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舉辦船舶ISM內稽講座 強化實務稽核技巧

驗船中心傅定傑處長擔任講師,指導學員ISM稽核概念及技巧。(驗船中心提供)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財團法人驗船中心(CR Classification Society,簡稱CR)於五月十六日在台北總部舉辦國際安全管理章程(ISM CODE)內部稽查訓練課程,由處長傅定傑及賴文修資深驗船師主講,課程係針對ISM CODE條款、公司/船舶評鑑種類及流程、ISM評鑑作業執行、內部稽查之紀錄檢查及現場巡查、實務經驗案例等主題進行詳細說明。 CR表示,本次課程內容除介紹ISM CODE條文規定外,主要教導學員進行船舶操作、維修保養及船員管理的稽核流程,而船上稽核部分,則著重在如何有效與船員溝通,確認船長、輪機長、船副、管輪等管理階層對救生、滅火等重要安全設備的保養及操船相關知識是否熟稔。 驗船中心舉辦訓練課程,吸引眾多航運界先進報名參加。(驗船中心提供) 課堂中講師藉由案例分析探討來加強學員稽核技巧,協助其更加明瞭安全管理評鑑流程與作業程序,也透過實務經驗分享,提點學員可能忽略的要點,期能透過知識與經驗的傳遞,進而提升我國船舶安全。 CR也指出,此次課程報名踴躍,共計有陽明、萬海、達和等十多家公司報名參加,本課程將於今年10月再舉辦一場次,另其亦有開辦 「公司保全員CSO訓練課程」歡迎航運先進踴躍報名參加,詳情可參考CR官網-訓練課程專區https://www.crclass.org/category/training/。

Read More

台船/DNV研討會發表甲醇雙燃料船舶整合解決方案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台灣國際造船公司與DNV挪威驗船協會合辦第九屆航運研討會昨(十五)日開議,台船並在本次研討會發表甲醇雙燃料船舶整合解決方案,研討會主題著眼在航運界所要面對關於替代燃料及複合式動力的機會與發展。 本次研討會開幕式分別由DNV集團高級副總裁暨大中華區主席科萊(Norbert Kray)及台船公司副總經理周志明主持開幕致詞,及邀請交通部航港局副局長陳賓權與主要講者合影。(見圖,李錫銘攝) 台船表示,該公司與DNV合辦航運研討會自2012年第一屆開始迄今年已是第九屆,其中2020年至2023年因為疫情因素停辦四年,今年(2024年)的DNV年會是自疫情結束後恢復舉辦的第一年。有鑑於全球氣候的變化,針對溫室氣體排放要求日趨嚴格,國際海事組織(IMO) 於海洋環境保護委員會(MEPC)會議中,針對船舶溫室氣體排放訂定目標與措施,針對溫室氣體排放訂定2050年目標為淨零排放,於2030年之二氧化碳排放相較於2008年基期,至少減少40%,因此今年研討會主題著眼在航運界所要面對關於替代燃料及複合式動力的機會與發展。 台船公司多年以來投入許多資源,在追求實海域最佳化設計與操作的SODO(Seaway Optimum Design and Operation)核心設計理念下,發展先進的節能技術(ES technology)與應用,全船外形的設計技術與工藝能力至今累積出豐碩的成果,並已在每屆DNV年會中發表。 為因應環保世代的來臨與越趨嚴格的能效指標,船廠需要整合先進船舶科技,配合新燃料的選擇,研發「節能環保船」(Eco ship);台船公司於本屆年會發表甲醇雙燃料船舶整合解決方案,陸續與LR勞氏船級社及DNV挪威船級社完成甲醇貨櫃輪燃料供應系統之概念驗證,以提升貨櫃裝載為目標,此次更進一步攜手與DNV挪威船級社進行2,500 TEU貨櫃輪之氨氣雙燃料儲存櫃布置與整體性能驗證,藉由DNV挪威船級社專業知識及豐富的經驗,一同打造更節能、更環保、高裝載之綠色環保船舶。 除了燃料的多樣性選擇,電力推進系統可能也是未來的選項,台船動力科技公司針對電力推進系統投入資源,將整合之技術、系統、組裝能力本土化,後應用於高雄旗鼓線渡輪,以及湖泊電動船,雖目前受限於儲能系統和馬達的規格,純電力推進系統多應用於小型船舶,但針對支線型貨櫃輪,嘗試提出可能的推進系統配置,以為未來發展之參考。 台船指出,以往造船一直被定位為傳統產業,但隨著數位創新與環保意識的抬頭,造船已經邁向高科技運用及系統工程整合的產業型態,台船公司不再畫地自限只專注於造船技術的精進,將持續發展智慧船舶計畫並與各方合作推動新燃料船舶之開發,以邁向淨零排碳的目標努力。

