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城與日本水戶市締結友誼市

日本茨城縣水戶市高橋靖市長與大市長黃偉哲簽署「台南市與水戶市促進友好交流協定書」。(市府提供) 記者吳孟珉∕台南報導 日本茨城縣水戶市高橋靖市長與大津亮一議長二十二日率領該市府會團隊及市民團一行七十二人到訪台南,並在市民團見證下,與市長黃偉哲簽署「台南市與水戶市促進友好交流協定書」,兩市正式締結為友誼市,未來將攜手推動在歷史、文化、體育等領域的交流合作。 簽約儀式上,市政府新聞及國際關係處蘇恩恩處長及民政局姜淋煌局長亦出席儀式見證兩市的重要時刻。 黃偉哲表示,台南與水戶市因飛虎將軍廟結緣,兩市學生在體育活動上也有所交流,雙方有著深厚的友誼基礎。他指出,今年適逢台南四百,兩市今日的締盟不僅是雙方情誼的里程碑,也為台南的城市外交歷史留下重要的一筆,他為了紀念彼此的友誼,已於二十一日簽署公文,未來飛虎將軍廟所在的安南區,將會有一條新設道路命名為「水戶街」,成為兩市締盟的最佳大禮。 今年第三次到訪台南的高橋靖市長表示,締盟日期十一月二十二日是日本的「好夫妻之日」,在這日締盟象徵著兩市關係就像夫妻一樣長長久久。他並承諾他會繼續率領水戶市全力推動兩市交流,像是擴大使用芒果等台南農特產品作為學童營養午餐的食材、與安南區國小進行交流等等,他期待能與黃市長攜手深耕並將成果惠及下一世代。 水戶市位於日本茨城縣中部,為茨城縣廳所在地,飛虎將軍廟位於台南市安南區,主祀出身日本水戶市的海軍飛官杉浦茂峰少尉,他在二戰末以捨身精神保全當地居民,為感念其犧牲義舉,民眾特地建廟祭祀,這樣的淵源成為台南與水戶的交流橋梁。

Read More

各級農會總幹事候聘 38人登記

  台南市農會、卅二家區農會共卅三家農會總幹事候聘人登記截止,農業局將展開候聘資格審查。(記者陳佳伶攝) 記者陳佳伶∕新營報導 南市第二十屆各級農會幹事候聘登記二十二日截止,卅三家農會共有卅八人完成總幹事候聘登記,有五家農會出現兩人登記候聘,農業局說,將展開候聘資格審查,完成評定後送農業部,各農會預定明年三月十日前召開理事會,最終由理事會從合格候聘人中聘任農會總幹事。 農業局十八日起至二十二日受理台南市農會、卅二家區農會共卅三家農會總幹事候聘人登記,至二十二日登記截止,卅三家農會共有卅八人完成登記,包括台南地區、安定區、楠西區、歸仁區及北門區農會,均有兩名候聘人登記角逐。 卅三家農會中,六甲、安定、北門、台南地區及柳營等五區農會的原任總幹事因退休或不續任將換人做,仍有二十八位現任總幹事登記候聘爭取連任,展現對農會發展的熱忱與責任心。 農業局代理局長陳仲杰表示,登記截止後,該局將開始辦理候聘資格審查;成立審查評定小組,將根據學歷、經歷、品德操守及工作表現等多項指標進行評定;若有候聘人不符《農會法》或《農會總幹事遴選辦法》等相關規定,將敘明理由通知,有異議者可在規定期限內申請複審,完成評定後將造冊送交農業部進行面談。 第二十屆農會農事小組選舉投票將在明年二月十五日舉行,選出農會各農事小組的小組長與會員代表,再召開會員代表大會選出該會理、監事;預計三月十日前召開理事會,最終由理事會從合格候聘人中聘任農會總幹事。 農業界分析,下屆農會總幹事選舉以後壁、歸仁和安定競爭較激烈,後壁雖只有現任總幹事登記候聘,即使是績優總幹事,仍要面對在野勢力的挑戰,必須獲得農會理事會過半支持,才能順利連任。

