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工局、長榮大學合作 增進庇護員工職安知能

勞工局舉辦「庇護工場職業安全衛生危害預防研討會暨觀摩交流」,透過課程研討及交流,增進庇護員工職場安全衛生及健康知能。(勞工局提供) 記者陳佳伶、黃文記∕綜合報導 市府勞工局五日攜手長榮大學安全衛生科學學院,舉辦「庇護工場職業安全衛生危害預防研討會暨觀摩交流」,透過課程研討及交流,增進庇護員工職場安全衛生及健康知能。 勞工局長王鑫基表示,感謝長榮大學相挺,去年首辦職安研討與觀摩交流即獲得庇護員工熱烈回響,今年再次與長榮大學合作,讓庇護員工開心學習,並將預防職災觀念帶回職場善加利用。 長榮大學安全衛生科學學院長陳秋蓉表示,台南目前有七家庇護工場,涵蓋烘焙、印務設計、農藝、餐飲和鮮凍食品等領域,這場觀摩交流加強視覺化學習,搭配圖式介紹職場基礎的安全與衛生做法,學習如何預防職災發生,以寓教於樂方式,增進員工安全衛生意識,促進同儕間互動與學習。 就業促進科長沈淑敏表示,邀請台灣職涯發展協會黃婉雯,分享人際關係的意涵、溝通互動重要性、性別互動的模式,以及性別互動時的身體界線,更將趣味闖關的遊戲融入課程,提升庇護員工的社交互動技巧能力及相處情誼。 她說,台南庇護工場各具特色,包括烘焙手工餅乾、包子饅頭、蔬食簡餐、無毒蔬菜及日曬米、鮮凍食品,還有影印、印刷、客製化商品等項目,歡迎各界踴躍選購,給身心障礙朋友鼓勵。

Read More

虱目魚文化季 北門思慕登場

二0二四台南虱目魚產業文化活動,首場五日在北門區開幕登場。(記者盧萍珊攝) 記者盧萍珊∕北門報導 由台南五個虱目魚產區接力舉辦的二0二四台南虱目魚文化季,五日首場在北門區水晶教堂登場,今年以「思慕400台南家魚」為主軸,不僅有漁村文化生態導覽,還有煎虱目魚體驗,感受濃濃的漁村風味。 活動由北門區國中、小七校聯合才藝演出揭開序幕,市長夫人劉育菁頒發「二0二四全聯通路行銷案」抽獎大獎黃金虱目魚給二位得主。北門區長張政郎強調,全台二隻虱目魚就有一隻來自台南,北門區養殖面積七百五十四公頃,虱目魚就像台南家魚,適合全家大小一起品嘗。 北門區公所準備四百五十份虱目魚丸湯、二百份虱目魚肉嗲及一百元小農市集商品兌換券,另有「一元起標漁產品叫賣活動」並贈送虱目魚酥、虱目魚脯等多項北門特產。 北門虱目魚節讓遊客體驗串蚵殼、蚵殼手作藝品的漁村文化。 (記者盧萍珊攝) 現場民眾在烹飪專家指導下,學習現煎虱目魚的撇步,只要掌握火候及時間,就能煎出好吃的金黃色魚片。配合活動還推出北門小旅行,帶遊客參訪三寮灣東隆宮、蘆竹溝漁港,認識北門潟湖生態和養殖牡蠣產業,體驗串蚵殼、蚵殼手作藝品的漁村文化,希望推廣北門觀光、虱目魚產業。 台南虱目魚文化季十月十九日學甲虱目魚節「學呷.虱情蜜魚」、十月二十日七股「虱藏美味」、十月二十六日將軍「朝虱目饗i在將軍」、十月二十七日安南區「成功虱目情」。

