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港1號榮獲中國造船暨輪機工程師學會特色船舶獎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被稱為離岸風場守護神的「航港1號」榮獲中國造船暨輪機工程師學會「特色船舶獎」。(見圖,航港局提供) 交通部航港局智慧航安獲得肯定,我國首艘智慧航安監控船「航港1號」近日於「2025 年度船舶獎及遊艇獎選拔」榮獲「特色船舶獎」,「航港1號」配置多項尖端科技,大幅提升海事案件處置效率,支援離岸風電建設與開發。 交通部航港局委託航港1號中信造船廠承造,智慧航安升級,即時蒐集現場資訊以提升海難應變效率,巡弋彰化風場航道確保航路標識正常運作,航港局表示,這座獎盃不只屬於「航港1號」,更代表我國智慧航安效能前進一大步。 根據說明,中信造船承造之航港 1 號是台灣首艘專為智慧航安監控而設計建造的船隻,象徵著國內智慧船舶技術的全面升級,為交通部航港局量身打造,這艘船以其創新的技術設計與多功能性,成為台灣海事管理與安全保障的重要支柱。從 111 年 八 月開工建造、112 年十月完成下水,去(113) 年 三 月正式交付,見證了台灣造船業在智慧化領域的又一次飛躍。 航港 1 號主要規格:總噸位 273 噸,全長40 公尺,模寬7.8 公尺,模深4.2 公尺,設計吃水2.0 公尺,續航力1300 浬以上,船級 CR 驗船中心。 這艘船搭載了一套 360 度環景高倍率攝影系統,能全天候錄影並實時監控船舶周邊環境,提高了違規行為的辨識能力。船上的 AR 擴增實境導航整合電子海圖、AIS 和雷達數據,為駕駛提供直觀精準的導航資訊。值得一提的是,航港 1 號在夜間監控方面的表現尤為出色,其夜視偵蒐系統能在低光環境下實現高效監視,對於搜救任務和夜間作業至關重要。此外,搭載的雷達污油偵測系統可快速檢測 兩海浬範圍內的油污污染,對於環境保護具有不可忽視的價值。 船上還設置了專用無人機甲板,支援垂直起降功能,可執行遠距巡視及監測任務,進一步提升了應急響應的靈活性。內部設計充分考量性別友善需求,設有專為女性船員設計的臥鋪空間與衛浴設施,為工作環境帶來更多包容性與舒適感。

Read More

海豐同和輪交付SITC十艘1023TEU支線船全數交清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韓國大鮮造船為海豐國際(SITC)建造的1023TEU貨櫃船“海豐同和(SITC Tonghe)”輪舉行交付儀式,SITC十艘1023TEU支線船全數交清。 SITC總裁紀文光與大鮮造船株式會社社長Kwon Min Chull代表雙方簽署交船文件。(見圖) 海豐同和(SITC Tonghe)輪係SITC系列十艘1023TEU級支線貨櫃船的最後一艘,海豐國際在2021年五月宣佈於大鮮造船訂造該批訂單,每艘船造價1920萬美元,總價1.92億美元。 該型貨櫃船是由大鮮造船自主研發的環保型船舶,具有船舶載箱量最大化、單船日燃油消耗量減少12%以上等特點,同時能達到船舶能效設計指數(EEDI) phase0階段能耗基線標準的40%以上,滿足預定於2030年生效的國際海事組織(IMO)環保新規要求。

