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手術後 翁體重溜滑梯

病友在良好的飲食品質,保有足夠的體力,才能在癌症治療中獲得最好的生活品質及結果。(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85歲的伯伯因胃癌進行胃全切除手術,經過了半年,體重下降10公斤,且有不斷下降的趨勢,原本豐腴的體型怎麼也補不上來。轉介經過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王依屏營養師重新調配適合的熱量,搭配其身體狀況少量多餐,並正確選擇適合的營養品,伯伯體重下降的問題逐漸獲得改善。  中醫大新竹附醫表示,家屬表示都會準備很營養的飲食給病人吃,但病人體重始終無法止跌,經營養師評估後,發現家屬所準備的三餐為「魚湯、精力湯、雞湯」等,這些都是大家認為的營養補充聖品,但卻不知其所含的熱量很低,再加上術後病人的食慾不佳,喝完這些飲品後,沒再多吃其他食物,所攝取的熱量偏低,體重也跟著大量且快速的流失。  王依屏表示,在營養諮詢的過程中,癌症病人最常對「吃」無所適從,常因為「聽說偏方」而亂了方寸,每餐的飲食不知不覺變成了生活中的壓力。  另外,也有患者擔心“養肥”癌細胞而不敢吃得太營養,甚至連飯都不敢吃,更別說有額外補充營養品。然而,約有八成的病人在癌症治療過程中,會因為疾病本身、藥物治療及手術引起食慾減退或進食困難,進而面臨體重下降的問題。  因此,如何在治療過程中均衡營養、穩定體重及體力相對重要,王依屏營養師強調,在癌症治療及其手術後最需要補充的就是熱量及蛋白質的攝取,臨床上常見癌症病人無法持續治療的原因就是營養不良,所以這段期間病人更需要及時接受營養補充之專業評估及建議,了解營養不良可能提高風險相關訊息。  此外,大多數人認知以一些堅果類及新鮮蔬菜水果為主的精力湯,能夠提供許多抗氧化物質,可作為癌症療程中的飲食輔助。原則上,營養師並不建議癌症治療中及術後病人採取生機飲食,這類的飲食比較像是防癌飲食,容易造成熱量蛋白質攝取不足,導致營養失衡、並且化療中病人免疫力功能下降攝取生食反而增加感染危險性。  癌症病人的營養是否足夠,王依屏提供三種簡易方式自我檢測,首是身體質量指數BMI過低,BMI<18.5的病人屬於瘦弱型或較嚴重營養不良,營養不良惡化風險高。其次是自我體重監測,目前體重和前一個月相比流失5%以上或半年內體重流失10%以上,意味患者的營養狀況較快速惡化。如果體重流失5%以上,是營養不良警訊。第三是連日攝食量比平常更少,攝食量若是平常食量1/2或2/3,可能因接受治療導致口腔難以吞嚥或腸胃不適,也是營養不良預。

Read More

每天3杯咖啡 她舌裂傷脾胃

腸胃不佳患者因長時間飲用咖啡,導致舌頭裂紋嚴重。(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42歲的李小姐每天習慣喝2、3杯咖啡,近年來反覆出現腹部不適,一躺平就胃脹痛,甚至是打嗝打不停,雖曾接受中醫及西醫的治療,但效果不佳,因此前往台北慈濟醫院就診。中醫部內科主任戴有志發現她舌裂情況嚴重,脾胃陰傷,勸她戒除咖啡並輔以藥物調理,兩個月後,李小姐胃部不適已大幅改善,舌裂紋路也轉為輕微。  戴有志指出,就中醫的角度而言,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大量喝咖啡,咖啡雖非致病因子,但屬性濕熱,經過烘焙的咖啡豆在中醫來說更是加重其化熱傷陰、助火上逆的表現,成為疾病的加重因子。若陰虛體質者長時間飲用大量咖啡,將會加遽身體原有的不適狀況。  戴有志說明,飲食不正常與生活壓力造成約8成的人一生中有過胃食道逆流的經驗。中醫認為正常情況下,肝的疏泄功能可以促進脾胃運行,脾胃的功能也助於肝的疏泄,二者相輔相成;但當「壓力」造成肝氣橫逆犯胃,胃火上逆,就會出現胃部脹痛、嘔吐、打嗝,使胃酸逆流加劇。此時若飲用屬性濕熱的咖啡,將加乘病患不適感,必須透過能降胃火的黃蓮與制酸的烏貝散治標,輔以固本的健脾養胃中藥來治療。  戴有志表示,中醫師除了透過「望、聞、問、切」了解病人體質外,也會觀察舌頭的樣態評估身體狀況,正常舌頭應為淡紅色,舌苔薄白、無裂痕,但腸胃狀況不佳的病患易出現舌頭裂紋,而濕熱體質病患則會出現黃色、油亮的舌苔。民眾可自行觀察,若舌頭出現這兩種情形,應減少咖啡攝取量。處於更年期的女性及易心悸或失眠的民眾,同樣因陰虛燥熱的問題而不建議飲用咖啡。  咖啡是許多人生活的精神調劑,有些人一天不喝咖啡就整天精神倦怠。戴有志指出,此種情況可改服用黨蔘泡製的茶飲,其補氣顧脾胃的特性同樣能有提振精神之效。但他也提醒民眾,就中醫觀念而言,白天屬陽,夜晚屬陰,下午三點後不適合再飲用易助陽上火的咖啡,以免陰陽失調,影響健康。

