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藥38人考取社工師 應屆逾3成

嘉藥社工系輔導考照班幫助學生順利取得社工師資格。(記者黃文記攝) 記者黃文記∕仁德報導 嘉南藥理大學社會工作系在今年社工師國家考試創下佳績,共有三十八位畢業校友順利考取專業資格,其中二十六位是應屆畢業生,應屆畢業生錄取率為百分之三十點三八,高於全國總錄取率,相較於去年更成長達一倍多,嘉藥在培育專業人才的成果亮眼。 取得社工師資格不僅代表專業能力的肯定,未來薪資可增加三千到五千元,更可報考公職社工師,取得晉升主管資格。應屆畢業生張立欣曾因未能進入理想國立大學感到失落,大學前兩年都在準備重考心理系;直到某次擔任系上研討會工作人員,感受到社工系學生們互相幫忙、不分彼此的真誠與熱情,這股凝聚力深深觸動了她,讓她決心當一名社工人。 張立欣在實習時特別選擇挑戰性高的「街友服務」領域,也曾在南市府社會局擔任社工助理,這些經歷不僅讓她看見社工工作的多元面貌,也更堅定自己的選擇。今年,她不僅取得社工師資格,也與同學陳語萱一同考取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更進一步深耕自己社工專業。 來自大同技術學院的安置生陳語萱,不僅應屆考取社工師,於大學期間已投稿六篇期刊或會議論文,近期也獲得一一四年度原住民族人才獎勵論文類優等獎的肯定,同時也是暨南大學碩士班學生,她對自己未來有著完善的規劃,正一步步朝著社工路邁進。 嘉藥社工系系主任吳敏欣表示,社工不是一條輕鬆的路,但卻是充滿意義的一條路,系上自大一起便引導學生自我認識及探索,學習照顧好自己才能更好的照顧別人,未來社工系也將持續以紮實的教育與用心的陪伴,培育出溫度且專業的社工人,讓他們成為在社會各個角落守護的力量。

Read More

中原大學組志工隊前進光復救災 業者受感動贊助遊覽車接駁

中原大學與馬太鞍長老教會合作,團結學生志工之力,協助災民重建家園。前排中間為馬太鞍教會牧師楊阿華。(圖/中原大學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諶志明 樺加沙颱風重創花蓮,中原大學發起「馬太鞍重建家園志工服務」,並與馬太鞍長老教會合作掌握第一線需求,於10月4日至6日中秋節連假期間,號召三梯次、合計約120人次走入花蓮縣光復鄉大馬村,協助居民進行社區環境整頓、清理水溝與淤泥,以行動實踐中原大學全人關懷與服務精神。 中原大學師生化身「鏟子超人」,投入災區復原服務,與光復鄉大馬村民合力整頓環境。(圖/中原大學提供) 中原大學學務長金亭佑表示,志工招募於10月1日開放登記,每梯次35個名額不到4小時即額滿,展現中原師生的愛心與行動力。活動不提供志工時數或證明,回到服務本質。值得一提的是,鴻興遊覽有限公司黃惠君小姐在得知這項有意義的活動後,主動表達願意全額贊助三天、共三部遊覽車的費用,協助接駁師生往返災區。 中原大學學務長金亭佑(前排中)連續三天親自帶隊前進災區,與師生並肩投入清淤復原。(圖/中原大學提供) 中原大學提到,該校志工服務隊每日清晨6時於校內集合出發,抵達花蓮後由教會與村長協助分組進入社區服務,下午5時許啟程返校,學校負責交通與保險安排。考量在地資源有限,要求志工自備口糧、雨鞋與換洗衣物,校方則提供手套、毛巾、漂白水、口罩等必需品,在地夥伴支援竹掃把、水桶、鏟子等工具,各方通力合作。志工服務區域主要涵蓋光復鄉武昌街之巷弄、田邊土溝及大馬村部落等處,重點在執行清水溝、清除淤泥、搬運土石與環境整頓,與居民攜手合作,讓生活秩序盡速回到正軌。 中原大學發起「馬太鞍重建家園志工服務」,在中秋節連假期間,號召三梯次前進災區為民服務。(圖/中原大學提供) 中原大學企管系四年級學生傅語釩表示,「到了現場才發現,真的非常需要人力。再多挖一鏟,就是讓生活早一點回到軌道。師長、教官、同學不分身份、不計形象,在大太陽底下一起鏟泥、裝袋、搬運。一路上居民對我們說『謝謝、辛苦了』,甚至有人搖下車窗加油,那一刻感覺到,雖然我們只是學生,但我們的付出真的能帶來一點力量、一點希望。」 中原大學提及,為了維護志工與居民安全,每梯次均有中原「緊急醫療救護社」志工隨行,共有6位社團幹部主動參與,其中生科系三年級的學生郭世祐更是三天都投入災區服務。他表示,「每天早上天還沒亮就出發,晚上回到住所幾乎都超過午夜,雖然全身都是泥巴,但看到居民的笑容,就覺得所有辛苦都值得。這三天讓我深刻感受到,救護不只是面對緊急狀況的反應,而是願意在需要的地方留下來,一起把事情做到最後的那份堅持。」 中原大學表示,緊急醫療救護社志工於出發前兩天即完成專業整備,將傷口處置耗材、消毒用品、包紮止血器材與個人防護裝備裝滿三台大推車。在災區一邊投入清溝鏟泥,一邊機動巡視與走動式補給,提醒補充水分、協助處理擦傷割傷並關照住戶需求。在高溫與粉塵的惡劣環境下,中原師生與居民分工合作,並肩完成任務。 連續三天親自帶隊參與災後復原行動的金亭佑說,「謝謝願意在中秋連假放下休息、走進泥濘的每一位同學與同仁,也謝謝民間企業與在地夥伴的信任。」她也感謝總教官秦漢忠、副學務長李雨師、課指組組長陳民樺與多位教官分梯帶隊維護學生安全,以及衛保組組長林蕙怡召集緊急醫療救護社隨隊支援。中原大學教育精神強調愛與關懷,盼望受災家庭能早日恢復生活秩序,重建美麗家園。

