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貢獻獎加身 陳淑芳喊話 再拚金鐘女主+女配

  第60屆金鐘獎特別貢獻獎演員陳淑芳(左)及電視製景師葉輝龍(右),6日在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出席「金鐘60/60特展」開幕記者會。(中央社) 本報綜合報導 演員陳淑芳今年獲得金鐘獎特別貢獻獎,6日出席「金鐘60/60特展」感觸深。她勉勵自己繼續演,因演了60年,沒得過的就是金鐘獎女主角和女配角獎,誓言要補齊,人生就圓滿了。 為迎接第60屆金鐘獎,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即日起~19日於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中7B館舉辦「金鐘60/60特展」,以回顧台灣傳播媒體產業發展歷程為主軸,透過關鍵事件與經典影視作品,訴說60年來的故事,展現金鐘獎作為指標性獎項承載的文化價值。 文化部長李遠和廣播金鐘獎評委會主委田麗雲、獲今年特別貢獻獎的資深演員陳淑芳及電視製景師葉輝龍等人出席開幕展。 陳淑芳以自身經驗勉勵年輕演員,「不要嫌戲份少,忍得住寂寞、忍得住痛苦,用心的演,觀眾一定感受得到」。她強調,自己會持續演戲,同時也希望晚輩能繼續讓台灣演藝圈「發光發亮」。 陳淑芳也說,演了60年,唯一沒有得到的就是金鐘獎最佳女主角獎和女配角獎,誓言一定要補齊,人生就圓滿了。 現年80歲的製景師葉輝龍回顧職涯,從13歲當學徒,至今仍堅守崗位,「道具跟布景都有時間限制,做出來又要逼真,怎麼樣拆搭、怎麼樣回收使用都要想辦法」。 對於現場展出的《嘉慶君遊台灣》大船道具照,葉輝龍笑說,「當時2個人而已,花了36天才搭好,很開心陳亞蘭看到成果很滿意」。他表示,台視木工現只剩2人,另一位也已70多歲,希望年輕人能踏入這個行業、傳承技術。 第60屆金鐘獎系列活動由「金鐘60/60特展」展開;7~10日每晚7時~9時30分在總統府前將有每半小時1場的「2025國慶總統府建築光雕展演-不要轉台,馬上回來!」,更多資訊請見「金鐘60」官網及臉書專頁。

Read More

湯姆漢克斯扮推手 登陸月球在巴黎

  沉浸式360度紀錄片《登陸月球》於巴黎光之博物館放映。(中央社) 本報綜合報導 由美國影星湯姆漢克斯參與編劇並配音的360度沉浸式紀錄片《登陸月球》,正於巴黎光之博物館展出。觀眾將重返休士頓任務控制中心,回顧阿姆斯壯等12位成功登月的太空人故事,並一窺2026年將有女性參與的繞月任務。 被外媒形容為「登月迷」的湯姆漢克斯,不僅在1995年演出《阿波羅13號》,更於1998年製作HBO迷你影集《飛向月球》、2005年共同編劇IMAX紀錄片《華麗荒土:月球漫步》。自9月24日起於巴黎光之博物館展出的《登陸月球》,也由他一手促成。 《登陸月球》片長50分鐘,聚焦於1969~1972年間的6次阿波羅任務(阿波羅11號至17號)。至今只有12位人類曾登陸月球,並成功返回地球。 為重現56年前掀起的登月熱潮,《登陸月球》的沉浸式影像不採巨幅視覺風格,而是專注於史實資料與太空科學的呈現。片中包含美國前總統甘迺迪1962年的演說片段:「我們選擇在這10年間登月與完成任務,不是因為它們容易,而是因為它們困難。」 一幕模擬當時休士頓任務控制中心的「電視牆」,讓整體空間化為戰情中心。觀眾可一同倒數火箭升空、進入太空、回望地球;也能感受正準備在月面降落時,系統卻頻出錯,好險最後仍成功登陸的驚險過程,重現阿姆斯壯名言:「這是我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 《登陸月球》除回顧登月歷史,也預告美國將於2026年執行「阿提米絲2號」任務。屆時將有4名太空人搭乘太空艙,繞行月球後返回地球,包含一位女性。此任務不會登陸月球,登月將由後續的「阿提米絲3號」執行。  

