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昱安創作展 畫出魚的世界

佛光緣美術館台南館即日起至卅一日,舉辦蔡昱安多元創作巡迴展。(佛光緣美術館台南館提供) 記者陳銀全∕台南報導 佛光緣美術館台南館即日起至卅一日,舉辦蔡昱安多元創作巡迴展,魚的彩畫,讓參觀者彷彿來到海洋世界。 佛光緣美術館台南館長滿舟法師表示,年僅十八歲的蔡昱安,從小罹患自閉症,一直都生活在屬於自己的世界當中,但他的母親永不放棄,讓蔡昱安追求開創自己的未來,而他最大的興趣,就是觀察各種不一樣的魚,將所了解魚的種類,一五一十的畫下來。 展出的作品「外公家的池塘」,小鴨嬉戲玩耍著,豐富的池中生態,蓮花朵朵開,帶給童年無窮的回憶。「座頭鯨」畫作,身上的文字密碼,雖是小兵、小卒,但只要有足夠的勇氣,一樣可以勇敢面對人生,在大海裡自在悠游。

Read More

迎文協百年 北美館走向世界特展

台北市長柯文哲1日表示,北美館是台灣第一座現代美術館,收藏台灣第一代藝術家(日據時期)作品,希望北美二館未來完工後,這個地方將會是台灣最重要的文化重鎮,他相信北美二館未來完工後,會在這個地方讓世界看見台灣的美術實力。(北市府提供) 記者吳靈芬∕台北報導 今年10月適逢日治時期重要的思想啟蒙團體「台灣文化協會」成立百年之際,北美館特別規劃「走向世界:台灣新文化運動中的美術翻轉力」特展。台北市長柯文哲出席開展記者會,他強調,當年台灣文化協會留給台灣的精神遺產,我們應該接棒下去,也期許北美二館完工後,讓全世界在這裡看到台灣的美術實力。 「走向世界:台灣新文化運動中的美術翻轉力」特展,精選百件來自台灣前輩藝術家,珍貴且少有展出的重量級作品,聚焦呈現1920到40年代期間,柯文哲在館方人員的導覽下,參觀日據時代台灣多位重要藝術家的作品,如陳澄波的「嘉義遊園地(嘉義公園)」、郭雪湖的「南街殷賑」、廖繼春的「有香蕉樹的院子」、呂鐵州的「後庭」、陳進的「手風琴」、林之助的「小閒」、李石樵的「珍珠的項鍊」、黃水土的「釋迦出山」(翻銅)等。 隨後柯文哲出席開展記者會,他在致詞時表示,北美館是台灣第一座現代美術館,收藏台灣第一代藝術家(日據時期)作品,透過這個展覽見證百年來藝術文化對於台灣社會的影響,也顯現台灣文化主體性的歷史發展,是相當有意義的時刻。 他強調,文協留給台灣的精神遺產,是不懼怕外來者壓迫,我們也應該接棒下去;而北美館是當代最大的美術館之一,希望北美二館未來完工後,這個地方將會是台灣最重要的文化重鎮。他相信北美二館未來完工後,會在這個地方讓世界看見台灣的美術實力。