Read More

山頂國小60週年校慶 踩街暖身熱鬧登場

山頂國小六十週年校慶,踩街暖身熱鬧登場。(教育局提供) 記者陳華興/桃園報導 桃園市山頂國民小學今年歡慶創校六十週年,五日特別規劃一系列慶祝活動,首先登場的是「社區踩街」活動,在鑼鼓喧天的鼓聲中,由六年級學生所組成的鼓隊精神抖擻地領軍,全體師生及家長從校園出發,沿著社區主要道路行進,隊伍並行經桃林鐵馬道,向地方民眾展現校慶的喜悅與學生們熱情。 此次社區踩街活動隊伍龐大,除了鼓隊之外,各年級學生都發揮創意,準備了繽紛活潑的裝扮及整齊有序的隊伍有的手持綵球,有的製作特色標語與裝飾,展現學童的巧思與自信。沿途居民熱情揮手致意,不少家長與社區鄉親更是主動加入歡呼行列,讓活動充滿熱鬧與溫馨的氛圍。 學校表示,踩街活動不僅是60週年校慶系列的重要開場,也是一個展現孩子學習成果與活力的舞臺。透過有節奏感的鼓聲與整齊劃一的隊伍,學生展現出平日訓練的成果,同時培養了團隊合作的精神與對學校的榮譽感。 山頂國小六十週年校慶,踩街暖身熱鬧登場。(教育局提供) 校長朱建菁指出,山頂國小自創校以來,已陪伴社區走過六十個年頭,培育無數優秀人才,感謝地方鄉親的支援與肯定。藉由社區踩街活動,除了讓學生走入社區,向大家分享校慶的歡樂,更象徵學校與社區一體,共同見證山頂國小的成長與蛻變。她也期待透過這樣的活動,讓孩子們更認同自己的校園,並對未來懷抱信心。 除了踩街之外,山頂國小六十週年校慶系列活動內容豐富,包含「校友回娘家」、「成果展演」、「慶祝大會」以及各式主題展覽等,邀請各界校友、家長與社區居民踴躍參與,共同留下珍貴回憶。校方強調,本次系列活動不僅是對過去六十年的回顧與感恩,更是邁向下一個六十年的嶄新起點。 在鼓聲與掌聲中,踩街隊伍順利完成社區巡禮,為60週年校慶揭開序幕。活動最後,學生們回到校園,臉上洋溢著興奮與自豪的笑容,象徵著山頂國小的活力與希望,也預告著一連串精彩校慶活動的熱烈展開!

