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原聲童聲合唱團 金門獻唱

有「台灣維也納合唱團」美譽的台灣原聲童聲合唱團8日將到金門獻唱。圖為原聲合唱團2015年在維也納演出。 (台灣原聲童聲合唱團提供) 中央社/金門縣7日電  有「台灣維也納合唱團」美譽的台灣原聲童聲合唱團明天將到金門獻唱,45位小朋友雖然對金門沒什麼概念,但都十分興奮。對曾在金門服役的團長馬彼得而言,則是壓力多於喜悅。  台灣原聲合唱團將於8日晚間7時與金門縣合唱團、圓音勻合唱團在文化局「父親節感恩音樂會」中,合作演出;由於團員多半是基督徒,全團隔天上午在金城金門基督教會獻詩。  不過,8日到11日期間民眾和旅客可以碰運氣,在機場、坑道、沙灘、醫院、發電廠、古宅、酒廠等與原聲相遇,聆聽他們快閃的天籟。  原聲合唱團團長馬彼得1979年曾在金門服役,2年後退伍時捨不得離開,在船上對著金門島說:「我一定會再回來看你!」近40年後,因合唱團金門籍志工的邀約,他得以舊地重返。  金門之行經過邀約多次才在今年成行,長年看山看樹的小朋友期待來金門看海、看沙灘。馬彼得說,全團這段期間練唱戰戰兢兢且開心程度不亞於在維也納演出,45個孩子都很興奮,上課中雖然偶而會談起金門,但孩子其實沒有什麼概念,只能實地走訪。他也希望有機會造訪鵲山、料羅和下莊,尋找軍旅回憶。  馬彼得說,原聲團員不是一出生就會唱歌,大多數家境困難,但他們認真學習、用心練唱,歌聲來自心靈深處,清澈、純淨又和諧,宛如天籟。團員小小年紀已身經百戰,歷經國慶國歌領唱,國家音樂廳專場、世界童聲合唱節、金曲獎評審團獎、高雄世運到上海世博,在台灣重要禮讚都可以聽見他們的聲音。

Read More

<中華副刊>鏟屎風情話

文/古家榕 攝影/王祥全  都說養貓三件事,餵食、陪玩、每日鏟屎。潔癖如貓兒,飼料盆可以不滿,貓砂盆不可不清,若未滿足此一條件,在骯髒與骯髒間,她選擇鄙視人類。說到底,「我解放,人收場」實乃貓兒邏輯的天經地義,面對這淡而有味的日常,身為有追求的鏟屎官,自能發掘其中一砂一世界。  由於用的是凝結礦砂,貓砂初倒入盆中,唰啦一片鋪展宛若星辰、鼻尖亦淡淡飄過品牌特有清香,恍然間,竟似抵達熱帶椰林海灘,只差沒杯雞尾酒催化微醺風情。身旁貓兒見狀,滿意踩了上去,小眼神朝我一瞟,識時務者如我,立刻躬身告退,不打擾她與碧海藍天的親密接觸。  隔日一早,當我揉著惺忪睡眼應卯時,整片貓砂盆已悄然推移成甘肅沙丘。不規則的凹凸起伏,埋藏著年歲的沉痾(其實也就是一夜,)與無數文明的遺緒(其實也就是貓飼料的消化型態。)見狀,我頓時成了考古學家,一撩睡袍蹲下就位,舉鏟開挖敦煌瑰寶。東挖西找得正歡快,一抬頭,但見貓兒蹲坐高處,冷冷俯瞰:考古學家嗎?頂多是個王道士罷了!  貓砂使用日久,會逐漸分解為粉塵。經常一鏟鏟下,瞬即大風起兮雲飛揚,那股子飛砂走石的豪邁勁,讓人錯覺自己鏟的不是砂,而是整片快意江湖──只可惜,粉塵對肺部有害,每逢此時,便是該更換新砂的時刻了。  再熱血的英雄夢,畢竟比不上貓兒健康。鏟屎官的職涯,就是如此幻滅並且快樂著的吧。