Read More

紙風車雨馬高雄演出 加碼2場

2021客家親子劇《雨馬》精華版高雄演出,近4層樓高的《雨馬》是近10年台灣劇場界最大的行動藝術裝置。(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紙風車劇團與客家委員會、文化部和高雄市政府攜手製作的客家親子劇《雨馬》,1至3日在高雄市文化中心廣場將有8場精華版演出暨靜態展示,為因應國內疫情趨緩,3天演出除了原場次增加席次外,高雄市政府再加碼兩場,共計將增加2,600席,並於即日起開放索票。 客家親子劇《雨馬》精華版演出,深受南部粉絲的熱愛,演出結合超過10公尺高的雨馬大型藝術裝置、客家音樂、火舞、特技及劇場燈光特效,近4層樓高的《雨馬》是近10年台灣劇場界最大的行動藝術裝置,本次演出更重新編排,加入更多舞者,雨馬也將隨著劇情行走於高雄市文化中心廣場,飛揚的馬鬃與彩虹顏色的尾巴,代表雨後幸福的約定。 客委會鍾孔炤副主委表示,《雨馬》將客家話融入戲劇,讓學童看戲學客語;外觀以客家藍染發想延伸,上面繪著客家花布中代表喜氣跟富貴的花紋,穿插著客家老奶奶兒時零嘴的「餘甘子」為紋飾,以現代時尚的設計呈現客家人昔日共同的記憶。」 陳其邁市長表示,在謹守防疫規範的原則下,謹慎評估後確定每場可再增加200席;此外,市府經與劇團討論後,週六和週日晚上20:45再增開加演場,3天演出預計增加2,600名觀眾。 3天的演出和展示,除了讓觀眾們近距離欣賞《雨馬》的英姿以及演員肢體動作,也希望藉由精華版演出,對全世界因疫情受困的孩子們,傳達關懷與祝福,延續到晚間靜態《雨馬》展示,10公尺大型裝置藝術穿插燈光效果,形成南臺灣美麗的景觀,歡迎大家到高雄文化中心打卡拍照。

Read More

金鐘壓軸 動力火車帶傷獻唱

音樂團體「動力火車」成員尤秋興(右)因舊疾五十肩發作,第56屆金鐘獎表演環節得「獨臂」上陣,他說,正式演出會將護具脫下,但因為手不能亂動,所以他會把手乖乖貼在大腿上。左為顏志琳。(三立電視提供/中央社) 中央社∕台北1日電 動力火車將於明晚的金鐘獎頒獎典禮壓軸表演,挑戰用國、台、客3語,獻唱10首入圍戲劇主題曲。不過尤秋興因為「五十肩」發作,今天彩排得吊著護具演唱,所幸手傷不影響聲音。 動力火車今天受訪時,尤秋興透露手部傷勢是肩周炎,也就是俗稱「五十肩」。他坦言近2週突然發作,手痛到無法抬起才趕緊就醫,前幾天都痛到哀嚎,今天已緩解許多。 為了明天典禮整體表演美觀,尤秋興說會將護具脫下,不過醫生特別交代手不能亂動,所以他會將手乖乖貼在大腿上。只是最惋惜的是,兩人平時喜歡拿著吉他唱歌,這回沒辦法有些不習慣。 尤秋興也爆料,前幾天樂團排練時,團員們不清楚他的手傷嚴重性,還瘋狂拍打傷部讓他又氣又好笑。尤秋興表示因為自己很害怕快篩,得有人協助固定頭部,因此成功篩檢完後,大家都忍不住拍拍尤秋興的肩膀安撫他「沒事沒事」,甚至搭檔顏志琳也一拳推過去。 被問及是否知道尤秋興手傷,顏志琳笑說當然知道,「但習慣聽到好笑的就打下去,不是故意的。」讓現場笑翻,不過尤秋興也請大家放心,目前傷部已在進行治療,大概再2、3個月就會痊癒。 動力火車原定今年舉辦的「都是因為愛」演唱會,因疫情已兩度延期。久未公開表演,兩人這次有機會登上金鐘獎舞台都很開心,更幽默表示,太久沒唱歌喉嚨也會生鏽,尤秋興打趣說,到時候可能不只「五十肩」還會有「五十喉」,當然要把握能唱歌給大家的機會。