Read More

泰勒絲新輯發表派對 稱霸北美票房

美國流行樂天后泰勒絲配合最新專輯推出的「星夢人生官方發表派對」特別院線活動,稱霸北美週末票房排行榜。(路透)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流行樂天后泰勒絲配合最新專輯《The Life of a Showgirl》推出的「星夢人生官方發表派對」特別院線活動,週末期間在美國與加拿大海撈約3300萬美元。這場3天限定活動也在世界各大城市上映,但尚未立即取得國際收入的數據。 影藝事業顧問公司「娛樂經銷研究」產業分析師葛羅斯說,除了泰勒絲,「地表上無其他樂壇藝人能達到這樣的表現」。他特別指出這個「發表派對」直到9月19日才宣布。他說:「這部片要是繼續在院線播放,票房將會翻倍,但就這樣,到此為止。」 排名第2是保羅湯瑪斯安德森執導的動作驚悚片《一戰再戰》,上映第2個週末票房有1110萬美元。李奧納多狄卡皮歐與西恩潘片中的表現已獲外界看好入圍奧斯卡金像獎。 巨石強森主演的《粉碎機》,以600萬美元成績排名第3。將Netflix人氣兒童影集搬上大銀幕的《蓋比的娃娃屋大電影》,上映第2週以520萬美元表現排第4。排名第5的則是恐怖系列片《厲陰宅:最終聖事》,票房400萬美元,上映以來美加累計票房達1億6780萬美元。 北美週末票房排名第6~10名的作品依序為劇場版《鬼滅之刃:無限城篇第一章》350萬美元;《阿凡達:水之道》3D重映版320萬美元;《嗜殺路人乙》280萬美元;《乖狗狗》230萬美元;《坎塔拉:第一章》180萬美元。

Read More

台北福華沙龍雙個展登場  永斐與陳香伶聯袂呈現東西交融藝術風華

藝術家梁永斐(左4)、陳香伶(左3)於福華沙龍雙個展開幕式上,與多位貴賓合影,共同見證藝壇盛事。(記者張翔翻攝) 記者張翔/綜合報導 台北福華沙龍「陳香伶.戀戀紅塵 x 梁永斐.奇逸融通」雙個展4日盛大開幕,文化部參事兼藝術家梁永斐及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美術系副教授陳香伶,兩人皆為台灣美術院院士,長年耕耘藝壇,兼具深厚的文化底蘊與創作能量,本次展出融合東西方藝術思維,呈現不同媒材與語彙下的當代視野,備受各界矚目。 開幕當天嘉賓雲集,政商界、藝術界與學界菁英齊聚一堂,場面盛大,出席者有台灣美術院董事長廖修平、教授江明賢、國策顧問廖武治、國立清華大學副校長張祥光、刑事警察局局長周幼偉伉儷、台大醫院院長余忠仁、康軒文教集團董事長李萬吉伉儷、安泰商業銀行副董事長蔡文賢伉儷,以及藝術家韓湘寧、李重重、賴純純等前輩,皆到場祝賀,活動邀請到台灣民謠歌手紀淑玲,現場獻唱兩首動人曲目,為展覽揭開序幕。 藝術家陳香伶以清朝刺繡衣飾為創作媒介,透過細膩油畫筆觸,呈現傳統女性情感與心境。(記者張翔翻攝) 國內美術專家暨藝評家黃冬富教授於現場致詞時指出,梁永斐與陳香伶的作品雖在媒材、語彙與風格上各有不同,但皆蘊涵深厚的東方文化思維,梁永斐長年以書法為根基,融合西方抽象繪畫,揮灑出文人氣度與現代感兼具的作品;陳香伶則以清朝刺繡服飾為媒材,結合古典寫實油畫技法,透過層次細膩的描繪,呈現女性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的矛盾與壓抑。兩位藝術家的創作雖異中有同,卻能彼此呼應,展現「東西融合、相互輝映」的藝術特質。 梁永斐談到,自己自青年時期即投身書法創作,四十多年來不輟耕耘,從碑帖學養汲取基礎,再融會西方現代繪畫的語彙,逐步轉化為兼具東方精神與當代表現的獨特藝術風格。他強調,書法不僅是文字,更是一種造形藝術,在不斷突破傳統束縛與自我求新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當代抽象藝術的語境。他坦言,長年公職雖讓他廣結善緣、協助眾多藝術家,但也使他創作時間受限;如今屆齡退休,他將逐步從藝術行政轉向全心創作,期望能為台灣藝術創造更多佳作,同時呼籲企業界繼續支持藝術發展,讓藝術家無後顧之憂。 梁永斐書法作品以傳統筆墨為基礎,融入現代抽象語彙,筆勢奔放中展現深厚的東方文化底蘊與當代表現力。(記者張翔翻攝) 陳香伶則分享,她的創作歷程並不順遂,長期需兼顧教職、家庭與創作,但仍堅持透過藝術探索女性處境。多年來,她以清朝刺繡衣飾作為創作媒介,藉由細膩的油畫技巧詮釋古代女性心境,並反思現代女性在傳統價值與父權體制中的矛盾與掙扎。近期作品更聚焦於清代衣物褶皺的描繪,以多層罩染技法展現女性面對束縛的壓抑與反思。她特別感謝一路上眾多貴人提攜,包括台灣美術院董事長廖修平與院長蘇憲法的肯定,使她得以成為美術院院士,也感念梁永斐願意與她攜手辦展,讓她完成在福華沙龍展出的多年心願。 台北福華沙龍表示,能邀請到兩位台灣美術院院士舉辦雙展深感榮幸,展覽自即日起至10月28日止,誠摯歡迎各界藝文好友蒞臨觀賞。