Read More

〈中華學園〉搖擺萌兔

新竹縣上智國小二年A班 ◎羅紫睿

Read More

〈中華學園〉跟爸媽一起看電視

台南市慈濟國小二年善解班 ◎黃勻姿  

Read More

〈中華學園〉書法

Read More

〈中華學園〉月兔出現了

台南市永福國小一年四班 ◎張立珵

Read More

三股國小戲水鯤鯓 學習災害應變

三股國小學童們在方舟教育設計中完成浮具進行實際下水測試,學習災害應變與創造力。(南應大提供) 記者汪惠松∕永康報導 台南應大團隊前進七股三股國小共同執行「戲水鯤鯓─濱海環境永續計畫」,舉辦「2025方舟教育設計展暨藍色星球的警報聲營隊」,共有卅位一至六年級學童參與,共分成五組進行,讓孩子在遊戲與設計中,學習災害應變與創造力。 近來台南七股沿海地區因颱風、潮汐與海水倒灌等因素,造成居民生活不便與財產損失,當地防災教育更顯迫切。這次營隊每組均有一名幼保系學生擔任隊輔,給予最適切的引導與照顧;再加上7位專業師長共同指導,營隊從防災知識到動手實作,最終打造出真正能自救的浮具,南應大希望藉此活動把「防災意識」從小扎根,透過實際演練與設計挑戰,讓孩子們學會面對自然災害時應變與自救能力。 營隊課程安排循序漸進,從防災知識與浮具原理講解開始,再延伸至模型設計與實作。最後的「浮具挑戰賽」更是活動亮點,結合廢棄物再利用,孩子們必須從海上廢棄物中挑選材料,設計出兼具耐重與輕量作品,共設計出5艘浮具,並在製作前先運用模型進行「重力測試」與「速度競賽」。 在水中實際競賽時,孩子們一邊檢驗模型能否承載重量;一邊挑戰浮具的速度,以驗證自己的設計成果是否能延伸到浮具上,過程中不僅熱鬧有趣,更讓學童深刻體會設計思維與防災設計的關聯。 此次營隊也邀請專業師資帶領,防災與環境知識課程,由環境控制專業的楊馨茹老師、成大近海水文中心老師侯典轟、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老師林美君、水工所老師盧韋勳進行教學講授;在浮具製作課程由攀樹教練連啟明及景觀設計背景的蔡仕林老師帶領。浮具實際下水測試由運休系老師謝旻諺團隊指導。 這場營隊不僅是一次防災教育的實踐,更是大學、地方小學與在地社區合作的縮影。透過跨領域與跨世代交流,推廣防災並凝聚社區力量,共同為濱海地區的永續發展努力。

Read More

南大附中月餅留字謝師恩

南大附中餐飲學生展現創新巧思與專業實力,手作廣式月餅贈送校長曾河嶸(左)等師長,讓校園中秋節慶更添溫暖。(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永康報導 台南大學附屬高級中學餐飲技術學程學生中秋節前夕,結合理論與實務以滿滿心意親手製作廣式月餅,並特別在餅皮上印刻「南大附中」與「餐飲學程」字樣,分送給全校老師表達感謝,象徵歸屬與傳承。學生除學到技藝,還有感恩與人情的溫暖。 南大附中餐飲學程學生在老師指導下,透過實務結合理論製作廣式月餅,使用的內餡別具巧思,以綿密芋頭融合香氣十足的肉鬆與鹹蛋黃,再包入Q軟麻糬。鹹甜交融,口感層次豐富,充分展現學生的創新巧思與專業實力。 學生們將這份心意化作禮物,親手分送給全校教職員,以行動表達對師長的感謝。在親自遞送的過程中,他們學習到待人接物的禮儀與進退應對,及感恩與人情的溫暖,學生們亦在師長的鼓勵與肯定中獲得自信與成長。 南大附中校長曾河嶸表示,學生透過中秋節慶不僅展現餐飲技術,更展現了感恩之心,這正是教育中最珍貴的價值。手作月餅不只是節慶料理,更是心意的傳遞與人文教育的實踐。校方期許未來持續透過節慶文化結合專業課程,培養學生技藝與品格兼備。 透過這份手作月餅,讓附中的中秋節更添溫暖,也讓師生之間的情誼隨月光圓滿延續。

Read More

民德國中上色 美化騎樓綠線

北區區長潘寶淑(左)率評審選出優勝作品。(記者陳俊文攝) 記者陳俊文∕台南報導 北區區公所把騎樓當藝廊,邀請民德國中美術班學生以天馬行空的筆畫和想像,為騎樓增添色彩。立人派出所、公園派出所以及在地里長也參與設計,所有作品在區公所評選之後,選出二十六幅畫變成雙安里海安路、臨安路段騎樓上最美麗的行人標誌線。 賴清德市長時代的騎樓綠線公告廢止,北區公所邀請立人國小美術班學生為立人里與和順里路段進行彩繪,並在一一三年台南市友善騎樓競賽舊路段維護組分獲第一和第三名。 北區公所此次選定的路段是雙安里海安路、臨安路口店家的騎樓,邀請鄰近的民德國中美術班學生彩繪,在美術班老師宋咏玲支持下,全班每位學生只要交一張圖,便有四十幅作品可以遴選。評選出一至三名卓岱瑢、陳京鈺、張曜朗外加七名佳作,再挑選出二十六張入選作品轉印成防水貼紙,貼在騎樓綠標上。 民德國中美術班學生的參賽作品,中為獲得第一名的卓岱瑢以對盲者、孕婦和長者的關懷,獲得裁判一致青睞。(記者陳俊文攝) 值得一提是雙安里長鄭智化因官司無法任期屆滿,目前由里幹事王發科暫代,他還自掏腰包提供比賽獎金,其中冠軍獎金雖只有一千五百元,但實質意義遠大於獎金。 區長潘寶淑指出,此次遴選出的作品,都是騎樓藝廊的主力,十六日還將邀請參賽學生和學校老師一起至雙安里騎樓,親自把自己的作品粘貼在騎樓上。 騎樓綠線於一一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發布公告開放騎樓停放機慢車,自一一四年元旦起實施,台南市騎樓未來不再畫白、綠線,而是採「原則開放、例外禁止」的原則,也就是騎樓基本上都可供停放機車,除非提出申請才能禁止停放。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