Read More

3招核心運動 顧脊髓防失智

體育老師曾英嘉(右)傳授71歲的失智症權威醫師曹汶龍(左)三招FoundationTraining核心基礎運動,透過身體拉伸、軀幹擴張、減壓呼吸,強壯脊椎的肌肉,身體也跟著變年輕。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是否覺得記憶力大不如前,常常忘東忘西呢?71歲的失智症權威醫師曹汶龍,奔走社區大力推展失智關懷據點,這份使命感讓慢性疼痛找上身;50歲的高中體育老師曾英嘉傳授3招核心基礎運動,讓曹汶龍透過身體拉伸、軀幹擴張、減壓呼吸,強壯脊椎的肌肉,身體也跟著變年輕。  曹汶龍發現自己的腰時好時壞,直到腳麻的症狀出現,三年前開刀治療後身上多了護腰,某次講座時曹汶龍傳授民眾照護與預防延緩失智方法,台下的曾英嘉發現他身上的大片護腰,久坐後需要幫忙攙扶;因此,特別傳授三招脊髓健康防失智的方法。  曾英嘉說,脊椎不健康引發慢性疼痛,自律神經失調,也間接連結腦部健康;因此第一個動作減壓呼吸法,主要動作胸腔擴張、脊椎拉伸,糾正成年人駝背、聳肩、頭前伸的體態,除了自主訓練將下巴向後拉直向前看,從鼻子深呼吸,胸部抬起避免脊柱向後彎曲,收緊腹部然後從嘴呼氣,甚至骨盆腔底肌肉也有動作 ,同時檢測自己是否有平衡、良好的行立坐臥姿勢。  其次是面牆基礎式,主要動作由基礎式進化而來,拉伸脊椎、胸椎,強化脊椎最深層的肌肉群,矯正我們的動作模式,是有強度的動作,挺拔脊椎的好方法。  最後一個動作反弓箭式,主要訓練身體裡的深前?,從伸拇指肌、脛骨後肌、腿內縮肌、髂肌、腰大肌膈膜、前縱韌帶與舌根全方位的拉伸,可以加強臀部和上背靈活度。  曾英嘉鼓勵大家善用生活上零碎的時間運動,這些深層的肌群將激活,就會有很好地訓練效果。

Read More

婦40天減10kg 甩油甩血糖

豐原醫院舉辦減重活動,遵照營養師個別化的飲食建議,幫助民眾減重。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豐原醫院新陳代謝科團隊舉辦減重活動,其中一名媽媽40天瘦了近10公斤,一對夫妻檔分別瘦4公斤和5.8公斤,全遵照營養師個別化的飲食建議。  新陳代謝科個管師游玉琳表示,糖尿病照護中心長期照顧糖尿病友,發現有代謝症候群的民眾主要是因為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三高問題沒控制好,要控制好三高的不二法門就是減重,免費減重班邀民眾參加,藉由飲食及運動搭配,有效控制體重。  營養師賴侑伶說,會胖主要是吃太多動太少,課程透過修改飲食紀錄,找出問題點給予建議,依據個人的體重、身高及活動概況,設計6大類食物份量,學習如何選用低熱量食材及低油烹調技巧。  減重最多的陳秋美指出,從來不知道自己血糖這麼高,參加檢測時,血糖跟血壓高達160,超過標準,擔心會影響健康,每天遵照營養師給的飲食及技巧吃三餐,成功瘦了9.8公斤,血糖、血壓恢復到正常值。  另一對夫妻檔分別減下4公斤和5.8公斤。太太林美香表示,以前嘗試減重都沒有良好成果,這次遵照營養師的建議,將愛吃的麵包分量調整一下,沒想到喜歡穿的衣服也可以穿了,肚子的肥肉也少了一層。  先生艾長春說,他非常喜歡吃油炸類的肉類像炸雞、炸豬排等,營養師的肉類食物烹煮建議,採水煮、煎煮等烹調方式,改變吃肉飲食方式,腰圍小一圈,現在出門還要繫上皮帶,褲子才不會鬆垮。

