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下令 美國防部更名戰爭部

美國總統川普當地時間五日簽署一項行政命令,將國防部更名為戰爭部。 (路透)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總統川普當地時間五日簽署行政命令,將國防部更名「戰爭部」,並表示這是向全世界傳達「勝利的訊息」。專家指出,此舉在川普試圖終結俄烏戰爭未果等外交努力受挫之際,意圖營造強硬形象。 川普在白宮簽署行政命令時,國防部長赫格塞斯在一旁見證。川普表示,現行名稱已沿用七十多年,過於「覺醒」、太政治正確,「我認為這是傳達勝利的訊息。鑒於目前世界局勢,這是更合適的名稱」。 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斯秀出辦公室門上新掛牌寫著「戰爭部長」的影像。 (路透) 美國脫離英國獨立後,一七八九年開始使用「戰爭部」一詞,直至二戰過後不久的一九四七年,如今又恢復這個沿用超過一百五十年的舊稱。 川普無法在未獲國會批准的情況下對五角大廈正式更名,但他的命令授權將「戰爭部」作為「國防部」的「次要稱謂」。 對此,赫格塞斯隨即表示支持,並發布一段影片,內容顯示他在五角大廈的辦公室門上有新掛牌,上頭寫著「戰爭部長」。 赫格塞斯說,更名「不僅是更換名稱,更是恢復戰士精神」,他強調需注重行動力與效果,而非過度拘泥於政治正確和傳統規範。 白宮尚未透露更名所需的具體成本,但媒體預估,全面更換數以百計機構、標誌、電子郵件地址及制服等,總花費可能大約十億美元。 目前美國國防部網站及社群媒體平台X帳號的名稱都已改為「戰爭部」。 一名亞太軍事議題分析家表示,將國防部更名為「戰爭部」很可能更具象徵意義,而非實質改變。加上近期在華盛頓特區部署國民兵、美軍擊沉一艘駛離委內瑞拉的運毒船等動作,此舉看似川普政府在面臨國內挑戰、外交努力受挫之際,包括試圖終結俄烏戰爭未果等,意圖營造強硬的形象。 川普聲稱已促成多場衝突結束,包括以色列和伊朗之間的戰爭,但至今尚未能促成俄烏和平。

Read More

川普擬派10架F-35赴波多黎各

美國總統川普將派遣十架F-35隱形戰機前往波多黎各,作為打擊毒梟行動的一部分。(路透)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消息人士當地時間五日披露,美國總統川普將派遣十架F三十五隱形戰機前往波多黎各,作為打擊毒梟行動的一部分。隨著華府在加勒比地區的軍事部署升級,與委內瑞拉的緊張局勢正不斷加劇。 美快速陳兵加勒比海南部,事態在上週對一艘販毒船發動致命攻擊陡然升溫,川普政府控販毒船是從委內瑞拉出發。隨與委國緊張升溫,美已部署軍艦、偵察機和潛艦。 消息人士指出,川普政府已下令部署十架F三十五戰機到波多黎各一處機場,以打擊販毒集團。據了解,這些戰機將與美國已部署在南加勒比海的軍艦會合。川普正加大對委內瑞拉總統馬杜洛施壓,美國指控馬杜洛領導著一個販毒組織。 馬杜洛上週聲稱美國正試圖「透過軍事威脅推動政權更迭」。川普回應表示,美國並沒有在談論委內瑞拉政權更迭問題,他說:「我們沒有在談論那件事,但我們確實談論到你們舉行了一場選舉,說得婉轉一點,這是一場非常怪異的選舉。」川普指的是委內瑞拉政府宣稱由馬杜洛勝出、備受爭議的二0二四年大選。 多名知情人士表示,川普正權衡進一步攻擊選項,包括可能對委內瑞拉境內疑為販毒集團目標發動攻擊。若發生這類攻擊,將代表局勢重大升級。對此,白宮、五角大廈與國務院尚未回應。 馬杜洛譴責美國的軍事部署,是「我們大陸在過去一百年來所面臨的最大威脅」。他宣布國家已準備好「以武裝鬥爭捍衛領土」,並動員約三十四萬名現役軍人,以及據稱超過八百萬名後備役軍人。 馬杜洛表示:「如果委內瑞拉遭到攻擊,將立即進入武裝鬥爭階段。」

Read More

保時捷美中市場踢鐵板 遭踢出德國藍籌股

寰宇新聞網:https://globalnewstv.com.tw/ 【寰宇新聞網/綜合報導】 相當受到台灣民眾歡迎的跑車品牌保時捷,因為近期受到美國高關稅的影響,加上和中國低價豪車的競爭,使得公司表現,在兩大市場都踢到鐵板。德國證券交易所便宣布,要將保時捷,踢出德股市值最高的DAX指數行列。不過保時捷執行長表示,保時捷被踢出DAX是他們的損失,未來公司仍然會靠著高市值,和高品牌價值,重返榮耀。

