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大攜手校友總會 送暖花蓮災區學子

崑大關懷花蓮光復鄉災區學子,攜手校友總會凝聚援助力量送暖。(崑大提供) 記者汪惠松∕永康報導 花蓮縣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堤,災情嚴重。崑山科大校長李天祥心繫災區,第一時間關懷該校四位來自光復鄉、家庭深受影響學生,並攜手校友立即展開援助行動。 崑大在教師節連假期間召開校友總會理監事會議,校方教職員與校友齊聚一堂,臨時動議下立即發起援助行動,由崑大、校友總會及校友教育基金會攜手募款,現場包括校長李天祥、教育基金會董事長郭海濱、校友總會長莊旭彬、顧問莊雅玲、鄭雅琪、台南分會理事長黃建欣、南鯤鯓代天府董事長陳浚鎰等人皆慷慨解囊,將善款交由學生會長鄧任雅與學生議會秘書長王駿緯代表收下,作為第一時間的生活協助,用行動守護學生們的生活需求。 李天祥表示,希望這份關懷能為受災學生帶來安心與力量,讓學生們感受到崑山人的支持與陪伴。會後更號召校內教職員一同伸出援手,讓關懷化為力量,陪伴學生安心度過難關。 除善款援助,校友總會理事李敏慧更準備泰迪熊娃娃分贈予四位受災同學,象徵陪伴與守護,傳遞「災難面前,崑山人同心守護」精神,祝福災區學生與家庭早日重建家園、重拾希望。 此次援助行動正是崑大長期推動「高等教育深耕計畫—完善就學協助機制」的具體實踐。崑大不僅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提供協助,更能在突發災難時迅速動員援助。

Read More

打造跨域學校新場域 景美女中綜合大樓新建工程完工

台北市立景美女子高級中學綜合大樓新建工程舉行落成啟用典禮。(台北市教育局提供) 記者王誌成/台北報導 台北市立景美女子高級中學綜合大樓新建工程於一日舉行落成啟用典禮,台北市教育局長湯志民與各界貴賓共同見證校園新里程碑。湯志民指出,景美女中的特色校園建築承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是台灣人自己蓋的第一所女子中學,其落成更是象徵著給予景美女中全體師生一個最好的環境,以及對教育最大的支持與肯定。 教育局表示,此次大樓工程由台北市政府投入逾十二億元經費,終於在一一四年完工啟用,另設有優質跑道、羽球場、拔河訓練場與樂儀旗專屬草地、溫水游泳池等專業運動設施,為學生成就冠軍夢想提供最堅實的基礎。這不只是一棟校舍,而是全方位契合一0八課綱的教育舞台,且在不影響教學使用及師生安全之前提下也是社區翻新、進化的起點,以達學校、社區共融共榮發展。 校長周寤竹指出,景美女中新綜合大樓承襲台灣首位女建築師修澤蘭的設計語彙,以優雅的圓弧軸線串連校園空間,守護純淨的天際線,並在細節中融入古典風味。這不只是新校舍的落成,而是一場歷史與現代的對話,是景美女中對建築美學與文化精神的再次詮釋。 教育局指出,景美女中新建大樓的落成是市府加速高齡校舍改建的具體實踐,為持續加速校舍改建,每年度平均投入四十億元預算,推動三十四案校舍改建工程,讓台北市的校園成為新世代永續校園的典範。

Read More

元智大學送月餅關懷獨居長者傳遞中秋溫情

元智大學同學秋節前夕到學校附近社區送月餅給獨居老人。(照片元智大學提供) 記者丘安/中壢報導 中秋佳節倍思親,元智大學師生利用此一佳節前夕紛送月餅給學校附近社區老人,提早這老人感受同學帶來的溫暖和愛心,一日元智大學學務長劉宜君也示,學校舉辦此一活動目的就是讓同學透過服務與付出,培養出有責任有愛心的品格。 中秋佳節將至,一日元智大學學務處生活輔導組的老師們帶著學校的「生活尖兵」義工團同學們,到校附近社區,送給獨居的老人們一份充滿心與溫暖的月餅,提前讓獨居的老人在中秋節前夕有種節慶溫暖感受。 活動中,學生們不僅陪伴長者話家常,更透過象徵團圓的月餅,讓老人們感受到濃厚的過節氛圍,第一次參加此一關懷活動的林同學說,他巷本帶著些許害羞,但看到長輩臉上真誠的笑容,心中感到快樂又充實,認為這是一段難得而有意義的體驗。 。 元智大學長期深耕社區服務,針對春節、母親節、端午節及中秋節等重要節日,皆規劃不同關懷活動。今年活動更結合「三好校園實踐學校」計畫,透過「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的核心精神,引導學生將愛心化為實際行動;學務長劉宜君指出,元智大學積極鼓勵學生走出校園,透過服務學習培養感恩與付出的態度,進而養成「有責、有愛、有關懷」的品格,不僅讓青年學子落實全人教育的精神,也為鄰里社區注入溫暖力量。

