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年三叉神經痛 營養注射緩解

長安醫院神經內科陳惠萱醫師呼籲民眾注意三叉神經痛的問題。 (記者黃俊昇翻攝) 記者黃俊昇∕台中報導 48歲王女士10多年前開始出現臉部麻痛,也服用很多藥物,但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控制,確診三叉神經痛。因患者不想要做侵入性治療,建議搭配靜脈營養注射並調整藥物,經1個多月的治療,疼痛指數從9、10分降到3分,藥物副作用也明顯改善。 王女士表示,10多年前剛開始發作時,原本以為是牙齒痛,一陣一陣刺痛,後來頻率愈來愈多,就醫確診三叉神經痛。而她看過很多醫師、藥愈吃愈多,卻沒有什麼改善。近來因疼痛加劇,經前往台中市太平長安醫院就診,調整藥物並接受1~2週1次的靜脈營養治療,情況獲得改善。 神經內科醫師陳惠萱表示,三叉神經痛是一種在臉部三叉神經分布區域,出現反覆發作的陣發性劇痛。好發於40歲以上成年人,並以女性略多,且隨著年紀增加,發作頻率也會增加。 造成三叉神經痛的病因很多,像是神經在腦幹根部被血管壓迫造成,其他如腫瘤壓迫、多發性硬化症、病毒等,改變三叉神經對於觸覺訊號的傳遞,將正常的觸覺,溫度等感覺訊號,放大為痛覺訊號,繼而引發三叉神經痛的症狀。 陳惠萱表示,治療上會先以藥物控制疼痛,若反應不佳,會考慮轉介外科或疼痛科評估是否做侵入性治療,如神經阻斷術、血管減壓手術、加馬刀等。 若病人不想接受比較侵入性的治療,或藥物反應不佳、產生較嚴重副作用時,則建議搭配輔助治療,如針灸、物理治療,或是注射靜脈營養,有機會幫助患者緩解疼痛狀況。

Read More

260KG關島女來台減重 14天甩油20KG

拉蒂莎(左2)搭乘關島醫療人道包機來台進行減重手術,術後感謝中國附醫幫助她開啟另一個美麗人生。   (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促成「關島醫療人道包機」來台,37歲拉蒂莎重達260公斤,已出現心肺衰竭的她在全球疫情嚴峻下,由中國附醫贊助2萬美元醫療費用,在院完成內科治療與減重手術,成功甩油20公斤。她術後感謝中國附醫幫助她開啟另一個美麗人生。 受到疫情影響,關島與台北直航班機自去年3月起停飛;經多方協調安排下,華航上月11日派出人道醫療包機從關島飛抵台灣,除協助滯留國人返台外,也讓當地民眾來台就醫。 該航班有47名台籍乘客,另有9名關島病患與家屬全程自費來台就醫。拉蒂莎2年前就計畫來台進行減重手術,無奈受疫情影響無機可搭且入境限制嚴格;但近5個月她又胖了30公斤,導致心肺功能惡化,醫師評估隨時有猝死風險。經駐關島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長陳盈連與關島政府等多方協調,華航派出人道包機。 中國附醫國際代謝形體醫學中心院長黃致錕表示,在隔離期間院方使用肥胖賀爾蒙治療,輔以營養師為拉蒂莎所設計的低卡高蛋白餐,降低手術危險因子再進行胃繞道手術,在隔離的14天讓她成功減去20公斤。 拉蒂莎的胃繞道手術歷經1個半小時,在減重手術團隊、麻醉專科團隊合作及黃致錕操刀下,手術過程順利,預計術後1年可減去一半的體重。 中國附醫院長周德陽表示,院方推動國際醫療,這次關島人道醫療包機院方啟動高規格防疫檢查措施,拉蒂莎入境後搭乘防疫專車到院,入院後直接入住負壓隔離病房,前、後兩次PCR(聚合酉每連鎖反應)檢測陰性,嚴格執行各項防護、清潔、消毒工作,在嚴謹防疫下達到醫療救援的目標。 周德陽說,5年來逾400多人次關島病人來院就醫;其中,減重手術病人有10人除醫療服務外,還與外交部合作,從去年5月協助關島政府獲贈20萬片口罩。  

