昇文明的發展過程,就是人類社會不斷彙集各種智慧努力壯大自身的過程。中國在走向未來的道路上,我們的文化發展,不但需要那些能以體現優秀中華文化傳統精神的倫理之道,也需要那些適合應用於新時代新世界的現代哲學之道,更不可失缺體現現代科學與民主思維的思想維度。我頌揚偉大的東西方文明智慧的遇合,那將是整個人類發展壯大的源頭活水。」她反復告誡:「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21世紀中國文化(不僅僅是中國傳統繪畫)一個很重要的思想主題和重大挑戰,是古老傳統文化如何進行現代轉型。這也是當代有出息的藝術家必須要去面對的問題。」她的人文反思和美學形態不局限於自我個體的演繹,而是在新時代文化前瞻性的語境中展開,大膽切入文藝復興和人性探索的深層領域,憧憬構建社會文化的精神高地。奔湧著一位嚴肅的人文學者理述道理,激揚情理,追求真理的人生情懷;也凝結著這位大藝術家以人文去體驗自然、感悟自然、神會自然、創造自然的心靈求索。 黑格爾認為藝術作品經過了人類主體精神的仲介,是反思的結果,高於未經反思的直接的經驗現實。周天黎說過:「雖然藝術作品本身是非概念性的,但上昇到美學維度看問題,如果理想湮滅於物欲之中,高貴的藝術就無從談起。」與一些畫家不同的是,周天黎是那種慧識而又有心靈叩問、純粹而又有強烈藝術理想的人物,對人本主義哲學與人道主義精神知之甚深,又能以深刻的洞察力去瞭解周圍的世界,並辨識出事物表像之下所蘊涵著的意義本質。《思想與藝術》一書的出版,也是其對中國藝術、中國文化、中國哲學以及中西文化碰撞的學術史、思想史、文化史、交流史不斷深度求索的結果。可以從思想格局上看出,在她的繪畫生涯中,一直都在思考中國繪畫的哲思理念和人文價值,思考藝術創作與藝術家自身的精神依託關係。在她看來,「僅僅強調藝術的形式美和寫意精神是不夠的,重要的是要以豐沛的人文精神為內核」「藝術的不朽,在於其內在的生命力」。她更以一種凝重的歷史感深沉而又尖銳地指出:「當前藝術領域的人文危機,其實是人類文明信仰與藝術持守良知的崇高精神性的坍塌!對於繪畫,時尚的熱鬧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凋零,只有思想與獨特的風格才會永久地存在於人類的史冊裏。傑出和經典性的藝術作品,往往不只是出現在富麗的展覽中,而總是走向社會,走向生活,並總會以飽蓄的人文內涵,去強烈表現與深刻反映時代的重中之重!」 面對「傳統」與「現代」這一廣為議論的話題,周天黎有著鮮明話語,推進中國畫的現代轉型,使其擁有現代形態,承載當下意義與世界性內涵。她以開闊的藝術視野和美學修養引領人們的思考:中國傳統繪畫究竟需不需要進行現代轉型?過去40年是否有在進行實質意義上的現代轉型?中國傳統繪畫的現代轉型是不是中國美術發展的必然規律?這種現代轉型的時代意義又在哪里?她寫道:「我一直主張『走進傳統,務必反出傳統』。走進傳統就是深入地瞭解傳統,反出傳統就是不淹沒在傳統裏,思想精神上和藝術實踐中絕不囿於成法,仍能以獨立的學術視野,大膽矯正對傳統的僵化理解,自由開放地吸收一切外來文化藝術的精髓,不斷演進,充滿生命神氣。」「孔子說過『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我贊同各種藝術創作思想可以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中自由地自然地交融互補。」 清晰的思想認識使她能在領悟傳統精神實質的基礎上勇於創新,大膽打破固有的造型概念和程式,致力打通中西文化哲學的融匯之門,進而以古為基、融古出新,實現了傳統筆墨意境向現代筆墨構成的轉化互動和互融前進,創作出富有時代精神、內蘊文化哲理和獨特個人風格的藝術。品讀附於書中的多幅周天黎畫作,既保持了傳統繪畫中的筆墨法則,又能在形式語言和空間結構上達到了「形從意,法從心」的藝術創作境界,並強烈地彰顯出「周天黎風貌」的現代性意義。 知識是力量,良知是方向;高低善惡智愚優劣,終是有跡可查。