Read More

普濟燈會躍向國際 首增仙台專區

「普濟燈會」為離鄉的遊子、往來的旅人,點亮一顆顆彩繪燈籠。(記者陳治交攝) 記者陳治交∕台南報導 第十三屆普濟燈會暨花燈彩繪比賽將於一一四年一月二十四日至三月一日登場,期待參賽者發揮創意與巧思,比賽燈籠有機會遠渡日本,讓更多日本朋友透過燈會,認識台南這座最具台灣代表性的觀光城市。 普濟文史研究協會以「蹲點」深耕地方、用「改變」躍向國際,在燈會結束後,第十二屆普濟燈會得獎、入選的四百盞燈籠移師日本「東京鐵塔台灣祭」;第十三屆除了在地的參賽作品,新增日本仙台專區,首次邀請國外友人共襄盛舉。 普濟文史研究協會表示,「普濟燈會」為離鄉的遊子、往來的旅人,點亮一顆顆彩繪燈籠,營造一處「有光」的回家感受,至今累計超過十萬人次參觀,曾被票選台灣十大燈會之一,成為觀光客每年至台南朝聖的盛事,也是攝影師、網紅必拍景點。 第十三屆普濟燈會暨花燈彩繪比賽分為親子創作組、國小低年級、國小中年級、國小高年級、國中組、成人組、樂齡公益組及日本仙台專區,總計二千個名額。

Read More

山上芭樂節 一起饗樂芭!

山上芭樂產業文化節登場,來賓歡喜開幕。(記者黃文記攝) 記者黃文記∕山上報導 芭樂開始進入量產,山上區農會五日舉辦芭樂節產業文化活動,端出各二百五十份的芭樂冰沙與芭樂糖葫蘆供民眾免費品嘗,現場還有精彩的舞台表演及闖關遊戲,吸引不少民眾到場,一起「饗樂芭」。 芭樂有「水果之王」的美譽,台南市的栽培面積達一千六百二十六公頃,國內排名第二,僅次於高雄市。山上區是重要產區,尤其屬白堊地形的砂質壤土,種出來的口感香甜、爽脆,色澤又漂亮,區農會結合區公所舉辦推廣活動,大力行銷。 市府農業局代理局長陳仲杰表示,入秋後到來年春季正是芭樂最佳賞味期。山上區農會總幹事許弘霖指出,當地芭樂種植面積近三百公頃,只要管理得宜,一整年都可陸續採收,但冬季果的口感最棒,天氣開始轉涼,值得期待。 他說,先前受到凱米颱風的影響,目前芭樂的收成銳減,物以稀為貴,價格飆漲,預估十二月份產量恢復。 今年還特地邀請山上區旅居各地的遊子們回鄉進行「憶童饗樂」,感受故鄉的熱情與童年的回憶,推出芭樂冰砂、芭樂糖葫蘆、披薩DIY、各農會攤位及青農市集,並安排超級紅人榜歌手薛金顯帶來多首經典歌曲,好吃、好玩,購物還可以享優惠。 農業局代理局長陳仲杰、市議會副議長林志展、市議員李偉智、陳碧玉、余柷青、朱正軒等人都出席力挺,一起製作糖葫蘆,熱鬧開幕。