Read More

〈 全球探索 〉東亞競合複雜 合作與摩擦並存

韓國總統李在明與川普互動熱絡,強調透過協商促進互信與穩定的必要性。(路透) ■蘇嘉宏 美國印太戰略隨著川普上台與美中(中國大陸)競爭而持續變動,近期,韓國的平衡外交、印度被美國課徵全球最高的百分之五十關稅,以及南海紛擾中,菲律賓與台灣的務實往來。各國盤算自己的利益,背後則有不同的價值取向。東亞與印太地區呈現出複雜且多層次的競合格局。 韓國總統李在明八月下旬訪日、訪美行程引發區域高度關注。中國大陸表示理解,視為韓國正常的外交交流安排。李在明與川普互動熱絡,甚至直接要求川普要求「介入」對朝鮮事務,強調透過協商促進互信與穩定的必要性。    現實主義 南韓外交政策基調   李在明在朝鮮半島安全議題上,表現出尋求更具主動性的姿態。台灣部分媒體與政治觀察者,傾向將韓美日合作視為超越地緣政治利益的民主價值聯盟,強調三方在自由貿易、法治與人權上的共同立場,但這種觀點忽略了韓國外交策略的現實主義基調。 事實上,韓國當前仍奉行「安全靠美、經濟靠中」的雙軌模式,在美中戰略對抗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李在明政府更加謹慎地在大國之間維持戰略彈性,避免在安全與經貿之間作出二選一的抉擇。 與此同時,李在明此行對中韓關係可能影響,在韓國國內的討論也浮上檯面。保守派擔心過度傾向美日將削弱與中國大陸的經濟連結;進步派則批評與川普互動過於熱絡,恐削弱政府外交的中立性。種種聲音反映出,韓國在區域政經重組過程中,高度在意自身的民族主體性與自主外交空間。 緊接著李在明訪問日、美之後,國際聚焦印度總理莫迪訪問日本,並出席在中國大陸天津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SCO)峰會。印美、印中關係的變化,乃至於上合會「對沖」西方聯盟的地緣戰略會如何發展。 川普政府宣布對部分印度金屬產品加徵高達百分之五十的懲罰性關稅,激起印度國內保護主義聲浪,批評華府在推動印太戰略的同時,卻以自我利益為優先,這種出賣盟邦的關稅壁壘、損人利己的外交路線,會是美國在世界地位上讓賢給中國大陸的巨大轉折。   印度總理莫迪出席天津上海合作組織峰會,並且會晤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路透)  川普懲罰印度 互信遭到質疑   印美合作的本質,已超越傳統雙邊關係,實質上是民主陣營圍堵中國大陸在印太擴張的核心一環;印度藉由「四方安全對話」(Quad)、「印太經濟架構」(IPEF)等機制,擴大影響力的外交現實主義,也一直回應著印太戰略。 但是,在川普懲罰性關稅,以及聲稱施壓「調解」印度與巴基斯坦衝突後,引發了對印美長期互信的質疑。上海合作組織峰會於八月三十一日至九月一日在天津舉行,莫迪這次出席峰會,是其七年多來首次訪中。 大陸外交部強調,中印關係與印美互動屬於「雙邊事務」,並再次提及上合組織作為推動區域合作、促進多邊主義的平台。北京意在淡化美印深化防務與經貿合作對區域平衡的衝擊,另一方面,上合組織在先前舉行的外長會議,又揭櫫 「去美元化」、「去西方化」的合作方針,呼籲建立「去極化的全球秩序」。 其實,上合組織長期受限於中俄主導與成員間利益分歧,包括印度與巴基斯坦在邊境、安全、能源議題上的矛盾,使其在真正回應區域多元合作需求上,到目前為止表現有限。 川普懲罰性關稅引發對印美長期互信的質疑。圖為《印度時報》以頭版頭條新聞報導美國對印度課徵百分之五十的懲罰性關稅正式實施。(路透)    與台灣交往 菲律賓平衡策略   印太戰略博弈的核心戰場在南海與台海。中國大陸持續主張南海爭端應透過雙邊協商解決,並堅稱台灣是其領土的一部分,反對任何具有官方性質的對台交流。在此主張下,北京強力推動其「九段線」主權聲索,並強化海上執法與軍事存在。 相對地,台灣則囁嚅地近乎噤聲不語,不敢強調自身為南海實際當事方,擁有東沙島、太平島的主權,在南海的議題自我邊緣化。事實上,北京的主權聲索都是基於「歷史主權說」,也就是中華民國的十一段線的基礎。 日前,我外交部長林佳龍率「經貿代表團」低調訪問菲律賓,菲國高層隨後仍公開重申「一中原則」。台菲人員往來、持續深化非正式合作,從農業到能源、從半導體到海上救難,凸顯了中型民主國家在地緣壓力下,如何透過「制度性務實合作」爭取戰略空間,可謂「堅苦卓絕」。 菲律賓處理台菲關係,在務實互動與政治表態之間,持續採取「低調互動、公開聲明」的雙軌策略,意圖在與台灣發展非官方關係的同時,避免觸怒北京。這種「表面不承認、實際密切往來」的外交操作,也許將成為未來更多中小國與台灣互動的典範。 菲律賓這種外交平衡策略的背景,是日益激烈的南海軍事對峙,中小型國如何在美中競爭間維護自身利益,考驗其戰略靈活度與國際話語能量。也只能這樣,畢竟實力決定一切。    和平穩定 各方考量大相逕庭   整體而言,中國大陸是以「一中原則」與「雙邊對話」為基調,強調主權完整與區域穩定;台灣則持續以民主價值、國際法與多邊合作為核心,主張自身有權與各國正常往來。 韓國在安全與經濟之間追求平衡,避免直接選邊;印度堅持戰略自主,雖深化與美國的合作,但美國高額關稅卻凸顯華府在經濟政策與戰略合作間的矛盾,可能動搖印太盟友對其的信任。 菲律賓則是明確親美抗中,透過軍事合作與國際法來維護自身主權,但在台灣議題上,維持「低調合作、公開一中」的雙重姿態,避免與中國大陸正面衝突。 各方在公開論述中都強調「和平與穩定」,但背後的價值基礎、戰略盤算與利益考量卻大相逕庭。東亞與印太局勢展現出一種複雜的多層次競合格局,也意味著未來合作與摩擦將並存,區域穩定仍充滿不確定性。 (作者為輔英科技大學健康美容系教授、兩岸與國際事務、海洋政策研究學者,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

