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馬祖剪花 陳治旭跳島開課

「馬祖剪花」作者陳治旭盼透過剪紙重新連結跟馬祖的關係。 (大浦Plus+提供) 中央社/連江縣9日電  從事剪紙藝術的「馬祖剪花」作者陳治旭,將馬祖剪花的藝術創作向外推廣,今年首度返鄉教授傳統剪紙技法,跳島開課讓傳統手作方式重現當代。  陳治旭因從事文化工作認識馬祖剪花,蒐集馬祖剪紙技法、花樣,出版「馬祖剪花」一書,致力傳承恐失傳的馬祖民間剪紙,他馬祖作品中,包含對馬祖漁業與童年故事的懷舊,希望剪紙主題不再只是複製民俗典故,而是可成為當代文化。  陳治旭追求實作剪紙教學的互動,他受訪表示,剪紙不能只存放在藝術殿堂,要透過技藝的操作回歸常民生活精神。  為了傳承,陳治旭8月起在馬祖教學,透過跳島開課指導在地居民、台灣學員學習傳統剪花。他表示,這是他學剪紙以來,首次帶學員用最傳統工序處理剪紙,包含燻樣(古法複印方式)、紙釘(傳統訂書針)、團花剪紙等技法,能將向馬祖阿婆學習的傳統技法帶回家鄉開課,格外具傳承的意義。

Read More

<中華學園>書法

Read More

<中華副刊>陽光幸福好滋味

 文、攝影 潘憲榮  陽光、竹篩、關廟麵連結成特有的小鎮風情,頗耐人尋味。  路過台南關廟,放眼望去,傳統晒麵場景,十分吸睛;關廟地區由於陽光充足、水質良好,造就了這種具有在地特色的製麵產業。細看竹篩內放置一個個曲折成型的麵條,在陽光照拂下,如一幅幅賞心悅目的圖畫。現在生產各種麵條絕大多數已採機械烘培,傳統日晒製麵模式,已非常少見;這種融入陽光風味的關廟麵由於口感佳、味道好,吸引不少「愛麵族」的青睞。  為感受這種特有的晒麵景緻,我偕內人佇足晒場角落,觀賞陽光與麵交織的美麗畫面。巧遇老闆帶著數名員工來翻動竹篩,熟練動作頗有節奏感。「為何要翻動竹篩?」「這樣麵才能晒得均勻!」老闆告訴我,每隔一段時間都要出來陪麵日光浴,雖然辛苦,但在身上留下麵香與陽光暖暖的味道,感覺挺不錯!  「你們為何還採取這種傳統日晒方式?」我好奇地問老闆。  「相較於現代的烘培製麵方式,傳統日晒雖然較費工夫,但多了一份陽光的好滋味和手感溫度……」老闆指出,關廟麵最大的特色就是採取最自然的方式,用手工、日曬,而且不添加防腐劑及色素,保持最好的風味。在陽光照耀下,竹篩裡的麵散發出淡淡芬芳,彷彿在訴說:「天然ㄟ最好!」傳統製麵雖然費時費力,但卻是最養生。從老闆笑容中,可看出他樂在工作的態度,和一份對傳統美食的堅持。的確,有心、用心,才能鋪陳出人間美景,  創意能帶來麵條的新風味,關廟很多店家結合養生蔬果開發新口味,例如加入紅麴、山藥、蒟蒻、雜糧、蕎麥……等;有些產品也添加了天然色彩,以波菜、蕃茄、胚芽為素材,提升色香味的多元品質,為愛麵族帶來不少生活小確幸!  傳統產業融入先人智慧與精益求精的精神,帶來新風貌。關廟麵,這份陽光下的好滋味,放送古樸而自然的鄉土風情,細細品賞,內心盪漾著遇見老朋友的喜悅 。

Read More

<中華副刊>己(kī)啊(ah)

 文/圖 石鵬來義  一(it)啊(ah)做(tsuè)目眉(ba'k-bâi),  己(kī)啊(ah)做(tsuè)下頦(ē-hâi),  目眉(ba'k-bâi)生(senn)目睭(ba'k-tsiu),  己(kī)啊(ah)發(huat)喙鬚(tshuì-tshiu),  頭前(thâu-tsîng)一(tsi't)條(tiâu)溝(kau),  後壁(āu-piah)三(sann)層(tsàn)樓(lâu),  己(kī)啊(ah) 哪(ná)食(tsia'h)哪(ná)大頭(tuā-thâu)。  一當眉毛,己當下巴,眉毛生眼睛,己啊長鬍鬚,前面一條溝(即鼻子),後面三層樓 (即耳朵),己啊越吃越大頭。  這是父親在我讀小學時邊畫著圖樣,邊台語唸誦的,玩笑著教我;日據時代,只有小學二年級學歷的父親,終生也就只教過我這樣的「話」與「畫」。這「畫」與「話」,卻從不曾遺忘過的,時不時,竄浮在我的紙筆下,誦唸而出。