Read More

骨鬆婦彎腰拿壺 腰椎骨折 物理治療師教2招在家運動 可訓練肌力 骨鬆

詹承偉示範兩招已有骨質疏鬆者可以在家做的運動,第1招拱橋運動。 (記者王正平攝)第2招屈膝仰臥起坐。(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60歲簡姓婦人泡茶時彎下腰拿茶壺起身倒水時,突然聽到背部一聲斷裂聲後腰痛難忍,直不起身來;家人連忙將她送醫急診,X光檢查確診為腰椎第4、5節壓迫性骨折。  物理治療師詹承偉指出,簡婦有嚴重的骨質疏鬆症,骨質密度報告T值只有-2.5。有些中高齡骨鬆症患者可能只有變矮、駝背的外觀變化,大多不以為意,但只要輕微跌倒或突然過猛用力,如彎腰搬運物品,就可能造成骨折。他建議,50歲以上不論男女,都接受骨質密度篩檢,以掌握骨齡。  詹承偉指出,世界骨質疏鬆基金會指出,年輕時期能多增加10%的骨質密度,就可使骨質疏鬆症的發生延緩13年。因此,在各年齡層階段都需要攝取均衡且足夠的營養素維持骨骼健康;另可透過適當日曬增加體內維生素D3生成,建議每天上午10時前或下午2時後,陽光不是最強烈時,不擦防曬乳,曬太陽10~20分,但注意不要曬傷。  此外,從事負重運動做肌力訓練,可增加患者的骨密度和強健肌肉,幫助改善身體的協調與平衡,減緩肌力下降,降低跌倒和骨折的風險。  至於骨鬆者是否適合運動,詹承偉示範兩招已有骨質疏鬆者可以在家做的運動,以訓練肌力;這兩招均為做每組10下,1次1-2組,每天做3次。  第1招拱橋運動:平躺,雙膝屈曲,腳底平貼於地面。屈膝同時向上挺腰、臀部抬高離床,保持腰、臀與大腿為一直線。可幫助訓練下肢與臀部肌力,以便可走得更遠、更穩,防止跌倒。  第2招屈膝仰臥起坐:平躺時雙手在腹部交叉,膝蓋彎曲,腳底平貼於地面。利用腹肌收縮使肩胛骨離開床面,再回到平躺的姿勢。幫助訓練上半身、核心肌群及腹肌,保持平衡,也可避免椎間盤突出。

Read More

不再只限第4期 中國附醫獲癌症免疫療法全許可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的細胞治療中心今年6月啟用,如今已可利用細胞治療收治1到4期實體癌患者。(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日前通過衛福部核可,開放8種癌症的第1到3期患者,當第1、2線標準治療無效,即可選擇自體免疫樹突細胞治療,不只嘉惠病人,也領先全台成為1到4期實體癌皆可進行細胞治療的醫學中心。  衛福部開放的癌症細胞治療是利用自體的免疫細胞,經抽取後並在體外培養強大,最後再輸回體內治療癌症,副作用可能比一般癌症化療或電療低。  中國附醫原先只被衛福部核可的免疫細胞治療為樹突細胞,可針對多型性膠質母細胞瘤及續發性腦瘤(腦轉移癌)、上皮性卵巢癌、胰臟癌、攝護腺癌、頭頸癌、肝癌、乳癌和大腸直腸癌等8種第4期的癌患治療,16日再獲1到3期的治療許可,院方向地方衛生局報備後即可收治病人。  中國附醫院長周德陽表示,能夠順利獲得許可,是因國外已有相關文獻佐證,使用樹突細胞治療上述癌別,且從第1到第3期介入均有效果。 周德陽說,雖然不同癌別對於細胞治療的預後皆有不同,但提早在1到3期就介入細胞治療,預後肯定比第4期再治療更好。畢竟到第4期才介入細胞治療,很可能會來不及救命。  目前第1到3期癌症患者進行細胞治療的收治標準為,按癌症治療指引使用第1線和第2線用藥皆治療無效,再復發時可以選擇細胞治療。由於細胞培養的費用成本相當高,接受完整療程同樣也是百萬起跳。

