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伊互轟互嗆 伊:美若參戰 將帶來地獄

以色列攻擊伊朗阿拉克重水反應器,衛星影像顯示其設施受損。 (路透)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以色列與伊朗連續交火第八天,雙方相互轟炸且態度強硬,以色列總理尼坦雅胡廿日表示,伊朗領導層更迭或倒台並非以色列攻擊的目標,但可能成為結果。傳出美總統川普考慮加入戰局,伊朗副外交部長哈蒂柏札德則告訴英國廣播公司,美國加入以色列攻擊的行列,將讓「整個地區陷入地獄」。 法新社報導,以軍在聲明中表示,他們已「完成對德黑蘭市中心的一連串打擊:攻擊數十個目標,包括軍事飛彈生產設施,以及負責伊朗核武計畫研發的國防創新與研究組織(SPND)總部」。 以軍表示,前晚出動超過六十架戰機攻打數十處軍事目標,包括飛彈零件生產地點,以及飛彈引擎鑄造原料的製造設施。」 路透社報導,尼坦雅胡在以色列公共廣播公司訪問中說:「政權更迭或推翻這個政權,歸根結底是由伊朗人民決定。這一點無可取代。」 美國白宮稍早表示川普將在兩週內決定是否介入。尼坦雅胡表示,無論美國總統川普是否決定加入行列,以色列都有能力剷除伊朗所有核子設施。   伊朗飛彈襲擊以色列貝爾謝巴市綜合醫院索羅卡醫療中心濃煙滾滾。 (路透) 伊朗副外交部長哈蒂柏札德說,這不是美國的戰爭,如果美國總統川普真的介入,他將被銘記為一位進入一場不屬於他的戰爭的總統,將讓這場衝突陷入「泥潭」、持續侵略並推遲「殘酷暴行」的終結。 針對川普多次聲稱,如果伊朗接受核協議,這場衝突本可避免。對此,哈蒂柏札德表示,他們一直在進行談判,直到以色列對伊朗發動攻擊,才導致討論破局,川普總統比任何人都更清楚,我們快要達成協議。」 他也批評川普在社群媒體貼文與訪問中「混淆視聽並製造矛盾」,他說這表示「美國一直都知情並參與」這場衝突,但這場衝突是「無端挑起」且「不必要的」。

Read More

美航艦福特號將抵中東 多國陸續從以撤僑

寰宇新聞網:https://globalnewstv.com.tw/ 【寰宇新聞網/綜合報導】 以伊衝突持續升溫,根據美媒報導,美國的航空母艦「福特號」,為了因應緊張局勢,將會在下周部署到以色列附近。同時,多國也已開始,從以色列陸續撤僑,包括波蘭、德國和保加利亞,已安排航班將國民載運回國,而以色列部分,則是協助因戰爭,受困在海外的國民返國。

