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廣角鏡>成大資訊系專題展 產業預約人才

 成大資訊系畢業專題展結合科技業人才媒合,讓學生認識廠商,廠商有機會挖掘人才。 (記者施春瑛攝) 成功大學資訊系日前舉行一0九級學生畢業專題展,為讓南科廠商了解資訊系的能量並擴大產學研鏈結,特地開放重點研究實驗室供廠商參觀並安排人才媒合,吸引台積電在內近十家科技業與會。  成大電資學院院長許渭州表示,資訊人才炙手可熱,資訊系首次將專題展與人才媒合結合,產業可藉機會掌握師生最新研究方向預約人才,也可就有興趣的題目進一步合作研究,開啟更多可能性,創造多贏。  成大資訊系畢業專題展共分為六大領域,包括數位生活科技與軟體技術、架構與嵌入式系統、計算通訊與網路、資料與知識工程、AI與人機互動、製造工程,約有六十組學生專題作品。  這些作品頗為接地氣,例如分擔護理師工作的「基於室內導航之病房探視機器人」、維護消防員救災安全的「基於影像處理與慣性導航之智慧救火戰情指揮系統」、手機APP與名片蒐集結合的「基於OCR-名片資訊即時蒐集APP」、遷移學習於卷積神經網路之應用「咖啡豆種辨別」等。  專題展同步開放神經運算與腦機界面、網路探勘暨跨語知識系統與機器人三大實驗室。與會企業包括台積電、聯華電子、日月光、台灣美光等上市櫃科技公司資訊、研發及人資等部門主管。  資訊系醫資所所長梁勝富表示,成大資訊系大學部與研究所一年可培育出兩百多名人才,南科廠商人才需求殷切,今年學生畢業專題展特別與南科管理局與南科產學協會合作,一方面讓學生對南科廠商有更多認識,也讓產業界有機會直接對接學校的研發核心與人才,為南部留下人才,帶來更好的發展。 (記者施春瑛)

Read More

金門導演董振良帶井回鄉首映

 金門導演董振良帶著新作「井」回鄉首映,並帶領學員到歐厝走訪24年前拍攝「單打雙不打」的場景。圖為董振良向學員說明拍片情形。(中央社) 中央社/金門縣20日電  金門導演董振良最近帶著新作「井」回鄉首映,觀眾感受到他愛鄉的用心;前國家電影資料館館長井迎瑞肯定30年來董振良記錄金門影像的努力,期盼文史工作者一起梳理金門電影。  「井」記錄董振良生長的古崗,片長123分鐘,以黑白和彩色交錯進行現在和過去的對話,全片都是影像的堆砌,沒有旁白的鋪陳。董振良解釋,「井」可能是面鏡子,也可能是井底之蛙的比喻,隨觀者解讀,重要的是「這2小時的畫面就是我的生活」,片中的一景一物都有他的感情,對他意義重大。「井」能在家首映,董振良表示,「很滿意」。  看到31年前編導班老師井迎瑞意外出現在放映會場,令董振良驚喜萬分,直說太感動了。井迎瑞表示,很震撼「井」呈現的喑啞噤聲,力量十足,不同於台灣電影的悲情,他看到的是金門人的忍耐和堅毅。  井迎瑞同時肯定30年來董振良不斷記錄金門影像,並表示,金門與影像的連結十分密切,期盼藝文界和文史工作者一起來梳理金門電影。  除了首映「井」,董振良此行也帶領「104高年級」學員走訪從前拍片場景。 其中,24年前的作品「單打雙不打」主要在歐厝拍攝,學員白天漫步這個小村落穿梭,又看到當年「消滅萬惡共匪」等精神標語,晚間再觀賞影片,格外有感覺。  同行的資深影評人林銳重新觀看「單打雙不打」後說,董振良以半記錄半劇情方式呈現,演員演一個角色後再跳脫出來講述這件事,情境一以貫之,十分獨特,很不容易;而重新審視當年拍攝場景,令此行特別有意義。

