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潘宇謙〈相對靜止〉合作理想混蛋

歌手AP潘宇謙(中)與樂團理想混蛋同台,首唱合作未發表的主打歌〈相對靜止〉。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香港創作才子AP潘宇謙行程滿檔,日昨受邀飛往檳城,登上《After Work Fest 檳城無限PLAY》舞台,首唱未發表的主打歌〈相對靜止〉,演唱時人氣團體「理想混蛋」也共同登台合唱,意外披露這首歌是雙方破天荒首度合作,收錄在AP潘宇謙8月即將發行的最新專輯中。 《After Work Fest 檳城無限PLAY》現場邀集動力火車、理想混蛋、方泂鑌、張智成、陳泳希、王赴穎等海內外超強卡司輪番上陣,而AP潘宇謙則以唯一港籍代表身分登場,還首度與理想混蛋公開演唱尚未發行的主打歌〈相對靜止〉,引爆全場熱度! 除了與「理想混蛋」的合作交流,AP潘宇謙也透露,當天有見到心目中的大前輩「動力火車」,但坦言近鄉情怯,不敢過去跟偶像講話,反而與另一位台灣創作歌手郭家瑋(Trevor)交上朋友,「他的聲音很特別,希望有機會合作。」

Read More

總爺中山堂升級 獲千萬補助

麻豆總爺藝文中心中山堂升級整建計畫,獲文化部經費補助,未來可讓小型表演團體作為專業展演空間。(記者盧萍珊攝) 記者盧萍珊、吳孟珉∕綜合報導 為提供麻豆地區專業展演空間,總爺藝文中心中山堂升級整建計畫獲文化部同意,核定一千萬元補助款,未來將可容納二百四十一席觀眾席,讓小型表演團體作為專業展演空間。 中山堂為總爺糖廠的代表建築之一,其歷史可溯至日治時期,原為糖廠召開集會與居民休閒活動的場所,現有建築則建於民國四十六年,當時是糖廠員工、眷屬及地方居民觀賞電影、表演或舉辦重要活動地點。 隨著市府文化局接手總爺藝文中心至今已逾二十四年,場館逐漸承載起地方藝文核心角色,只是每年五至十月間的汛期,造成戶外藝文活動被迫延期或取消,凸顯中山堂作為室內專業小劇場的迫切性。 文化局指出,這次整建計畫聚焦於場館友善化與無障礙設施提升,並導入專業劇場機能,除可供在地學校與藝文團體平時使用,更有助專業團隊深入地方,中山堂也將成為舉辦國際論壇、藝文交流及人才培育等多功能平台。 文化局強調,將持續推動總爺藝文中心整體場域的升級發展,期盼透過中山堂的專業化,為大台南增添一處高品質的藝文展演場地,也為藝文團體與市民提供更完整、友善的文化體驗。

Read More

蕭壠與荷蘭當代藝術機構推交流展

佳里蕭壠國際藝術村現正展出荷蘭藝術家瑪莉絲卡.德赫羅特的《幽聲浮光》。 (記者盧萍珊攝) 記者盧萍珊∕佳里報導 佳里蕭壠國際藝術村與荷蘭當代藝術機構iii共推藝術交流展《幽聲浮光》,由荷蘭藝術家瑪莉絲卡.德赫羅特(Mariska de Groot)在駐村期間,歷經丹娜絲颱風並採集在地靈異故事,結合其家鄉古老傳說「白衣女子」,推出成果展《幽聲浮光》,以聲音、霧氣及光影的沉浸式裝置藝術,營造神祕的氛圍,民眾看展時要輕聲細語,留意腳步。 《幽聲浮光》創作起於荷蘭與台灣的民間傳說,展場蘊含氛圍與神祕氣息,結合聲音、帶有香氣的霧氣、柔和燈光與手工製作的吹奏樂器、裝置藝術,邀請觀眾進入一處懸浮於兩個世界之間,身處於已知未知間的感官空間。 瑪莉絲卡.德赫羅特在駐村期間,遇上丹娜絲風災,強風導致園區樹木倒伏,見到滿地倒塌的樹木,散發失去生機的味道,聯想到躲藏於樹蔭的鬼魂,彷彿聽見樹木的哭泣。這份感受觸動了她,在原有的創作基礎上,撿拾園區內的枯枝和掉落的鳥巢融入作品中,並運用新媒體科技,將戶外的風、植物和霧氣引入展間,呈現獨特的生命力與詩意。 這項展覽即日起到八月三十一日,在A2館展出。