Read More

松井愛莉推新作 自曝內向沒自信

日本女星松井愛莉以模特兒出道之後轉戰戲劇圈,近日推出日劇新作「性感男友讓我著迷」。 (雅慕斯娛樂提供/中央社) 中央社∕台北1日電 日本女星松井愛莉以模特兒出道之後轉戰戲劇圈。近日推出日劇新作的她接受台灣媒體視訊聯訪分享,自己是個內向的人,也常自我質疑,但仍努力做好每件事,希望能鼓勵相同個性的人。 松井愛莉近日演出日劇「性感男友讓我著迷」,描述松井愛莉飾演的女主角雖然有了令人稱羨的未婚夫,但對外貌性感的男子有了好感,陷入掙扎。松井愛莉受訪表示,私下沒有特別喜歡肌肉男,也不容易一見鍾情,第一眼關注的其實是手部線條,「如果那個人聲音好聽,也會覺得性感。」 松井愛莉身高是170公分,一雙長腿也曾獲肯定,但她分享,小時候曾厭惡自己的身高,甚至會故意駝背讓自己看起來矮一點。她表示,「故意駝背就會被爸爸唸,最近又被問到是不是又長高。我不知道現在身高多少,但想到是因為身高才當上模特兒,已經可以坦然接受自己的身高了。」 松井愛莉表示,私下其實是個沒有自信的人,情緒起伏不大的她要詮釋個性外向的角色,都要花更多時間提升演技,讓自己的情緒起伏變大。 松井愛莉將滿25歲,被問到有什麼期許,她說:「10幾歲的自己曾認為25歲是個成熟大人,但真正25歲時,發現自己不夠成熟。希望能夠繼續提升內在,更勇於表達意見,希望成為這樣的人。」 松井愛莉也鼓勵有相同煩惱的人,若以演戲舉例,她常會質疑自己的演出是不是夠好,「但我都一點一點慢慢來,試著表達自己,希望大家也能努力的慢慢來。」 「性感男友讓我著迷」每週六在friDay影音播出。