Read More

南化國中添靜思閱讀書軒

 南化國中設置靜思閱讀書軒。(記者黃文記攝) 位處偏鄉的南化國中九月間獲得慈濟靜思書軒團隊捐設靜思閱讀書軒,讓學生可以擁有較佳的閱讀環境,培養喜歡閱讀的習慣,有助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南化國中校長謝元入表示,雖然南化區圖書館就位在該校旁邊,但是畢竟不是學校專屬,偏鄉學校的閱讀資源仍嫌不足。長年在山區服務的慈濟嚴聖賢師兄與慈濟閱讀書軒營運長蔡青兒等慈濟團隊多次到南化國中探訪,發現這個現象,極力促成在該校設置靜思閱讀書軒。  靜思閱讀書軒由學校提供空間,靜思書軒團隊負責布置、提供桌椅及捐贈圖書,營造相當適合靜下心來閱讀的環境;未來還不定期會有慈濟志工陪伴、導讀,讓南化國中的學子更喜歡閱讀,也學會關懷及感恩。  靜思書軒營運長蔡青兒指出,這是慈濟在全台第九十六所學校設置靜思閱讀書軒,卻是台南市繼慈濟中小學、玉井國中後設有靜思閱讀書刊的第三所學校;未來將持續在有需要的地方設置,營造更多的書香校園,將關懷與大愛持續遍布在每個角落。  南化區長洪正國也到場參與揭幕式,感謝慈濟在山區為提升文化素養所做的努力。現場還有數十位來自全台各地的慈濟人,以及南化區其他學校、鄰近行政區的學校校長,都到場參與,與會者均期盼未來還有更多的靜思閱讀書軒在山區學校設立。 (記者黃文記)

Read More

丁寧袒胸接客 被讚連髮絲都有戲

 丁寧在公視人生劇展《殘值》中飾演母親失智,是個靠身體賺錢的女性,劇中有大膽演出。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陳竹昇、太保、丁寧集結詐保?原來是公視人生劇展《殘值》透過「詐保」劇情,探討人與金錢的價值。丁寧袒胸接客,被劇組大讚:「連髮絲都有戲」。  《殘值》導演詹淳皓20日率演員丁寧、陸明君、段鈞豪共同出席「2019公視X光點華山影展」,預定於10月27日晚間10時公視頻道首播。詹淳皓表示,一開始是聽到國外「保單貼現」真實爭議案例,後來又參考真實在台灣發生過的案例,企圖拍出一部控訴「人」的價值被徹底扭曲的故事。  丁寧在劇中飾演母親失智,又是個靠身體賺錢的女性,最後企圖透過保單詐領金錢紓困,是個相當扭曲的角色;其中一場在紅燈戶「接客」陳竹昇的戲碼,丁寧上半身近乎敞開,袒胸露乳躺在床上與陳竹昇對戲,令劇組直說「丁姊真的很敢」。  丁寧說,因角色需要的就是露骨,是工作的一部分,畫面散發出來重要的不是美麗,而是感受,還戲稱:「我沒有畫面看來那麼大,是硬擠的,很怕一動會掉出來;結了婚能演床戲都很開心」。  另場在路邊送別親人戲碼,丁寧披頭散髮、顫抖拿著手機撥訊息,劇組也說:「連髮絲都像有戲,令人心碎」,這最痛苦重頭戲是丁寧入劇組第一天拍,丁寧想到自己若跟母親這般道別,形容說「要累積這麼多情緒,像是把所有痛苦擠進去那樣,如果走到那一步要怎麼辦,拍一整天快虛脫」。

