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薈〉關於姚時晴「詩,餘」系列

■姚時晴 約莫在2004年,我開始嘗試「不分行」的詩作書寫。在這之前,我也曾在《曬乾愛情的味道》(2000年)裡寫過不分行的創作形式,但僅是少數。大量書寫不分行詩作則啟於2004年。當時我正處於生命情境的低潮時期,經常在疲憊不堪的工作勞累空擋隨手潦草寫下一些靈光乍現的生活感悟與懷想,由於時間被緊密壓縮,所以這些記錄便自然而然多以如行草般不分行形式呈現。但直到2006年我才有時間回頭整理這些隨手記下的創作筆記,並且真正大量以「不分行,只分段」的形式創作詩歌。後來,這些「不分行,只分段」的創作首批被收錄在2007年的《閱讀時差》一書裡。 瘂弦曾說:散文詩絕非散文與詩的雞尾酒,而是藉散文形式寫成的詩。羅青則認為不如以「分段詩」的名義,來區隔西方波特萊爾以降散文詩概念的混淆。而也就是在整理《閱讀時差》的過程,我不禁思索起「不分行,只分段詩歌」的另一種更簡約,更具音韻律動呈現的可能性。這個想法的發想是來自我對不分行詩作通常直接被粗糙界定為散文詩的叛逆和質疑,因著這個質疑的念頭,我想嘗試找到一種詩歌呈現方式,那就是詩作表面上雖以不分行形式呈現,但一旦去除標點符號,拉開句式後再度分行,他們依舊是一首不折不扣的分行詩作,且沒有被任何散文贅詞稀釋掉詩質內的凝鍊精純,靈動轉折跳躍和樂韻節奏的鏗鏘明亮(這些關乎節奏的細節也包括頓號、逗號、句號在語速上產生的節奏快慢和拍速); 進而能跳脫某種所謂「常見」散文詩式的情節營造和敘述性格,以及散文詩似是散文與詩彼此嫁接分娩的兩棲物種之刻板扁平印象。這時,我想起了古典文學裡的「詞」——這個在古典文學的歸類中,形式上最接近現代詩長短不一樣貌的文類。 我個人對詞的興趣一向高於詩,尤其偏愛宋詞。在上述的實驗心和對詞的熱愛裡,我開始大量閱讀關於宋詞的文本和論述。爾後因「詞」此一文類而啟發想像,參考詞牌樣貌書寫創意延伸的詩詞形式。在2016年詩集《我們》一書中,我首次大量整理這些試驗作品,先整理了44首發表。當時我暱稱這些詩為「倚聲詩」,後來因覺得「倚聲詩」三字有些拗口並希望這些詩作能更具開放性與延展性,便正式命名為「詩,餘」系列。「詩,餘」系列也可算是對「詞」的模擬書寫,變革創作,以及逆襲反叛的可能性。當然,更是對古典詩詞的致敬。 《詩,餘》是我的第五本詩集,《詩,餘》總共收錄100首詩,是我對宋詞致敬的一本詩集。開篇首句〈風景(路過)〉便是模擬〈十六字令〉的字數韻律而寫,整本詩集內的詩最短16字,最長不超過240字,並分成單調、雙調、三疊到四疊,四種句式。 詞牌的種類繁多(《詞律》共收660調,1180餘體。《詞譜》則列826調,2306體),但常用的詞牌中最短的〈十六字令〉共16字,最長的〈鶯啼序〉240字。從小令到慢詞,從單調、雙調、三疊到四疊。其語言格律的要求,包括字數、字句、平仄、押韻、對仗等語言和語音上的「精密細節」,讓我感觸最深的是古典詩詞中對每一個用字遣詞的細膩與謹慎。對我而言,這便是對語言最誠摯的尊重和「借用」。 當然,語言經過無數時代的淘洗、化約、變革和擴展,古典格律中的語言規範許多時候其實並無法完全套用在當代的中文詩語言創作中。但其中許多關於對語言和語音精密計算的概念則永遠通行不變。在閱讀這些古典詩詞的過程中,每每讓我不禁讚嘆其精準且細緻的語言表現。 如同我在詩集《我們》的後記中所言:「這是一趟有趣的語言朝聖之旅,也是追尋語言美學的不歸路。所有語言行旅中所見、所聞、所思,都將會是讓我繼續探索語言內裡的動力。因為探索而深感的不足,因為對語言無法歇止的愛情,也因為遠方鼓聲隱隱的招喚,所以得繼續邁開腳步,繼續往下一座城市前進」。希望,「詩,餘」這一系列對詩詞的實驗結果能接近自己對詩的核心想望,而對詩的純真信仰也將繼續驅動著自己不斷往前,經歷與試探。 姚時晴「詩,餘」系列作品: 風景(路過)   你。路過別人的風景。我留下,自己的眼睛。 海老屋(聽海)   夏日的牛角灣,滿佈根鬚,沿肉質的沙灘,緩慢攀緣單葉互生的碎波浪。 我們側耳傾聽,夜的單曲。耳蝸終日瘦小棲居著,海的鈷藍藤蔓。   