「山海花語」嘉年華昆明登場 花卉、美食與非遺交織兩岸深緣

兩岸青年身著花卉與傳統服飾,在昆明台北街牌樓下合影留念,象徵花香串聯情誼、心靈相融。(記者張翔翻攝) 記者張翔/綜合報導 第六屆「山海花語」兩岸花植設計嘉年華暨昆台青年交流活動,27日下午在昆明市五華區南屏步行街廣場隆重登場,廣場上花團錦簇、人潮匯聚,各界嘉賓及台灣青年、花卉產業人士與台北街商家代表等150餘人應邀出席,共同見證這場融合文化、藝術與情誼的盛會。 本次嘉年華作為第13屆雲台會系列活動之一,再次以花為媒,持續打造春融同心 兩岸一家親山海系列交流品牌。昆明市委台辦主任王蓉在致詞中指出,自2020年起,昆明已連續六年舉辦此項嘉年華,逐步將花卉塑造成昆台交流的一張文化名片。今年的活動不僅是對花卉藝術的讚頌,更寄託著兩岸和平發展、民族團結的美好心願。我們誠摯歡迎更多台胞台商台青來到昆明觀光旅遊、學習生活、投資興業,共同追夢、築夢、圓夢。 第六屆山海花語嘉年華啟動儀式上,昆明市委台辦主任王蓉致詞時表示期盼兩岸深化合作共創未來。(記者張翔翻攝) 她並強調,昆明正在推動「六個春城」建設,在數字經濟、大健康、新能源等前沿領域蘊藏巨大商機,期盼台灣的先進技術與昆明的區位優勢、政策紅利相結合,共創合作新篇章。 開幕式上,花仙子走秀與兩岸花藝師的現場聯合創作,成為全場矚目焦點,花藝師以靈巧的雙手,將來自昆明與台灣的鮮花錯落搭配,創造出象徵「同心共融」的作品,現場觀眾紛紛拍照留念。 嘉賓們隨後走進「兩岸情緣」主題花植設計作品展區,欣賞由兩岸花藝師共同創作的20組花植藝術作品,包括10組花藝裝置與10套人體花藝設計。其中,一座長達6米、以「鵲橋」為造型的大型作品,成為七夕最具象徵意義的亮點,寓意兩岸青年攜手跨越時空,共築情誼。 模特兒在活動中以花為媒,展現出「山海花語」的浪漫與融合。(記者張翔翻攝) 除花卉藝術之外,現場還設有昆明—台北特色美食及民族文化非遺展區,展出多項非遺手作與特色小吃,台灣美食與雲南風味在此交織,吸引嘉賓駐足品嚐;非遺匠人現場演示傳統工藝,更讓觀眾零距離感受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 有台灣青年代表表示,昆明的發展潛力令人期待,希望未來能在此落地創業,與大陸青年攜手開拓更廣闊的舞台,兩岸青年不僅要共享文化,更要攜手創新,讓彼此在合作中找到更大的發展空間。 嘉年華活動從8月27日至28日,活動包含美在春城花仙子展示、兩岸青年漢服巡遊、昆台青年婚姻家庭文化交流等多項活動。同時,線上展廳「雲台花語」同步開放,讓更多觀眾無論身處何地,都能透過互聯網參與其中。 以七夕為意象打造的「鵲橋」花藝作品吸引觀眾駐足拍照,成為嘉年華亮點。(記者張翔翻攝) 活動主辦單位表示,這場集花卉展示、青年交流、美食體驗與文化互動於一體的嘉年華,不僅為兩岸同胞提供了深入交流的平台,更將持續推動兩岸經濟文化融合發展,促進心靈契合與情感相融。

