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攬公會評選出十五位優良從業人員 近期兩項國際課程開課

海攬公會召開理監事聯席會議,由理事長翁堯賢主持。(記者陳瓊如攝)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台北市海運承攬運送公會昨(十八)日召開第十三屆第十次理監事聯席會議,由理事長翁堯賢主持,會中通過海運承攬業2024年優良從業人員選拔評選結果:由行家國際物流林暐、曜捷運通薛文翔、元捷國際物流郭峻銘、海岳國際公司黃烈、泱宏國際物流郭紘均、東方超捷國際物流高美蓮、華盛國際聯運王宜惠、捷盛聯運朱慧頻、鴻泰國際物流張忻妤、世邦國際集運林文龍、福貿運通黃佳文、萬泰物流供應鏈林秋萍、安泰國際物流闕均晏、鼎盛國際運通馬威鳳、萬達國際物流王華君等15位受推薦人獲選為年度優良從業人員。其中名列前三名福貿公司黃佳文、海岳公司黃烈及萬泰公司林秋萍將由公會提報第七十屆「航海節模範航港從業人員」金鷗獎選拔。 另外,會中提案通過第13屆第3次會員大會於6月27日於臺北市青少年發展暨家庭教育中心召開,及13家新入會公司包括:喬樂比運通有限公司、冠達國際通運有限公司、艾索羅國際運輸股份有限公司、捷宜運通有限公司、遠洋流體裝卸設備有限公司、楷勝航空貨運承攬有限公司、驊鵬國際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台灣日陸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拓宇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優達國際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星速國際物流有限公司、新方國際有限公司、騰輝國際物流有限公司。 海運承攬公會近期即將有2項國際課程開課, 一個是以空運承攬與實務、海空運保險及責任損害理賠、以及海空運危險品操作為主題的FIATA教育訓練第四單元課程, FIATA教育訓練是以培養全方位運輸物流專業人才為宗旨而設計的國際認證課程,課程內容規劃成海運上、中、下及空運等四個單元,無先後順序可分開報名,教材內容及教師學經歷等皆經過FIATA總會嚴格審核,此教育訓練課程除能增進學員專業知識、實務能力,更能報請FIATA國際運輸協會申請頒發國際證照,是為從事本業兼具理論與實務的專業訓練課程。 另一個則是IMDG Code 國際海事危險貨物規則訓練課程, 聯合國國際海事組織(IMO)所屬「海事安全委員會」(MSC)於第105次會議決議,全世界所有聯合國成員國家,自2024年1月1日開始,正式強制執行國際海事危險貨物規則(IMDG Code)第41-22修正案,施行的範圍包括岸上危險貨物相關人員的訓練。未經訓練的人員不得處理有關危險物品海洋運送事宜。海運承攬公會舉辦海運危險品課程,內容包含危險品分類、包裝、標記、標示、標示牌、貨物申報、貨物積載與隔離等等危險物品運輸相關專業知識,同時將補充國際海事規則二年修改一次的最新修正內容,積極協助培訓本業從業人員學習複合運輸危險貨物專業知識,了解如何操作危險品海運業務。詳細課程簡章及課程表請洽海攬公會,洽詢報名專線:(02)2507-0366 聯絡人:徐小姐。