神之(瑕疵)   拆開夜的零件,將月的螺絲抽出。不規則的時間,組裝成菱形的,日子的積木。 我的詩,這微小,曾經失傳的技藝。是神窯燒我的靈魂過程,殘留的瑕疵。   金牛兒的(夏劑)   夏的劑量越來越重,蟬卻夢見自己將活過冬天。 如何嘶鳴而不沙啞著自己的夢,拉長一輩子的歌聲,獨自唱響寂靜的山林?   詩意(黑蕾絲)   我想像字裡行間疏落的音節,在語言皙白的頸後鏤空。黑色蕾絲般,裸露出文字的背。 每首詩是如此性感,如同語言一向不適宜多穿。   白瓷燒(齒痕)   咬你,用白瓷窯燒的乳牙。讓你微微疼痛,卻不留下任何傷口。 從此,你的肌膚,有了兩道雪白刮滑的齒痕,冰涼且帶著冬季蝕牙的甜。   豹皮(為你讀詩)   你正讀著我為你寫的詩?咀嚼一個聲音,像咀嚼一種騰躍的姿勢。或聆聽,風掠過灌木叢的雷鳴,閃電千萬株花開的樹。傳入耳膜,是鼓錘敲擊這詩的獸皮,豹紋身過的,繃緊整座森林。   冬日濕地(遺神)   薄光步行其間,連神都輕聲細語的六月。時間被記憶的犬齒咬碎,散落灘地,時針與秒針的餅乾屑。 我多麼想安靜,在此度過每個慵懶的下午。像隻蟻,緩緩搬動時光的碎屑。如同海,日夜不斷推移每顆沙粒。   雨夜(臨檢愛)   雨在窗外疾走。夜奔馳而去。你的聲音存在已久,只等待一個手勢將它敲響。快步踩過我的枕頭,每條溪流都有酒駕的魚游過,在最深邃的夢境被愛臨檢。 其實我常想起你,雖然我不再對你說黝黑的話。但總在雨滴敲擊夜的屋簷傾刻,在夢裡,提早為你下完整座海洋。   驚蟄(頓悟)   隱身古卷之中,臨習歷史的皴法。 整個唐朝的巷弄,願為一襲水墨色的袈裟出家。 三月,有人尚在書齋找尋佛的蹤跡。蜉蝣卻早在雷聲,聽出春,緘默的玄機。   憶(安徒生的魚)   寄給你的風景慢了幾個色階。在你草木蕭索的視網膜,我為你,遞來去歲的珊瑚礁,夏日的音樂祭,修剪成一隻貓的自己。蹲踞屋瓦,舔舐帶腥味的回憶。 你在時間的冰櫃凍結鯨豚,雪白一座島嶼的海岸線。那些凍結的濤浪,形成奇險的青春。斷崖般,讓日子驚嘆卻難以攀登。 曾有船隻在巷口出現,左右我的路,讓雙腳不知不覺長出了尾鰭。   白貓(豢養愛情)   發現,所有豢養愛情的語言都無濟於事。再美的訴說,也無法消除空無的事實。當我想起你,它在屋簷徘徊靈巧躍過我的詩。用口舔淨殘餘的魚骨或魚骨中殘餘的海,的澎湃。不假思索的愛便輕易溜滑下來。落入碗盤或漁網,掙扎著刺與情感。 我嘗試垂釣浪潮,讓澎湃湧入空寂的心房,在心房注入盈滿的月亮。滿潮的,不是西海岸,而是我的左胸膛。 但再美的訴說,也無法掩飾空無的事實。一隻貓,叼走一些憂愁,自我的胸口,離去。   鬼未(愛情花)   你以一朵花的姿態,再次經歷另一種死(或存在)。游移。在人的遺憾和神的蒼涼。 (含苞,盛開,枯萎……凋落。凋落,其實是開啟另一種復活) 與其成就神祇的孤獨,你寧願幻化一株鬼魅的植物。招喚群蜂飛舞,勒令粉蝶迷途。讓戀人依循香味覓尋輪迴的千萬次結界。 風日夜,臨摹佝僂的老樹,月光浸染絲絨藍潟湖。愛深澀如詩,反覆複製一個半形字。   梅說(另一盞燈)   在另一盞燈裡行走,我體內的螢火蟲,棲匿著十三季的月晷。 花苞微量綻放,這是上弦月在墨林安靜,燃放水煙霧。 麝香,楓糖,藍莓,冰片,蒙面的殺手。霧正沁寒撥快我,像指針撥快一台廢棄銹綠的古鐘。 山的耳語,蜜蜂的酒話,時間的小塵灰,花萼內部隱隱爆裂的火焰。夜梟鎮夜即席翻譯,那些關於,未曾挽留的夏日與來不及儲藏釀製的璀璨。   避雨(蝶蛹)   蝴蝶暫時停留瞳孔,虹膜分娩出蟲卵。比鍵盤更容易震盪的,琴槌、馬林巴、共鳴管。比迷迭香更接近盛放的,萼片、蜜腺和孢子囊,正裹覆蛹繭,羽化嶄新的花園。 柔嫩而斑斕的翅膀,拋光風的粗礫面,並將繽紛飛舞的秋日,闃寂無聲,默默嵌入妳的眼。 突然……被某個字音瞬間扎裂的寧靜,有針尖的雨滴,開始,滴漏亞麻層層縫紉的闊葉林,滲透滿佈烏雲的紙張。 妳該學會斂翅,在一場詞語即將滂沱的大雨,棲身輕音節的枝幹,躲避愛情。 姚時晴簡介 姚時晴,現為台灣《創世紀詩雜誌》執行主編和《中華日報》專欄作家。著有《曬乾愛情的味道》、《複寫城牆》、《閱讀時差》、《我們》、主編《鏡像:創世紀65年詩選》。