Read More

用愛消暑 張三李四&李芷婷剉冰

張三李四&李芷婷用愛消暑。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金曲獎最佳演唱組合「張三李四」及年僅19歲的好聲音李芷婷,攜手化身創意剉冰師用愛消暑,呼籲民眾響應愛心資助,讓心納家庭的弱勢兒童不要擔心開學後學費的著落,為他們籌募營養餐費。  「張三李四」暌違3年推出新專輯《Seen It All?》團長張三表示,同名新歌闡述現今社會層出不窮的霸凌及隨機殺人事件,背後其實潛藏許多人因為「以偏概全」而看到黑影就開槍所導致的結果。  剛好參與紅心字會活動,關懷的對象也是心納家庭(指受刑人家庭子女),張三表示,這些被貼上問題標籤的家庭,卻成為孩子心中最沉痛避諱的一塊,甚至選擇自我隱藏在社會角落,更需要社會的愛心,讓他健康成長。  在《中國好聲音2019》勇奪季軍,近期也推出首張專輯《美麗舊世界》的李芷婷則表示,因為追求歌手夢,選擇休學全力衝刺歌唱比賽期間,但卻有同學在背後說壞話,讓她感覺很受傷,因此,很能夠體會被貼上錯誤標籤的感受。  「張三李四」、李芷婷也一起呼籲社會大眾,除了用「心」接「納」心納家庭外,更鼓勵加入「守護心納家庭」的行列,幫助每一位心納子女順利圓夢,為他們加油打氣!也可以透過不論是捐款或是捐贈物資的方式給紅心字會,替孩子們募集三餐的營養餐費及學習用具,讓他們健康成長、快樂上學。

Read More

四大惡人大報應 多情城市開紅盤

《多情城市》全國稱冠,開香檳慶功。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面對八點檔換戲挑戰,民視《多情城市》連日祭出四大惡人大報應戲碼,結果收視穩坐全國冠軍,民視上下6日劇組大開香檳慶功。  八點檔換戲一向是收視大戰,《多情城市》5日播出四大惡人大報應,從大魔王楊三泰被警方追緝開啟了逃亡記;張添發背叛上司轉為污點證人;劉世昌因為被發現是殺手介紹人被玉蓮趕出家門;劉加堯得腦瘤面臨死亡風險,種種爆發性劇情,也讓收視大開紅盤,勇奪冠軍,平均收視5.28,最高突破6,有近200萬名觀眾鎖定。  慶祝《多情城市》收視冠軍,民視董事長王明玉、總經理廖季方與製作人蕭大陸偕演員群翁家明、侯怡君、霍正奇、王燦、游安順、藍葦華、傅子純、蘇晏霈、黃文星、許仁杰、廖苡喬、張家瑋、賴慧如、游耀光、劉展豪等人齊聚,開香檳、吃buffet慶功,讓民視大廳歡聲雷動。  蘇晏霈表示,很開心收視高飛,現在劇中跟王凱談戀愛,每天都很幸福,還說只要收視破7,一定會辦見面會來滿足觀眾。侯怡君聞言也開心說:「我可以矇住臉全身全裸」讓旁人驚呼連連,卻馬上改口笑說:「改一下穿Elsa睡衣好了。」  黃文星演技大爆發,原也被安排領便當,卻被觀眾求情留下,讓他很開心表示,在民視都被照顧的很好,每一次都都被餵飽飽,真的太享受了,而且看到收視率穩坐全國冠軍,心情真的很爽!  傅子純非常開心回來參加慶功宴,他透露很快就會回歸劇組,請大家拭目以待。