Read More

療癒纖維書寫重生篇章 《印象花語:簡愛樺毛根藝術創作展》於中友創意平台登場

藝術創作者簡愛樺賦予童趣材料嶄新的藝術價值與視覺層次。(記者楊文琳攝) 記者楊文琳/台中報導 中友百貨公司即日起至9月8日,在館內創意平台推出《印象花語:簡愛樺毛根藝術創作展》,邀請觀眾走入一場關於藝術、療癒與重生的深度對話。 本次展覽由景觀設計背景出身的藝術創作者簡愛樺主導創作。她將病後復健的生命歷程轉化為創作動力,透過毛根這一素材進行藝術探索,賦予童趣材料嶄新的藝術價值與視覺層次。作品多以柔和色彩與重疊編織的方式呈現,呼應19世紀印象派強調「瞬間光影與情感表達」的精神核心。展場亦與正在舉辦的《印象派150週年光影藝術展》形成概念呼應,共同構築一場充滿藝術氛圍的夏日巡禮。 展覽共分為四大系列,包括光影:牆面畫框作品,用立體毛根重新詮釋百年前梵谷名作。花語:桌飾作品,以花朵象徵情感交流,結合印象之傘。再生:以枯枝造型裝飾創作,寓意生命循環,搭配底部作出山水展現。及影片說明區、作者介紹區。簡愛樺過去投入公共設施與景觀空間的設計實踐,擅長捕捉自然與人文之間的細膩連結。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健康挑戰使她不得不放下忙碌步調,轉而以藝術為療癒之道。她選擇毛根這種柔軟材質,透過扭轉、塑形、上色等技法,創作出充滿生命力的作品,將空間設計的比例邏輯與個人生命歷練融合其中。 《印象花語:簡愛樺毛根藝術創作展》。(記者楊文琳攝) 「每一根毛根的編織,都是一場與自己的對話。」簡愛樺表示,創作讓她在身心重建的歷程中找到出口,也讓她學會在緩慢中重新理解生命的韌性與美好。她希望透過本次展覽,邀請觀者一同在作品中感受那份從柔軟中綻放的堅定力量,體會藝術帶來的撫慰與重生。中友百貨表示:《印象花語》不僅是一場視覺藝術展,更是一段生命故事的真誠訴說,歡迎民眾一同走進這座靜謐且充滿情感的藝術花園,見證一位創作者用雙手重新描繪人生的精彩旅程。

