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善基金會十週年慶今日登場

記者羅玉如/台南報導 美善社會福利基金會七日在慈幼工商大禮堂舉辦十週年慶慶祝活動。基金會員工演繹舊約聖經多俾亞傳故事,為活動揭開序幕。吳道遠神父主持的祈福禮,祝禱世界平安、新冠肺炎疫情早日消弭。隨後帶動跳、趣味拔河比賽及闖關遊戲陸續登場,基金會服務家庭成員熱情參與,現場熱鬧滾滾。 昨日的十週年慶活動,由治療師帶動跳Zumba炒熱氣氛。為美善基金會大小朋友量身訂做的闖關遊戲,由社工、教保老師及家長陪伴服務對象闖關。九個關卡由璨揚企業五十名志工擔任關主,每過三關可換取古早味美食、甜點或飲料一份,美味餐點果然很有吸引力,大家踴躍接受挑戰,還有人換新卡再玩一次。 來台將近半世紀的美善基金會執行長吳道遠神父表示,數十年來在身障領域服務,深刻感受到台灣人的慷慨與熱心,十年前因法令更迭,必需成立基金會,才能繼續服務更多身障朋友及其家庭,很幸美善社會福利基金會七日在慈幼工商大禮堂舉辦十週年慶慶祝活動,基金會服務家庭成員熱情參與闖關遊戲。(記者羅玉如攝)運遇到許多不求回報的善心人,經過一年籌備終於成立了美善基金會。 美善基金會成立於九十九年,隸屬天主教台南教區,為發展遲緩兒、身心障礙人士、社區弱勢長者、長期臥床者及其家庭提供服務,年年獲主管機關評鑑優等或甲等肯定。除了政府補助款,美善每年需籌募兩千多萬元經費,自籌款占比超過四成。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各界捐款減少一成以上,希望各界伸出援手。

Read More

竹縣營建義消守護家園成軍

竹縣營建義消守護家園成軍,擴展成多元全方面的機能型義消救援隊伍。(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新竹縣政府消防局為提升救災人員及災害現場人命救助任務之技能,今年二月辦理機能型營建義消專業訓練,人員組成為各義消及救護義消夥伴中擇優參訓。隨著國內疫情穩定趨緩,再次召喚營建義消夥伴進行為期四周強化訓練,七日在北分隊訓練場進行營建義消強化訓練成果驗收。 消防局表示,營建義消夥伴臥虎藏龍,成員裡具有山域響導、繩索、水域證照及汽車修護等多項專長,其中有二位女性營建義消夥伴,在訓練過程中以奮強不懈之意志克服先天男女生理上之差異,順利完成為期每週二、四晚上共計四周營建義消強化訓練,巾幗不讓鬚眉充分展現出「鳳凰人」—攻堅克難永不退卻之精神。 消防局長孫福佑表示,災害的發生大多複合式的需要有救災救護技能的人員共同處理,所以營建義消的成員內有多位具有救護技術之專業技能;由於疫情影響國內旅遊興起、山域迷途頻仍,善用營建義消本身對在地山域地形地物的了解及山域方面的專業,第一時間搭配消防人員投入協尋,以利快速排除民眾迷途受困之情事。營建義消不單單只是車輛或建築物破壞救援,更能擴展成多元全方面的機能型義消救援隊伍。

Read More

馬來西亞籍小妹單車不見新市警察協助找尋

記者盧萍珊/新市報導 來台依親的馬來西亞籍陳小妹,日前從新化騎腳踏車到校上課,放學後發現單車不見了,急忙打電話給在南科工作的父親,父女一起向新市分駐所求助,警方二小時就找到單車,讓父女頻道謝。 受理報案的新市分駐所巡佐陳育義、警員方上銘,先安撫陳小妹,並詢問腳踏車放的位置,隨即帶父女前往現場勘查。陳父表示,自己從馬來西亞來台依親,妻子是印尼籍,目前在南科擔任臨時工,因為女兒的腳踏車新買不久,是女兒上學的重要交通工具,如果腳踏車找不回來,對孩子上課十分不辨便,希望警方能協助找尋。 新市員警隨即調閱相關影像資料,在大街小巷尋找一個多小時,終於在新市區永漢路與興業路的交叉口旁草叢,找到陳小妹的腳踏車,陳父欣喜若狂,直稱讚台灣警察效率很好,短短二小時內就找到單車,頻頻道謝致意。

