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臺英創新研發合作計畫徵案 4月24日起正式收件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經濟部技術處與英國創新局(Innovate UK)昨(8)日共同宣布啟動「2023年臺英創新研發合作計畫」徵案,鼓勵包括:智慧科技、綠色能源科技、智慧製造、材料與生物科技及運用資通訊技術的創新服務領域進行合作。臺英政府將以共同提供研發經費補助的方式,實質推動兩國產業進行雙贏的研發合作,有意申請之廠商可於今(112)年4月24日至7月19日間投件。 經濟部技術處處長邱求慧表示,自去(111)年11月9日第25屆臺英經貿對話會議簽署「臺英創新研究發展合作備忘錄」後,雙方經多次研商,擇定臺英優勢互補之重點領域正式展開雙邊科研合作計畫。英國於基礎科學、材料、生醫與資通訊等方面擁有領先全球之優勢;臺灣則有優良完整的半導體產業鏈與醫療器材產業等,相信透過兩方優勢整合,除可強化臺英技術創新合作夥伴關係外,亦可協助臺灣產業與國際接軌。 此次臺英產業創新研發計畫,英方本年將投入200萬英鎊(約新臺幣7,500萬元)補助與臺灣進行研發合作的英國廠商,經濟部技術處則以A+企業創新研發淬鍊計畫補助與之合作的我國業者。本年度?案重點補助領域包括智慧科技(下世代通訊、半導體技術等)、綠色能源科技(電動車、氫能運輸、再生能源等)、智慧製造、材料與生物科技(醫藥、醫材等)及創新服務(物聯網、人工智慧、大數據等),然非屬上開領域之具研發價值計畫亦可申請,計畫期程為2~3年、規模不限,惟補助經費最高以我方投入經費之百之五十為上限。 本計畫申請日自112年4月24日至7月19日止,由於提案廠商於遞件時需須提供與英方合作廠商簽署之共同提案書及相關證明文件,為協助國內業者尋找合作夥伴,經部技術處亦有推動臺英創新合作團隊人員協助媒合及提供協助,諮詢電話為(03)591-3596(林先生),歡迎有意與英國夥伴合作的臺灣廠商可加運用。 計畫詳細資訊請於「A+企業創新研發淬鍊計畫」網站參閱(https://aiip.tdp.org.tw/Page?itemid=11&mid=47)。

Read More

今年前2月出進口值雙降 下滑百分19.2%及13.3%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根據財政部分析今(112)年2月海關進出口貿易初步統計,在出口方面,2月出口310.5 億美元,較上月減1.5%,較上年同月減17.1%(按新臺幣計算減10.0%);累計1至2月出口625.6億美元,較上年同期減19.2%(按新臺幣計算減 11.4%)。 進口方面,2月進口287.0億美元,較上月減1.6%,較上年同月減9.4%(按新臺幣計算減1.6%);累計1至2月進口578.6億美元,較上年同期減13.3%(按新臺幣計算減4.9%)。出入超2月出超23.5億美元,較上年同月減34.3億美元;累計1至2月出超46.9億美元,較上年同期減60.2億美元。 財政部分析,由於終端需求不振,全球經濟成長動能減弱,加上產業鏈持續調整庫存,壓抑廠商備料意願,與外銷淡季因素疊加下,2 月出口 310.5億美元、進口287.0億美元,同步下降至近24個月低點。 主要貨品出口多呈頹勢,其中電子零組件受消費性電子市況低迷、供應鏈庫存水位偏高,抑低積體電路、印刷電路等外銷,年減17.8%;傳產貨類中,塑橡膠、基本金屬及其製品因市場需求收縮、價格普遍較上年同月下跌,各減25.3%、24.1%,化學品因石化原料買氣欠佳,惟藥品出口增加抵消部分減幅,年減14.3%,礦產品則年增13.4%。累計前2月出口,以光學器材、塑橡膠及其製品減逾3成較為疲弱。 主要市場方面,2月僅對日本出口年增1.0%,其餘均呈減勢,以對中國大陸與香港年減30.2%,跌幅最鉅,主要貨品出口全數下滑;而對美國、東協、歐洲各年減13.7%、11.1%、4.8%。累計1至2月對陸港、東協、美國出口分別下滑31.8%、19.2%、14.1%,皆為近14年同期最大降幅,其中對陸港出口占總出口比重34.3%,創20年來同期新低;對歐洲、日本出口分別減0.9%、增2.1%。 展望未來,高效能運算、資料中心、車用電子、人工智慧等新興應用及數位轉型商機,可望挹注我國出口動能,惟全球通膨、主要經濟體升息壓力仍在,外貿需求持續降溫,加上俄烏戰爭膠著、美中科技爭端等不確定性潛存,國際經濟前景偏向保守,我國上半年出口仍將承受相當壓力,有待密切關注後續發展。