Read More

卓雅芳書藝個展〈峻宕舒懷〉旗山登場 展現五體多元創作

觀眾欣賞書法與花鳥水墨作品,現場氣氛熱烈而溫馨。(記者吳文欽攝) 記者吳文欽/高雄報導 高雄市蘭亭書學會副總幹事卓雅芳老師,即日起於旗山區武德殿藝文中心舉辦個人首展。展覽以「峻宕舒懷」為主題,共展出35件作品,涵蓋篆、隸、行、楷、草五體,並有花鳥水墨及英文書寫小品,兼具古典詩詞與現代生活語句,展現多元創作風貌。 卓雅芳為旗山在地人,現任職於高雄國稅局旗山稽徵所,書法師承郭春甫老師,花鳥水墨承教黃銀敦老師。她表示,展覽不僅呈現高師大書法研究所學習成果,也象徵多年耕耘的藝術里程碑。作品多以魏碑筆意抒寫胸懷與性情,古法與創新兼具。她感性地說,成果離不開師長、好友與家人的支持,父親卓順裕董事長廣結善緣、母親長年鼓勵,使她能專心創作。 開幕典禮嘉賓雲集,旗山區長莊家柔表示,卓老師的作品不僅帶來視覺享受,更是心靈交流;郭春甫老師幽默指出:「寫字是來交朋友的,開展覽不是展現自己多厲害,而是與大家分享成果。」他鼓勵觀眾提筆寫字,也期許卓雅芳持續精進。高師大郭芳忠教授稱,作品雅緻中見雄健,展現筆墨深度與心境寬廣,並勉勵卓老師持續創作。林義迪議員表示,作品字勢行氣、翰墨生輝,充分展現旗山文化底蘊。 開幕現場嘉賓雲集,卓雅芳老師與父母及貴賓合影留念(記者吳文欽攝) 當天致詞貴賓還包括空中大學教授黃志煌、蘭亭書學會理事長吳文生及至和中醫診所首席顧問李培碩醫師。黃惠鈺小姐主持全程專業穩健,使開幕典禮溫馨流暢。現場人潮眾多,氣氛熱烈,展現地方藝文界對卓老師創作的支持。 「峻宕舒懷——卓雅芳書法創作展」即日起展至10月14日,誠摯邀請各界藝文愛好者蒞臨參觀,感受書法與水墨交織的藝術風采。    