Read More

〈 全球探索 〉國際政治新格局 台灣如何自處?

美國總統川普在阿拉斯加會見到訪的俄羅斯總統蒲亭,美俄關係正常化牽動國際政治的新格局。(路透) ■杜聖觀 俄烏戰爭打了三年半,八月十五日,美國總統川普在阿拉斯加舖上了紅地毯接待受邀到訪的俄羅斯總統蒲亭,外界除了聚焦俄烏戰火何時可以結束外,美俄關係正常化更牽動了國際政治的新格局,台灣又如何自處? 美俄高峰會後,歐洲七位領導人立馬陪同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一起走入白宮會見川普,表達力挺烏克蘭的立場。自此,俄烏終戰面臨的兩大難題,包括如何處理領土疆界及建構安全保障框架。    川普誇口勸和止戰 困難重重   目前為止,川普明顯向烏克蘭施壓割地止戰。但澤倫斯基仍不答應放棄烏東四郡、不承認克里米亞歸於俄羅斯;俄羅斯也非常堅持北約不可接受烏克蘭,堅拒北約駐軍烏克蘭,也從未鬆口。 川普出手調解促和,但俄、烏之間的交火依舊激烈,火箭、導彈、無人機打擊能源設施也毫不手軟。「歐洲七領袖護駕」的戲碼,從外交、財政、軍事、法規上強力表達挺烏決心。 俄羅斯目前保有戰場優勢,不急於談判。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八月二十二日就表示,俄烏領袖要見面,必須先由幕僚解決所有相關問題,甚至公開質疑澤倫斯基總統任期已過,是否還具備簽署和平協議的權力? 川普從最早聲稱一天內結束戰爭、到三十天內停火,現在直接以和平協議進程施壓烏克蘭割地止戰,卻與烏克蘭不放棄領土、歐盟堅持先停火再談協議,兩廂立場矛盾,認知落差南轅北轍。 簡言之,川普夸夸其言要勸和止戰,卻是困難重重,即使美俄關係邁向正常化,俄烏談判還有漫漫長路。但也有學者提出,參考一九五三年南北韓在戰場實控線劃出DMZ非軍事區做為緩衝帶,或許是可能的解決之道。    類北約第五條 無助烏國安全   另一個受到關注的議題,是如何協助烏克蘭的戰後安全?美國與歐洲國家將提出的「類北約第五條款」(Article 5-like/NATO-like security guarantees)的安全保障,到底是實、是虛? 北約是冷戰時期面對蘇聯的產物,強調集體防衛。冷戰結束後,北約持續運作、甚至東擴波蘭、巴爾幹半島,這兩年還有瑞典、芬蘭加入,成員國已達到三十二國。 北約第五條款載明締約國承諾「針對任何一個成員國發動的武裝攻擊,應被視為是對全體成員國發動的武裝攻擊」。俄羅斯將烏克蘭加入北約視為重大威脅,並成為出兵烏克蘭的理由之一。北約迄今也對烏國加入申請案慎重以對。 但現在冒出的「類北約」卻看不到實質具體內容。除了烏克蘭將承諾購買一千億美元的美製武器,資金由歐洲提供,同時烏國與美方達成五百億美元無人機生產協議之外,美國迄今未承諾要派地面部隊,頂多只可能以各種方式進行空中支援。 美國提出的「類北約」,定義不明、框架不清,沒有制度化的承諾,歐洲相關國家、甚至連澤倫斯基自己也說不清楚,至於北約式的集體防禦、反擊機制更不可能。