Read More

營利事業列報扣除虧損 不得僅扣除至營利事業所得稅起徵額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財政部臺北國稅局表示,依所得稅法第39條第1項規定,營利事業以往年度營業之虧損,不得列入本年度計算。但公司組織之營利事業,會計帳冊簿據完備,虧損及申報扣除年度均使用藍色申報書或經會計師查核簽證,並如期申報者,得將經該管稽徵機關核定之前10年內各期虧損,自本年純益額中扣除後,再行核課。 該局說明,營利事業如符合前揭法條但書之扣除虧損規定,且當年度扣除前10年核定虧損前之所得額未達所得稅法第5條第5項第1款規定之營利事業所得稅起徵額新臺幣(下同)12萬元者,可依規定免徵營利事業所得稅,無須將稽徵機關核定之前10年虧損自當年度純益額扣除。惟倘營利事業當年度扣除前10年核定虧損前之所得額,超過上開起徵額者,其依規定將前10年核定虧損金額自當年度純益額扣除時,尚不得僅扣除至起徵額,以杜取巧。 該局舉例說明,甲公司110年度營利事業所得稅結算申報案,申報全年所得額87萬元、前10年核定虧損本年度扣除額75萬元,課稅所得額12萬元,應納稅額0元,嗣經該局查核發現其109年度經稽徵機關核定前10年虧損未扣除餘額為125萬元,且其110年度扣除前10年核定虧損前之所得額87萬元,已超過上開12萬元起徵額,惟甲公司僅扣除至起徵額,與前揭規定不符,經該局核定甲公司前10年核定虧損本年度扣除額為87萬元(即110年度全年所得額),未扣除餘額為38萬元(=109年度核定未扣除餘額125萬元-110年度扣除前10年核定虧損87萬元)。 該局提醒,營利事業申報全年所得額超過營利事業所得稅起徵額者,於列報前10年核定虧損扣除額時,不得僅扣除至起徵額,以免被稽徵機關調整,影響自身權益。

Read More

基隆港郵輪今年預報到港72航上看10億產值

記者李錫銘/基隆報導 基隆港郵輪產業疫後再升級!台灣港務公司基隆港務分公司指出,疫情後基隆港郵輪市場發生了質變,按今(112)年到港航次屬性推估北北基可上看十億產值。 前述基隆港郵輪市場質變包括以帶來外國旅客為主的掛靠港航次罕見地超過母港航次,母港航次中也增加了許多外國旅客搭機來台、在基隆港轉乘郵輪的Fly-Cruise 航次,另如麗晶(Regent) 、龐洛(Ponant)等高端、探險型郵輪品牌比例明顯增加,部分疫情前從未規劃台灣航線的郵輪品牌-途易(TUI)、國家地理探險(National Geographic Expeditions)等,也在解禁後即預報靠泊基隆港航次,顯示基隆港郵輪市場於疫情後已朝向多元、體質健全的方向邁進。 根據2023年基隆港預報計有72航次郵輪靠泊,包括母港作業31航次、掛靠港作業41航次,其中有五次可見雙郵輪同時在港,並有高達十二艘郵輪首航基隆港,總計預估帶來28萬以上旅客人次。基隆港務分公司高傳凱總經理表示以112年到港航次屬性推估北北基可上看十億產值,若回到全盛巔峰時期則估計將有40億產值。 台灣港務公司未來對外將持續向國際郵輪業者行銷、爭取航線,對內則將協助整合區域觀光、郵輪補給物流資源,期有助於整體產業的永續發展與經營。

Read More

韓國際貿易收支連續12個月赤字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韓國國際貿易收支連續十二個月出現赤字。 韓國政府公佈貿易數據指出,上(二)月韓國對外出口減少7.5%,與此同時進口增加3.6%,韓國國際貿易收支連續十二個月出現赤字。 據悉,韓國主力出口項目半導體類產品受價格下跌等影響導致出口額下滑,以及能源類產品進口額增大是影響韓國貿易收支的主要因素,此係該國自1995年一月至1997年七月連續貿易赤字後,時隔廿五年首次出現長達一年的貿易赤字。 根據分析,受國際局勢以及全球經濟走勢等長期影響,短期內韓國國際貿易赤字恐將持續。

Read More

民航旅客量1月達3百萬人次市場復甦明顯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今年一月份我民航機場貨物量續走跌勢,旅客量卻因國境解封走強,當月旅客量達到三百萬人次,市場復甦跡象明顯。 交通部統計顯示,一月份我機場旅客量達307萬人次,相較去(111)年同月的67萬人次呈現356.03%近四倍增,其中國際線旅客量已反轉連續三年低於國內線態勢,兩岸航線仍因航點增量受限。 交部統計,當月國際線旅客量佔225萬人次較去年同月僅七萬人次年增率達卅倍(+3059.71%),並佔總量的七成三,同時連續四個月超過國內線旅客量,國內線一月份旅客量為74萬人次,比去年同月增加近三成(+29.72%),兩岸航線八萬人次雖較去年同月的三萬人次與前(十二)月的四萬人次有增量但不復疫情前情況。 若由三大機場旅客量來看,一月份客運量分別是桃園機場207萬人次(+2146.67%)、松山機場卅萬人次(+106.79%)、高雄機場22萬人次(+189.09%)。