Read More

<中華副刊>看懂了霞客遊雁蕩

靈巖古剎北倚的屏霞嶂為古火山流紋巖,上段呈橫向流紋,中段含球泡剝落成的洞穴,另有垂直裂隙。文、攝影/羽嚴  「三遊雁蕩」是徐霞客的旅遊史中,膾炙人口又很有代表性的故事。這位生長於明朝卻不在意功名,喜愛遊覽山川、探源尋脈、留下《徐霞客遊記》鉅著的旅行家徐霞客 (1587-1641),二十八歲時初遊雁蕩山,歷盡艱辛、吃盡苦頭悵然離去;四十七歲那年的春末、夏初他連著兩次重遊雁蕩,切磋琢磨、再接再厲,終於得償夙願、釐清《一統志》的錯誤,並探得幾處少有人跡的幽境。  雁蕩山在浙江東部,距長江南岸五百公里,當年峰頂蘆葦搖蕩的大湖引來秋雁棲息;南北朝時「雁蕩」就以鴻雁的特出景致聞名,唐人詩句中多雁蕩的石、洞、峰、瀑等奇景,到了宋代更被譽為「東南第一名山」,文儒仕宦遊蹤不絕、詩文疊出。霞客一入雁蕩便察覺石貌奇特,「芙蓉插天、片片撲人眉宇」,描述兩旁的石壁陡峭入天,有的像竹筍並列、有的如靈芝挺立、也有的像筆桿卓然而立等等。這些獨特巨巖,如今得到科學鑑定:雁蕩地質為古火山流紋巖,一億多年前火山爆發,之後三千萬年間又多次爆發,在巖漿噴發、流動、冷凝的過程中堆疊,經過漫長歲月的風化、水蝕,形成雁蕩奇秀的山貌。  霞客經常舊地重遊,而雁蕩不同一般。重遊時霞客已近半百,藉著悟性高、認真不懈,他分析解讀雁蕩的山巖排列,重組攀登途徑以探索他神馳多年的兩處秘境:久無人蹤的山名緣由「雁湖」,以及天下第一瀑「大龍湫」的源頭;經過幾日努力攀登,果真實現他青年即萌芽的夢想。遊歷了三趟,霞客杖履遍及大雁蕩,記述有些探洞、攀巖的景況極為特出;無論在霞客別的登山日記、或其他作者的遊記中,我沒見過「凡直上一崖、復橫歷一崖、如是者再」的攀爬,這也是我來雁蕩的課題之一。  徐霞客初遊雁蕩 (1613) 之後四百年,我也來到雁蕩山,遊程與霞客的遊蹤相似,自東而西的「雁蕩三絕」,靈峰、靈巖、大龍湫。霞客於初夏的雨季到達,第三日遊大龍湫 (湫指瀑布直下的深潭) 時瀑水充沛,「龍湫之瀑、轟然下搗潭中……水無所著、騰空飄蕩、頓令心目眩怖。」我觀瀑時過了清明,仰望兩百米落差的高瀑,水量適中仍感震撼;水勢衝離巖壁、騰空飄落,真美的清逸出塵。回想霞客欣賞飛瀑的動態美時,還想著溯源;次日霞客就要求投宿庵院的道徒為嚮導,帶他們四人至峰頂。大家拄杖在深草中「一步一喘」的走了好幾里,登高後緩緩氣,觀賞腳下雲海迷漫、諸峰只露出點點峰頭、難得一見的「冰壺瑤界」,道徒卻得下山辦事。霞客聽水聲潺潺,以為瀑源的山頂不遠,源頭、雁湖都近了;然而嚮導遙指西邊,說雁湖還在三峰外。  嚮導離去,霞客向西翻過二嶺之後山勢漸下、人蹤不見、水聲消失;霞客回望剛才認定是瀑布上游的東高峰已遠在半天,回想《一統志》「宕在山頂,龍湫之水,即自宕來。」(宕通雁蕩之蕩),決定轉向東峰高處。疲累的遊伴看山脊愈往高愈窄、兩旁的石片稜鋒銳利,便萌生退意先下山去。霞客和兩個家僕朝東峰接受挑戰,一路彷彿躡腳走刀背,並從刀鋒劍隙中攀援向上。主僕步步為營越過三道山脊,眼前竟無法立足,又怎容得了湖?  他們爬上高峰盡頭,只見石壁有若斧劈、什麼也無!霞客在崖上徘徊,躊躇、省思、琢磨,俯瞰南面終見石壁下一小凸起,只寄望下去能找到可攀援的路。幾人一身輕裝何來繩索?於是僕人解下布襪接成長索懸掛崖上,輪流拉著布繩縋到石疙瘩上;沒想到凸石只容一僕和霞客,第三人已無法加入。