「類北約」對烏克蘭的「安全保障」顯得空洞,被批評形式大於實質、口惠而實不至。 美國提出的「類北約」沒有制度化的承諾,歐洲相關國家、甚至連澤倫斯基自己也說不清楚。圖為八月二十二日北約秘書長呂特(左)會見澤倫斯基(右)。(路透)    戰略博弈 歐盟影響持續存在   進一步觀察歐盟的影響力是否有被邊緣化呢?其實,自俄烏戰爭以來,歐盟已付出很大代價。除了不斷增加的國防開支、軍援烏克蘭,人道上也已接受了數百萬烏克蘭難民;歐盟對俄羅斯的制裁,也衝擊到自己的能源、農業與工業發展。 但儘管如此,八月十七日在白宮上演歐洲七領袖護駕澤倫斯基戲碼外,八月十二日,歐盟二十六個成員國的領袖亦已發表聲明表示,烏克蘭的安全與長久和平「必須尊重國際法,包含獨立、主權、領土完整性及不得以武力改變國際邊界的原則。」 今年六月,歐洲議會外委會的報告,直指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欺壓不會停止,基於保護烏克蘭就是保障整個歐洲,歐盟將繼續力挺烏國,包括恢復軍工生產、發展科技,降低農業對俄方的依賴,強化「北約-烏克蘭理事會」功能,在邊境部署安全防禦,以及推動烏克蘭加入歐盟單一市場等。 美俄高峰會後,歐洲七位領導人陪同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一起走入白宮會見川普,表達力挺烏克蘭的立場。(路透)  對台安全承諾 川普始終避談   歐盟的影響力會持續存在,在兩極、三強的戰略博弈中,扮演具有指標意義的平衡作用。歐盟抗俄立場鮮明,與美國仍保有跨大西洋關係的合作基礎,至於和中國大陸的關係,整體而言,也在在朝正向發展。 歐洲視中國大陸是體制上的競爭對手,但經貿往來密切。中國大陸的脫貧成果、現代化建設、研發經費大幅成長、「二0二五中國製造」普遍達標,都凸顯提升人民福祉的社會主義特質,也早已不是馬列主義或毛澤東時代的共產主義。 歐洲對中國大陸的認知在改觀,從敵視逐步轉為謹慎合作。中國大陸藉由「一帶一路」、東歐十六加一,經貿觸角早已伸入歐洲;新近熱議的稀土資源,歐洲在軍事、航太、科技、AI各領域,也必須與中國大陸維持往來。 國際局勢動盪,台灣處境艱難。川普日前冒出「我任內中國大陸不會攻台」引發熱議,但只能參考,不能完全相信。因為,川普始終避談對台灣的安全承諾,加上台美關稅談判大失敗、美方施壓台積電赴美等,可預見,川普任內,台灣除只會繼續加碼國防開銷,得不到美方安全承諾。 台灣生存之道,必須與各方交好。首先,兩岸關係必須改善,將中國大陸視為「境外敵對勢力」,只會加深緊張、邏輯矛盾,帶給台灣更多麻煩;同時,台灣要避免押注一方,否則只會淪為美國與中國大陸博弈的棋子,命運任人宰割、玩弄。 在弱肉強食的國際政治叢林中,要保持權力平衡、不要成為大國附庸,新加坡非常值得台灣借鏡。星國維持區域主義、強調共同開發,平衡與強權的關係,和世界交好、不樹敵,邦交國逾一百九十國,但這需要有遠見的領導人。(前中華民國駐愛爾蘭大使杜聖觀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