Read More

高雄市管樂團《琴緣‧情緣》在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音樂廳登場

高雄市管樂團在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琴緣‧情緣》推出年度重點節目《琴緣‧情緣》。 (記者王正平翻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高雄市管樂團訂17日晚間19:30,在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音樂廳推出年度重點節目《琴緣‧情緣》;樂團指出,這場音樂會以「情」為主題,透過鋼琴、小提琴與管樂的交織,描繪愛與相遇的多重樣貌,節目特邀鋼琴家廖培鈞與小提琴家薛志璋擔任獨奏,並由音樂總監王戰指揮,帶領觀眾走進星河般的旅程。 樂團指出,這場音樂會精選曲目訴說愛情故事,將東西方音樂文化交融,樂團將以四段樂章勾勒出「情緣」的不同面貌;其中,《七夕》以牛郎織女的傳說啟程,將隔著銀河的思念化作閃爍的音符,《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則透過弓弦的呢喃與嘆息,描繪愛與別離的曲線。 至於拉威爾的《G大調鋼琴協奏曲》在古典架構與爵士靈動間碰撞出詼諧與詩意;最終,《西城故事》交響舞曲以澎湃節奏與管樂律動收尾,映照城市年輕人的愛與衝突。 樂團指出,本次演出突破傳統管樂團形式,特別邀請兩位重量級獨奏家。 鋼琴家廖培鈞曾獲多項國際大獎,足跡遍及歐美與亞洲舞台,《Gramophone》評論其拉威爾詮釋「兼具詼諧、詩意與喜劇張力」,展現細膩與力量兼具的特質;小提琴家薛志璋自2007年起長年擔任Taiwan Connection Festival樂團首席,並活躍於國內外舞台,琴音細膩而具張力。本次將以深情演繹重現《梁祝》的悲歡離合。 樂團指出,此次《琴緣‧情緣》除了是藝術家的傾力演出,也是樂團持續推廣音樂、傳遞美好生活價值的重要展現。期盼透過音樂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讓每一次演出都成為觀眾心中難忘的文化記憶。

Read More

金鐘60 林凡攜手潘越雲 飆唱金曲回憶殺

  潘越雲將在第60屆戲劇類金鐘獎頒獎典禮,演繹那些陪伴觀眾走過青春歲月的戲劇經典歌曲。(三立提供/中央社) 本報綜合報導 曾寶儀主持金鐘60戲劇類節目頒獎典禮,表演節目「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劇」邀請林凡與潘越雲聯手演繹戲劇經典歌曲;樂團「麋先生MIXER」與「小男孩樂團」演唱本屆入圍作品,象徵戲劇與音樂的完美交融。 「第60屆戲劇類金鐘獎頒獎典禮」將於18日晚間7時在台北流行音樂中心盛大登場。頒獎典禮由曾寶儀主持,星光大道主持人則由黃鐙輝與黃迪揚擔任,將帶來全新感受;本屆特別貢獻獎頒予影后陳淑芳與幕後美術布景師傅葉輝龍,以表彰2人在影視傳播領域的卓越成就與長年付出。 今年戲劇類表演同樣火力全開,打造高規格音樂舞台,表演節目「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劇」邀請林凡與潘越雲聯手登場,深情演繹陪伴觀眾走過歲月的戲劇經典歌曲,觀眾將可跟隨旋律陷入「回憶殺」,一同回到守著電視機追劇的那些夜晚。 另一段表演則是青春能量爆棚的限定舞台,由新生代人氣樂團「麋先生MIXER」與「小男孩樂團」首度同台演唱本屆入圍「戲劇類節目原創歌曲獎」的5部精彩作品,將戲劇中的情感張力轉化為舞台的震撼能量;特別貢獻獎橋段邀請第36屆金曲獎最佳演唱組合獎的丹丹猫猫演出。

Read More

南機場公寓故事展 古亭國中跨域成果登場

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辦理「老房子繪說故事-南機場公寓一二三期古亭國中跨域學習成果展」。(台北市教育局提供) 記者王誌成/台北報導 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為了讓市民朋友對於南機場(青年公園一帶),「南機場公寓整建住宅」的人文風情及住宅環境有更深入的了解,自即日起至十一月二日止,特別辦理「老房子繪說故事--南機場公寓一二三期古亭國中跨域學習成果展」,讓來參觀的學童跟民眾,能更認識南機場地區的文化歷史、地理位置與街廓空間。 台北市教育局五日表示,鄉土教育中心位於台北市萬華區,而萬華是台北城市發展的起源地,發展至今已三百多年,依其傳統地域劃分從北至南,大致可區分成「西門町、艋舺、下崁、加蚋仔、南機場」等五個生活圈(次分區),歷史悠久與獨特的人文建築景觀。 鄉土教育中心張欽鵬主任表示,中心與老松國小近年來規劃包括「艋舺」、「加蚋仔」、「南萬華」、「下崁地區」等地區相關的歷史與文物展覽,讓民眾更認識台北市在地的史蹟文化。此次展覽導入南機場主題,完成中心規劃萬華五個生活圈(次分區)展覽的目標。 策展人古亭國中美術推進會召集人周劍峰表示,此次展覽以藝術領域與社會領域跨域合作方式規劃南機場公寓一期(夜市)、二期、三期展區呈現,將美術創作及圖文報告結合統整,運用美術的圖像表達及社區踏查走訪,呈現對社會與藝術學科的統整應用與對社區人文關懷與深化地方化認知的雙重能力。