Read More

宜蘭青年齊聚尬舞 狂飆舞技展現青春活力

「蘭陽魂BATTLE」街舞大賽,近一百七十位熱愛街舞運動的青年朋友及年輕學子到場尬舞。(記者林坤瑋翻攝) 記者林坤瑋/宜蘭報導  廣受大眾喜愛的「宜!蘭人」系列活動又來了!七日在羅東文化工場文化客廳舉辦全新活動─「蘭陽魂BATTLE」街舞大賽,現場共計近五百人次觀賽,更集結將近一百七十位熱愛街舞運動的青年朋友及年輕學子到場尬舞,共同激盪創意火花,由知名DJ、MC主持人帶動現場氣氛,打造最有FreeStyle的街舞盛典。  縣長林姿妙表示,街舞文化深受青年朋友及學生族群的喜愛,各級學校均可見成立社團勤加練習,顯示年輕朋友對於街舞文化的投入與付出。為鼓勵宜蘭青年投入健康休閒運動,因此縣府透過舉辦街舞大賽,推展青年交流,鼓勵年輕人盡情展現熱情與活力。  此次獲得公開組金牌及銀牌得主為來自Boyz in the hood的林佳億與黃奇平,舞技精湛,獲獎實至名歸;學生組由宜蘭高商陳慶東同學、五峰國中陳貝翰同學及蘭陽女中林旂安、宜蘭高中潘岩樺同學拿下冠軍及亞軍殊榮。得獎者除可獲頒獎金獎狀外,還有以滑板彩繪製成的創意獎盃,由宜蘭在地青年藝術家陳瑞正設計製作,街頭文化氣息十足,充分展現這次Battle競賽精神及宜蘭青年的創作能量。

Read More

百年歷史協天廟驚爆主委鬧雙胞 怒告當選無效

有二百十多年歷史的礁溪協天廟爆發主委「鬧雙胞」事件。(記者林坤瑋翻攝) 記者林坤瑋/宜蘭報導  宜蘭礁溪協天廟有二百十多年的歷史,廟方卻爆發主委「鬧雙胞」事件,前主委吳朝煌指控前副主委在信徒代表選舉時疑似向選民「咬耳朵」,遭管委會除名後卻涉私辦信徒代表大會,自己還當選成為主委,與廟方之後選出的主委吳宏昱分庭抗禮;縣府指出,全案已走司法程序,不便表示意見。  礁溪協天廟管理委員會主委、副主委四年改選一次,主要負責廟務與財務,一年廟方香油錢可收九千多萬元,近年因新建「夫人殿」,多數香油錢都用以支付貸款。  第十二屆管理委員會主委吳朝煌與副主委吳宏昱任期於今年六月七日屆滿,於七月一至四日舉行信徒代表改選,先選出信徒代表後,再召開信徒代表大會,選出第十三屆主委與副主委,依照規定,信徒代表選出後,需於十五日內召開信徒代表大會,但吳朝煌遲遲未召開,吳宏昱遂依法連署,召開信徒代表大會,由吳宏昱當選主任委員。  吳朝煌認為,吳宏昱涉嫌在信徒代表改選,帶民眾進到圈票所投票,有舞弊嫌疑,除再召開信徒代表大會,選出新任主委、要開除吳宏昱的信徒代表身分,還向法院提出吳宏昱主委當選無效告訴,他還指控吳宏昱涉嫌偽造文書,私下刻印協天廟圖章,到銀行進行印鑑變更,藉此掌管廟方六千萬元香油錢,這部份他已向地檢署按鈴提告。