Read More

流浪動物之家一日志工 為毛孩洗澡 安心亞夏和熙濕身

藝人安心亞(右)、夏和熙擔任「守護喵汪計畫浪愛無限大」公益活動的喵汪守護大使,特別到流浪動物之家體驗一日志工,合力替流浪動物洗澡。 (CHECK2CHECK提供)  中央社/台北6日電  流浪動物之家與網購平台CHECK2CHECK舉辦「守護喵汪計畫浪愛無限大」活動,藝人安心亞、夏和熙擔任「喵汪守護大使」並到流浪動物之家體驗1日志工,號召各界投入愛心支持。  安心亞與夏和熙到流浪動物之家體驗1日志工,見到現場的動物們,已經連續2年擔任志工的夏和熙表示,「其實狗狗非常多,又可愛又活潑,很難想像牠們是從不同地方救援過來。」  因為1個狗園就有上百隻的狗,需要志工幫忙打掃環境、餵食、洗澡及剃毛整理,安心亞表示,「真的非常非常地辛苦,所以很需要大家的幫忙。」兩人現場也為合力替流浪動物洗澡,意外被噴得全身濕,成為另類插曲。  對於擔任1日志工心得,安心亞坦言:「很辛苦。」她希望以個人號召力,讓無法領養的民眾,也能透過助養,以捐錢方式請志工照顧來盡1份力。夏和熙則表示,「我們1點點心力,感受到人類對牠們有很多愛,這是我們現在可以做的。」  流浪動物之家表示,其實經營上人力與財務都有限,另外還有救援更多流浪動物的任務,整個流浪動物之家因此多了額外替受傷動物們的治療費用,因此希望更多人能夠響應公益。

Read More

梁正群出書揭心結 惹惱梁修身

藝人梁正群出版6萬多字的新書「修身與我,有時還有小牛」,書中寫下他與父親梁修身的相處點滴,以父子倆唯一的共同興趣NBA為骨架,串起全書。 (時報文化提供,中央社) 中央社/台北5日電  藝人梁正群最近將自己與父親、資深導演梁修身之間,得出動油壓剪才可剪斷的心結寫成書,盼藉書寫自我療癒,想成為更好的兒子。  梁正群最近出版6萬多字的新書「修身與我,有時還有小牛」,花3個月時間剖開內心,動筆寫下他與梁修身的相處點滴。全書以父子倆唯一的共同興趣NBA為骨架,串起全書;巧妙的是,梁正群的生命境遇,也與自己熱愛20多年的達拉斯小牛隊奮鬥歷程疊合。  梁正群表示,42歲的他至今和梁修身相處,不是吵架就是沉默以對。原本他打算瞞著梁修身出版,當作父親節驚喜,但在妻子力勸下,為避免注重隱私的梁修身爆氣,決定將成品提前讓父親閱讀。結果梁修身氣了2天都不和他聯繫。  梁正群回家開「內部」編輯會議,梁修身開門見山就說:「你沒有小孩、你沒當過爸爸,你認為我囉唆的地方,是我不希望你犯錯走冤枉路。」  整整1個多小時的對話,偶爾穿插幾聲梁正群激動怒吼,但梁正群坦言,這是兩人近期說最多話的一次,「以前總是冷戰,這是第一次共同面對問題,把事情說開。」  梁正群還是孩子時,梁修身演藝工作正忙,總是不在家,後來梁正群出國8年,父子說話機會越來越少。2年前應母親力勸下,他單獨帶梁修身到美國看NBA賽事。旅途中,梁修身突然對他說:「這次出門只有我們父子倆很好,我好像從沒帶我父親出門過。」當時梁正群的爺爺剛逝世,入耳的瞬間心中波濤洶湧。  梁正群與梁修身緊繃的父子關係,有如父親與軍人爺爺的複製版,或許是感受到再不開口,遞出橄欖枝,恐將成遺憾,梁正群認為是該記錄一些與父親的事、寫出一些壓在心裡多年的話。  梁正群分享,他其實都明白,梁修身就是典型愛在心口難開的華人父親。  梁正群比喻父子倆的關係就像凍在冷凍庫多年的魚,總是沒人願意拿出來,而這次出書,是他主動跨出了這一步,「我知道書出完後,兩人不可能馬上暢所欲言,但至少冷凍的魚開始退冰,至少我們願意面對問題了。」