Read More

成功國小卡遺跡重建延宕七年 市府介入盼月底點交

在台南市政府的積極介入下,成功國小校舍有望於本月底完成點交,為這場長達七年的重建困境帶來一線曙光。(記者林雪娟攝) 本報記者綜合報導 位於台南市中西區的成功國小校舍重建工程,因施工期間挖出歷史遺構,導致工程延宕長達七年之久,原定今年新學年讓學生返校上課的計畫再度落空。這項漫長的重建過程不僅影響了學校的正常運作與招生,更讓許多學童從入學到畢業都未能踏入新校園。然而,在台南市政府的積極介入下,校舍有望於本月底完成點交,為這場長達七年的重建困境帶來一線曙光。 成功國小校舍重建工程自七年前啟動,原意是為提供學童更優質的學習環境。然而在施工過程中意外發現了珍貴的歷史遺構,使得工程必須暫停以進行考古挖掘與保存工作。這一突發狀況,加上後續的行政程序與工程協調,導致重建期程一再拉長,遠超出預期。期間成功國小師生被迫遷至北區文賢國中的閒置校舍上課,長達七年的借校生活,對學校的教學品質、學生學習適應以及家長接送都造成了不小的影響。 校方對此表達了無奈與擔憂。有校方人士直言,長期的重建延宕已嚴重影響學校招生,許多家長因考量學童就學的穩定性,選擇將孩子送往其他學校。對於那些從一年級入學便在文賢國中借讀,直到六年級畢業都未能回到成功國小新校舍的學生而言,這無疑是一大遺憾。他們未能體驗在「自己學校」學習的完整童年,也讓母校的歸屬感打了折扣。 面對各界的壓力與學童的權益,台南市政府近期展現了積極解決問題的決心。據悉,市府已嚴格要求承攬廠商加緊工程進度,並每週召開工地會議,密切追蹤施工狀況。目前,校舍重建工程已進入最後階段,市府表示,目標是在本月底前完成點交作業。這意味著,雖然趕不及新學年開學,但成功國小師生有望在不久的將來,正式遷回期盼已久的新校舍。 成功國小重建案的延宕,凸顯了在都市發展與文化資產保存之間取得平衡的挑戰。儘管過程艱辛,但隨著工程接近尾聲,各界期盼這座承載著歷史與教育使命的校園,能盡快以嶄新的面貌迎接學子,開啟新的篇章。

Read More

友善校園獎 台南1校1師獲殊榮

億載國小榮獲教育部友善校園獎「卓越學校」的殊榮。(記者施春瑛攝) 記者施春瑛∕台南報導 教育部近日公布「一一四年度友善校園獎」評選結果,台南市共獲兩個獎項,分別是億載國小榮獲「卓越學校」、慈濟中學國中部教師黃淑如榮獲「國民中學傑出導師」,表現亮眼。 市長黃偉哲表示,教育局自一0九年起即開始推動「品德教育領航學校計畫」,落實友善校園之執行,期望培養學生成為具備良好品德、批判性思維與判斷力的未來公民。此佳績不僅展現教育團隊在學生輔導與校園經營上的深耕努力,更肯定教育工作者長期以來默默付出、營造溫暖友善校園氛圍的用心與堅持。 教育局長鄭新輝表示,榮獲卓越學校的億載國小,長期致力打造「當教育滲透溫暖,孩子便能茁壯」的學習環境,以「溫度」為核心,讓「友善」與「載億」同行,融合多元關懷與跨領域教學,特別是在蔡惠娟主任與蔡青芳組長的積極推動下,成功營造出一個每位學生都能自在成長、獨特發光的校園文化。 榮獲國民中學傑出導師的慈濟高中國中部教師黃淑如表示,獲獎是對自己教育理念的一大肯定。她始終相信教育不僅在於知識的傳授,更在於價值的引導與品格的養成、生活的陪伴。 教育局強調,推動友善校園,守護學生心理健康外,因應近期的全民心理健康議題,今年起友善校園總體計畫項下增列「社會情緒學習」議題,營造親師生共好的正向校園環境。