Read More

貨櫃船運價指數CCFI/SCFI續走低美西線微升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上海航運交易所市場週報顯示,貨櫃船運價指數CCFI/SCFI截至上週(三日)持續走低,各航線平均降幅將近兩個百分點,CCFI跌至1057.68點,較前週續跌1.9%,SCFI則自2/17當週跌破一千點續跌至931.08點。 按航線來看,十二條航線僅美西、南美、波紅三條航線有所回升但升幅有限,其中美西線由前週(2/24)的779.96點升至781.02點,波紅線由前週的1115.86點升至1116.45點,南美線係由前週的608.02點升至640.77點升幅較大,但與去(2022)年曾達千點行情仍有差距。 前述十二條航線運價指數波動比較如下:日本線961.19點相較前週千點行情(1027.08點)下滑6.4%,歐洲線1379.05點(-1.1%)係自前週跌破一千四百點續降,美西781.02點(+0.1%)、美東線1083.66點(-3.1%)、韓國線788.38點(-5%)、東南亞線605.36點(-4.6%)下探六百點,地中海線1835.08點(-1.5%),紐澳線935.14點(-3.5%)、南非線1208.59點(-4.1%)下探一千兩百點,南美線640.77點(+5.4%)、東西非線582.26點(-4.2%)已跌破六百點,波紅線1116.45點(+0.1%)。

Read More

去年餐飲業營業額及年增率雙創歷年新高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經濟部表示,餐飲業去(111)年重回成長軌道,營業額年增18.9%,結束連2年負成長:隨連鎖餐飲品牌持續展店、觀光旅遊與美食文化行銷,帶動外食人口逐漸增加,餐館業歷年呈現穩定成長態勢,108年營業額突破8千億元大關升至8,116億元,年增4.4%;惟COVID-19疫情相繼在全球爆發,國人為降低染疫風險減少外出消費,加以管制措施影響,餐飲業受創嚴重,致109、110年營收連續2年負成長(分別年減4.2%及6.4%);去年因疫苗接種率提高,加上民眾逐漸接受與疫情共存,外出用餐意願增加,帶動全年營收達8,653億元,超越疫情前108年水準,年增18.9%,營業額及年增幅度雙創歷年新高。 宴會型餐廳已於111年12月回到疫情前水準,空廚尚待旅客回流,惟已逐步回溫:餐飲各業中因消費客群不同而受創程度不一,其中餐館業「宴會型餐廳」向以婚宴、商務宴等人潮聚集為主,受疫情之衝擊相較「西式速食」與「聚餐及日常型餐廳」嚴重,隨民眾逐漸恢復常態生活、公司行號年終復辦尾牙及婚宴補辦熱絡,111年下半年業績逐月成長,12月營收更已回到疫情前規模,惟全年營收仍較108年減少28.9%;另外燴及團膳承包業中「空廚」主要提供飛機上旅客與機組人員飲食,受限邊境管制開放時間較晚,致受創時間較「團膳」長,隨各國邊境防疫措施陸續鬆綁,111年營收已逐漸回溫,惟航空載客數尚未恢復至疫情前規模,致營收較疫情前減少54.1%。受惠國內外旅遊陸續開放、商業活動回歸正常,遞延補辦婚宴等商機,可望為宴會型餐廳及空廚增添成長動能。 餐飲業旺季多與節慶及旅遊落點相關,疫情打亂既有之淡旺季:餐飲業消費高峰主要集中在年終耶誕、跨年、尾牙到隔年2月農曆春節聚餐旺季,以及7至8月暑假旅遊時節;惟109年2至4月因疫情開始在國內蔓延,民眾減少外食需求,致規模值比往年更低,110年7至8月本應為暑期消費旺月,亦受疫情升溫及管制措施影響出現異於往年的低點。 外送服務漸成為餐飲業新常態營運模式:觀察餐飲業提供宅配及外送(含外送平台)之家數占比,疫情前(108年4月)占43.3%,自疫情爆發後,民眾減少外食,餐飲業者陸續開啟外帶餐盒、冷凍餐食宅配或與外送平台合作等服務,109年4月外送比率增至56.0%,110年6月更因三級警戒餐飲禁內用之措施,外送需求帶動外送家數占比攀至67.0%新高,隨著疫情影響逐漸淡化,內用人數漸次增加,111年5月有外送服務家數占比仍有64.6%,顯示外送服務提供消費者另一種選擇,有助拓展銷售範圍,已漸成為餐飲業新常態的營運模式。

