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霸凌

 ■媒媒  看到這幾天的霸凌的新聞,讓我忍不住回想起自己的情況,我覺得我大概是受害者跟加害者都當過吧。  小學的時候因為想跟同學相處愉快,所以不知不覺「分享」了很多東西或事情,被同學認定為「愛現」,再加上親戚的作文爆料,使得情況變成全班都不跟我說話,也就是孤立我,之後不管我想做些事來彌補,同學都不搭理,我也只好讓自己成為沉默寡言的人,情況持續了四、五年直到小學畢業,原以為畢業情況會好轉,但在這期間形成的個性哪是那麼容易改的,所以我成了邊緣人,任何分組、作業都沒人會選我、都會被排在不受歡迎的那一組,三不五時還會成為同學捉弄的對象。  偶爾我為了發洩一下會弄傷自己,但不是那種很嚴重的自殘,因為我很怕痛,都是皮外傷,但我不會讓任何人看到,這種情況不停持續但我從來都沒說出來,在同學眼中我是個怪胎、笨蛋,在家人眼裡我是很沉默的人。忍耐了好幾年,既使換環境也沒辦法解決,直到在念護校時因為一次有關護理實習的測驗才檢查出來我已經忍耐到有憂鬱症,是需要吃藥和心理諮商來治療的,治療後雖然病情有所改善也比當初好了很多,這只是在學生時代,出社會工作又是完全不同的環境,這次我不是被霸凌的,而是旁觀者,看著多人霸凌一位,但被霸凌的同事也不是省油的燈,於是雙方就像小孩子吵架一樣互罵或者是相互對工作上雞蛋裡挑骨頭,受累的是身為菜鳥的我耳朵和精神狀態,為此原本中斷的治療又開始。  很多人都說旁觀者也是加害者,不過怎麼到我這邊就變調了,問題是誰敢反抗,因為反抗的話自己就會變成被欺負的那一位,這跟在學生時代是不一樣的,但看著新聞上寫著受害者想要一句道歉,這句讓我感觸甚深,因為每每回想起那些片段總是覺得我應該要反抗,又或者有一天站在那些人面前給他們看我過得比他們好,我勝利了。

Read More

〈中華副刊〉獨舞

■吳鈞堯 為一首崎嶇上路 路上有狼有豹 可有一個韻腳 為獠牙 留種兩顆紅豆 在雀眼寫字 藍、綠還有螢光 悄悄看正是鏡子 我在,必須有你在 餘溫都好 都好,生肖屬甜 擺脫十二以外 有些似常被日常排除 春牛圖未必豬兔鼠虎 而開一朵相思 獨舞為了開屏 以顏色栽種 弦外以外,彈奏者 常常無譜 仍果敢給一首歌

Read More

〈中華副刊〉肉身業鏡

 ■林念慈  坐三奔四,於是跟醫院漸漸熟稔起來,那些健檢文案總是一派溫柔,譬如全心守護身心靈,為您的健康把關云云;其實健檢這回事從來也不慈悲,它揭開身體的每個細節,並毫不留情地展示,直戳痛處。不過,它接受採訪時,依然堅稱自己是怒目的金剛,儘管面色不善,那也是為了降伏體內諸魔。  接受「審判」,得從前一個晚上開始「受刑」,禁食禁水禁止胡思亂想,但黑羊、白羊輪番上陣,數了八圈還是睡不著,光想著隔日早晨的「檢體採集」就面紅耳赤,試想要掏出最隱晦的自己,出示他者,叫人何等羞愧啊!尤其害怕院方提供的休閒服,故作柔軟與平等,實則要消弭個人特性,宣判眾生皆病,再戴上手環,簡直是被編號的鴿子。  總之目前插翅難飛,只能見招拆招。  前菜是視力檢查,矯正後左眼零點八右眼零點七,似乎還說得過去,卻什麼也看不清,人心多變,只能多加留意,繼續睜著眼睛說瞎話。體重與體脂肪奮力奔跑,看來今年一定要破表,妳苦苦哀求別再往前,它們卻依舊瘋狂越線;而身高還是那樣冷靜,萬年不變以應萬變,妳選擇無條件進入法,讓自己年年都有所成長。美麗護理師面帶微笑,富有節奏地拍打手肘關節,但血管依舊朦朧而不可得,最終只能憑著直覺刺進去,妳看見自己的熱血奔騰,在小小試管裡不停衝撞。  其實也撞不開什麼,手壓著酒精棉,只覺得涼。  接著進行腹部超音波,妳躺在名為檢查床的砧板上,露出軟爛的肚腹,為人魚肉。醫師手握探頭,在其上反覆輾壓,一邊介紹這是肝臟、這是胰臟、這是胃……如果不是躺著,妳幾乎要對那些既親密又陌生的內臟鞠躬,因為得罪不起,它們知道妳太多祕密;最終得到的結論是「中度脂肪肝」,跟多年前的檢查結果一樣,但妳已如釋重負,畢竟身體和學海不同,沒有退步便是最大的進步,至此妳忘了待會還要測量骨質密度,心滿意足了。  檢查報告還沒出來,但妳能夠未卜先知,總之紅字會比黑字多,如同血書,一頁一頁寫滿罪孽,凡妳多生的氣、多吃的飯、多賴的床……天理昭彰,每個項目都會疏而不漏;要知道,肉身本來就是一面業鏡,映照重重的慾望與糾結,勸君眾善奉行,諸惡莫作,方能常保安康啊!