Read More

海大開發出智慧船舶虛擬實境模擬技術 協助航運產業培訓與操控

海洋大學參與第三屆「2050淨零城市展(Net Zero City Expo)」,圖為與泰國外賓合影。(海大提供)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長期致力於推動海洋永續發展,積極投入海洋碳匯、生態復育、永續能源及智慧海洋等領域,將學術研究轉化為對社會有益的創新技術。此次,海大以「智慧永續‧藍色創新」為主題,參與3月18日至21日於台北南港展覽館2館盛大舉行的第三屆「2050淨零城市展(Net Zero City Expo)」,展示相關研究成果,誠摯邀請各界蒞臨4樓S211海洋大學攤位,共同探索永續海洋的未來。 在智慧海洋領域,海大運輸系高聖龍特聘教授團隊開發出智慧船舶虛擬實境模擬技術,協助航運產業培訓與模擬操控。運輸系李信德助理教授則開發出可以協助海洋環境的測量與水文調查的智慧化海洋測繪載具。養殖系徐德華助理教授研發「綜合多營養水產養殖箱網系統」,同時提供野生生物棲地,兼具棲地保護和資源復育。此外,海洋中心張睿昇研究員亦展示大型藻類的保種與養殖技術。 在全球邁向2050淨零排放的進程中,海洋碳匯被視為關鍵解方之一。由海大養殖系冉繁華特聘教授暨副校長帶領的團隊,以水產養殖及海洋生態復育為主軸,不僅發展人工溼地碳匯方法學,配合各種水產生物的養殖方式及進程,監測與量化溫室氣體在養殖系統的通透量及含碳有機物質的累積,建構養殖漁業碳匯體系。團隊並建立永續海洋循環資源再利用技術,跨領域整合海洋生態、人工智慧、水產養殖、海洋環境、生物技術、生醫、海洋教育及生物固碳等多個領域技術,共同推進海洋永續發展,其中有多項技術已獲得發明專利。 環態所周文臣特聘教授團隊則針對貢寮、基隆望海巷及王功等水產動植物繁殖保育區,進行水生植物碳儲量調查,並建構水生植物碳儲量測量方法學,以量化保育區的海洋碳匯能力。此外,生科系黃志清特聘教授提出「大型藻類碳化:新穎碳封存的方法」,以低溫碳化技術延長大型藻類的碳封存效能,提高海洋碳儲存與捕獲效率,同時從碳化材料中提取活性成分,進一步應用於生物醫學領域。 現場也展示海大與企業產學合作的成果,如新加坡商綠澄股份有限公司臺灣分公司開發的能源監控技術,能即時掌握用電安全及耗能分析,將能源效率最佳化,達到節能減碳的目的,未來可整合運用於漁電共生與風力發電案場。海大產學合作企業華侖生技公司也展出碳捕捉利用核心技術,使用微藻固化大量的二氧化碳,並將藻粉製成各式飼料與漁民契作養殖水產生物,以生物封存方式減緩二氧化碳回到大氣中的速度,同時生產對人類有用的糧食。 在海洋能源與離岸風電領域,河工系翁文凱教授設計的「固定式點吸收波浪發電系統」,能提升發電效率並適應不同海況。機械系周昭昌教授自行開發利用光學方法檢測全釩液流電池荷電狀態的系統,以達成液流電池的最佳與經濟運作。此外,張國安榮譽講座教授設計適用於臺灣離岸風場的15MW浮式風機平台,具備高度經濟效益。 海大亦展示多項人工智慧相關技術。莊季高特聘教授設計河海岸廢棄物檢測與即時監測系統,以自主式無人機巡檢與辨識河海岸的廢棄物,進行環境監測。與陽明交通大學合聘的海工系謝君偉教授展示具抗干擾能力之高空多物件偵測、追蹤與定位系統。此外,機械系溫博浚教授運用無人機影像偵測技術監測風電機組,檢測設備缺陷,並開設無人機專業空拍飛手暨考照實戰班,培育專業人才。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在此次展覽中展示多項永續海洋創新成果,為淨零排放提出許多具體解決方案。誠摯邀請業界專家與民眾於3月18日至21日蒞臨2050淨零城市展4樓S211海洋大學攤位,共同探索永續未來的無限可能!