今天的藝術思考,已經能站在沉澱後的19世紀、20世紀的對面觀察:撐得起人類文化脊樑骨的,必然多是情感飽滿又嚴肅深思的精美之作。豐沛的思想和才情,加上運行在人文高地上的繪畫創作,使周天黎成為當代中國畫壇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她多次強調置身這個風雲激蕩、具有歷史開拓意義的時代,當代人在傳承優秀文化藝術的基礎上應該有當代的眼光和思維,猶而是:「一代人要做一代人的事,每一代藝術家要有自己新的使命。」在本書中收錄兩篇重要的文章《高峰之路——關於藝術創新的思與想》《中國繪畫藝術創新與發展的思考》,其中提到「創新和創造意志,是激蕩著理想主義萬頃波濤的偉大藝術家們的生命求索」「中國文化藝術要堅持自己的主體性,但既不能全盤西化,也不能全盤國粹化。」面對「東方」與「西方」的爭論,黃賓虹曾說 :「畫之形貌有中西,畫之精神無分乎中西也。中國畫重線條,西洋畫重側影,觀於形貌而精神庽焉。」實際上,這一問題不僅涉及美術界,乃是二十世紀整個知識界、文化界所普遍面對的一個問題。對此,周天黎保持著理性的思考,提出「西方的人文主義與東方人文精神原本就有相通之處」「越具世界性,才是民族越優秀的」等可圈可點的見解。 理論上的思索最終還是要落實至反復的實踐之中,周天黎深刻體悟叔本華的認知:「每一件藝術品都只是為了直觀地來回答何為生命那一疑問。」故她被某種更深層、更有力的因素驅使著創作自己的作品,她在傳統、當代、中國、西方的時空交會處,執著於追求在藝術創作中讓精神呈現與藝術形式完美結合,其繪畫的審美品質遠遠超越了世俗與庸眾,追求著一種生命精神的自由。並把這種思考與情感,化為她筆下的一草一樹一花鳥,給人類以生活的撫慰與力量,給人類以生存的詩意與方向。從其畫作鮮明的色彩,張揚的個性,充沛的激情中,可以看出她在中西美術技法與審美精髓層面上,力圖調和受東方藝術影響的西方藝術與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交融相應。特別是在2000年之後的繪畫創作中,她已開始在傳統的基礎上大膽進行變法,更加有意識地與傳統大寫意花鳥的筆墨造型拉開距離,如其畫中梅花、紫藤、枇杷、荷花、飛鳥等物象,造型上偏向幾何化、抽象化、平面化,設色卻更為飽滿熱烈,獨立自成蹊,乾坤意千重。而且,她的畫已無法用中國傳統繪畫的程式規範來評判,因為她的畫已拋離了一般技法製作的範式,走向了心觀創作的境界,承載的是文化、思想、靈魂、精神的高度,可見另一種遼闊。誠如2020年5月16日《美術報》文章指出:「中國美術界有名氣的畫家很多,如果說周天黎有什麼特別,因為在於周天黎就是周天黎!可以說,她的繪畫往往是一種生命形式的體現,她的澄懷觀道和價值信念使她的存在本身,已是一個重要的文化現象。」 在周天黎這一時期的創作中,大筆側掃的用筆很容易使人想起明代浙派畫家筆下的經典之作,造險破險的構圖意識又暗含著近代名家潘天壽的啟發,而充滿平面意味和抽象色彩的物象形式,又展現出周天黎對西方繪畫藝術的借鑒,這種對東方和西方藝術的融會貫通與胸中丘壑,使周天黎的繪畫精悍勁秀,氣象渾穆,畫面張力強大,意境高遠。同時,既富有雍容俊雅的東方之美,又頗具西方繪畫的現代色彩,在強化視覺衝擊力上超越了前人,創作出一種更個性化、更深入現代人類精神的繪畫藝術,且成為畫家心靈修煉、情感世界的化身。其筆墨技藝本已卓越超群,問學論道,兩鬢華髮,精深人文,德垂丹青,以正氣與雅氣抗禦粗鄙與野蠻,在當代畫壇獨具一格。周天黎在筆墨語言和空間形式上的成功演變,顯然可以視作是中國傳統繪畫融古出新的一種新世紀的具體表徵。 康德的「三大批判」用最簡單的文字概括,講的就是真善美。真、善、美又是互相聯繫的。美,在道德觀上體現為「善」,在認識論上體現為「真」。這對提高整個社會的閾值也至關重要。同理,周天黎在本書中多次談到畫家的文化使命和社會責任問題,即應成為一個什麼樣的畫家?首先,周天黎認為道為世間規律,術為規律之用,藝術家先需明道,方能大成。