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探索〉重返美國 朱立倫捍衛台灣放首位

朱立倫與國民黨訪美團與美國學術界,針對台海安全、兩岸關係及疫情後的世界動態等議題交換意見。(取自國民黨網站) 馬群傑 中國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六月二日啟程率國民黨訪美團,進行了十二天的行程,除走訪舊金山、華府、紐約、洛杉磯等四個城市,拜訪美國政府行政部門、國會朝野兩黨,和智庫學界,並親自為國民黨在華府的駐美代表處的揭牌重啟,向美國友人傳達國民黨「我們在這裡」(We Are Here)、「重返美國」(We Are Back)。 國民黨聲音 不能在華府缺席 朱立倫訪美之行與相關談話,彙整有五個焦點:第一、國民黨駐美代表處於二00八年關閉、睽違十四年後,終於在華府時間六月八日重新揭牌成立。朱立倫強調,台灣需要強大穩健的台美關係,國民黨的聲音不能在華府缺席,台灣民意也必須被完整呈現。 第二、朱立倫強調從過去的歷史和現在的行動證明,國民黨永遠都是親美、親民主的政黨,立場從未改變;國民黨持續對抗共產主義,與中共做價值與制度的競爭,把捍衛中華民國、保衛台灣放在第一要務,台灣要當穩定器而非引爆點,扮演台海和平穩定力量。 第三、九二共識是兩方的建設性、創造性模糊,是「沒有共識的共識」(Non-Consensus Consensus)。國民黨期望擱置衝突,兩岸持續溝通交流,向前邁進。九二共識是「創造性模糊」,也是目前所需要的,在沒有更好的方案以前,還是期望以這樣的方式持續交流。 第四、全球地緣政治風險上升,強調台灣要「積極備戰、全力避戰」,穩健策略在透過同時加強自我防衛(defense)和不放棄對話(dialogue),有原則地交流溝通(principled engagement),降低台海衝突風險並減少意外和誤判,才是對區域和平與兩岸人民福祉最好的做法。 第五、針對年底地方選舉,朱立倫表示,目前國民黨除了在地方有超過三分之二縣市的執政權以外,也陸續提出優秀候選人挑戰收復曾執政的直轄市與各縣市,對年底選情是審慎樂觀。國民黨有信心依靠理性路線與政策願景爭取大多數民眾的支持。 朱立倫為國民黨在華府的駐美代表處揭牌重啟。(取自國民黨網站) 說明政策立場 降低美方疑慮 綜觀朱立倫的訪美之行,從時空環境來看,首先,國民黨自二00八年關閉駐美代表處後,到二0一六年又失去政權,與美國的關係確實有些脫節。此行重啟代表處,有修補關係與政策說明的意味。國民黨身為最大在野黨,對民進黨政府執行的政策與法案,必然要有所監督制衡,例如食品安全,旨在為人民健康把關,反對有害國人健康的食品,但並非針對美國,這些政策補述,必須要對美說明。 其次,國際情勢有俄烏戰爭、美「中」對抗,台灣的角色有其特殊性。美國需要盟邦的支持與表態。在印太戰略架構下,日本、韓國新的領導人都已確定站在美國這一邊,民進黨政府絕對親美已無疑義,美國也想了解,與中國大陸有較多連結的國民黨所抱持立場。 台灣在語言文化、經貿交流方面,與中國大陸關係密切,國民黨與中國大陸有較多的連結,美台關係中涉及的政治信任、軍事採購與美國拉攏盟邦的印太戰略部署等,美國也在擔心台灣是否會成為圍「中」戰略的突破口。朱立倫公開強調「親美」立場,這一趟不是面試的面試,或能降低美方的疑慮。 第三,目前距離二0二四大選尚言之過早,今年底雖有地方選舉,而訪美之行目的,主要在修補國民黨對美關係以及對美表態,此時出訪的時機與性質,對地方選舉影響相對有限。   九二共識議題敏感 爭議難免 朱立倫訪美期間最受矚目的談話,是強調國民黨的「親美」立場,以及「九二共識」是兩方的建設性、創造性模糊,是「沒有共識的共識」。其實,九二共識爭議已久,兩岸關係敏感而複雜,無論朱怎麼說,終究無法同時討好北京、華府與台北。 朱立倫在美的談話,巧妙的站在美國人權、民主、法治等價值同盟集團化的一邊,算是講了美國希望聽到的話;但北京就有不同的反應,朱後來雖又做了補述,但九二共識議題敏感,用字再怎麼精準,難免都會有爭議。 簡言之,朱立倫訪美之行,安外攘內,各一半。從安外看,親美立場的宣示,安了美國的心,但北京可能會有反彈。然而,朱立倫對「九二共識」的陳述,並沒有把話說死,仍保有一些彈性。安外的另一半,還需要朱立倫在面對北京時的進一步說法。 從攘內看,民進黨陣營對朱表態親美、主張強有力的防衛與自由國家聯盟等,大致上是歡迎的;但國民黨內,對於處理對美、對大陸關係,一直存在不同的路線,鼓勵兩岸交流派不希望對大陸的善意被鎖死。攘內的另一半,主要是未來如何撫平藍營內對可能影響兩岸關係的疑慮。 舊金山僑界和學術界歡迎朱立倫率領的國民黨訪美團。(取自國民黨網站) 對待台灣朝野 陸趨一體而論 六月十一日,在朱尚未結束訪美之際,中國大陸以檢出禁用藥物為由,宣布自十三日起暫停台灣石斑魚輸入。這是繼去年宣布鳳梨、蓮霧、釋迦之後,多一項南台灣農漁產品禁入大陸。其實,這些藥檢、病蟲害檢疫禁令,在馬政府時期是不會有問題的。如今,大陸運用巧實力,在民生議題上再出擊,透露出一些意涵: 其一,反映出對台灣今年底地方選舉已經有定見,不在乎台灣內部政黨之間的選舉勝負;其二,當執政黨絕對親美、在野黨不會靠向大陸的情況下,北京對待台灣朝野已趨向一體而論;其三,對台灣的耐性愈來愈少,在沒有對等的情況下,公事公辦,善意也相對減少。 民進黨絕對親美,立場鮮明,美國很滿意,已反映在高層官員交流與面向國際的「軍事護台」言論上。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現在也表達親美,雖然仍強調要與大陸對話,只是國民黨現實上仍居在野,少了執政者的資源與政策工具。國民黨最重要還是要從地方選舉開始贏回民心、贏回政權,在內政、兩岸、對美關係才能真正擁有話語權與影響力。 (台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主任馬群傑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

