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成功海濱的臆想

成功鎮海濱公園 文、攝影/林明理  我經常揣想大海的面貌,捕捉靈感的吉光片羽,這是我探尋原始的自然之後引起的感動所致。  這一次與成功濱海公園相遇,是在一個週日的午後。我從海岸奔來,像是初次飛臨的雀鳥。是啊,我熟悉這樣的大海,那海浪如雪,那樣舒展,那樣空闊。  我看見太平洋猶如和悅清澈的鏡面,野鳥在臺灣海桐間活潑地跳躍。我知道,坡堤上的防風林映襯著碧空,稍遠處還有矗立在離岸小島的三仙台,身影也格外燦爛;而所有這些美麗的景物,完全超出我的期待和臆想之上。  正如眾所周知的,這裡打造整潔的無障礙坡道、椰林小徑,還設有觀海平台。忽然從涼亭中傳來浪漫的薩克斯風樂曲,讓海浪跟著緩緩靠過來,增添了不少雅趣。  我曾見層層海浪向我急急召喚,來自珊瑚礁島的聲音,浮游在呼嘯與沉默之間。  我曾見飄閃的浪花,輕輕把回憶安放,漁舟點點,萬物沉睡於水藍之內。  曾見午夜的繁星中,我啣起樹濤聲;那些曾經飛翔的夢,忽湧到心頭,在柔風中飄動。  還曾見過這種海濱的黃昏,除了在我憩息的地方圍繞著一波接一波的浪潮聲,就再也聽不到任何擾人的噪音了。  而我的靈魂,在這片海域上看到了些什麼呢?  是啊,我還想聽聽:耳際草底的鳴蟲,木麻黃絮絮的低語,陽光在花間跳舞……在目光所及的邊沿,有波光盪漾的山之音。  這一切,讓我最感到幸福的是,那影樹交錯中的小路,有蝴蝶在漫舞,像一個個花仙子;成群結對的薄翅蜻蜓,在入口處,在步道中,讓我想向大自然伸出擁抱的雙臂,就在此一美好的時刻。  這是一次難忘之旅。我願再次被風帶往大海的懷抱--它就像亙古不墜的詩曲,擁有一切的悲傷和歡樂,也讓我湧出希望與釋然一笑。

Read More

<中華副刊>親愛的 我把自己白鷺鷥了

 詩、攝影/陳新民  留下來,在這個島嶼育雛  於是就離不開,這片土地了  只是在天空,飛翔  於是就把,自由的身影  綴在,念念不忘的山腳下  好想把愛、希望、和平  深深地埋進,汗水耕作的田裡  總有那麼一天,恐懼終將遠離  憨厚的笑聲,開始追趕著黃昏  日落前記得啣起,先前埋藏的好日子