Read More

曾文忠美濃鄉思情畫展 李永得捧場

客籍畫家曾文忠以畫筆描繪出文化部長李永得家的伙房景象,並將畫作贈予李永得。(文化部提供) 記者王誌成/台北報導  高齡86歲客籍畫家曾文忠於美濃客家文物館舉辦「曾文忠美濃鄉思情系列畫展」,同樣出身美濃的文化部長李永得8日出席開幕式,表達對南北藝文均衡的重視及在地藝文的支持,並對曾文忠不僅用畫筆留下許多美濃人的共同記憶,更致力於推廣偏鄉美學教育,培育下一代藝術人才,致上感謝。  李永得108年任客委會主委時,即曾邀請曾文忠於國父紀念館辦理「美濃鄉思情─曾文忠邀請展」個展,展出47件油畫與水彩作品。  本次曾文忠回到故鄉美濃的系列展,規劃「美濃河的故事」、「美濃田園的故事」、「美濃老街的故事」、「天涯遊」等4大主題,以巨幅油彩作品描繪美濃不同面向之美。  曾文忠說,「美濃美景不亞於世界風景,身為客家子弟,我把記憶中的感動透過畫筆呈現,希望觀眾也能藉此感受美濃之美。」美濃的自然人文風貌被現代化的腳步追趕著,令人無限傷感。  特別以巨幅油彩作品描繪美濃最純粹飽滿、豐富、動人的畫面,還原美濃如詩如畫的人文地景,期待讓觀者能更珍惜美濃的環境,並省思如何保有、發揚客家文化,其對藝術及客家人文精神的傳承,深具貢獻。

Read More

林雋攝影作品 分享獨登的冒險旅程

青年登山者林雋攝影展「與山的一支獨舞」8日舉行開幕活動,他在2019年間獨攀阿爾卑斯山馬特洪峰成功,過程中所拍下影像則於這次攝影展呈現,盼和更多人分享他的旅途。 (中央社) 中央社/台北8日電  登山客林雋2019年就獨自攀登阿爾卑斯山的馬特洪峰,最近帶回了在山上所拍的攝影作品,希望能與更多人分享獨登的冒險旅程。  林雋去年成功獨攀阿爾卑斯山最著名的「馬特洪峰」東北稜路線,並帶回親手拍的照片,今日起在大稻埕舉辦「與山的一支獨舞」攝影展,希望能與更多朋友分享。  林雋是台灣大學農藝系3年級學生,也是台大登山社的社員,國小就是手球選手的他,體能自小就有完整訓練。  2019年7月林雋在瑞士策馬特以及法國夏慕尼進行高山攀登,7月18日獨自攀登馬特洪峰成功,單攻上山耗費了18小時,而他用鏡頭紀錄了攀登過程。  今天在攝影展的開幕活動上,林雋說,他自高三開始接觸登山,上大學後就進入登山社,希望能夠較有系統的接觸登山知識;攝影也是這2年因為個人興趣開始接觸,大部分知識多由網路及書籍而來。  林雋回憶,2018年他與登山社到南湖大山雪訓,那次在雪地中的訓練,讓他心中種下了到馬特洪峰獨攀的種子。  獨攀4478公尺的馬特洪峰,林雋坦言這個決定其實有點魯莽,當時他要上山前,母親本來建議他要找個嚮導,但林雋說,因為本來的計畫就是要獨自攀登,而且因為嚮導昂貴,因此後來還是決定獨自上山。

