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榮航空/日本旅行社龍頭JTB簽署深化合作備忘錄 攜手共推海外旅遊

長榮航空客運管理本部副總經理潘信修(右)與日本旅行社龍頭「株式會社JTB」執行董事藤原卓行(左)簽署深化合作備忘錄,共同攜手推廣台日雙方的旅遊市場。(長榮航空提供)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長榮航空昨(12)日特別邀請日本旅行社龍頭「株式會社JTB」前來台灣,為刺激日籍旅客來台觀光,雙方針對疫後日本海外旅遊市場、日幣貶值及通貨膨脹等影響日籍旅客出國旅遊的議題,進行深度討論,並由長榮航空客運管理本部副總經理潘信修與JTB執行董事藤原卓行簽署深化合作備忘錄(MOU),共同攜手推廣台日雙方的旅遊市場。 長榮航空客運管理本部副總經理潘信修表示:台日在疫後邊境限制鬆綁,即吸引大量台灣旅客前往日本旅遊,重溫久違的日本文化、佳餚及美景,需求持續升溫之下,日本航線平均都有八成以上的載客率,未來將依市場需求和日本各地機場作業人力,以及盤點公司機隊和人力狀況,進而規劃增班及復飛日本各大航點,方便台日兩地旅客相互造訪。 JTB Corporation (JTB)是日本規模最大之旅行社,JTB集團於日本國內外擁有諸多票券代購、租車、遊覽車、信用卡及出版等旅遊相關企業,依JTB的市場調查研究發現:全球疫情趨緩之際,日籍旅客遲遲不踏出國門,日本護照持有率亦持續下滑,根據外務省最新統計顯示,日本人護照持有率已從2019年23.8%下滑至2022年17.1%,吸引日籍旅客至海外旅遊已成各國觀光局與航空公司的最大課題。 JTB更進一步指出:相較於台灣旅客赴日觀光人數,入境台灣之日籍旅客目前僅有約疫情前的三分之一,呈現大幅逆差;根據各項統計資料顯示,日本至今尚未出現報復性海外旅遊潮,日本國內旅遊需求強勁、日幣持續走低及全球通貨膨脹等因素,導致出國成本提高,大幅影響日人出國意願。 長榮航空此次與JTB以共享雙方資源方式合作,自今年七月起,將針對不同客群打造各式專屬旅遊產品,以「是時候按下PLAY鍵,未玩待續!」為宣傳理念,結合線上及線下實體行銷,在日本全國JTB主要店鋪推廣搭乘長榮航空來台灣旅遊,同時也希望能吸引日本旅客經台灣轉機至全世界。

Read More

慶祝花蓮國際商港開放一甲子 舉辦夏令營探索海港獨特的魅力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花蓮港務分公司為慶祝花蓮港開放國際商港60週年及推廣「海洋教育」,讓民眾更親近海洋,瞭解海港相關作業,今年特別在暑假期間結合花蓮港區相關單位,推出吸引親子共遊的營隊活動,讓父母親與孩子們一起探索花蓮港獨特的魅力,為親子間留下一個別具意義的暑假回憶,體驗來自海洋的感動。 (花蓮港務分公司提供) 今年親子營隊活動將於7月1日辦理「海港領航員出巡去」、7月29日「海港領航員追鯨豚」各1梯次,名額有限,歡迎有興趣的家長及學童搶先報名參加,報名網址:https://reurl.cc/y7n21y。 海港領航員親子營隊活動內容相當豐富多元,除觀賞實境互動軟、硬體設施,全台唯一以船艙造型設計的港史館,讓參加民眾踏入花蓮港的時光隧道,瞭解建港歷史外,還有平日不對外開放的信號台、監控中心及港區導覽;也將參訪港務警察總隊,體驗戴鋼盔、穿防彈衣、學防身術、打靶,模擬當港警維護港區安全的使命。另外結合賞鯨行程,出海近距離觀賞鯨豚,飽覽海洋生態。 善盡社會責任是臺灣港務股份有限公司責無旁貸的任務,為慶祝花蓮港開放國際商港60週年,花蓮港務分公司將於8月18日與世界展望會共同為花蓮地區弱勢孩童辦理公益夏令營活動,帶領孩童了解花蓮港的歷史,認識海港與港埠設施,以及船舶進出及貨物裝卸等商港相關作業,種下海港人才苗芽。 花蓮港務分公司表示,近年來致力於推廣海洋教育,不僅暑假舉辦夏令營活動,平時接待學校及團體參觀港史館、導覽港區,散播海洋人才種子,破除民眾對於港口管制區的迷思,為港區帶來更多的人潮,我們希望身處海洋國家,讓每一位民眾都能對海洋文化有更深刻的認識,進而更親近海洋。