Read More

【一號人物】李明璁 社會詩人 眾與道的拉扯

DFUN 首頁http://www.dfunmag.com.tw ▍「不要拒絕能夠跳脫框架、自由探索這世界各種變化的機會,才能持續前進。」 如同法國詩人波特萊爾《巴黎的憂鬱》揭示了『最痛苦跟最美好是一體兩面。』在社會學專業中深耕研究將近二十年的學者、教授—李明璁,頂著一顆與眾不同,人群中也極好辨認的非主流爆炸頭造型,娓娓訴說著對於社會學以及大眾文化,兩者之間極端的拉扯與吸引力,他身為教師,卻拒絕成為教導者;而身為媒體產製者,也拒絕推動主流文化,各種身分轉換間的強烈矛盾與衝突,讓他經常掙扎卻也意外讓做出的內容總能打動觀眾,更深沉的去思考人生中的情感文化。已屆50歲階段的他,三年前毅然決然轉換跑道,走進第二人生,跨領域創立新事業,從一位社會學者教授的身分轉換到大眾文化的媒體內容產製者,不只當起了製作人、主持人,也透過探索世界的各種不同形式,期許在這不斷推陳出新、分秒變化的新時代洪流中,能夠成為促成世代共變、共好的媒介者。 EDIT:Vicky Yeh 李明璁 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社會人類學博士,曾於臺大社會學系任教十餘年,現執教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與電影創作學系。近年主持公共電視《我在市場待了一整天》,節目獲2020年三項金鐘獎。2021年八月起,亦擔任公視新節目《保持聯絡》製作人兼主持人。創立「探照文化」(Searchlight Culture Lab),曾參與創辦《cue》電影雜誌並擔任總編輯,多次擔任總統文化獎、金鐘獎、金鼎獎、台北電影節、金點設計獎等重大獎項評審。製作舞台劇《敗者的搖滾瞬間》,著有《物裡學》、《邊讀邊走》等書,主編過四本音樂文化專書。獲選《GQ》兩屆「 Men of the Year」(2018, 2020)、《La Vie》「2019年度最具創意影響力人物」。持續致力於公共社會學推廣與大眾文化教育。   徜徉書香 萌芽探索初心 說起明璁老師走入社會學領域的啟迪,來自於童年的書香時光。「閱讀」在三十年前網路尚未發達的年代,是能夠接觸知識的最低門檻,雖然他沒有在書香門第長大,但從小受到父母的鼓勵及培養,經常帶他去書店,他也受其感召,深深著迷於書中魔力。『書之於他,是一張張讓想像力馳騁的機票。』古人常言道:「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但當年要能夠周遊列國的門檻相當高,環境限制不能行萬里路,但他可以履行讀萬卷書,透過閱讀想像不一樣的人生,投射自己如同書中主角般無所不能、無所不在,在不同人設之間,恣意地探索世界。 天性嚮往自由、渴望解放的他,年少時期埋下的種子於成長後萌芽,在研究所畢業服完兵役後,才有了出國經歷,且深受小學中年級時曾入迷《福爾摩斯》的影響,當他30歲時初抵倫敦,來到心所嚮往的霧都、泰晤士河畔,英國的文化魅力,足球、搖滾、音樂、電影、歷史、文學等等,那似曾相識感,連結起童年徜徉書香的時光,一切幻化成實,讓他感受到如同前世人生般熟悉,對應著在書中透過文字想像構築的世界,用自己的雙腳、雙眼遨遊各地,透過親身體驗紀錄真實行萬里路,重新理解自我、不斷持續想像世界的各種樣貌。 (工作室一景)熱愛閱讀這件事自然地反應到空間中,擁有大量藏書,徜徉書香世界讓明璁老師能夠在不同人生想像中自由探索。(攝影:陳怡絜) 建造構築 何謂人生 人生若能重新選擇,明璁老師分享也許會嚮往成為建築師,在他眼中,那是一個能夠完美結合知性跟感性的創造者職業,將實用跟幻想兩種有相當程度對立的性質,經過精密計算,讓建築穩固同時,讓風格、設計、美學彼此融合達成美妙平衡。在劍橋讀書,遇到各式各樣的職業,其中不乏事業有成的人士,尤以遇到一位法律背景的同學印象深刻,對方因為在工作上看到林林總總的案件,而開始對於人類行為的背後動機原因產生想要更加深究的興趣,也有助於判斷每一事件背後,每一位案主的起心動念,想要去探索在一條條制式化的法律規章背後,什麼是人性、什麼是彈性?這讓明璁老師發覺,原來,許多人來到這邊,不是為了要成就什麼,而是為了跨越自己人生的限制與框架,探索世界更多可能性。就像他一路走來的過程中,相輔相成的人生經驗,也逐漸在心中構築起屬於自己的世界觀,既充滿美學想像與創造力,更不失人性溫度。 冥冥之中,他其實已成為自己人生的建築師。 明璁老師工作側拍。 框架之外 勇敢冒險 明璁老師娓娓分享道,人生走過50多年,決定離開專任教師、離開超過十年的臺大,選擇創業的這三年,不管是電視節目或出版品或策展,都是過往人生從沒想過的旅程,是很大的冒險。