Read More

強力回應川普 伊朗最高領袖拒投降 官媒曝手摸核彈影片

伊朗官媒釋出軍人用手撫摸「核彈」17秒畫面,還挑釁寫下關鍵五個字母「MAYBE(或許)」。(翻攝自X平台)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總統川普十七日呼籲伊朗無條件投降後,伊朗最高領袖哈米尼十八日表示,伊朗「不是投降的民族」。國營媒體稍早並上傳「手摸核彈」影片,並標示文字「或許」,警告意味濃厚。 伊朗與以色列之間的空戰進入第六天,雙方互相展開新一波飛彈攻擊。法新社分析衛星影像發現,目前有四架美國B─52H同溫層堡壘轟炸機駐紮在印度洋的狄耶戈加西亞基地。 就在以色列繼續軍事行動要摧毀伊朗核能力之際,一段用手撫摸核彈的十七秒影片被上傳到官方伊朗通訊社阿拉伯文版X平台帳號中,並以文字標示「或許」。 哈米尼在社群媒體平台X發文說:「戰鬥開始了。」他還以英語寫道:「我們必須強力回應恐怖猶太復國主義政權。我們不會對猶太復國主義者手下留情。」 18日晚間在以色列占領的戈蘭高地,伊朗發射的飛彈被以色列攔截。(路透) 哈米尼並在全國演說中指出:「讓美國人知曉,伊朗不是投降的民族,任何軍事干預毋庸置疑將會對他們自己造成不能補救的損害。」這是自從以色列上週對伊朗發動攻勢以來,哈米尼第二次公開談話。 他警告:「了解伊朗、其人民與歷史的智者,永遠不會對這個民族語帶威脅,因為伊朗民族不會投降。」 川普前一天表示,對美國和以色列而言,哈米尼是「一個簡單的目標」,還在自家社群平台「真實社群」中拉高分貝要求說:「無條件投降!」川普發文說:「我們知道所謂的『最高領袖』確切的藏身之處。他是容易攻擊的目標,但目前人在那裡很安全。我們不會殺死他,至少暫時不會。…但我們不想看到飛彈射向平民或美國軍人。我們的耐心已快消磨殆盡。」以色列媒體報導,哈米尼隨後發出了公開回應,明顯威脅以色列,聲稱戰鬥開始了。

Read More

無王日反川 2州議員遭槍擊

美國民眾在「無王日」走上街頭,抗議總統川普執政。       (路透) 記者王誌成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總統川普當地時間十四日於華府主持閱兵當天,「無王日」(No Kings Day)主辦單位號召百萬人抗議。明尼蘇達州有兩名州議員及其配偶遭到槍擊,州長華茲直指是「出於政治動機的暗殺」。 明尼蘇達州眾議員、前眾議院議長梅麗莎‧霍特曼與其丈夫在布魯克林公園住家遭到闖入槍擊,兩人當場中彈不治。州參議員約翰‧霍夫曼及其妻子則在約十三公里外的錢普林家中遭槍擊,兩人手術後目前情況仍待觀察。 「無王日」主辦單位號召百萬人抗議,指控川普違反民主,諷刺他想當國王。行動於紐約、費城、休士頓等各大城市爆發抗議,民眾高舉美國國旗及標語,工會領袖、民權人士發表演說,高喊「我們必須捍衛民主」。 其中,洛杉磯地區連日抗議川普非法移民遣返政策,規模龐大且不時傳出暴力事件;儘管加州州長紐森及地方官員反對,川普仍調派國民兵進駐。德州公共安全部門也因接獲「針對州議員參與抗議活動的可信威脅」,下令疏散州議會大廈,暫不清楚是否與明尼蘇達州案件有關。 川普迅速譴責這起攻擊事件。明尼蘇達州兩黨國會代表則發表聯合聲明,「一致對這起針對公職人員的可怕攻擊表達憤怒、哀悼與譴責。政治暴力在民主中絕無容身之地」。

Read More

華府大閱兵 川普喜慶生

美國總統川普(中)與第一夫人梅蘭妮亞(右)、國防部長赫塞斯(左)向閱兵部隊敬禮。(路透) 慶祝美國陸軍建軍二百五十週年,華府擴大舉辦閱兵典禮。(路透) 記者康子仁∕綜合報導 慶祝美國陸軍建軍二百五十週年,華府美東時間十四日舉行盛大的閱兵典禮,共有超過六千六百名官兵、一百五十部軍用車輛和五十架飛機參與,現場吸引近二十萬民眾觀禮。當天也是總統川普七十九歲生日。此次閱兵不僅展示美軍現代化戰力與未來發展方向,也安排經典的M4「雪曼」戰車亮相,向美軍二戰榮光致敬。 川普坐在白宮南側觀禮台閱兵,期間不時起立向部隊敬禮,一旁可見第一夫人梅蘭妮亞與國防部長赫塞斯。現場展出包括M1艾布蘭主力戰車、M2布拉德利步兵戰車、M109A7自走砲、「海馬士」多管火箭發射系統等現役主戰裝備。此外,也安排無人機、機器狗和無人戰車等科技武器登場,凸顯美軍對未來戰場的重視與部署。 閱兵部隊身著兩百多年前的美軍制服。     (路透) 最吸引眾人目光的,莫過於復古風滿滿的M4「雪曼」戰車。這款在二戰期間大量服役、共生產四萬八千輛的經典中型戰車,由身穿二戰軍服的官兵駕駛出場,象徵歷史傳承與軍魂不滅。儘管其火力與防護力不如同期德軍戰車,但雪曼戰車以優異的機動性與大量生產優勢,在二戰戰場上發揮關鍵作用,成為美軍對抗軸心國的重要戰力。 川普稍早也在他的社群媒體平台「真實社群」發文,盛讚這是「美國的大日子!」華府閱兵儀式原訂美東時間下午六時三十分舉行,由於暴雨威脅,提早約半小時開始。 除了行進部隊,展示戰車與其他軍用車輛外,還有陸軍「金騎士」跳傘隊演出,天空也見到多架黑鷹直升機編隊朝閱兵路線飛來,直升機發出的轟隆震響,吸引眾人目光。