Read More

復振航海文化力 海委會攜手成大重現王船造船譜

船說-王船造船圖譜」特展開幕合影,右起海洋委員會林麗英處長、臺南市政府文化局林喬彬主任秘書、國立成功大學陳玉女副校長、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吳秉聲助理副校長兼博物館館長、策展人陳政宏主任、吳奕芳所長。(海委會提供)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海洋開拓無垠世界,船舶書寫航海歷史。為推動臺灣航海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海洋委員會以「復振航海文化力」為號召,邀請各界共同投入造舟技藝傳承、用海智慧積累與航海實踐。國立成功大學在海洋委員會的支持下,結合多年傳統船舶研究,運用現代科學方法測量、繪製與分析王船圖譜,並出版《王船再現:臺灣傳統福船式造船圖譜》。研究成果匯聚於國立成功大學勝利校區麗文書局(旺宏館1樓),舉辦「船說─王船造船圖譜特展」暨新書發表會,邀請各界一同探索臺灣的航海文化歷史。 臺灣自古以來是東亞海域的重要樞紐,船舶承載著先民的歷史記憶與生活智慧。為重建國人航向世界的視野,海洋委員會攜手地方政府、博物館、學術機構及民間團體,共同推動「復振航海文化力」,涵蓋海洋知識建構與出版、造舟技藝傳承交流、海洋藝術創作等面向,期望讓舟船成為臺灣與世界連結的橋樑。 海洋委員會表示,傳統木造船曾經馳騁東亞至南亞數百年。成功大學出版的《王船再現:臺灣傳統福船式造船圖譜》,不僅整理珍貴文獻,更結合造船工程學與3D掃描技術,以現代科技重新詮釋傳統造船技藝,為航海文化的復振寫下新篇章。該研究由造船、建築與藝術領域的專家學者共同參與,透過實木王船進行傳統帆船技術研究,並將成果集結成冊,提供完整的知識傳承。書中涵蓋船舶特色、福船與王船的歷史脈絡、傳統木造帆船的基本結構與性能分析,搭配歷史圖像、照片及3D掃描正射影像、線圖、零配件與結構分解圖,呈現船舶的技藝與構造。 國立成功大學表示,船隻是臺灣與世界交流的重要工具,然而,隨著時代變遷,許多曾馳騁大洋的木造帆船逐漸消失。王船作為文化象徵,保留了福船的造舟知識與技術,成為研究傳統木造帆船的關鍵。這次展覽不僅呈現《王船再現》書籍精華,還透過精美圖譜與實物展示,讓觀眾深入了解傳統造船技藝的獨特魅力,並引發對木造船舶性能與保存議題的關注,進一步保護與傳承這項珍貴文化資產。 「船說─王船造船圖譜特展」即日起至114年7月31日於國立成功大學勝利校區麗文書局展出。展覽將呈現王船獨特的藝術視野與造船哲學,並闡述王船圖譜背後的歷史脈絡與設計理念。這場展覽不僅是一場藝術與工藝的對話,更是探索海洋文化的重要平臺。 海洋委員會持續推動海洋文化復振計畫,透過跨界合作與資源整合,攜手地方政府、學術機構與民間團體,共同推廣海洋文化知識建構、造舟技藝傳承及海洋藝文創作。期待未來有更多團隊加入,深化臺灣海洋文化發展,提升國人向海發展的自信,開啟海洋文化新航程。

Read More

航港局表揚國籍船員培育績優航商葉協隆親頒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交通部航港局表揚國籍船員培育績優航商,航港局昨日(3/18)舉辦頒獎典禮由局長葉協隆親頒。(見圖,航港局提供) 本次表揚113年度船舶運送業及船務代理業僱用國籍船員績優航商,並感謝航運業界對臺灣航海人才的支持與培育,獲獎航商包括長榮海運、陽明海運、萬海航運、裕民航運及金保順海業公司。 航港局表示,該獎項不僅是對航商的肯定,更是國籍船員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透過獎勵與鼓勵,期待更多航運公司共同投入,提升臺灣船員就業機會,為海運產業注入更多專業人才。