Read More

翁頭暈無力 頸動脈99%阻塞

彰化醫院心臟內科醫師王彥翔表示,頸動脈阻塞不要輕忽,否則可能後果嚴重。(記者吳東興攝) 記者吳東興∕彰化報導 84歲柯姓老翁在家突然2次頭暈無力,家屬送醫診斷左頸動脈已阻塞99%,隨時可能腦中風,裝支架解危。醫師表示,頸動脈阻塞較易被忽略,所幸家屬警覺送醫,避免腦中風。 衛福部彰化醫院心臟內科醫王彥翔說,一般而言,頸動脈60%以上阻塞併出現症狀,或是沒症狀80%以上阻塞,最好以心導管處理;如果不處理,後續中風的機率大。據統計,高達8成的中風為缺血性腦梗塞,其中約2成肇因於頸動脈阻塞。 王彥翔表示,頸動脈超音波估計的阻塞程度和實際情況會有誤差,要真正確認阻塞程度只有心導管。就這起個案而言,心導管進入患者的頸動脈後發現左頸動脈僅剩一個小縫,高達99%已阻塞;一旦完全阻塞,血流進不到腦部就危險。於是清除頸動脈斑塊,裝了一支支架撐開血管。 王彥翔指出,頸動脈是供應腦部血流的重要通道,阻塞原因主要是粥狀硬化斑塊沉積,導致血管內膜增厚;或形成血栓剝落阻塞頸動脈血管或腦血管,造成腦部阻塞性中風。 王彥翔說,導致頸動脈斑塊的原因包括年紀大、吸菸、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缺乏運動及家族史等,高風險患者需要積極控制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險因子;維持良好生活習慣,不抽菸、不酗酒、多運動,讓血管動脈粥狀硬化斑塊不再繼續增厚。

Read More

步行慢跑游泳 可預防下背痛

安南醫院復健科醫師洪啟堯表示,日常保健可多做腰背核心運動預防及舒緩背痛。(記者王勗翻攝)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農曆春節將屆,不管是家中大掃除、長途旅遊坐車、開車,或是久坐追劇、打遊戲,可能將引起腰痠背痛問題。安南醫院復健科醫師洪啟堯表示,預防勝於治療,不論是促進心肺耐力的有氧運動如步行、慢跑、游泳等,或針對軀幹之核心運動,都可有效預防下背痛。 根據統計數據顯示,高達8成5的成年人一輩子至少經歷過一次下背痛,任何時候1個月內發生下背痛到影響日常活動更有2成3的比例。常見危險因子包含抽菸、肥胖、年紀、女性、身心上吃重的工作、長時間久坐不動及身心症、焦慮、憂鬱症等心理因素。 洪啟堯指出,超過8成下背痛病人屬非特異性下背痛,疼痛本身並非特定疾病或結構異常所引起,如彎腰搬重後「閃到腰」這種情況,通常是肌肉韌帶拉傷所造成,可使用熱敷、止痛藥來減緩不適,通常幾週內即可緩解,疼痛症狀如減緩至可忍受程度,可多走動幫助放鬆痙攣肌肉及加速復原,切勿長時間臥床。 洪啟堯提醒,如步行、慢跑、游泳等,或針對軀幹之核心運動,都能有效預防下背痛。日常保健應注意避免直接彎腰搬動重物,可彎曲髖及膝關節,或是憋氣挺直軀幹緊縮腹部肌群,讓負荷儘可能靠近身體中心。如工作須長時間坐或站,記得要時常變換姿勢。 洪啟堯表示,雖下背痛多為良性,但長者如有新背痛發生、晚上會痛醒、不明原因發燒或體重減輕、有癌症病史、免疫功能異常或長期使用類固醇,跌倒或意外撞擊過、疼痛牽引至下肢或痠麻無力、伴隨大小便控制或性功能問題、疼痛超過4週沒好等狀況者,應尋求復健科醫師診療。