Read More

林予晞藝妓妝搞怪 代言微電影獎

藝人林予晞應邀擔任「2020 MOD微電影暨金片子創作大賽」代言人,協助拍攝形象廣告,從前製期就一同發想概念,並共同撰寫影片獨白。(台北市電影委員會提供,中央社) 中央社/台北8日電  2020中華電信MOD微電影暨金片子創作大賽近日公布形象廣告。代言人林予晞在影片中換上古怪藝妓妝,鼓勵創作者創造新未來;林予晞此次也參與撰寫獨白,參與更深度的代言人任務。  MOD微電影暨金片子創作大賽由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主辦,台北市電影委員會、愛爾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辦。  形象廣告中,林予晞換上白色洋裝及紅色豔麗妝容在日式古宅中穿梭,期待藉由展現多變姿態鼓勵創作者以作品改寫未來,切合今年「領航未來、創意秀出來」的活動精神。  林予晞不只擔任代言人也實際參與活動,她參加前期概念發想、撰寫獨白等階段。對於新體驗,林予晞表示,「我第一次感受全女性劇組的工作環境,覺得大家很像動作迅速又安靜的忍者,達成我前所未見的極高效率,深深受到激勵」。  今年形象廣告邀請2016年拿下百萬首獎的導演李晏如操刀,他曾以「冥王星圖」獲選英國獨立電影節及荷蘭阿姆斯特丹電影節最佳學生影片。這次操刀形象廣告,不只是「回娘家」,也是以親身經歷鼓勵新一代創作人。  MOD微電影暨金片子創作大賽收件至9月1日止。