Read More

智慧城市展暨淨零城市展 交通願景館低碳綠色科技三大主題展區

蕭美琴副總統蒞臨交通願景館。(交通部提供)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交通部致力推動「國家希望工程」施政目標,多年來積極推動數位科技與淨零轉型,逐步打造以人為本的永續交通生態系。在今年的「智慧城市展暨淨零城市展」中,交通部首次統合「智慧交通」與「低碳運輸」豐碩成果,以「莫比烏斯環」做為展館的設計靈感,建置「淨零移動 ∞ 智慧共行」交通願景館,象徵交通、科技、永續與城市發展的無限連結,訂於 114 年 3 月 18 至 21 日假臺北南港展覽館2館4樓盛大展示,期能向國際來訪的產、官、學、研專家與政府代表及社會大眾等貴賓,展現我國於智慧交通及低碳運輸之亮點成果。 本次交通願景館由交通部暨所屬機關(構)攜手地方政府及民間企業共同展出,策劃「低碳」、「綠色」、「科技」三大主題展區。在低碳及綠色方面,將展出我國2050運輸淨零轉型政策、運具電動化推動策略、TPASS通勤月票、綠色機場及智慧綠色港灣技術等創新運輸方案,展現我國在綠能運輸轉型上的積極進程,實現淨零交通目標;在智慧科技方面,將展示交通運輸領域如何應用AI、5G及大數據等新興科技,持續優化陸、海、空整體運輸體系,跨域整合氣象及交通系統,建構「數據驅動」的無縫交通,打造便捷、安全、順暢、永續的運輸生態。 展覽期間除靜態展覽外,交通願景館舞臺區亦規劃多場技術PITCH演講活動,主題涵蓋低碳、綠色及科技於交通領域之豐碩推動成果,分享智慧交通與低碳運輸的最新發展;同時,本次展覽亦建置電動公車造型的互動體驗區,邀請參訪者以問答互動的遊戲方式,加深瞭解交通部於智慧科技與淨零轉型之亮點成果。 交通部「淨零移動 ∞ 智慧共行」交通願景館將開放至3月21日,誠摯邀請各界人士蒞臨參觀,一同探索智慧交通與低碳運輸的無限可能!

Read More

嘉里物流與韓浦項制鐵集團成立合資企業POSCO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全球海運貨量排名第九的貨代業者嘉里物流聯網公司(簡稱嘉里物流)透過泰國子公司Kerry Siam Seaport Limited,與韓國最大鋼鐵生產商浦項制鐵集團公司(POSCO,簡稱浦項制鐵)旗下物流公司POSCO Flow,成立合資企業POSCO Flow(Thailand)。(見圖) 嘉里物流表示,根據合作協定,將成為POSCO Flow(Thailand)的首選物流合作夥伴,並為浦項制鐵的泰國及東南亞子公司提供全面的港口和物流服務。 據瞭解,Kerry Siam Seaport Limited管理泰國林查班貨櫃碼頭Kerry Siam Seaport(KSSP),服務泰國東部沿海地區及大湄公河區域的工業區。自2017年起,KSSP一直為浦項制鐵提供港口、倉儲、運輸、報關、裝卸、碼頭作業等服務。 嘉里物流強調,合資企業的成立象徵其在亞洲工業專案物流領域邁出重要一步,合資企業將提升嘉里物流與POSCO Flow在東南亞及全球的鋼鐵物流能力。嘉里物流執行董事兼首席財務主管鄭志偉說,成立POSCO Flow(Thailand)是嘉里物流與浦項制鐵長期合作的重要里程碑,合資公司將有利於浦項制鐵更快進入泰國市場。 POSCO Flow鋼鐵物流部總監Ha Jong-beom則表示,合資企業將為其在泰國的鋼鐵物流市場取得競爭優勢,並將業務擴展至東南亞地區奠定基礎。