Read More

高雄關舉辦今年度第1次業者聯合座談會宣導修正新法規

(高雄關提供)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高雄關為促進便捷通關並充分瞭解相關業者實務作業需求,於該關關本部6樓禮堂,舉辦本年度報關業、運輸業、進出口業、貨棧業及貨櫃集散站業聯合座談會,由該關副關務長張淑娟主持,相關業務單位主管偕同列席,解答業者所提各項議題,相關業者及公會計有60餘人參加,出席踴躍,並於會中宣導新修正相關法規。 該關於會中對業者所提意見及前次會議追蹤列管案件之執行情形,作明確的說明及答復,並宣導納稅者權利保護、報關業及承攬業新修正相關法規、報關業個人資料檔案安全維護計畫之訂定並提升保護意識及防護措施、C2進出口報單無紙化通關、進口貨品含有低硫燃油附加費等費用之主動申報等政策措施。 該關表示,感謝業者全力配合海關推動各項政策,並希望藉由座談會與業者面對面溝通及交換意見,進一步瞭解業者需求,作為精進服務之參考,以提供更優質及安全之通關環境,創造業者與海關雙贏的局面。

Read More

港務168高雄港區路況即時資訊網擴充至洲際貨櫃中心

港務公司記者會由行政副總盧展猷主持,並偕同花蓮港務分公司港務長林清富、台中港務分公司主任秘書陳素芳、基隆港務分公司主任秘書張維鍵,高雄港務分公司高級管理師林均澤與會。(記者陳瓊如攝)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臺灣港務公司於交通部召開記者會表示,高雄港務分公司為提供進出港區之載貨車輛,了解港區內或周遭市區相關交通、車行動態或港區作業狀況,以維持交通順暢迅速完成卸載貨運輸服務,配合洲際商港區正式營運作業,特擴充「港務168-高雄港區路況資訊網」服務功能至洲際貨櫃中心,並已於5月1日開始啟用。 臺灣港務公司為輔助改善港區車流避免產生壅塞問題,於2022年7月11日正式上線「港務168-高雄港區路況資訊網」(https://tipc168-web.twport.com.tw/)及App。透過導入AI與智慧影像辨識,整合路況資訊於港區地圖,使用者可於App或網頁查看港區與周邊路況、CCTV影像、進港時間預測、船舶停靠等訊息,原港務168系統涵蓋範圍為高雄港第一至第六貨櫃中心,載貨運輸之用路人如欲進入港區進行卸載貨運輸或相關作業,均可透過上述系統查看車行路徑交通狀況,碼頭區船舶停靠作業等資訊,以利運輸業者(運送人)可即時判斷評估沿途交通狀況及車行時間,以縮短停等時間,迅速有效地完成運輸服務。 為配合高雄港洲際第七貨櫃中心S3~S5貨櫃碼頭於5月1日正式啟用,高雄港務分公司前即著手進行上述系統洲際第七貨櫃中心擴充案,於洲際貨櫃中心主要進出道路建置車輛監測設備,並串聯CCTV影像、船舶停靠等資料,提供洲際貨櫃中心即時車流訊息,由市區或其他碼頭區至第七貨櫃中心從事運輸作業服務運輸業者(運送人),均可利用App查看相關資訊,以利運輸車輛及人員調度作業安排,及時完成運輸作業服務。