Read More

海大智慧樂活水產村 助宜蘭沿海鄉鎮永續發展獲USR楷模獎

(海大提供)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善盡大學社會責任,USR計畫「智慧樂活水產村」改善宜蘭沿海鄉鎮產業沒落及人口外流議題,以智慧養殖科技導入與樂活觀光休閒漁村營造為兩大主軸,鏈結SDGs第2項指標「消除飢餓」、第12項指標「責任消費與生產」和第14項指標「水下生態」,幫助產業升級、地方創生與永續發展,達到漁村創生與青年人才培育的產業共創目標。近期獲得2024第五屆《遠見》USR大學社會責任獎肯定,從171件參賽方案中脫穎而出,榮獲在地共融組-楷模獎,於4月9日由海大永續發展中心蔡國珍主任代表受獎。 宜蘭沿海鄉鎮為黑潮流經之地,漁業資源極為豐富,曾經是臺灣北部漁業發展重鎮,然而因極端氣候及水產疾病頻發,產業及貿易結構發生變化,養殖產業急速衰頹,現今宜蘭地區已有七成的魚塭遭到閒置廢棄,且沿海漁村社區也因缺乏青年就業所需的二、三級產業,造成青年嚴重外流,導致整個鄉鎮發展的難題。 「智慧樂活水產村」與在地養殖業者建立合作交流關係,建立海洋教育據點,並與社區里民、產業、官方及各級教育機構取得共識,深入瞭解在地發展困境後導入相對資源為地方創造傳轉機,透過「新世代智慧養殖技術推廣與人才培育」、「水產品加值與創新行銷」與「樂活里海漁村永續經營模式建置」三個子計畫,導入新興技術,輔導永續養殖推廣永續漁業,復育沿海生態傳承漁村文化,加值旅遊內涵、溝通產官學,以偕同全民參與等策略為目標,落實大學社會責任。 計畫主持人馬祖行政處處長林泰源帶領團隊導入海大海洋特色教育與研發力量,為宜蘭沿海鄉鎮打造堅強的一級養殖產業生產力,並注入二級水產加工與食安教育能量,深化三級沿海鄉鎮旅遊文化內涵,發展以漁業為主體的沿海六級產業化,活用地域資源與閒置空間,提高水產品自給率,並藉由食農食魚教育逐步影響消費者的環境永續認知素養,達到減少環境負荷的永續經營模式。本次獲獎是對海大計畫團隊深耕成果的最大鼓勵,未來海大也將持續與地方攜手努力,善盡大學社會責任,達到與地方共融共好的永續發展目標。

Read More

航港局iMarine 航港發展資料庫推出嶄新功能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交通部航港局「iMarine 航港發展資料庫」推出嶄新功能,即時掌握灣靠臺灣航線與船舶動態。(附圖由航港局提供) 航港局表示,iMarine航港發展資料庫上線持續提供更多優質服務,本(四)月推出嶄新功能,呈現「行經臺灣貨櫃航線灣靠港口圖」、「卅大貨櫃航商資訊」及其他各種航港資訊-「泊靠時間分析」與「船舶即時資訊AIS」,即時掌握臺灣航港動態歡迎使用。 航港局指出,在數據驅動的時代,即時掌握資訊是關鍵因素,該局加值資料後提供「行經臺灣貨櫃航線灣靠港口圖」,以視覺化方式動態呈現當下與未來灣靠臺灣航線及港口灣靠順序,同時提供航線船舶、週運能及航行頻率等資訊,即時讓使用者航線布局參考;且提供卅大貨櫃航商資訊呈現國籍航商於世界貨櫃航商之運能佔比與排名、新船訂購統計現況及使用新能源船比率資訊等。臺灣作為全球航運重要樞紐之一,推出這些極具價值的資料,將有助於產、官及學界洞察航港市場趨勢。 此外, iMarine航港發展資料庫更是積極擴充資料來源,加值呈現「泊靠時間分析」,提供臺灣4大國際商港最近24小時港口泊靠的艘數,及進港到實際泊靠碼頭的平均時間分析,讓航商業者可直觀了解港口流量;「船舶即時資訊AIS」,即時呈現臺灣周邊海域的船舶軌跡內容。iMarine 航港發展資料庫已往前邁出重要的一步,將持續與各界攜手合作,提供創新、即時與高質量的航運數據,以易於理解的圖表形式提供,即使是非專業人士也能輕鬆獲取和使用這些資訊。 欲了解更多「iMarine 航港發展資料庫」嶄新功能的朋友,歡迎至網站(https://imarine.motcmpb.gov.tw/)體驗,共同感受數據整合資訊科技帶來的便利。