Read More

方相舞蹈團西班牙巡演 國際藝術節秀台灣多元文化

方相舞蹈團於2025西班牙第44屆埃斯特雷馬杜拉(Extremadura)藝術節,在巴達霍斯大劇院演出,將台灣的音樂與舞蹈藝術文化之美,在國際舞台展現與交流。(方相舞蹈團提供)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新北市方相舞蹈團今年代表台灣參加2025年西班牙埃斯特雷馬杜拉國際藝術節,展演民族舞蹈與音樂、呈現客家風情、節慶與新年景象,並以九份紅燈籠、宮廟小神衣等,分享新北風土民情與山海觀光,在國際舞台展現台灣的藝術文化之美。 團長羅媖芳表示,除主場演出也前往周邊城市巡演,並與愛爾蘭、葡萄牙、烏茲別克、西班牙等藝術團體交流各國的文化。藝術節主席愛德華多•費爾南德斯( EDUARDO FERNANDEZ)肯定台灣方相舞蹈團的精湛演出,提到「CIOFF藝術節協會台灣分會」的交流,希望有機會再次到西班牙巡演。 方相舞蹈團於2025西班牙第44屆埃斯特雷馬杜拉(Extremadura)藝術節,在巴達霍斯(Badajoz)市區揮舞國旗踩街與跳鼓陣演出,獲得觀眾熱烈迴響,展現台灣藝術文化之美。(方相舞蹈團提供) 羅媖芳表示,方相舞團此行以中華古典、民間舞蹈為主體表演,「旗舞飛揚」融合舞蹈、京劇、武術,創造出新的表演形式,舞者楊杰先以舞龍帶動氣勢,舞者黃馨儀等人的旗舞、空翻獲得熱烈掌聲。 另外,「歡慶佳節」舞碼由舞獅、燈籠呈現年節歡樂氣氛,無論是踩街、表演時,都獲得當地民眾的驚喜與逗趣。舞者蔡翊瑄等人,透過紙傘、搓湯圓等舞碼呈現客家風情,以「跳鼓陣」等傳統民俗呈現廟會熱鬧景象。 舞碼演出時,不少觀眾索取國旗貼紙,小神衣禮物,舞團並將「九份紅燈籠」作為各城市市長的交換禮物。配合民族傳統樂器,樂手李于婕的琵琶、劉家君的中阮伴奏,忠實的原貌呈現「丟丟銅」民謠,與客家小調「思戀歌」等曲風。 方相舞蹈團於2025西班牙第44屆埃斯特雷馬杜拉(Extremadura)藝術節,巡演台灣舞蹈與音樂之美,與國外友人分享。中華民國駐西班牙代表處副代表張自信(前左五)、文化組組長張祐瑄(前右五)前往慰問團員、與團長羅媖芳(前右六)等合影。(方相舞蹈團提供) 羅媖芳表示,駐西班牙代表處副代表張自信,特地偕代表處文化組組長張祐瑄慰勉團員,期許傳承台灣舞蹈藝術文化,創新舞蹈藝術的能量,在國際舞台展現台灣藝術文化的軟實力。

Read More

高雄最終場 二姊:胖2.5公斤

  台語歌后江蕙26日晚間結束在高雄巨蛋的最終場演唱會,演唱從沒公開演唱過的歌曲「愛到抹凍愛」。 (寬宏提供/中央社) 本報綜合報導 台語歌后江蕙26日晚在高雄巨蛋迎來高雄最終場演唱會,她透露,為8場演唱會待在高雄近1個月,也進行了一場美食之旅,胖了2.5公斤;此次開唱,二姊特別選唱已故創作人林秋離的「愛到抹凍愛」等歌表達致敬。 此次演唱會設計多變場景與舞台,其中更希望致敬已故創作人林秋離,江蕙特別演唱從沒公開演唱過的「愛到抹凍愛」,以及專屬於她的版本的「哭砂」,讓全場觀眾重新回味經典。 江蕙表示,去年看到林秋離獲得特別貢獻獎,想起以前要唱林秋離的歌就會很期待,「我最喜歡他大概35年前寫的一首歌,非常經典的歌,也是鶯鶯姐所唱的『哭砂』,鶯鶯姐我是不能跟她比啦,但舞台上想唱一點不同的歌,不要嫌棄知道嗎?」 此次為了演唱會,江蕙在高雄Longstay住了近1個月,因為在高雄長大,這次像是回娘家,她表示,無論是演出日或休息日,都過得相當充實,許多美食令她印象深刻,店家的熱情也令人覺得溫暖;江蕙也笑說,吃美食之餘也有打拳擊、網球、羽毛球等運動,保持好體態。 江蕙演唱會將於8月8日起至9月1日移師到台北小巨蛋登場,她表示,期待延續高雄滿場氣勢,用歌聲帶給觀眾滿滿的感動與正能量。