Read More

新書發表 台文館百年建築 乘載時空記憶

台文館發表《百年建築.今昔物語──國立臺灣文學館的空間記憶與生命紀事》,透過保存歷史記憶,細數台文館建築與人的故事。 (記者林雪娟攝) 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 台文館發表新書《百年建築.今昔物語──國立臺灣文學館的空間記憶與生命紀事》,透過圖文並茂內容,描繪百年來曾與台文館建築空間產生連結的人物故事。台文館表示,希望經由保存歷史記憶,細數台文館建築與人的故事。 台文館副館長蔡明諺感謝受訪者、資料提供者協助,為台文館這座延續百年的建築空間,填充如此豐富、飽滿的生命故事與情感記憶。 文化局長謝仕淵提及,台文館、南美館一館等文化場館,都是讓舊空間、新機能彼此融合嘗試,不僅是文化資產永續,也是文化韌性展現。 該書作者及編輯群張文薰、林蔚儒、陳令洋、曾彥晏表示,有形建物,卻有無形情感,希望台文館能成為更多人書寫台灣歷史時的主角,會中也秀出未收錄的「遺珠」。 在這棟建物工作過的前台南市府人事處處長許瑛峰生動回憶在這棟建物中發生的大小趣事,水交社文化學會理事長姚蓬麟則表示印象最深的是禮堂、康樂廳;不同世代的受訪者,分享對此空間不同的記憶。 現今台文館所在建築於一九一六年落成,曾為台南州廳,一九四五年遭空襲轟炸、僅餘斷垣殘壁;四九年重新修復為空軍供應司令部,六九年轉交台南市政府使用;一九九七年改由文資中心籌備處進駐,二00三年正式成為台灣文學館,從政治中心轉變為文學殿堂,並公告指定為國定古蹟。 該書透過曾和建物有所淵源者故事,娓娓道出建築空間變遷流動及人事物流轉遞嬗。台文館表示,從台南州廳、空軍供應司令部、台南市府到如今的台文館,許多人在這裡出入辦公,和這座建築產生各種不同連結和故事。

Read More

劉啟祥百年故居 回味吳晉淮老歌

柳營區公所在充滿藝術氛圍的劉啟祥美術紀念館前,舉辦「舊情夜綿綿-查畝營音樂會」,百年洋樓美,演唱者歌聲美,讓民眾為之陶醉。(柳營公所提供) 記者陳佳伶∕柳營報導 柳營是前輩音樂家吳晉淮的故鄉,也是畫家劉啟祥故居百年洋樓所在地,柳營區公所二十二日晚間在充滿藝術氛圍的劉啟祥美術紀念館前,舉辦「舊情夜綿綿-查畝營音樂會」,唱起吳晉淮留下膾炙人口的經典台語老歌,現場充滿懷舊的氣氛,更是視覺和聽覺的饗宴,讓民眾為之陶醉。 這場音樂會邀請「凱崴摩力樂團」以及多位「超級紅人榜」人氣歌手登台演出,包括演歌小王子林福臨、情歌小天后沈怡君,以及鄭進一演唱會的御用鼓手鄭品樺等人,演繹多首膾炙人口的台語、日語經典曲目。 柳營區公所舉辦「舊情夜綿綿-查畝營音樂會」,希望吸引更多人到柳營感受人文藝術之美。(柳營公所提供) 吳晉淮的《關仔嶺之戀》、《講什麼山盟海誓》與《黯淡的月》等大家耳熟能詳的曲目,喚起老一輩的青春記憶,這些歌曲既是時代的縮影,也承載幾代人的情感記憶,彷彿將觀眾帶回充滿溫暖故事的過往時光,現場充滿懷舊、浪漫氣氛。 柳營區區長顏文穗表示,懷舊音樂會不僅是一場視聽饗宴,也是讓民眾與在地文化情感連結的契機;在初冬夜晚,百年洋樓的紅磚圍牆內,可看見民眾悠閒地探索名人故居的昔日風華,耳邊聆聽懷舊音樂的動人演出,期望透過音樂會,讓藝術與音樂在每個人的心中留下深刻印記,更進一步豐富柳營的文化生活。 顏文穗鼓勵全國各地民眾安排柳營小旅行,走訪吳晉淮、劉啟祥等前輩音樂家、畫家的故居改建而成的音樂、美術紀念館,感受柳營的人文與藝術之美。

Read More

移動的藝術 不存在劇場用帳篷穿梭城市

台南藝術節系列活動,邀請「不存在劇場」與雕塑藝術家黃子儇合作,打造和實體劇場空間比例相同的藍白帆布充氣帳篷。(周泰全提供) 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 台南藝術節邀請台南在地藝文團隊「不存在劇場」與雕塑藝術家黃子儇攜手合作,創作一個具有象徵意義的藝術裝置,一個與實體劇場空間比例相同的藍白帆布充氣帳篷。文化局表示,帳篷從十一月開始,將作為不存在劇場的遊牧基地,穿梭於台南的城市空間。 市府文化局表示,每週五、六、日,這個充氣帳篷將啟動一系列藝術事件,分別在台南的三個公園舉行,邀請市民及藝術工作者共同參與。第一週活動於台南公園展演表演藝術,本週則於南門公園下午四時起,進行影像放映,下週則於水萍塭公園進行讀書會及公眾討論,主題分別為劇場身體與城市、藝術與諸眾、身體性別與社會。 文化局指出,這些活動不僅關聯到「不存在劇場」日常藝術實踐,也呼應藍白帳篷作為劇場場所核心精神,遊牧劇場將與當地創作者、表演者和文化工作者建立合作網絡,並探索藝術、生命與城市間深刻關聯,重新構建觀眾與表演者、藝術與生活、城市與劇場互動機會。 文化局強調,不存在劇場將這個具有流動性的藝術空間,引入台南日常生活,期望創造一個充滿互動與對話的藝術平台,為觀眾帶來新穎的藝術體驗。