Read More

長榮海運:今年合約換約價格及總量樂觀 明年起雙燃料船陸續交船

長榮海運法說會,由總經經吳光輝(中)主持。(記者陳瓊如攝)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長榮海運昨(十八)日受邀永豐金證券舉辦的法人說明會,面對航運市場艙位供給大於需求,及愈趨嚴峻的環保法規挑戰,總經經吳光輝表示,以年後美國線長約簽署進度而言仍具挑戰,但紅海危機時間不像想像中的短,及為顧及供應鏈的穩定,與受惠於客戶對長榮海運服務品質的肯定,今年合約的換約價格及總量仍樂觀看待。 長榮新型環保船隊,2025年起24條16K E型雙燃料船將陸續交船,包括碳捕捉器安裝,生質燃油測試。而長榮高雄投資一百多億第七貨櫃中心,建置自動化碼頭,長榮海運將根留台灣,東亞轉運在高雄港。 長榮表示,因應紅海危機,航商不得不繞行好望角取代蘇伊士運河,影響到船舶週轉率,歐洲航線船舶航行時間加長,須同步額外增加1~2艘船舶以維持對客戶的週班服務。另外,各主流航商運營於歐洲線2萬TEU以上的大型船舶為主,但數量有限,即使維持以週班運營仍不可避免因投入船型大小不一,造成艙位供給受限。 長榮指出,巴拿馬運河自去年夏天起受到乾枯季節及聖嬰現象影響,運河的水源不足以供應其正常運作。故巴拿馬運河當局開始限縮過河席次,航商於席次取消的情形下,不得不繞行南美麥哲倫海峽或好望角,並須額外增加船舶投入以維持週班運營服務;除此之外,由於水呎不足船舶載重噸縮減,即使船舶過河仍須以減少貨載裝載量因應,造成艙位供給下滑。 展望2024下半年航運市場艙位供大於求依然存在,在供應鏈的其他挑戰上,航商仍須面對以下挑戰: 一、美國東岸碼頭工會進行勞資合約協商,根據過往西岸談判經驗預判,東岸勞資合約談判過程亦可能發生拉鋸情況;二、美國總統大選及中東地區地緣政治、戰爭風險;三、歐洲的環保法規及IMO的法規變化。未來仍持續依市場狀態積極進行艙位調整及最適配船調度,以創造公司與股東的最大利益。

Read More

馬習二會後 首度大規模兩岸高教交流於龍華科大舉行

第十一屆海峽兩岸高等職業教育校長聯席會議,與會代表合影。(龍華科大提供)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第十一屆海峽兩岸高等職業教育校長聯席會議,4月15日於龍華科技大學盛大舉行,兩岸計70餘所學校參與,陸方有30所學校共65位代表與會,其中有9位黨委書記、7位校長、11位副校長;臺方參與的有41所學校共76位代表,其中有5位董事長、25位校長、11位副校長,另有3位民間協會團體代表與會參與研討,進行校況分享與技職教育實務交流。這也是日前馬習二會後,首度兩岸大規模高教交流,具有重大象徵意義。 海峽兩岸高等職業教育校長聯席會議,是在2013年由私立科技大學校院協進會與江蘇省高等教育學會高職教育研究委員會共同倡議成立,以校長聯席會議形式開展交流,期盼為兩岸技職教育搭建起良好合作平台。每年均由兩岸聯盟學校輪流舉辦,促進校際情誼,COVID-19疫情期間改採線上會議,今年則輪由龍華科技大學主辦,也是暌違近4年兩岸技職高校恢復大型實體會議齊聚深化交流,時機恰逢日前馬習二會後,相當難得。 私立科技大學校院協進會理事長、龍華科大校長葛自祥在開幕式首先歡迎兩岸各校代表蒞校。他特別感謝雙方的主管機關對於兩岸教育交流的重視與支持,並感謝承辦學校台灣龍華科大及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在活動的用心規劃,讓今年論壇活動能夠順利圓滿進行。 葛校長指出,兩岸教育交流,由於語言及文化背景同根同源,更能有效促進彼此經驗分享與觀摩學習。期盼能藉由本次論壇活動提升兩岸高教創新能量,更希望藉此平台增進彼此友誼,開展各項合作契機。台灣在疫情後已於2022年11月重新開放陸生交流,2023年在台研修生及學位生(舊生)有4651人,龍華科大本學期也有44位研修生,但是本學年度全台陸生就讀碩士、博士的新生註冊人數僅剩378人,期待持續加強加深兩岸學生交流,不僅能有更多的研習生來台名額,未來更期待能恢復學位生來台求學,讓兩岸青年學子有更多學習與交流機會。 兩岸現代職業教育協會名譽理事長、臺灣教育大學系統總校長吳清基期許,通過本次會議交流,從實踐探索的角度,探討如何加強兩岸大專院校的合作交流,共同開展聯合科研項目、教學合作項目等,促進雙方在人才培養、科研創新等方面的合作與共享,建立更緊密的雙邊合作,共同為海峽兩岸的未來帶來更多的機遇和挑戰,從而實現雙贏發展。 今年論壇主題是「數位時代下的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方向」。主旨報告共有大陸2校書記及4位校長發表校務經營理念。另安排兩個場次校長論壇,共有12位兩岸學校校長與談,分享相關實務經驗,與會代表齊聚深化交流,氣氛非常熱絡。此外,陸方代表團一行4月16及17日將陸續參訪龍華科技大學、致理科技大學、中華醫事科技大學及文藻外語大學,以深入了解台灣當前技職教育現況。