Read More

范景翔公益作品 關懷慢性疲勞者

歌手范景翔曾主辦音樂會、拍攝影視作品,希望喚起各界對慢性疲勞綜合症的關注,讓社會更有溫度,找回城市溫暖。 (范禾文化提供,中央社) 中央社/台北5日電  歌手范景翔關懷慢性疲勞患者,創作「范景翔公益作品」,受到公益組織MILLIONS MISSING(百萬大富翁)認同,獲頒大中華區公益代表,他表示,盼以活動喚起人與人之間的關心。  范景翔曾在中國大陸上海舉辦「城市慢生活」世界巡迴藝術文化活動,以沉浸式慢生活文化體驗,宣導每個人應該加強對自己的觀察,提高健康意識。他接受中央社訪問時表示,期待活動讓現代人意識到慢生活的重要,並在過程中喚起人與人之間的關懷,找回城市溫暖。  范景翔曾主辦音樂會、拍攝影視作品,希望喚起各界對慢性疲勞綜合症的關注。范景翔自發性投身公益7年,尤其關心慢性疲勞綜合症,希望能藉由個人力量讓社會更有溫度,拉近人與人間的關心。  范景翔同時也在直播節目中與網友互動,傾聽觀眾心事,曾有對年輕夫妻提到漸行漸遠的困擾,范景翔建議兩人除了要付出關心外,也希望各自能找出興趣,別將重心全部放在另一半身上。

Read More

魏德聖台灣三部曲 首階段募資啟動

導演魏德聖(左)執導系列電影「台灣三部曲」,5日舉辦第一階段集資計畫記者會,魏德聖與美術指導花谷秀文(右)出席分享籌備過程。 (米倉影業提供,中央社) 中央社/台北5日電  導演魏德聖與美術指導花谷秀文今天為系列電影「台灣三部曲」舉辦第一階段集資計畫記者會。魏德聖表示,這系列電影是台灣人送給台灣的禮物,希望號召全民響應募資活動。  魏德聖表示,此次台灣防疫成功已經讓世界看見,「現在是不是到了該殺球的時刻」,希望能用「台灣三部曲」造一個大夢,在電影出品人寫上「台灣人」3個字改寫歷史。  「台灣三部曲」以1624年作為背景,預計拍攝劇情片「首部曲:火焚之軀」、「二部曲:鯨骨之海」、「三部曲:應許之地」,紀錄片「尋找福爾摩沙」及動畫片「達娜米」共5部電影。3部劇情片將分別以西拉雅族獵人、漢人海盜及荷蘭傳教士為主角,拍下當時不同族群在台灣的故事。  魏德聖與「台灣三部曲」團隊從3年多前就開始電影前期作業,拍攝場地已經確定,目前與90%演員已經有默契上的合作共識,但尚未簽訂合約。  魏德聖表示,有找了荷蘭籍演員演出,受到疫情影響,目前停留在視訊見面的階段。西拉雅族演員則希望原住民飾演,電影團隊特別找來西拉雅族語的專家設計對白,「我們把聯合國認定的死語復活在電影裡」。  今年受到武漢肺炎疫情衝擊,魏德聖表示,電影準備進度目前未受太大影響,對於9月開始在高雄市南星計畫區的搭景及明年8月開拍保持樂觀。  「台灣三部曲」募資預計有搭景、拍攝、後製、發行,共4個階段。目前募資第一階段能獲得回饋品方案預計10月10日止,第一階段上線不到12個小時已經突破千萬元。魏德聖透露目前多為企業贊助,還是希望民眾支持。

Read More

羅美玲搭施易男扮情侶 被要求收斂母愛

演員施易男(右)和歌手羅美玲(左)在舞台劇「大寶神珠」首次搭檔演出,面對少年感超重的施易男,羅美玲常被導演要求收起「母愛光輝」,並說你們是飾演情侶,不是母子。 (夢蓮花文藝基金會提供,中央社) 中央社/台北5日電  演員施易男和歌手羅美玲首次搭檔演出舞台劇「大寶神珠」。施易男扮落難王子,羅美玲則在120分鐘演出內,挑戰公主、天女及乞丐3個角色,而導演對她最大要求是收斂「母愛」。  羅美玲近期剛成為2寶媽,舞台劇排戲過程,常被導演要求收起「母愛光輝」,因為面對少年感超重的施易男,羅美玲母愛被激發,直呼他是「男孩」。讓導演笑說:「你們是飾演情侶,不是母子。」  施易男笑說,自己用幼稚保持青春,每個和他合作女主角,後來再搭檔就變成媽媽和阿姨,「柯佳嬿在跟我合作完『紫色大稻埕』後,就開玩笑對我說,下次不要再合作。」  施易男在舞台劇中角色,他形容前期是「高富帥」,後期落難有如乞丐。他坦言,從當中體悟到「失去」的真諦,尤其自己生命歷程就是一連串的失去,「求學時面對爸爸過世、最親的寵物,3年前又失去最愛的母親。」  被問及心愛的人接連離世,會不會孤單?施易男認為自己享受寂寞,但並不孤單,「我是很願意面對自己一個人的時候,現在的生活可以自己去選擇,做甜點、接喜歡的戲。」並感謝家中2隻貓咪陪伴。施易男說,以前回家都會和媽媽分享日常,現在改成和貓咪說,還會跟牠們對劇本。  施易男透露,自己壓力一大就會引發異位性皮膚炎,這項過敏症狀已纏身近20年,且一抓皮膚就會留疤,「剛發病時,會把自己的手包起來睡覺,現在已經控制到,再癢都不會碰它,和平共處。」  這回演出,施易男又演戲、又唱歌,還要吊鋼絲,至於演出壓力是否會再引起皮膚症狀,施易男表示,這次和羅美玲排練過程都很快樂,直呼:「都靠她了。」  同樣得吊鋼絲的羅美玲則說,近期正勤運動瘦身,希望不要造成拉鋼絲的工作夥伴壓力。