Read More

南京-上海港外貿內支線直航開通水運江蘇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南京港-上海港外貿內支線直航正式開通,消息指出,這條直航航線的開通,是南京港整合內部資源,加快打造更具特色"水運江蘇",加速推進區域航運物流要素集聚,提升區域貨櫃航運物流資源配置能力舉措。 據稱,該航線進一步加強南京港與上海港的聯動效應,織密南京港貨櫃航運網路,完善貨櫃運輸體系,為打造南京都市圈"最佳出海口"再添新動能。該航線能夠為浦口經濟開發區、南京江北新區、安徽皖東、皖北地區和蘇北地區外貿企業提供南京到上海航行僅需33小時的直航航班,有效解決腹地區域貨櫃貨源直航艙位不足,滿足外貿企業運輸需求、節約外貿貨櫃運輸成本,推動長江經濟帶全流域聯動發展。 本次首航儀式首由中外運、上海集海、眾誠物流、中藝儲運、中集世聯達、恒隆物流、遠洋新世紀共同簽署策略合作協定,南京浦口經濟開發區及上海港務集團、江蘇省港口集團、南京港集團相關單位部門主管及船貨代企業負責人參加儀式。(見圖)

Read More

今年前四月僑外來臺投資金額減少48.63%

(經濟部提供)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根據經濟部投審司統計,今(113)年1-4月核准整體來臺投資(Inbound Investment,含僑外來臺投資、陸資來臺投資)件數為704件,投資金額為美金17億1,017萬1,000元(折合新臺幣513億513萬元);核准(備)整體對外投資(Outbound Investment;含對外投資、對中國大陸投資)件數為337件,投資金額為美金130億8,259萬1,000元(折合新臺幣3,924億7,773萬元)。 其中僑外來臺投資、陸資來臺投資、對外投資、對中國大陸投資情形如下:113年截至4月整體來臺(Inbound)投資情形,一、僑外來臺投資:113年1-4月核准僑外投資件數為693件,較上年同期增加0.87%;在核准金額部分,投(增)資金額計美金16億9,895萬4,000元(折合新臺幣509億6,862萬元),較上年同期減少48.63%,主要係因上年同期間核准德商YUNLIN HOLDING GMBH以新臺幣約292億元增資允能風力發電股份有限公司、美商MICROSOFT CORPORATION以美金4.3億元增資台灣微軟營運有限公司等大型投資案,使得比較基期較高所致。113年1-4月核准僑外投資新設公司件數為342件,投資金額為美金5,472萬9,187元(折合新臺幣16億4,187萬5,600元)。 另113年1-4月核准新南向國家來臺投資件數為191件,較上年同期增加16.46%,投(增)資金額計美金1億225萬1,000元(折合新臺幣30億6,753萬元),較上年同期減少73.15%,其中投資來源地主要為新加坡、馬來西亞及緬甸。 陸資來臺投資:113年1-4月核准陸資來臺投資件數為11件,較上年同期增加22.22%;投(增)資金額計美金1,121萬7,000元(折合新臺幣3億3,651萬元),較上年同期減少9.88%。自98年6月30日開放陸資來臺投資以來截至113年4月,累計核准陸資來臺投資件數為1,597件,核准投(增)資金額計美金26億716萬2,000元(折合新臺幣782億1,486萬元)。 113年截至4月整體對外(Outbound)投資情形:一、對外投資:113年1-4月核准(備)對外投資件數為243件,較上年同期增加50.93%;投(增)資金額計美金120億29萬9,000元(折合新臺幣3,600億897萬元) ,較上年同期增加61.10%。 另113年1-4月核准(備)對新南向國家投資件數為108件,較上年同期增加68.75%,投(增)資金額計美金29億8,932萬8,000元(折合新臺幣896億7,984萬元),較上年同期增加77.38%;其中投資金額較大者為新加坡、越南及泰國。對中國大陸投資:113年1-4月核准對中國大陸投資件數為94件,件數較上年同期減少22.31%;核准投(增)資金額計美金10億8,229萬2,000元(折合新臺幣324億6,876萬元),較上年同期增加19.76%。