Read More

<社論>防疫應採取料敵從寬、禦敵從嚴原則

截至23日晚間7點40分為止,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仍將台灣列為「明顯社區傳播」。(取自CDC官網) 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官網日前將台灣列為武漢肺炎「明顯社區傳播」旅遊目的地,蔡英文總統隨即表示,我國只是零星個案,並未符合社區感染要件,外交部也於第一時間向美方提出更正,衛福部長陳時中更痛批美方定義「太草率」。一時之間,官方防疫的重點似乎擺在更正。究竟真相如何?當然值得探討。  相較於日本、南韓、新加坡、香港、泰國,台灣疫情較輕,不過CDC卻指出,中國大陸之外,日、星、泰、越、台、南韓的武漢肺炎疫情,顯然已進入社區傳播階段;台灣目前情況尚未持續或擴大,仍未達到發布旅遊警示標準。  據我政府部門的說法,CDC是因台灣第十九起確診病例並未找到感染源,而將台灣列入已有社區傳播地區。不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已經找到該案例的感染源,所以不符合認定要件。  台灣相關政府部門的說法固然言之成理,但CDC到昨天為止還沒有將台灣從「明顯的社區傳播」名單中移除。因為CDC在網頁中明白表示,台灣有病例是「無法確定如何,或在哪裡受到感染」。  台灣疫情究竟算社區傳播,還是社區感染?其實已吵了一段時間。陳時中開始講,「可以說是社區感染」,後來又說沒有符合社區傳播「確定病例無法找到傳染來源」、「本地感染個案數遠超過境外移入感染個案數」、「出現持續性的傳播鏈」、「廣泛發生的群聚事件」四個要件;副總統陳建仁則認為,第十九例是社區感染,而不是社區傳播。毫無疑問,官方已經無法否認,已有社區感染的事實,只是強調仍然是零星的個案,並沒有到社區傳播的階段。  平心而論,社區感染或是社區傳播,認定標準涉及專業,很難遽下定論。不過,按照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陳秀熙的說法,在武漢封城前移出的五百萬人中,大約有七千五百一十五人來台灣,推估其中滯台潛在感染數是五百零五人;而根據文獻,台灣目前的發燒篩檢可以排除百分之七十八的疑似感染者,因此大約有一百一十一名潛在感染者沒有辦法偵測到;儘管武漢封城已經超過三個星期的時間,這些潛在的感染者已經脫離風險,但在這段期間,他們是否有傳染給其他人?仍然值得關注;何況現在已經證實,台灣的確診病例中,確實出現沒有出國史、沒有與確診病例接觸史的人,台灣到底有沒有社區傳播?的確存在疑慮。  就以第二十四個病例來講,長庚大學分子感染症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邱政洵認為,這起病例「很麻煩」,因為沒有找到明確的感染源頭,而且患者早在上個月就發病,當時台灣還沒有對中國大陸設防,「很可能病毒早就入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台大副校長張上淳也表示,「病毒早已進入台灣的可能性的確存在」;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黃立民則強調,發病的時間點在武漢封城之前,表示「有可能病毒早就潛入台灣」,因為當時也有很多台商返台準備過年,可能很難追查。  顯而易見,這些專家認為病毒可能早已進入台灣,因此CDC認定台灣已進入「明顯社區傳播」,同樣有其道理。何況從「料敵從寬、禦敵從嚴」的角度來看,與其辯駁社區傳播的定義,不如做好更多準備:一旦疫情進入廣泛的社區傳播階段,政府及民間都應有因應準則與作為。無奈的是,政府防疫的重點不是罵大陸打壓台灣,就是編特別預算;在「台灣防疫做得很好」的前提下,怎能承認台灣已進入社區傳播階段?

Read More

關詩敏錄音殺青 大哭大吃慶祝

關詩敏新專輯錄音殺青,新東家「亞神音樂」送上祝賀蛋糕,讓她感動落淚。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關詩敏第3張專輯錄音殺青,竟是以大哭、大吃來慶祝,原來錄音歷時1年半,讓她壓力大到數度感冒治不好,經中醫調養才恢復美聲。  關詩敏加盟新東家「亞神音樂」即將全新出擊,錄音的過程長達1年半,蟄伏、突破的過程難煎熬,她數度以為感冒,影響聲線,「好幾次到錄音室一開唱,不符合製作人需求,就又被送回家。」讓她好生沮喪。  後來換醫生才發現不是感冒,而是喉嚨發炎,研判是錄音求好心切,壓力太大導致。造成原本清亮的嗓音,略顯沙啞,再者續航力不久,讓她無法隨心所欲。  亞神音樂也要關詩敏不因發片而發片,並用中醫調養喉嚨和身體,只求她健康、發揮以往的水準,終於等待她狀況最好的時候錄音,「一起追求完美!」  新專輯錄音殺青,亞神音樂出其不意送上祝賀蛋糕,讓原本已感動落淚的關詩敏,馬上又噴淚哭成淚人兒地說:「我捨不得一起工作的大家。」為錄音忌口的她,也開心享用蛋糕,一口剛好一個,大吃3塊蛋糕犒賞自己。  關詩敏也自爆,最後一天錄音的前夕,就因不捨,在家先哭過一遍,到了製作人真的喊殺青那刻,更是抱著同事大哭,就在眼淚快收乾的時候,居然出現驚喜蛋糕,又讓她感動到馬上眼淚決堤,所以整整哭了3次,剛好也對應這張個人的第3張個人專輯,她對新專輯充滿期待,也保證會有不同以往的全新感受,請歌迷拭目以待。