Read More

十五年的魚寮幻想 國立台灣交響樂來呈現

國立台灣交響樂團在遺址舉辦森林音樂會,六百多位民眾沉浸在「魚寮的幻想」樂音之下,陶醉不已。(記者誼張攝) 記者張誼/嘉義縣報導 嘉義縣魚寮遺址是嘉義縣最重要的史前遺址,在縣府和道將圳文化學會等單位、當地里民鐘柏州等人打拼了十五年之後,魚寮遺址的落雨松和清澈的湖泊已成為打卡熱點,包括縣府等十多個公私單位七日邀請國立台灣交響樂團在遺址舉辦森林音樂會,六百多位民眾沉浸在「魚寮的幻想」樂音之下,陶醉不已。 魚寮遺址在二00九年經縣府指定公告為縣定遺址,為保留這塊遺世之地,嘉義縣市保安魚寮文化協會、道將圳文化學會及九芎埤濕地生態保育協會,攜手營造自然生態景觀,經過多年的努力,從遇雨即淹的孤島,一步步有了今天多功能的滯洪功能和溼地,公私部門造林休閒、保護生態,為地方帶來生機。 道將圳文化學會理事長楊清樑指出,魚寮社區有著深厚的南島文化底蘊,史前時代就有人群傍著水文在此居住形成聚落,往東沿道將圳水系延伸至嘉義市有南新、白鴿厝、蓖麻腳、柴頭港等史前文化遺址,稱為「魚寮遺址群」,是大嘉義地區水文化的重要資產。 魚寮遺址一九四0年前後被發現,首見於日本學者鹿野忠雄所著「東南亞細亞民族學先史學研究」,由鹿野忠雄命名魚寮遺址,遺址有兩層不同時代史前文化堆積,下層繩紋紅陶文化牛稠子類型,上層大湖文化魚寮類型,遺物豐富。 遺址很能代表嘉義平原新石器時代晚期史前文化面貌,隱沒台糖甘蔗田間長達半世紀,二00三年開挖高鐵大道再次出土,範圍三十一公頃。 魚寮遺址由民間和村民配合公部門協力營造水環境,是公私合作、由下而上打造自然生態景觀的最佳典範。水環境工程採自然工法整治渠道,把自然生態還給了大自然,種植大片森林及成排的落羽松,落羽松整排鮮碧,秋冬黃澄靜謐,湖泊清澈,有人稱她是「平原版的水漾森林」,秘境多年前被披露後,遊客絡繹不絕。 翁章梁指出,馬路邊就有音樂天堂,讓他驚艷不已。魚寮遺址不是一處花了很多費用的硬體建築,經過當地居民多年的努力,打造出這麼一座樹木、流水和生態的自然奇蹟,再加上國臺交的加持,音樂會五百個座位瞬間秒殺,非常值得。 「魚寮旋風」是一群人共同完成一件事的心血結晶、縣府希望透過這場音樂會,讓大家看見如何有效利用資源,創造優質水環境,讓常民生活的休憩、文史、生態和環境生態教育等面向,被自己一手打造的優質水環境所圍繞。

Read More

家扶愛心攤、扶助家長攤齊聚 做孩子的有力人士

花蓮家扶中心舉辦「希望列車、夢想啟動」愛心園遊會攤位說明會,集結善心力量一起幫助需要幫助的孩子們。 (記者林有清攝)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花蓮家扶中心一年一度的大型抗貧活動「希望列車、夢想啟動」無窮世代暨兒童權利公約宣導活動,將於十一月二十二日在花蓮六期重劃區登場,為提前籌備攤位活動,花蓮家扶特別在昨天園遊舉辦園遊會攤位說明會,希望集結善心力量,邀請民眾一起成為孩子們的未來貢獻心力。  長期以來,有許多愛心攤位不僅出人、出力,更是將園遊會當日活動所得全數捐出,今年就有三十九攤愛心攤位響應,花蓮家扶舉辦的愛心攤說明會,許多攤位代表前來分享過去參與園遊會的經驗,也分享攤位預計販賣的商品。已連續參與十五年的「鐵粉」明義國小愛心志工團也到場參加,志工團員每年不忘與家扶的約定,在園遊會前幾個月就會「種下一畝田的菜」,讓民眾在園遊會當天可以買到志工們用心耕種的愛心蔬菜。  此外,已經連續四年參加花蓮家扶園遊會的愛心攤位農特產商行,就是由自立青年所開設,阿桂媽媽說,過去自己帶著三名子女生活,感謝花蓮家扶的幫助度過生活上的困難,隨著孩子逐漸長大脫貧自立,一家人抱持著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心情,感謝社會曾經的幫助,更希望能幫助更多需要幫忙的家庭。   除了號召各界善心朋友響應外,家扶也提供家長攤位協助扶助家長展銷,增加工作收入和機會,昨日家長帶著預計販售的商品前來分享,許多家長都是主動向社工老師報名,除了想磨練自己展銷的能力,也特別感謝花蓮家扶能提供家長攤位,讓自己有機會增加一筆收入減輕家裡的經濟壓力。  花蓮家扶中心主任施政延感謝個愛心單位的參與,讓一年一度的抗貧園遊會能持續聚集大家的溫暖,翻轉弱勢孩子的生命。他也邀請大家一起參與當天的無窮世代暨兒童權利公約宣導活動,活動的捐款收入也將投入無窮世代計畫,協助弱勢家庭生活照顧、健康維持、教育補助、急難救助與自立輔導五大面向。