Read More

〈古董藝術賞玩專刊〉女將軍的玉弽──婦好與商代的榮光

一枚玉弽,見證婦好英勇與商代榮光 劉振漢 作者介紹:劉振漢先生現擔任台南文物協會副理事長,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評與古物研究碩士班」畢業,收藏方向主要為古玉器範疇。 一、引言 在博物館的展櫃裡,有時會遇見這樣的情景:一件小巧的玉器,靜靜陳列,形制簡單,卻讓人疑惑它的用途。遊客們或許會駐足片刻,低聲議論:「這是一件裝飾品嗎?還是古人的小玩意?」當他們得知它竟是戰場上的軍事用具時,總會露出難以置信的神情。這就是「弽」(shè)——古人射箭時護拇指所用的器具。 弽雖小,卻像是一把鑰匙,帶領我們穿越千年時光,觸摸三千多年前的歷史。特別是當它與一位傳奇女性相連時,它所承載的故事更顯震撼。她就是商代王后、女將軍婦好。 婦好戎裝示意圖(左),婦好墓出土玉弽不同角度(右,筆者自攝)。 二、弽是什麼? 弽,就是拉弓射箭時套在大拇指上的護具。它的功能主要有二:一是防止拉弦時勒傷手指,二是使力量更集中,箭矢更精準有力。弓箭是冷兵器時代最重要的遠程武器之一,弽的出現與普及,標誌著古人對於射箭技術的成熟掌握。 弽的材質各異。平民百姓或士卒常用骨質、角質弽,堅固實用;貴族或軍中將領則偏愛玉製弽,不僅因玉的堅硬與光滑適合拉弦,更因玉自古象徵尊貴。河南、山西等地的考古發現,皆有不同材質弽的出土,顯示其使用層面極廣。當弽以玉為材,它便不只是軍事器具,而是權力與身份的象徵,意味著「誰有資格」佩戴它、在戰場上統領軍隊。 三、婦好與弽 談及玉弽,不得不提到婦好。她是商王武丁的王后,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在考古實證中確認的女將軍。1976年安陽殷墟婦好墓的發掘,震驚了世人。墓中出土文物多達一千八百餘件,其中包括大量青銅兵器、玉器與珍寶,這些文物清楚地揭示了婦好在軍事與政治上的重要地位。 考古學家指出,婦好墓中有百餘件兵器,數量遠超一般王后規模。甲骨文更記載婦好多次率軍出征,討伐周邊方國,戰功顯赫。她曾親自統領一萬三千人,這在當時是相當龐大的軍隊規模。想像戰場上,旌旗獵獵,一位女將軍披掛甲胄,縱馬馳騁,拉弓如滿月,拇指上閃著玉弽的光澤——這不是虛構的傳奇,而是三千年前真實的歷史。 婦好不僅是王的妻子,她還是獨當一面的領袖。她在政治上輔佐武丁,在軍事上親征沙場,在宗教祭祀中主持大典。玉弽,正是她「將軍身份」最具象徵的證物。 婦好墓出土銅鉞,亦是古代兵權象徵。筆者自攝 四、弽背後的文化意義 弽看似小巧,但其背後的意義極為深厚。 軍事層面:它提醒我們,商代軍事已相當依賴弓箭戰術。弽的存在,使得射箭更高效、穩定,說明當時軍隊對射箭的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弽不僅是器具,更是「制勝之器」。 社會層面:婦好身為女性卻能佩戴玉弽、領兵征戰,顯示出商代社會對女性角色的某種開放性。她的形象打破了「男主外、女主內」的刻板印象,證明在某些時代,女性同樣能成為軍事與政治的中堅。這一點在後世極為少見,因而更顯珍貴。 文化層面:玉製弽不僅是工具,更是權力與地位的象徵。它的存在,不單是「能射箭」,更是「有資格射箭」。婦好佩戴玉弽上陣,本身就是一種宣示:她並非僅僅依附於王,而是具備領軍、決策與掌權的能力。進一步來說,弽凝聚了「武」與「文」的雙重意涵:既有作戰的實用價值,又以玉材展現王權與禮制的莊嚴。 更有意思的是,後世如周代、漢代的弓箭文化依然延續了弽的傳統,但裝飾性的玉弽也成為一種流行—實用與佩飾並行不悖(筆者將於下期討論)。 五、今人觀照 今天我們看見這件商代玉弽,不只是凝視一段冰冷的歷史。我們看到的,是一種力量的化身。它提醒我們:三千年前的中國,已經出現了一位能與男性並肩,甚至超越男性的女性將領。婦好的形象,成為中國女性力量最早也最鮮明的符號之一。 對收藏與研究者而言,玉弽的價值不僅在於其材質與工藝,更在於它所承載的歷史敘事。每一道磨痕,或許都見證過戰馬奔騰、戰鼓如雷的場景。它讓今人重新理解古董的價值:不只是「真與偽」的問題,而是「故事與意義」的存在。 更進一步說,婦好與弽的故事也讓現代社會重新思考女性角色。當代女性在各領域發光發熱,而三千年前的婦好已先行一步。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讓人們理解:玉弽不僅是戰場的護具,更是一種象徵——它象徵了女性突破限制、獲得權力與榮耀的可能。這正是文物賦予我們的啟示。 2018年婦好墓文物安陽博物館展覽。筆者自攝 六、結語 一件玉弽,看似不起眼,卻折射出商代軍事技術、社會性別角色與文化價值的多重面向。更因婦好的存在,它不再只是武器配件,而是女將軍馳騁沙場的象徵,是女性力量與歷史榮耀的印記。 古董之美,往往不在於它的體量,而在於它背後的故事。婦好與她的玉弽,讓我們看到:小小一件玉器,可以承載整個時代的榮光。它是歷史的見證,也是文化的啟示。當我們凝視這件玉弽時,不僅是在凝視古代中國,更是在凝視我們自己——對力量、對地位、對文明的永恆追問。