Read More

航海節學術研討關注MASS發展多面向探討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AI議題夯,航運業開始關注自主船舶(MASS)發展,我政府航政主管部門、港口碼頭營商與航商都準備好了嗎? 中華航運學會與航海節籌備會上週(九日)共同舉辦第六十九屆航海節學術研討會,聚焦「國際及國內自主船舶(無人船)最新發展情勢」,藉由學界、實務界與政府部門的交流,增加對自主船舶未來發展的瞭解與掌握,該研討會由航運學會理事長呂錦山主持開幕式及頒發感謝狀予三位主講者。(見圖,李錫銘攝) 中華航運學會指出,有鑑於自主船舶(MASS)議題持續在國際海事組織(IMO)討論與發展中,AI在水上航行的應用近期也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此次航海節學術研討會,特別以「國際及國內自主船舶(無人船)最新發展情勢」為主題,從國際及國家層面的政策、航行、船員、無人船運作技術等不同角度對其發展進行多面向的探討。研討會由中華航運學會祕書長林上閔博士擔任主持人,分享「北歐三國自主船政策對我國的啟發」,並邀請國立高雄科技大學航運技術系蔡朝祿副教授說明「從航海人員角度看無人船的機會與挑戰」、財團法人驗船中心研究處副處長吳昌政報告「IMO MASS近況梳理概要」,及財團法人船舶暨海洋產業研發中心海洋產業處副處長鍾豐仰講述「國內外自駕船舶的發展情勢」。 本次研討會由林上閔引言,主講者分別就航政主管政策面對MASS控管、法規、水上交通管理,與港口業者相關的VTS、碼頭設施、營運效益及船舶引導領港,以及航商經營效益、管控、傳統船與MASS併存應變等諸多層面提出探討。 航運學會表示,綜觀來看,船舶航行演進到全自主化程度尚需時日, 應該是一個漸進式的轉化過程。我國應先瞭解航運產業的定位與自身的需求,以作為發展無人船的政策依據。另外,為因應無人船發展國際化的趨勢,台灣仍需有所準備與因應,本次研討會,對我國未來航港相關政策與產業發展深具啟發。

Read More

標檢局持續布署法人機構碳查證量能 與企業攜手應對淨零挑戰

(標檢局提供)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標準檢驗局為協助國內企業因應2050淨零目標與國內外碳管制,積極協調6家法人機構建置組織層級溫室氣體(ISO 14064-1)查證能力,其中金工中心率先取得全國認證基金會(TAF)自願性查證機構、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許可查驗機構及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確信機構3種資格,另商檢中心、工研院量測中心、大電力中心、生產力中心及精密機械中心等5家已具自願性查證機構資格並正接受環保署審查中,預期近日可取得環保署許可。 標準局指出該6家法人機構目前可提供查證服務的產業類別包含:「非再生能源」、「能源輸配」、「食品製造業」、「紡織」、「金屬及基本金屬製造業」、「電子零組件製造業」、「電力設備製造」、「機械設備製造」、「倉儲業」及「服務業及以辦公室型態為基礎之產業」等10類,有需求之廠商可逕聯繫上述機構諮詢。 標準局表示新增6家法人機構查證能力,以擴大現有能量,策略上是以國內法規強制規定須查證的服務為優先,如環保署納管事業單位應於每年8月底前完成盤查登錄,及金管會「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分階段要求於113年起陸續完成查證。 標準局目前正蒐集國外主管機關於今(112)年10月1日開始試行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研析納管商品所提報碳含量應查證事項,以滿足出口廠商符合115年正式課徵碳稅之要求。 為滿足2050淨零策略,標準局將持續發展專案層級溫室氣體排放減量或移除確證與查證,及碳中和查證,逐步協助企業共同邁向永續轉型。

Read More

臺中港填方區海堤工程擴展離岸風電發展能量

(臺中港務分公司提供)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臺灣港務股份有限公司臺中港務分公司(下稱臺中港務分公司)為配合臺中港未來發展及國家能源政策、因應未來風電等相關港埠產業發展及港區長期疏浚大量土方去化需求,遂辦理「臺中港填方區新建海堤工程」(下稱填方區工程),期於計畫完成後提供封閉之水域回填空間,提供港區維護浚挖土方收容去化之處,其完工回填之新生地將可提供離岸風電相關產業進駐港區開發。 該填方區工程已於2023年5月31日開工,預計於2027年完工,總工程經費約104.6億元。工址位於臺中港石化工業專業區與工業專業區(Ⅱ)間水域,興建海堤總長度約2,217m(堤線長),並配合航道維護疏浚工程產出餘土收容南填方區(Ⅲ)、(Ⅳ)-1,目標2026年完成填築共50公頃土地,滿足離岸風電第三階段區塊開發之生產基地使用所需。 依據經濟部現行政策-我國能源轉型以減煤、增氣、展綠、非核之潔淨能源發展方向為規劃原則,確保電力供應穩定,兼顧降低空污及減碳。為擴大再生能源推廣,經濟部訂定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20%政策目標。現正積極推動太陽光電及風力發電,預計2025年太陽光電裝置容量達20GW,離岸風力裝置容量則達5.7GW以上。 臺中港定位為離岸風電之母港,具高潛力適合發展離岸風力發電,且距離風場運程最短、加上碼頭水深及後線場地足夠,相關基礎建設完備,可容納大型安裝船靠泊,是為推動離岸風機重件施工碼頭的最佳基地,目前於工業專業區(II)已進駐有永冠集團、天力離岸風電、世紀樺欣風能、西門子歌美颯離岸風力再生能源等4家風電業者。離岸風電第三階段區塊開發作業,規劃自2026至2035年釋出總建置容量15GW(百萬瓩)商機,各風電大廠皆積極準備參與選商競標,顯示未來對於離岸風電生產基地需求甚為殷切。