Read More

<中華副刊>父親的古龍水

新式包裝的老船牌古龍水,已不復從前綠色水晶,晶瑩剔透的包裝。 文/攝影 李嘉音  今天是父親節,小組要大家分享父親的故事。小組長說,從一到十,十為最好。如果給自己的父親十分,就請舉手分享與父親的小故事。組員們爭相舉手,報告自己父親在心中的完美型象、英勇事蹟。一個個組員開心的報告完畢之後,小組長說,有沒有給父親一分的,現在可以談談你的故事,我想了想便舉手了。  全組鴉雀無聲,等著聽我說故事,想想哪有這種女兒,當著眾人的面前給自己的父親一分,還要說出來?  父親在我三歲的時候便離家,到了美國。我的妹妹當年才一歲多,媽媽和我及妹妹住在外婆家。外婆家裡有舅舅及二位阿姨,十分熱鬧,其實我是蠻喜歡的。還記得,當時舅舅教書,阿姨們都還在上中學,我是孫輩當中的老大,所以外公、外婆格外疼我。我當時並不清楚父母親背後的故事。到了長大才慢慢了解,父親是中央日報派到美國的特派員。當年派出去的代表,大多都是隻身前往,家眷是後續才在美國相聚。  記憶中父親好像只回過台灣兩、三次,大約是每隔幾年才會見到他。每次見到他時他都是西裝革履,而且常常會帶外國人,有黑的也有白的,個個都是服裝整齊、西裝筆挺。當時家裡住在南港的眷村,我們是村子裡最後的一戶,要從村前走到村後要走上個十來分鐘,當父親帶著外國朋友,大批人馬來到家中時,總是無法避開村中鄰居的異樣眼光。  記得當時的父親,說話洋腔洋調,和村子裡其他的父親都不一樣。見面禮是用擁抱的方式打招呼,當他擁抱我時我很不自在,可以聞到他身上古龍水的味道,那個味道,是在台灣任何一個地方都聞不到的味道。父親回來我要開口叫他,我很難啟齒,看著鄰居的小孩叫爸爸,十分自然,可是「爸爸」這個發音似乎在我的口腔肌肉已經萎縮。每回在父親回台灣的前幾天,我都會在鏡子前練習著叫爸爸,陰陽頓挫,一聲、四聲用各種方法練習,希望能夠練到自然的狀態,但是見了面還是很不自然。  父親在美國的日子,媽媽常常帶著我和妹妹去照相館拍三人沙龍照,長大了才知道是為了寄給遙遠的父親一個念想。媽媽也常常要我寫信給父親,為了這事常常與母親大吵。因為當我寫下了「親愛的爸爸:」五個字之後就什麼也寫不出來了。有時瞪著那張白紙,書桌前一坐就是幾個小時。還記得有一次和母親鬧,問說妹妹為什麼不需要寫?當時妹妹年紀還小,尚未讀書寫字,但是十分機靈,看我和母親這樣對峙便拿了一張白紙,歪七扭八的鬼畫符,然後再畫個房子加太陽或者小貓、小狗便交卷了。我說我也要用畫的,母親卻說不行。坐板凳面對白紙的痛苦,到現在仍然記憶深刻。  父親離開我們母女的時候,母親還十分年輕,人又長得漂亮,如花似玉、嬌豔動人。正值青春年華如此兩地相隔,當然婚姻不保,在我八歲那年父母離異。等到我國中畢業,輪到父親負責撫養我和妹妹,我小小年紀帶著更小的妹妹,遠赴重洋轉機飛到了紐約。走進美國家中的浴室,洗手檯上我終於看到古龍水長的是什麼模樣。那古龍水父親叫它「老船牌古龍水」,Old Spice,是在美國十分暢銷的一個老牌子。圓圓的玻璃瓶上面有個尖尖的小塔,玻璃瓶凹凹凸凸看起來很像水晶,十分漂亮,裡面的古龍水是青綠色的,清脆淡雅,瓶上畫有一艘汪洋中的帆船。我拿起來一聞,對,就是這個味道,父親的味道。  父親娶了後母。生下一個弟弟。家裡產生巨變,父親由一個人變成要揹負重擔養活四個人,一時間措手不及。後母的嫉妒心也十分強烈,總覺得我和妹妹搶走了父親的愛,很快的,我們就被分開了。分開了許多年,我心裡對父親十分的不諒解,覺得他為什麼連親生骨肉都無法保護好,所以也是聚少離多。  幾十年沒有父親的消息,時間就這麼過去了。一直到了五年前,母親打電話告訴我,在西門町遇到了父親,當時還以為母親是得了老年癡呆症,因為她反復不停的說。回到了台灣探訪母親的時候,便從阿姨那邊知道這是真的,父親落葉歸根,已經返台退休。拿到了父親的電話,立即和他聯絡,約了他出來吃飯。  這麼多年沒見面,父親對我說的第一句話是:「聽說你出書了,拿來我看看,我來幫你找錯字。我最會找錯字,每一本書都有錯字。」當時我剛出了我的第一本書,書給了父親,一個星期之後我問父親寫的如何?他說很好,而且確實找到一個錯字。接下來我回台灣的次數越來越頻繁,每回一下飛機便找父親吃飯。我們越聊越多,發現父親博學多聞,天文地理無所不知,國內外政治也有獨特的見解,美國的體育新聞也一直跟進,和他聊天很有意思。  父親寫的一手好字,像用寫毛筆的方式寫鋼筆字,一頓一捺都十分用心。父親是個文人,從來不動手打人,但是用字的尖銳,有時卻是比打人還痛。父親離開中央日報之後,去了聯合國中文部上班,也是在那裡退休,所以一輩子沒有離開過中國文學,難怪我會喜歡寫文章,是否血液中留下了他的傳承?  兩年前我和自己的親妹妹要去紐約一遊,父親知道後,要我一定要把後母那邊的弟弟、妹妹找出來,他說該是全家團聚的時候了。上一次見到弟弟和妹妹,他們連小學都還沒有上。我為了父親的願望,找到了弟弟妹妹。如他所願,把全家放在一個群組裡面,大家可以隨時通話,這是父親的心願。後母也來了,十分殷勤的招待我們吃飯,似乎對當年的事情抱著十分的歉意以及無限的遺憾。我心中怨恨了他們很多年,但是現在似乎一切都無所謂了。過去的就讓他們過去,所以我也是以禮相待,就好像從來沒有分開過一樣。  今年回台灣,父親的身體每況愈下。我知道我埋藏心中多年的問題一定要問父親了,不然可能就沒有機會。  我在出國的前夕約了父親出來吃飯,我問了他為何當年不把我們母女一起接到美國,或許不會造成後來家庭的離異,也許全家就不會這樣分開。父親不斷道歉,他說當年因為在台灣賺的錢很少,想到美國淘金能夠大賺一筆,回台灣買房子,我們全家便可團聚。可是沒有想到,這麼一出國就再也沒有回來的日子。少小離家老大回,再回頭已百年身。這回和父親吃飯,他要我坐在他的旁邊。說要和我端端正正好好的照一張相,因為這可能就是我們父女這輩子最後的一張照片了。在那一剎那,我覺得和父親的關係似乎加溫從一分到了十分。  由台灣回到美國不久疫情便爆發,要來的來不了,要去的去不成。父親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加上居家避疫,大家不相往來,日子過得十分寂寞無聊,父親不停的希望我們回台灣看他。  細細想來我和父親這輩子相聚的日子,用一個手的指頭都算得出來。  每當想到父親,就想到古龍水的味道,洋味十足、記憶猶新,空氣中瀰漫著爸爸的氣息,那就是我和父親一生的最親密的關係。