Read More

噶瑪蘭書法學會張太白師生書法展開展

  宜蘭縣噶瑪蘭書法學會張太白師生書法展在冬山鄉公所一樓大廳開展,展期即日起八月二十五日,誠摯邀請民眾蒞臨觀賞,感受筆墨之美。 (冬山鄉公所提供) 記者林坤瑋/宜蘭報導 為推廣書法藝術、促進社區文化交流,宜蘭縣噶瑪蘭書法學會與張太白老師攜手冬山鄉公所舉辦「宜蘭縣噶瑪蘭書法學會張太白師生書法展」在冬山鄉公所一樓大廳開展。本展覽由致力於社區書法教育多年的張太白老師與學會理事長方錦聰先生共同策劃,展出其指導學生歷年創作成果,展期即日起八月二十五日,誠摯邀請民眾蒞臨觀賞,感受筆墨之美。 張太白長年於冬山鄉珍珠社區等地推廣書法教育,學生年齡層橫跨老中青少,課堂氣氛和樂,學習風氣濃厚。無論初學者還是資深學員,在老師耐心指導下皆能自在揮毫、盡情表現。許多學員更因接觸書法,進而對傳統文化產生濃厚興趣,走進書法藝術的殿堂。 此次展覽作品類型豐富多元,涵蓋多種書體,展現學員們在筆墨中展現的個性與技藝,亦可一窺張老師教學精神的傳承成果。展覽不僅是視覺藝術的享受,也是一場文化心靈的洗禮。 鄉長林峻輔表示,鄉公所長期重視文化教育與藝術傳承,社區書法的蓬勃發展,正是地方文化力的具體展現。張太白老師透過多年不懈教學,凝聚社區向心力,激發居民創造力,這次書法展是社區文化深耕的最佳見證。