Read More

中華醫大專題 深耕在地 打造青銀樂居城鎮

 菁寮老街上的古厝是地方發展史的見證,似乎也是偏鄉人口老化的寫照。 文圖/中華醫事科技大學USR團隊  指導教師:  曾信超、孫逸民、吳幸娟、張文騰、王靖婷、洪千雅、方信裕、黃裕文、呂昀霖、林家玉、林苑暉、陳怡君、葉佳益、杜玉卿、蔡政潔、張明蘭、陳祐禎。  學生:  許育菁、曹惟茜、黃亦含、王憶雯、黃光輝、張雅鈴、陳曉芬、蘇宥蓁、張聿彣、張志誠、劉男一、林佳儀、謝宇琁、劉佳柔。  坐落於台南最北端的後壁,稻田連綿,綠浪如波。<前言>  踩在綿軟的溼田裡,嗅著稻田裡整田插秧後獨有的氣味,這是屬於南部農業大區「後壁」的感受。坐落於臺南最北端的後壁,以肥沃土地滋養數屆冠軍米而得名,所謂一方土地養一方人,質樸的後壁區民是讓陽光、水、土地所孕育而生,樂天知命與知足常樂的性格,從農村悠活的生活步調可見一斑。然而面對時代洪流的高速沖逝,該區無可避免面臨農村老化、青年人口外流等衰弱問題。有鑑於此,中華醫事科技大學善盡大學社會責任,聚焦土親、人更親之理念,整合地區資源,吸引人才回流,轉動地方能量齒輪,再創後壁新面貌。  台灣好米在後壁,後壁仕安社區的彩繪稻田呈現在地農產特色。 (一)台灣的米倉─後壁  後壁區位處於臺南市北端,北臨八掌溪,隸屬於嘉南平原,地勢平緩,極其適合種稻,稻田面積廣達三千多公頃,素來有米鄉之稱,所產稻米品質極佳,屢獲全國冠軍米肯定。  然而卻因人口老化、青年外流,使得昔日繁華不再,根據統計2018年後壁區65歲以上人口佔24.6%,僅次於左鎮、龍崎、大內等地區。2004年在紀錄片《無米樂》的放送之下,讓後壁區菁寮社區紅極一時,崑濱伯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菁寮老街成了文青旅遊的最佳景點,更帶動了當地菁寮老街的商機,然而電影所帶來的效益卻僅停留在菁寮社區一帶,後壁區的其他社區依然存在著人口紅利消失、銀髮照護資源不足、生活機能不佳等問題。  有鑑於此,中華醫大師生深入社區,引入循環經濟的概念,將農業與生技業結合,輔導小農精進農產加工技術,提升農產經濟價值,進而擴充社區公益財源。此外,為了傳承在地工藝,將藺草編織結合創意元素,讓傳統工藝以嶄新的面貌得以繼續傳承下去。  仕安社區合作社米萃淡斑精華露(左) 、米萃緊緻眼霜(右)促銷活動。 人潮是地方發展的重要資源,為了引領人潮走入偏鄉,結合地方產業協助規畫特色遊程,透過活動的舉辦和遊程規劃,將人流導入社區,讓在地特色得以發揚光大。偏鄉區里多數有人口老化的問題,為了讓這些子女在外打拼,孤守社區的長者願意走出戶外,協助地方組織不老藝陣團、元氣熟齡超模團,在青銀互動的過程中,提升長者的身心健康。  中華醫大藉由系統化的專業訓練,為有意回鄉的年輕世代培育在地青年人才,希冀在年輕世代願意返鄉投入地方創生、創新的發展願景下,讓後壁區不再邊緣化,而是成為大臺南璀璨亮麗的安居、宜居城鄉。  食營系校友高誌鍵,現為菠特傑蔬果烘焙坊負責人,在後壁仕安社區開設米餅烘焙課程。 (二)以農產加工收益    改善社區長照資源  後壁區稻米品質優良,然而隨著國人飲食習慣改變,食米量日趨下滑,影響了稻米的經濟價值,再加上業人口加速老化,長期照顧資源遠不如都會地區,農村銀髮照護議題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如何重振農業優勢並轉化成為長照的財源,是農村亟欲思考的問題。  生科系張文騰教授利用循環經濟的概念,將仕安社區的NG米糧,萃取其精華研發米萃系列保養品,有米萃淡斑精華露、米萃緊緻眼霜,透過產學合作,委由芙麗欣生物科技公司製造,後壁仕安社區合作社經銷販售,產品上市以來銷售成績亮眼,淡斑精華露更廣受好評。合作社收入扣除成本,盈餘轉作社區長照公益財源,用來購置醫療輔具、補貼醫療接送車資等等,米萃系列保養品的開發不僅解決米糧浪費的問題,也挹注偏鄉長照資源。合作社在華醫USR團隊協助下已陸續推出米萃玫瑰護手霜、米萃馬鞭草洗面乳,也期盼大家的支持,為偏鄉長照帶入更多的資源。  菁寮天主教堂是後壁區的知名地標與觀光景點。 此外,後壁區乃至於東側的淺山一帶盛產各種蔬果,但因氣候或人為因素,常有生產過剩、價格崩盤的問題,農產加工成為解決過剩蔬果的另一條出路。為了協助小農進行農產品初級加工,食營系方信裕、吳幸娟教授帶領學生為地方籌畫「紅龍果HACCP安全加工環境培力課程」,聘請專業老師教導小農農產品初級加工技能,課程內容包含食品安全管制系統、食品良好作業規範、蔬果加工常用檢測項目實作等,不僅輔導農民生產的農產加工品符合HACCP規範,參與課程的學員也取得食品工廠衛生安全管理人員的需才標準,獲得就業的機會。 目前由中華醫大USR團隊輔導成功的紅龍果農產加工品,有水果酥、水果蛋糕、水果冰品、牛軋糖、歐式麵包等,並於東山區番社蔬果聯盟販售,未來中華醫大也將設立農產加工研究室持續協助小農解決農產加工問題,希冀將仕安社區的營運模式擴展運用到東邊的淺山地區,以改善偏鄉長照資源。 (待續)