但離開原有框架、改變原本人設之後,卻更自由的感受到,當初想要念社會學博士的初衷。回想起那時在劍橋大學修博士班,第一天上課遇到的第一位老師第一句話:「你們接下來的這趟旅程,將不會是訓練讓你們拿到畢業證書,卻只知道如何好好地在一所學校教書那麼簡單,而是讓你們知道如何Launch a School,不只是Teaching at School。」激勵到他內心深處,除了學會當教授,還要盡所可能的創造,也許是一種風格、也許是一種流派,探索自己介入世界的方式。 《我在市場待了一整天》側拍照。明璁老師蹲下配合職人的視角,從肢體行為就可以看見他如何真摯地與相遇的人們進行關懷交流。(公共電視提供) 不停實驗 不停創造 《我在市場待了一整天》兩季橫跨三年,是他離開學校回返社會的第一步,能夠走進傳統市場,看看臺灣在地文化,發現在生活圈之外的人事地物,對明璁老師而言,是人生收穫的意外驚喜。節目動機原是一場社會實驗,選擇踏入各個地方小市場,為的是深入貼近人群,一探每個市場的個性與記憶點,以及真實,做出的內容卻吸引到意料之外的族群、意外捲動許多人去重新理解生活周遭事物,透過節目紀錄下篇篇令人心疼或是動容的生命故事,帶觀眾從各種視角,發現臺灣傳統市場美的一面。 ALONG TOGETHER 新連結 新獨處 『無論疫情如何,都還是要跟你的親人朋友保持聯絡、保有信心。』在這樣網路媒體時代,與大家共同練習新的連結、練習與自己獨處,已是每個人無可避免的課題。 這是老師剛上線的公視新帶狀節目《保持連絡Along Together》的主旨,此次發想內容的分享姿態有別於YouTube主流影音或是新聞媒體,他認為前者過於個人取向、後者又過於客觀且大眾,期許創造之中平衡,細膩紀錄面對疫情期間的日常、反應時代的感受;也有別於《我在市場待了一整天》走入現場,改以充分利用現今科技工具,大量視訊錄影、長鏡頭取景完成節目,兼顧大家安全距離。從主持人轉變同時身為製作人角色,雖然充滿挑戰但更期待探索出別緻火花,一如同他對人生的核心盼望。 《我在市場待了一整天》節目拍攝,明璁老師背影。(公共電視提供) 痛苦與美好 相互依存 老師這次來到專訪,對《平庸之外》之題回應,「平庸」並非在討論社會中與菁英階級對立之分,他認為其意味著一種「絕對安全的框架」,是一種心態上的反思。在這樣百花齊放的大時代,資訊衝擊量龐如宇宙大爆炸,馬上廣泛討論且被喜歡的主流資訊,人們是否能夠做到先退一步觀察?對創作者、設計師、思考者來說,對一切人事物保持警覺性,面對其各式變形與各種可能性,不急於使用主流產物,是「拒絕平庸」?一位平凡的打工青年,擁抱自我價值、為自己夢想打拼創作,也是「拒絕平庸」?明璁老師一言蔽之:拒絕平庸,是一種不願苟同的自由心態,而不是一種與眾不同的自戀姿態。 對他來說內心各種叩問與拉扯,使他身為內容產製者與社會學者兩種角色,形成自我矛盾體,既不想要曲高和寡、也不想要隨波逐流,他擁抱且熱愛,卻也猶豫且不安的大眾文化,清楚其之有趣同時為何淪為無聊、沒有生命力的狀態,如波特萊爾在《巴黎的憂鬱》文集中揭示的命題:「作為一位詩人,最痛苦跟最美好是一體兩面。」當你每天都要走進人群,但每一次的走向人群,卻相對感受到的孤獨,讓人忍不住想要再回到獨處狀態,如此在兩者之間不停拉鋸平衡…… 工作側拍。擔任策展人。 探求共變 照亮視野 能夠自由的探索所感興趣的人事地物,是明璁老師人生重要的指標,對他來說,渴望自由探索的價值與期待,透過閱讀、旅行、工作、教育、電視、節目、出版、策展、參與各種不一樣的計劃、關心政治或公共事務的方式等,都能達到期待的目標。他的核心盼望,是能夠成為一個促成共變的媒介。改變是一種與世界的溝通,希望促成什麼變化的過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自己也會在這之中互相影響、調整改變。以教師的身分為出發點,他非常留意於傳統框架中,對於老師的社會角色過於遵從與肯定的狀態,他認為新時代老師可以是一種媒介,透過與大家一起從做中學,交流溝通促成共變、共同成長、共同學習。而他面朝社會的角色,將持續關心且促成這個社會,期許以制度改變、法律改變,或各種更多體貼的設計,能讓整個社會更加包容多元。 老師在各種角色面向的思考以及核心渴望,與『探照文化』的字義不謀而合:「探索世界促成共變、照亮大眾視野。」不要拒絕跳脫框架、能夠自由探索的機會,共同讓社會更友善、更流暢提供體制,讓人們有動力持續前進,更自由的探索。就算這世界難以被自己輕易地改變,自己也不會隨便地就被這世界改變。 探照文化團隊從2019年夏季到2021年春季,為屏東重新改版的政府刊物《屏東本事》,明璁老師打破政府刊物慣常的編輯套路,堅持親自上山下海深入山林與田野,帶領讀者以不同視角與人文關懷看見屏東。(探照文化提供)  