藝術家應以表達生命價值和人文主義價值作為自己文化層面上的堅實支柱,她說:「藝術家要去努力彰顯人性的光輝,以文化的力量去宣拓發揚人類生命的善性,以至愛至憫的人文情懷,去進行有時代意義的文化探索和藝術創造。」「真正優秀的藝術家的內心,必定有強大的人文精神的支撐,以及對真善美的信仰執念。是此,不管是曠達山海之巔的仰天呐喊,還是平靜流年的獨家銘刻,都會是一個歷史的在場者,都會對悲憫與擔當、仁愛與正義有一份自覺的承載。」 達·芬奇在《論繪畫》中明確指出:「一個優秀的畫家應描畫兩件主要的東西——人和他的思想意圖。」我們正處於巨大的藝術格局和價值秩序變動中,在荏苒的光陰無情地碾碎了一些畫者們的心靈世界之後;在歲月的風雨打落了一些藝術家曾有的繽紛情懷之後,有一個概念需要清楚:繪畫藝術的淺層觀像,就是色、受、想、行、識的合成,這是許多畫家經過專業學習大都能掌握的「技術」。但是,僅僅掌握了技術並不會進入具有豐富藝術哲學思維的藝術大家大師的行列,那僅僅是手工技藝不錯的工匠型的畫匠而已。所以,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深邃的思想內涵,對一位真正的藝術家是必不可少的。周天黎說:「藝術創作往往也是社會思潮發生變遷的先聲。但穿行子夜的秉燭者和精神傳承者的數量從來寥落。精神傳承史的魅力在於其價值觀引發的永恆意義,被精神之光照亮者才能感知。」那些青史留名的藝術大師關注的問題當然不再是技術問題,而是有著更為宏遠的表達訴求,他們是要以展現人的精神和靈魂作為崇高的目標。 作為一名中國畫家,還包含著要借助繪畫的形式動能來振奮民族精神和宣揚人類的生命精神,要保持對「國家前途和民族精神的關切與思考」。歷史上真正的大藝術家都是歷史的觀察與反思者,而非缺席者。畫家不能「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而是要做一位「精神獨立與思想自由的踐行者」。 繪畫不僅僅是怡情悅性之事。唐代美術史家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的開篇即提到,繪畫的功用是「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與六籍同功,四時並運,發於天然,非由述作。」同樣,在周天黎先生的著述中,繪畫亦不再是簡單的物象再現過程,它是人類心靈、思想、人文、審美的內在反映,甚至影響到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她說:「真正偉大的藝術,其所產生的內在精神,是可以構成促進時代文化嬗遞演變前進的社會動力。」她告誡:「世道可以有無常,天道卻不容欺淩。在這個金錢與權勢似乎可以擺平一切的社會現實環境裏,不要努力成為一個世俗的成功的畫家,而是要努力成為一個有精神價值的藝術家。在獨特心靈體驗的視覺表達中,要不斷地去激起生命的火花。」在《思想與藝術》一書中,周天黎這種對人文精神的思索與論述,比比皆是,讓讀者很容易感受到她的思想深度並受到啟迪。 龔自珍詩集句曰:「深山涉倚倦遊身,亦狂亦俠亦溫文。土厚水深詞氣重,歌泣無端字字真。」周天黎的思考總是觸及到人類的精神世界和命運,周天黎的愛和悲憫,根植於天性,來源於她的人文信仰,她力求用理想主義的精神價值,去對抗人世中那些灰暗靈魂結成的病態與荒誕,這在當今的文化藝術界顯得彌足珍貴。如果說人類歷史命運的輝煌,歸根結底屬於文化的榮耀,江海崢嶸,翰墨光華,心靈的震盪和生命的衝動卻起伏於一己方寸。日暮蒼山遠,可以說,周天黎是一位正用其藝術了釋生與死並走向賢者求大成的高標人物;她是身負奇氣的命世之才,她的視野和識見、風範和胸襟,早已超越了她的許多同代人,她在精神廢墟中自我奮起大修大建人文的氣場,中國藝術思想史和藝術精神史也因為她的出現而劃出一道彩虹。她這樣寫道:「一個真正的大藝術家,常常會在情感上、道德上、人生哲學和宗教信念上產生一種自我磨礪的求索痛苦,從而讓他在靈魂深處迸發出一種美學上的燏的衝擊力,去充實其作品中的內在能量。」「人類如果從物質來論宿命,那麼,經過幾十年,最多上百年的短暫時空之後,人便湮滅於虛無之中。