Read More

〈古董藝術賞玩專刊〉玉映甲子:時間秩序與信仰的轉化

劉振漢 作者介紹:劉振漢先生現擔任台南文物協會副理事長,並於台南藝術大學攻讀「藝術史評與古物研究碩士班」,收藏方向主要為古玉器範疇。 引言:天干地支在中華文化中的意義 天干地支是中國古代時間觀念的基礎。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與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配對構成六十甲子循環,用於紀年、紀月、紀日、紀時。這套系統不僅是曆法工具,更蘊含陰陽五行、天地運行的哲學思想。 干支體系象徵時間循環與宇宙秩序,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符號。它滲透宗教儀式、命理占卜、歲時節令、禮制規範和民間風俗,也轉化為物質文化的裝飾元素,廣泛出現在青銅器、陶瓷、書畫、玉器等。玉器上的干支元素正是這種文化符號具象化的鮮明例證。 天干地支的歷史脈絡 天干地支紀年起源甚早,商代甲骨文已見干支紀日,用於卜辭記錄。周代沿襲此制,用於國家檔案、金文銘刻,成為官方時間編碼。漢代《淮南子》等典籍則將干支與陰陽五行結合,賦予更深的哲學思維。 此後,干支廣泛應用於命理、占卜、選日、風水、儀禮等領域,成為天人感應思想的重要載體。物質層面上,干支不僅是紀年標記,也常見於護符、裝飾和吉祥圖像,如青銅器、石碑、陶瓷、玉器上,都能見到干支紀年或生肖符號,展現時間、信仰和藝術的結合。 故宮藏品中的干支藝術表現 故宮博物院收藏了豐富的干支相關藝術品,顯示這一體系在工藝美術上的運用。以下就列舉數例如下: (一) 洋彩萬年甲子筆筒 清乾隆年製,高12.3公分、口徑9.8公分、底徑10.0公分。此器為直筒形,口沿及足緣外撇如鑲邊,通體分四片組合:上端口沿與內壁一體、下端為底座,筒壁上下分段套入內壁,底座與內壁榫接固定,可使上下筒壁自由轉動。 口沿與足部飾紅地描金纏枝花卉錦紋,器身滿繪藍地卷草錦紋,間有瓜藤、粉彩瓜花點綴。最巧妙在中段主題:上下筒壁分別繪出十二枚黃色葫蘆,藤蔓相連,上段墨書「萬年」「甲子」及十天干,下段書十二地支,轉動即可組合六十甲子紀年。內壁及底部施湖綠釉,底心留白範內紅料書「乾隆年製」二行篆款。此筆筒設計精巧,既為實用文房器,亦寓「萬年甲子」吉祥之意,體現乾隆朝對傳統曆法文化的重視與瓷繪工藝的極致追求。 洋彩萬年甲子筆筒。國立故宮博物院,台北,CC BY 4.0 @ www.npm.gov.tw (二) 銀製羅盤星座鼻煙壺 清代製,寬5.0公分、高6.8公分。壺形扁圓,小巧別緻,以銀質打造。正面為傳統羅盤設計,外圓飾凸起連珠紋,中心鑲嵌銅質羅盤面盤,刻有二十四方位及八卦符號,用於辨別方向。 另一面同樣以連珠紋框飾,中央刻阿拉伯數字、天干十字與十二星座符號,配有長短指針,可指示天干、星座與數字座標,展現清晚期中西曆法、占卜與星相知識融合的特色。壺蓋以銅質鑲尖晶石為頂飾,內附銅匙,蓋口帶螺紋可緊密旋合。整器設計精巧實用,也體現清代對時間、方位、星象知識的重視及中西文化交流的趣味。 銀製羅盤星座鼻煙壺。國立故宮博物院,台北,CC BY 4.0 @ www.npm.gov.tw 這些藏品說明干支不僅是紀錄工具,更是象徵宇宙秩序與祈福意涵的藝術題材。 天干地支在玉器上的應用 玉器藝術中,天干地支的運用尤為鮮明,既有紀年功能,也具護符、祈福、禳災等象徵意義。故宮博物院典藏多件與干支文化密切相關的玉器,以下四件尤具代表性: (一)玉瑗 明晚期至清,外徑14.19公分。通體灰白玉質,間有褐色、灰色沁紋,為典型瑗式,圓形扁平,中孔較大,外緣留廓,內壁刻弦紋與纏繞雲紋,增添層次與裝飾效果。 一面環刻十二生肖圖像,分佈勻稱、線刻細緻,展現生肖對應地支與歲時祈福意涵。另一面刻八卦符號與篆書天干文字,布局嚴謹,體現明清時期對陰陽五行、天人感應思想的重視。此器既為禮制供陳,也融入干支紀年、生肖吉祥與卦象占卜等多重象徵,展現晚明至清代玉器兼具實用、信仰與裝飾的文化特色。 玉瑗。國立故宮博物院,台北,CC BY 4.0 @ www.npm.gov.tw (二)清 青玉八角形器 高2.0公分、最大徑20.0公分、孔徑6.1公分。以青玉雕製,質地潤澤帶天然沁色,中孔正圓,外緣作八角形,配有木製八方座架。 兩面陰刻紋飾各異:一面琢八卦符號,分布十二生肖與十二章紋飾,寓意對應地支與歲時循環,體現陰陽五行、祈福護佑等信仰意涵;另一面陰刻二十八宿星宿與天干文字,布局嚴謹,顯示對天文曆法知識的重視與對天地秩序的崇敬。此類器物應為清代宮廷中之陳設、供器或禮制用具,展現玉工技藝精湛與皇室對宇宙觀的象徵性掌握。 玉八角形玉。國立故宮博物院,台北,CC BY 4.0 @ www.npm.gov.tw (三)清 玉牌 長13.0公分、寬6.0公分、厚0.9公分。以土黃色玉材雕製,長方形,中部鏤出長橢圓形環孔。環的正面陰刻天干十字與乾、坤卦象,背面則雕十二地支文字,體現陰陽五行、時序運行的象徵意義。 環內鏤雕奔走童子,長髮飛揚、動態生動,周圍以流雲紋飾增添層次美感。上方鏤雕鳥首獸身的想像神獸,造型繁複奇特,寓意祥瑞。整件玉牌雕工細膩,陰刻與鏤空技法交錯運用,展現清代玉工高超技藝與深厚文化象徵。 玉牌。國立故宮博物院,台北,CC BY 4.0 @ www.npm.gov.tw (四)清 玉飾件 長16.0、寬6.6、厚0.75公分。以和闐優質白玉雕成,色澤潤澤。形制為長方形,中部開橢圓形環孔,設計對稱均勻。 一面環圈陰刻天干十字與乾、坤卦象,共十二組紋樣,展現陰陽五行、時序運行象徵;另一面雕十二地支文字,對應歲時紀年體系,寓意護佑吉祥。橢圓圈內鏤雕「哪吒伏龍」主題,人物動態生動、龍身蜿蜒,周圍層層雲紋構圖繁複,展現高超鏤雕技法與民間傳說意象。上方鏤雕似鳥似人首的神獸,下端飾對稱獸面紋,紋理繁縟、富威嚴感。此器為清宮收藏,配有專製木座,方便陳列賞玩,充分體現清代宮廷玉工藝術與文化意涵。 玉飾件。國立故宮博物院,台北,CC BY 4.0 @ www.npm.gov.tw 干支體系嚴謹的時間邏輯和豐富象徵意義,為玉器設計提供了源源不絕的創意,使其不只是工藝品,更是文化、信仰與禮儀的綜合體。 結語 天干地支不只是古代的紀年工具,更是中國時間觀、陰陽五行和天人感應思想的重要象徵,融合了時間秩序、宗教信仰與禮制規範,深刻影響了歷史發展和物質文化。 在玉器藝術中,干支元素將抽象的時間與宇宙觀具象化為精緻工藝品。從宮廷的生肖玉雕、紀年玉璧,到民間的護符佩飾,都見證干支文化從禮制到日常的深層滲透。故宮典藏的相關玉器不僅是藝術精品,更是古人世界觀與信仰的實物證據。透過研究玉器上的干支符號,我們不只是欣賞工藝之美,更理解古人對時間秩序、天命護佑與人生祈福的深刻期待,進而體會中華文化豐富而深邃的精神世界。