Read More

海關持續推動X光影像判讀人員分級制度 增進邊境查緝效能

(關務署提供)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財政部關務署表示,海關職司邊境管制,為強化查緝量能並兼顧通關便捷,持續利用X光檢查儀輔助執行貨物查驗,實為海關邊境查緝不可或缺之措施;X光影像判讀能力係關員執行X光儀檢勤務重要知能,為提升關員影像判讀分析能力並期能有系統地傳承經驗,海關自107年起實施X光影像判讀人員分級制度。 關務署說明,該分級制度將判讀人員分為初、中及高階3級,見習人員經考核通過者,可成為初階判讀人員;經中、高階判讀測驗合格者,則晉升為中、高階判讀人員。中階判讀人員負責輔導初階判讀人員之影像判讀;高階判讀人員負責指導初、中階判讀人員之影像判讀技巧、辦理相關教育訓練及配合執行X光影像判讀精進作業。 關務署進一步說明,自107年實施迄今,海關具初、中及高階判讀人員資格者分別為368人、591人及184人,查獲毒品案件數由107年355件增加至112年558件,成長超過1.5倍,顯示X光影像判讀人員分級制度之推動,有效提升關員影像判讀分析能力及增進查緝績效。海關將持續辦理分級測驗,並藉多元化教育訓練方式及不斷充實X光影像資料庫,積極培育X光影像判讀專業人才,增進邊境查緝效能。

Read More

DNV/台船簽訂氨燃料2500TEU 原則性認可合約

DNV/台船簽訂氨燃料2500TEU 原則性認可合約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DNV挪威驗船協會昨(十五)日在該協會與台灣國際造船公司共同舉辦之﹁航運業脫碳及能源轉型研討會﹂中舉行簽訂以氨氣為燃料2500TEU DNV原則性認可合約,由DNV集團高級副總裁暨大中華區主席科萊(Norbert Kray)及台船公司副總經理周志明代表雙方認證。(見圖,李錫銘攝) 本次研討會,DNV 有關主管就研討會主題提出報告,其中全球散貨船市場開發總監Morten Lovstad針對能源轉型和未來燃料指出,價值鏈中的推動脫碳因素非常重要,影響了與每種船舶類型和貿易相關的解決方案,歐盟正在實施措施,增加低溫室氣體強度燃料的使用,並對使用高溫室氣體強度燃料進行處罰。國際海事組織已經確立目標,但尚未完全決定採取哪些措施,碳中性燃料價格非常高,而且可用性仍然非常有限,因此現在更注重能源效率措施以減少消耗。 他對於散貨船目前市場狀況和未來新造船燃料選擇總結如下: 市場需求旺盛,但船舶供應量不足, 預估散裝貨船的需求強勁,尤其是受小宗散貨、穀物和鋼鐵產品推動的小類別市場。 短期內鐵礦石煤炭需求也將維持高位,鋁土礦正逐步彌補鐵礦石和煤炭需求的下降。在環保法規壓力下,可能會迫使船隊持續緩低速航行因而降低整體船隊生產力。 有30% 的現成船船齡超過 15 年而且燃油效率不高,環保法規正加速船舶拆解,意味著未來幾年散裝貨船市場需求上升,未來五年市場會面對新造船需求壓力,尤其是從 去年第二及三季即開始出現 Kamsarmax 和 Ultramax訂單,其中高達80%的訂單下在中國船廠。Handymax 和 Handysize預估從今年第 2 季開始,高達 70%訂單會下在中國船廠。而大型capesize和newcastlemax的訂單需求,主要還是在於主要承租人(礦業公司)的固定租期。 90-95% 的帶吊散裝船和 Kamsramax 訂單仍會以傳統燃料為主;新船相較於 10 年船齡的船舶,燃油效率高出 20-30%。由於新造船市場需求逐漸上升,因此新船價格不太可能下降。 DNV 全球貨櫃船市場開發總監Jan-Olaf Probst,對於貨櫃船目前和未來燃料選擇的發展方向提出三個主要重點: IMO國際海事組織發布低閃點燃料使用指南後,船東開始訂購使用低閃點新燃料的船舶;IGF 規範發布後,開始出現以液化天然氣為燃料船舶以及從 2021 年開始出現使用醇為燃料船舶訂單;2025年以氨為燃料的規範即將出來,訂單是否會循液化天然氣和甲醇的發展模式,仍須取決於相應的主機、發電機、鍋爐等配合發展。 從3000 至 24000TEU…

