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凍人蕭建華 與死神拔河近16年

 蕭建華昨到台中舉行公益講座,傳遞走出生命困境的鬥士精神。(記者徐義雄攝)蕭建華得知罹患「漸凍人」病症,醫生說存活時間約剩下3至5年半,他奮力與死神拔河近16年,昨天到台中舉行公益講座,傳遞走出生命困境的鬥士精神。(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不向命運低頭!第11屆全球熱愛生命獎章得主蕭建華,婚前得知罹患「漸凍人」病症,醫生說存活時間約剩下3至5年半,但他奮力與死神拔河近16年,期間完成近兩千場巡迴演講,22日到台中舉行第1919場公益講座,傳遞鬥士精神。  市府社會局表示,蕭建華從2003年發病,四肢開始萎縮無力,在女友不離不棄下,他決定從2004年開始巡迴全國各級學校演講,鼓舞所有正為生命搏鬥或處在生命邊緣的人,重新燃起生命鬥志。  社會局指出,漸凍人症與其他身心障礙者狀況不同,是一種逐漸面臨退化的病程,必須面對病況嚴重需長期安置的需求。市府每年編列經費在德水園身心障礙教養院設置服務專區,提供此類個案安置資源,減緩退化期程也減輕家屬長期照顧壓力。此外,補助團體辦理漸凍人服務方案,在大雅區辦理太鼓隊,讓社區內的漸凍人和家屬獲得支持。

Read More

7旬嬤車禍送醫 意外檢出肺腺癌

衛福部新營醫院放射科醫師林慧貞說,以低輻射劑量肺部電腦斷層掃描,比胸部X光片看得更清楚,能快速檢查出細小結構和細微病變。(記者陳佳伶攝) 記者陳佳伶/新營報導  一名曾得過肺結核的74歲女性因車禍送醫,怕有骨折,照了胸部X光和電腦斷層後,意外發現有幾顆毛玻璃狀的小結節,診斷為第1期肺腺癌,經醫師在電腦斷層下細針定位進行手術,病患未有明顯的傷口,且術後恢復良好,後期定期追蹤即可。  衛福部新營醫院放射科醫師林慧貞說,去年10大死因第1名為癌症,而肺癌及肝癌已連續39年排名10大死因的前2名,以低輻射劑量肺部電腦斷層掃描,比胸部X光片看得更清楚,具高品質的影像,能快速檢查出細小結構和細微病變,提升外科手術精準度及疾病診斷正確率,  林慧貞分享,上述這名女患者經醫師診斷為第1期肺腺癌,外科醫師想為病患進行手術治療,但不想切太大範圍,又考慮開太小怕沒有切到腫瘤,在團隊的討論下,以電腦斷層下細針定位後進行手術,傷口幾乎不到1公分,病患無明顯的傷口,術後回復狀況良好,後續定期持續追蹤即可。  林慧貞說明,對於很小的腫瘤恐怕開刀找不到?無法開刀的腫瘤如何診斷?醫學進步,可透過電腦斷層下的切片或細針定位輔助,提供更精準及安全的醫療服務與治療,提醒民眾如有身體不適不要拖延,要及早就醫,建立「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觀念,是預防癌症發生與避免癌症惡化的不二法門。

Read More

6頭痛警訊 拖不得

奇美醫院結合多家醫院,在台南市文化中心辦偏頭痛健康講座。 (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很多人都曾有過頭痛困擾,台南市立醫院神經內科醫師蔡青芳說,若出現突發性猛烈型頭痛或頭痛合併肢體無力、口齒不清、眼歪嘴斜等,屬危險示警,要趕快就醫查清楚病情。  奇美醫院結合台南市文化中心22日舉辦偏頭痛健康講座,邀多家醫療院所醫師作頭痛專題演講。活動由前頭痛學會理事長王博仁醫師主持,由醫師群一起回答病人提問。  蔡青芳醫師表示,頭痛是人體的警報器,會引起頭痛不外乎兩大因素:1.真的危險示警;2.警報器故障或過於敏感。危險示警,如顱內構造異常,包含顱內腫瘤、腦部創傷出血、腦膿瘍及腦部動靜脈畸形等之紅色警告;有時候它只是提醒我們身心過於勞累,該休息了,例如原發性頭痛,包含偏頭痛,緊張型頭痛等。至於警報器過於敏感,也就是大腦結構正常,卻過度敏感,頻頻引發頭痛,像慢性每日頭痛等,影響生活品質。  她說,有6項頭痛警訊具危險性要立刻就醫,包括1.突發性猛烈型頭痛,常被形容”畢生沒這麼痛過”;2.頭痛更頻繁更嚴重,異於往常;3.頭痛合併肢體無力、口齒不清、眼歪嘴斜、視力模糊等等;4.初次頭痛大於50歲;5.長期慢性病人如癌症、嚴重感染、免疫不全病人等的初次頭痛;6.頭痛伴隨全身症狀,像發燒、體重減輕等。  佳里奇美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南丞提到頭暈及頭痛的症狀及治療;活水神經內科診所神經科醫師柯登耀也提及研究報告顯示,偏頭痛和阿茲海默失智確有關係。  王博仁提醒,「痛」是上帝放在我們身體內的一個寶貝,透過痛的警示,可察覺身體健康出了問題,也可針對周邊的危險環境,立即作出應對處理,經常性受頭痛困擾的病友,一定要找頭痛專家協助,共同找出對策。