Read More

<古董藝術賞玩專刊>御馬金鞍.青花瓷情

■清皇室御用銅鎏金鏤空雕龍紋馬鞍蒐藏.撰述.照片:蔡正義醫師(美上美整型診所院長、台南市文物協會前理事長) 珍藏皇室御馬金鞍與青花瓷器雅俗共賞  本人執業從事醫學美容五十年,暇餘喜好蒐藏欣賞古今中外文物字畫等藝術,深感歷代人類文明發展過程,積累了如此豐盛燦爛的文化藝術瑰寶,值得我輩及後代珍惜發揚。而且,有感於個人從蒐藏中獲得的精神暢懷、生活樂趣與生命體會,這些都不是金錢得失所能度量的,更希望能有機會與同好、朋友及社會大眾分享這份驚奇、喜悅與成長,讓諸多珍藏文物發揮最大的效益。  今日藉此古董藝術文物專刊一角,與收藏同好及讀者大眾分享本人珍藏,難得一見的「御馬金鞍」,亦即清代皇室御用銅鎏金鏤空透雕龍紋馬鞍、馬絡頭、馬銜、馬鐙、馬飾配件組合。此件皇室御用馬鞍,其前橋、後橋皆為透雕龍紋,龍體及鞍橋是可分別活動的,製作工藝難度高,極為精美罕見。  另有精選明清時代至民初百年以上青花茶具組、青花蓋杯茶具組、青花題詩蓋杯對、鬥彩八吉祥紋盤、綠彩雲龍紋對盌、天青釉粉彩開光人物六角瓶、青花僧帽龍紋壺、青花撇口淺盌、青花纏枝番蓮紋魚缸、青花山水人物紋口瓶等瓷具十件,期與同好共賞怡情,盼在炎夏耨暑中能沈緬於古文物遐思中而心曠神怡。 ■御馬金鞍與馬鞧帶組人類文明在馬與馬鞍上飛奔  如果說,人類的文明,是數千年來從馬上奔馳而來的,並不為過。從古代起,馬就是人類最忠實的伙伴。人類從步行進化到與馬相配合一齊飛奔,是文明發展過程不爭的事實。史實證明早在西元3000年前,中國人和兩河流域的亞述帝國、波斯人都已經精通騎術了。所以說,人類從古至今不但生活、工作上少不了馬,征伐戰爭更必須依賴牠,可以說馬的精良與否優勝劣敗,直接影響一場戰爭的成敗和一個國家的興亡。  公元前七世紀,在中亞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如日中天的軍事帝國——亞述帝國正處於薩爾貢王朝時期。根據文物雕刻顯示,在國王薩爾貢二世攻克巴比倫的龐大軍隊里發生了一個悄無聲息、但翻天覆地的新變化〜「馬鞍」的出現!但這些「馬鞍」非常原始,實際上就是鞍布,用一條肚帶綁縛在馬的腹部和臀部。  在此之前,根據公元前860至865年的浮雕顯示,當時的亞述騎兵還沒有馬鞍,因此乘馬時不是讓雙腿自然地垂於馬的兩側,而是彎曲著雙膝,緊夾住靠近馬頸的背部,以便在馬背上坐穩,這樣才不致由於馬匹的奔跑被顛簸下來。隨著這種簡易馬鞍的出現,在薩爾貢二世時代,大量的騎兵開始出現在戰場上,而且使用長矛,身穿盔甲,頭戴頭盔的肉搏騎兵第一次出現在戰場上。這說明,在簡易馬鞍的幫助下,當時的軍人們已經能在馬背進行較為穩定的作戰了。  大約在公元前500至400年左右,在東歐黑海之濱大草原上的斯基泰遊牧民族的馬鞍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擁有了現代馬鞍的基本框架。