Read More

絕佳貴人,散步音樂界 再次重磅攜手推展品味樂章 門票明起第二波限量開賣

DFUN 首頁http://www.dfunmag.com.tw 獲歐洲指標性 Showcase 音樂節 ─ The Great Escape「最佳社交活動」肯定,台灣第一個、且最具規模的國際showcase音樂節——「LUCfest貴人散步音樂節」邁入五周年,也將在11月25日~11月28日在台南盛大展開今年音樂節活動,共同創辦人、暨小白兔唱片創辦人葉宛青表示,「貴人散步以亞洲音樂平台為定位,過去四年來已輸出超過60組樂團與唱片公司、音樂節、巡演經紀合作,我們期盼成為台灣音樂人邁向海外的推手,以及全球新興音樂人前進亞洲市場的第一站。」 散步音樂界遇見絕佳貴人 音樂藝術世界妙不可言,不同音符曲調能帶來不同心境抒想,貴人散步今年成立五周年,細思過往也成為許多樂人前進國際的推手,值得一提泰國樂團Phum viphurit、高雄樂團跑跑機器人GoGo Machine Orchestra、搖滾樂性的Moja等等,都繼參與貴人散步音樂節之後,開始嶄露光芒,接到國際演出邀約、海外發展機會,奠定推展台灣、甚至亞洲音樂的「樂界貴人」地位。 2021 LUCfest 貴人散步 獨到眼光發掘樂界新星 「 LUCfest貴人散步音樂節」每年吸引全球數百組音樂人報名參加,再由國內外選團人選出60-80位極具未來潛力的音樂人演出,同時邀請世界各國的音樂節主辦人、選團人、音樂廠牌、唱片製作人在台南市區的美術館、藝廊、古蹟現場觀賞,媒合音樂人與買家洽談合作或商演等音樂出口商機。因節目內容豐富多元,能發掘從嘻哈、重金屬、搖滾到民謠等各種音樂類型的未來之星,獨特的選團品味深獲樂迷和音樂產業人士推崇,去年(2020)曾創下超過十萬人次參與活動的紀錄。 2021重磅選團人名單首度曝光 「 LUCfest貴人散步音樂節」共同創辦人、現任有八千萬YT點閱率的泰國音樂人Phum Viphurit 國際經紀人洪維寧表示,Showcase 音樂節在國外盛行已久,原是產業人士與新興樂團媒合的場合,因尖端的選團品味吸引樂迷參與,現已成為產業、樂迷、創作人齊聚共樂的大型展演活動。今年「貴人散步」選團人陣容堅強非凡,包含台灣知名唱片製作人與詞曲創作者陳珊妮、嘻哈品牌顏社創辦人迪拉、2021金曲獎設計類評審方序中,以及韓國首屈一指的獨立音樂節DMZ peace train 音樂節共同創辦人Cecilia Soojeong Yi、為Channel [V]創立亞洲平台(AMP)與Magnetic Asia創辦人暨音樂總監的Justin Sweeting、美國獨立音樂廠牌Kindercore Vinyl共同創辦人Cash Carter。 跟緊選團人音樂品味 潮流最前線 貴人團隊與六位海內外重磅音樂產業人士,今年共選出60多組出色樂團呈現給樂迷朋友和全球業內人士,其中,台灣神秘新人LÜCY獲得多位選團人一致認同,迷幻電子混合搖滾曲風的假日貞操Virgin Vacation(港)、東方迷幻曲風的夢東(台)、聲線清新慵懶的泰國才女Numcha(泰)、藝術感嘻哈女力Murky Ghost 周穆(台)、R&B新秀LINION(台)、日本電音怪奇美少女 Maika Loubté(日)等,也都受到不只一位選團人的青睞,洪維寧分析,今年的入選名單台灣與國外樂團的比例接近2:1,顯示選團人跨曲風跨市場、兼容並蓄的品味與眼光,以及串流平台盛行,使全球音樂更為趨近與同化的趨勢。(首波公布出演名單請見文末) 2021貴人散步音樂節重磅選團人公布波入選樂團名單(左起_選團人方序中,陳珊妮, 貴人散步共同創辦人葉宛青, 洪維寧, 選團人迪拉, 主持人DJ小樹) 陳珊妮:線上無法取代實體音樂氛圍…