東南亞第一國!泰國大麻合法化正式生效

寰宇新聞網:https://globalnewstv.com.tw/ 泰國政府 9日正式允許大麻合法化,民眾可以在「非」公共場所使用大麻,也可以在家中種植大麻植物, 不過僅限家戶與醫療使用,不能用於娛樂。事實上,泰國政府為了推動商機龐大的「大麻經濟」,早在 2018年,就開始修訂相關政策,為大麻的合法化鋪路,但這也代表,泰國民眾必理解大麻的正當用途,才能避免讓大麻對社會構成危害。

Read More

烏東法院判3國際傭兵死刑 英譴責:即刻釋放

寰宇新聞網:https://globalnewstv.com.tw/ 烏克蘭東部頓內茨克,由親俄分子設立的法院,9日判處3名英國籍與摩洛哥籍的外國人死刑,罪名是這3人協助烏國軍隊作戰。英國政府得知,祭出強烈譴責,並要求普丁當局立刻釋放這些人。

Read More

美政府首次通過限槍!德州倖存女童證詞成關鍵

寰宇新聞網:https://globalnewstv.com.tw/ 美國眾議院 8日通過一項「槍枝管制法案」,主要內容包括提高買槍年齡限制,以及禁賣容量較大的彈匣,目的是要避免更多兒童,成為槍擊案受害者,美國最近頻繁的「大規模濫射事件」,特別是造成 21名師生死亡的「德州校園槍擊案」,都是促成這道法案通過的關鍵,並且讓更多美國民眾意識到,是時候阻止「槍枝暴力事件」了。

Read More

猴痘疫情擴散近30國!加拿大提升20多國旅遊警戒

寰宇新聞網:https://globalnewstv.com.tw/ 猴痘疫情目前在非洲以外地區,已經有將近30個國家,通報超過1千例猴痘感染,加拿大政府研判傳染風險升高後,把英國、美國和澳洲等20多個國家的旅遊警戒,都調升為第2級。

Read More

政治意圖?駕車衝撞柏林鬧區,釀1死30多傷!