Read More

熟女咳嗽咳到吐 竟因K歌用錯嗓

 中國附醫耳鼻喉科主任戴志展指出,聲帶是一種黏膜組織,原應相當平滑,但如不當使用受損,會造成纖維化。(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50歲曾姓女子,近7年來飽受咳嗽所苦,經常要咳到吐,原以為是胃食道逆流、鼻涕倒流,輾轉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科求診,才發現一切都是愛K歌惹的禍,因長期用喉嚨唱歌傷了聲帶,即慢性咽喉炎,這名K歌之后才恍然大悟「自己為何從可飆高音的辛曉琪、黃小琥變到只能唱江蕙、蔡琴的歌。」  曾姓女子7年前開始出現咳嗽想吐的症狀,喝咖啡、吃甜食還會反嘔,原以為是胃食道逆流,還痛下決心減肥20公斤,症狀改善沒多久,但後來仍是不斷感覺喉嚨有痰,經常會想清喉嚨或咳嗽,嚴重的時候還會咳到吐才能停歇,她也曾懷疑是鼻涕倒流所致,直到轉診到中國附醫耳鼻喉科,醫師診斷為口咽喉黏膜退化造成的慢性咽喉炎。  中國附醫耳鼻喉科主任戴志展指出,慢性咽喉炎的主要症狀是咽部乾、癢、脹,易乾嘔、有異物感、聲音沙啞;造成的原因,與長時間說話、大聲說話、唱歌過度或喜歡飆高音,造成聲帶受損所致。  患者也回憶自己從年輕就愛K歌,甚至每天跑KTV,因為音準佳,曾被同儕封為「曾」曉琪、「曾小琥」但經過這麼多年下來,她再也無法飆高音,反而只能唱蔡琴、江蕙的歌。  戴志展表示,慢性咽喉炎是聲帶退化所致,聲帶是一種黏膜組織,正常人聲帶相當平滑,但如不當使用受損,會造成纖維化,由於它又位在食道開口,因而患者常會有異物感,感覺有東西卡卡的咳不出來。  戴志展說,這類患者以業務、老師等常需要講話的職業最多,另外愛飆歌的人長久下來也會造成聲帶受損退化,他強調,正確的發音方式是用腹部丹田發音,而非用喉嚨發音,為避免傷害最好是用嗓40分鐘要休息20分鐘。

Read More

進食嗆咳…吞嚥困難恐釀共病

 醫師表示,民眾若發現自己或家人在喝水、吃東西時,經常咳嗽、嗆到或嚴重流口水,可能是吞嚥困難徵兆,建議盡快就醫檢查,盡早展開復健治療,避免衍生出營養不良、肌少症等可怕共病,影響體力及生活品質。 (長庚醫院提供/中央社)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喝水或吃東西時經常嗆咳,或嚴重流口水,可能是吞嚥困難的徵兆,醫師提醒,吞嚥障礙長者恐降低進食意願,衍生出營養不良、肌少症等可怕共病,建議應盡快就醫檢查,以尋求正確的復健治療。  88歲楊伯伯身體一向硬朗,但1個月前突然中風住院,右半邊肢體癱瘓,又有吞嚥障礙,經常被自己的口水嗆到,住院時雖插上鼻胃管,但楊伯伯天天吵著要拔掉,儘管經過吞嚥治療,也只能進食軟質食物,時常抱怨食物難吃,也越吃越少,所以越來越沒體力活動,日常生活的自我照顧也讓家人備感困擾。  林口長庚醫院昨(22)日舉辦「第一屆台日吞嚥障礙治療暨營養照護學術研討會」,邀請4位日本專家學者來台,與相關專業人員及家中有吞嚥障礙者的家屬,分享日本對於高齡吞嚥障礙者臨床上新的評估技術及治療和營養照護,以提升未來國內高齡長者吃的安全及吃的好的生活品質。  林口長庚醫院復健部主任裴育晟表示,台灣今年6月底我國老年人口達352萬人,占總人口比率達14%,預估2026年將達20%以上之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比例在亞洲已竄升第3名。隨著年齡的增長,高齡長者因神經肌肉的活動能力下滑,咀嚼與吞嚥功能退化的問題吃得越來越少,或不想吃,常伴隨營養不良、肌少症與水分不足等問題,對病患的影響或可能出現身心問題,以及對家人或照護者的影響等。  隨著全球高齡化現象逐漸普遍,繼之而來的吞嚥困難以及營養攝取議題,開始受到醫學界的重視,依據國發會推估,台灣也將在2026年邁入「超高齡社會(高齡人口比例超過20%)」,老化速度甚至遠快於日本。  林口長庚醫院復健科語言治療師陳美慧表示,對於吃得少又不愛運動的吞嚥障礙長輩們,更要避免產生可怕的肌少症及免疫下降問題,因此在可能的情況下,最好盡量由口進食,以幫助長輩取得完整的營養素和水分,這樣對體力或生活品質都很有大的幫助。  裴育晟強調,吞嚥障礙長者多共病,非常需要跨專業團隊合作照護,以提供長者全方位的身心健康照護,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若發現自己或家人出現喝水或吃東西時經常出現咳嗽現象,或是有嚴重流口水的情形,可能就有吞嚥困難的徵兆,建議應盡快就醫檢查,以尋求正確的復健治療方式。