Read More

施耐德結合數位化與電氣化分享智慧建築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施耐德電機分享「未來建築(Buildings of the Future)」願景提出電力4.0(Electricity 4.0)結合數位化與電氣化,協助實現智慧建築,並進一步達成智慧都市。(附圖由施耐德提供) 施耐德電機表示,近年來各國政府制定淨零碳排政策以因應氣候變遷及能源危機。然而在台灣,能源燃料燃燒產生了約90%的二氧化碳排放,但目前超過60%的能源損失或浪費。此外,全球70%的溫室氣體(GHG,Global Greenhouse Gas)排放皆來自都市,且據估計2050年都市人口將達到70億。因此,都市與建築去碳化是減少能耗、降低碳排的關鍵。數位轉型業者法商施耐德電機Schneider Electric分享「未來建築(Buildings of the Future)」的願景、便是期望透過數位化與全電力基礎設施,打造更永續、彈性、高效的都市。 據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估計,為了打造智慧都市,全球每年投資高達5.4兆美元,各國政府也開始研擬相關法規,以推動建築能源系統的轉型。為因應此趨勢,具有創新理念的公司將淨零策略視為企業取得長期成功的關鍵。永續發展不僅是為了符合法規,也能降低營運成本、提升對能源漲價的應變能力,並擁有更正面的品牌形象。創新科技如雲端輔助分析、建築智慧維運等便相應而生,助力客戶實現去碳化未來。 過去微電網多使用在軍事基地、醫院、學校等關鍵大型設施,隨著技術進步、價格下降,微電網的市場變得更廣泛。施耐德電機為微電網解決方案的領導者,透過微電網智慧優化各式能源使用,例如太陽能板、風力發電機、汽電共生發電廠(CHP,Combined-heat-and-power plants)、電動車(EV)充電等。未來電網(Grids of the Future)將提升能源使用效率、降低成本、增加彈性,並加速去碳化。 施耐德電機致力於打造智慧建築與智慧電網,而廣泛部署數位化解決方案將有助於掌握都市的能源動態。利用智慧且靈活的能源系統,可以減少非必要的能耗,例如自動調節室內溫度。此外,各建築也可透過系統將能源分配給電動車充電使用,未來電動車駕駛不再需要尋找特定的充電站。若達成所到之處皆能充電的便利性,將對電動車推廣大有幫助,進而加速交通去碳化。