往下?是百丈深淵;往上?剛才的崖頂已脫空三、四丈。霞客仰嘆「不能飛陟!」  霞客無法鳥飛,決定牽挽著布襪回崖上,哪知布條被糙石磨蹭得突然斷裂,他當即抓住兩段布條、穩住腿腳後把布接好,再竭力騰空拉著布索往上爬 ……出險時,日已偏西。主僕三人衣履都磨破了,沒見到瀑源、沒尋著雁湖,一無收穫的下山。他們仍往大龍湫去看看,因雨後積水,這時飛瀑在霞客筆下:「怒濤傾注、變幻極勢、轟雷噴雪、大倍於昨。」想這般的龍湫氣勢,必然長駐霞客心中;即便我站在中水量的龍湫前,默想此句,也在濛霧與水絲的夢幻飄落間,感受高水傾注的轟雷之勢。  未到雁蕩前,我沒能圖像一峰一嶂都直立得如柱似牆,觀景當然峻聳,攀登就得冒險;親身在靈巖景區遊逛一下午,感悟到當年他們遭受的皮肉慘痛,以及霞客急智應變與內心掙扎的歷練。  初遊的敗退經歷在霞客心中潛藏未退,之後多年間又累積了攀登齊雲山、黃山、武夷、廬山、嵩山、華山、武當等多方面克服困難的經驗,霞客早慧的基礎上已添蘊出他對山水卓越的辨識力。當他三遊雁蕩請臥雲法師同行,八十多歲的法師應允同上東峰、卻說雁湖反在其西、可由石門寺上去;這話啟發霞客放棄「瀑源即雁湖」,計畫分頭尋幽。  這回霞客大方向與細節都拿準了,先從偏遠的西外谷北上,找到依然「青青彌望」的雁湖。翌日由中部的西內谷與臥雲登上東峰,這次一聽到水聲,霞客即專注地循聲探索,發現瀑水從絕頂的山塢湧出,這才是大龍湫的源頭而不是湖!志書也有偏差時。  繼續往瀑源上游攀登,霞客發現中間一段驟然塌落成溪流的分界,謹慎地從東邊的山巔登上西頂,剛站穩就聽到錯亂的獸蹄奔躂,原來是受驚的鹿群狂奔,有不少橫越崖壑時墜落深溝。霞客俯瞰那垂直斷崖下堆滿雜亂尖削的巖石,深不見底,想起從前,「余二十年前探雁湖,東覓高峰,為斷崖所阻,懸綆而下,即此處也。」  霞客遊雁蕩不只展現他果敢艱毅的探遊風格,也流露他放懷山水間的坦率性情。霞客一見新奇,等不及就飛奔前往;遊山不受風雨阻擋,愛打赤腳,打赤腳持傘;但為了攀登陡峭的高峰也會在睡前掛慮明日的天氣,想這與我小學時遠足前夕的擔憂相似,不覺莞爾。  重遊雁蕩時霞客心底有數,帶上備份鞋,注意添換手杖、斧頭,有時就近回庵裡借梯子、繩索,要不就地取材自己動手。他曾在高處有洞而無路可上的峭壁前豎起梯子爬到梯頂,砍下樹嵌進石縫裡、踏著樹爬到樹頂,用繩拴著梯子掛在石縫中的樹上、爬到梯頂還搆不著洞口,再用樹和梯接續向上爬,最後用繩套在樹上、爬進了圓洞,然後高興地朝下喊、與遊伴對話。  有一回霞客看見鐵板嶂的石縫高處有洞,但嶂腳亂石堵塞無法接近,只有左崖上鑿著小坑、旁有垂藤,他奮勇往上爬,衣袍和手杖礙手礙腳,就給扔開。朝上直爬一段、就得橫向爬一段,直橫直橫爬了幾次,又用樹枝架成棧橋過去,這才攀巖成功進入敞洞。  讀到霞客征服鐵板嶂使出猿猴的身手而「衣礙則解衣、杖礙則棄杖」,不由得噗嗤而笑。旅行家爽快瀟灑,而文字簡潔生動!  我在雁蕩隨時留意那些高聳的峰嶂,認真仰望百米高牆似的屏霞嶂 (也稱靈巖),才開悟了一直一橫的具體方式。原來流紋巖的縫隙都直向裂開,長了藤草、容腳著力的部分才可能攀登,沒有植被處就藉助巖漿的印痕橫爬,攀到下個有可能落腳的石縫再往上爬。看是看懂了,心想無論是梯繩接濟、或直一崖橫一崖,終究是冒著一失手、一失足的大危險。  難怪時人稱霞客是仙,等下回談吧。