三山國王文化激發文化認同 學者倡跨海交流促融合

三山國王文化田野調研行研討會在廣州舉行,兩岸及海外學者齊聚研討,分享田野調研成果並探討三山國王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記者張翔翻攝) 記者張翔/綜合報導 「兩岸·三山·四海」三山國王文化田野調研行研討會19日在廣州羊城創意產業園舉行,活動由羊城晚報報業集團主辦,中山大學、廣東省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嶺南文化傳播研究院協辦,吸引來自海峽兩岸及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的多位民間信俗文化權威學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三山國王文化的歷史價值與當代意義。 研討會由中山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嶺南文化研究院院長陳春聲,台灣大學人類學系教授葉春榮,福建省閩台宗教和民間信仰研究中心主任林國平,以及馬來西亞道理書院院長王琛發等10位專家學者擔任主旨發言人,並進行圓桌討論。羊城晚報報業集團黨委書記、社長任天陽及總編輯林海利亦到場致詞。 會中將8月15日起赴揭陽、潮州、汕頭等地展開的田野調研成果,深入剖析三山國王文化的內涵與外延,同時發布了全球首張三山國王廟交互地圖及三集微紀錄片《從三山向四海》,進一步共享文化成果。 三山國王文化發源於粵東地區,歷史綿延逾1400年,隨著移民腳步廣泛傳播至台灣及東南亞,其護國庇民、國泰民安的信仰精神不僅深受民眾尊崇,更成為研究華人移民史及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的重要依據。 兩岸與海外學者在田野調研行程中參訪潮汕地區三山國王廟宇,細看古老石雕與彩繪,體驗民間信俗文化的歷史底蘊。(記者張翔翻攝) 學者們指出,三山國王信俗之所以能夠跨越時代、遠播海外,在於其能因應社會環境的變遷,持續調整與官方意識形態及社會制度的互動方式,進而維繫合法性與正統性。陳春聲強調,透過此次調研,期望兩岸及海外學界能進一步加深對「同根同源」文化的理解,並以此增進民間交流。 林國平認為,應以歷史和發展的眼光看待民間信仰,挖掘其中的文化價值,使其服務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復興。王琛發則指出,三山國王文化在南洋的發展,是歷史的中國與當地文化融合的見證,更彰顯華人在海外的文化韌性。 來自台灣、新加坡及越南的學者們也分享了觀察與研究成果,青年學者們表示,這次調研不僅拓展了學術視野,也讓他們更深切感受到民間信俗在凝聚文化認同方面的重要作用。台灣清華大學副教授陳麗華直言,研究台灣歷史,不到潮汕走一趟是不行的! 三山國王文化田野調研行期間,兩岸及海外學者走訪潮汕地區廟宇,駐足觀察精美石雕與壁飾,交流三山國王信俗的歷史傳承與文化意涵。(記者張翔翻攝) 羊城晚報總編輯林海利在會上表示,該報多年來持續推動嶺南文化走向世界,從三山國王、英歌舞、醒獅到粵劇、潮劇,皆透過融媒體報導、文化活動與海外社群平台的多元方式,促進文化交流,以文化連結人心、以文化溝通世界,正是傳承與弘揚的核心使命。 與會學者普遍認為,三山國王文化不僅是研究移民史與宗教信仰的重要案例,更是兩岸民眾及海外華人同根同源的精神紐帶,隨著數位化技術的應用與跨國交流平台的拓展,三山國王信俗有望透過更多元的形式走進年輕世代的視野,成為文化傳承與身份認同的重要力量。

Read More

川普喬蒲澤會 川澤二會沒火藥味

美國總統川普當地時間十八日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及多位歐洲領袖會面。左起為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英國首相施凱爾、芬蘭總統史塔布、澤倫斯基、川普、法國總統馬克宏、義大利總理梅洛尼、德國總理梅爾茨、北約秘書長呂特。(路透) 後續安排美烏俄三方峰會 美不排除駐軍烏克蘭 記者王誌成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總統川普美東時間十八日在白宮分別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及多位歐洲領袖會面。川普會後致電俄羅斯總統蒲亭,並開始安排蒲亭與澤倫斯基會面,後續將舉行美烏俄峰會,期望讓戰爭劃下句點。 川普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分別與澤倫斯基及多位歐洲領袖會面。他會後於社群媒體發文誇讚會議「非常良好」,各方討論烏克蘭的安全保障議題,這些保障將由多個歐洲國家提供,並與美國進行協調。 川普表示,在會議結束後,他致電蒲亭,並開始安排一場由蒲亭與澤倫斯基的會面,地點尚待決定。該場會面之後,將舉行一次三方會談,與會者將是兩位總統及他本人。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左)換下戰時裝束、改以「戰場正裝」現身白宮,與美國總統川普(右)會面,氣氛輕鬆。澤倫斯基對美一再稱謝,川普則表示「滿意」。(路透) 川普說,對一場已經持續將近四年的戰爭而言,這些安排是非常好的早期步驟。副總統范斯、美國國務卿盧比歐及特使魏科夫正與俄羅斯及烏克蘭協調相關事宜。 川普下午與澤倫斯基會晤時也表示,預料俄羅斯很快就會釋放上千名烏克蘭俘虜;但是否派美軍到烏克蘭,確保當地安全?川普並未正面回答,只說並未排除這種可能性。 川普也提到,任何戰後協議都會在安全方面「提供大量協助」,但強調歐洲將會是「第一道防線」,美國也會提供協助。 澤倫斯基二月底訪問白宮時,曾因沒穿西裝遭到右翼媒體批評,當時還與川普發生爭執,不歡而散。而川普在這次會後接受媒體提問時,記者詢問川普在與澤倫斯基握手後,想對烏克蘭人民說些什麼?他說「我們愛他們」。他還稱讚澤倫斯基的帥氣黑色外套。 當時質疑澤倫斯基未穿西裝的記者葛倫向澤倫斯基說:「你穿那套西裝看起來很帥。」川普直呼「我也說一樣的話」。澤倫斯基則對葛倫說「你還是穿著同套西裝。我變了,但你沒變」。