Read More

「美學無界1994-2024佛光緣美術館三十周年紀念展」

佛光緣美術館總館長如常法師導覽展覧作品。(佛光山提供)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佛光山佛光緣美術館總館26日舉辦「美學無界1994-2024:佛光緣美術館三十周年紀念展」開幕典禮,五件具有特殊意義的藏品首度齊聚一堂展出;佛光山開山寮特助慈惠法師致詞時舉佛光山大雄寶殿、接引大佛和佛陀紀念館三大建築為例,表示星雲大師性格上有豐富之美的因子、性格,他所建的建築都很美,建築再大也很柔美,他時常說有禪就有美、美就有禪的意境;佛光緣美術館總館長如常法師也說,佛光山最早的導覽員、館長就是星雲大師。 昨天開幕式冠蓋雲集,有五件具重大意義的藏品共同展出,包括星雲大師自印度迎請回來重達一百公斤的「釋迦牟尼佛成道像」、樓永譽的毫芒牙雕「觀世音普門品」、清代「玉如意」、以及當年30歲的楊英風為大師雕塑的第一尊佛像,更有來自佛陀涅槃聖地的塔磚與恆河金沙。 這些珍貴文物每件背後都有一則動人的事蹟與故事,是星雲大師早期藝術弘法的最佳見證,藉由展出,邀請大家一起回顧人間佛教在藝術弘法的歷程軌跡。 開幕由如常法師主持,有故宮博物院院長蕭宗煌、高美館代理館長林羿妏,楊惠姍、洪根深、林振龍等近三十位藝術家出席。 慈惠法師說,星雲大師以藝術弘法的心情跟辦大學一樣認真。 如常法師為來賓導覽,介紹星雲大師最早期的文物陳列館老照片時說「佛光山最早的導覽員跟館長是星雲大師」。 如常法師也提到大師從印度迎請回來的釋迦牟尼佛成道像重達100公斤,大師搭飛機,將佛像放在大腿上一路捧回來,要下飛機時雙腿都麻到無法走路;現場也讓參觀者體驗拉100公斤的重量有多重,故宮博物院院長蕭宗煌當場體驗,「真不簡單!」。 佛光緣美術館的緣起可追溯至1994年,一場為籌辦佛光大學的藝術義賣,凝聚了藝文界的善心願力。此後,在星雲大師「以文化弘揚佛法」的理念指導下,美術館從台灣出發,至今已在全球27座城市設立分館,成為結合在地文化、推廣人間佛教美學的重要平台。 這次三十周年特展以「初心」、「綻放」、「願心」三大篇章為軸線,系統性地呈現美術館的創立源起、全球發展的豐碩成果,以及對未來的展望。