Read More

金門坑道音樂節 唐美雲翁若珮獻唱

2019金門坑道音樂節19日起一連兩天精彩登場,歌仔戲國寶演員唐美雲(立者)應邀參演,在金門翟山坑道獻唱「夜祭」。 (中央社) 中央社/金門縣19日電 歌仔戲國寶唐美雲和「永遠的卡門」女高音翁若珮,今天揭開2019金門坑道音樂節序幕。歌仔戲女聲反串,遇上西方醇厚的次女高音,兩種截然不同唱腔在翟山坑道迴盪,觀眾醉了。  出生戲曲世家的唐美雲致力傳統歌仔戲的精緻化,年年推出大戲,被譽為「精緻歌仔戲的希望」。在坑道音樂節,她演唱「佘太君掛帥」劇中的「夜祭」,並以歌仔戲唱腔吟詠詩人李白「把酒問月」一詩,在弦樂的伴奏下,彷彿帶領觀眾回到唐朝,重現李白把酒問月的場景。  結束首場演出後,唐美雲受訪表示,第一次在翟山坑道演出,十分驚豔,心境也感覺好像回到早年。她提到,「夜祭」在彰顯楊家一門忠烈為國盡忠的精神,十分呼應金門的氛圍,是為這次音樂節特別安排的唱段。  除了有歌仔戲女聲反串男角,今年坑道音樂會也邀請次女高音翁若珮選唱莫札特歌劇「費加洛婚禮」中的男角凱魯畢諾的歌曲來做對比,將東西藝術精彩的呼應與完美呈現。翁若珮說,翟天坑道宛如在天然聲場,而且還有海聲相伴,與在音樂廳演唱的感覺完全不同。  翁若珮在台灣樂聲界有「永遠的卡門」美譽,她以法國音樂大師比才的「卡門」序曲和「哈巴奈拉舞曲」揭開今年坑道音樂會首日序幕和收尾,天籟般地樂音隨著粼粼波光忽遠忽近,餘音繞梁,讓人留戀不已。  坑道音樂節創辦人張正傑說,翟山坑道音樂會已成為全世界獨一無二的音樂體驗,原本為戰爭而建的坑道,從此有了新的生命,在充滿省思的樂音中,年年頌揚著和平的可貴。  2019金門坑道音樂節兩天共演出7場次,每場次約200人,合計約有1400名聽眾,門票一開賣便秒殺。明天主題「笙東擊西」,由笙和弦樂四重奏帶來不一樣的東西樂音的碰撞。

Read More

<中華學園>美麗的貓頭鷹 

台南市立人國小2年6班 ◎李冠樺

Read More

<中華學園>採草苺 

台南市大內國小5年級 ◎徐筱雲

Read More

<中華學園>書法欣賞

Read More

鄭文堂拍鏡子森林 取材媒體記者

名導鄭文堂(左)新戲剖析新聞產業社會寫實劇「鏡子森林」19日在台北舉行特映會,演員楊謹華等人皆出席。(民視提供) 中央社/台北19日電  媒體記者的工作,究竟會面對什麼誘惑。民視社會寫實劇「鏡子森林」導演鄭文堂認為記者這行業很有趣,職業中的遭遇也常具有戲劇性,他表示想要拍這個題材很久了,終得償所願。  「鏡子森林」今天舉行特映會,總導演鄭文堂、導演吳宗叡及李權洋,和演員楊謹華都到場出席。鄭文堂表示,他對於記者這個職業一直都覺得很有趣,想要深入研究,也一直都很想要拍攝關於媒體的這個題材。  鄭文堂指出,「記者這個行業很多衝擊,那是戲劇所需的基本元素,也就是衝擊性」,他認為記者這行一定有很獨特的故事,因此才會想要拍攝這齣戲。  鄭文堂表示,這齣戲的編劇鄭心媚,剛好也曾經是記者,因此在編寫劇本時,也因自身經驗更能展現這個職業的特點,「整個製作過程共花了約2年的時間,希望能夠更完整的表現媒體這個職業的現實處境」。  他說,社會上對於記者有許多不同的評價,「好像不能那麼簡單的概化,一兩句話就評斷這個行業」,也認為記者並不是想要寫什麼就能夠寫什麼,因記者在工作現場,所面臨的壓力與威脅是無法想像的。  楊謹華則說,這次參與演出,飾演一名政治線的記者,對她而言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她在開演前與資深的政治、社會記者請教他們在職業上遭遇的狀況、經驗,「政治線的記者感覺都讀很多書,很有氣勢」。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