Read More

昇恆昌獲BSI溫室氣體盤查報告頒證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昇恆昌免稅商店完成2023年度溫室氣體盤查報告頒證,英國標準協會(BSI)協理簡慧伶代表授證予昇恆昌執行副總常春媚。(見圖,昇恆昌免稅商店提供) 全球環保意識抬頭,「淨零碳排」更是現今全球各國的首要目標。環境部去年已公告特定行業別及大型製造業,需在今年四月卅日前完成碳盤查。而非法規規定的台灣免稅業領導品牌昇恆昌免稅商店,則在去年底自主完成碳盤查,並在2024年世界地球日(4/22)前完成查證作業,獲得國際第三方單位BSI的查證肯定,同時以行動投入ESG,堪稱是旅遊零售業界的模範生。 昇恆昌免稅商店針對物流保稅倉庫進行2023年度ISO 14064-1 : 2018溫室氣體盤查,並通過第三方外部單位查證,昇恆昌表示,溫室氣體排放盤查就像減肥瘦身,了解自身碳排放量及碳足跡,才能做具體的減碳規劃,持續落實永續策略,該公司預計今年度第三季結束前會將企業自有建築物全數碳盤查完畢。 昇恆昌深知零售通路除了物流為減碳排的重點外,供應商及價值鏈的永續行動也同等重要。在2023年舉辦「The 1%永續行動交流會」,邀請36家不同產業的合作夥伴,包含供應商、印刷廠、金融單位、旅行社等,針對實際的永續行動交流分享,搭建各領域的合作平台,讓更多人、企業發揮自己的影響力跟資源,活動後也持續交流,目前共同累積執行 562 次綠色行動。 昇恆昌期待未來可以發揮更大的影響力,號召更多產業鏈的企業及消費者一起以行動實踐ESG永續發展。

Read More

智財局設置臺灣專利超級站專館 助作品拓展新商機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提供)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為讓優秀的專利得獎作品能持續在國內外市場發光發熱,今年4月於「台北國際汽機車零配件展」(4/17-4/20南港一館)及「台灣國際創意禮品文具展」(4/18-4/21世貿一館)設置「臺灣專利超級站(讚)Taiwan Patent Go」得獎專利專館,以拓展得獎專利作品新商機。 智慧局表示,設置「臺灣專利超級站」目的是讓具有潛力的得獎專利技術藉由專業展進行多元展示及宣傳曝光,推薦給專業買主客群,同時提供面對面洽商媒合的機會,期透過專利專館平台,促成專利商品化交易及開創市場新商機,達到「臺灣發明,創益無限」(Invent in Taiwan.Create for Business.)目標。 「臺灣專利超級站」包含兩層意涵,第一層是讓臺灣優良專利匯集於這個專利平台,就如同浩瀚的宇宙站,無所不納;第二層意涵則是取「站」的諧音-「讚」,以這次參與「台北國際汽機車零配件展」的工研院、車輛中心及中華電信為例,他們在展場的車輛安全發明專利已被業界廣泛採用,了解他們專利的特點後,讓人忍不住豎起大拇指說「讚」! 智慧局強調,今年適逢臺灣專利法公布80週年,「臺灣專利超級站」除了展示得獎專利作品外,還特別規劃「喝咖啡、談專利」的免費專利諮詢服務,讓專館的參觀買主及展出的參展商認識參展優良得獎專利作品外,也可以在現場獲得專利審查官、專利師或專利檢索中心的專業檢索人員提供的專業服務,歡迎多加利用。