Read More

立春養生 心怡飲解鬱紓壓

「心怡飲」能幫助人體解鬱舒壓、緩和情緒、安心寧神。(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節令立春,象徵春天來臨。台中慈濟醫院中醫部主任陳建仲指出,春天季節特性是「風」,氣的運行主「升發」,建議作息到保養配合配合氣候變化調整,讓身心都舒暢。 陳建仲指出,《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闡述春季養生之道,萬物經過冬天潛藏後,到春天開始萌生和繁榮,作息調整為晚上早點睡,早上要早起。起床後到庭院或公園大步走動,鬆開頭髮、放鬆身體,提振精神。此時可以按摩神門穴和肩井穴緩和心情和壓力;如果有鼻過敏體質,可以搭配按壓鼻唇溝上、鼻翼正中處的迎香穴,鼻子兩旁正中、鼻唇溝上端在鼻梁和臉交接處的鼻通穴,有助預防鼻炎。若有類似感冒症狀,可按摩合谷穴和曲澤穴。 按摩神門穴和肩井穴能緩和心情與壓力。(記者徐義雄攝) 有鼻過敏體質可按摩鼻通穴和迎香穴。(記者徐義雄攝) 有類似感冒症狀,建議按摩合谷穴和曲澤穴。(記者徐義雄攝) 陳建仲表示,肝主風,和現代醫學的情緒、自律神經關係密切。《黃帝內經》注重情緒調養,認為情緒狀況和健康有關。從立春起,避免惱怒、憂鬱、疑慮、悲傷、恐懼等不良情緒,防止鬱怒傷肝、喜傷心、憂思傷脾、悲哀傷肺、恐懼傷腎的情形。可以挑選玫瑰花茶、薰衣草、迷迭香等茶飲,緩解神經緊繃。中藥師胡仁珍則建議可熬煮由柴胡、炒白朮、炒白芍、炙甘草、當歸、茯苓、炮薑、薄荷、大棗、枸杞做成「心怡飲」,幫助解鬱舒壓、緩和情緒、安心寧神。 配合季節變化,陳建仲建議,觀察身體的重點在於與自律神經失調相關的症狀,例如脖子、肩膀緊繃、痠痛,太陽穴、後腦或耳朵前後至肩膀痠痛,失眠、心悸、喉嚨痰梗感、痰不易咳出,腹脹、腹痛、便秘或常拉肚子等。感受壓力時適度動一動,放鬆活絡身體,調整較寬鬆的作息時間。 陳建仲提醒,春天早晚溫差較大,注意調整衣服穿著,避免感冒、過敏性鼻炎和氣喘發作。

Read More

境外增2例 無症狀者確診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3日指出,國內新增2例新冠肺炎境外移入病例,均為印尼籍20多歲男性漁工。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中央社資料照片)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3日指出,國內新增2例新冠肺炎境外移入病例,均為印尼籍20多歲男性漁工、持有陰性報告入境,檢疫期滿後採檢確診。本土病例無新增。 指揮中心3日召開疫情說明會,宣布新增2例境外移入個案(案917、918)。指揮官陳時中說明,案917及918均為印尼籍20多歲男性漁工,1月16日搭乘同班機來台工作,皆持有搭機前3日內檢驗陰性報告,入境後至防疫旅館居家檢疫,迄今無症狀。 2名個案1日檢疫期滿後,由仲介公司安排專車至醫院自費採檢,3日確診。目前已掌握2名個案之同車接觸者共16人,因有適當防護,列自主健康管理。 記者鄭錦晴∕台東報導 中央流行指揮中心前天公布3例境外移入確診病例,其中案916為20多歲男子,外傳該生是台東籍。台東縣衛生局長黃明恩表示,境外移入確診不算台東0確診破功,目前都在控管範圍。 黃明恩表示,該男子去年1月到菲律賓就學,今年1月26日搭機返國後,搭防疫專車返回台東直接入住防疫旅館隔離,28、29日出現咳嗽情形,1日衛生局安排人員進行採檢,並將檢體送往台東馬偕及衛福部台東醫院,呈現陽性反應確診通報指揮中心,確診事宜均由中央統一對外說明。 黃明恩說,境外移入確診不算破功,該男子入住防疫旅館期間都在控管中,沒有接觸任何人,也沒有趴趴走,防疫旅館工作人員及搭機時間同班機接觸者共35人,其中九9人列居家隔離,26人因有適當防護列自主健康管理。