Read More

大馬皇梵寺明星住持現身 女粉瘋狂

皇梵寺住持林辰鐘帥氣逼人,引來很多女粉絲「追星」。(記者陳俊文攝) 記者陳俊文∕台南報導 來自馬來西亞新山市的皇梵寺,由理事長事黃帥以及有「宗教界周杰倫」之譽的住持林辰鐘,率信眾一行十八人前來台灣環島進香,五日到祖廟開基玉皇宮謁祖,並為玉皇宮所賜「玉皇光澤」聖匾揭匾開光,較誇張的是引來數百Z世代粉絲,有如追星般包圍,盛況有如影星在辦簽名會。 馬來西亞皇梵寺昨天回到開基玉皇宮為聖匾開光,受到主委涂大松熱烈歡迎。(記者陳俊文攝) 馬來西亞祖訓皇梵寺主祀金闕玉皇太子、四殿下以及玉皇公主殿下,據年輕帥氣、有影星架勢的林辰鐘住持表示,馬來西亞的玉皇四殿下信仰源於二0一八年有一尊年輕扮相的神明找上他,他不認識此神,找遍馬來西亞的華人信仰也沒有此尊神明,後來上網熱蒐,才知道這尊神明就是玉皇太子殿下,開基祖廟就在台灣台南的開基玉皇宮。 於是,他先託人來拿香火,神明於二0二0年在玉皇宮開光,並在新山市創設皇梵寺,至此,玉皇四殿下信仰在馬來西亞生根,所以說是祖訓首廟。 此次來台環島謁祖進香之旅,第一站從台北景美景興太子宮開始,昨天玉皇宮是第十五站。林辰鐘化身金闕玉皇太子殿下代言人,在宮旗、哨角和多位太子乩的護衛下,進玉皇宮參拜,由於他本身是具備五點一萬流量的網紅,馬上引來很多Z世代粉絲的「追星」,尤其是年輕的女性,一直有人找他合照。 身高一八0、皮膚白皙、瀟灑挺拔,講話秀氣溫柔,加上只有三十四歲,和台灣普遍老態或殺氣騰騰的乩童有天壤之別,所到之處都有女性追星,且大家都開直播,引來的粉絲愈來愈多,廟庭宛如在開簽名會,很多進香的宮廟也都跑過來圍觀,大家都很好好奇,因為沒有看過馬來西亞的明星乩童。 林辰鐘先扮太子殿下,更衣後變成三公主娘,現場發起棒棒糖和信眾結緣。他強調,馬來西亞的玉皇太子殿下信仰自皇梵寺開始,但人紅是非多,也有網路鄉民持不同看法。  

Read More

守護母嬰 奇美醫VS臨水媽送御守

奇美醫院特製千枚「安產御守」予廟方加持並送給參香民眾,院長林宏榮也親自為御守過火。(奇美醫院提供)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奇美醫院五日攜手台南在地宮廟開基臨水夫人媽廟,跨界合作宣導孕產安全;南市新樓醫院與衛國里發展協會同日共同舉辦「台南四00健康一起來」健走趣味嘉年華,鼓勵民眾養成運動習慣,定期篩檢落實健康生活。 醫策會每年均舉辦病人安全週活動,今年主軸為「醫病聯手.守護病安」,並圍繞「孕產安全.你我共守」及「安全診斷.健康把關」兩大主題。台南設有數家宮廟、供奉大量神祇,因此也被稱為眾神之都,而說到孕婦的守護神,必定是臨水夫人。 奇美醫與開基臨水夫人媽廟合作宣導孕產安全,盼與神同行守護母嬰健康,婦產部主治醫師徐英倫及婦產科病房護理長陳佳婉也到場宣導講解產後大出血(PPH)的預防、診斷、處置及後續護理照護。 奇美醫院五日攜手臺南在地宮廟開基臨水夫人媽廟辦理宣導,與神同行宣導孕產安全。(奇美醫院提供) 本次跨界合作奇美醫也特製千份安產御守及精美小禮品並交由廟方加持,贈與參加活動、參拜民眾,共同推動安全醫療與社區健康。 新樓醫院與衛國里發展協會五日共同舉辦健走趣味嘉年華,現場安排健康宣導闖關活動、免費健康篩檢等,共計逾六百人共襄盛舉,市長黃偉哲、市府衛生局及多位立委與市議員也到場。