Read More

劉真葉克膜續命 經紀人:盼看見奇蹟

藝人劉真傳出做心臟手術且一度裝上葉克膜,目前還在醫院救治;曾國城(左)23日被問到劉真病重的消息,他表示,接到消息時感覺很震驚。 (中央社) 中央社/台北23日電  藝人劉真傳出做心臟手術且一度裝上葉克膜,目前還在醫院救治,劉真經紀人表示,相信醫院會盡全力救治,她也會持續為劉真祈禱;藝人曾國城則說,得知消息後相當震驚。  劉真日前傳出進行心臟手術而昏迷,至今病情依然不明朗,中央社記者詢問劉真經紀人,她表示,「很抱歉我不方便回應任何有關劉真老師的病情細節,也請給她與她的家人一些私人空間。」經紀人說,她相信醫院一定會盡全力救治,她也會持續為劉真祈禱,「希望劉真老師可以早日度過難關看見奇蹟。」  曾國城今天在公視節目「一字千金」錄影時,被問到劉真病重的消息,他表示,接到消息時感覺很震驚,心臟瓣膜脫垂這個症狀,感覺比例很高,很多人都曾經有這樣的狀況。  曾國城認為,但是這樣手術的必要性是什麼,這是他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因為他看到新聞報導提到劉真是為了想替辛龍再多生一個小孩,所以才決定動這個手術,但確實是怎麼樣,現在大家也都不確定。  曾國城也說,「所以做這個事情的必須性是什麼我不知道,出發點是良善的、是好的,但動了這個手術之後,人癱瘓了,這個手術是對還是不對?」  今天擔任「一字千金」節目來賓的許常德則認為,現在能做的,就是去面對現在這個狀況,也鼓勵劉真的家人、社會大眾支持劉真,其他先不要多想。