Read More

失智症調查 年齡愈大盛行率愈高

 彰化各醫療診所在國際失智月宣導時,邀請長者們表演,呼籲大家重視失智問題。(記者曾厚銘攝) 記者曾厚銘/彰化報導  彰縣衛生局、彰化市公所與彰化基督教醫院等單位,22日假彰化市公所介壽生活藝文館共同舉辦2019國際失智症月「憶起愛.一起來歡樂嘉年華」宣導活動,呼籲社會大眾重視失智症預防、治療及照護。  彰基失智症中心主任王文甫醫師表示,依據國際失智症協會資料,推估2018年全球新增1千萬名失智症患者,平均每3秒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台灣失智症協會進行之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107年12月底,台灣65歲以上老人共343萬餘人,其中輕微認知障礙有62萬餘人;失智症有26萬9千人,也就是說65歲以上的老人約每12人即有1位失智者,而80歲以上的老人5人即有1位失智者,年紀愈大盛行率愈高,政府及民間都應及早準備。  彰基指出,失智症不是單靠一個人就可以照顧得來的,需要家人及社會的支持與協助,「國際失智症月」宣導活動,期望民眾學習以友善關懷的照顧方式幫助失智症家庭,也歡迎社會大眾加入,給予失智症更多的認識及提供更佳的生活環境及人文關懷。

Read More

腸病毒疫情升溫 注意個人衛生

 國內腸病毒疫情持續上升,竹縣衛生局籲請民眾加強個人及環境衛生,以降低感染風險。(竹縣府提供)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依據疾管署統計,今年累計37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新竹縣截至目前統計咽峽炎156例、手口足症76例,雖已達流行閾值,但相較其他縣市,新竹縣疫情仍屬緩和,但仍提醒民眾勿掉以輕心。  縣長楊文科表示,因應國內腸病毒疫情進入流行期,且今年社區腸病毒重症病例較多,衛生局將持續積極監測疫情,防範腸病毒群聚感染疫情,並加強查核照護新生兒醫療院所、產後護理之家及托嬰中心以落實,各項感染管制措施。  衛生局長殷東成表示,目前已函文各醫療院所,婦幼醫院、產後護理之家及托嬰中心,請醫照護相關人員於執業過程中提高警覺。

Read More

響應世界狂犬病日 北市動保處提供限量免費疫苗

 藝人徐瑋吟(鮪魚)、梁以辰、劉宇珊與議員李明賢參訪完動物之家後與動保處犬貓紙模型合。(記者吳靈芬攝) 記者吳靈芬/台北報導  為推廣「世界狂犬病日」,北市動保處21日與台北市九重葛協會合作在潭美毛寶貝快樂公園舉辦免費狂犬病預防注射與寵物登記活動,現場提供150劑動物狂犬病疫苗及晶片,藝人曾莞婷、徐瑋吟(鮪魚)、梁以辰及劉宇珊也熱情響應,帶著家中毛孩前來現場推廣、打卡及完成狂犬病疫苗注射,同時也呼籲市民朋友們一同善盡飼主責任,守護牠們的健康。  完成狂犬處苗注射後,一行人到鄰近北市動物之家參訪,深入了解收容環境,共同呼籲「認養不棄養」,飼養寵物也務必善盡飼主責任,為家中毛孩植入晶片辦理寵物登記,給毛孩一個身分證,並每年為牠們補強疫苗,維護毛孩的健康。  動保處表示,動物或人類感染狂犬病,發病後致死率達百分百,依據世衛及世界動物衛生組織資料顯示,如狂犬病疫苗覆蓋率達70%以上,可有效防止病毒傳播。為強化市民為毛孩定期防疫觀念,動保處每年擇偏遠或淺山地區辦理狂犬病預防注射與寵物登記活動,今年度已辦28場,共1237隻犬貓受惠。  動保處提醒民眾,務必遵守「二不一要」原則-不接觸野生動物、不棄養家中寵物、每年帶家中犬貓施打狂犬病疫苗,以維護自己與毛孩的安全。