Read More

中藥方暖身 需先諮詢醫師

北榮新竹分院中醫師楊文杰教民眾如何以中藥暖身兼保健。(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面對一波波寒流,台北榮總新竹分院中醫師楊文杰推薦幾款以中藥暖身方式,民眾可作為保健和暖身的參考,讓身體熱起來。 楊文杰表示,中藥複方中,「醫聖」張仲景的「四逆湯」為去寒方劑經典。「四逆」顧名思義,以能回復四肢厥逆而得名,以藥簡力專的3味藥─炙甘草、乾薑、生附子溫經逐寒、回陽救逆。但需特別注意的是,附子具有烏頭鹼等生物鹼,需由專業中醫師給藥服用。 氣血雙補的十全大補湯則由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當歸、川芎、熟地、白芍、黃耆、肉桂10味藥組成,適合大人小孩搭配藥膳使用。另外,當歸四逆湯由當歸、桂枝、白芍、細辛、炙甘草、通草、大棗組成,養血散寒、溫經通脈,治療長期手腳冰冷的朋友們。 在中藥單方中,肉桂、附子、乾薑、吳茱萸、薤白、桂枝、細辛等皆有去寒效果。但感冒發燒、咳嗽、喉嚨痛、腸胃功能差或心血管疾病患者,仍由合格中醫師評估開立適合的處方。 楊文杰提醒,少喝酒、炒菜加點薑絲,以及四神湯與燒仙草,都是可以陪伴民眾度過寒冷冬天的聖品。

Read More

熬夜傷腦傷心 減損認知功能

台北慈濟醫院神經科醫師鄒儲蔭提醒,不管是睡得太少或睡眠片斷化,都可能會傷害腦神經,使人認知功能減損。(記者蔡琇惠攝)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1名38歲患者,近1週熬夜趕工導致症狀頻繁發作,一次被妻子發現失去意識倒臥床上,經就醫予以衛教與調整藥物後才獲得改善。國外研究指出,睡眠剝奪不僅會加速衰老,更可能與失智症、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癲癇發作等許多疾病有關,嚴重甚至會導致猝死。 台北慈濟醫院神經科醫師鄒儲蔭指出,不管是睡得太少或睡眠片斷化,都可能會傷害腦神經,使認知功能減損,同時也可能傷害心血管系統,且無法透過補眠修復。 他解釋,而人類在睡眠時,外在感官如視覺、聽覺或觸覺等訊號雖傳不進大腦,形成沉睡狀態較無反應;但大腦仍持續活躍運作,會將白天的訊號重整進海馬迴,再到新皮質做記憶鞏固,進而轉變成長期記憶,對學習新事物是相當關鍵的程序。 國外研究指出,大腦中的膠狀淋巴系統會在睡眠期間藉由動脈搏動驅動運轉,可能與清除掉α-突觸核蛋白與β澱粉樣蛋白2種廢棄蛋白質產物的排毒清理機制有關。若無法及時清理掉,將增加罹患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風險。 研究指出,與睡眠時間多的人相比,每晚睡眠時間少於7小時更可能有更高的平均體重指數與肥胖症;與睡眠時間6~9個小時的人相比,睡眠時間少於6個小時罹患心臟病的風險高出20%。 鄒儲蔭說,睡眠需求會依年齡與個體而有不同,6~9小時都算正常的睡眠時數,但建議仍要在合適的時間入睡;若未在午夜12點之前就寢,將影響血清素、生長激素及褪黑激素的分泌,可能無法順利進入深層睡眠,長期下來生理時鐘將受干擾出現紊亂,大腦也可能無法正常執行腦細胞廢棄產物的清理,進而產生一連串負面生理效應。 鄒儲蔭提醒,維持規律睡眠、睡前避免做太激烈事情或飲用刺激飲品、入睡環境保持舒適放鬆,白天有適度光照,睡眠時燈光宜調暗;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失眠症、睡眠片斷化、因頻尿、不寧腿問題干擾睡眠的病人,建議尋求醫師評估,及早治療。