Read More

烏:美安全保障可望10天內敲定

  川澤會場外民眾舉行示威活動,揮舞雙方國旗聲援烏克蘭。(路透) 記者康子仁綜合外電報導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表示,美國向烏克蘭提供的安全保障可能在十天內敲定,有一部分是美國武器方案,包括飛機、防空系統等價值九百億美元的方案。他也願意在他的國家舉行選舉,前提是與俄羅斯的戰爭結束,且舉行選舉是安全的。 在華府會談後,雖然和平協議看似無法達成;但澤倫斯基說,與川普的會面是目前為止「最好的一次」。烏克蘭準備「以任何形式」與俄羅斯會談,將在雙邊會談上與俄羅斯總統蒲亭討論領土問題,但尚未安排可能與莫斯科當局會面的日期。 澤倫斯基認為,美國傳達明確的訊號,表明將成為協助協調的國家之一,且將成為保障烏克蘭安全的參與國,這是重大進展。 川普告訴澤倫斯基,美國將在結束俄烏戰爭的任何協議中,協助保障烏克蘭安全,但任何援助的具體程度目前尚不明朗。澤倫斯基指出,安全保障可能將由「我們的夥伴」揭露,之後會有更多細節曝光,所有一切將在未來一週到十天內公布。 澤倫斯基說,領土問題將留給他跟蒲亭談。美國向烏克蘭提供的安全保障,有一部分是美國武器方案,「主要包括飛機、防空系統」等,提案中的確有價值九百億美元的方案,且已與川普達成協議,未來當烏克蘭出口開放時,美國也將購買烏克蘭無人機,這對烏克蘭來說非常重要。 另外,被問到是否願意舉行選舉?澤倫斯基回答:「沒錯,當然,我們願意舉行選舉,是的。我們必須維護安全,而且我們必須在國會做些工作,因為在戰爭期間,你無法舉行選舉。」 烏克蘭根據《戒嚴法》,目前暫停舉行選舉。澤倫斯基強調,戰爭必須停火,這樣烏克蘭人才能參與民主、公開且合法的選舉。 川普和澤倫斯基這次見面的氣氛良好,但川普仍一度讓澤倫斯基陷入尷尬處境。他打斷澤倫斯基說:「所以你是在說,在戰爭期間 你們不能舉行選舉?」川普面帶微笑說:「所以,讓我這麼說吧,三年半後,你的意思是如果我們碰巧與某人打仗,就不會再舉行選舉了?」澤倫斯基則面帶笑容補充:「不,不是這樣的。」

Read More

〈全球探索〉烏克蘭淪為俎上肉 台灣亦然?