Read More

基港合唱團參加法華經清唱劇受贈星雲法師墨寶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基隆港合唱團受邀參加《法華經》清唱劇佛陀紀念館大覺堂演出,並由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致贈星雲法師一筆字墨寶。(附圖由基隆港務分公司提供) 基隆港合唱團方面表示,基隆港合唱團於2023年7月受佛光大學創意與科技學院謝元富院長之邀請,參加這次演出,在蒲孝慈指揮老師、王宏琳鋼琴老師之指導下,團員們積極參與練習,備感殊榮與福報。該合唱團在基隆港務分公司總經理高傳凱榮譽團長領導下於2023年參加基隆文化中心《初試啼聲-大手牽小手》演出,同年8月於台北國家音樂廳《藝術家的生涯》飾演群眾演員;11月參加日本《2023 長野合唱節》於長野藝術館演唱;12月參加《唱遊世界》於台北生技園區多功能廳演出,積極參與各項公益活動,善盡社會責任。每星期一下午5:30至7:30於基港大樓團練,有意願參加者,請洽李憶雲電話02-24206170。 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表示,大家福報具足,可以聆聽意義深遠的法華之音。演出團隊為藝術總監兼指揮謝元富、作詞田運良、作曲蘇同右,聲樂家林文俊、許德崇和張坤元。以及宜蘭愛樂管絃樂團、1953佛光歌詠隊、台中室內合唱團、台北十六合唱團、基隆港合唱團、台南佛光合唱團等,共有261位音樂家登台。本次演唱上半場〈窮子喻〉有〈思念遊子〉、〈歸依何方〉、〈臨終託付〉、〈真是佛子〉、〈法寶自來〉;下半場〈方便品〉為〈禪定三昧〉、〈五濁障大〉、〈會三歸一〉、〈成佛之道〉、〈授記〉等樂段。安可曲則為吉岡弘行作曲的〈星雲〉。

Read More

萬海航運攜手內政部國家公園署 台中都會公園舉辦植樹活動

萬海航運與內政部國家公園署攜手合作,由左至右: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張登文處長、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陳貞蓉副署長、萬海航運陳柏廷董事長、莊斐斐協理。(萬海航運提供)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萬海航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萬海)與內政部國家公園署(以下簡稱國家公園署)攜手於台中都會公園舉辦植樹活動,為大肚山天然植群復育盡一份心力。 萬海除了在本業各項硬體船舶設備、碼頭設備、辦公室等設備,都竭盡致力環保與效能精進外,也不忘愛護珍惜台灣這塊土地,自2022年發起【萬海造樹海】植樹造林養護計畫,與國家公園署在台灣8個國家公園、都會公園合作植樹造林,還有與林業署、台大實驗林的合作,總計在台灣認植養護逾60萬棵樹,目前已完成約21萬棵,每年固碳量達2,520噸。這是萬海實踐企業社會責任、落實永續經營的具體行動,也是對台灣土地的感恩與關懷。 植樹活動由萬海董事長陳柏廷和國家公園署副署長陳貞蓉,以及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處長張登文帶領,台灣山林復育協會執行長蔡智豪協助,與會貴賓們共同參與種植樹苗。陳副署長也特別感謝萬海提供植樹造林相當多的經費挹注和支持。本次活動萬海邀請了台中當地的客戶、供應商以及社福團體參與,希望透過利害關係人的參與,擴大植樹活動的影響力。參與者不僅能親身體驗環保行動的重要性,更能學習到樹木對於生態環境的重要作用。萬海期望能以【萬海造樹海】計畫激勵更多人投入到環境保護的行列中,共同為地球的永續發展努力。 台中都會公園是台中的「綠肺」,綠肺指的是城市中心的一些集中綠地,喬灌木種植佔的比例達到70%以上。都市化的發展對公園帶來了一些挑戰,植被受到影響,樹木生長不良,樹種數量減少,影響公園的生態平衡和美觀。萬海將在台中都會公園每年種植2,000棵,總共種植10,000棵樹苗,未來每年固碳量達120噸。本次種植的200株都是台灣特有種和瀕危植物,包括台灣石楠、台灣紅豆樹等,將豐富大肚山的生態多樣性。未來這片地成林後,也將成為台中市民休憩、學習台灣原生物種的好場地。 植樹活動就像是在建立人與樹之間的緣分連結,樹木的生長並非單純地種下後就會自動繁茂,就像人類一樣,它們需要被精心呵護才能茁壯成長。人們愛護樹木,樹木則為我們吸收、固定碳排放。同時,活動中專家也分享,不要輕易拔除樹木周圍的小草,因為這些小草有助於減輕樹木感染褐根病菌的風險。此外,相較於距離較遠的三公尺,在樹木間距一公尺的情況下,它們能夠更好地共生並茁壯成長。這些共生系統說明了沒有生物能獨立於生態系之外,人類也應該重視與大自然的共生關係,讓我們的環境更加繁榮與美好。 萬海致力於實踐ESG永續經營,落實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及各項永續發展目標。未來也將持續攜手萬海慈善基金會,支持國內外的弱勢團體,傳遞希望與善的種子,共同朝向萬海設定的永續目標邁進,與社會、環境共好共榮,實踐萬海的信念:We carry,We care.