Read More

〈中華副刊〉藍色斷想

 ■黃克全  1.當我們認識到人性之醜,人性就有了不醜;當我們感到絕望,同時就有了希望。  2.這世界不是由豐功偉業創造的,卻是由每一個人的幸福。每一個人的幸福,是建造這個世界營壘的一塊基石。這一塊石頭雖小,卻是必要的。  3.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隻永遠抓不到的青鳥。那是人的不幸,但有時候卻也是人的大幸。我們唯一確定的,是要對這隻青鳥心存感激。  4.小屋、橋樑、樹葉、白雲、露珠……每一樣都是宇宙的心創造出來的,每一樣都是內在的形象。我們的心包含在這個宇宙的心裡頭,因此橋樑、小屋、白雲等等,也都出於我們的創造,也都屬於自己所有,該滿心歡喜。  5.「吻」為什麼最令人著迷?那是因為「吻」結合了精神與肉體。而眼睛(眼神)則是愛情的極致,那是因為眼睛能夠表達愛情最雅麗、最幽微的部份。

Read More

〈中華副刊〉葛綠珂第二個桂冠

 ■王岫  77歲的美國女詩人路易絲‧葛綠珂(Louise Gluck)獲得本年諾貝爾文學獎,這是2016年,美國歌手兼詩人巴布迪倫(Bob Dylan)之後,美國文學家再度獲獎;也是1993年東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之後,首度再有美國女性文學家奪下世界文學桂冠。  諾貝文學獎委員會對葛綠珂的讚語是「以顯著的詩意之聲,傳達普世個人存在之美,其詩充滿追求明淨的特色…」;國內媒體也多以葛綠珂摘下文學「桂冠」報導之。  但若說是「桂冠」,其實這已是葛綠珂第二個「桂冠」,她早已在2003—2004年擔任美國的第12任「桂冠詩人兼詩歌顧問」(Poet Laureate Consultants in Poetry),若以詩人而言,這個榮譽稱號,更符合她的身份和創作類別。  美國的桂冠詩人,其淵源是1937年由國會圖書館開始聘請著名詩人為「詩歌顧問」,以協助國會圖書館推廣詩的朗頌、閱讀等活動。1939年,詩人及作家麥克利斯(Archibald MacLeish)出任國會圖書館館長,更決定要仿照英國任命桂冠詩人的方式,每年以正式「任命」的方式(有時可連任),擔任國會圖書館的「詩歌顧問(Consultants in Poetry)」,到1985年,共有30任「詩歌顧問(Consultants in Poetry)」。  1985年,美國國會通過要像英國設置全國性「桂冠詩人」的頭銜;但由於國會圖書館每年任命的「詩歌顧問」,實已網羅美國當時的卓越詩人,乃決定由國會圖書館繼續任命新的「桂冠詩人」,而此人亦同時兼任國會圖書館的詩歌顧問。故美國現在桂冠詩人正式的名稱是「桂冠詩人兼(國會圖書館)詩歌顧問」(Poet Laureate Consultants in Poetry );從1985年開始至2020年,已有23任「桂冠詩人兼詩歌顧問」,而葛綠珂便是新成立的「桂冠詩人兼詩歌顧問」的第12任詩人。她在任內,致力推廣青年詩人的寫詩及詩作競賽,對年輕後輩及學校之詩歌提倡,協助極大。國內報導也稱她少女時期,曾罹患神經性厭食症,為療養一度中斷高中學業,也未曾正式上過大學,只參加過哥倫比亞大學舉辦的創作詩工坊。她曾師事過的詩人史坦利.庫尼茲(Stanley Kunitz),則是2000—2001年的第十任「桂冠詩人兼詩歌顧問」,而更早之前,他也是1974-1976年度的國會圖書館的詩歌顧問,所以史坦利.庫尼茲擔任過舊、新制度的「詩歌顧問」、「桂冠詩人兼詩歌顧問」各一次。  美國的桂冠詩人幾乎每年在文壇和圖書館界都引起重視,筆者在國家圖書館服務時,一見新的「桂冠詩人兼詩歌顧問」上任,便請採購圖書單位注意購買其作品。可惜國內出版界並未留意,這也是並非冷門國家(如非洲或南美國家)的葛綠珂獲得她第二個桂冠—諾貝爾文學獎後,國內出版界才發現,已出版過十四本詩集的她,其作品中譯竟然只有一本《野鳶尾》(Wild Iris),真是令人詫異;比起近年來,年年看好會得諾貝爾獎的村上春樹中譯本之多,而且幾乎每出書必有中譯,實在差距很大呢!  其實,做為經常一個以詩歌詠花草和大自然的詩人,路易絲‧葛綠珂對人類生存環境的保護,啟發更大。期望她這第二個「桂冠」頭銜,能引起國內文壇和詩壇及出版界,對她的重視。