Read More

張艾嘉獲終身成就獎 5國片入圍

  義大利烏迪內遠東國際影展24日將揭幕,金馬影后張艾嘉確定獲頒影展最高榮譽「金桑樹終身成就獎」。(文策院提供/中央社) 本報綜合報導 義大利烏迪內遠東國際影展於24日揭幕,金馬影后張艾嘉將獲頒影展最高榮譽「金桑樹終身成就獎」,潘客印以《我家的事》入圍最佳新導演,《器子》、《夜校女生》等9部國片也入圍、入選影展不同單元。 文策院表示,義大利烏迪內遠東國際影展為歐洲了解亞洲文化與影視產業脈動的盛事,台灣作品不僅是影展常客,更持續受到歐洲觀眾及國際關注。 此次共有5部台灣電影入圍競賽單元,包含以器官買賣為背景的《器子》,聚焦校園與自我認同的《夜校女生》,深刻描繪母女複雜情感、由侯孝賢和張艾嘉監製與主演的《女兒的女兒》,去年國片票房冠軍《角頭:大橋頭》,以及將於今夏上映、探討家庭議題的《我家的事》等片。 多部台灣經典電影亦入選「經典修復」單元,包括《寂寞的十七歲》、《今天不回家》、《再見阿郎》,將於本屆影展特別策劃的「白景瑞特別單元」重現銀幕風華,《小城故事》也將迎接國際首映。

Read More

持修愛巡演最終章 26日登北流

持修首次亞洲巡演《愛》演唱會26日將迎來最終章。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持修首次亞洲巡演《愛》演唱會26日將迎來最終章,體悟到北流最重要是回到最基本的音樂演出,因此他在演唱跟體能的部分下足苦功,「所有的東西都要先變成肌肉記憶,才會有辦法遊刃有餘!」 特別選在22日上線〈透明的〉MV,MV中持修首度挑戰動漫感,視覺系的強烈風格,讓人為之驚豔,快要認不出來! 「在失速的墜落前,讓這首歌接住你,陪你躲在影子裡,舔拭彼此的傷口,再一起腐爛。」就讓〈透明的〉MV陪粉絲一起迎接持修《愛》巡迴演唱會最終章!演唱會也推出很持修風格、具設計感的周邊商品,數量有限請把握!