Read More

曾國城鬥字 鬥不過許常德

公視「一字千金.鬥字英雄會」,曾國城下場挑戰許常德,不料連敗3場。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公視「一字千金.鬥字英雄會」自3月1日起每週日晚上8點首播,最具挑戰性單元「成語對對碰」,連主持人曾國城都技癢,挑戰世新學長許常德,不料連敗3場,只好認輸。  「成語對對碰」單元,參賽者須在60秒內從12個到16個不同的字中找出一句正確成語,不僅考驗成語熟識的程度,更考驗辨識錯別字的能力與眼力。  看到許多參賽者頻頻卡關,讓曾國城看了技癢,決定來小試身手,23日特別安排與參賽者、毒舌作詞家許常德來場友誼賽,並請參賽者、台視記者魏于恬代理友情賽主持。  沒想到,許常德在比賽時,幾乎不到30秒就寫出答案,雖然有些字的字跡潦草,但是贏得3連勝!曾國城第一次站上比賽擂台,看到投影的題目字體有大有小、有正有斜,字還忽明忽暗,忍不住驚呼:「原來挑戰者看到的字是這樣!很有難度!」還一度無法作答,直到公布答案是「偃旗息鼓」,還請教字庫專家、文化大學中文系教授季旭昇解釋「偃旗息鼓」是指軍隊收起旌旗,停敲戰鼓,來比喻事情中止,不再進行。讓敗下陣來的曾國城順勢說:「看『一字千金.鬥字英雄會』真的可以長智慧!」

Read More

<中華副刊>珍珠婚紀念熱身週

 詩、攝影/貴月  門前的粉撲說明細節,好讓  感官在發酵的腮幫子裡醒來  記憶拍打如浪,我們的落雨森林  一向有光,那是用來懷抱孩子似的天真  忙著悠閒的烏龜,進入  無限擴充心情的記憶體以後,  喚醒紅番鴨認真梳妝打扮,說  那是給我們用來懷抱孩子似的天真  粉紅梅花開在綠地毯的那一端  為了我的一顆珍珠婚,熱身中  讓人相信每一次花開,都是  用來懷抱孩子似的天真

Read More

演最初的晚餐 永瀨正敏憶亡母

日本電影「最初的晚餐」透過家常料理詮釋家人情感連結,演員永瀨正敏(右3)飾演戲中關鍵角色,他坦言,在接演前一年甫經喪母之痛,對角色詮釋有更深的感觸。(威視電影提供/中央社) 中央社/台北23日電  由「解憂雜貨店」團隊製作的「最初的晚餐」,是以家常料理講述家人間情感連結的電影,戲中核心角色演員永瀨正敏接演前一年甫經喪母之痛,他說,演出時不禁想起母親家常菜。  日本電影「最初的晚餐」由2017年的賣座電影「解憂雜貨店」團隊製作,邀集日本演員永瀨正敏、窪塚洋介、齊藤由貴、染谷將太以及戶田惠梨香主演。  「最初的晚餐」由新銳導演常盤司郎編劇、執導,講述一家人因父親喪禮再度相聚,守靈夜時,因為母親所做的料理想起一家人的回憶,而離開家裡15年的大哥,也在守靈夜結束前,帶著父親遺言回到家裡,在那個夜晚,即將揭開埋藏多年的家族秘密。  曾演出「KANO」的永瀨正敏,這次詮釋「最初的晚餐」中的父親一角,不僅必須揣摩出角色經過20年歲月的歷練,還要詮釋父親一直暗藏在心中的家族秘密,十分具有挑戰性。  不過,永瀨正敏接演「最初的晚餐」前一年,母親不幸離世,讓他這次對角色詮釋有更深的感觸,他感慨,「母親離世後,演出家庭題材的電影時心境也有所不同,微不足道的小事及回憶都變得相當珍貴」。  常盤司郎也對永瀨正敏的演出給出高度評價,他指出,「感覺得出來永瀨先生完全信任我的腳本,完美地詮釋出歷經20年歲月的父親」。  另外,也因「最初的晚餐」中呈現各種家庭料理,永瀨正敏坦承,演出時不禁想起母親的家常菜,「很想再吃一次母親做的料理,她過世後讓我更深刻體會到,媽媽做的料理就是我們家的味道」。  「最初的晚餐」將於3月27日在台上映。