Read More

以嗆火燒德黑蘭 伊飛彈反擊

以色列轟炸伊朗,伊朗一處油田起火燃燒;伊朗全球最大天然氣田也遭攻擊,暫停部分生產。 (路透) 記者王誌成∕台北報導 以色列向伊朗發動稱為「崛起之獅」的突襲行動,攻擊多個軍事與核相關設施,並殲滅伊朗軍方高層和核武科學家,引發伊朗多次向以色列發射導彈與火箭彈報復。以軍不僅空襲伊朗南部的天然氣田,甚至空襲西部的導彈儲藏庫、取得制空權,放話要「火燒德黑蘭」;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防空部隊卡塔姆安比亞指出,已經在多個地區擊落以色列十架軍機。 中國大陸外交部長王毅緊急與伊朗外長阿拉格齊及以色列外長薩爾通話,先後針對衝突兩方表達北京立場,其中對以色列的譴責措辭罕見強烈,引起國際矚目,大陸方面「明確譴責以色列侵犯伊朗主權,堅決反對針對伊朗官員並造成平民傷亡的粗暴攻擊」,更批評以方行動「嚴重違反《聯合國憲章》」,對伊朗核設施的攻擊「開創極度危險的先例」,可能引發「災難性後果」。 以色列北部城市塔姆拉遭到伊朗飛彈襲擊,救災人員進行搶救。(路透) 根據伊朗半官方媒體《法斯通訊社》,位於伊朗南部波斯灣海域的南帕爾斯天然氣田第十四礦區精煉設施,因遭到以色列無人機空襲,目前天然氣生產暫時中斷。南帕爾斯天然氣田為全球最大天然氣田,占伊朗天然氣產量的大部分,而伊朗是繼美國和俄羅斯之後的全球第三大天然氣生產國,凸顯雙方衝突升級。 以色列國防軍發言人德弗林於十四日晚間的記者會上表示,「目前空軍仍在伊朗各處實施空襲,造成相當程度的打擊,已在四十個小時內工程超過一百五十處目標。」同時,以色列空軍已經在伊朗西部到伊朗首都德黑蘭取得制空權,且成功空襲位於伊朗西部的地對地導彈、巡弋飛彈儲藏設施和發射台。如今,德黑蘭已淪為缺乏防禦力量的城市,暴露在以軍的攻擊中。」 伊朗飛彈襲擊以色列,遭以色列飛彈攔截。(路透) 以色列十四日深夜攔截伊朗發射的彈道飛彈,爆炸火光照亮耶路撒冷上空。其中一枚擊中以色列北部港口城市海法,造成五人死亡,至少七人受傷。伊朗已至少造成以色列十人死亡、逾二百人受傷。

Read More

〈 全球探索 〉賴總統邀在野對話 綿裡藏針?