Read More

海研會產業人才投資計畫課程 海空運承攬運送從業人員訓練班第01期開訓

(海研會提供)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中華海運研究協會為培養航運產業人才,於112年榮獲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TTQS(人才發展品質管理系統)訓練機構版評核通過,為航運界公協會少數取得認證之社會團體,並積極參與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北基宜花金馬分署(下稱北分署)產業人才投資計畫課程提案,113年度上半年通過北分署核定通過「海空運承攬運送從業人員訓練班第01期」(課程代碼:154975)及「保稅倉庫、免稅商店、離島免稅購物商店及物流中心自主管理專責人員訓練班第01期」(課程代碼:154972)兩門在職訓練課程。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產業人才投資方案是以「3年7萬」的補助方式,凡年滿15歲以上,具就業保險、勞工保險、勞工職業災害保險或農民健康保險被保險人身分的在職勞工,參訓完成課程規定時數後,就能獲得80%或100%的訓練費補助,鼓勵在職者選擇適合個人職涯發展的課程強化專業技能;資深員工更可藉此精進職能,以因應瞬息萬變的市場需求。 (海研會提供) 中華海運研究協會理事長桑國忠表示,「海空運承攬運送從業人員訓練班第01期」已於113年4月13日順利開訓,課程內容包含國貿實務、海空貨運實務、危險品運送規則、海空運通關實務、海上保險案例研討及貨物索賠案件法律研析等內容,該課程甫開放報名1天即額滿;「保稅倉庫、免稅商店、離島免稅購物商店及物流中心自主管理專責人員訓練班第01期」將於5月23日開放報名,歡迎產業在職勞工屆時至勞動部「在職訓練網」報名參訓。鑒於第1期課程報名熱烈,該會將於113年度下半年提案申請第2期課程,提供產業人才進修機會。

Read More

臺波首次氫能合作會議 開啟雙邊能源對話

經濟部能源署副署長吳志偉及全體與會人員(左上)、波蘭氣候與環境部副司長Marek Popiolek (右上)、及波方代表與會人員。(經濟部提供)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臺灣與波蘭前於2023年簽訂「成立臺波氫能合作工作小組合作備忘錄」,今(2024)年4月16日雙方以視訊方式,進行「第一次臺波氫能工作小組會議」。會議由經濟部能源署副署長吳志偉與波蘭氣候與環境部副司長Marek Popiolek共同主持,雙方針對氫能政策及技術、氫能減碳應用及加氫站等議題進行廣泛交流,以探尋未來進一步實質合作機會。 波蘭曾於2021年11月公布「至2030年的波蘭氫能戰略及至2040年展望」,能源、暖氣供應、運輸和工業部門使用氫能,使該國在推動減碳同時,也保持著工業競爭力。而我國也在2022年提出了「2050淨零排放路徑與策略」,將氫能列入12項關鍵戰略之一。 臺方出席單位包括經濟部氫能推動小組成員,吳副署長於開幕致詞時表示,此次會議對雙方開啟氫能交流合作至關重要,並將就氫能技術研發和應用,及氫儲存技術等主題進行深入討論。會中能源署報告我國氫能政策及技術發展情形,產業技術司分享臺灣在氫能載具燃料電池動力系統投入之技術開發,工研院說明水電解產氫技術發展,中油公司則介紹我國首座可移動式加氫站示範驗證規劃。 臺波雙方皆強調,已透過本次會議奠定良好交流基礎,無論在氫能政策、技術及應用議題上,具有不同的應用需求及情境可互為借鏡,且針對氫能有助於交通、產業及發電之減碳效益獲致高度共識,未來並將就雙邊氫能推動項目,進一步尋找交流合作的重點,以有助淨零減碳目標的達成。

