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岸首例 野柳地質公園列自然地景

包括知名的「女王頭」在內「野柳地質公園」獲新北市政府自然地景及自然紀念物審議會議無異議通過指定自然地景。 (新北市府農業局提供)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新北市政府自然地景及自然紀念物審議會議日前討論「野柳地質公園是否指定為自然地景」及「象鼻岩是否指定為自然紀念物」兩案;其中野柳地質公園獲審議委員無異議通過指定自然地景,成為北海岸第一個依文資法正名的市定地質公園。但知名的「象鼻岩」因地方上仍有不同意見,將凝聚共識後再討論。 北海岸知名的奇岩「象鼻岩」申請指定為自然地景,未獲新北市政府自然地景及自然紀念物審議會議通過。 (新北市府農業局提供) 針對「象鼻岩」指定為自然地景未過關,市長侯友宜表示,對於有些聲音、不同看法,會持續溝通與討論,現階段會要求瑞芳區公所負責維護,並劃定「象鼻岩」的安全界線,保護好珍貴的地質景貌。 「野柳地質公園」獲新北市政府自然地景及自然紀念物審議會議無異議通過指定自然地景,是為北海岸首例。 (新北市府農業局提供) 「野柳地質公園」獲新北市政府自然地景及自然紀念物審議會通過指定為自然地景,賦予更多自然地景保育的意義。 農業局表示,野柳地質公園位於萬里區,園區面積約廿三點八公頃,由大寮層的厚層砂岩構成,因受地殼抬升與海岸侵蝕的交互作用,形成突出於陸地的岬角及單面山地形。野柳多樣的地質景觀,是台灣重要觀光資源,依岩石形貌賦予許多人文想像與命名,其中最負盛名的就是「女王頭」,現今已是野柳代表地景,更是台灣的宣傳形象。 其它如燭台石、仙女鞋、冰淇淋石、象石等,都是風化作用所形成獨特造型的蕈狀岩;為保存及活化野柳公園豐富的地景資源,管理機關交通部觀光局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向市府申請依文化資產保存法指定全園區範圍為市定地質公園,透過指定公告為地質公園,向社會大眾傳達應注重地景保育、環境教育及社區參與等議題。 至於基隆鳥會提案「象鼻岩」申請指定為自然紀念物一案,與會審議委員考量地方民眾擔心指定後恐對地方發展將受到限制,也擔心指定後會持續增加指定範圍,強烈表達沒有指定之必要,加上目前管理維護已達自然地景保護的效果,致審議會衡諸整體意見,最後做成暫緩指定的決議,期待各界凝聚共識後再行研議。

Read More

台東農產耶誕樹直送新北

新北市長侯友宜與台東縣長饒慶鈴聯手行銷台東釋迦及農產。(記者蔡琇惠攝)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為行銷台東農產,讓國人重新認識台東縣鳳梨釋迦的酸甜美味,縣長饒慶鈴二十日下午帶著綴滿台東釋迦及農產的聖誕樹直送新北市歡樂耶誕城,與市長侯友宜聯手點亮,侯友宜擔任稱職推銷員,拿起台東釋迦豎起大拇指比讚,呼籲北台灣的消費者能多多支持台東小農用心經營的農產品。 饒慶鈴指出,侯市長兩年多前到台東考察,應允簽署農產品銷售協定,讓新北市府團隊來行銷台東優質農產,讓吹著太平洋的風孕育的農特產品,直送新北市;兩年來,雙城已逐步實踐「台東生產.新北行銷」的美好約定,為台東農民創造更多機會。 新北市長侯友宜呼籲消費者能多多支持台東小農用心經營的農產品。(記者蔡琇惠攝) 饒慶鈴強調,縣內釋迦種植面積約五千三百公頃,是台東最大宗的經濟作物;今年初,受疫情影響,原有的外銷市場受到嚴重衝擊,改以結合各大電商,積極開拓國內市場,讓國人重新認識,原本九九%外銷的台東鳳梨釋迦,可以重新定位。為了應景、迎接歡樂氣氛,縣府特別製作一棵屬於台東農產聖誕樹搬來新北,要送給市府,大家看著聖誕樹就想到要拿起電話直接下訂台東農產。 台東縣農業處長許家豪表示,在耶誕城現場展售的農產品都是有機、友善或產銷履歷的農產品,透過展售讓雙北的消費者,優先品嘗台東小農用心經營的農產品。