Read More

南瀛國際民俗藝術節狂熱來襲!踩街嘉年華 18國舞動新營

成員來自不同國籍,熱愛巴西舞蹈的舞者,舞出巴西的熱情和活力。 (記者陳佳伶攝) 記者陳佳伶∕新營報導 「二0二四南瀛國際民俗藝術節」,五日下午在新營區封街舉辦踩街嘉年華,集結十八國二十一組國際團隊、十五組國內團隊,以具傳統民族特色的音樂、舞蹈和民眾熱情互動,華麗表演讓民眾大飽眼福、現場歡呼聲不斷,新營街頭有如一場國際民俗盛典相當熱鬧。 智利舞者笑容相當吸睛。(記者陳佳伶攝) 先前受疫情影響,已睽違六年的南瀛國際民俗藝術節重磅回歸,五日至十三日為期九天活動登場,踩街嘉年華在新營區中正路熱鬧展開,不用出國就能欣賞異國文化演出,街道兩旁擠滿民眾,目光緊盯著各國團隊的身影,大家爭相拿出手機、相機拍照,和團隊熱烈互動。 韓國團隊融入韓國傳統音樂和創意舞蹈。(記者陳佳伶攝) 文化局這次邀請五大洲十八國二十一個國際團隊來台南演出,包括日本、韓國、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蒙古、義大利、尼泊爾、紐西蘭、波蘭、智利、波多黎各、保加利亞、巴拉圭、拉脫維亞等,加上國內十五組知名團隊,卅六個國內外團隊在踩街嘉年華中熱情展現各民族的民俗文化特色。 例如,日本太鼓呈現傳統祭典儀式感,義大利團隊以中古世紀旗隊精彩演出;智利團隊,用羽毛裝飾的精緻服裝相當吸睛,巴拉圭的瓶舞,舞者將花瓶頂在頭上輕鬆跳舞,相當不簡單,呈現一場跨越國界的多元文化盛宴。 日本三大祭典之一的「竿燈祭」,在踩街嘉年華中定點演出,這項日本國家重要遺產的表演吸引大家的目光;十二米高的竿燈高掛、透出橘色燈光的燈籠,將夜空妝點得絢麗,本次由日本官方帶來三組竿燈,每組重達四十公斤,由表演者將竿燈頂於頭上,超高技藝的華麗表演,讓現場民眾大飽眼福、讚嘆連連。 副市長葉澤山親自舞動大旗,象徵南瀛民俗藝術節活動正式開始,歡迎國內外團隊的演出。 (記者陳佳伶攝) 副市長葉澤山說,每兩年辦一次的南瀛國際民俗藝術節,受疫情影響睽違六年重新登場,適逢台南四百,相當有意義,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表演團隊帶來演出,讓南市為世界文化的交匯點。 文化局說,南瀛國際民俗藝術節六日晚間將在南瀛綠都心公園正式開幕,安排國際團隊大匯演,連演六日在主舞台南瀛綠都心公園有各國團隊演出;表演團隊還將深入十六個行政區,展開十七場次巡演。

Read More

台南400大戲風調雨順首演

市府文化局自製台南400年度大戲「風調雨順」,五日晚間在南瀛綠都心公園登場,透過表演形式讓台南無形文化資產與世界交陪。 (記者陳佳伶攝) 記者陳佳伶∕新營報導 市府文化局自製台南四百年度大戲「風調雨順」,五日晚間在南瀛綠都心公園首演登場,呈現傳統與創新的結合,科儀與藝陣、家將與街舞、5G科技與虛實共演等,透過表演形式讓台南無形文化資產與世界交陪。 文化局說,「風調雨順」歷經一年籌備,靈感來自編劇蘇俊穎在善化慶安宮藻井看見風調雨順繪畫,靈機一動,擲筊獲媽祖應允展開大戲「風調雨順」企劃,號召出身台南且在國內藝術領域的傑出創作者,返鄉共同製作好戲。 經邀集眾多在地、全國各地優秀表演團隊,融合表演、音樂、視覺、互動科技等多重創作元素,共同打造這場精緻的自製大戲;製作團隊感謝神明護佑,讓大戲得以順利演出。 市府文化局自製台南400年度大戲「風調雨順」,吸引爆滿民眾欣賞。(記者陳佳伶攝) 「風調雨順」以祈福建醮法會的敘事線貫穿整個故事,將傳統的科儀與藝陣搬上舞台,包含豎燈篙、獻供、灑淨、斬命魔等,透過「豎燈篙」儀式,恭迎三界神祇前來賜福信眾。 由主演蘇大俠與少女阿蘭引領觀眾穿越古今,從演出讓觀眾體驗傳統做醮精華片段,欣賞科儀身段腳步,從宗教層面轉化到表演藝術,感受台南四百年來土地的風華璀璨。 文化局表示,「風調雨順」獲得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支持,首度運用5G科技技術結合表演,在代表台南的少女「阿蘭」身上,運用動作捕捉技術,將真人表演者的動作精準同步到3D虛擬人物上,打造出栩栩如生的虛擬角色;並且透過5G技術,讓虛擬角色與現實表演者共同演出,創造出更加沉浸式且具互動性的觀演體驗,希望透過這齣好戲,和來台參加南瀛國際民俗藝術節的國際團隊,一起感受台南文化魅力。