美國總統川普與俄羅斯總統蒲亭在美國阿拉斯加州舉行峰會,但並未達成任何具體協議。(路透) 李銘義 美國總統川普與俄羅斯總統蒲亭十六日在美國阿拉斯加州舉行峰會,雖然雙方聲稱在許多議題上有共識,但並未達成任何具體協議,俄烏戰爭何時可以停火?或直接走向終戰協議?都沒有答案。 俄烏戰火持續三年半,美俄領導人峰會也相隔有四年之久。此次「川蒲會」有三個看點:第一,這是一場美俄相互釋出善意的政治秀。川普舖了紅地毯歡迎蒲亭,並以戰機護送返程;蒲亭坐進了川普的「野獸」防彈車,還以英語當面邀約川普到訪莫斯科。 澤倫斯基把籌碼全押在美國與北約,但國際局勢轉變,烏克蘭成俎上肉。(路透,資料照)  美俄各取所需 烏克蘭成輸家   第二,美俄的談判桌上沒有烏克蘭。峰會看板標語寫著「追求和平」,但涉及領土、主權的當事國烏克蘭,卻無法與會,證諸國際政治的現實面,沒坐上餐桌,就在菜單上。自己的命運成了別人桌上的籌碼,也是台灣的警鐘。 第三,蒲亭站上國際政治舞台,美俄關係邁向正常化,各方對俄經濟制裁已無實質意義。俄方憑恃戰場優勢,透過美國繼續施壓烏克蘭,要求以領土換取和平協議;雖然這非川普可控範圍,峰會亦沒達成協議,但川普塑造了「追求和平」的形象。 美、俄各取所需,烏克蘭成了唯一輸家。俄烏衝突主戰場在烏克蘭,烏克蘭已丟失了四分之一國土,數百萬人流離失所。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把籌碼全押在美國與北約,但國際局勢轉變,盟友的重要性、優先順位也跟著改變,甚至成了俎上肉。 台灣處境亦然。川普重返白宮後發動關稅戰,對台疊加關稅達百分之二十,不但高於外貿競爭對手日、韓的百分之十五,甚至印尼、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也是略低的百分之十九;很明顯的,台灣被歸類與東南亞同屬有「洗產地」問題區塊。 台美經貿部分,完全沒有「民主同盟」優勢。長期享有關稅保護的本土農產畜牧業,都有可能因開放市場受到嚴重衝擊,甚至被要求取消美牛、美豬註記;疊加關稅讓台灣的工具機、模具、塑膠製品、電子材料等出口條件都在加速惡化。    台美經貿 沒有民主同盟優勢   疊加關稅已於八月七日生效,科技、傳產都受衝擊,當貨物出口減產、停產,接著會出現無薪假、裁員、失業;勞工收入減少,家庭經濟、社會問題會跟著浮現。換言之,關稅海嘯波及全台有其普遍性,災情包括產業、社會層面。 台灣除了關稅海嘯衝擊外,還有能源、軍費採購兩項巨大財政壓力。美國在台協會處長谷立言已強調,美國是世界最大能源出口國,能夠提供地熱、核能及先進電網技術等方案。美國瞄準台灣重啟核電、強化電網韌性、天然氣採購的能源大餅,已是意在言外。 至於軍費方面,美方也要求台灣要大幅調升。台灣目前軍費占比約GDP百分之二點五,已計劃調高到百分之三,但美方要求應調升到百分之五,幅度之大,也是台灣財政難以承受之重。 伴隨關稅海嘯而來的,除了增加昂貴的能源、軍費採購外,還包括加碼投資美國。台灣已主動表示要參與阿拉斯加天然氣投資計畫;台積電赴美投資、設廠,金額還在不斷創新高。 川普還預告,最快未來一週宣布的晶片關稅,稅率上看百分之三百,都將迫使台灣高科技產業進一步減少對內投資、加速外移腳步。    兩岸形勢險峻 禁令越來越嚴   簡言之,台灣一面倒的傾向美國,以致缺乏談判籌碼,只能被予取予求。然而,台美關係生變,處境愈形艱困,到目前為止,卻沒有看到賴清德政府在兩岸政策有任何轉圜跡象。 其實,「兩岸合則兩利」一直都存在。大陸有廣大市場、貿易有近便性優勢,台商在大陸總數逾四萬家,民進黨從蔡英文到賴清德迄今九年多來,雖然在政治上對立,但經濟層面並未反對ECFA,代表連民進黨也認為ECFA對台有利。 面對川普關稅海嘯、交易型政治,台灣經濟前景堪憂。此時若開放陸客來台觀光旅遊,必然能適時為台灣觀光產業、服務業帶來活水。但交流開放必須以友善為基礎,當下兩岸政治形勢嚴峻,各種禁限制令也愈來愈嚴。 台灣迄今未開放組團赴陸,對大陸旅遊仍停留在橙色警戒。從陸配村長被解職、對赴大陸發展的藝人言論進行審查,到禁軍公教相關人員前往北京參與九三閱兵與相關活動,以及嚴審公立學校教職赴陸等。 換言之,賴政府的「抗中」陣線,除了國防、外交,還擴及內政部、交通部、教育部、文化部、陸委會等,各部會只要涉及兩岸事務,都要服膺於賴清德的領導,不但態度愈見強硬,政治對立也延蔓到社會對立。 八月十五日是對日抗戰勝利八十週年,但賴總統卻不提中華民國抗日史實,是明顯的邏輯矛盾、謬誤。(中央社,資料照)  地方選舉 藍白合可能性提升   八月十五日是對日抗戰勝利八十週年,但賴總統的臉書通篇未提中華民國、對日抗戰等字眼,而是以「終戰」取代;八年抗戰有多少軍民同胞犧牲,才換來最後勝利並光復台灣。賴既然強調站在民主、反侵略的一邊,卻不提中華民國抗日史實,是明顯的邏輯矛盾、謬誤。 台灣的政黨競合與板塊位移,近來聚焦於大罷免二十五比零產生的政治效應。民進黨賴清德的滿意度、聲望已明顯下挫,「藍白合」作的可能性則在持續提升。 到目前為止,「藍白合」在立法院合作沒有問題,至於二0二六年的地方選舉,多席次的縣市議員會有藍白合作空間。至於縣市首長部分,新竹市、宜蘭縣,甚至嘉義市、新北市等都是未來觀察指標。 大致而言,新的國民黨主席人選、國會法案審議、地方選舉提名,到二0二八大選等,「藍白合」的變數仍多,處於繼續摸著石頭過河的狀態。但無論如何,藍白已有要讓民進黨下台的共識,並認知到二0二八若藍白不合,一定失敗。 (屏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副教授李銘義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