Read More

第二屆環教觀摩會 宣誓環境永續

「基隆市環境教育成果觀摩會」活動匯集全市十八所環境教育學校於現場設攤,與市民朋友分享環境教育經驗與成果。 (基隆市政府教育處提供) 記者楊耀華∕基隆報導 為推動各學校環境教育經驗交流,基隆市政府特別舉辦第二屆「基隆市環境教育成果觀摩會」活動,匯集全市十八所環境教育學校於現場設攤,與市民朋友分享環境教育經驗與成果,並共同宣誓「友善環境、從心感受、永續堅持」展現讓環境永續的決心。 教育處表示,第二年辦理學校環境教育成果展,除了推動環保愛地球的觀念之外,也創造平台讓各校的創意讓市民看見,進而深耕環境保護的相關觀念;各校環境教育特色眾多,除了結合科技之外更重視在地性,例如仙洞國小及八斗國小利用在地魚種進行食魚教育教導民眾識魚,暖暖國小運用「AR/VR」眼鏡與 民眾互動,藉由臨場感的體驗,探索基隆市自然生態與人文風情,體現科技輔助學習的效果。 成功國小攤位以「今晚,我想來點..垃圾魚」為主題,闡述垃圾流入海中,經過生物的累積,最終流入人類的肚子,透過「釣垃圾魚」的方式,喚醒民眾重視海洋環保議題,武崙國中設置觀星教室及天文望遠鏡,讓學生領略觀星之美及光害防治的重要性;信義國小則透過「骰出奇機」活動與民眾互動,藉由自製的桌遊、空氣檢測儀、VR教材等,讓民眾了解環境教育的多元方式,激發共同守護地球的行動力。

Read More

海科館築夢南極傳遞生態野性美

「築夢南極」生態藝術特展即日起於海科館主題館三樓第二特展廳展出。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提供) 記者楊耀華∕基隆報導 「築夢南極」生態藝術特展即日起至明年八月二十九日止於海科館主題館三樓第二特展廳展出,展覽期間並將搭配親子活動與一系列可愛有趣的桌遊及DIY體驗等,不用出國也可以體驗南極,感受南極探險歷史、地理、生態知識與藝術家的作品傳遞南極大陸無與倫比的野性之美。 南極是地球上唯一沒有人類永久居住,由自然力量主宰的一塊大陸,雖然遺世獨立,卻對全球氣候影響甚鉅,與地球上的所有生命緊密相連,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今年度特別聯合藝術家與方舟生態藝術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推出「築夢南極」生態藝術特展,以南極的科學與生態題材,搭配今年關懷地球系列主題,將帶給國人一個不平凡的藝文科技饗宴。 國內知名生態藝術家楊恩生教授,同時也是一位無畏冒險犯難探險者,在疫情期間,特別率領團隊遠赴南極海蒐集題材,經歷了被多國拒絕靠岸與數周的海上漂流後,終於達成使命,並在海科館駐館期間完成了這五十餘幅南極生態畫作,這些畫作將於展覽中展出,集結理想、勇氣、品德於一身的故事,希望帶給觀眾感動與追求夢想的力量,也期待觀眾藉此瞭解南極對全球氣候的重要性。 「築夢南極」生態藝術特展結合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水產試驗所、富邦金控及眾多民間單位之力,以南極的探勘歷史、南極的地球科學與南極保育的現況為主軸,用南極之美來講述科學。除了講述一九一0年代驚心動魄的南極探險隊的故事為主之外,更呈現楊恩生教授精湛的南極畫作,以冰山及企鵝為主角,展現冰天雪地中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延續。 展覽並出版了一本一百五十六頁圖文並茂的專冊及五本一套的繪本。分別由楊恩生率同李馨雅、孫心瑜、潘玉潔、陳秀鳳等負責撰文及繪圖,這是國內首次出現由國人組隊探索南極並在環境保育議題上深入專題探討的壯舉。