Read More

大橋國中奪嘻哈雙人組銅牌

橋中啦啦舞蹈學生曾郅恩(中左)、陳昱佑(中右)代表台灣參加亞洲啦啦隊錦標賽,勇奪青少年嘻哈雙人組銅牌。 (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永康報導 台南市永康區大橋國中啦啦舞蹈隊學生曾郅恩、陳昱佑,代表台灣遠赴泰國曼谷參加二0二五亞洲啦啦隊錦標賽,在高手如雲競爭激烈中,以出色的節奏掌握、肢體控制與團隊默契,勇奪青少年嘻哈雙人組銅牌,為台灣爭光,也為學校添上亮眼一筆。 主辦亞洲啦啦隊賽事的泰國地主隊實力強勁,場上壓倒性氣勢,加上來自亞洲各國的頂尖選手同場較勁,賽況相當激烈。面對多重壓力與高強度對手,大橋國中曾郅恩與陳昱佑展現出驚人的抗壓能力與臨場反應,完整呈現整套舞碼,最終贏得國際評審高度肯定,奪得銅牌站上頒獎台。 值得一提的是,曾郅恩與陳昱佑兩位選手自國小時期就是舞蹈才藝班的同學,情誼深厚,也共同走過漫長的訓練歷程。此次代表台灣出征泰國曼谷亞洲賽,曾郅恩及陳昱佑兩人展現強大抗壓實力與默契舞技,得獎背後,除學生的努力,更離不開橋中教練朱自謙與編舞老師許晏瑜的全力指導,從基本訓練、舞步編排到心理建設,兩位師長細心陪伴選手一路成長。 此外,家長在整個過程中也扮演關鍵角色。無論日常練習的接送、賽事前的心理支持,甚至遠赴國外賽場的協助與後勤安排,都展現出對孩子夢想的全力支持,也讓這面銅牌更具溫度與意義。

Read More

安業學童彩繪文旦紙箱 玩創意

麻豆安業國小食農教育推廣文旦,學童搞創意設計文旦紙箱,讓禮盒變得不一樣。(記者盧萍珊攝) 記者盧萍珊∕麻豆報導 麻豆安業國小種有七十四株文旦,校方推出食農教育「柚寶養成記」,由青農李育儒指導學生,了解種植、採收等過程,今年還加上包裝行銷,由學童彩繪文旦紙箱,每只紙箱皆有不同創意,提高文旦禮盒特色。 安業國小文旦園占地約有三分半,種有七十四株文旦,其中一半樹齡超過三十年,校方將文旦產業作為校訂課程,「柚寶養成記」內容從認識、栽種、施肥、病蟲害防治、採收、分類、包裝、出貨、加工品、料理等,希望學生認識家鄉的產業外,也是產業最佳代言人。 校長陳宏吉表示,食農教育在青農李育儒協助下,這次以文旦紙箱設計為主,來自嘉義德星紙器的陳威達及杜俐誼夫婦帶來紙箱,讓學生在上面繪畫創作,並在老師李宜珊、蔡淑惠、黃綉雯、林佳燕等人指導順利完成,後續再由德星紙器加工處理,獨一無二的文旦紙箱放入文旦更顯特色。  

Read More

南應大與德國包浩斯合作 設計教育交流

南應大啟動刺繡設計季,邀請德國威瑪包浩斯大學設計學院教授帶領學員進行刺繡圖像開發工作坊,打造跨國文化交流。(南應大提供) 記者汪惠松∕永康報導 台南應大執行教育部USR舉辦「二0二五刺繡設計季」系列活動,邀請德國威瑪包浩斯大學設計學院教授Markus Weisbeck以「Embroidery×Graphic Design」為題演講,除分享該大學的歷史脈絡與織品應用發展,並簽訂MOU針對學生校外實習等進行交流。 活動中Markus Weisbeck教授與南應大設計學院簽訂的策略聯盟合作意向書,雙方將針對產學經驗交流、合作開發計畫、人才培訓合作、學生校外實習等面向進行長期願景擘劃,深化設計教育與文化永續的合作基礎。 南應大設計學院長范靜媛表示,刺繡不僅是傳統工藝的技術展現,更是文化記憶的重要載體。透過與德國包浩斯大學的跨國交流,不只是將刺繡帶入設計課程,更希望培養學生具備文化自信與國際視野,將傳統融入創新,創造屬於新世代的設計語言。