Read More

CR預先整理國際海事組織MSC 108會議五大重點 助航運界了解新規定

發現貨櫃遺失或漂流在海上的報告內容。(驗船中心提供)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國際海事組織(IMO)將於5月15日至5月24日在英國倫敦召開海事安全委員會(MSC)第108屆會議(MSC 108),驗船中心(CR)預先整理本次會議將採納的國際公約修正案五大重點。 包括:1.新增要求:2028年1月1日後建造總噸位(GT)20,000以上的非液貨船,比照液貨船必須配備「應急拖帶裝置」;2.強化要求:2026年1月1日後建造的駛上駛下客船,增強火災偵測、錄影監控和滅火系統相關的消防安全要求(並有部分規定追溯至現成船);3.新增漁船船員訓練、發證及當值標準章程(STCW-F Code),將為漁船船員的訓練、發證及當值建立明確的標準,2026年1月1日生效;4.新增貨櫃遺失資訊回報要求:自2026年1月1日起,當船長發現有貨櫃遺失或漂流在海上的情況時,應立即向船旗國、附近船舶和最近的沿岸國報告(報告內容如附圖1所示);5.因應貨船大型化趨勢,修正國際救生設備章程(LSA Code)有關救生艇筏和救難艇從吊艇架頂部下降至水面速度的規定並規範最大和最小速度限制,以更符合實務情況,2026年1月1日生效。 CR補充,本次會議還將繼續討論海上自主水面船舶(MASS)相關議題並繼續研擬MASS章程草案。依據IMO的時間表,如果各項內容成功達成共識,該章程預計將於今年底的MSC 109會議採納,並於2028年1月1日由建議性章程轉為強制性章程。為協助我國航運界即時了解國際海事安全的最新動態,CR將於5月25日發布及總結MSC 108次會議重點快報。

Read More

地中海航運調整DRAGON地中海航線加靠天津港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地中海航運(MSC)調整其DRAGON地中海航線靠港加靠天津港,升級後的航線將滿足華北地區運輸至義大利、西班牙、法國以及其他地中海區域港口貨運需求,提高船期可靠性及縮短轉運時間。 本次航線調整由“MSC SONIA"輪(見圖)本(五)月起由天津新港啟航,升級後的DRAGON航線停靠港口包括:大連、天津、釜山、上海、寧波、鹽田、新加坡、焦亞陶羅、熱那亞、拉斯佩齊亞、福斯、巴賽隆納、瓦倫西亞、馬拉加。 MSC稱,華北地區目前主要出口的貨物類別包括鋼鐵、機械、化工品、光伏產品及礦產品等,升級後的航線將更能滿足這些商品從華北地區運輸至義大利、西班牙、法國以及其他地中海區域的港口,未來將繼續致力於滿足市場日益增長的運輸需求,為客戶提供安全、高效、優質的聯運解決方案。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