Read More

髖關節痠痛 術後未癒又跛行

醫師王清貞以水介質震波治療兩側股骨頭壞死,恢復血液供給。(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有長期喝酒習慣的40歲男子,因右側髖關節痠痛,以為是脊椎問題而接受手術;不料,術後不僅痠痛沒改善還更嚴重,連走路都被迫跛行。經轉介檢查,確定為雙側髖關節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由於患者不想再手術,建議接受非侵入性的水介質震波治療,經由進階高劑量震波降低疼痛,改善生活品質。 患者主訴,過去工作時常搬重物,也有長期喝酒習慣。近來因屁股痛、右側髖關節痠痛,不僅減少搬重物,也不太敢喝酒。原本以為是脊椎問題,在他院接受脊椎手術,並置入脊椎骨釘,仍沒解決痠痛的問題。經轉介醫師楊椒喬診斷,認為問題在骨關節,建議他接受醫師王清貞診斷。 王清貞指出,經X光與MRI(核磁共振)檢查,患者的右、左側髖關節分別有3級、1~2級骨壞死;程度由0~4級區分,達第四級者為最嚴重。同時,關節腔也已有積水情形。 他表示,包括,喝酒、外傷及口服藥物都是引起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原因,也有不明原因所致。患者會出現疼痛,活動受限,嚴重者將無法行走,最後必須置換人工髖關節。若年紀輕者,日後須接受再次置換,面對較高手術風險。 由於患者不想再開刀,王清貞建議他接受非侵入性的水介質震波治療,讓缺血、缺氧的股骨頭恢復血液供給,促進血流,以降低疼痛、恢復行動,延緩股骨頭壞死,進而延後需要接受置換人工髖關節的時程。 在療程建議上,王清貞指出,依患者骨壞死的程度,建議接受雙側進階高劑量聚焦式水介質震波,兩側共接受超過上萬發震波治療,在麻醉下進行。在治療次數與頻率上,亦將依患者病灶大小而定。震波治療後,治療部位有局部腫脹、瘀青等情形,可馬上下床,返家休息後恢復,沒有重要神經、血管受傷的病例。

Read More

用藥諮詢與評估 義大醫院腎移植藥師門診開張

義大醫院腎移植藥師門診於今年2月正式開張。(記者陸瓊娟攝) 記者陸瓊娟/燕巢報導 義大醫院腎移植藥師門診於今年2月正式開張,於每週二上午腎臟移植特別門診同時段看診,藥師於醫師看診前先與病人面談,進行現狀用藥整體評估、了解生活作息及服藥情形,提供用藥指導諮詢及衛教,並整合用藥建議與醫師溝通。 藥劑部項怡平部長表示,腎臟移植病人須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以降低器官排斥發生率,並積極監控藥物血中濃度以防藥物過量導致毒性發生、藥量不足發生排斥反應。而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也可能導致感染、移植後新生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異常、高尿酸血症等併發症,須額外使用藥物治療;再加上免疫抑制劑容易與其他藥物產生交互作用,導致藥物濃度變化,因此腎臟移植病人的長期藥事照護非常重要,因此腎移植藥師門診可提供移植病患更優質的藥事照護服務。 義大醫院腎臟移植小組王華斌主任表示,依據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最新統計資料顯示,2005年4月至2018年義大醫院腎臟移植病人82例,3年存活率近98%,為全國之冠。義大醫院2005年通過腎臟移植合格醫院,2007年成立器官移植中心,藥劑部自移植中心成立之後,即有專責藥師積極參與移植跨團隊照護,現開設腎移植藥師門診服務,提升腎臟移植病人醫療照護品質。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