Read More

曾貴海新書發表暨《從海而來》展覽開展

陳其邁市長與中央客委會古秀妃主任委員參觀《從海而來:詩人、醫師、社會運動者》文學特展。 (文化局提供)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曾貴海《星期八-曾貴海給世界的話》華英詩‧文集新書發表暨《從海而來:詩人、醫師、社會運動者》展覽,26日於高雄文學館開展,市長陳其邁受邀出席參觀展覽,且於活動現場與師母曾黃翠茂共同朗讀詩作,透過朗讀〈呼吸書房〉一詩,以悠揚的弦樂為背景,緬懷追憶曾貴海醫師詩人。 陳其邁表示,曾醫師從未離開我們,並提及兩年前曾貴海醫師出版《路途》、《波濤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兩本書,也是選在高雄文學館辦理新書發表會,當時與曾醫師一起朗讀了〈黃昏自畫像〉及〈聖地〉兩首詩作,並感性表示,兩年來他也依舊忙碌,並時常思考曾醫師特別交代的事情要趕快完成。 陳其邁說,曾貴海醫師不僅是他的好友,也是人生導師,更重要是曾醫師在各個不同階段,不管在文學創作、社會運動,與很多夥伴為了我們這塊土地共同打拚,心中充滿無限的懷念。而曾醫師曾說過,如果只能選擇一種身分,他會選擇當詩人。 陳其邁提及,活動現場的小插曲,透過曾醫師高中同學幽默分享,原來曾醫師很多的創作,我們一直以為他是坐在書桌前埋頭疾書,寫了許多優美的文學作品,其實他連如廁的時間也都沒有放過。 陳其邁接續說,曾醫師利用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留給我們不僅對於這塊土地的反省,更勇於對自我的批判,都是曾醫師過去的點點滴滴,而今天每一位來到現場的好友,都與曾醫師有一段共同的故事。他說「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曾貴海的詩永遠圍繞在我們的腦海裡,深刻影響每一個人,作為曾貴海醫師的朋友是一種幸福。 陳其邁邀請市民朋友前來參觀展覽,仔細閱讀曾貴海醫師在人生旅途上,留給我們最寶貴的資產,是城市的驕傲。文化局與曾貴海遺孀黃翠茂女士將曾貴海醫師未出版的13首詩作集結為新書《星期八:曾貴海給世界的話─華英詩.文集》進行發表,為全面呈現詩人的多重身份與時代參與,搭配特展《從海而來:詩人、醫師、社會運動者》,透過手稿、筆記、生活物件、新聞剪報與影像資料,描繪曾貴海醫師從屏東佳冬客庄出發、走過醫療與社運現場的深刻足跡,展期即日起至11月2日止。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