Read More

經部攜手中華汽車無人物流車隊9月上路 mTARC主題館展示18項車輛科技超吸睛

經濟部產業技術司司長邱求慧協同mTARC聯盟代表及技轉合作廠商共同展出18項車輛領域科技專案成果。(經濟部提供)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經濟部於4月17~20日的台北國際車用電子展,設立台灣車輛移動研發聯盟(mTARC)主題館,展示法人與產業在車輛智慧化與電動化領域共18項科技專案研發成果。其中自駕車隊列技術除獲國際汽車技術大獎肯定外,今年將與中華汽車合作,預計9月展開無人物流車隊上路運行,可解決電子商務蓬勃發展下,物流人力短缺的困境,透過車輛科技的進步,改變產業營運模式。 經濟部產業技術司司長邱求慧表示,全球車輛產業持續朝向電動化和智慧化兩大重要浪潮發展,國際能源署(IEA)預估,至2030年時美國和歐洲銷售車輛中將有60%是電動車;此外,產調機構預期2028年自動駕駛等級L2以上車輛市占率超過50%,全球智慧車用電子商機在2030年將達到5,000億美元。經濟部長期協助臺灣產業善用ICT產業的既有優勢,切入新能源與智慧移動生態系,拓展產業轉型商機,未來4年規劃投入50億元科專資源,補助法人與業者在電動車與智慧車電領域的研發及驗證能量建立,協助產業佈局國際供應鏈。 經濟部表示,mTARC主題館今年所展出的技術,已與中華汽車、Toyota、義隆電子、宏佳騰機車、六和機械、蓋亞汽車等27間廠商合作。現場所展示由車輛中心研發的自駕車隊列技術,是MIT技術首次獲得汽車研發界奧斯卡獎之稱的AutoTech Breakthrough Awards肯定,其是將多輛自駕車組成類似輕軌的運輸模式,已與六和機械共同投入實車試驗運行,並將在今年9月與中華汽車展開無人物流車隊測試,帶動國內供應商推展至泰國、馬來西亞及日本等市場。 此外,工研院最新研發的「智慧駕訓班監考機器人」得到日本汽車零部件企業的支持,已在日本Toyota駕訓班集團實地測試及獲得認可,將於今年實際落地應用。這項技術運用純視覺高精定位系統,無需依賴光達和雷達,就能準確地定位車輛,透過在專用車上安裝AI偵測及評量模組,能自動化地對考試駕駛人進行客觀精準的評估,解決了高齡化社會中考官人力不足的問題,還能促進駕駛定期換發駕照的效率,提升整體用路人的安全。目前,這項技術在臺灣和日本共計約4.3萬台駕訓班車、1,600個場地的應用潛力,可以快速部署至多個地點。   會場也展示了車輛中心透過科技專案支持所開發的機車防鎖死煞車系統(ABS),其性能不僅媲美國際大廠,因應臺灣氣候更強化了濕滑路面的煞車性能,讓雨天時的煞車距離縮短近9%,提昇機車行車安全。此技術已取得多項國際專利,並技轉六和機械及易碼科技進行量產,由於可將車廠開發時間降低50%,獲得宏佳騰、哈特佛、中華汽車及蓋亞汽車等車廠採用,已搭載於一般重型機車、物流車及全地型車等各種車款,累積訂單超過6萬套,在臺市占率超過2成,打破以往國外廠商壟斷的局面。   經濟部mTARC主題館即日起至4月20日於臺北南港展覽館一館4樓盛大展出,現場透過豐富的實體展品和影音內容,提供業者與民眾多元觀展體驗,歡迎各界蒞臨參觀洽案。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