Read More

海大藍海講座 莊慶達:台灣打造海洋國家 重啟藍色經濟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藍海講座」邀請海洋委員會副主委兼任海巡署署長莊慶達進行專題演講。(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記者楊耀華∕基隆報導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藍海講座」邀請海洋委員會副主委兼任海巡署署長莊慶達進行專題演講,以「我國海洋事務推動之現況與願景」為題,帶出政府發展海洋決心,「向海致敬─海域開放與發展計畫(草案)」投入金額超過二十六億台幣,笑稱海大學生「選對大學」未來將會是海洋世代。 為了在明年底(二0二一)達到「潔淨海洋、開放海洋」目標,莊慶達提出五大政策主軸,包括開放海洋簡化管理、海洋資訊透明且一站式滿足,增設海岸友善措施服務、深化海洋教育體驗及海洋風險責任宣導。海委會希望每年挹注大量資金,推動更多研究團隊、方案注入,確保海洋永續發展。 莊慶達表示,過去海洋研究能量投入有限,一0九年度科技部預算涉及海洋相關僅占總預算百分之零點八二(十四點八八億元),今年六月八日發布「國家海洋政策白皮書」,為我國首部依據法律編纂之海洋政策專書,內含區域戰略、海域執法、生態環境、產業發展、海洋文化、海洋科學等六大方向,全方面為台灣海洋發展布局,希望將台灣打造成海洋國家,重新開啟台灣藍色經濟。 另,我國海域權益維護與治理具體措施,包含簽署跨國海巡合作協定、推動國際公約內國法化並與海事大專院校合作,積極培育海洋法政談判及多方面海事專業人才,而海大在這領域已深耕多年,莊慶達盛讚現場的海大學生選對大學,未來不只是台灣,全世界將會大量需求海事人才。 莊慶達表示,過去台灣人過度「重陸輕海」,認為「海」象徵危險,因而忽略海洋發展與規劃,現今我們應秉持知海、親海、近海、進海精神,健全發展海洋事務,使台灣不再被海所限,更因海而偉大。

Read More

二信校慶 少年隊設攤宣導反毒

市警少年隊利用二信高中校慶活動,設攤宣導反毒,讓學生了解新興毒品的種類。(記者張上耕翻攝) 記者張上耕∕基隆報導 市警少年隊趁著二信高中校慶機會,在校園設攤進行犯罪宣導,並與學生同樂。 基市二信高中舉辦四十三週年校慶活動,邀市警局少年隊到校園設攤,宣導反毒、反詐騙及人身安全,藉著園遊會歡樂氣氛,以活潑逗趣的方式進行預防犯罪宣導,並與同學們同樂互動,歡慶學校生日。雖然基隆市天氣陰雨綿綿,但絲毫不減師生們的熱情,今年校慶除舉辦園遊會外,並邀請學生喜愛的演唱團體表演,還有舉辦學生未來之星歌唱比賽活動,讓學生們都能投入其中,玩的不亦樂乎。 市警少年隊在宣導中,提供反毒桌遊「藥、不要玩」給學生遊玩,搭配時下最實用的防身利器「隨身警報器」當作獎品,同學們都踴躍參與遊戲,讓宣導達到最大效益。  

Read More

船長帶路 八斗子計畫發表成果

記者吳翊慈∕基隆報導 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及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共同執行的「船長帶路─八斗子森川里海在地生活計畫」,二十日於海科館生態廚房教室舉行成果分享會,場面相當熱鬧。 成果發表會首先推出船長帶路鮮味拍賣會,重現「船長帶路─漁獲直播」過程,由林新永船長為大家解說友善漁法,並現場實際拍賣花枝、白帶魚及石花凍,現場所得也將同步捐給華山基金會來作愛心。發表會並同步邀請來賓一起挽袖做料理,用最簡單的方式做出最不凡的鮮滋味。 農委會林務局及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跨領域合作執行「船長帶路─八斗子森川里海在地生活計劃」,透過網路進行「船長帶路-漁獲直播」、拍攝「八斗子森川里海」影片、出版「今天海口清--八斗子森川里海生活記事」書籍等,推廣八斗子船長們友善漁業觀念和做法,讓一般民眾從不同管道,多方面認識八斗子在地居民新里海生活。 成果發表會中出版的「今天海口清─八斗子森川里海生活記事」書籍,是一本由方雅芬採訪編輯的斗子居民訪談錄,收錄了十二篇個人或家庭的生活故事,首度公開許多受訪者珍藏的老照片。影片則是邀請到陳應欽導演實地拍攝,居民的生活與文化面也都在影片中,有不同的詮釋,展現八斗子居民生活韌性。