Read More

台灣航業去年度獲利廿億每股盈餘4.83元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台灣航業昨(六)日董事會通過去(111)年度合併財務報告,當年度獲利達新台幣廿億元,每股盈餘4.83元。 該公司展望今(112)年散裝海運運價,如烏俄戰爭未進一步擴大且聯合國協調的黑海穀物出口協議能持續實行,再加上歐洲各國擴大自美國、南美、印尼等國進口煤炭,航程浬數加大,且中國大陸逐漸脫離疫情的影響全面開放國境及放寬房地產信用管制下,將有利大宗原物料的海運需求,促使運費走揚。 台航公告111年營收38.73億元,較前(110)年度增加6.47億元,成長20%,總營收88%來自散裝收入,當年度稅後淨利20.15億元(EPS/4.83元),較前年增加6.95億元。 據分析,111年全球經濟籠罩在高通膨、高利率及烏俄戰爭的陰影下,停滯性通膨揮之不去,波羅的海運價指數平均較2021年下跌34%,尤以海岬型船舶跌幅較大(超過51%),所幸該公司散裝船隊換約多於111年上半年議定,並於第四季開始生效,新租約所議之固定及半浮動日租金皆較舊約為佳,且船隊屬中、小型船舶,船舶日租金亦較海岬型運價持穩,尚能維持一定獲利。 該公司111年營業毛利約13.38億元較110年增加0.61億元,成長4.8%,營業毛利率為34.6%,因運價自下半年起逐漸疲軟,故較前年度39.6%為低,但隨著散裝船隊換約效益、111年共三艘散裝新船加入以及中油觀塘工業港港勤船自十一月起至112年四月陸續交船營運,未來毛利率有望維持一定水準。 此外,111年業外淨收入10.06億元,主要係認列持有陽明股票之股利收入7.46億元,處分一艘船齡較大船舶利益1.95億元以及因美元兌台幣匯率走升,認列淨美元資產兌換及評價利益1.22億元;再加上FED今年持續升息,利息費用較去年同期為高,但台航向來穩健經營,財務體質良好(111年負債比率36.19%),已採加速還款等措施因應,降低升息對公司財務的負面衝擊。截至111年底持有陽明股票約3.7萬張,目前暫無處分計劃。 台航近年持續執行散裝船隊汰舊換新計畫,積極處分艘船齡高且較無競爭力船舶,使得目前公司散裝船隊平均年齡降至5.5歲,並於111年公告訂造各兩艘六萬噸及四萬噸散裝船計畫,以維持船隊規模並提高船隊競爭力,預計明(113)年陸續交船。

Read More

基港今郵輪復航交部修正放寬母港操作指引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台灣港務公司今(七)日上午將在基隆港東岸旅客中心三樓蝶客花園舉辦「基隆港郵輪復航」歡迎會,因應國際郵輪復航,交通部航港局配合國際郵輪掛靠、母港操作指引修正放寬,以期提升國際郵輪來臺意願。 航港局表示,依據指揮中心於昨(3)日核定修正國際郵輪掛靠入境及母港作業操作兩指引,針對郵輪業者主要關切的掛靠入境旅客須提供兩日內快篩陰性結果及母港自主防疫期間船員不可登輪作業之規定,皆已修正放寬,另就旅客自主防疫期間登輪須每兩日快篩、確診者就醫車輛安排及旅客返國之檢疫等規範同步檢討調整。 航港局說明指出,郵輪母港指引部分,維持如旅客於自主防疫期間搭乘郵輪,登船時仍應有兩日內快篩檢測陰性結果,但於船上自主防疫期間,原規定旅客須每兩日快篩至自主防疫期滿,放寬為出現症狀時才進行快篩;如航程中出現確診者,郵輪抵港時原須由業者安排防疫車輛,調整為搭乘一般車輛、旅客返臺後原規定領用4劑家用快篩及須於入境當天或自主防疫第1天檢測部分,將配合指揮中心最新自主防疫措施辦理,另原新登船船員於自主防疫期間不可登輪,且須於登輪當日進行快篩,放寬為登船前進行一次家用快篩,陰性者可登船工作,自主防疫期間由郵輪業者自行訂定篩檢頻率,或有症狀時再進行篩檢;至郵輪掛靠指引部分,有關要求旅客入境前須提供2日內快篩陰性結果規定,放寬為旅客有症狀時,使用家用快篩試劑篩檢。 航港局表示,為利業者瞭解最新郵輪指引規範,已立即將指揮中心核定的操作指引函知郵輪相關業者,希望讓旅客入境通關作業更加順暢,提高國際郵輪來臺靠泊意願,加速推動疫後觀光復甦。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