Read More

朱宗慶、陳錫煌獲行政院文化獎

 積極推廣布袋戲傳統藝術的人間國寶陳錫煌獲第39屆行政院文化獎。(國家文化資產網提供) 中央社/台北22日電  文化部今天公布第39屆行政院文化獎得主,由擊樂家朱宗慶、人間國寶陳錫煌獲獎,文化部長鄭麗君致電道賀表示,2名得主向國際推廣台灣藝術文化,讓世人認識台灣。  朱宗慶公元1954年出生於台中市大雅區,1982年獲奧地利國立維也納音樂院打擊樂演奏家文憑,為華人世界獲得這項文憑第1人;朱宗慶返國後成立朱宗慶打擊樂團,曾於全球33個國家及地區演出超過3000場次,讓世界看見台灣擊樂藝術實力,並常年舉辦國內巡演,讓更多人欣賞打擊樂的美。  朱宗慶曾任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音樂系教授、系主任,任教期間創辦音樂系擊樂組,而任北藝大校長7年期間,積極培育藝文人才;朱宗慶也曾任國立中正文化中心主任兼交響樂團長,推動中心行政法人化,成為台灣第1個行政法人機構,並任首任藝術總監,現為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對台灣表演藝術及文化發展貢獻良多。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朱宗慶對台灣表演藝術及文化發展貢獻良多,獲第39屆行政院文化獎。(文化部提供) 朱宗慶1993年創辦「TIPC台灣國際打擊樂節」,迄今共累計邀5大洲31國、149個打擊樂團及演奏家,有助於台灣與國際擊樂藝術交流。朱宗慶曾獲頒金曲獎、國家文藝獎與國際打擊樂藝術協會(PAS)頒贈的傑出貢獻獎與終身教育成就獎、獲總統頒發二等景星勳章、獲選PAS名人堂(華人世界第1人)、北藝大名譽博士等。  陳錫煌1931年出生於台北市大龍峒,父親為亦宛然班主李天祿,13歲踏上布袋戲之路,習藝不拘一家,除家學淵源,曾歷練「新興閣」、「小西園」、「五洲園」與「玉泉閣」等南北戲班。1953年自組「新宛然掌中劇團」,也曾學習嘉禮戲(傀儡戲)「官、行、跪、坐、跌、摔、顛」提線技巧。  2001年起,陳錫煌與台原偶戲團合作,激盪出「馬可波羅」、「大稻埕的老鼠娶新娘」等作品。陳錫煌的偶戲到外國巡演大受好評,陳錫煌更積極跨界,讓掌中戲藝術與其他藝術媒介碰撞,產生新火花;同時積極推廣布袋戲傳統藝術,讓更多年輕人認識布袋戲。  2008年陳錫煌為挽救傳統布袋戲式微與失傳危機,傳承精緻掌中戲技藝,成立「陳錫煌傳統掌中劇團」,宣揚布袋戲的美。2009年獲指定為「重要傳統藝術布袋戲類保存者」、2011年獲指定為「古典布袋戲偶衣飾盔帽道具製作技術保存者」;2012年更獲頒第2屆國家文化資產保存獎(保存傳承類),為目前唯一經文化部同時認定為重要傳統表演藝術與重要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保存者身分的人間國寶。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