當一切都歸於塵土之後,人類只有在精神的信仰中,才可超越人類的宿命。而體現人類創造意志與高貴文化精神,以及讓靈魂閃光和能確認生命意義的藝術,就是永恆心靈範疇上絢麗多姿的信仰載體,長存於人類精神的故鄉。」 繪畫藝術從蘇東坡始,已完全進入可以盡情抒發思想情緒的階段,俯仰星空的人,心中自有丘壑。讀周天黎的畫作和文字,筆者深感其人文激情之浩蕩與魅力:婉如孤煙風雨之獨行,鳳凰涅槃之昇騰;有一種劍指春秋之正氣,一脈千里之絕美,問鼎人的心靈!然而,任何傑出的人物和著作都不會缺乏批評和爭議,特別是那種走出了庸常大澤,彰顯藝術生命向上昇華的自由精神。誠如周天黎坦蕩明澈地在《我的藝術論》中所指出:「一個藝術家的藝術創作和藝術思想有沒有影響力,也可以從有沒有人反對他的藝術創作和藝術思想看出來。有時,我覺得如果沒有反對的聲音,就說明其欠缺了一些意義。」 和中外美術史、文化史上的大家大師一樣,一個具有鮮明個性的藝術家與藝術思想家,不能指望其藝術觀點和文化觀點能降服所有人,甚至還要面對各種誤讀與質疑。但筆者相信,作為畫壇清流和畫壇重鎮的周天黎先生的藝術思想與藝術作品,包括藝術創作必須站在文明與文化自覺的高度,秉持一個新時代文化學者和文化藝術精神價值創造者的使命,去詮釋時代賦予的命題——這樣維度上的藝術思想構成和人文情懷,一定會得到越來越多的贊同。青山若渴,瀟瀟嘶鳴,春風剪裁白雪,大江奔流滔滔聲!在浩瀚的文化煙波中,人文的藝術與人文的思想總是屹立於精神的高地,持守著文化的靈魂、命脈、尊嚴與意志,這也是文化先行者們所追求的大道之行。曹丕《典論》裏的一段話說得好:「是以古之作者,寄身於翰墨,見意於篇籍,不假良史之辭,不托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許多史論家認為,《思想與藝術》這部在高度審美的活動中彰顯強烈思想衝擊力的好書,必將成為當代中國藝術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一個時代裏的獨特印記。

Read More

56屆廣播金鐘獎 多組囊括節目暨主持人獎

陳零九(左)與邱鋒澤(右)擔任廣播金鐘獎表演嘉賓。(三立提供/中央社) 本報記者綜合報導 第56屆廣播金鐘獎頒獎典禮25日晚間7時於國父紀念館舉行,由瑪麗、劉傑中主持,典禮一開始由鍾興民交響樂團表演「廣播一直都在」打頭陣;歌手陳零九與邱鋒澤睽違數月合體演出,獻唱3首「電台熱播金曲」,包含已故藝人小鬼的《地球上最浪漫的一首歌》,感謝過去備受他照顧。 儘管今年疫情肆虐,台灣進入長期三級警戒,但廣播人仍在空中用聲音陪伴眾人。廣播金鐘獎特別由鍾興民交響樂團「我們是廣播人,我們一直都在」,拉開典禮序幕,演出《我不願讓你一個人》、《克卜勒》、《祝福》等組曲。 陳零九染疫痊癒後首次演出;邱鋒澤也因疫情關係,6月暫返故鄉新加坡,月初才回台灣。睽違數月「九澤CP」再次合體獻唱《天黑請閉眼》、《想見你》、《地球上最浪漫的一首歌》3首電台點播率最高的歌曲,每一首都對2人別具意義。 另外,新科金曲獎最佳編曲人鍾興民與交響樂團帶來「我們都在一起」,以及邵大倫、吳明珠、賴銘偉等22名DJ共同演唱《Thank you!澆不熄的廣播熱情》。 頭2個頒發的社會關懷節目、主持人獎,由雅柏《城市的光影》獲得;唐妮、陳玥燊、張宸瑋《MIT生態道館》也包辦兒童節目、主持人獎;少年節目獎《技職MVP》,主持人獎阿芹妹、阿凱翔《耳公探險隊》。 社區節目、主持人獎洪惠冠、蔡榮光《愛上新竹》;生活風格節目獎《原味廚戀》,主持人獎梁瓊丹、陽氏萃恒《哈囉!聽見東南亞》;教育文化節目獎《食在有意思》,主持人獎楊照《楊照談書》;藝術文化節目獎《寶島記事簿》,主持人獎阿田教授、土豆仁《寶島美術館》。 廣播劇獎《空中故事館》,單元節目獎《技職翻轉人生》;類型音樂節目獎《阿卡人生》,主持人獎咖啡貓《傾聽音樂》;流行音樂節目、主持人獎黃連煜《我是東西南北香蕉人》。 丁文棋獲特別貢獻獎。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