Read More

高榮南院鄭名芳探視退休醫師

高榮南院院長鄭名芳(左一)赴台南榮家探視近百歲已退休婦科醫師易學明賢伉儷,對其一生行醫投入醫療工作的奉獻表達最高敬意。(高榮南院提供)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為彰顯醫界前輩對醫療服務的貢獻,高雄榮民總醫院台南分院院長鄭名芳專程前往台南榮家,探視年近百歲一生行醫辛勤耕耘五十五年已退休婦產科醫師易學明賢伉儷,表達對其投入醫療工作的奉獻致以最高敬意。 院長鄭名芳表示,此次探視是對退休醫師專業成就的肯定,易學明目前居住在台南榮家,維持良好的生活作息、習慣,同時培養積極樂觀的心態,享受更多姿多彩的退休生活。易學明曾獲台南市醫師公會頒發「功在杏林」扁額,感謝其為無數家庭帶來健康與幸福。 在探訪中,易學明見到鄭名芳熱情地握手,互相寒暄問暖,對高榮南院的到訪深表感謝,並表示自己對醫界充滿期待,希望醫療後進延續專業精神,推動台灣醫療發展再攀高峰。 鄭名芳除向這位九十九歲醫師易學明獻上祝福,並提到醫界前輩的智慧和經驗是珍貴的資產,他們的足跡不僅影響了大家,也將永續啟迪後輩。此次探視展現高榮南院對醫界資深人員的高度重視,並傳達對醫療工作者的由衷感謝。未來,高榮南院將持續推動這類溫馨活動,肯定退休人員的貢獻,同時也給現任員工鼓勵,凝聚醫療社群的向心力。

Read More

秀傳醫騎話健康啟程 深入社區巡迴

十一月廿二起至廿四日,秀傳醫療體系醫護以騎行方式深入高雄、台南等地社區。(台南市立醫院提供)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秀傳醫療體系團隊為深入社區服務民眾,台南市立醫院、高雄秀傳紀念醫院、高雄市立岡山醫院等南部三家院所自廿二日起至廿四日辦理為期三天的社區健康活動,醫護人員將騎乘單車組成行動醫療團,深入巡迴社區關懷民眾健康。 本次「醫騎話健康」活動自高雄秀傳紀念醫院熱鬧啟程,廿二至廿四日將騎行至路竹、岡山、永安、梓官、茄萣等地社區,全程約七十五公里,共計號召三院區醫護、醫技、行政等百位人員響應。首站抵達岡山協和社區,吸引近百位民眾。 秀傳醫療體系表示,本次共規劃六場次社區衛教與健康篩檢,包括高血壓、骨質密度、血糖等檢查,並安排主題健康講座,涵蓋排毒護腎、退化性關節炎、三高管理等實用知識。盼能幫助偏遠社區、不便就醫民眾提升相關保健知識,促進地方全體健康。 秀傳醫療體系南部院區總院長暨台南市立醫院院長蔡良敏指出,台南市立醫院多年來深耕社區,每年辦理近千場的社區健康促進活動,包含健康篩檢、醫護站、體適能等,同時辦理逾六百場社區衛教課程,以多元化的社區健康促進策略從事健康促進活動。盼透過本次活動結合體系三院區的量能,擴大醫療服務範圍嘉惠北高雄地區。 高雄秀傳紀念醫院逾今年十一月中旬開幕,也希望將健康元素從「高雄秀傳健康園區」擴散至社區每個角落,南台灣民眾對健康的關注,透過社區巡迴醫療也能讓民眾在家門口享有高品質的醫療照護。秀傳醫療體系南部院區將持續秉持「健康無距離」的精神,不遺餘力地守護社區居民的健康。