對賴政府而言,立院席次是當前重中之重,也攸關民進黨國安政策的擬定與落實。(中央社) ■馬群傑 〈 全球探索 〉 國際局勢瞬息萬變,川普關稅籠罩全球,區域衝突持續延燒,賴清德總統就職一週年的五二0演說,未見再升高兩岸對立,對內並邀約在野黨領袖對話。但這是緩和兩岸與朝野對抗的善意?還是衝突治理中,仍藏有柔性但尖銳的綿裡針?    分化藍白 為大罷免鋪路   賴清德執政逾一週年,兩岸關係冰封,今年三月提出「十七項因應策略」,強調「中國是境外敵對勢力」,進一步升高兩岸對立、緊縮兩岸交流。兩岸關係走向惡意螺旋,內部則是朝野對抗,大罷免來勢洶洶。 但賴清德在五二0就職週年演說,未再出現升高兩岸對立的談話;對內還要促成朝野對話,並指示國安團隊著手規劃,向在野黨主席進行「重要國安情勢簡報」。時間就訂在六月十八日。但有幾個值得關注的現象: 其一,賴清德主動邀約與在野黨領袖對話。國民黨要求必須是實質對談,並應先舉行幕僚會前會;民眾黨主張,除機密部分外應「公開直播」。藍綠白會前公開交鋒,凸顯彼此間的不信任。 其二,朝野領袖十八日若能順利見面,賴可以營造開放協商形象、營造自己是可以對話角色。若是朝野對話不成、破局,在野黨扛起不合作之名,亦將削弱在野黨正當性。 其三,在野陣營目前步伐並不一致。藍營內對賴政府也有激進強硬派。賴丟出朝野對話,在戰略上,在野聯盟內部有主戰、主談派,會不會帶來分化現象? 其四,對賴政府而言,立院席次是當前重中之重,也攸關民進黨國安政策的擬定與落實。此時端出朝野對話策略,時機點是為七、八月大罷免先進行戰略部署,希望綠營未來在立院取得優勢。    館長大陸直播 連日霸榜   這一週來,兩岸關係的熱門議題,是台灣網紅「館長」陳之漢赴上海、杭州直播。結果,直播流量在YT連日霸榜,大陸網路的熱搜排行也名列前茅。直播帶來的效應與衝擊,也開始受到關注。 首先,賴政府一年來的兩岸政策主軸就是減少交流、互動,不只是官方不往來,還要求陸配補繳除籍證明,清查軍公教人員具結無大陸身分證件,強調學校、社團、宗教兩岸交流要有統戰警覺,乃至於大陸負面資訊的傳播等,對兩交流採取強硬態度。 但「館長」陳之漢的直播,在民間交流出現很大的突破。不少人透過直播,了解大陸並非想像中的負面,但並不符合賴政府目前限縮兩岸交流的主弦律,「館長」的直播亦遭綠營強力批判。 陸委會主委邱垂正受訪時表示「館長是一般民眾,依規定赴陸不需要政府許可」、「希望館長能夠秉持對等尊嚴,遵守兩岸條例的規範,同時重視社會觀感,共同維護國家整體利益。」    兩岸交流突破 媒體正義   其實,兩岸交流互動本有助於台海和平穩定。「館長」赴大陸直播,北京開闢了一條路,增加了促進兩岸了解的方式,也展現出大陸自信的一面;對台灣而言,基本上,大陸愈開放愈好,台灣向來也標榜自由民主媒體傳播環境。 「館長」大陸直播,是媒體平台的民主主義崛起。如果迴響是正面的,相當程度代表了媒體正義;但若被上綱到國安層級,被執政者認定突破了底線?陸委會、數發部未來會不會進行管制?而誰又是可信的網紅?後續發展值得關注。 兩岸交流的另一個熱點,是馬英九於十四日至廿七日率團訪問中國大陸,出席在福建廈門舉辦的海峽論壇活動,並已與大陸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會面。其後赴甘肅敦煌出席「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活動、「二0二五年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等。 另外,大陸新華社也報導,台灣產經建研社理事長洪奇昌,也已於六月十日至十二日率台灣生技產業界人士赴北京參訪交流。洪奇昌是民進黨創黨大老,在陳水扁執政任內出任海基會董事長。    馬、洪訪陸 陸委會雙標   馬英九於十四日率團訪問中國大陸,出席在福建廈門舉辦的海峽論壇活動。(中央社,資料照) 針對馬英九率團訪問大陸,行前,陸委會就呼籲「從事兩岸交流應秉持對等尊嚴,勿淪為中共對台統戰樣板。」至於綠營背景的洪奇昌率團訪陸,陸委會的回應是「任何兩岸民間團體健康有序的交流,政府都正向看待。」 顯然,陸委會看待馬、洪率團訪問大陸,還是有差異的。馬、洪目前皆無公職身分,賴政府表現出「民間人士」訪陸交流是允許的,藍營的馬英九可以去,洪奇昌在政治光譜上代表綠營,也可以進行兩岸交流。 其次,賴政府對兩岸交流設定更多要求透明化作法,想了解並主導交流的所有資訊。洪奇昌率團訪陸,可視為一種嘗試,也在向大陸凸顯台灣還有支持賴政府的一群人,馬英九不能代表台灣全部民意。 再從國際局勢變看兩岸關係與台灣處境。美國總統川普上台後,向全球開啟關稅戰,但極力避免介入他國軍事衝突。「疑美論」在台灣幾乎不再被討論,亦即台海若爆發軍事衝突時,推論川普也不會犧牲美國人的性命而直接出兵。 川普政府不強調意識型態,川普主義是實用主義。台灣問題是美中談判的核心,但台灣卻上不了談判桌。川普重返白宮以來,賴政府積極配合美國,主動表達加碼軍購、提升國防預算、擴大高科技赴美投資等。 賴政府對美國主動付出;對中政策在語意上比較和緩,但立場沒有絲毫退讓、北京對其依舊沒有信任;對內則是在大罷免暗潮中提出朝野對話。其實,這些都只是在向美國表態台灣不是「麻煩製造者」。 賴政府因應時局,對衝突治理戰略進行滾動調整,採取了棉裡針式的柔性尖銳。面對大陸軍事威懾,又要對美國付出更多,台灣已陷於雙面夾殺,整體戰略迴旋空間受到明顯壓縮,經濟、科技資源也都在流失,處境愈形艱難。 (台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教授馬群傑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台海若爆發軍事衝突時,推論川普也不會犧牲美國人的性命而直接出兵。(路透,資料照)