寰宇新聞網:https://globalnewstv.com.tw/ 德國柏林傳出汽車衝撞人群的事故,一名男子駕車衝向市區購物人群,造成至少1人死亡30多人受傷,而且重傷者多達5人。死亡的是一名學校教師,傷者中則有14個小學生。目前駕駛已經被逮捕,警方發現他有精神障礙,至於這是意外或是蓄意攻擊,還有待釐清。

Read More

規避制裁出奇招 俄國貨輪冒險偷運油

寰宇新聞網:https://globalnewstv.com.tw/ 俄羅斯原油受到國際制裁,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就有托運業者,透過海上船對船卸貨轉運的不尋常方式,將貨物轉往更遠的地方,運送給新客戶,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也表示,俄國原油早就找到了替代市場,就算受到國際制裁,石油出口的利潤也不會減少。

Read More

美周末連爆12起槍擊案 田納西、賓州多人死傷

寰宇新聞網:https://globalnewstv.com.tw/ 美國田納西州5日爆發槍擊案,造成3人死亡。而傷者除遭到槍擊以外,部分是遭驚慌亂竄的車輛撞倒,共17人受傷。另外,賓州費城4日也發生2起槍擊案,至少3人身亡、11人受傷。目前警方都還沒有逮捕到任何嫌疑人,而光是周五六日這3天,全美就爆發12起槍擊案。

Read More

〈全球探索〉「一中一台」已成台美新共識?