Read More

曾心梗/中風 壞膽固醇要更低

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秘書長黃柏勳(右)18日指出,運動、清淡飲食確實是良好生活習慣,但高血脂症的發生有高達7至8成是基因搞鬼,飲食僅占約2至3成,吃藥控制才是正道。(中央社)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18日發布2019歐洲心臟學會最新治療指引,指出壞膽固醇是盡可能越低越好,曾發生心肌梗塞、中風等極高風險族群,壞膽固醇數值目標應從70mg/dL降低至55mg/dL;若2年內發生第二次血管事件壞膽固醇應低於40mg/dL。  一名患有高血脂症的50歲男性,兩年內2次心肌梗塞,起因都是壞膽固醇忽高忽低,始終徘徊在110-160mg/dL,數值無法有效控制。第一次被送到急診室是因為他突然在家中昏倒,確診急性冠心症及高血脂、高血壓,且心臟血管已堵塞,需緊急裝心臟支架才能得救。  出院後男子雖使用傳統史他汀類藥物治療,但成效不佳,甚至還再次因心肌梗塞入院。最後經合併使用PCSK9抑制劑,才讓壞膽固醇數值降至40-55mg/dL。  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祕書長黃柏勳表示,高血脂症是指血液中的膽固醇、三酸甘油酯過高;血脂異常升高是動脈血管硬化的主因,將增加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疾病的機率。  黃柏勳指出,面對高血脂症,壞膽固醇的控制相當重要,之所以稱為壞膽固醇,是因為它會附著在血管壁上,當附著量過多時,恐會引發動脈血管硬化等併發症。  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理事長李貽恒表示,根據最新2019歐洲心臟學會治療指引建議,極高風險族群(曾發生心肌梗塞、中風、糖尿病伴隨視網膜病變、腎病變)壞膽固醇數值目標應從70mg/dL降至55mg/dL;極高風險族群並且已接受史他汀類藥物治療卻在2年內仍發生第2次心血管事件者,數值目標應控制在小於40mg/dL。  高風險患者(總膽固醇大於310 mg/dL、壞膽固醇大於190mg/dL、血壓大於等於180/110 mmHg、單純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等)則應由100mg/dL降至70mg/dL;無其他危險因素的年輕糖尿病患者則應由115mg/dL降至100mg/dL。  黃柏勳說,根據歐洲心臟學會發布內容,壞膽固醇是盡可能越低越好。因此,切勿擔心膽固醇數值過低而自行中斷治療。

Read More

肢端肥大症病程慢易忽略

台大醫院18日呼籲,肢端肥大症只要早期發現並及早治療,將可維持良好生活品質;呼籲有相關共病者或民眾出現類似症狀,應盡快就醫。 (記者陳柏翰攝)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醫師指出,肢端肥大症的疾病進程較慢,短時間內通常難以察覺,平均延誤診斷時間5~7年不等,平均發病年齡為40歲,若出現額頭變寬變高、鼻子變大、腳增大導致戒指戴不下、鞋子尺寸越穿越大等相關前兆,應就醫診治。  台大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張天鈞表示,肢端肥大症是一種生長激素分泌過量的罕見疾病,起因於患者腦下垂體分泌生長素的細胞出現增生或腫瘤所致,據流行病學統計,發生率為每百萬人口中每年新增3~4個新病例,台灣每年平均新增約60個新病例,平均發病年齡為40歲上下。  張天鈞說,肢端肥大症造成生長激素過量後,會進一步導致類胰島素生長因子濃度上升,因此該病症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外貌會出現不正常的肥大或增生,常見症狀包括額頭變寬變高、顴骨變高、鼻子變大、舌頭變大、嘴唇變厚、齒縫變寬、下巴前突等。  患者也會出現手腳增大導致戒指戴不下,鞋子尺寸越穿越大、無法做精細動作等;部分患者則會因肢端肥大症導致出現聲音低沉、經常性頭痛、呼吸困難、視野變窄、陽痿、過早停經等。  台大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施翔蓉指出,由於肢端肥大症的疾病進程較慢,短時間內患者通常難以察覺,使得警覺性降低而未能及早就醫,平均延誤診斷時間約為5~7年。  由於確診多是在罹病後數年,許多患者確診時會併發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頭痛、關節炎、甲狀腺腫、睡眠呼吸中止症等共病,對身心健康造成影響嚴重。患者若延誤就醫過久且未能正確治療,預後情況恐較不樂觀。  張天鈞提醒,肢端肥大症只要早期發現並及早治療,將可維持良好生活品質;呼籲有相關共病者或民眾出現類似症狀,應盡快至內分泌科新陳代謝科或神經外科就診。