Read More

以伊交火 伊嗆炸美軍基地

遭以色列攻擊核設施的伊朗,也以飛彈還擊以色列特拉維夫,煙霧滾滾。  (路透)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以色列與伊朗持續交火第二天,伊朗德黑蘭當局十四日上午再對以方發動報復性飛彈攻擊,並揚言未來幾天內攻擊目標將會擴大,甚至包括美軍基地,而以色列軍方也再度發動空襲,攻擊伊朗西部和西北部重要的防禦設施與軍事基地,雙方戰火愈演愈烈。 美聯社報導,以色列使用戰機和事先運入伊朗的無人機,襲擊伊朗關鍵設施並擊斃多名高階將領和科學家。美聯社分析的衛星影像還證實,以色列攻擊使伊朗存放彈道飛彈的軍火庫有部分受損。以色列軍方發布聲明說,空軍持續空襲伊朗境內眾多地對地飛彈發射器。 伊朗法斯通訊社引述伊朗軍方高層官員的話報導,伊朗對以色列的攻擊將持續進行,已造成以國至少三死,另有數十人受傷,未來幾天內攻擊目標將會擴大,納入區域內的美軍基地,且伊朗民航局已宣布關閉該國領空。 以色列與伊朗持續交火第二天,伊朗官方的伊朗通訊社報導,伊朗民航局已宣布關閉該國領空,國內所有機場航班暫停起降,「直到另行通知」。

Read More

伊軍高層近滅 以劍指推翻政權?