Read More

台南首間失智友善館 揭牌

 奇美醫學中心成立失智友善館,由市長黃偉哲等人共同揭牌。 (記者林偉民攝) 記者林偉民/永康報導  台南人口已跨過高齡社會門檻,失智症比例逐漸增加,奇美醫學中心除培訓失智友善天使和志工,發展失智友善社區。21日配合國際失智症日,成立台南市第一間失智友善館,讓患者在熟悉的社區環境,有尊嚴且安心、安全的生活。  失智友善館位於永康區忠勇街中華社區發展協會,昨天由市長黃偉哲、國民健康署長王英偉、奇美醫學中心院長邱仲慶及地方各界共同揭牌,並進行失智友善天使與失智友善志工授證。  黃偉哲表示,失智友善館的成立,讓失智症的照顧進入新的理程碑,也象徵台南在長照2.0計畫中,對失智者的照顧不會缺席。一人失智,全家受影響,他感謝中央資源的挹注及奇美醫學中心提供專業的協助。  邱仲慶表示,全球每3秒鐘就增加一名失智症個案,台南市老年人口去年底達百分之15.04,已進入高齡社會,失智症的問題不容忽視。奇美醫中心在永康區中里、六合、甲頂、尚頂、烏竹及新樹等六里推動失智友善社區計畫,以兩個半月時間培訓1034名失智友善天使、一百十二名失智友善志工。  這些天使和志工會在失智友善館提供諮詢服務,在社區中若「看」到疑似失智症者,會主動關心詢「問」對方的需求與去處,「留」在身邊並協助「撥」電話110報警或聯繫家屬,發揮「看、問、留、撥」精神,及時協助失智症者。  邱仲慶表示,會將永康區率先營造為台南市「失智友善社區」,以深耕培植失智友善力,也讓失智友善館成為社區守護站。

Read More

防失智 祖孫一起玩桌遊

 南投縣府衛生局舉辦「祖孫攜手玩桌遊防失智」活動,吸引許多阿公阿嬤參加。(記者劉晴文攝) 記者劉晴文/南投報導 9月21日為國際失智日,為幫助長輩減緩年老失智的危機,南投縣政府衛生局特別辦理「祖孫攜手玩桌遊防失智」活動,邀三代同堂家庭一起玩桌遊,透過遊戲活化腦力,以及訓練腦、手、眼、口的協調性,優勝者還可拿獎品,寓教於樂,參與的民眾都覺得相當有意義。  「祖孫攜手玩桌遊防失智」活動昨下午在南投縣政府衛生局大禮堂展開,首先由南投縣失智關懷協會帶來失智話劇表演,透過精彩的表演揭開失智症的面紗,也將失智者的無助、家屬的無奈一一呈現,讓大家知道,原來一些平時覺得沒什麼的舉動,都是逐漸進入失智的症狀。 重頭戲桌遊擂台大賽使用哆寶桌遊,由每家祖孫分為兩組攜手合作,大家拚眼力、拚表達,也拚反應,每個家庭都聚精會神努力過關斬將,希望能獲得最好的成績。比賽除了前三名,也選出最佳互助獎、最佳體貼獎、最佳默契獎等多個獎項。 縣府衛生局長黃昭郎指出,失智症是國人老年人口化後將面臨的問題,目前失智症尚無可治療的藥物,但可透過藥物控制與生活飲食習慣來延緩失智的進程,希望透過擂台賽等團體活動,增進民眾對失智症的認知。 會場也設置「看圖猜猜看」認識失智警訊、「趨吉避凶」失智預防、「看問留撥」協助失智者、「機智問答」失智小學堂、「食物六大類」教你均衡飲食等闖關遊戲,加深大家對失智症的認識。 南投縣失智關懷協會表示,近年在村里社區宣導過程中,發現許多長輩患失智症卻不知就診,透過幽默話劇的表演,盼能增加民眾對失智症的認識,也提醒鄉親應有效運用失智資源,讓每位長輩都能獲得最好的照顧。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