拜登亞洲行冒出的「軍事護台論」,是美方安台灣民心的政治動作。  (歐新社,資料照) 丁仁方 美國總統拜登亞洲行期間,指台海若發生戰爭,美國會軍事介入。拜登的「軍事護台論」,引發國際關注。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五月二十六日在喬治華盛頓大學發表美國對「中國」政策演說時,重申美國的「一中政策」不變。其實,美國在戰略上雖維持「一中政策」不變,但在戰術上,對台海現狀的解讀已傾向「一中一台」。 布林肯的演說重點,強調美國仍信守「一個中國政策」承諾,及《台灣關係法》、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和「六項保證」,美國不支持台獨,反對任一方單方面改變現狀,並期待兩岸以和平方式解決分歧。綜觀布林肯的演說,只是把過去的重要論述主張包裝起來,沒有太多新意。   蔡政府多次表述 不宣布台獨 日前,我國外交部長吳釗燮接受《全美公共廣播電台》(NPR)專訪時也稱,台灣正在極力避免戰爭,且將「維持現狀」、「不尋求正式的獨立」。其實,吳釗燮在二0二0年九月接受NPR訪問時,就已經說過台灣「無意與美建交、也無意尋求獨立」。 回顧蔡英文兩次就職演說,以及二0二一國慶演說的兩個不變(善意不變、承諾不變)和四個堅持,都在表達兩岸關係不會有激進的作為。基本上是現狀獨立,不修改憲法、不變更領土,維持現狀,亦即「中華民國台灣」的概念,並堅持「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在一中一台的邏輯下,台灣不必尋求獨立。 蔡政府這個政策主張方向,基本上偏向民進黨的<台灣前途決議文>,台灣已是主權獨立國家,依目前憲法名稱叫中華民國,現狀獨立,不會宣布台獨。即使是自認「務實台獨工作者」的賴清德,立場也非常相近,再者,賴也未曾說過要法理台獨。 再者,蔡英文於二0二0年當選後接受BBC專訪時也已明白表示,「我們不需要宣告自己是一個獨立國家」、「我們已經是一個獨立的國家,我們叫自己中華民國(台灣)。」 蔡政府政策主張方向,基本上偏向民進黨的<台灣前途決議文>。(取自總統府網站) 兩岸現狀認定 美國已在改變 所以,真正的關鍵是現狀的認定。美國已在改變,以前偏向國民黨提出的「九二共識」,現在偏向接受民進黨政府的「一中一台」,亦即台灣不需宣布主權獨立,兩岸主權本互不隸屬。這個現狀是美國接受的,布林肯說「不尋求支持台獨」外,美國也更積極的與台灣發展準外交關係。 簡言之,美國在戰略上強調「一中政策」,當然不支持台獨。但戰術上的操作是傾向一中一台,並進行對台軍售、協助防務、官員訪問交流等。這種辯證式的同步並進,哪個方向有助於美國的利益,就往那邊走。 從另一個角度看,國安局長陳明通日前也保證蔡英文任內無戰事爆發的可能性。反映出蔡政府認為現階段不走法理台獨、只要不戳破這個天花板,對中國大陸而言,處理台灣問題就沒有急迫性。 但是,大陸也清楚民進黨政府走一中一台、主權事實獨立,實質上是兩國論邏輯、是主權分裂。所以,即使民進黨政府不宣布獨立、不變更領土,民共的關係也不會因此改善、融冰。只要民進黨政府的立場沒有改變,大陸對台軍事施壓,機艦在台海附近活動將亦趨常態化,進行操兵演訓的同時,也進行消耗戰、心理戰。   憲法一中邏輯 有助台海穩定 至於中國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訪美,宣示此行在告訴美國各界及朝野政黨「我們回來了,我們在這裡(We are here)!」目前所知行程包括將先到舊金山,訪問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以及出席僑宴,隨後赴華盛頓特區,在布魯金斯學會發表公開演說,為國民黨駐美代表處揭牌,再前往紐約與美國外交政策全國委員會(NCAFP)、外交關係協會(CFR)交流, 最後到洛杉磯與僑胞會面。 形式上,國民黨駐美代表處揭牌,這對國民黨而言是重要的。實質上,朱立倫想藉此行向美方強調,國民黨的存在,憲法一中的邏輯,有助於台海和平穩定,對美國是有幫助的。事實上,美國內部對「中」要採戰略模糊或戰略清晰,兩方拉鋸。朱立倫此行與黃介正、陳以信等人,應該會爭取美國相對溫和的人士,重新建立連結。 值得注意的是,拜登政府對「中」政策接受一中一台,雖也是多數台灣人認定的現狀,九二共識是以一個鬆散的框架模糊一中的概念來處理這個問題。但九二共識已經出現兩次異化,一次是習五點提出之後,九二共識被解讀為一國兩制;現在,民進黨政府主張現狀獨立、美國也接受一中一台,本來代表維持現狀的九二共識,現在反而異化為破壞現狀。 朱立倫率團訪問美國,宣示國民黨重返華府。(取自中國國民黨網站) 安定台灣民心 美國動作頻頻 此外,國民黨對美國說「我們回來了」,然而,美國已經不是以前的美國。美國朝野現在都高舉反「中」大旗,在這現氣氛下,國民黨在美想提「親美和『中』」的可能性很低。另一個關注點,行政院政務委員鄧振中一日晚間宣布,台灣與美國將啟動「台美二十一世紀貿易倡議」,雙方將針對十一個議題進行貿易談判,以便未來能獲得高標準、具經濟利益的貿易協議,首次會議月底在華府舉行。 拜登於五月二十三日在東京啟動印太經濟架構(IPEF)。台灣不在首輪名單中,這是有政治後遺症的。現在冒出一個美台倡議,意在淡化台灣未加入IPEF的衝擊。如果說這項新倡議的重要性遠大於台灣加入IPEF,那是言過其實。 台灣在國際區域經濟組織被邊緣化,IPEF是多邊架構,可與相關成員國結盟,也有助於參與相關產業鏈,對台灣很重要;再者,新倡議內容項目雖多,卻都不確定。如果真有意促進台美貿易,為何不直接談判簽訂《美台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呢? 這個新倡議除了宣示意義,沒有拘束作用,基本上是台灣想參加IPEF,未能如願,美國安安台灣民心便是。這種做法,對照俄烏戰爭開打時,美國派前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穆倫訪台、拜登亞洲行冒出的「軍事護台論」,以及此次的台美貿易新倡議,都是美方安台灣民心的政治動作。 (成功大學政治學系教授丁仁方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

俄烏開戰百日 聯國:不會有贏家

俄國導彈襲擊烏克蘭哈爾科夫一所學校,一名檢察官辦公室成員在受損校區內使用手機拍攝。(路透) 1400萬人被迫離烏 多是婦孺 中央社∕基輔三日綜合外電報導 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已屆滿一百日,俄軍持續深入烏東頓巴斯地區。聯合國今天表示,俄烏戰爭「將不會有贏家」。 一名年紀幼小的烏克蘭難民在保加利亞陽光海灘等待上車。(路透) 聯合國助理秘書長暨烏克蘭危機協調員阿瓦德發表聲明指出:「這場戰爭沒有贏家,也不會有贏家。相反地,我們這一百天以來見證到的是損失:失去的是生命、家園、工作及前景。」 此外,阿瓦德也指稱:「這場戰爭帶給(烏克蘭)人民不可接受的損失,幾乎嚴重影響了平民生活的各個層面。」 阿瓦德表示:「在僅僅三個多月內,將近有一千四百萬烏克蘭人被迫逃離家園,大部分是婦女及孩童。」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