在以色列襲擊之後,救援人員在伊朗德黑蘭一棟受損建築的現場展開搜救。 (路透)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以色列突襲伊朗的明顯目標是破壞伊朗核計畫,延緩伊朗核武發展進度,伊朗方面也指控美國華府支持這場攻擊。這波攻擊的規模、目標及以色列政治人物的說法都指向另一個長遠目標:推翻伊朗政權,伊朗並聲稱與美國就德黑蘭核計畫進行對話已「毫無意義」。 路透報導,伊朗稍早指控美國在以色列攻擊中有同謀關係,但華府否認並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上告訴德黑蘭當局,就核計畫進行談判才是「明智之舉」。 伊朗引述外交部發言人巴格赫里的說法,如果沒有華府允許,以色列的攻擊根本不可能發生,美國不能聲稱要談判,同時又玩兩面手法,讓猶太復國主義政權(以色列)鎖定伊朗領土發動攻擊。 路透報導,以色列的突襲不只打擊伊朗核設施和飛彈工廠,也擊斃了伊朗軍事指揮系統中的重要人物和核子科學家。這些打擊似乎意在削弱伊朗在國內和區域盟友之間的威信,而這些因素有可能動搖伊朗領導階層的穩定性。 以色列發動攻擊不久後,以色列總理尼坦雅胡透過影片直接向伊朗人民喊話,他指出以色列打擊真主黨的行動導致黎巴嫩換了一個新政府,並使敘利亞的巴夏爾.阿塞德政權垮台。他還說,伊朗人民也有同樣的機會。 目前美國政府雖默許以色列攻擊並協助抵禦伊朗報復性飛彈攻勢,但未表態尋求伊朗政權更替。 阻止伊朗核計畫對以色列有利,但對伊朗政權更替的期望,或許可以解釋以色列為什麼要追殺那麼多高階軍事官員,就是意在讓伊朗的安全體系陷入混亂與動盪。 伊朗並聲稱與美國就德黑蘭核計畫進行對話已「毫無意義」,但也表示尚未決定是否出席預舉行的伊美核談判。  

Read More

印航空難 男睡樹下無辜喪命

印度航空客機失事,罹難人數增加到二百七十九人。(路透)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印度航空客機十二日在印度阿默達巴德市失事,罹難人數增加到二百七十九人,意指陸上有許多無端遭波及而喪命的人。事故地點附近茶攤老闆的兒子當時正在樹下睡覺,也同樣因這個天外飛來的橫禍而命喪黃泉。 失事的印度航空班機載有二百四十二人,僅一人奇蹟生還,其他二百四十一人全數罹難。這起事故被認為是十年來全球最嚴重的空難。除了機上罹難者外,陸續發現多名醫師的遺體,目前罹難人數增加到二百七十九人,也就是已經有三十八人是在陸上進行日常活動,因空難無端丟了性命。當地政府表示,新增的罹難者中,有包括醫師及其家屬,和住在附近的居民。 多數遺體被燒得難以辨識,有關單位只能以DNA比對的方式,確認罹難者的身分;必須得在死者的身分都確認後,才能釐清確切的死亡人數。 其中,無辜丟了性命的包括附近一個茶攤老闆的兒子帕塔尼,意外發生時他正在一棵樹下睡覺,位置就在事發地點與他家的茶攤附近。 帕塔尼的哥哥表示,家裡在那裡經營茶攤三十年,他的媽媽和弟弟事發時都在附近,他是在下午接到電話後才知道出事了。帕塔尼的媽媽遭到燒傷,被送進醫院的加護病房。 帕塔尼的阿姨表示,飛機撞擊建築物時正值午餐時間,帕塔尼家的茶攤比較沒有客人,帕塔尼的媽媽聽到巨響後趕緊跑開,但沒注意到在樹下睡著了的帕塔尼。 印度航空那架班機墜落後,撞上附近一棟建築爆炸,讓現場冒出巨大的火球,與濃濃的黑煙。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