Read More

官田菩提橋改建通車 解決淹水困境

斥資二點二億餘元改建的菩提橋(左),經加高、加寬、加長後,解決原來淹水就封橋窘境,舊橋(右)則封閉通行。(記者盧萍珊攝) 記者盧萍珊∕官田報導 斥資二點二億餘元改建,串連官田、大內區跨越官田溪的南一二0線無名橋,二十二日正式通車,並命名為菩提橋。市長黃偉哲強調,新橋除解決長期淹水困境,並對提升人車安全、產業經濟及觀光發展具有正面效益。 工務局長陳世仁簡報指出,舊有的無名橋原寬七公尺、長二十一公尺,改建後的新橋長一百三十五公尺、寬十二公尺,配置三跨預力I型橋,梁底抬高二點零三公尺,含道路拓寬的總長度約八百三十六公尺,經中央補助與市府自籌款,共投入二億二千一百五十八萬元改建,新橋在十月二十一日完工,命名為「菩提橋」。 串連官田、大內區的重要橋梁菩提橋,二十二日正式通車,市長黃偉哲(左一)實地現勘。(記者盧萍珊攝) 黃偉哲表示,原來的舊橋因梁底過低,位在官田溪行水區內地勢低窪,只要颱風豪雨淹水就阻斷南一二0線及橋梁通行,民眾須繞遠路,對通行有諸多不便,新橋完工後解決困境,另新橋較舊橋加長一百一十四公尺、加寬五公尺,增設機車道,不僅加大通洪斷面,也改善官田溪排水功能,對外往西接台一線,往東沿市道一七一線接南一一九線通往大內區,串連官田區、大內區重要道路。 陳世仁說,七月間凱米颱風侵襲,官田溪河道溪水暴漲,舊橋被水淹沒,而改建的菩提橋因整體抬高而未受影響,證明橋梁改建的必要及效益。 二十二日的通車儀式,包括市議員尤榮智、吳通龍、陳秋宏、官田區長洪聰發及在地里長們等參加。

Read More

陳俊宇中場休息一下 觸感體驗創作

藝術家陳俊宇(前)個展以彩色窗貼營造黃昏色調與氛圍。(記者盧萍珊攝) 記者盧萍珊∕麻豆報導 總爺國際藝術村駐村藝術家陳俊宇,透過空間裝置傳達園區的「愜意」,舉辦《中場休息一下》個展,展場內設置靜態影像、座椅、抱枕、電視及眼部按摩器等,民眾可透過觸感欣賞創作,傾聽內心的聲音。 曾獲第十七屆義大利威尼斯國際藝術競賽「拉古納藝術獎」的陳俊宇,去年被選為台南新藝獎的新銳藝術家,今年九月駐村後,發現總爺場域和觀眾特質與預期不同,於是透過每日散步與聲音素材收集,將園區「愜意」的氛圍轉化為空間裝置表現,藉此重新檢視。 展場內設有座椅、眼部按摩器,讓參觀民眾放鬆療癒。(記者盧萍珊攝) 陳俊宇說,展覽地點紅樓為日治時期建造的仿西式建築,有多扇重錘式窗戶,形成特有古樸典雅風格,以彩色窗貼營造黃昏色調與氛圍,展場內設置靜態影像、座椅、抱枕、小型電視及眼部按摩器等,參觀民眾可放鬆身心,欣賞聲音與影像創作,展場內「抱枕」與「手」裝置可讓民眾觸碰,體驗經過混音處理的聲音頻率。

Read More

淺山公嬤日常創作 打造魔法展覽

玉井淺山阿公阿嬤日常的藝術創作。(記者張淑娟攝) 記者張淑娟∕玉井報導 玉井淺山阿公阿嬤們在關懷據點的日常創作,在噍吧哖事件紀念園區登場,有書畫、資源再製作、香包等,還有一份屬於阿公阿嬤的二0二五年月曆創作,彷如一場長輩們的魔法展覽。 望明社區歲末都為阿公阿嬤舉辦學習成果展,玉井區長顏振羽今年特別擴大到全玉井區關懷據點,讓長輩們一起來展出自己拿手的好作品。長輩藝術創作品展覽將於廿三日揭幕,並持續至十二月八日止,廿二日已吸引不少遊客前進「淺山故事館」二樓觀展。 玉井淺山阿公阿嬤日常的藝術創作。(記者張淑娟攝) 顏振羽指出,今年「玉井老頑童彩色起藝」活動,有玉井、玉田、中正、竹圍、沙田、望明及豐里等七個關懷據點的長輩作品,涵蓋書法、肌理畫、瓦楞紙版再製藝術、香包創作等多種形式。 值得一提的是,挑選出十二件優秀作品,製成千份月曆,月曆中每件作品都有創作者的QR Code,經掃瞄就可認識創作者的創作過程和日常。在地青年莊柏賢為長輩們拍攝日常,並為長輩的創作設計出更搭配的畫面,讓長輩們的月曆作品呈現出更真善美的風情。 莊柏賢表示,十四歲就離開故鄉到北部、到英國去求學工作,如今返回故鄉,除了可照看家人外,也希望自己的故鄉愈來愈好,看著長輩們能快樂的學習終老,自己能盡點心力,也是歡喜無比。 由於決定留在玉井,莊柏賢也打造了「石倉」工作室,希望所學的可以用在故鄉,讓偏鄉的鄉親們在藝術創作的薰陶下有更多彩的生活。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