Read More

<中華副刊>我心中的那棵樹

 ■洪金鳳  那棵樹,應該說是那棵廟前的資深老榕樹(年限已不可考),在我人生的初始階段,扮演著重要且不可或缺的角色,即使後來小廟蓋成大廟,老榕功成身退,已不復見,但祂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已比寺廟中的神明還重要。  民國六十幾年,澎湖農村(兼漁村)的生活尚處於經濟缺乏的狀態,爸爸在漁市場工作,收入微薄,養家稍有困難,媽媽體認困境,除了種田操持家務外,還到臨近各個軍營包攬軍服回來洗滌,我和弟弟就理所當然成為洗衣、種田助手,我們放學及休假日,比上學還忙碌。  由於媽媽管教嚴格,不容我們有個人想法與自由行動,所以當媽媽所下的指令跟我觀感有所不同時,我不會當場拂逆她,只會到離家不到十公尺的廟裡合十拜拜,跟神明述說心事,然後爬到廟前老榕樹上躲藏,在靜默無擾的樹上停歇,大口呼吸,得以讓衝突鬱悶的情緒找到抒發的出口。  因為老樹無限延伸,面積不小,樹幹粗厚結實,所以在樹上或坐或躺都任我選擇,我從樹上得以俯視樹下的各種動態,還能聽到東家長西家短的耳語,而在樹下交換秘密的村民們都不自知,也未曾察覺。  偶爾我還會從樹幹倒掛,如同吊單槓一般,村裡父執輩見到此一景況,總是驚愕不已,苦口婆心對我規勸,他們訓誡的內容大約是「女孩子要乖巧賢慧、三從四德,別像個野孩子一樣不受約束,而且從樹上倒掛下來是很危險的」,危險這兩個字我有聽進去,但其他的話,我都隨風而去,因為只要老樹懂我就行了。  老榕樹隨著我的長大並沒有變得更老,依舊是樹大枝葉茂,同樣是我心裡最重要的依歸,每當我有心事或挫折時,爬到樹上和祂心靈交會一番,總會得到無法言喻的撫慰感,雖然後來小廟變大廟,整體規劃後,老榕樹已走入歷史,但在我心中,祂的地位永遠不墜。

Read More

<中華副刊>北極熊對不起

 ■廢文 北極熊對不起 請借我你的食物 不管是海豹魚蝦都行 再讓我住一住你的房子 快要融化的也行,我不貪心 也許我們能去找企鵝擠一擠當個鄰居 最後最後讓我穿一穿你訂製皮衣 讓我在你的領地 讚嘆那星空上的光景 真的最後一次了 如果沒有雪,也許 讓我請你 喝杯雪碧 對不起,北極熊。 當我開冷氣會記起你 給你溫暖的家