Read More

陽明海運攜手供應鏈夥伴移除外來種小花蔓澤蘭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陽明海運守護在地生物多樣性,攜手供應鏈夥伴移除外來種小花蔓澤蘭。 陽明海運致力於守護在地原生生態,持續推動生態環境保育行動,上週日本(3/16)於新北市五股濕地生態園區舉辦移除外來種活動,由陽明總經理白崑榮親自率隊,邀請供應鏈夥伴含臺灣港務公司、國泰世華商業銀行、台北富邦商業銀行、TRITON International、必維國際檢驗集團台灣分公司、SEACO Global等十家廠商、以及陽明海運集團同仁與眷屬共65名志工共同響應,清除小花蔓澤蘭88公斤,為維護環境永續盡一份心力,並展現陽明海運對生物多樣性之高度重視。 據瞭解,小花蔓澤蘭原產自中南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因其生長迅速、繁殖力強,被國際自然保育聯盟 (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列為世界百大入侵種之一,其趨光之特性,生長方式會完全覆蓋原生植物表面,被攀附的植物因光照不足無法進行光合作用而逐漸枯萎,故被稱為「綠癌」。 陽明指出,因小花蔓澤蘭之繁殖與擴張能力極為驚人,嚴重影響在地原生植物之生態,亦使許多仰賴原生植物生存的動物失去食物來源與棲息地,進而影響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而其難以徹底根除之特性更需仰賴持續進行除蔓行動,以人工拔除方式徹底剷除根部,在其每年十月開花前進行拔除工作,以減少小花蔓澤蘭之生長數量,達到防治效果。 本次活動陽明海運借助荒野保護協會長期推動自然資源維護及生態保育觀念的豐富經驗,提供專業外來種知識講解,使陽明海運志工深入了解五股濕地動植物生態系統與保護之重要性,即使活動當天天氣陰冷且地面充滿泥濘,也絲毫不減參與環境志工的熱情與決心,志工們在寒風中踏入灌木草叢間,齊力捲袖移除小花蔓澤蘭,使原生植物得以接觸陽光、空氣、水等天然養分,在足夠的生長空間正常進行光合作用,還給原生種家園應有的健康自然面貌。 陽明海運強調其秉持企業社會責任,以實際行動落實「維護生物多樣性暨零毀林承諾」,未來將持續推廣環境永續意識,實踐生態守護行動,以維護地球生態系統的穩定與平衡,創造美好的永續未來。 附圖為陽明海運攜手十家供應鏈夥伴及集團同仁與眷屬共65人移除小花蔓澤蘭88公斤。(陽明海運提供)

Read More

臺北關舉辦今年第1季外銷品沖退原料稅電子化作業宣導會

(臺北關提供)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臺北關為持續提升外銷品沖退原料稅採電子化作業比率,於關務署副樓4樓禮堂舉行「外銷品沖退原料稅電子化作業」(下稱E化沖退稅)宣導會,以推廣E化沖退稅作業,並與相關業者加強交流。本次宣導會由該關副關務長許志仁率松山分關E化專業團隊,並邀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下稱產發署)共同參與,與會業者包括臺北市報關公會、進出口廠商、製造商、退稅代辦業者等,計110餘人參加。 會中除了講解E化沖退稅的資訊系統操作、常見錯單案例外,亦就印刷電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廠商辦理E化沖退稅相關流程提供解說,並由經濟部產發署派員講授如何利用網路平台申請電子化原料核退標準,現場並進行納稅者權利保護法及廉政宣導;另透過Q&A討論時間,就業者所提E化沖退稅操作問題提供說明,提問踴躍,互動熱絡,獲與會者好評。 臺北關表示,去(113)年E化沖退稅案件數占總沖退稅案件數之78.2%,沖退稅金額比例達77%,均創新高,且平均辦結天數僅4.4天,實際效益顯著。籲請未採E化沖退稅廠商儘快導入E化作業模式,以享受加速退稅的便捷服務,並接軌節能減碳趨勢,省時省力E起愛地球。 有關E化沖退稅作業詳細資訊,可參閱臺北關網站「外銷品沖退稅專區/電子化沖退稅」專區資訊,如有相關E化申辦及操作問題,請洽該關專線電話02-25505500分機2829、2831及2832,將由專人提供諮詢與服務。