Read More

孫綻扮廟口流氓 接地氣

孫綻在台視八點檔《寶島西米樂》中飾演廟口流氓。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孫綻在台視八點檔《寶島西米樂》中飾演的「汪龍」是一名廟口流氓,為了詮釋50年代街頭流氓的樣貌,孫綻不僅剃了平頭,還換上花襯衫、木屐等復古造型,十分接地氣。 孫綻對於這次詮釋廟口流氓,幽默表示,每次一穿戲服就變了一個人,尤其是木屐還有增高效果,走起來特別有氣勢,很謝謝造型組的準備。但遇到天氣寒冷,穿木屐的腳趾仍必須露在外面,讓他苦笑說:「腳都凍白了!」 孫綻除了投入台視八點檔拍攝,近期也參與了台視實境綜藝節目《九條好漢在一班》的錄製,從戲劇中的痞帥混混,一秒轉身進入軍營變身「好漢連」的一分子,反差極大。 由於連日曝曬訓練,孫綻原本小麥膚色也變得更加黝黑,他自嘲:「我以為我膚色已經很黑了,沒想到還可以更黑!」他還笑說,回到劇組之後總是忍不住跟大家分享當兵的趣事:「見人就講,不講會難過的那種!」

Read More

白冰冰《誠墾逗陣》願像彌勒佛大肚能容 笑著面對

白冰冰《誠墾逗陣》願像彌勒佛大肚能容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白冰冰入住新竹,坐擁峨眉湖美景,打開窗戶就能看到全世界最高的彌勒大佛,讓她一天整天都開心,因此她特別在Youtube節目《誠懇逗陣》帶著王中平一起開箱參拜,面對一切的紛爭,她願像彌勒佛一樣,「大肚能容,笑著面對。」 白冰冰和王中平都屬羊,年紀只差一輪12歲,不過當年在奠定民視八點檔收視率基礎的八點檔《春天後母心》中,白冰冰演的卻是王中平的阿嬤,兩人也建立好交情,白冰冰甚至接手購入王中平位於峨眉的咖啡廳,打造成自己的第二個家。 這次白冰冰特別帶著王中平前往需要預約才能參觀的世界一家,走到幸福廣場前的由快樂、幸福、歡喜3個門所組成的山門,「只要有朋友來我家,我就會帶他們去參觀世界一家,至今不下10次,這次主殿沒開放,但裡面很莊嚴、壯觀,讓人肅然起敬。」 最近白冰冰因為參加賴慧如婚禮,被週刊爆出是因不滿座位安排,沒吃喜酒就先行離開的事,她除已解釋當天是好日子要連趕3攤,目前人正在新加坡表演的她私下也感傷地說:「每次看到別人嫁女兒,新娘子進場拉禮炮時,眼淚就會一直掉下來,會願意參加婚禮已經非常難得。」所以她也期許自己面對一切紛爭,都能像彌勒佛一樣笑容滿面,大肚能容。