Read More

廖明毅iPhone拍怪胎 分享創作心得

導演廖明毅(右)及演員張少懷(左)受Apple之邀,與媒體分享用iPhone拍電影與過去拍攝經驗不同的心得。 (中央社) 中央社/台北7日電  「怪胎」是亞洲首部用iPhone拍的電影,導演廖明毅表示,iPhone已是電影拍攝新媒材,除了拍攝靈活,畫質「對得起」觀眾,也讓電影可下修預算,讓更多類型劇本被投資方看見。  導演廖明毅以iPhone拍攝的奇幻愛情電影「怪胎」今天上映,這是台灣第一部以iPhone拍攝的長片之外,也是全亞洲第一部iPhone長片。  導演廖明毅及演員張少懷今天受Apple之邀,與媒體分享用iPhone拍電影與過去拍攝經驗不同的心得。  因為iPhone機身的便利性,廖明毅表示,「怪胎」的攝影組只有3個人,和一般電影攝影組、一台攝影機就要5個人的狀況下相比精省很多。  他也觀察,電影有預算門檻,畢竟設備和人員都要不少錢,投資方因此在決定是否要把某些題材變成電影時,往往考量會更多。  他認為,經過測試後,iPhone已經是電影拍攝的新媒材,拍出來的畫質絕對「對得起」買票進戲院的觀眾,也讓電影可以下修預算,讓投資方更願意投資,也讓原本被埋沒的劇本得以重新躍上舞台。  廖明毅透露,用傳統攝影機拍電影,為了要拍穩定鏡頭時,往往要花不少預算,他用iPhone拍片時,乾脆用輪椅來取代滑軌與穩定器等輔拍器材,經濟又有效率。  而且他說,iPhone應該是這個世界上最小的拍攝器材,因此在拍攝上有很大的便利度。舉例來說「用iPhone拍攝車內鏡頭時,因為iPhone不像攝影器材那麼大,可以塞在方向盤內,更不用拆車門,還可用藍牙連線iPad當監視器」,導演就在車外,看演員獨自表演。  他坦言,一開始其實也不知道iPhone到底能不能拍得出一部長片電影,為了鏡位需求,這次動用3台iPhone隨時拍攝,但長達32天長時間拍攝4K影片後,這3台iPhone都沒有發生任何問題,更沒動用第4台備用iPhone,著實讓他意外又驚艷。  廖明毅曾擔任「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與「吃吃的愛」等賣座電影的執行導演,「怪胎」是廖明毅執導的首部劇情長片。他身兼「怪胎」的編劇與導演,更親自攝影與剪接,全片使用iPhone XS Max作為攝影器材。  為此,廖明毅在正式拍攝前,先拍攝了測試短片「停車」,這部短片在手機電影專業拍攝軟體廠商舉辦的影展競賽FiLMiCFest中,打敗世界上百部參賽作品,拿下劇情類影片首獎。

Read More

台灣首部 音樂劇不讀書俱樂部改編成網劇

台灣原創音樂劇「不讀書俱樂部」將改編成網劇推出。 (C Musical製作提供) 中央社/台北7日電  台灣表藝IP新機會,劇團C Musical製作成名作品「不讀書俱樂部」將成台灣第一部授權改編成網路影集的音樂劇。資深劇場製作人陳午明表示,下一部將是音樂劇「新社員」。 突然其來的疫情,讓大家減少外出,可以說推動了更多網路內容的需求,陳午明表示,在大家時間運用越趨斷裂的趨勢下,「輕薄短小」的網路影集將成為新潮流之一。 看準這波可能性,被疫情「困」在台灣的表演藝術製作人、Vocal Asia執行長陳午明與三和娛樂負責人葉育萍聯手,由跨界製片林家億牽起,推動這個台灣首見原創音樂劇IP的新型態衍生應用。 陳午明說,他多年沉浸表演藝術,希望可以做為好的平台,原創劇團C Musical也相當支持,願意授權影視改編。該劇將由新銳編導劉亞菱改編為共12集,每集8至10分鐘的新型態短網劇,主打無負擔的輕鬆收看,能利用零碎的時間欣賞的族群。 陳午明表示,數位科技日新月異,內容需求也更多元,台灣表演藝術除現場演出搭配錄製後於串流影音播放外,也可以有新的應用模式,「不讀書俱樂部」只是一個開始。 葉育萍則認為,這部網劇不但不會影響原有的音樂劇版票房與觀眾,反而能吸引創造更多還沒進劇場欣賞原版音樂劇的觀眾,進場欣賞,彼此成為互相創造流量的正向循環。 「不讀書俱樂部」原版音樂劇在今年6月連演1及2集,場場售罄,今年也將推出第3集,將於10月3日至10月18日於水源劇場連演12場,陳午明表示,全新音樂劇加上網劇兩者流量互相拉抬的「跨界共伴效應」,可以為跨界雙方帶來更多創作的可能性。 目前「不讀書俱樂部」網劇已經獲得數家華文OTT業者青睞,近日內將公布上線平台以及時間。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