Read More

長榮航空攜手中原大學舉辦首屆ESG環保創新設計競賽

長榮航空孫嘉明總經理親自授獎獲得「空間設計組」設計大獎得主鄒采廷,其作品「Hidden Hill」在校內草皮上以航空貨櫃堆疊成休憩空間,讓學生可以有個放鬆心靈的角落。(長榮航空提供)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長榮航空為落實企業永續,攜手中原大學舉辦全球首創「第一屆長榮航空ESG環保創新設計競賽」,邀請學生以汰除航空貨櫃、貨盤及附屬編織類用品為材料,利用重新堆疊組合、拆解交替方式,提出創新、綠色設計(Green Design)主題的多元模型創作;於中原大學宗倬章紀念廳舉行頒獎典禮,由長榮航空總經理孫嘉明及中原大學董事長張光正親自頒獎。 長榮航空總經理孫嘉明於頒獎典禮表示:公司持續朝向2050淨零碳排的承諾前進,希望能同時結合社會共融,此次很高興能與中原大學共同舉辦第一屆長榮航空ESG環保創新設計競賽,展現雙方對於永續價值的重視。長榮航空在競賽開始前安排師生認識多樣、多型輕巧尺寸的航空貨櫃,共同參與評選及提供得獎獎金。雖然目前作品僅以模型呈現,但未來長榮航空希望能將這些優異作品實際打造出來,讓公司減碳作為再往前邁進一步。 中原大學設計學院趙家麟院長也在頒獎典禮分享,第一屆競賽以中原大學校內比賽為主,中原大學會將此次參展作品展於設計學院的展覽室,希望能達宣傳效果,也期待本屆能拋磚引玉並獲得廣大迴響。明年中原大學將與長榮航空繼續合作,讓參與學生擴大至北部八大設計系院校,並朝全國競賽目標前進,期望在未來能將航空貨盤、貨櫃及附屬品汰除議題提報於國際設計年會,擴散議題效應,推廣此競賽至國際。 「長榮航空mini市集」於中原大學楓香詩園展出。(中原大學提供) 長榮航空每年有高達1,200只以上各類型貨盤、貨櫃需銷毀成廢鋁回收,80噸的附屬品如綁帶、盤網等廢棄物需焚毀,此次透過與中原大學合作,希望激發學生創意共同思考如何能更妥善處置這些汰除物品,也希望青年學子在校園之外,有機會在技術與實務面上學以致用,培育未來社會產業菁英人才。 此次競賽活動自今年2月15日開跑,共分「空間設計組」及「商業產品設計組」兩組競賽項目,參賽作品題材料除既有航空貨櫃外,主題創意、環境融合、生活美學、實用功能性皆為評選指標,共有多達333件參賽作品,經專業設計師資群逐一評議,歷經初選、複選後,挑選出72件優秀作品進行決賽,並由中原大學設計專長教師及長榮航空代表合組成評審團,最後評選出兩組共22件得獎作品。 配合頒獎典禮,長榮航空與中原大學共同在設計學院外,以實體航空貨櫃打造成迷你貨櫃屋市集,將近年來與供應商共同開發的機上減塑服務用品於屋內展示。展示項目包括受到國際知名Onboard Hospitality Awards 及Travel Plus 「最佳經濟艙毛毯」獎項、全以回收塑膠瓶製成的ecoTHREAD ?環保毛毯;採竹纖維製成觸感柔軟舒適的環保餐巾紙,以取代塑膠包材;今年3月全航線皆使用100%環保無淋膜非塑紙杯及evian環保無標籤礦泉水。 桃園市政府近年與國防部合作,要將原為國防部聯合後勤司令部接受美援物資的主要倉儲區,保留營區內的19棟庫房群老建築,修復打造成為「中原文創園區」,預計明年起正式營運。同時與中原、銘傳、龍華、台北商業大學等10所大專院校合作,促成產學合作。如能善用學生得獎作品製成實體展出,讓航空貨櫃打造出之藝術建築吸引更多遊客成為打卡亮點,共同促進推廣桃園觀光。

Read More

IMO MSC 107閉幕 初步認同海上自主水面船舶(MASS)遠端操作員應接受適當STCW訓練

遠端操作中心未來預想圖(驗船中心提供,資料來源Kongsberg Gruppen: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PtdgiIrlJI )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驗船中心表示,國際海事組織(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 IMO)舉辦之海事安全委員會第107屆實體及線上混合會議(MSC 107)已於倫敦時間6月9日閉幕。有關海上自主水面船舶(簡稱MASS)之議題,本次已針對MASS遠端操作之特性,將「遠端操作中心(Remote Operations Centre) 」初步定義為:「一個不在MASS上,但能遠端操作MASS所有或部分功能之處所」(遠端操作中心未來概念預想圖如圖),並訂出其必要之功能性要求。 針對在遠端操作中心工作之遠端操作員,現階段已先就其應接受航海人員訓練、發證及航行當值標準(STCW)國際公約適當的訓練達成了共識,但考量遠端操作員仍與在船上的船員有所不同,故其具體適任資格將在MASS章程中進行規範。至於其是否適用海事勞工公約(MLC),則另須由國際勞工組識(ILO)審議。後續預計於今年下半年再召開相關會議,進一步討論MASS船長和船員的角色及責任、遠端操作中心和遠端操作員議題。 另一方面,為有效掌握船舶運動狀態,本次會議採納海上人命安全國際公約(SOLAS)修正案,強制2026年1月1日以後新造總噸位3,000以上之貨櫃船和散裝船安裝電子傾斜儀,將船舶橫搖資訊記錄於航行資料紀錄器(VDR)以協助海事調查,並提供船舶穩度資訊作為調整貨物裝載及布置的依據,以防貨物移動或掉落入海。此外,本次亦採納救生設備修正案,要求2029年1月1日以後安裝至船上的全圍蔽救生艇(圖2),須具備足夠換氣量,防止艇內CO2濃度過高而造成人員不適。 以上是本次會議討論之重要議題摘要,驗船中心將持續追蹤本次會議的最終文件,分別摘要於驗船中心的技術通報,歡迎讀者訂閱! 訂閱網址: https://www.crclass.org/subscription/。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