Read More

音樂劇《小富翁養成記:我的朋友巴菲特》周六竹縣首演

音樂劇《小富翁養成記:我的朋友巴菲特》,讓觀眾近距離體驗2位少年如何在追尋財富的過程之中,同時理解幸福的深層意義。(記者彭新茹翻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二0二五年國藝會TaiwanTop傑出演藝團隊「安徒生和莫札特的創意」,攜手韓國CultureHolic製作公司,廿六日將在新竹縣文化局演藝廳演出家庭音樂劇《小富翁養成記:我的朋友巴菲特》,邀請大小觀眾一起探索「成功」與「幸福」的真正價值。 文化局表示,此音樂劇作改編自一部受韓國金融、劇場和教育圈高度關注的作品,經過AM創意重新轉譯以全中文版呈現,二0二五年的首站演出就在竹縣登場。 文化局指出,音樂劇《小富翁養成記:我的朋友巴菲特》將觀眾帶回一九四0年代的美國奧馬哈,講述少年華倫巴菲特的成長故事。街頭賣可樂的小男孩,開始累積微小的存款並學習投資,並開啟未來成為全球知名投資家的旅程。劇中,巴菲特與好友東尼一同探索成功與幸福的真正價值,觀眾將近距離體驗二位少年如何在追尋財富的過程之中,同時理解幸福的深層意義。 AM創意製作人林奕君指出,這部音樂劇不僅是關於金錢與投資,更深入淺出探討「成功」與「價值」的意義。當初在韓國觀劇前,第一反應是「這麼硬的題材居然想做成音樂劇,也太難了吧!」但演出開始後卻是驚喜連連!看似生硬的內容,能通過故事、音樂和許多現場互動設計變得非常有趣。「金錢」與「價值」的意義何在?種種思考都在輕鬆愉快的劇情中一一呈現,觸發大小觀眾的激盪思考。 音樂劇導演暨舞蹈設計達姆拉.楚優吉表示,如何用輕鬆的心情處理嚴肅的主題,是整個創作及排練過程裡聚焦的核心,把「交易」、「價值」、「分享」等主題,從舞台上延伸到觀眾席。  

Read More

林錦濤水墨畫展–心象綻芳 關懷生態與環保

林錦濤作品。(前鋒傳媒) 記者黃秋儒/台南報導 現任擎天藝術群會長的知名水墨畫家林錦濤,上個月甫完成一場為籌辦歐豪年大師學術講座的募款聯展,獲收藏三十餘件作品佳績,成為藝壇佳話。 (前鋒傳媒) 林錦濤隨即受邀在台南市文化中心舉辦「心象綻芳」水墨個展,自即日至27日於文化中心第一藝廊重磅展出。日前個展開幕式冠蓋雲集,包括臺南市文化局代理局長林韋旭、國立故宮博物院蕭宗煌院長、臺藝大學前副校長林進忠教授等到場致詞,以及多位藝術界重量人物出席供襄盛舉。 藝術家林錦濤以其深厚的情感與精湛的技藝,將臺灣的自然風光與人文情懷融入每一幅作品中,讓觀眾在欣賞藝術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他對故土的深切眷戀。 林錦濤日本大東文化大學中國書道學博士、為臺藝大書畫系前系主任,現為兼任教授。曾任中華民國國風書畫學會理事長、傅狷夫書畫學會秘書長等要職。其不僅在創作有個人風格,在教學、藝術推廣也貢獻卓著。 藝術家林錦濤展場導覽。(前鋒傳媒) 林錦濤常年遊歷各地,從本島的秀麗風景到對岸的名山大川,他的畫作無不展現出對自然的細膩觀察與深刻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他熱愛栽花養木、畜禽養魚,這些生活中的點滴靈感也成 為他創作的重要源泉。他嘗言要畫遍台灣西海岸生態景點。此次展覽則展出以臺灣為主要描寫對象的風情景觀等多樣題材,展現出他對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 林錦濤的創作分為四大系列:自然景觀、生態窺探、人文戀情及環保關懷。每一系列都反映 了他對周遭環境的思考與探索,並試圖透過水墨畫的形式,傳遞出對自然的敬畏與珍惜。在這 些作品中,觀眾不僅能欣賞到優雅的畫面,更能感受到林錦濤對生態保護與人文關懷的深刻思考。 這場展覽不僅是一次視覺的盛宴,更是林錦濤心靈的獨白。他希望透過這些作品,喚起人們對於生態環保的重視,並引發對於生活的深思。每一幅畫作都如同一扇窗,讓觀眾得以窺探藝術家的內心世界與對生命的熱情。