他們的馬鞍由懸掛著馬肚帶的兩塊並列皮墊組成,並有了最初級的「鞍頭」和「鞍尾」,甚至還可以為戰馬懸掛胸甲。 中國全具裝的馬鎧組合發展完善  在中國的戰國七雄中,首推趙國是最早建置騎兵隊伍者。但戰國時代的騎兵在戰爭中的角色雖然逐漸吃重,卻仍以偏師為主,以騎兵主宰勝負的戰爭尚屬罕見。從秦到西漢,騎兵對馬的運用有重大發展,然真正的騎兵驕子、騎兵王者,則是勢力橫跨歐亞大陸,縱貫古今七百年,捲千騎、跨革囊的勁旅~~匈奴。匈奴對騎兵裝備的改進,才是中原人的先驅。  根據考古學的發現,在世界歷史上率先使用新型馬鞍與簡易馬鐙的民族應該是匈奴。馬鞍與馬鐙對騎兵相當重要,馬鞍是人、馬完美結合的關鍵,馬鞍的沿革,正好反映出因應人的需求而完善化的過程。  從騎兵成為戰爭主力後,以馬鞍、馬鐙、全具裝的馬鎧組合,提供全身保護的騎兵鎧,讓東西方的甲騎具裝能發起更為強大,甚至是無所顧忌的雷霆衝鋒。也在那時候起,甲騎具裝逐漸成為東西方各大軍事強國的核心力量,縱橫馳騁戰場上千年之久,直到火器的威力超越了戰馬所能承載鎧甲的戰力極限。  馬鞍因用途所限,故其型制大同小異,但精彩所在,就在每一件鞍品的小異之處。從材質而言,有犀皮、牙角、黃花梨、金銀銅、景泰藍、貝殼、漆器等不一而足。論其製作,則有鑲崁、鎏金、鏤空、雕漆、彩繪、織錦,巧奪天工、美不勝收。    林林總總的馬鞍型制,雖視其來自東瀛、中原、北美、蒙藏等國度而有不同,但其精神則一致,就是展現武術騎士階級等別和瀟灑雄壯、威武精神的氣勢。   ■兩組鐵馬蹬皇室御馬金鞍精雕細鏤多采多姿  人們常用的「乘跨雕鞍」這個詞,雕鞍指的什麼?就是帶有鐵雕裝飾的馬鞍,鐵雕馬具從一個側面記錄著冶鐵技藝的變遷。中國皇家馬鞍及配件富麗精美,尤其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盛世御用純金、純銀的馬具更是精雕細鏤,極盡考究;另外,盛產良駒的西藏、蒙古、青海等地的馬文物,則美不勝收。  鐵雕的東西比銅難做,得先鍛打再用刀雕出圖案,然後進一步美化,所以當年擁有雕鞍的基本都是富豪。最高級別的鐵雕鞍有全部採用鋄金裝飾的,主要用於外交賞賜、饋贈,並且都有記錄。清康熙朝也曾有罰犯罪的王公大臣繳雕鞍贖罪的事情,可見當時雕鞍的珍貴。後來游牧民族入主中原逐漸漢化,對原有文化、習俗有所摒棄,統治階級逐漸重視銅輕視鐵,也導致技藝的衰落。  馬鞍之後,騎兵技術領域最重要的發明——馬鐙。最早發現的成對標準馬鐙證據,是出土於南京附近,時間為公元322年左右,東晉的一件裝著雙鐙的陶馬。至於雙鐙實物的最早發現,是出土於遼寧省北票5世紀初北燕馮素弗墓中的銅馬鐙。更早的單邊馬鐙,則被發現於長沙,時間大約為公元302年左右。  也有人認為,應該是中原民族發明了馬鐙,因為這個發明能降低騎乘的難度,減少中原騎兵的訓練成本。不管如何,馬鐙的發明與普及,使得自漢代以來飛速發展的中國騎兵技戰術,幾乎在一刻之間就登上了世界騎兵領域的頂峰。  