Read More

<中華副刊>料理自癒

 ■芝麻杏仁  在圖書館無意間看到一本書名是「料理自癒」的書,覺得很新奇,就借回家閱讀。  作者畢業於國立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致力於研究腦心智科學,走在身心健康與創造幸福的路上。  回想一下,看過的童話故事或奇幻電影裡,好像經常都會出現的場景,就是一座森林。我想,其中一個可能的原因,大概是因為森林就是又大又複雜吧!在情緒的森林裡,可能會驚慌,各種不舒服的感覺都可能讓我們行動失了分寸,然後不小心傷到自己,也傷到別人。  首先,料理自癒點心舖裡的小動物們會說,已經坐在舖子裡面的你,先幫自己到上一杯喜歡的飲料吧!然後,帶著好奇和輕鬆的心情,一起來看看能夠帶自己走出情緒黑森林的四個步驟:一、覺察,二、暫停,三、療育調頻,四、重新啟動。  書中的最後幾頁,有許多點心製作的食譜提供讀者參考,例如:烤甜甜圈、煎鬆餅、法式薄餅……等等。記得,我們一起做料理、點心,在料理自癒點心舖裡既不是要販賣,也不是要考技術證照,我們只是想做些什麼,好好的療癒自己而已。有次,將靜下來自我療癒後的深刻感觸,寫成小小的詩。就這樣,保持覺察與好奇,敬請盡情地享受在料理自癒中吧!  讀完這本書,我深深相信料理可以自癒,因為我有同樣的經驗,當心情煩躁的時候,我去做甜點,專注於忙碌並且享受做甜點的過程,就可以忘卻煩惱,品嚐成品的時候,不僅僅味道甜蜜,心裡也有著極大的成就感,十分療癒。  那麼,一定要是做料理嗎?做別的事情可以嗎?答案是,當然可以。只要記得「自療」之三要素:一、要喜歡才能感受投入,二、要投入就能夠感受到變化之美,三、要能感受才能創造感動。

Read More

<中華副刊>向地鐵借來的時間

 ■程奇逢  我的朋友張家瑄,在紐約大學讀電影研究專業,後來對歷史感興趣,中英文各種版本的《世界史》,讀了幾十本。他說,這些書大部分是在地鐵中讀的。  他在紐約大學裡教書已經30多年了,「我忙極了」,也掛在他嘴邊30多年了。他每天花在地鐵上的時間大約是兩個小時,據說,這是紐約的上班族用於通勤時間的平均值。如果每天能有兩個小時來讀書,一年700個小時,700頁的書,能讀十來本了。每年年初,我立志做這樣的讀書計畫,每每落空,地鐵卻成全了張家瑄。  成立於2016年的「北美中文作家協會」匯集了100多位美加兩國的作家,他們才華橫溢,筆耕不輟,每年協會都會開兩三次新書發佈售書會,展示作家們新出版的書,討論作品,交流心得。一次開會,入口處的桌子上擺滿作家們剛剛收穫的果實,流光溢彩。我看到張宗子,坐過去與他聊天,他手裡拿著一本書,我問,剛在這裡買的?他說,自己帶來,坐地鐵時讀的,「地鐵裡不讀書,還能做什麼?」他又加了一句。  早晨上班的時間,地鐵裡的人很多,車廂在鐵軌上加速、減速、轉彎、顛簸,人要站穩不容易。一個學生模樣的年輕人,雙腿劈開抓住地板,身子緊緊靠在門上,一支胳膊抵住身體,手中握著課本,另一隻手拿著筆,在課本上寫著或在選擇題上畫圈,他努力保持平衡,全身緊張,像在較勁,他在與自己的命運較勁。  與這個學生的緊張相反,一個中年女子的雙手無比靈動,隨風起舞,又像是在表演魔術,她的雙腿上放著一台手提電腦,無論車子怎樣晃動,她的手指都能飛快地擊中只有指甲大小的鍵盤,有時打開螢幕上的圖表修改資料。趕在進入辦公室前,她是要向老闆交出報告,還是給下屬下達任務?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30多歲的白人男子,視周圍擁擠人群於無物,周圍的人視他應如是。他耳朵塞著藍牙耳機,一隻腿上擺著打開的iPhone,另一隻腿上放著一個本子,邊看嘴裡還邊哼唱著,手中拿著一支筆在本子上做著標注。  我瞥了一眼,天啊,是一個音樂總譜,數個聲部相疊,複雜的和聲同步行進,在不協和和弦與協和和弦的傾斜與穩定之間,他創造音畫的色彩,描繪背景與主題,在旁人山遠雲渺的寂默時,他心中是一個浪花追逐,洶湧澎湃的大海。  我服了他,竟把本該在象牙塔里完成的工作拿到嘈雜的地鐵裡來做。  紐約地鐵借給這些勤奮的人許多時間,而且不用還,日積月累,那是他們一生中意外收穫到的最珍貴禮物。

Read More

<中華副刊>書海

 ■鄧榮坤 近西南方的角落 有窗,站立一排書櫃 停留塵灰的書冊 滯留父親年輕過的指紋 生活被職場裁切如零碎年華 限制文字與眼眸的距離 在書堆中穿梭父親 懂得自忙碌思緒中抽離能挪用的 時間,閱讀沾染塵灰的書冊 即使孩提時讀過的童話 離開職場。書常被挪動位置 在半杯不加糖的咖啡中 午後暖燙的風緩緩走過窗前 翻閱字與陽光之間的 悠閒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