Read More

韋禮安+SJ東海合作愉快 新歌上架

韋禮安+韓流SUPER JUNIOR東海合唱單曲〈最好的朋友〉數位上架。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韋禮安+韓流SUPER JUNIOR東海合唱單曲〈最好的朋友〉22日數位上架。韋禮安為了這首歌,飛往首爾為東海配唱;東海更是備妥3種語言歌詞,一唱就到位。 對於詮釋中文歌曲,東海表示,這首歌聽了很多遍,一直到錄音之前都還在聽,「之前在SUPER JUNIOR-M活動時也唱過很多中文歌曲,所以不會覺得唱中文會太難,反而有一種很親切熟悉的感覺,並且想到有機會可以用中文唱歌給粉絲聽,就覺得很幸福」。 韋禮安和東海合作愉快,韋禮安特別用韓文表示感謝。「這次能和東海哥合作真的很開心,下次東海哥來台北的話,我會幫哥準備他專屬的房間」。東海幽默回應:「給我一個房間,還要一起運動、一起吃藍莓跟雞胸肉。我也很喜歡做家事、我每天都在家打掃、煮飯、洗衣服、洗碗跟倒垃圾,在家休息的時候我最喜歡做這些事。」韋禮安開玩笑說:「那東海哥來台北一定要來我家,很多家事可以給東海哥做,哈哈。」

Read More

李霈瑜愛地球 力推夜市減塑

愛地球大使李霈瑜攜手好友吳汶芳、PUZZLEMAN,做一件好事救地球。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響應2025世界地球日,Discovery再次號召Team Earth創作成員齊聚寧夏夜市,以創意與音樂為地球發聲。愛地球大使李霈瑜攜手好友吳汶芳、PUZZLEMAN,用彼此的環保故事為靈感即興創作,將對地球的情感化作動人旋律,號召粉絲參加「Discovery夜市減塑挑戰賽」,共同響應一件好事救地球。 3人聊到愛地球的一件好事,現場互動妙語如珠,減塑生活哲學一觸即發。李霈瑜自稱「日常小綠派」,下雨天最愛蒐集雨水澆花,讚天然雨水富含礦物質,讓植物長得更健康。 吳汶芳則是「硬頸派」,不僅吃素愛地球,更是城市農夫,親手種菜自給自足,外出必備環保餐具,曾因忘了帶吸管,乾脆用湯匙吃珍珠奶茶裡的珍珠。 代表「盡力而為派」的PUZZLEMAN秀出手中那只早餐店塑膠袋,從晨間豆漿店,到午後便當、夜市小吃,總是默默陪伴著他的生活節奏,分享未來買房,一定要結合太陽能發電與雨水回收系統,展現他對環保的一份溫柔執著。

Read More

台南畫家柯美蘭微笑虎山辦畫展 回米琴演奏相得益彰

台南畫家柯美蘭在微笑虎山咖啡館辦畫展。(記者黃文記攝) 記者黃文記/仁德報導 台南畫家柯美蘭在仁德區微笑虎山咖啡館及華拓藝術館舉辦畫展,她以半具象的寫意風格,透過色彩渲染出來自童年的諸多記億,空白的舖陳闡述豐富的精彩人生。二十二日下午並安排回米琴演奏,樂音和畫作搭配和諧,相得益彰。 台南畫家柯美蘭(中)在微笑虎山咖啡館辦畫展,回米琴演奏相得益彰。(記者黃文記攝) 柯美蘭是北門區人,從小便接觸彩繪,從事視覺傳達設計二十年,美術教學十年,作品曾在高美館、台南市立文化中心、佛光緣藝術中心等展覽獲得不少好評,是台南藝術界頗受矚目的少壯畫家。 她的作品記述孩提時代的深刻記憶,喜歡仰躺在寬闊的綠草間,徜徉悠悠雲彩的舒卷,從雲散雲集多變無常中體認大自然及人生的空幻無常;陽光的燦爛多彩又譜出人生豐富精彩。創作主題「空白之間,讓光進來」,充分表達心內若充滿溫馨、嫵媚的陽光,生命將豐富、絢爛又精彩。 她以半具象的寫意風格,透過渲染技法產生出其不意的自然效果。從兒童時期承接而來的記憶,小時候經常在草地上仰望天空,所見皆雲,雲之天,雲之白,雲居無所,身無定型,其飄飄渺渺,舒卷自如,常與「潔白」相連的特點令人遐想無邊。 展覽至五月十四日,二十二日下午在展場舉辦一場回米琴演奏會,它是一種單音多弦琴,通過規律而平衡的彈奏,創造出一個圓滿而穩定的泛音場,與身體細胞產生同頻共振,從而達到身心的和諧與平靜。柯美蘭說,她特別喜歡這種樂器,樂音與她的畫作結合,更能給人心靈澄淨的感受。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