Read More

屏2廣告奪美創意大獎

由藝人溫貞菱拍攝的「屏東,總是多一度」影片,與屏東縣長潘孟安同框。(記者毛莉翻攝) 記者毛莉∕屏東報導 屏東縣政府2020年度形象影片「屏東,總是多一度」與施政廣告「屏東好好」影片,雙雙奪下2021美國高峰創意大獎,其中「屏東好好」獲不分組最佳影片,是台灣第一個拿到獎項公部門。 縣府指出,美國高峰創意大獎為全球創意獎項的最高殿堂之一,今年共有來自20個國家、超過3800件作品參賽,「屏東,總是多一度」獲旅遊組銀獎,「屏東好好」獲不分組最佳影片。 傳播暨國際事務處表示,評審認為「屏東好好」系列影片中,「好好信箱」影片傳達出縣府會讓每個有需求的鄉親都得到服務,評審給予相當高的評價。 縣府說,去年縣府推出的觀光宣傳廣告「Where?」也拿下去年美國高峰創意大獎旅遊組銀獎。此外,今年日本國際觀光影像節「屏東,總是多一度」獲得最佳東亞影像獎。

Read More

台灣女性導演登西班牙影展 周美玲愛.殺南歐首映

《愛.殺》是導演周美玲最重要的里程碑作品。(金禾創意提供) 記者王誌成∕台北報導 西班牙代表處文化組與西班牙動態影像影展合作,駐西班牙代表處文化組期待藉此延續去年在馬德里辦理蔡明亮專題影展的熱烈迴響,建立台灣電影品牌形象,提升我國導演的國際能見度。 文化部表示,將於10月2日至10日舉辦我國女性導演周美玲專題《慾望的界線》,線上放映《刺青》、《漂浪青春》、《花漾》及首度在南歐上映的新作《愛.殺》等4部電影。其中周美玲為國內最具知名度的女性導演之一,曾以《刺青》獲得柏林影展泰迪熊獎,近年除拍攝長片外,亦拍攝電視劇及紀錄片,擅長透過通俗劇情、鮮明角色,來呈現荒謬而古怪的趣味氣息,作品兼具美感與詩意,也充滿象徵性寓意。 文化部指出,由策展人所創的西班牙動態影像影展主要放映亞洲電影作品,今年邁入第6屆,預計將有11國、超過20部影片參展。影展期間分別邀請西班牙著名紀錄片《三毛》的兩位女性導演及西班牙性別研究學者與周美玲進行深入對談,探討台、西兩國女性導演的工作現況,以及分析《愛.殺》的表現手法。兩場大師講座將同步於官方網站上放映,歡迎有興趣的民眾踴躍參加。 《愛.殺》是周美玲自認個人至今最喜歡的作品,片中對於慾望的談討,不受性別限制,挑戰觀眾的想像尺度。本次影展同步播映《刺青》、《漂浪青春》及《花漾》等3部經典電影,讓觀眾感受台灣女性導演特殊的敘事魅力。

Read More

經典台語片登日 燒肉粽打頭陣

台灣修復完成的經典台語片將在日本放映,已逝導演辛奇的「燒肉粽」將作為開幕片,同時也將邀請台、日兩地學者解析台灣電影歷史。(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提供/中央社) 中央社∕台北30日電 影視聽中心修復的經典台語片將在日本上映,並邀請東京國際影展節目總監石坂健治作為策展人,解密台語電影,活動將由已逝導演辛奇經典作「燒肉粽」拉開序幕。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影視聽中心)修復60年代經典台語電影將在日本上映同時舉辦台日論壇,主辦單位台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台灣文化中心攜手影視聽中心,邀請石坂健治作為策展人,與日本映像學會、法蘭西文化中心等台日學者共同解析台語片。 影視聽中心表示,歷年來修復與典藏的台語片近20部,此次論壇則精選7部導演辛奇、林摶秋的作品,在同樣擁有修復與保存電影文化遺產使命的日本國立電影資料館放映。 活動由「燒肉粽」作為開幕片,影視聽中心執行長王君琦與日本電資館長岡島尚志都將預錄影片與現場觀眾交流。映後嘉賓陣容包含曾任金馬獎、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等評審的張昌彥,將與日本資深電影研究學者四方田犬彥、三澤真美惠探討台語電影歷史。 除了開幕片「燒肉粽」,還將放映「地獄新娘」、「危險的青春」、「三八新娘憨子婿」、「六個嫌疑犯」、「五月十三傷心夜」及「丈夫的秘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