Read More

乳癌患者年增1.3萬 34.4%未達50歲

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曾令民強調,女性停經前乳癌患者愈來愈多,主要有3大可能原因,包括環境污染、飲食西化以及生活習慣改變,像是晚婚、晚生或不生孩子等都是可能因素。 (中央社)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台灣每年新增1.3萬乳癌患者中,34.4%是未達50歲的停經前病人,遠高於美國的19%;其中,又有5.2%的女性處於乳癌第4期,即晚期乳癌或稱轉移性乳癌。醫師指出,環境汙染、飲食西化及晚婚、晚育或不生、未哺乳等,都是乳癌危險因素。  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曾令民表示,停經前乳癌女性相較於年長女性,更容易診斷出嚴重的腫瘤型態與淋巴結轉移。若有乳癌轉移或復發跡象,千萬不可輕忽。  過去治療晚期乳癌的副作用,使得許多婦女拒絕療程;或因不了解治療方式,而延誤黃金治療期。曾令民指出,今年美國臨床腫瘤學會年度會議,外國研究團隊公布最新發現,過去只能用於停經後乳癌婦女的口服標靶藥物,用在停經前婦女同樣有效。  曾令民指出,新款標靶藥較傳統荷爾蒙藥物僅能維持癌症不惡化期約13.5個月,可延長至27.5個月,並降低30%死亡風險,延緩進入化療的時間。  他表示,新款藥物可將癌細胞週期停留在合成準備期,促使癌細胞凋零死亡,對停經前的乳癌患者是一大福音。目前已引進國內,並可望納入健保給付。  曾令民指出,環境汙染造成的荷爾蒙、飲食西化及晚婚、晚育或不生、未哺乳等,都是乳癌的危險因素。平時要遠離菸酒等致癌因子、養成規律運動的良好習慣,20歲以後的女性應定期自我檢查,45-69歲婦女應每2年做1次乳房X光攝影篩檢,有家族病史者則可提早至40歲。  他強調,現代醫療進步、治療方式多元,癌症並非絕症,及早諮詢醫生,乳癌治療有望。

Read More

腸病毒疫情 恐燒到下月中

南市新增1起腸病毒重症病例,衛生局提醒學校或教托育機構,督導學童勤洗手,預防腸病毒。 (台南市衛生局提供) 記者戴淑芳、葉進耀/綜合報導  國內腸病毒輕症疫情持續上升,疾管署17日公布,上週新增1例台南市7歲男童感染腸病毒71型併發腦炎重症病例。疾管署統計,今年累計315例腸病毒71型個案,高於2016~2018年同期。估計這波疫情會持續到10月中旬。  台南市衛生局說,男童於9月1日發病,4日因持續且出現疑似肌抽躍、手足口病及對答反應慢等症狀,經送區域醫院就醫後,轉診至醫學中心收治住院,檢驗確認感染腸病毒71型引起腦炎。疾管署說,男童經治療後症狀改善並已出院。因他的弟弟也曾有過腸病毒症狀,研判是被家人傳染。這也是台南市今年第4例腸病毒重症。  衛生局說,台南市腸病毒疫情仍處於高峰,最近1週急診就診人數大增至2090人次(流行閾值910人次),不能掉以輕心。  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郭宏偉表示,上週腸病毒門急診就診共計2萬0585人次,較前一週上升6.5%;近期就診人次持續上升,疫情處流行高峰期。  郭宏偉指出,今年累計37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以感染腸病毒71型為多(28例),其他分別感染腸病毒D68型、克沙奇A6型、A10型(各2例),克沙奇A9型、B5型、伊科病毒11型(各1例)。近4週社區腸病毒檢出型別以克沙奇A群為多,腸病毒71型持續活動;今年累計315例腸病毒71型個案,高於2016~2018年同期。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腸病毒傳染力強,這波疫情估計要等到10月中旬才會緩和下來,提醒家長與教托育機構人員不可輕忽。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