Read More

大陳文化節登場 體驗大陳牌「桌遊」文化樂趣

花蓮市長魏嘉賢在大陳耆老的指導下,體驗大陳牌「桌遊」文化的樂趣。(記者林有清攝)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阮弼真君是大陳人的傳統信仰,在每年的農曆十月十三日,分佈在台灣各地的大陳人都會回到花蓮大陳阮弼真君廟舉辦阮弼真君文化祭,今年的慶典將於十一月二十六日登場。花蓮市公所在文化祭前,先以大陳牌奕傳承為活動熱身,透過大陳長者蔣邦林老師,帶領大家玩大陳牌,重尋早期桌遊文化,花蓮市長魏嘉賢昨天也前往體驗大陳牌弈的樂趣。  大陳人特有的牌弈文化脫胎自江浙挖花牌,在大陳人的中休閒活動中扮演重要角色。昨天報名參加大陳牌的民眾,有人是大陳人、有的是來自花蓮各地、還有人從網路上看到報名資訊,遠從中壢來參加,想藉此瞭解花蓮在地文化。在蔣邦林的帶領下,大家從不認識牌的花色與點數,到能一邊玩牌還一邊口唱,每個人都不由自主地跟著節奏、律動搖擺身體,其樂融融。  蔣邦林說,村裡老一輩的幾乎都會玩,但因為長輩逐年凋零,會大陳牌的人越來越少,很希望能傳承下來讓大家認識及瞭解。大陳人的牌弈遊戲雖通俗上被稱為「大陳麻將」,但也僅是牌具的外形與麻將相似,規則及玩法上均不同,反而更近似於清末至民國初年流行於江浙一帶的「挖花」,牌面由兩個六面骰的點數組合而成,除了參與者的運氣外,更考驗眼力及運用規則的靈活度。 大陳牌與一般麻將還有不同之處,就是傳統大陳牌的玩法是把牌摸上手,在還沒打牌之前,就要根據摸到的牌的情狀,唱上一段應景的挖花小調或是講述一段與牌名相關的歷史典故、時聞軼事,玩的時候,連玩帶唱,非常熱鬧。

Read More

「榛心為您、創薪未來」花蓮就博會 提供六百職缺

花蓮縣政府「榛心為您、創薪未來」就業博覽會登場,吸引大批求職民眾到場參與面試。(記者林有清攝)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花蓮縣政府昨日舉辦「榛心為您、創薪未來」就業博覽會,縣長徐榛蔚邀請來自花蓮各地各產業廠商,提供超過六百個以上優質職缺,讓想要求職的花蓮民眾到場參與徵才廠商的面試活動。  徐榛蔚表示,健康在財富之上,全國疫情仍然嚴峻,經濟產業鏈大受影響,失業率逐漸攀升,為了讓所有鄉親在產業潮流快速演變的時代,強化自我的能力,補強所需的技能,更是花蓮縣政府著力的重要環節;她也感謝所有觀光旅宿業、銷售服務業、製造業、勞動力支援類及國防事業等五大職類及各社團齊聚就業博覽會,希望每位鄉親都能在就業博覽會上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  現場特別規劃「就業探索專區」、「就業前講座課程」、「青年就業諮詢區」、「職涯桌遊體驗區」等一系列職涯專區,藉由專業講座、諮詢或測驗工具,協助求職者掌握自我性向及能力,讓求職者有目標地做好職涯規劃;會場更提供「求職必勝四部曲」,針對求職者服裝儀容造型設計提供建議、求職防騙宣導、履歷健檢及自我挑戰,透過專業的一對一「履歷健檢」,協助求職民眾提升撰寫履歷自傳的技巧,另外更增設「 E 化履歷區」,協助民眾在面試前做好求職前的萬全準備。  為提升求職民眾面試自信心,縣府特別商請花蓮縣女子燙髮美學職業工會免費提供求職民眾面試彩妝及美髮服務,及花蓮縣按摩業職業工會免費提供視障按摩體驗,釋放求職民眾緊張的情緒;另外,還有為體貼帶孩子來面試的求職者,安排「親子活動區」以及「DIY 手作體驗區」,讓陪同家屬與孩子在等待時亦可強化親職互動及手作的樂趣。  另為激勵身心障礙朋友自食其力並促進就業,花蓮縣脊髓損傷福利協進會、花蓮縣肢體傷殘福利協進會」及黎明身心障礙者庇護工場也在現場展現其就業成果。

Read More

走出科技研究 研揚、醫揚捐款造林

林務局羅東林管處與研揚、醫揚科技公司七日於新北市坪林山區植樹造林。(羅東林管處提供) 記者林坤瑋/宜蘭報導  林務局羅東林管處與研揚、醫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七日於新北市坪林山區植樹造林,走出室內科技研究,深化企業理念,邁向永續環境新里程碑。  研揚、醫揚科技公司首次與羅東林管處合作,配合國有林造林計畫,認養新北市坪林山區一點二七公頃國有林地造林,捐款二十萬元。栽種大頭茶、紅淡比、紅楠、光臘樹等蜜源植物及原生樹種青剛櫟,營造蜜源森林,創造森林生態系多元服務價值。  近年來,透過羅東林管處極力推廣公私協力造林工作,吸引眾多深感環境重要且願意為環境付出的科技族群認同,並紛紛投入捐款造林認養工作。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