Read More

工藝大師展 見證修練傳奇

「修練之路──成為工藝大師的一0一種方式」特展開幕和李昆山、王登發兩位藝師文資授證。 (記者林雪娟攝) 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 「修練之路──成為工藝大師的一0一種方式」特展四日開幕,並結合文化資產保存者授證儀式,會中也頒發去年新登錄的兩位文資保存者證書與卓越市民榮銜,彰顯市府對文資保存及記憶傳承高度重視。會中也展示大師和學員的工藝展,傳遞工藝之路,一棒接一棒。 去年新增登錄兩位保存者,李昆山以精湛泥作(土水)技術聞名,對傳統土水材料調製及修復具獨到功夫,為建築修護注入新生命;王登發專精細木作工藝,累積超過四十年經驗,擅長傳統榫卯家具製作。 台南市文化局長黃雅玲表示,工藝不僅是技術展現,更深深融入生活,承載城市歷史與文化,感佩工藝大師一輩子堅持做好一件事,大師也不藏私,最好文化銜接、技藝傳承,希望工藝代代相傳。 展覽除展出大師作品,也展出學員「修練」成果。原從事嬰兒車設計的林秉賢,因興趣學藝多年如今出師,取得文化部傳匠資格,佳里吉和堂剪黏由其修復;四十歲的戴瑋志,從小住在廟旁,對剪黏深具感情,目前任職關廟區公所里幹事的他,也取得傳匠資格,除修復中西區尊敬堂水泥像,深藏不露,曾獲得台南美展傳統工藝台南獎肯定。 展覽以「修練」為題,設計闖關活動,觀眾可化身為「修練者」,以遊戲探索工藝大師的養成之路,也引領大家走進工藝師跨越時代的養成歷程,象徵無形文資永續傳承。文化局說,藝師技術均是珍貴文資,見證台南工藝深厚底蘊與時代特色,歡迎所有人一起踏上修練之路,展期至明年三月。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