Read More

管碧玲:權宜輪次級船管理初步有成效 樂見情況改善仍步步為營

權宜輪威脅程度統計分析。(海委會提供)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海委會指出,台灣周邊海域船隻活動頻繁,為國際重要航道,且周邊眾多「權宜輪」因船籍國監管鬆散,影響我國海域及港埠安全甚巨,海委會主委管碧玲在凱米颱風過後,即指示海巡署去函航港局,邀請航港局啟動跨部會合作機制,加強權宜輪的管理。並於去年9月5日中央災害防救會報第50次會議,提出「推動跨部會合作加強因應權宜輪威脅」議題,讓權宜輪管理進入災害防救的工作體系。歷經數月,管碧玲中央災害防救會報上指出,在各相關部會重視及通力合作下,台灣周邊海域高威脅權宜輪活動明顯減少,顯示管理措施已達初步成效。 管碧玲提到,國際航行船舶之船東常基於商業考量,有些將船舶登記監管較為寬鬆的國家,以降低營運成本、稅負與監管壓力,俗稱「權宜輪」;因其船籍國監管鬆散,該類船舶通常早已不符合國際安全標準,形成所謂「次標準船」或稱次級船,對航行安全與海洋環境具有高度風險;2024年凱米風災,我國周邊多達9艘船舶擱淺或沉沒,即多屬此類船舶。 有鑒於此,海委會管碧玲主委在去年中央災害防救會報第50次會議(2024年9月5日)即主動提出:「為強化我國周邊海域航行安全及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請各相關機關共同針對次標準船做出更具體的管制作為,使此類船舶不敢輕易靠近台灣,減少我國海上污染及降低海難發生之可能。」隨後並指示海委會全面投入相關行動,包括:一、海委會海巡署配合航港局「建立預防性告警機制」,在颱風警戒期間,即展開高風險船舶的監控、驅離。二、海委會海保署也與交通部「成立船舶聯合管制檢查小組」,會同檢查人員登船檢查,以降低可能發生海洋污染之機率。截至今年二月,已經在台中港與高雄港,進行6次檢查。三、海委會的國家海洋研究院對周邊海域權宜輪滯留、異常航行情況,進行大數據分析。四、尤其在斷纜事件不斷發生之後,國海院更聚焦對96艘黑名單進行活動分析。五、海委會海巡署亦加強監控96艘黑名單權宜輪,將其分為高度威脅、中度威脅、低度威脅、無威脅等四級,做分級監控。五大行動,多箭齊發,對權宜輪次級船展開全面監控。 根據國海院分析96艘黑名單權宜輪主要活動海域,係我國西部商港(包括基隆、臺北港、臺中港、高雄港),而高度威脅船舶軌跡則主要集中於基隆港以北海域,去年10月以來活動量分別為10月份39艘、11月份47艘、12月份46艘、1月份45艘、2月份38艘。 從統計資料顯示,經過跨部會密切合作及嚴格監控取締,黑名單權宜輪在周邊海域活動在本年2月份已大幅度降低,北部區域已無高風險船舶出現。 白色軌跡:無威脅、黃色軌跡:低威脅、橘色軌跡:中威脅、紅色軌跡:高威脅,黑名單船舶活動已大幅減少,北部已無高威脅船舶滯留情形。(海委會提供) 管碧玲表示:海委會以應對中國灰色地帶襲擾的規格,監控權宜輪黑名單,雖然顯見成效,但這個現象是代表權宜輪在做暫時性的觀望,還是確實已造成生態的改變,仍有待觀察。不怕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會持續強化跨部會合作,全力維護我國國家海洋權益與航行安全。並守護數位生命線,捍衛國家安全。 管碧玲說:『我們樂見情況改善,但是仍然步步為營,請大家放心。』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