Read More

運動推公益 電音籃球賽吸睛

Pride盃公益電音三對三籃球賽二十日在海洋大學育樂館活力登場,結合時下流行的電音元素,與熱血青年們一起運動也共同推動社會公益。(基隆市政府提供) 記者吳翊慈∕基隆報導 Pride盃公益電音三對三籃球賽二十日在海洋大學育樂館活力登場,此次球賽由基隆市政府觀光及城市行銷處與財團法人雨陽文教基金會、基隆家扶中心、基隆扶輪社及海洋大學等數十個社團合作舉辦,結合時下流行的電音元素,與熱血青年們一起運動也共同推動社會公益。 活動發起人基隆市議會副議長林沛祥表示,籃球是全民運動,透過三對三比賽有助於幫助孩子們培養健康身心與自信,「PRIDE盃公益籃球比賽」,將運動結合電音、市集與藝人演出等內容擴大舉行,就是希望全民動起來,一同來共襄盛舉。 此次公益籃球賽表演活動,由基隆市議員組成的籃球代表隊與專業籃球隊伍進行表演賽,更特別與台北知名DJ教室「IMDJ」合作,邀請到PG、Riva、EK等多位知名DJ,與青春團體AKB48 Team TP現場接力演出,熱情活力的表演更增添賽事熱度。 基隆市政府觀光及城市行銷處處長曾姿雯不僅全力支持這項公益活動,還在現場與林沛祥進行了一場投籃機友誼賽,吸引許多民眾圍觀加油,也讓現場氣氛嗨到最高點。 曾姿雯表示,基隆是一個不斷蛻變的城市,從歷史人文、觀光發展到運動賽事都十分豐富精彩,巿府也在今年推出二十四小時不斷電遊程,特別邀請現場與會貴賓和參賽的朋友們一定要找機會到體驗新型態的旅遊方式。

Read More

羅忠成連任華夏協會理事長

華夏經貿協會改選理監事,由第一屆理事長羅忠成連任理事長。(記者羅忠偉攝) 記者羅忠偉∕基隆報導 基隆華夏文化經貿促進協會理監事,換屆改選,由羅忠成續任理事長。 基市華夏文化經貿促進協會第二屆第一次會員大會,前天上午在基市柯達大飯店舉行,會中舉行理監事選舉,由羅忠成高票連任理事長。國民黨中常委謝坤宏、律師柯俊吉、賴國欽等人到場祝賀。 理事長羅忠成在四年任期內,積極推動相關會務,舉辦多項會員聯誼活動,辦理兩岸文化經貿及青年交流活動,接待大陸來台參訪相關團體,也不遺餘力積極參與其他社團協會活動增進交流。 為加強協會會務推動,敦聘謝坤宏為名譽理事長,盧秀燕、李德維、蔡明志、王金順、賴調燦、劉育蘭為顧問。柯俊吉、賴國欽為法律顧問。  

Read More

新竹湖口盧氏祖姑婆牌登龕入宗祠

客委會主委楊長鎮肯定客家文化翻轉性別地位,新竹湖口盧氏祖姑婆牌登龕入宗祠,為客家文化豎立新的里程碑。(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客家委員會近年積極宣導性別主流化,推動落實性別平等,為肯定客家宗族透過姑婆牌位入祖塔之實質作為,提升宗族女性之地位,客委會主任委員楊長鎮十九日前往新竹湖口鄉盧電光宗祠參與姑婆牌位登龕儀式。 楊長鎮主委表示,客家人傳統說敬祖公,而祖姑婆是祖公的姊妹,同樣是阿公婆的心頭肉。今天盧屋姑婆牌位登龕儀式,不但慎終追遠並實踐兩性平權,讓我們感到非常敬佩,也肯定盧屋的進步,引領客家文化往前邁進。 楊長鎮說,在過去的客家傳統習俗中,未婚嫁或離婚女性過世後是無法回宗祠納入本姓祭祀,然而隨著社會型態的改變,女性的地位及權益已逐漸提升並受到重視,許多客家宗族也開始推行姑婆牌位入祖塔、宗祠。 客委會近年來也透過宗族訪談、田野紀實、座談會及新聞媒體等方式,宣導在客家傳統祭祀禮儀也能友善地接受性別平權的觀念,而能為各客家宗族間所仿效推行,從而發揮社會影響力,展現當代客家宗族性別平權意識。 客委會表示,對於新竹湖口客家宗族勇於破除性別刻板印象的具體作為,深感認同與肯定。就如同客委會近期製播的客語聲望形象短片,透過青年世代關心的社會議題,如多元性別、公民運動等,以客語作為溝通語言,促使客家意象跳脫傳統框架,全方位提升客語聲望,讓外界看見不一樣的客家,藉此也希望未來能有更多客家宗族響應辦理。

Read More