Read More

民眾激盪綠園道未來風景

南鐵地下化後,將規劃綠園道,綠色廊帶「長」怎樣?全民一起參與。(文資處提供) 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 台南鐵路地下化後,大橋車站至保仁路的地面鐵道空間,將改造為兼具往來交通及遊憩功能的綠園道,你希望這條長達五點五公里的綠色廊帶「長」怎樣?文資處舉辦公民參與說明會和工作坊,邀民眾一起發想綠園道未來風景。 兩梯次活動共吸引三百人次參與,吸引周邊居民及關心市政民眾前往,建議將提供綠園道工程設計團隊參考。 南鐵地下化施工期間,陸續發掘出史前、清領、日治時期等不同年代歷史遺構,為將珍貴的文化遺存,融入未來綠園道中,文資處舉辦公民參與活動,呼應民眾期待,建立以人為本的城市廊帶。 第一階段活動邀請文資、景觀設計、交通建設等不同領域專家學者和相關單位進行議題性說明,民眾也提出意見和建議,在工作坊時,更運用軟體設備模擬民眾建議,讓想像更具實際性。 民眾關注焦點不一,有的重視綠化生態、文化遺構保存與展示,有的重視交通人行,如友善人行環境、道路標誌標線設計、交通規劃、無障礙設施等,激盪出綠園道日後的多面向。 文資處強調重視每位民眾心聲,在現場,民眾也相互傾聽不同聲音、相互尊重及包容,整理後將收錄進公民白皮書中,供工程和設計單位參考,讓台南綠園道走出一條與民共構的未來風景。

Read More

歸仁文化中心舉辦曾淑嬋絞胎陶藝展

歸仁文化中心第二畫廊舉辦曾淑嬋絞胎陶藝展。(記者黃文記攝) 記者黃文記/歸仁報導 絞胎是陶藝中較少見的創作形式,歸仁文化中心五日舉辦「風華再現~曾淑嬋陶藝絞胎陶藝展」,展出她多年來的創作,每件作品都是她的精心傑作,希望獨特的作品能讓觀賞者賞心悅目。 絞胎陶藝在宋朝即可見,但當時的作品,僅限於用不同顏色的土組合而成。而曾淑嬋老師的絞胎作品,是添加現代顏料配方,讓呈現出來的色彩瑰麗繽紛。 歸仁文化中心表示,絞胎的創作工法繁瑣,這些年來曾淑嬋老師不斷鑽研,失敗的作品無數,經過不斷的淬煉與修正,加上又鑽研出崁胎與透光的作品,每件作品都是獨樹一格的作品。 曾淑嬋小時候喜歡塗鴉,更愛捏泥巴。小學時,因一張臘筆畫被老師送到日本參賽且得獎後,更加堅定。就這樣,一路走來,無怨無悔。在不可逆的洗腎生涯裡,四十歲從自己公司退休後,重拾畫筆、購置陶藝設備,以不一樣的心境重現生命的價值。 因緣際會,自我摸索踏入陶藝的世界。然而「絞胎」開啟了曾淑嬋另一道藝術之門,一個有趣的世界。一路走來,陶藝創作竟已邁入二十多個年頭。 一開始玩陶,只當它是休閒生活之一,歷經十多年的摸索與努力,終於做出一些成果,自創出有別於一般陶藝的「絞胎」。初識者見到作品,往往誤以為那些色彩是塗、畫上去的,其實,它們就是一塊塊彩色的土組合堆疊而成,水份的控制色彩揉鍊過程與修坯完全仰賴手工,耗時費力,自不在話下。 這項展覽在歸仁文化中心第二畫廊展出,展期至十月二十七日。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