馬具在收藏界屬於非常小的小眾,特別是元明清時代高級別鐵雕馬具,兩岸收藏界甚少,國際知名收藏家王度於2007年在台灣國父紀念館,舉行「御馬金鞍〜王度歷代馬鞍馬具珍藏展」,展出中外馬鞍百餘件,時代從遼元迄今,包含中、日、美及外蒙等國,材質有犀皮、牙角、黃花梨、金銀銅、景泰藍、漆器及貝殼等,種類有作戰馬鞍、生活馬鞍、狩獵馬鞍;其鞍橋、鞍花、鞍翅、鐙盤、鐙帶、鐙磨等等,多采多姿、目不暇給。 ■明弘治 綠彩雲龍紋對盌青花瓷是中華民族美的代表  青花瓷器物是我個人很喜歡、很熱衷的收藏之一。青花瓷是指起源於中國、遍行世界的一種白地藍花的高溫釉下彩瓷器,常簡稱「青花(blue-and-white)」青花裝飾工藝清新明快,質樸大方,不僅是工業化之前影響最廣的瓷器,還被視為中華民族審美理念的代表。  工藝上,青花誕生要滿足四個條件:一、穩定的鈷藍料配製技術,二、成熟的釉下彩工藝,三、高超的瓷器繪畫技術,四、白瓷燒製工藝。在早期,能夠滿足以上所有條件的祇有景德鎮,其他地區只能生產仿青花風格的陶器或石胎瓷。 ■清康熙 青花山水紋盤 敞口淺腹、盤心繪青花山水紋,畫工流暢,構圖極具巧思,饒富意境。康雍乾青花質量達高峰  有句話說:「瓷器之絕美,在於青花;青花之艷麗,當屬清三代瓷器。」清代260餘年,康熙、雍正、乾隆三代青花在工藝技術和產量上都達到了歷史的高峰。不僅景德鎮官窯繼續代表了中國瓷器的品質,民窯也達到了很高的水準。  傳世順治青花,以民窯器居多;國內保留的多為廟宇貢奉器物以及少量筆筒、碗、盤,發色比較灰暗;流出海外的則多為日用外銷瓷,沿用明代設計,製造精細,發色青翠。 ■清雍正 天青釉粉彩開光人物六角瓶 端正的瓶型,兩面開光以粉彩勾勒吉祥人物,整體實而不失典雅。 康熙初年官窯復甦,青花並非其主要產品,但是在質量上達到了清代高峰。青料是浙江料,改進了提煉方法,發色十分鮮艷,被稱為寶石藍、翠毛藍,完美地再現中國畫的水墨渲染效果。民窯青花發展極大,其中精品質量甚至在官窯之上,器物形制多樣,大件器物尤為豐富。  雍正時期青花已經成為常見用器,官窯與民窯均大量生產,工藝精湛,比較淡雅。官窯器物造型追求摹仿宣德青花,並且全面摹仿明代著名青花產品,惟妙惟肖。另有部份全新設計的造型,康熙時期大件式樣少見,裝飾更加圖案化。 ■清乾隆 粉彩雙獅耳盤口瓶 圈足、鼓腹、削肩、長頸、口沿外翻、頸處飾對獅,模樣逗趣,器身飾博古紋、花卉紋,顯得熱鬧喜慶。 乾隆時期青花瓷器生產空前的繁榮,也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官窯青花瓷既與清幽的康熙青花有別,又與淡雅的雍正青花不同,它是以紋飾繁密、染畫工整、造型新奇取勝。民窯青花則種類豐富,色彩亮麗,畫面多樣,造型新奇。乾隆朝的青花還派生出許多新品種,把原有的傳統工藝提高到一個嶄新的階段。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