Read More

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 中原大學29位教授入榜

中原大學二十九位教授入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展現卓越學術影響力。(中原大學提供) 記者陳華興/桃園報導 中原大學研發處三十日指出,「全球前百分之二頂尖科學家榜單」是依據全球最大引文摘要資料庫 Scopus 資料,從九百萬餘名科學家中遴選前百分之二的研究人員。評選標準包括總引用次數、h-index、共同作者修正的Hm-index,以及單獨、第一或最後作者的論文引用指標等六項數據,能全面反映學者的研究影響力與國際地位,也使得名單的公信力與代表性備受肯定。 中原大學張雍教授榮登二0二四年度科學影響力排行榜,全國第四,感謝中原優質研發環境。(中原大學提供) 本次入榜名單中,二十七位學者榮登「終身科學影響力排行榜 (一九六0-二0二四)」,十二位學者則名列「二0二四年度科學影響力排行榜」。入選領域橫跨人工智慧、電子工程、運籌學、能源、化學工程、材料、奈米科學、企業管等多元範疇,展現中原大學跨領域研究的深厚實力與持續提升的國際地位。 在「終身科學影響力排行榜」部分,中原大學入榜教授包括:工業系黃惠民、楊錦洲;應數系楊敏生、Schaible, Siegfried;電子系洪君維、陳世綸;商學院鍾崑仁;企管系胡宜中;電機系洪穎怡、張俊明、郭森楙、邱謙松、張政元、謝冠群;生科系詹文雄;物理系楊桂周、蔡俊謙;化工系張雍、陳榮輝、鍾財王、李魁然、劉偉仁;化學系葉瑞銘、王宏文、廖俊臣;環工系游勝傑、趙煥平。 中原大學趙煥平教授榮登二0二四年度科學影響力排行榜,全國第十,持續提升國際影響力。(中原大學提供) 在「二0二四年度科學影響力排行榜」部分,中原大學入榜教師包括:應數系楊敏生,工業系黃惠民,企管系胡宜中,電機系洪穎怡、郭森楙,化工系張雍、Muruganantham, Rasu,環工系趙煥平、游勝傑,電子系洪君維、陳世綸,以及化學系陳欣聰。值得一提的是,在化工領域中,張雍教授與趙煥平教授分別位居全國第四與第十,凸顯中原大學在專業研究上的深厚實力與學術貢獻。

Read More

清大攜手大新竹區10所高中 啟動跨校探究與實作課程

清大三十日與新竹十所高中共同啟動「新竹學」探究與實作課程,青年世代以「新竹學」課程承接永續理念與在地關懷。(記者曾芳蘭攝) 記者曾芳蘭/竹市報導 新竹清華大學三十日與大新竹區十所高中共同啟動「新竹學」探究與實作課程,課程涵蓋塹城學、竹科學、流域學、客庄學、原民學、移民學六大主題,將帶領學生走入在地場域,培養跨域探究與行動力,此計畫預計培育六十位高中生,期待他們成為推動永續的力量。 教育部國教署專門委員易秀枝表示,「新竹學」計畫、實踐了十二年國教探究與實作的精神,高中階段是學生培養跨域思考與探索自我的關鍵時期,藉由大學資源帶動高中師生深入在地場域,不僅能拓展視野,也能縮短城鄉差距。國教署肯定清華攜手高中與企業的合作,期盼這樣的模式能為全國教育創新與永續人才培育帶來示範效果。 清大三十日與新竹十所高中共同啟動「新竹學」探究與實作課程,青年世代以「新竹學」課程承接永續理念與在地關懷。(記者曾芳蘭攝) 清大副校長呂平江表示,感謝教育部國教署支持,讓該校能攜手十所高中與園區企業,開啟跨校、跨域的台灣教育新模式。他指出,清華以區域永續發展平台為目標,透過這項計畫串聯縣市政府、地方團隊、園區企業、學校教育與大學研究等六大支柱。 呂平江強調,「新竹學」不只是課程,更是清華把大學社會責任與永續理念往下扎根的重要行動,並期盼透過這樣的跨域合作,能為新竹城鄉永續發展奠定基礎,開創教育新典範。 計畫主持人、清華大學永韌中心執行副主任李天健表示,新竹產業快速轉型,也加劇了城鄉落差,希望學生超越書本,理解家鄉的歷史與眼前課題,從探究到實作,培養分析與行動能力。 清大三十日與新竹十所高中共同啟動「新竹學」探究與實作課程,青年世代以「新竹學」課程承接永續理念與在地關懷。(記者曾芳蘭攝) 面對AI時代衝擊,新竹多所高中社會組班級數近年縮減,人文社會領域人才發展面臨挑戰。李天健認為,這不是單一學校能解決的問題。透過這類型計畫的跨校合作,讓更多學生看見人文社會的學習與發展可能,並期待能逐步向下延伸至國中小。 參與「新竹學」的十所高中,包括六家高中、竹東高中、竹科實中、香山高中、建功高中、湖口高中、新竹女中、陽明交大附中、曙光女中、關西高中,清大結合多年大學社會責任行動與在地研究成果,與高中教師共備課程,建立跨校共學網絡。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